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热应激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泽[1](2021)在《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丙酸铬,研究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饲粮中丙酸铬的适宜添加水平,同时检测牛奶中的铬含量,防止在食品中残留,为生产上丙酸铬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选取64头健康状态良好且产奶量、泌乳天数、胎次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对照组(CON)饲喂牧场基础日粮(总铬含量2.267 mg/kg DM),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上分别添加有效铬含量为4、8和12 mg/头/d的丙酸铬(Cr-4、Cr-8和Cr-12)。试验期49 d。研究结果表明:1)呼吸频率分析显示,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09:00(P=0.05)和15:00(P<0.05)时均呈二次降低;从全天结果来看,第10 d和40 d时均呈二次降低(P≤0.05),全期平均结果来看,呈二次降低(P<0.05),Cr-4组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2)直肠温度分析显示,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14:00(P<0.05)和20:00(P=0.05)时均呈二次降低;从全天结果来看,第20、40和48 d时均呈二次降低(P<0.05),全期平均结果来看,呈二次降低(P<0.05),Cr-8组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3)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第2周(P=0.06)、第4周(P=0.09)和第5周(P=0.07)的日平均产奶量均呈二次升高趋势;从全期来看,日平均产奶量呈二次升高(P<0.05),与 CON 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1.50(P<0.05)、1.09(P>0.05)、0.24(P>0.05)kg。干物质采食量呈二次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1.87(P<0.05)、1.78(P<0.05)、0.71(P>0.05)kg;各组饲料效率呈二次降低趋势(P=0.08)。各组平均乳蛋白率与乳糖率均呈线性升高(P≤0.05);平均乳脂率及总固形物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组乳中尿素氮分别降低了 7.11%(P<0.05)、5.57%(P>0.05),而Cr-12组提高了 1.54%(P>0.05);Cr-4、Cr-8 组体细胞数较 CON 组分别降低了 57.8%(P<0.05)、20.3%(P>0.05),而 Cr-12 组提高了 23.9%(P>0.05)。4)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DM(P=0.07)、OM(P=0.05)及CP(P=0.06)表观消化率均呈三次升高趋势,Cr-4组有最高值;EE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Cr-4组有最高值。NDF、ADF、Ca和P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5)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第30d时,T-AOC呈线性升高(P=0.05);MDA有线性降低趋势(P=0.08);HSP70有线性升高趋势(P=0.07);GSH-Px有二次升高趋势(P=0.06);SOD 呈二次升高(P<0.05),与 CON 组相比,Cr-4、Cr-8、Cr-12组 SOD 分别升高了 10.92%(P<0.05)、14.82%(P<0.05)、7.95%(P>0.05);AST呈二次降低(P<0.05),但Cr-12组为最高值;肌酐呈线性升高(P<0.05),Cr-12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AKP呈三次降低趋势(P=0.07);T-CHO有二次升高趋势(P=0.09);TG呈线性降低(P<0.05);GLU呈线性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 GLU 分别升高了 16.93%(P>0.05)、11.42%(P>0.05)、28.35%(P<0.05);BUN 呈线性降低(P<0.05),Cr-4、Cr-8、Cr-12 组较 CON 组分别降低了 25.16%(P<0.05)、32.53%(P<0.05)、30.61%(P<0.05);T3 呈三次升高(P<0.05);PRL和GC均呈二次升高(P<0.05);COR呈线性降低(P<0.05)。第49 d时,T-AOC有线性降低趋势(P=0.09);MDA呈二次升高(P<0.05);ALT和AKP有三次降低趋势(P=0.06);AST呈线性降低(P<0.05);T-CHO和TG呈二次升高(P<0.05),Cr-8组有最高值;TP和GLB呈线性升高(P<0.05);BUN呈二次降低(P<0.05)。6)随着丙酸铬添加量的增加,粪便中铬含量呈线性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11.9%(P>0.05)、25.8%(P<0.05)、40.7%(P<0.05);牛奶及尿液中铬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7)瘤胃发酵指标分析显示,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补充丙酸铬对pH、NH3-N、异丁酸和异戊酸均无显着影响;TVFA呈二次升高趋势(P=0.09);乙酸呈线性升高(P<0.05);丁酸和戊酸呈三次降低(P=0.05);乙丙比呈线性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Cr-4、Cr-8、Cr-12 组分别提高了 8.3%、18.0%、15.0%。8)瘤胃细菌区系的Simpson指数呈二次降低趋势(P=0.06);Shannon指数呈二次升高趋势(P=0.08);门分类学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且厚壁菌门占比最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呈二次升高(P<0.05);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呈二次降低(P<0.05);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有二次升高趋势(P=0.06);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升高(P=0.05);纤维杆菌门和CandidatusMelaina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升高(P<0.05),Cr-12组有最高值。属分类学水平上,琥珀酸菌属、理研菌属RC9肠道群和瘤胃球菌科NK4A21群的相对丰度呈二次升高(P≤0.05);反刍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二次降低(P<0.05);毛螺菌属相对丰度呈线性降低(P<0.05);瘤胃球菌属1呈三次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丙酸铬形式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补饲铬4~8 mg/头/d,可以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生产性能及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糖脂代谢和氮代谢,维持瘤胃微生态稳定并提高乙丙比,补铬不影响牛奶中铬含量。饲喂剂量较高时可能会影响机体抗氧化能力,有造成肝脏损伤的风险。
