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产生矛盾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蒋英州[1](2020)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乡村振兴与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越来越重要。社会治理重心下沉与乡村振兴先后作为解决基层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决策而提出,对作为最基层的乡镇党委、政府及其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任务。这也为乡镇党政干部原本就比较频繁的流动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乡镇党政干部的向上、横向与向下流动,都会产生多重的正负效应。为此,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需要加大对乡镇党政干部的激励措施,同时鼓励干部向下流动到村社,因地制宜地领导和推进乡村振兴。在治理下沉与乡村振兴过程中,乡镇以上党政干部的向下流动既需要完成治理与振兴的任务,又需要解决基层政府日益沉重的乡村社会管理成本问题以提高资源投入的边际效应,还需要达到重塑乡镇政权政治权威与政治信任的目的。而随着"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逐步形成,下沉的党政干部也需要在乡村社会完成从"进场"到"在场"再到"退场"的转变。
张麟凤[2](2020)在《佛山市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佛山市三水区各镇街抓住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机遇,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商业型乡镇的典型代表之一。进入21世纪后,全球“三明治”格局愈发凸显,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三水区以镇街作为主战场的发展方式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三水区各镇街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身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也日益重视乡镇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维护稳定的作用,对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和构建高效简约乡镇管理体制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镇街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带领广大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其能力素质是三水区各镇街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完成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佛山市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成熟的胜任力理论,构建佛山市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能力模型,具有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总体构思,即选择这个课题的背景、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这个课题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查阅、梳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合理界定镇街、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概念,对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理论、构建方法、验证方法以及相关理论形成清晰、正确认识,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从国内外政府部门公务员胜任力建设的实践经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乡镇和以国家对乡镇具有全国适用性的重大战略和部署为视角的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研究文献成果、基于工作分析法推导的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三个角度、“共性”和“个性”两个层次演绎推理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胜任力,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和修正模型;第四部分论述了基于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优化选拔任用、激励、培训、考核的对策和建议。
李悦鸣[3](2020)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考核评价是党管干部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与工具,是对党政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执行效率等多方面的评判,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保障这一评判得以科学有效进行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党和国家治理主题发生多次转变,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亦适时调整以突出治理主题的地位和重要性,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外在施政行为与内在动机提供导向,表现出极强的回应性与调试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与高压反腐常态化运行,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动机发生微妙变化,“为官不为”等消极不作为现象开始抬头,党政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下降,致使其治理能力遭到削弱,激励党政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紧迫性不断增强。在此情形之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考核评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相继制定和出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条例、办法,注重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属性,以期激励党政领导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程中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评价和判断党政领导干部施政行为效果的基本保障,是考核评价工作有序运行的基础所在,具有天然的激励属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党和国家治理主题、发展战略以及制度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审查机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干部考察鉴定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四个阶段,极大的激励了党政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工作绩效,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效应得以凸显。