一、集装箱底板的防腐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武洁国,孙丰文,周拓[1](2021)在《基于杨木改性轻型集装箱底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集装箱运输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从集装箱底板生产来看,多采用结构胶合板,但结构用胶合板制备所用材料价格昂贵。通过改性浸渍液浸渍杨木单板,改善杨木的物理力学性能缺陷,使其达到热带硬木单板的性能水平,从而代替进口热带硬木制备轻型集装箱底板。促进杨木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降低了轻型集装箱底板的成本。
周雪平,胡够英,何盛[2](2021)在《国内外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标准比较》文中认为对比分析了中国、美国和ISO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标准的检验项目及要求,建议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的检测项目为短跨距剪切力、浸渍剥离、集中载荷、密度、含水率和底部强度,建议根据使用要求对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进行材料分类和分级,并确定统一的检测项目和指标值,以更好指导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张方达,方长华,刘焕荣,马欣欣,张秀标,费本华[3](2021)在《竹质集装箱底板制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装箱底板是集装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一直以进口木材为加工原料。竹质集装箱底板制造技术是集装箱底板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在产品国产化和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竹质集装箱底板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对不同类型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制造工艺、力学性能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并预测竹质集装箱底板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进竹质集装箱底板产业和相关箱板产业的快速发展。
彭博[4](2020)在《毛竹材竹黄对竹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充分利用竹质资源,真正实现竹资源的“零”剩余和竹材的高附加值利用,并减少木质工程材料产品过分依赖于进口的情况,同时为完善国内外对毛竹材竹黄研究的系统性。本文以3-4年生毛竹材竹黄为研究对象,对毛竹竹黄进行分级刨削、砂光后测试其材性特征,与毛竹竹肉和竹青做对比分析其材性特点,并制备成毛竹竹黄/木复合材料后测试其物理力学性能。采用线性拟合、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毛竹竹黄材性对毛竹竹黄/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与贡献率,较为系统全面地阐释了毛竹竹黄用作制备竹木复合材料的可行性,对节约资源、提高毛竹材竹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将毛竹材竹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竹肉和竹青做对比,从解剖性能来看,毛竹竹黄的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大、分布均匀稀疏,竹肉次之,竹青的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小、分布密集;毛竹竹黄、竹肉和竹青三部位的纤维长宽比分别为103.43、122.06和104.03;从化学成分来看,毛竹竹黄的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硝酸乙醇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灰分含量依次为4.48%、66.90%、39.82%、41.34%、24.12%、0.58%,竹肉依次为2.92%、67.41%、42.15%、43.56%、24.40%、0.75%,竹青的依次为2.82%、70.11%、44.52%、49.47%、25.82%、0.94%,竹黄比竹青和竹肉的苯醇抽提物和灰分含量更高。(2)毛竹材竹黄、竹肉和竹青的基本密度分别为0.50g/cm3、0.49g/cm3、0.74g/cm3,同时各项干缩率也随着所在部位的不同而呈现显着性差异;利用复合材料混合定律测定并计算得到毛竹的竹黄、竹肉和竹青部位的MOR和MOE分别为77MPa和5.26GPa、48.2MPa和2.26GPa、182.6MPa和14.52GPa,抗压强度分别为44.83MPa、35.11MPa和83.61MPa。(3)通过制备不同毛竹竹黄含量的竹木复合工程材料,分别将毛竹竹黄含量为85%、70%、50%、30%的编号为A、B、C、D级。得到各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均满足GB/T19536-2015《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中要求性能;A级和B级板的24h吸水厚度膨胀率和浸渍剥离性未能达到GB/T17656-2018《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中标准规定。(4)毛竹各部位基本材性与密度间均呈现良好的相关性,进而对各级竹木复合材料中竹篾密度与MOR、MOE、短跨距剪切力、集中载荷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得到关系式分别为y=187.15x-15.49、y=8.709x+3.46、y=32.77x-10.17、y=5.831x-1.197,R2分别为0.968、0.716、0.922、0.609;其与物理性能的24h吸水厚度膨胀率、24h吸水性和浸渍剥离率线性关系分别为y=13.152x-1.121、y=-63.686x+62.406、y=-9.001x+12.823,R2分别为0.588、0.604、0.406。