莫金鹏[2](2020)在《日粮中添加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奶牛热应激会大幅度降低奶牛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奶牛的健康,对奶牛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是经人工模拟黄腐酸生成的自然条件,以多种微生物菌株接种在有机物料培养基中,按特定的生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复合物。BFA作为畜禽生产中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抗氧化能力和金属螯合能力等生物学功能,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先前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BFA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等。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BFA,探究其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为BFA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40头胎次、体况、产奶量、泌乳天数等基本一致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并分为对照组和BFA添加组。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K组);BFA添加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生化黄腐酸40 g/d头、80 g/d头和120 g/d头(分别为试验I组、II组和Ⅲ组)。试验时间为2017年6月-9月,试验周期为10周,其中预试期为2周,正试期为8周。在试验期间,测定奶牛生理指标、生产性能、乳品质、血液生化指标以及抗氧化指标。通过对试验期间牛舍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并根据公式计算出THI,证实在试验期间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另外对奶牛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来进一步证明奶牛在试验期间处于热应激状态。在试验期间,各组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分别达到38.5℃和80次/min,表明试验期间奶牛正处于热应激状态。此外,随着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时间延长,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也随之小幅增高。在试验35-56 d时,试验II组和试验Ⅲ组的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则显着低于CK组奶牛。日粮中添加BFA也提高了奶牛的采食量和产奶量,并改善奶品质。与CK组相比,在试验期间,试验II组和试验Ⅲ组的奶牛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并且在试验期间,试验II组和试验Ⅲ组奶牛产奶量、牛奶中乳糖、乳脂及乳蛋白显着高于CK组,而牛奶中体细胞数显着低于CK组。在试验期间内,试验I组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糖率和非脂固形物含量与CK组间差异不显着。日粮中添加BFA也改变了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与CK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FA显着降低了奶牛血液中肌酐和非脂化脂肪酸含量,而显着提高了奶牛血液中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此外,日粮中添加BFA也显着提高了奶牛血液中T-AOC,SOD和GSH-Px活性,显着降低了奶牛血液中MDA的含量。综上所述,给奶牛饲喂BFA可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并改善奶牛乳品质和奶牛机体健康,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因此,可在夏季在奶牛日粮中添加BFA来缓解热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本研究建议每头牛添加量为80 g/d。
崔君[3](2020)在《三丁酸甘油酯缓解奶牛热应激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热应激是直接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身体状况的重要因素,对奶牛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近年来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前人的研究显示,高产奶牛对热应激更加敏感,因此本试验通过对比热应激条件下,高产奶牛和正常产量奶牛对热应激的不同反应,以期揭示在热应激条件下奶牛不同反应差别的原因。本试验从牛场中筛选出健康高产奶牛(n=10,45±5 kg/d)和正常产奶量奶牛(或称为低产奶牛)(n=10,25±5 kg/d),试验持续21 d(2019年7月15日至2019年8月4日)。通过测定高产组和低产组奶牛的基本生理状态、血液生化及其生产性能等指标,揭示热应激对不同产量奶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热应激条件下,与低产组相比,高产奶牛更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其生化指标中的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和血液尿素氮(BUN)均显着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L-1β、IL-6(interleukin,IL)均出现极显着性的升高(p<0.01)。此外,在热应激作用下,高产奶牛不仅产奶量严重下降,乳蛋白、乳脂肪均低于正常奶牛。此结果表明热应激对高产奶牛的影响更显着。三丁酸甘油酯是一种短链脂肪酸酯,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三丁酸甘油酯在动物生产中具有促进生长、调节免疫、预防疾病以及减少应激损伤等多种作用,因此我们推测三丁酸甘油酯在缓解奶牛热应激方面有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三丁酸甘油酯是否能缓解高产奶牛的热应激状态,改善血液生理指标,在牛场中选择处于热应激的高产荷斯坦奶牛(n=20,45±5 kg/d),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作为试验组,每天每头添加37.5g三丁酸甘油酯,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饲喂21 d,以观测其对高产奶牛热应激血液生理指标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奶牛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粒细胞数下降,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上升,但差异不显着(p>0.05)。生化指标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血液尿素氮(BUN)、肌酐(CRE)、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淀粉酶(AMY)、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对照组降低,且ALB、GLO、TBIL、BUN、CRE、AST差异显着(p<0.05),钙和磷升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这说明三丁酸甘油酯在缓解热应激对高产奶牛的肝肾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有一定功效。有研究显示,三丁酸甘油酯可以抑制部分抗炎因子水平,降低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为研究三丁酸甘油酯对热应激引起的高产奶牛炎性因子反应及其作用机理,我们使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丁酸甘油酯通过抑制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实现显着降低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IL-6、TNF-α和IL-1β的基因水平。并且三丁酸甘油酯可以显着抑制淋巴细胞p38、ERK1/2、JNK1/2和p65的磷酸化,减少促炎介质的形成,从而减轻热应激引起的高产奶牛炎症损伤。生产性能是奶牛业关注的焦点,热应激不仅对奶牛的产奶量造成了影响,甚至对奶牛的乳品质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三丁酸甘油酯在高产奶牛中能否改善因热应激造成的损伤呢,是我们试验研究的重点。我们的试验结果显示,三丁酸甘油酯能改善高产奶牛因热应激造成产奶量下降,但其效果并不显着(p>0.05)。