考核评价内容体系与指标体系是党和国家治理主题的外显,是既定时期党和国家承担的主要任务与工作目标,对党政领导干部行为具有显着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之上,架构起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模式,将地区经济发展与党政领导干部政治晋升等个人利益有机结合,极大的激励了党政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热情,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绿色GDP、“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党政领导干部注重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于此同时,在过度关注某一领域的过程中,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出现异化,如在“经济优先”的时期,党政领导干部注意力与资源向经济领域过度倾斜,导致经济片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环保比重上升时期,随着生态问责等负向激励的不断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环保一刀切”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关停、工厂停工乃至“无猪县”等现象不断上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置于对立面,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本文采用晋升锦标赛理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绩效考核理论,探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问题,是因为其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衡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路径方式,打破了政绩生成的黑箱,使政绩具有了可衡量性与可判断性,能有效激励党政领导干部围绕考评目标展开工作。党政领导干部不仅是“党性人”、“政治人”,同时也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是其行为动机的必然选择。激励党政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核心要义,目标责任导向下的政绩发生行为扭曲效应、负向强激励指向下的履职行为替代效应以及正向强激励维度下考评激励的挤出效应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异化的主要表现,致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结果失真、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失效,致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沦为党政领导干部谋取个人利益和自保的工具,其激励效应出现异化。究其原因,一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激励信息不对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自下而上考评信息获取阻塞、自上而下激励信息传递延迟以及考核激励信息黑箱共同作用,都为党政领导干部加工政绩信息、扭曲考评结果创造了条件。二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自身缺陷。考核评价机制内生不完善性、外在环境制约以及自发性考核激励规范性失效削弱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效应,为激励效应异化埋下了隐患。三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失衡。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强化考评约束功能的同时弱化其激励功能,激励约束失衡导致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异化。四是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机制激励行为动机异化。考评结果与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利益获取密切相关,在利益刺激之下,党政领导干部的动机、行为都围绕利益展开,与维护公共利益价值相悖,引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异化。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就是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党政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受考评机制不完善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效应出现异化,出现“数字政绩”“积极避责”“为官不为”等现象。因此,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考评内容、明晰考评责任、创新考评方式、强化数据应用和注重考用结合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一是优化考评内容,营造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导向。通过突出考评政治标准、崇尚实绩和完善考评指标体系,为党政领导干部行为提供明确导向。二是明晰考评责任,强化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效果。通过健全考评主体责任体系、构建考准考实的考评理念和加强考评工作业务培训等方式,确保考评结果的准确性,为将激励做对奠定基础。三是创新考评方式,满足党政领导干部多元激励要求。探索正负向考评协调推进、长短期考评有序衔接、多元化考评同步展开和差异化考评精准发力等多元考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评判,为多元激励创造条件。四是强化数据应用,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精度。从考评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数据平台层面着手,从而有效解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考评的精度。五是注重考用结合,保障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落实。考评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激励手段的有效落实对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激励作用,完善考评结果审核机制、构建激励标准体系、强化结果刚性运用和细化申诉救济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结果落实的时效性,确保考评激励的充分落实。通过完善和优化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考评激励刺激和引导党政领导干部的动机行为,激发党政领导干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孙平[4](2020)在《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缓解对策分析》文中认为乡镇女公务员作为特殊的职群,身处政策执行一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了智慧和汗水。但是,当前乡镇女公务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产生了多种心理、生理和行为问题,影响了她们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使政府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乡镇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下降。本研究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这个现实基础之上,结合乡镇女公务员工作特点,旨在探究她们的工作压力状况、主要成因以及提出合理的缓解对策与政策建议,以期在减少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获得感,完善乡镇女公务员队伍的科学化建设及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提供依据和方向。研究通过典型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选取R市262名乡镇女公务员为样本,结合双因素理论对她们的工作压力情况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乡镇女公务员面临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研究运用双因素理论对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进行分析。在保健因素方面,主要有绩效考核忽视性别和工作性质因素、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上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社会地位、性别因素致人际关系积累困境、工作环境艰苦和家庭——工作角色冲突等成因。在激励因素方面,主要有女性生理因素制约致使自身能力发展受限、女性消极自我认识导致工作成就动机不足、传统性别偏见致使工作被认可度降低、性别因素致使晋升渠道不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明晰等成因。研究从保健因素和激励这两方面提出对策与政策建议来缓解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保健因素方面,建议采取考量工作性质和性别因素设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公平的工资福利制度、营造尊重乡镇女公务员社会地位的组织文化氛围、发挥女性特质构建积极人际网络、为乡镇女公务员提供心情舒畅工作环境、为缓解家庭——工作角色冲突提供科学支持等措施。激励因素方面,建议采取优化女公务员培养机制来提升工作能力、关注身心健康来培养积极工作心态、扩大乡镇女公务员决策参与权、考量性别因素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晋升机制、引导乡镇女公务员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等措施。