梁嘉惠[5](2020)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粗放型建筑行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重新审视建筑行业的设计与建造方式,提升建筑的可持续性成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现代装配式竹结构是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其主要的竹建材既低碳环保又坚韧高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与现代装配式竹结构相关的研究多侧重于研发工程竹材和搭建功能性建筑单体,未能充分发挥现代装配式竹结构的可持续潜力。为了进一步发掘“现代装配式竹结构”的可持续性,文章通过研究可持续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内涵,从国际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对比国际认可的SBTool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两个代表性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和指标权重,探讨建筑的可持续性。参考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结合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的措施,探讨实现现代装配式竹结构可持续性的设计指标。文章通过对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内容进行研究,归纳出五类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的指标项目,厘析出影响建筑可持续性程度的三个因子和归纳出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的指标内容,形成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指导框架。将现代装配式竹结构建筑技术结合可持续措施,尝试整合出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指导框架。运用设计指导框架对现代竹结构茶室建筑项目进行设计指导,对比建筑改进前后的设计结果,验证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指导框架的可操作性。论文将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结合现代装配式竹结构的建造实践,以期为现代装配式竹结构建筑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刘学莘[6](2020)在《竹材特征对层积材性能的响应及环境效益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竹子资源丰富,竹子种类、竹林面积和竹材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的竹材工业化应用也已走在世界前列,已开发各种各样的竹质复合板材。然而,竹材存在横向强度差、尺寸稳定性不佳以及各部位变异性大等问题。因此,开展基于竹材特征的高性能层积材制备及环境效益影响的研究,对促进竹材的“精细化”利用和低碳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产毛竹为原料,分析了多因素条件下毛竹弦向竹条理化性能特征的变异规律、冻融循环预处理和高温热处理改性对毛竹弦向竹条物理力学性能的响应规律、胶合界面和竹节间距特征对弦向竹条胶合性能的响应规律;优化出较佳冻融循环预处理工艺和高温热处理改性工艺以及基于竹材特征的新型竹层积材的制备工艺,并采用SEM、XRD、DPX等手段分析了相关影响机理;同时,利用GABI6.0分析评价了新型竹层积材制备各工序的环境效益。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分析了不同竹龄、不同高度、有无竹节、不同界面等多因素条件下弦向竹条理化性能特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离地高度对其力学强度的影响较小,而竹龄对其力学强度影响显着;竹节的存在与否对竹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影响显着而对于顺纹抗压强度影响不显着,对毛竹节间和竹节的组织结构分布和组织比量的分析揭示了节间力学强度优于竹节力学强度的原因是竹节处的维管束纤维呈现弯曲形态,影响了其结构完整性,且箨环和竹隔的细胞组织穿插在纵向纤维中,使维管束长度变短,纤维强度下降;在同一竹龄且同一高度条件下,竹壁中心层竹肉(R部位)的接触角大于外层竹肉(Q部位)和内层竹肉(H部位),5年生毛竹的Q/R/H三部位的接触角差异性相对较小,材性相对更加稳定;竹龄对毛竹材的纤维素含量、苯抽抽提物含量影响显着,高度对各化学组分影响均不显着;SEM微观形貌分析表明,3年生和5年生毛竹的微观构造差异不明显,7年生毛竹轴向薄壁组织中则含有较多的淀粉颗粒;3~5年生、离地高度3m处的毛竹材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较适宜作为竹基复合板材的结构基材。(2)采用冻融循环方法和高温热处理方法对5年生、离地高度3m处的弦向毛竹条进行预处理试验并研究分析了冻融循环预处理和高温热处理改性对弦向竹条物理力学性能特征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竹节的存在与否对预处理后竹材接触角、吸水性和湿胀性的影响不显着;高温预处理后竹材的润湿性指标虽不如冻融循环处理,但其吸水性、吸湿膨胀率等尺寸稳定性和制品力学性能指标(MOR、MOE)却优于冻融循循环处理。应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出冻融循环预处理的优化工艺参数:初含水率为15%~30%,融冰温度为40℃,融冰时间为2小时,冷冻时间为5小时,循环次数为3次;高温预处理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初含水率为10%~30%,热处理温度为160℃,热处理时间为5小时;SEM微观形貌分析和XRD分析表明,冻融循环预处理后,竹材细胞壁结构受到破坏,相对结晶度降低了 3.53%,从而降低了其力学性能;高温预处理后,竹材内部化学成分发生结构重组,产生重结晶现象并析出,致使毛竹细胞腔缩小变形,基本密度略有增加,从而提高了其力学性能。