但在乳品质方面,三丁酸甘油酯能显着提高乳脂肪、乳蛋白的含量,且差异显着(p<0.05)。此外,三丁酸甘油酯能有效降低体细胞数,且差异极显着(p<0.01)。综上所述,与正常产奶量的奶牛相比,高产奶牛在肝肾损伤、炎性介导的免疫以及生产性能方面更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而三丁酸甘油酯在缓解热应激造成的肝肾损伤,减少热应激引起的外周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改善高产奶牛泌乳性能,以及改善高产奶牛乳品质量等多个方面均有显着效果,值得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马峰涛[4](2020)在《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给热应激奶牛饲粮中添加金银花提取物(Lonicera japonica extract,LJE),探究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激素指标、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金银花提取物缓解奶牛热应激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如下: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LJE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LJE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最适添加量。试验选取24头产奶量、胎次、泌乳日龄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CON组(无添加)、LJE-14(添加14 g/d LJE)、LJE-28(添加28 g/d LJE)和LJE-56(添加56 g/d LJE)。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LJE可显着降低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P<0.05),而对呼吸频率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添加LJE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3)饲粮添加LJE可显着降低热应激奶牛血清肌酐含量(P<0.05)。4)饲粮添加LJE可显着增加热应激奶牛T3含量(P<0.05),T4呈二次显着增加(P<0.05)。5)饲粮添加LJE可显着提高热应激奶牛T-AOC(P<0.05),SOD呈线性显着增加,GSH-Px呈二次显着增加,MDA呈二次显着降低(P>0.05)。6)饲粮添加LJE可显着升高热应激奶牛IgG和IL-4含量(P<0.05),IL-2含量呈二次显着降低,并有降低热应激奶牛HSP-72含量的趋势(P=0.06)。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LJE的最佳剂量为28 g/d。试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28 g/d LJE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血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产奶量、胎次、泌乳日龄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CON组(无添加)和LJE-28(添加28 g/d LJE)。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28 g/d LJE可显着降低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P<0.05)。2)饲粮添加28 g/d LJE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3)饲粮添加28 g/d LJE可显着降低热应激奶牛血清肌酐含量(P<0.05),并显着提高热应激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P<0.05)。4)饲粮添加28 g/d LJE可显着增加热应激奶牛T3和胰高血糖素含量(P<0.05)。5)饲粮添加28 g/d LJE可显着增加热应激奶牛IgG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HSP-72含量(P<0.05)。综上所述,LJE可通过改善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免疫应答、抗氧化性能和内分泌活动来缓解奶牛热应激。试验三: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28 g/d LJE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28 g/d LJE可显着降低热应激奶牛瘤胃pH(P<0.05),提高瘤胃内乙酸浓度(P<0.05),异戊酸(P=0.07)有增加的趋势。2)饲粮添加28 g/d LJE可显着增加热应激奶牛瘤胃内细菌Elusimicrobia(门)、Unclassified_Prevotellaceae(属)、Cupriavidus(属)和Selenomonas(属)的相对丰度(P<0.05)。3)饲料添加28 g/d LJE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古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LJE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张磊[5](2020)在《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热应激是未来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充分了解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和健康的影响是制定奶牛养殖环境控制策略和实施热应激应对措施的基础与前提。但是,目前对热应激影响奶牛乳成分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特别是针对热应激影响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极少,而乳脂肪酸组成不仅与牛奶的营养、感官和理化特性密切相关,其变化还可作为奶牛品种选育、甲烷减排和生产力预测的重要依据,对其研究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全面认识热应激对牛奶品质的影响,也限制了与热应激相关的奶牛研究的进展。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热应激对奶牛乳成分特征的影响,阐明热应激影响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规律和机理,本研究首先在牛场的实际生产环境下,通过30头泌乳奶牛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试验一),研究夏季热浪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环控舱和4头瘘管奶牛,采用2×2交叉试验(试验二),研究热应激持续时间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究。取得结果如下:1. 根据测定的牛场环境参数和奶牛生理指标判断,奶牛在夏季经历了一个为期9天的热浪,热浪导致奶牛先后遭受轻度热应激和中度热应激。与热浪来前的非热应激期相比,热浪引起的轻度热应激显着降低了奶牛能量校正乳、4%乳脂校正乳和乳脂产量(P<0.05),而热浪引起的中度热应激除了显着降低上述指标外,还降低了奶牛产奶量、乳蛋白率、酪蛋白率、乳蛋白产量和乳糖产量(P<0.05),并显着增加了乳中尿素氮含量(P<0.05);此次热浪对奶牛乳脂率、乳糖率、乳中非脂固形物和总固形物比例没有影响(P>0.05)。2. 与非热应激期相比,夏季热浪引起的轻度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影响,而中度热应激显着降低了奶牛乳中短中链脂肪酸(SMCFA,C6-C16)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18:2、CLAc9,t11、C18:3n-3)的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乳中C18:0等单一LCFA的含量(P<0.05),而对总的LCFA的含量没有影响。3. 短期热应激(SH)与长期热应激(LH)相比,奶牛乳中有18种单一脂肪酸的比例差异显着(P<0.05)或有差异趋势(0.05≤P<0.10),超过所测单一脂肪酸总数的1/3。