陈映伊[5](2020)在《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所谓“政德”,自古以来又被人们称之为“官德”,即官员的为政之德,是从政者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形成和表现出的特殊职业道德。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为政以德、为政以廉、公忠爱国、以民为本为核心的官德思想,这些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颇为关注无产阶级的政德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廉政思想和列宁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思想,都已成为我国公职人员政德建设思想的根本指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下,围绕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新时代下,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并在全国两会上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政德新的内涵,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乡镇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搭起了党和国家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他们的政德状况关乎党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乎基层的反腐倡廉建设,更关乎党在基层的政治建设。因此,在乡镇地区,不仅领导干部需要讲政德,手握公权的所有乡镇干部都应当纳入政德建设的对象范围。目前,部分乡镇干部在大德、公德和私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多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个人角度来讲,是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政德建设的重视造成的;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讲,是多元价值冲击、官本位文化和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关系影响导致的;从制度角度来讲,是乡镇基层政德考评机制、监督体系和约束机制不甚健全造成的。解决乡镇干部政德失范问题,从个人层面要提升强化理论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干部净化个人圈子的自觉性;从文化层面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乡镇廉政文化建设;从制度层面要健全政德考评、监督和约束体制机制。
王晨[6](2020)在《乡镇纪检监察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X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镇纪检监察组织是纪检监察系统最基层的组织,在保持政治稳定、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群众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最前沿阵地,作为实现纪检监察机关有效治理的基础机构,有效发挥其职能,对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等工作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出发,运用寻租理论以及有关理论为支撑,通过大量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并对对应经验加以总结与参考,利用对山西省X县乡镇纪检监察机关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硬件设施、信访及案件查办履职能力等方面内容研究,根据查阅资料、面对面访谈的方法,总结梳理出当地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错位”“越位”现象严重、干部队伍建设弱化、无序上访问题突出、线索发现及案件查办困难、工作缺乏主动性、人员思想素质不高等问题,分析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选人用人及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力度弱化、缺乏激励机制、宣传教育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的。针对以上对问题得出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对山西省X县各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工作的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加强上级纪检监察组织对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线索发现处置、案件查办方面的领导权限来完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专项资金的使用制度,保障办公的硬件设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干部队伍的准入门槛、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等方式。三是强化培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制定纪检监察干部的整体培训规划,实行以干代训、跟班学习、一对一帮助等方式,强化干部业务能力;建立协作区,弥补人员力量薄弱、监督困难等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四是改进信访、监督检查工作方式,利用科学力量反腐败,完善风险联控机制。五是用多种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张馨[7](2020)在《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评价及提升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地位重要、作用显着。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任务;从公共部门人事管理角度来看,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乡镇党政机关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机关,其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公共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党、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安定。随着时间推移和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但这代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政治考验较少、社会环境较好,普遍缺少群众工作经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不利于打开工作局面,不利于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长此以往更会对基层政权的稳固造成威胁。