(3)研究分析了胶合界面、竹节间距特征对竹条胶合性能的响应规律以及“微孔处理”技术、竹节间距、热压工艺、组坯方式对竹层积材性能的响应规律,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以5年生离地高度3m处的高温热处理弦向毛竹条为材料的新型竹层积材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QQ、QH、HH三种界面形式对胶合竹条的剪切强度、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影响不显着;在竹条胶合时有无竹节对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影响不显着,对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以及抗拉强度影响显着;无竹节竹条的力学性能优于有竹节竹条,相邻竹条竹节间错位3~10cm,可使胶合竹条获得更高的力学性能;采用侧面微孔工艺可提高竹层积材横纵向强度,微孔处理的最佳工艺为:孔间距30mm、孔径1mm、孔深1mm;热压时间和热压温度对竹层积材力学性能影响显着,侧压力和交互作用影响不显着;竹层积材较优的热压工艺为:热压温度为145℃,热压时间为11min(12mm),热压侧压力为2MPa;DPX和力学测试表明,交叉四层组坯制备的竹层积材产品密度分布均匀,纵向和横向MOR、MOE稳定;经第三方测试,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12mm厚竹层积材各项力学指标均达到并超过了 LYT1575-2000“A类”车厢底板竹胶合板力学性能标准。(4)应用GABI6.0和CML2016评价方法,以新型竹层积材原料运输到成品入库为边界范围,对其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环境效益响应进行了评价。在中试线生产1m3竹层积材时,产生的主要环境负荷及排序为:酸化(AP)53.27%>海水生态毒性(MAETP)20.34%>富营养化(EP)19.29%>人类毒性(HTP)4.01%>全球变暖(GWP)2.78%>陆地生态毒性(TETP)0.15%>淡水生态毒性(FAETP)0.11%>资源消耗(ADP)0.01%>臭氧层破坏(ODP)0.001%;制造本产品所产生的的环境负荷主要来源于竹子焚烧(场内蒸汽能量自已)和粗刨(去竹青、竹黄),两者分别占总环境负荷的74.59%和6.93%,其它工序对环境负荷的贡献度排序依次为:干燥3.99%>精刨3.25%>砂光2.52%>打孔2.25%>热处理2.18%>热压2.13%>裁板0.96%>裁断0.69%>分片0.35%>炼油0.21%>运输0.10%;对淡水(FAETP)、海水(MAETP)、陆地(TETP)生态系统和人类(HTP)健康产生毒害主要来自酚醛树脂胶黏剂的使用以及在制造过程中含酸、醛类废水的排放;归一化分析表明,以焚烧废竹获得场内热能相比燃烧煤、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环境效益优势明显,尤其是“碳足迹”优势更为显着。
梁丽卡[7](2019)在《浸渍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工艺与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装箱运输是世界上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之一,集装箱的需求量也日渐俱增,然而传统硬木资源(如阿比东,克隆木)资源逐渐枯竭,使用速生树材代替传统木材制备集装箱底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酚醛树脂胶黏剂对桉木单板进行浸渍处理,并制备胶合板以及全桉木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旨在改善桉木单板的性能以及桉木胶合板的力学性能,并探讨全桉木集装箱底板的力学性能,以扩大桉木在集装箱底板上的应用。实验以油桉(直干蓝桉,Eucalyptus maideni F.v.Muell.)与速生桉(Eucalyptusrobusta Smith)单板为原料,采用不同浸渍工艺浸渍单板,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考查了单板的性能以及胶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浸渍浓度和浸渍时间对桉木单板增重率的影响,并考查了浸渍单板制备七层胶合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单板增重率随着浸渍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浸渍时间小于40min时,单板增重率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浸渍时间达到40min后,单板增重率反而下降;其中油桉胶合板浸渍浓度为11、浸渍时间20min时性能最优,速生按胶合板浸渍浓度为13、浸渍时间30min时性能最优。(2)采用正交试验,对浸渍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热压工艺对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断面密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浸渍浓度和热压压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油桉胶合板的最优工艺为浸渍浓度波美度11,浸渍时间10min,热压压力1MPa,热压时间1.0min/mm,该工艺制备的板材力学性能为静曲强度120.7MPa,弹性模量14903MPa,短跨距剪切力3105N;速生桉胶合板的最优工艺为浸渍浓度波美度13,浸渍时间40min,热压压力1MPa,热压时间1.0min/mm,该工艺制备的板材力学性能为静曲强度111.5MPa,弹性模量13576MPa,短跨距剪切力1880N。断面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当热压压力一定时,板材表层密度越大,静曲强度越高。(3)根据最优工艺制备全桉木集装箱底板,并检测底板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油桉底板的力学性能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速生桉底板的力学性能则未达到标准要求。(4)计算通过实施后的生产线,能够批量生产出的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产品,其市场报价为2950元/m3,采用油桉单板为原料,生产成本为2403.5元/m3,利润为546.42元/m3,按照年产年产4598m3,预计年产值1356.41万元,年利润251.24万元,对生产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付祥飞[8](2015)在《增强型杨木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已成为集装箱底板生产第一大国。