奶牛乳中受热应激影响的主要单一脂肪酸以及总的SMCFA和LCFA的比例随热应激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或升高,与对照期相比,超过4 d的中度热应激易引起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显着改变(P<0.05),而持续7 d的中度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需要2~4 d才能消除。4. 与对照期相比,SH显着降低奶牛瘤胃内容物中C18:2n-6和总的C18:2的比例(P<0.05),LH显着降低奶牛瘤胃内容物中C14:0iso、C15:0anteiso和总的SMCFA比例(P<0.05),显着增加C24:0、C26:0和总的LCFA的比例(P<0.05);LH还导致奶牛瘤胃中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的摩尔比例和总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着降低(P<0.05),瘤胃液p H值显着升高(P<0.05)。此外,热应激对奶牛血浆中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没有影响,但LH显着降低了血浆中β-羟丁酸(BHBA)的浓度(P<0.05)。5. 持续热应激导致奶牛乳中CLAc9,t11比例和乳腺△9-去饱和酶指数显着降低(P<0.05),且二者的关系呈显着线性正相关(P<0.01,R2=0.500)。上述结果表明:(1)实际生产条件下,轻度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影响,而中度热应激对其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乳中SMCFA和PUFA(C18:2、C18:3n-3、CLAc9,t11)的含量减少以及C18:0等单一LCFA的含量增加。(2)热应激持续时间是影响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因素之一,且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除。(3)热应激造成的奶牛乳中SMCFA和CLAc9,t11含量下降可能分别与瘤胃乙酸和BHBA的产量减少以及乳腺△9-去饱和酶活性的降低有关。
葛婧昕[6](2019)在《抗奶牛热应激饲料添加剂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奶牛热应激是指奶牛受到超过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热应激可导致奶牛的新陈代谢紊乱、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减弱,从而严重影响奶牛健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日趋严重,给乳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防控热应激的措施中,饲料添加剂因具有用量少、作用效果显着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复合型抗奶牛热应激饲料添加剂并评价其抗炎症、抗氧化能力,及其对奶牛生产性能、能量代谢和免疫状态的影响,以寻找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添加剂。方法: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千头奶牛存栏量的集约化牧场,选取26头泌乳173±13天的健康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饲喂组,每组13头。饲喂组奶牛每头添加饲料添加剂300 g(主要由维生素E、蛋氨酸铬、葡萄糖、氧化镁、尿素等组成)与基础日粮混合饲喂,对照组奶牛采用基础日粮与300 g玉米混合饲喂。基础日粮的组成参考牛场日粮配方,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自由饮水。饲料添加剂与部分日粮于TMR搅拌混合均匀后每日5:00饲喂一次,饲喂前采血,饲喂30 min后挤奶。试验分为饲喂期35 d和停止饲喂期7 d。在试验开始前测定26头奶牛产泌乳量,并在进入试验期正式饲喂后的第7 d、14 d、21 d、28 d、35 d和停止饲喂后7 d分别记录其产泌乳量并利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乳脂、乳蛋白、脂蛋比、尿素氮含量。在试验期第0 d、5 d、10 d、15 d、20 d、25 d、30 d尾静脉采血10 ml,自然凝固后,室温下4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EP管内,冻存于冰箱内待检。试验结束后将采集完的血清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检测指标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GSH-PX)、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和热应激蛋白70(HSP70)、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结果:1.本饲料添加剂可以缓解奶牛热应激,且饲喂组奶牛血液中HSP70在第10 d和20 d差异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组;第5 d和30 d差异显着(P<0.05)低于对照组。2.本试验所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可以平均提升热应激期间奶牛奶产量2.28 kg/d。3.本饲料添加剂可以优化奶品质量,在饲喂期间饲喂组奶牛乳脂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本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泌乳奶牛的抗氧化能力,饲喂组奶牛血液中SOD在第10 d、15 d、20 d、25d和30 d差异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组;其血液中MDA在15 d、20 d、30 d差异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组,在第10 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5.该饲料可以减少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饲喂组奶牛血液中BHBA和NEFA均低于对照组,且饲喂组奶牛血液中BHBA在第5 d、10 d、20 d差异极显着(P<0.01)低于对照组,饲喂组奶牛血液中NEFA在10 d、20 d差异显着(P<0.05)。6.奶牛血液中球蛋白、白蛋比、总蛋白、IgG、IgM差异均不显着。综上所述,该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生产性能、缓解奶牛热应激症状、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结论:1.饲喂本添加剂可以减轻奶牛热应激状态。2.本饲料添加剂可以增加泌乳期奶牛产泌乳量并提高乳脂成分。3.本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奶牛的抗氧化水平,进而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因此,本饲料添加剂对泌乳奶牛热应激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赵利梅,蒋桂娥,杨晨东,李春芳,周增坡,马亚宾[7](2018)在《奶牛热应激缓解技术在小型牧场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奶牛业集约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大气候的变化,热应激在奶牛生产中的危害日趋严重,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广泛研究。除品种、营养外,环境是影响奶牛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环境因素当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子,特别是高温引起的热应激。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由热应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9亿美元。在河北省热应激从每年的510月份,影响全年的二分之一,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做好缓解奶牛热应激