因此,新时代下对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胜任力开展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J市为研究对象,详细调研分析其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胜任力现状,通过开展行为事件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汇总、收集数据,比较全面地了解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岗位胜任力的情况,发现其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个人特质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并分析了出现胜任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乡镇年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进乡镇年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乡镇年轻领导干部激励监督制度,以及个人提升胜任力的相关对策,以期为提升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胜任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尹亮[8](2020)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形式主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从抗战时期的“延安整风”到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再到现在的“反四风运动”都未彻底将形式主义问题从政治体制内部清除。不仅如此,形式主义问题还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生成出新的种类和类型,成为现在政府效率提高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形式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为首的“四风问题”,中央政府也在近期出台了包括《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在内的一系列专门针对基层形式主义问题的文件。学术界现在也对政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形式主义问题的最新表现形式、危害、成因和应对之策。与大多数学者从领导干部作风角度来研究形式主义问题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压力型体制这一分析框架和选择一个乡镇政府进行实证调研来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主要形式主义问题目前在中国乡镇政府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有哪些?压力型体制是不是造成中国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原因?压力型体制下中国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机制是怎么的?治理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路径有哪些?等等。通过实地调研和与乡政府领导干部进行交谈发现在X乡政府中存在四大方面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是在传达上级政策过程中存在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问题;二是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选择性执行、一刀切和痕迹管理严重等形式主义问题;三是在上级对乡政府督查检查考核中存在重“材料”轻“实效”的导向和趋势等形式主义问题;四是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政治学习的材料和学习分数,忽视实际学习效果等形式主义问题。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影响乡政府的行政效率、破坏政府公信力和污染政治生态,还有可能造成乡政府财政上的损失进而削弱该乡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后还会溢出到社会层面危害社会风气。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的实际运行过程及其出现的一些的变异是导致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根源。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承受来自上级政府、民众和同级政府等各方面的压力。而职责同构和属地管理的双重加持,将压力型体制的加温加压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由于乡镇政府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包括地位低、资源少、权力小和责任大等,导致乡镇政府无法完全将承受的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为了减压和自保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形式主义的手段,最后造成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乡镇政府领导干部的主观态度与工作作风也只是起到次要推动作用而非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彻底治理乡镇政府的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从抑制压力型体制的负面效应、弥补乡镇政府先天不足和增强乡镇干部积极性三方面同时着手,具体包含五项措施:一是精简会议与发文,改革文风会风;二是改进检查考核,慎用“一票否决”;三是减少路径依赖,引导民众参与;四是打破职责同构,放权乡镇政府;五是完善问责制度,重视干部关怀。
翟磊[9](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郁映洲[10](2020)在《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新区中川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镇政府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根基。本文通过对法治政府的探讨和对乡镇政府法治建设现状的研究,着重分析当前乡镇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中川镇法治建设为例进行说明,提出如何推动乡镇政府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相关对策。第一部分: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基本理论对法治、法治政府的内涵、衡量标准、特征、乡镇法治建设等理论进行阐释,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意义,总结得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难点在乡镇政府,可以说乡镇政府法治建设是否成功关乎着全面依法治国能否真正实现,乡镇政府要把法治建设融入到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经济建设等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才能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镇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提高镇村公民法治人文素养。第二部分:乡镇政府法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说明当前乡镇法治建设现状,客观真实反映近几年来乡镇法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系统阐释了乡镇党委、政府主动推动、法治队伍能力加强、依法行政环境改善、法治监督方式改进、法治宣传取得成效等方面的内容,并以中川镇法治建设进行例证说明。同时从法治治理的视角入手,深入剖析乡镇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乡镇政府法治建设诸多问题症结,因乡镇政府管理机制不合理、监督机制缺失、执法机制不健全、群众法治意识落后等原因,导致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工作未取得显着成效。第三部分:推进乡镇政府法治建设问题的对策针对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完善乡镇法治建设体制机制,理顺县乡(镇)、党政、乡(镇)村之间的关系,强化党政第一责任人职责,提高乡镇人大地位,突出立法监督,加强行业监管,加大专责监督,规范乡镇行政执法程序,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力促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产生矛盾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产生矛盾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治理重心下沉、乡村振兴与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及其解释 |