由于传统集装箱底板的主要原材料克隆木、阿必东等热带雨林硬木资源的逐年锐减,我国集装箱底板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杨树作为一种速生用材树种在我国被广泛选育栽培,价格相对低廉,资源丰富,但杨木存在结构疏松、强度低等缺点,这严重限制了其在结构用材领域的应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杨木增强改性提高其性能,研发一种可替代传统硬木集装箱底板的新型材料,扩大杨木的应用范围。以杨木单板为原料,对其进行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浸渍增强改性处理,制备了薄壳、内增强及均质结构的3种集装箱底板,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固含量、浸渍时间和单板厚度对单板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木单板的增重率随树脂固含量及浸渍时间的增大而增加,当单板浸渍时间增大到90min时,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杨木单板增重率的增加幅度很小;薄单板的增重率明显大于厚单板的增重率。(2)对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浸渍的杨木单板进行了乙二醇、二碘甲烷、蒸馏水和常规酚醛树脂胶粘剂(PF)接触角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单板表面PF平衡接触角随单板厚度、浸渍时间及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固含量对单板表面自由能的影响最大,表面自由能随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固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单板厚度及浸渍时间对单板表面自由能的影响较小。总体来看,浸渍处理后单板的PF平衡接触角均小于未处理的杨木单板,表面自由能均大于未处理单板,因此浸渍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板表面的润湿性能。(3)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以浸渍单板为原料制备5层胶合板来模拟研究集装箱底板的热压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热压工艺参数为:单位热压压力2.9MPa,热压温度140℃,热压时间1.5min/mm,双面施胶量250g/m2。按照该工艺制备的5层板的主要力学强度为:静曲强度162MPa、弹性模量15018MPa、胶合强度2.59MPa。(4)采用X射线法测定了3种结构集装箱底板的断面密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薄壳结构集装箱底板的表层密度分布在0.85g/cm3以上,中间层密度分布在0.80g/cm3附近,芯层密度在0.75g/cm3附近;内增强结构集装箱底板的表层密度分布在0.85g/cm3附近,中间层密度分布在0.70g/cm3附近,芯层密度分布在0.95g/cm3附近;均质结构集装箱底板的表层中间层和芯层结构密度都较为接近分布在0.83 g/cm3附近,与设计的密度梯度较为吻合。(5)通过测定3种结构集装箱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可知,3种结构的物理力学性能均能达到国标要求,均质结构集装箱底板的尺寸稳定性能最好,内增强结构集装箱底板的静曲强度(MOR)和弹性模量(MOE)均最大。薄壳结构和均质结构的集装箱底板的MOR及MOE值均较为接近。3种结构集装箱底板的二次复合胶接界面处的胶合强度在1.742.48MPa之间。其大小顺序依次为均质结构芯层(D/D)、薄壳结构芯层(C/D)、内增强结构芯层(D/E)、薄壳(内增强)结构表层(B/D)、均质结构表层(A/D)处的二次复合胶接界面。(6)老化处理对3种结构集装箱底板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经老化处理后,均质结构集装箱底板的24h吸水厚度膨胀率降低率最大,24h吸水率增长倍数最小。3种结构集装箱底板的MOR和MOE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均质结构集装箱底板的MOR和MOE的保留率均最高;薄壳结构集装箱底板的MOR及MOE?保留率均最低;内增强结构的集装箱底板MOE∥保留率最小。3种不同结构集装箱底板的胶合强度保留率均很高且数值比较相近,其值分布在85.6%92.3%。因此,内增强结构和均质结构集装箱底板老化后力学性能均优于薄壳结构。(7)DIC分析了老化前后不同密度梯度层胶接界面处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450N左右的载荷作用下,各密度梯度层胶接界面处的剪切变形最大值均出现在靠近槽口处的胶层两端,即应力集中处。密度梯度层的应变主要表现在低密度层的应变一般大于高密度层处的应变。老化后试件的剪切应变值小于老化前的试件,应变扩散区域更大,但连续性降低且应变分布变得更加杂乱。
姬宁,杨守禄,李丹[9](2015)在《单板类人造板防腐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丰富单板类人造板的品种、拓展其应用领域,研发和生产防腐产品势在必行。该类产品的防腐处理可借鉴木材防腐技术,在不同生产阶段结合产品生产工艺进行。阐述和比较了单板防腐预处理、胶层处理和成品处理这3种单板类产品防腐处理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情况。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合理选择防腐剂及其处理工艺,赋予产品满足要求的防腐防虫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是根本。
王伟,房超,张彰,贺磊,孙慧宇,徐波[10](2013)在《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中铬、砷含量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木材绝干质量恒定的原理,通过优化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的制备过程和目标物质添加方式,制备出含有一定浓度铬、砷元素的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对制得的阳性样品进行处理,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铬,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砷,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阳性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均匀性和抗流失性良好。该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其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所用仪器的灵敏度均能满足日常检测工作的需要。
