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的分析与评价

论体育教学的分析与评价

一、谈体育课的分析和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铭[1](2021)在《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小学松溪内家拳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侯露露[2](2021)在《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现阶段高校体育选修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学生均来自不同专业,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美操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了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如何有效提高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专家和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引入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19级健美操选修课的2个教学班共7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一学期(18周)为教学实验期限,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应用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发现健美操选修课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又是普遍存在的,经初步验证对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实施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2)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所需的专项身体素质,同时在实验中也发现协调性、灵活性是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最大障碍,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中协调性方面的练习;(3)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方面也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刘娇娇[3](2021)在《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善体育课的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提高初中生体育课的成就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激发初中生体育课锻炼动机,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增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生活实践意义,强壮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形成学生独有的人格魅力,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课的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获得自我肯定。提高初中生对体育课的期望价值,进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在青岛市7个市辖区内各随机选取2个学校共14所普通中学1851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了解目前青岛市初中生对体育课的真正需求和总体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青岛市初中生的体育课期望价值总体良好,其中期望价值获取价值维度、内部价值维度、效用价值维度分值较高,自我图式维度及付出与代价维度分值相对较低。说明青岛市初中生高度认同体育课及体育知识的重要性,在课上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趣味性,对体育课有较高的兴趣,且认可体育课中获取知识的实用性。但学生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价值判断较低,学生对自己的体育成绩不够满意,认为体育课上身体的活动量不够充分。(2)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在不同的年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主要体现在自我图式维度,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的自我图式均值略有上升。说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递增,学生对自己的体育成绩越来越认可。自从体育中考改革之后,体育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以及逐渐临近体育中考,体育中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学生关注。不同的年级体育课期望价值在其他四个维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在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1),青岛市男生体育课期望价值高于青岛市女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在影响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的5个维度中,男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均高于女生体育课期望价值(P<0.01)。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器,男生女生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性。(4)青岛市7个区总体期望价值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获取价值”存在区域差异(P=0.010<0.05),青岛市内三区初中生体育课获取价值高于青岛市其他三区体育课获取价值。说明市内三区初中生更加肯定体育课及体育知识的重要性。青岛市内四区社会经济水平总体好于青岛市其他三区,青岛市内四区初中生家长受到周围环境快速发展的影响,能够及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影响着初中学生对体育知识重要性的认可度。

徐浩[4](2020)在《运动负荷价值阈视角下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项目。2012年市教委在全市学校体育中开展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全市各学校很好的响应和开展,随后于2015年相继展开了“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向前发展。“炼身运动价值阈”是体育科学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产物,它不同于体育课程的其他目标,而是强调如何使体育锻炼能够具有科学性,取得锻炼的实际效果。课题研究主要是较为深入全面的考察,上海市学校体育改革实行“三化”的措施以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否符合改革的需要,并进一步考察其科学性。本课题研究选取上海市十个区26所“三化”改革的试点学校及非试点学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测试78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式,进行评价、分析其运动负荷的现状,学生有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共468名,测试仪器采用suuneot6c心率表,并辅以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配合开展相关研究。通过测量数据与讨论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三化”改革下体育课堂中关于运动负荷研究的结果显示:(1)受测学生平均心率在运动负荷价值阈范围内的人数有60.44%,有23.07%的学生平均心率低于价值阈区间,有16.08%的学生心率高于价值阈区间。初中学段体育课平均心率,63.5%的学生能够保持在适宜的心率内,但仍然有24.6%的同学运动量低于运动负荷价值阈。小学学段测量中,平均心率低于负荷价值阈人数约为19.5%,高于负荷价值阈人数有23.7%,运动量适宜学生人数为56.8%。(2)学生的心率状态比对中,当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挑战性时,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投入程度更高;与非试点学校相比较,试点学校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更高;市区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程度低于郊区学生课堂参与程度。(3)运动负荷价值阈背景下,学生适宜心率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有:教师影响、学生自身、环境资源、学校影响四个方面。教师影响因子权重指数为31.9%,学生自身因子权重指数为27.37%,环境资源因子权重指数为21.92%,学校影响因子权重指数为18.8%。(4)影响运动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的主要因子有教学方法、教师学历、教学内容、学生性别、学生喜好、器材设施、周边资源、试点改革、学校重视九个方面,当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可时,学生运动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更长;学生参与喜好的运动项目时,运动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更长;学生对学校的器材设施认可时,学生运动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越长。得出结论:(1)上海市“三化”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堂运动负荷存在问题,受测学校范围内,仍有23.07%的学生平均心率低于价值阈区间,16.08%的学生心率高于价值阈区间。总体学生平均心率标准差132.776±12.63,初中生平均心率标准差为131.230±12.09次/分,小学生平均心率标准差为134.564±13.03次/分。(2)初中学段面对升学、文化课压力,学生倾向在体育课程中寻求放松,趣味性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减缓学业压力;小学学段整体学业压力小,根据生长发育规律,更乐于参与体育运动,喜爱室外活动,具有挑战性、身体活动范围较大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小学生参与并提升体质。试点学校在器材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负荷量要求等方面均有改善提升,对后期普及改革有较大参考价值。市区体育课程受限于场地、器材的使用,以及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造成场地轮转使用不畅,影响学生主动参与。(3)从理论逻辑上分析,教师的引导与授课方式间接影响学生主体对于运动的参与投入及时长,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等;学生自身的影响主观决定其是否能够参与并维持充分的运动锻炼时间,包括其性别、自身喜好、基础体质等;环境资源被动影响学生体育课堂的参与及时长,包括多种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充、学生对学校资源的认可等;学校的重视与政策为体育课堂提供基本保障,使体育课能够顺利进行并有足够资源丰富设施、内容等。(4)不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体育课堂主观感受,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保证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率,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到舒适并保持在中等负荷量心率区间内,增加负荷价值阈区间时长。学生喜好是保证学生主观参与的第一要素,学生在参与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时,能够维持较长时间、适宜心率参与运动。充足的场地及器材设施,被动影响学生运动参与,并且合理轮转使用,减少学生等待使用器材的时间,保证长时间的中等负荷量。(5)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受教师、学生、环境、学校制约,通过研究对策,科学控制负荷量,提升体育课效率,对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帮助。