王丽华,邵广,徐春玲[8](2017)在《奶牛热应激的预防措施》文中认为在气候炎热的条件下饲养奶牛经常会出现热应激现象,会导致奶牛采食量减少、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直接影响到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绿色草原牧场从生产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预防奶牛热应激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冠[9](2016)在《过瘤胃烟酸对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热应激是造成奶牛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引起了业界的普遍重视。国内外有研究报道称烟酸对于热应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在中国南方热应激严重的地区,烟酸对热应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对于此类研究鲜有报道。热环境评价试验同时在大庆、牡丹江、密山三地开展,三个地区分别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南部以及东部,从气候条件,养殖量,牧场规模等因素考虑,三地均具有代表性。试验时间为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共计62天,每天四个时间点(7:00、10:00、14:00和17:00)测量牛舍温湿度,通过温湿度指数对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湿度指数大部分处于72至79之间,这说明北方夏季奶牛大多数时间处于轻度热应激环境。虽然北方地区年平均温度较南方地区低,但是北方地区年温差较大,夏季气候环境依然可以使奶牛出现热应激状态。根据热环境评价试验结果确定实验环境条件,通过在高产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烟酸,研究其对高产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次实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在2015年7、8月份(最热月份)于黑龙江奶牛场进行。测定2015年试验期间牛舍温湿度指数,生理常数指标、生产性能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比较试验与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期间奶牛体温、呼吸频率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试验组臀部、肩部皮温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组瘤胃皮温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奶牛乳成分没有发生显着变化(P>0.05)(4)不同水平的过瘤胃烟酸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无显着影响(P>0.05)。(5)试验组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中谷草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不同添加水平的烟酸对奶牛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3、T4)以及皮质醇(COR)均无影响(P>0.05)。其中试验第20日实验组T3、T4含量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6)试验组中钙和磷的水平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呈波动趋势。在第20日和第60日,试验Ⅱ组中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试验后期,试验组尿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尿素水平(P<0.05)。本研究通过温湿度指数确定了北方(牡丹江、密山、大庆)高温季节奶牛的生产环境;系统评价了过瘤胃烟酸对北方奶牛抗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次试验证明,在北方夏季奶牛轻度热应激的条件下,单独添加过瘤胃烟酸组能够显着降低血液中谷草转氨酶的含量,这说明过瘤胃烟酸减轻了热应激下的细胞损伤、改善了脂类代谢障碍、提高了氮的吸收率,但过瘤胃烟酸并没有对北方夏季轻度热应激的奶牛生产性能方面产生显着影响。
张鲜[10](2016)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实现对产生热应激的奶牛进行早期检测,对于奶牛本身以及农场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外热成像技术早期诊断奶牛热应激的可行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红外热图像的预处理方法,编写了相关的红外图像预处理软件,对红外热图像实现滤波降噪处理,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2)研究了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体表温度测定。根据李如治提出的体表平均皮肤温度测定方式,研究了在正常情况下健康奶牛体表平均皮肤温度特性以及与直肠温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将平均皮肤温度测定方式同采用测量没有毛发覆盖的眼睛、鼻镜部位的温度测定方式进行比较。试验证明,后者的测定方式效果更好,为后续深入地研究奶牛的体表温度变化与其生理状态的关系奠定试验基础。(3)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眼睛、鼻镜部位的温度最大值和均值在热应激条件下进一步进行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得到用奶牛眼睛部位温度的最大值来代表奶牛的体表温度的效果最好,得到拟合方程Y=13.85+0.65X(Y表示直肠温度,X表示眼睛温度的最大值),相关系数R2=0.84,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眼睛的红外温度最大值在[37.97~38.66℃]范围内变化时,与奶牛热应激反应时参与热调节的部分生化指标关系密切,进一步证实了眼睛温度最大值的测定可以对奶牛是否产生热应激进行初步判断。
二、奶牛热应激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热应激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奶牛热应激环境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
1.2.2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3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1.2.4 热应激对奶牛消化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1.2.5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及胎内犊牛发育的影响 |
1.2.6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代谢的影响 |
1.2.7 热应激缓解措施的研究进展 |
1.3 铬的利用现状 |
1.3.1 铬的来源、吸收及排泄 |
1.3.2 铬的安全性 |
1.3.3 铬的生物学功能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
2.2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2.3 试验数据与样品采集 |
2.3.1 饲料样品的采集 |
2.3.2 产奶量及乳样的采集 |
2.3.3 血样的采集 |
2.3.4 粪样与尿样的采集 |
2.3.5 瘤胃液的采集 |
2.4 指标测定 |
2.4.1 温湿度指数 |
2.4.2 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测定 |
2.4.3 采食量的测定 |
2.4.4 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
2.4.5 乳成分的测定 |
2.4.6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7 粪样、尿样与乳样中铬含量的测定 |
2.4.8 瘤胃发酵指标与瘤胃细菌区系的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期温湿度指数 |