(一)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方式 |
(二)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原因 |
(三)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效应 |
(四)稳定乡镇党政干部队伍的措施 |
二、治理下沉与乡村振兴和乡镇党政干部的向上流动 |
(一)治理与振兴压力成为乡镇党政干部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 |
(二)乡镇党政干部向上流动对治理下沉与乡村振兴的影响 |
三、治理下沉与乡村振兴和乡镇党政干部的向下流动 |
(一)治理下沉与乡村振兴需要乡镇党政干部向下流动 |
(二)乡镇党政干部向下流动的政治效应 |
四、结论与讨论 |
(2)佛山市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个案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镇街 |
2.1.2 镇街党政领导干部 |
2.1.3 胜任力 |
2.1.4 胜任力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2.1 胜任力内涵研究综述 |
2.2.2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推导 |
3.1 基于国内外政府实践视角的胜任力推导 |
3.2 基于文献视角的胜任力推导 |
3.3 基于工作分析法视角的胜任力推导 |
3.3.1 基于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政策的胜任力推导 |
3.3.2 基于三水区镇街政府职能的胜任力推导 |
3.4 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库的建立 |
第四章 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 |
4.1 相关胜任力定义 |
4.2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胜任力实证 |
4.2.1 确定绩效标准和访谈对象 |
4.2.2 编制访谈提纲和开展访谈 |
4.2.3 访谈结果分析 |
4.3 基于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法的胜任力模型构建 |
4.3.1 问卷调查 |
4.3.2 因子分析 |
4.3.3 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第五章 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5.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镇街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优化 |
5.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优化 |
5.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镇街党政领导干部激励优化 |
5.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镇街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附录 B 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理论阐释 |
2.1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概念界定 |
2.1.1 党政领导干部 |
2.1.2 考核评价机制 |
2.1.3 激励效应 |
2.2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理论分析 |
2.2.1 激励效应的发生逻辑 |
2.2.2 激励效应的主要表现 |
2.2.3 激励效应的类型划分 |
2.3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晋升锦标赛理论 |
2.3.2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
2.3.3 绩效考核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效应的生成机理分析 |
3.1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效应的生成机理 |
3.1.1 目标管理责任制下的行政发包 |
3.1.2 锦标赛体制下的政绩比拼行为 |
3.1.3 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经济增长 |
3.2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生成过程 |
3.2.1 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生成函数 |
3.2.2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政绩函数 |
3.2.3 党政领导干部政绩收入函数 |
3.2.4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函数 |
3.3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形态分析 |
3.3.1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静态分析 |
3.3.2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动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历史变迁 |
4.1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历史变迁 |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审查机制 |
4.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鉴定机制 |
4.1.3 改革开放时期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
4.1.4 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
4.2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变迁的基本逻辑 |
4.2.1 适应党和国家治理实践的战略需要 |
4.2.2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回应性调适 |
4.2.3 满足干部考核评价综合效应的价值诉求 |
4.2.4 彰显中国特色干部考评理论的话语创新 |
4.3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效果呈现 |
4.3.1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干部队伍政治认同 |
4.3.2 提升治理能力,推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
4.3.3 刺激干部行为,优化党政领导干部政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基本假设 |
5.1.1 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程度对干部行为的影响 |
5.1.2 考评结果运用对干部行为选择的影响 |
5.1.3 激励方式组合策略对干部行为选择的影响 |
5.2 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初步验证:基于X县的个案分析 |
5.2.1 考评驱动下的干部行为选择策略 |
5.2.2 激励约束失衡情形下的考评漠视 |
5.3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评价 |
5.3.1 问卷编制 |
5.3.2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5.3.3 变量说明 |