二、集装箱底板的防腐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装箱底板的防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杨木改性轻型集装箱底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木单板的浸渍改性工艺 |
1.1 杨木单板的浸渍 |
1.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1.1.2 试验方法 |
1.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2 干燥固化 |
1.2.1 pH值对干燥固化的影响 |
1.2.2 固化温度的选择 |
1.3 浸渍量对单板强度的影响 |
1.3.1 试验方法 |
1.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 杨木改性轻型集装箱底板的制备与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和性能指标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2)国内外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标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行标准及检测指标情况 |
2 各标准间的差异分析 |
2.1 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 |
2.2 短跨距剪切力 |
2.3 浸渍剥离性能 |
2.4 集中载荷 |
2.5 密度、含水率 |
2.6 胶合耐久性 |
2.7 胶合强度 |
2.8 剪切强度 |
2.9 底部强度 |
2.1 0 防腐剂要求 |
3 结论与建议 |
(3)竹质集装箱底板制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竹质集装箱底板主要构成单元 |
2 全竹材集装箱底板 |
2.1 全竹材集装箱底板类型 |
2.1.1 竹篾层积材(Laminated bamboo sliver lumber) |
2.1.2 竹材胶合板(Plybamboo) |
2.1.3 重组竹(Bamboo scrimber) |
2.1.4 定向竹刨花板(Oriented bamboo strand board) |
2.1.5 竹集成材(Glue laminated bamboo) |
2.2 不同竹质板材制备的集装箱底板性能比较 |
3 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 |
3.1 夹芯结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 |
3.2 层合结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 |
4 展望 |
(4)毛竹材竹黄对竹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我国毛竹材竹黄资源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
1.3 我国木材资源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
1.4 竹木复合材料研究动态 |
1.4.1 国内竹木复合材料研究动态 |
1.4.2 国外竹木复合材料研究动态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意义 |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毛竹材竹黄基本理化性能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解剖特征 |
2.2.2 化学成分定量测试 |
2.2.3 物理性能测试 |
2.2.4 力学性能测试 |
2.2.5 热稳定性、相对结晶度及红外测试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毛竹竹黄解剖特征 |
2.3.2 毛竹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
2.3.3 毛竹材竹黄物理性能 |
2.3.4 毛竹材不同部位力学性能 |
2.3.5 毛竹材不同部位的热学性能及其结晶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木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性能检测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物理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毛竹竹黄对竹木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
4.1 毛竹材径向各部位对其性能的影响分析 |
4.1.1 毛竹径向各部位间物理性能与解剖性能的关系 |
4.1.2 毛竹径向各部位间物理性能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
4.1.3 毛竹径向各部分间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
4.2 含毛竹材竹黄的竹木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 |
4.3 含毛竹材竹黄的竹木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与优势综合评价 |
4.3.1 含毛竹材竹黄的竹木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
4.3.2 含毛竹材竹黄的竹木复合材料优势与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5.3.1 存在问题 |
5.3.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 |
1.2.1 竹结构与现代装配式竹结构 |