3.2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3.5.1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抗氧化及肝脏损伤的影响 |
3.5.2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糖代谢、脂代谢影响 |
3.5.3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氮代谢的影响 |
3.5.4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敏感指标的影响 |
3.6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铬排放的影响 |
3.7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3.8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3.8.1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影响 |
3.8.2 基于OTU的Venn图分析 |
3.8.3 香农指数曲线(Shannon Index) |
3.8.4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
3.8.5 瘤胃细菌门分类水平分析 |
3.8.6 瘤胃细菌属分类水平分析 |
4 讨论 |
4.1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
4.2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采食量、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4.3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4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 |
4.4.1 脂代谢 |
4.4.2 氮代谢 |
4.4.3 糖代谢 |
4.4.4 激素类指标 |
4.4.5 抗氧化能力及肝脏损伤 |
4.4.6 HSP70 |
4.5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铬排放的影响 |
4.6 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4.6.1 瘤胃发酵参数 |
4.6.2 瘤胃细菌群落多样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日粮中添加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奶牛热应激概述和评价标准 |
1.1.1 热应激概念 |
1.1.2 奶牛热应激评判标准 |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
1.2.1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1.2.2 热应激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3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4 热应激对奶牛躺卧行为的影响 |
1.3 生化黄腐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3.1 生化黄腐酸简介 |
1.3.2 生化黄腐酸的生物学功能 |
1.3.3 生化黄腐酸在奶牛中的应用 |
1.3.4 生化黄腐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1.3.5 生化黄腐酸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6 生化黄腐酸在羊生产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5.1 温度与相对湿度的记录 |
2.5.2 环境温湿度(THI)指数计算 |
2.5.3 样品采集 |
2.6 指标测定方法及经济效益计算 |
2.6.1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6.2 生产性能的测定 |
2.6.3 乳品质指标测定 |
2.6.4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2.6.5 血液抗氧化指标测定 |
2.6.6 经济效益计算 |
2.7 试验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期间牛舍温度、湿度及THI |
3.2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乳品质指标的影响 |
3.5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奶牛热应激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7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温度、湿度及THI与奶牛热应激的分析 |
4.2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三丁酸甘油酯缓解奶牛热应激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热应激的研究进展 |
1.1 热应激概述 |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 |
1.3 缓解应激的主要防治措施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三丁酸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
2.1 三丁酸甘油酯 |
2.2 三丁酸甘油酯与氧化应激反应 |
2.3 三丁酸甘油酯与肠道损伤 |
2.4 三丁酸甘油酯与炎性反应 |
2.5 三丁酸甘油酯在生产方面的应用 |
2.6 小结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生理指标、炎性相关因子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1.4 数据的处理 |
1.5 结果 |
1.6 分析和讨论 |
1.7 小结 |
第二章 三丁酸甘油酯对热应激高产奶牛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数据的处理 |
2.3 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三丁酸甘油酯对热应激高产奶牛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数据的处理 |
3.3 结果 |
3.4 分析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三丁酸甘油酯对热应激高产奶牛生产性能及乳品质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的处理 |
4.3 结果 |
4.4 分析与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合作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应激对奶牛的不良影响 |
1.2.2 金银花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目的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不同剂量LJE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2.4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2.2.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夏季高温条件下牛舍的THI |
2.3.2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
2.3.3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4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5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3.6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7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4 分析讨论 |
2.4.1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