5.3.4 研究方法与信度检验 |
5.3.5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异化表现 |
6.1 目标责任导向下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行为扭曲 |
6.1.1 过于突出政绩行为的时效性 |
6.1.2 过度强化政绩行为的可见性 |
6.1.3 过分关注政绩行为的自利性 |
6.2 负向强激励指向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履职行为替代 |
6.2.1 “一票否决”机制下党政领导干部积极避责 |
6.2.2 高压问责态势下党政领导干部消极不为 |
6.3 正向强激励维度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挤出 |
6.3.1 指标维度:指标数量与权重决定其重要程度 |
6.3.2 注意力维度:党政领导干部忽视非关键领域指标 |
6.3.3 资源分配维度:发展资源分配和投入的倾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异化的成因分析 |
7.1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激励信息不对称 |
7.1.1 自下而上考评信息获取阻塞 |
7.1.2 自上而下激励信息传递延迟 |
7.1.3 考核激励信息不对称与“黑箱”共同作用 |
7.2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自身缺陷 |
7.2.1 考核评价机制内生不完善性 |
7.2.2 考核评价机制外部环境制约 |
7.2.3 自发性考核激励规范性缺失 |
7.3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失衡 |
7.3.1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正向激励效应弱化 |
7.3.2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负向激励效应突出 |
7.3.3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零激励效应较为显着 |
7.4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机制激励行为动机异化 |
7.4.1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动机异化 |
7.4.2 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行为异化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的路径选择 |
8.1 优化考评内容,营造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导向 |
8.1.1 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政治标准 |
8.1.2 崇尚党政领导干部重实绩的导向 |
8.1.3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指标体系 |
8.2 明晰考评责任,强化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效果 |
8.2.1 健全考评主体的职责体系 |
8.2.2 构建考准考实的考评观 |
8.2.3 加强考评工作的业务培训 |
8.3 创新考评方式,满足党政领导干部多元激励需求 |
8.3.1 正负向考评协调推进,稳定保持激励效果 |
8.3.2 长短期考评有效衔接,持续释放激励效应 |
8.3.3 多元化考评同步展开,探索复合激励模式 |
8.3.4 差异化考评精准发力,实现精准激励结果 |
8.4 强化数据应用,提升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精度 |
8.4.1 优化党政领导干部考评信息采集机制 |
8.4.2 畅通党政领导干部考评信息共享渠道 |
8.4.3 打造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数据平台 |
8.5 注重考用结合,保障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落实 |
8.5.1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评结果审核机制 |
8.5.2 构建党政领导干部考评激励标准体系 |
8.5.3 强化党政领导干部考评结果刚性运用 |
8.5.4 细化党政领导干部考评申诉救济机制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访谈提纲 |
附录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效应调查问卷 |
附录三: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
附录四: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 |
博士阶段主要科研成果 |
(4)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缓解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方法 |
3.本文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乡镇女公务员 |
2.工作压力 |
(二)双因素理论 |
1.保健因素 |
2.激励因素 |
3.双因素理论在论文中的应用 |
二、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现状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的目的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调查样本的选择 |
(二)数据分析 |
1.乡镇女公务员个体特征数据分析 |
2.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现状数据分析 |
(三)保健因素方面R市乡镇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 |
1.一线环境艰苦 |
2.工作任务繁重 |
3.工资增长缓慢 |
4.人际关系受性别偏见影响较大 |
5.家庭——工作平衡难 |
(四)激励因素方面R市乡镇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 |
1.考核被认可度低导致晋升难度大 |
2.性别劣势认知导致自我成就意愿低 |
3.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
(五)R市乡镇女公务员承受工作压力的表现 |
1.生理、心理、情感状况不佳 |
2.工作成就感降低 |
3.人际关系矛盾增多 |
(六)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
1.影响乡镇女公务员健康生活 |
2.导致乡镇女公务员家庭生活不和谐 |
3.导致乡镇女公务员消极怠工 |
4.导致乡镇优秀女公务员流失 |
5.群众满意度下降 |
三、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 |
(一)基于保健因素的工作压力成因分析 |
1.绩效考核忽视性别和工作性质因素 |
2.工资福利制度导致的工作压力 |
3.社会上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社会地位 |
4.性别因素致人际关系积累困境 |
5.工作环境艰苦 |
6.家庭——工作角色冲突 |
(二)基于激励因素的工作压力成因分析 |
1.女性生理因素制约致使自身能力发展受限 |
2.女性消极自我认识导致工作成就动机不足 |
3.传统性别偏见致使工作被认可度降低 |
4.性别因素致使晋升渠道不畅 |
5.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明晰 |
四、缓解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
(一)基于保健因素层面缓解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对策与政策建议 |
1.考量工作性质和性别因素设计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
2.建立科学公平的工资福利制度 |
3.营造尊重乡镇女公务员社会地位的组织文化氛围 |
4.发挥女性特质构建积极人际网络 |
5.为乡镇女公务员提供心情舒畅工作环境 |
6.为缓解家庭——工作角色冲突提供科学支持 |
(二)基于激励因素层面缓解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对策与政策建议 |
1.优化女公务员培养机制,提升工作能力 |
2.关注身心健康,培养积极工作心态 |
3.扩大乡镇女公务员决策参与权 |
4.考量性别因素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晋升机制 |
5.引导乡镇女公务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论文 |
(三)电子文献 |