1.2.2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竹材工业化发展 |
1.3.2 竹结构体系 |
1.3.3 现代装配式竹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可持续理念内涵及评价体系 |
2.1 可持续理念的发展历程和概念内涵 |
2.1.1 可持续理念的发展演进 |
2.1.2 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 |
2.1.3 可持续建筑 |
2.2 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及其可持续性研究 |
2.2.1 国际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 |
2.2.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研究 |
2.2.3 SBTool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4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SBTool的评价内容比较研究 |
2.3 建筑的可持续性指标 |
2.3.1 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指导框架的选择原则 |
2.3.2 建筑可持续性设计指导框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指导框架 |
3.1 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指导框架的构建过程 |
3.1.1 技术路线 |
3.1.2 构建方法 |
3.2 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指标项选择 |
3.2.1 现代装配式竹结构建筑技术指标分析 |
3.2.2 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指导框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可持续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茶室设计 |
4.1 引言 |
4.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
4.3 方案设计 |
4.3.1 原设计方案 |
4.3.2 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茶室的可持续性设计 |
4.3.3 小结 |
4.4 问题总结及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竹材特征对层积材性能的响应及环境效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竹材特征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竹材解剖构造相关研究 |
1.2.2 竹材物理性质相关研究 |
1.2.3 竹材化学性质相关研究 |
1.3 预处理对竹材特征影响相关研究进展 |
1.3.1 物理预处理相关研究 |
1.3.2 化学预处理相关研究 |
1.4 竹基人造板相关研究进展 |
1.4.1 竹层积材相关研究 |
1.4.2 其它竹基人造板相关研究 |
1.5 基于LCA的环境效益相关研究进展 |
1.5.1 生命周期(LCA)相关研究 |
1.5.2 生命周期评价(LCA)相关应用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3 创新点 |
1.6.4 技术路线 |
2 毛竹弦向竹条理化特征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原料及药品、仪器设备 |
2.1.2 制样 |
2.1.3 力学性能的测定 |
2.1.4 组织比量的测定 |
2.1.5 接触角的测定 |
2.1.6 化学成分的测定 |
2.1.7 微观形貌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力学性能分析 |
2.2.2 组织比量与破坏形式分析 |
2.2.3 接触角分析 |
2.2.4 化学成分分析 |
2.2.5 微观形貌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毛竹弦向竹条特征改良机制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备 |
3.1.3 冻融循环改性 |
3.1.4 高温热处理改性 |
3.1.5 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冻融循环改性 |
3.2.2 高温热处理改性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毛竹材特征的新型层积材制备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胶合性能的研究 |
4.1.3 加工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胶合性能的研究 |
4.2.2 弦向竹条微孔预处理工艺研究 |
4.2.3 竹层积材热压工艺研究 |
4.2.4 竹层积材组坯工艺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新型竹层积材环境效益影响研究 |
5.1 环境效益评价工具 |
5.2 目标与范围 |
5.3 清单分析 |
5.3.1 原料准备 |
5.3.2 预处理 |
5.3.3 组坯热压 |
5.3.4 成品定型 |
5.4 影响分析 |
5.4.1 环境负荷组成 |
5.4.2 环境负荷特征化分析 |
5.4.3 环境负荷归一化分析 |
5.5 结果解释 |
5.5.1 焚竹与与其它燃料环境效益比较 |
5.5.2 环境负荷的解释与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浸渍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工艺与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集装箱底板的发展 |
1.2.1 集装箱底板的材料构成发展 |
1.2.2 木质集装箱底板生产工艺发展 |
1.3 单板增强型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两种不同桉木单板浸渍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单板浸渍条件对七层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浸渍工艺的优化和热压工艺的研究 |