2.4.2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4.3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4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4.5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4.6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三章 LJE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血清激素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2.4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3.2.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夏季高温条件下牛舍的THI |
3.3.2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
3.3.3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4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5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3.3.6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分析讨论 |
3.4.1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
3.4.2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3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4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3.4.5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四章 LJE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2.2 试验材料 |
4.2.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4.2.4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4.2.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2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瘤胃细菌的影响 |
4.3.3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古菌影响 |
4.4 分析讨论 |
4.4.1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2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微生物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 热应激及其对奶牛生产的影响 |
1.1.1 热应激概述 |
1.1.2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和健康的影响 |
1.2 脂肪酸概述 |
1.2.1 脂肪酸及其分类 |
1.2.2 脂肪酸的功能 |
1.2.3 牛奶的脂肪酸组成 |
1.2.4 牛奶中脂肪酸的来源 |
1.3 热应激影响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
1.4 热应激影响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可能机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夏季热浪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2.2.2 样品采集 |
2.2.3 指标测定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试验期间牛场环境参数 |
2.3.2 夏季热浪对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夏季热浪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4 夏季热浪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夏季热浪对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2 夏季热浪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4.3 夏季热浪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热应激持续时间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3.2.2 样品采集 |
3.2.3 指标测定与计算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短期和长期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2 热应激影响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时间效应 |
3.3.3 热应激对奶牛瘤胃内容物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4 热应激对奶牛瘤胃VFA和pH的影响 |
3.3.5 热应激对奶牛血浆中NEFA和 BHBA浓度的影响 |
3.3.6 热应激对奶牛乳中CLAc9,t11比例和乳腺△~9-去饱和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抗奶牛热应激饲料添加剂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奶牛热应激的研究进展 |
1.1.1 奶牛热应激的概念及特点 |
1.1.2 奶牛热应激的评价标准 |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
1.2.1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
1.2.2 热应激对奶牛泌乳及乳成分的影响 |
1.2.3 热应激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
1.3 抗热应激饲料添加剂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1 矿物质方面研究进展 |
1.3.2 微量元素方面研究进展 |
1.3.3 维生素E方面研究进展 |
1.4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环境及温湿度监测 |
2.4 样品采集与检测 |
2.4.1 THI检测 |
2.4.2 泌乳量及泌乳成分收集与检测 |
2.4.3 血液样品收集与检测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料添加剂对奶牛热应激程度的评价 |
3.2 饲料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1 泌乳量的影响 |
3.2.2 乳成分的影响 |
3.3 饲料添加剂对奶牛氧化应激的影响 |
3.4 饲料添加剂对奶牛能量代谢的影响 |
3.5 饲料添加剂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料添加剂对热应激程度的评价 |
4.2 饲料添加剂可提高热应激奶牛的生产性能 |
4.3 饲料添加剂可以缓解热应激奶牛氧化应激状态 |
4.4 饲料添加剂可改善热应激奶牛能量代谢 |
4.5 饲料添加剂对奶牛免疫状态不产生显着影响 |
4.6 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奶牛热应激缓解技术在小型牧场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牧场基本情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改善牧场环境 |
2.2.2 优化日粮配方, 科学饲喂 |
2.2.3 微量元素补饲 |
2.2.4 防治酸中毒和酮病 |
2.2.5 调整产犊季节 |
2.3 奶样采集和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后整个应激时期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 (见表1) |
3.2 实验前后日产奶量的变化 (见图1) |
3.3 实验前后体细胞的变化 (见图2) |
4 讨论 |
5 小结 |
(8)奶牛热应激的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草原牧场概况 |