附录一 :关于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5)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及其重要意义 |
一、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德建设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思想 |
(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官德思想 |
二、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维护党和国家整体形象的现实需要 |
(二)平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 |
(三)加强基层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举措 |
(四)加强党在基层政治建设的重要依托 |
第二章 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主要内涵 |
一、明大德——牢筑理想信念 |
(一)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 |
(二)面对大是大非旗帜鲜明 |
(三)面对风浪考验无所畏惧 |
(四)面对各种诱惑立场坚定 |
二、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三)建设人民的美好生活 |
三、严私德——严格自我约束 |
(一)戒贪止欲、克己奉公 |
(二)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 |
(三)防止被身边人“拉下水” |
第三章 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失范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失范状况 |
(一)新时代乡镇干部大德失范状况 |
(二)新时代乡镇干部公德失范状况 |
(三)新时代乡镇干部私德失范状况 |
二、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一)个人自身原因 |
(二)社会环境原因 |
(三)制度建设原因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路径 |
一、提升干部自身修养 |
(一)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
(二)强化个人自律意识 |
(三)自觉净化个人圈子 |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二)推进乡镇廉政文化建设 |
三、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
(一)健全政德考评体制机制 |
(二)强化政德监督体制机制 |
(三)完善政德约束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乡镇纪检监察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1.1 乡镇纪检监察体制的探讨 |
1.2.1.2 乡镇纪检监察工作机制的研究 |
1.2.1.3 乡镇纪检监察部门信访工作的研究 |
1.2.1.4 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办案工作的研究 |
1.2.1.5 乡镇纪检监察队伍研究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2.1 国外反腐败机构研究 |
1.2.2.2 国外反腐败经验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纪检 |
2.1.2 监察 |
2.1.3 腐败 |
2.2 理论依据 |
2.2.1 寻租理论 |
2.2.2 权变理论 |
第三章 X县乡镇纪检监察现状 |
3.1 X县乡镇纪检监察对象情况 |
3.2 X县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现状分析 |
3.2.1 领导体制及机构设置 |
3.2.2 队伍建设与办公设施 |
3.2.2.1 队伍建设方面 |
3.2.2.2 人员培训情况 |
3.2.2.3 经费拨付 |
3.3 监察案件情况 |
3.3.1 信访及线索受理情况 |
3.3.2 案件查办情况 |
3.3.3 履职效果 |
第四章 X县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X县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错位”“越位”严重 |
4.1.2 干部队伍建设不足 |
4.1.3 线索、案件查办困难 |
4.1.4 信访工作履职不力 |
4.1.4.1 无序上访问题突出 |
4.1.4.2 信访工作效率低 |
4.1.5 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
4.2 X县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
4.2.1.1 双重领导体制的制约 |
4.2.1.2 选人用人机制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
4.2.2 缺乏整体培训规划 |
4.2.3 宣传教育重视不足 |
第五章 X县乡镇纪检监察组织提升效能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体制机制 |
5.1.1 完善双重领导体制 |
5.1.2 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机制 |
5.1.3 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与考核制度 |
5.1.4 强化部门协调,创新工作机制 |
5.2 加强乡镇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
5.2.1 优化干部队伍,加强人员管理 |
5.2.2 制定整体规划,强化培训力度 |
5.3 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方式方法 |
5.3.1 改进信访工作方式 |
5.3.2 改进监督检查工作方式 |
5.3.3 利用科学力量,提高防腐能力 |
5.3.4 完善风险联控机制 |
5.4 转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
5.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压实主体责任 |
5.4.2 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观念 |
5.4.3 发挥文化元素,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评价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年轻领导干部 |
2.1.2 胜任力 |
2.1.3 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胜任力理论 |
2.2.2 胜任力模型理论 |
第3章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概况及胜任力评价 |
3.1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概况 |
3.1.1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基本情况 |
3.1.2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工作职能 |
3.1.3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岗位特点 |
3.2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评价体系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胜任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2.3 胜任力指标构成要素的确定 |
3.2.4 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要素分析 |
3.3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评价实施 |
3.3.1 问卷编制与发放 |
3.3.2 问卷回收统计 |
3.3.3 评价分析 |
第4章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存在的问题 |
4.1.1 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 |
4.1.2 知识素质方面的问题 |
4.1.3 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 |
4.1.4 个人特质方面的问题 |
4.2 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2.1 乡镇年轻领导干部来源不足 |
4.2.2 在选拔任用时未体现胜任力的要求 |
4.2.3 在考核评价时未体现胜任力的导向 |