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正交试验最优工艺验证实验结果 |
3.5 未浸渍处理制备胶合板对照实验 |
3.6 断面密度对静曲强度影响的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桉木集装箱底板的制备 |
4.1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
4.2 全桉木集装箱底板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效益分析 |
5.1 浸渍桉木单板集装箱底板生产方案 |
5.2 成本分析 |
5.3 经济效益 |
5.4 社会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增强型杨木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集装箱底板的研究概况 |
1.1.1 集装箱底板用材料 |
1.2 木质集装箱底板生产工艺特点及研究现状 |
1.2.1 木质集装箱底板生产工艺特点 |
1.2.2 木质集装箱底板研究现状 |
1.3 木材增强处理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浸渍增强机理 |
1.4 木质人造板老化性能的研究现状 |
1.5 非接触式应变测量术在木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增强单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材料 |
2.1.3 低分子量酚醛树脂 |
2.1.4 常规分子量酚醛树脂的制备 |
2.2 单板浸渍 |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3 单板表面润湿性能 |
2.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集装箱底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热压工艺 |
3.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指标检测 |
3.1.4 实验结果 |
3.2 集装箱底板的制备 |
3.3 集装箱底板断面密度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3.4 集装箱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能 |
3.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集装箱底板老化性能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24h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率的变化 |
4.3.2 弯曲性能的变化 |
4.3.3 胶合强度的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增强型集装箱底板DIC检测分析 |
5.1 数字图像相关法测量应变的原理 |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老化前后C/D密度梯度层胶接界面处DIC分析 |
5.4.2 老化前后B/D密度梯度层胶接界面处DIC分析 |
5.4.3 老化前后D/E密度梯度层胶接界面处DIC分析 |
5.4.4 老化前后A/D密度梯度层胶接界面处DIC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9)单板类人造板防腐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单板防腐处理 |
2 胶层处理 |
3 成品处理 |
4 结语 |
(10)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中铬、砷含量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阳性样品的制备 |
1.1.1 制备方法 |
1.1.2 制备工艺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铬、砷元素的检测 |
1.4 样品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r、As元素标准曲线 |
2.2 阳性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
3 结 论 |
四、集装箱底板的防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杨木改性轻型集装箱底板的研究[J]. 武洁国,孙丰文,周拓.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1(08)
- [2]国内外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标准比较[J]. 周雪平,胡够英,何盛. 中国人造板, 2021(06)
- [3]竹质集装箱底板制造工艺研究[J]. 张方达,方长华,刘焕荣,马欣欣,张秀标,费本华. 林产工业, 2021(05)
- [4]毛竹材竹黄对竹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 彭博.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现代装配式竹结构设计研究[D]. 梁嘉惠.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竹材特征对层积材性能的响应及环境效益影响研究[D]. 刘学莘.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浸渍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工艺与经济效益研究[D]. 梁丽卡. 广西大学, 2019(06)
- [8]增强型杨木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的研究[D]. 付祥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 [9]单板类人造板防腐研究概述[J]. 姬宁,杨守禄,李丹. 林业科技开发, 2015(03)
- [10]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中铬、砷含量的检测[J]. 王伟,房超,张彰,贺磊,孙慧宇,徐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