2 热应激对牛的不利影响 |
2.1 热应激对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
2.2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 热应激对奶牛水、盐代谢和血液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
2.4 热应激对奶牛免疫力方面的影响 |
2.5 其他 |
3 牧场采取奶牛热应激的预防措施 |
3.1 改善奶牛生活环境 |
3.2 调整饲喂模式 |
3.3 日粮中添加预防热应激类添加剂 |
3.4 牛体降温 |
3.5 提供充足饮水 |
3.6 调整奶牛饲喂时间 |
4 小结 |
(9)过瘤胃烟酸对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热应激对奶牛常规指标的影响 |
1.2.1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2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
1.2.3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2.4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 热环境的评价 |
1.4 缓解热应激措施 |
1.4.1 奶牛耐热性选育 |
1.4.2 物理性缓解热应急措施 |
1.4.3 营养调控 |
1.5 烟酸在奶牛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
2.1 北方夏季热环境评价 |
2.2 烟酸对北方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试验数据与分析 |
3.1 北方夏季热环境评价 |
3.2 烟酸对北方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 |
3.2.2 试验期间奶牛的生理常数指标 |
3.2.3 试验期间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对比分析 |
3.2.4 试验期间奶牛血液指标对比分析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1 热环境的评价 |
4.2 烟酸对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 烟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 烟酸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 |
1.2.2 国内外奶牛热应激常用的检测方法 |
1.2.3 国内热应激诊断外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的基础 |
1.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动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
1.3.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奶牛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奶牛热应激红外热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 |
2.1 红外技术检测基础 |
2.1.1 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 |
2.1.2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
2.2 红外图像的采集与温度分析 |
2.2.1 红外热像仪参数设置 |
2.2.2 典型的红外图像温度分析 |
2.3 红外热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 |
2.3.1 红外热图像分析和处理研究的概述 |
2.3.2 红外图像预处理软件的编写 |
2.3.3 红外图像预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体表温度测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动物 |
3.1.3 试验时间 |
3.1.4 饲养管理 |
3.1.5 奶牛直肠温度的测量 |
3.1.6 奶牛红外图像的采集 |
3.1.7 奶牛体表温度的测定 |
3.1.8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奶牛每天的平均皮温分析 |
3.2.2 奶牛每天的直肠温度分析 |
3.2.3 奶牛体表平均皮温和直肠温度一天的变化情况 |
3.2.4 奶牛体表平均皮温与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3.2.5 奶牛体表局部温度和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动物 |
4.1.3 试验时间 |
4.1.4 饲养管理 |
4.1.5 红外图像的获取 |
4.1.6 牛舍温湿指数(THI)的测定 |
4.1.7 奶牛生理参数的测定 |
4.1.8 奶牛生化指标的测定 |
4.1.9 数据统计分析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热应激下对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生理参数的影响 |
4.2.2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与THI的相关性分析 |
4.2.3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4.2.4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温度最大值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4.3 讨论 |
4.3.1 热应激下对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生理参数的影响 |
4.3.2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与THI的相关性分析 |
4.3.3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鼻镜温度和直肠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4 热应激下奶牛眼睛最大值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4.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奶牛热应激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丙酸铬对热应激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杨金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日粮中添加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D]. 莫金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三丁酸甘油酯缓解奶牛热应激效果的研究[D]. 崔君. 吉林大学, 2020(01)
- [4]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D]. 马峰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热应激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D]. 张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抗奶牛热应激饲料添加剂应用效果的研究[D]. 葛婧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7]奶牛热应激缓解技术在小型牧场的应用效果分析[J]. 赵利梅,蒋桂娥,杨晨东,李春芳,周增坡,马亚宾. 北方牧业, 2018(09)
- [8]奶牛热应激的预防措施[J]. 王丽华,邵广,徐春玲. 饲料博览, 2017(08)
- [9]过瘤胃烟酸对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 王冠.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10]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奶牛热应激诊断方法的研究[D]. 张鲜.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