4.2.4 在教育培训中未体现胜任力的差异 |
4.2.5 在监督管理中未设置胜任力的指标 |
4.2.6 乡镇年轻干部胜任力不足的自身原因 |
第5章 提高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的策略 |
5.1 提升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意识 |
5.1.1 强化政治能力建设 |
5.1.2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
5.1.3 守住廉洁自律底线 |
5.2 健全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 |
5.2.1 强化源头建设 |
5.2.2 优化队伍结构 |
5.2.3 改进选拔任用工作 |
5.3 改进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
5.3.1 丰富培训内容 |
5.3.2 拓宽教育方式 |
5.3.3 严格培训制度 |
5.4 创新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 |
5.4.1 优化考核体系 |
5.4.2 完善考核程序 |
5.4.3 强化结果运用 |
5.5 完善乡镇年轻领导干部的激励监督制度 |
5.5.1 做好干部正向激励 |
5.5.2 做好干部监督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附录 B: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调查问卷 |
(8)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一)对压力型体制的研究 |
(二)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研究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四、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五、调研情况简介 |
(一)样本介绍 |
(二)调研材料获取 |
第二章 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的实际运作及其效应 |
一、压力型体制的形成 |
(一)历史因素 |
(二)现实因素 |
二、压力型体制的实际运作 |
(一)常规化的压力型体制 |
(二)异变化的压力型体制 |
三、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运行的效应分析 |
(一)常规压力型体制运行的效应 |
(二)压力型体制异变的后果 |
第三章 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现状和危害 |
一、形式主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趋势 |
(一)形式主义问题的表现类型多 |
(二)形式主义问题的分布主体广 |
(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领域宽 |
二、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现状及特征 |
(一)形式主义问题呈现泛滥趋势 |
(二)反形式主义陷入困境 |
三、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危害分析 |
(一)政治层面的危害 |
(二)经济层面的危害 |
(三)社会风气层面的危害 |
第四章 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机制 |
一、根本因素:乡镇政府压力的积聚 |
(一)政治压力 |
(二)竞争压力 |
(三)社会压力 |
二、直接因素:乡镇政府自身的限度 |
(一)“夹心层”—乡镇政府尴尬的位置 |
(二)职责同构下乡镇政府责与权不匹配 |
(三)乡镇政府领导干部人数和能力有限 |
三、控制因素:乡镇政府中干部群体对形式主义问题的态度 |
(一)乡镇党政一把手与形式主义问题产生 |
(二)乡镇政府部门领导与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 |
(三)乡镇政府普通干部与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 |
四、具体过程:三重因素叠加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 |
(一)萌芽阶段 |
(二)助长阶段 |
(三)最终产生阶段 |
第五章 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治理路径 |
一、治标之策:精简会议与发文,改革文风会风 |
(一)精简会议数量,改革会风 |
(二)精简发文数量,改革文风 |
二、重要之策:扩权乡镇政府,激发干部积极性 |
(一)打破职责同构,放权乡镇政府 |
(二)完善问责制度,重视干部关怀 |
三、治本之策:更新治理观念,破除压力型体制 |
(一)改进检查考核,慎用“一票否决” |
(二)减少路径依赖,引导民众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9)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
(10)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新区中川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当前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 |
(一)国内研究情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评估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的可能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的可能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基本理论 |
一、法治的内涵 |
二、法治政府 |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
(二)法治政府的特征 |
(三)法治政府的衡量标准 |
三、乡镇法治政府建设 |
(一)乡镇法治政府建设的涵义 |
(二)乡镇政府法治建设的特征 |
四、乡镇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乡镇政府法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乡镇政府法治建设现状 |
(一)依法行政现状 |
(二)法治监督现状 |
二、基层政府法治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
(一)管理机制不合理 |
(二)法治监督机制缺失 |
(三)执法机制不健全 |
(四)群众的法治意识落后 |
第三章 推进乡镇政府法治建设思路和对策 |
一、健全法治建设体制机制 |
(一)理顺乡镇党政关系 |
(二)理顺县乡行政权限 |
(三)理顺镇村工作关系 |
(四)强化依法治理第一责任人职责 |
二、健全完善多方监督机制 |
(一)加大立法监督 |
(二)健全行政问责机制 |
(三)赋予乡镇纪委监察权 |
三、规范基层行政执法机制 |
(一)完善基层行政执法程序 |
(二)理顺乡镇执法体制机制 |
四、加大群众普法教育 |
(一)突出法治教育重点 |
(二)拓宽法治宣传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产生矛盾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治理重心下沉、乡村振兴与乡镇党政干部的流动[J]. 蒋英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佛山市三水区镇街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 张麟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效应研究[D]. 李悦鸣. 湘潭大学, 2020(12)
- [4]R市乡镇女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缓解对策分析[D]. 孙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乡镇干部政德建设研究[D]. 陈映伊. 河南大学, 2020(02)
- [6]乡镇纪检监察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X县为例[D]. 王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J市乡镇年轻领导干部胜任力评价及提升策略[D]. 张馨. 江苏大学, 2020(05)
- [8]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D]. 尹亮.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乡镇政府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新区中川镇为例[D]. 郁映洲.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