苏坚贞,季浏[5](2019)在《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课程模式,在每堂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3个关键点:1)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2)要有20 min左右的运动技能教学;3)要有10min左右的体能练习。然而,有学者和体育教师对该模式提出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产生了质疑。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当前国内、外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现状的研究发现,提升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不仅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的沿革脉络发现,已有的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局限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运动密度"概念,既是从运动负荷的视角与国际接轨,也是对已有的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的完善和延展。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才能达到增强体质、运用运动技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达到提高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目的。

曹旭鹏[6](2019)在《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烟台三中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教学实践有效性等相关研究的介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固定的教学模式转向动态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因此本文以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整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初中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的优化提出参考与建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有关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和模式构建相关资料进行再认知,从原理依据、模式含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程序结构、方法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构建此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同一个教学班的同一运动项目单元教学,分别由几位能力、专项各异的体育教师按单元结构实行分阶段梯度轮流授课的教学模式。然后,将教师轮换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为期9个周的教学实验,进行实验前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学习兴趣测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本文结论:1、研究轮换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在于:(1)有利于丰富和加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理论;(2)有利于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分类;(3)有利于丰富体育教研形式理论体系。2、研究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1)能激发体育教师教研积极性,提高教研效率;(2)帮助水平、专长各异的体育教师熟悉并掌握各种体育教材及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能力;(3)提高体育教师威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4)有利于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5)有利于平衡教学力量,保证教育公平;(6)有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感。3、轮换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即同一个教学班的同一运动项目单元教学,分别由几位能力、专项各异的体育教师按单元结构实行分阶段梯度轮流授课的教学模式。4、轮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中的程序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轮换团体构建;(2)小组成员之间设计、讨论半学期各单元教材教法,确定各阶段教学任务的承担者;(3)小组成员按照上课进度轮流上课,课后要及时将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组员沟通,让组员明确学情,帮助下一个组员及时应对下一节课应采取的措施;(4)教学步骤;(5)各单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馈总结。5、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有益于学生运动兴趣和情感培养,但对学生运动技能方面提高没有传统模式显着。参与实验的教师访谈结果显示该模式对于体育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有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1、正确应用初中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2、做好课程内容衔接工作;3、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授课顺序;4、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学水平。

阴明丽[7](2019)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全面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排球专项课程具体实践情况,测试分析排球专项课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特征及变化规律,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力求符合专项课程目标;注重专项体能素质训练,以专项体能促进一般体能发展,培养运动兴趣,为进一步提高专项化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专项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排球专项班学生进行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的跟踪测试,将测试所得客观数据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师安排进度对该学校实施专项化课程的具体效果进行客观统计和分析。结果:(1)专项课总体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心率和能耗指标呈现锯齿状波动,男生平均心率130次/分,绝对能量消耗均值217kcal/h,女生平均心率132次/分;绝对能量消耗均值181kcal/h。(2)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运动负荷情况:无球技术平均心率127.33±1.97次/分,其最高心率154.00±4.05次/分;垫球技术平均心率147.67±9.75次/分,其最高心率170.00±7.64次/分;传球技术平均心率128.50±3.21次/分,其最高心率153.67±8.38次/分;发球技术平均心率132.67±4.55次/分,其最高心率150.33±3.27次/分;扣球技术平均心率为136.67±3.83次/分,其最高心率166.67±5.75次/分;教学比赛平均心率127.33±4.08次/分,其最高心率158.83±7.44次/分;体能素质平均心率146.83±5.85次/分,其最高心率172.33±3.27次/分。(3)不同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情况:传球+垫球技术组合课平均心率为134.75±4.19次/分,其最高心率为157.25±2.06次/分;传垫球+发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129.50±3.70次/分,其最高心率为157.50±3.00次/分;传垫发球+比赛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为130.50±2.12次/分,最高心率为155.50±2.12次/分;传垫发球+扣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为137.00±1.41次/分,最高心率为160.00±0.00次/分。(4)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能量消耗情况:无球技术课平均能耗为2.22±0.05kcal/min,垫球技术课平均能耗4.18±0.63kcal/min,传球技术课平均能耗2.28±0.52kcal/min,发球技术课平均能耗3.58±0.44kcal/min,扣球技术课平均能耗3.70±0.49kcal/min,教学比赛内容平均能耗2.65±0.53kcal/min,体能素质内容平均能耗4.60±0.87/min。(5)不同技术组合课能量消耗情况:传球+垫球技术组合课能量消耗为3.50±0.40kcal/min;传垫球+发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22±0.90kcal/min;传垫发球+比赛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26±0.06kcal/min;传垫发球+扣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93±0.11kcal/min。(6)不同性别学生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从心率负荷来看,传球技术、垫球技术、发球技术中,女生心率高于男生;其他技术中低于男生。从能量消耗来看,除了无球技术,其余技术内容能耗男生均高于女生。结论:(1)从专项课总体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心率和能耗指标运动强度侧重于中等强度,能量消耗变化波动幅度较心率明显,符合专项运动特点。(2)从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各技术内容三个授课阶段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呈波动式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垫球技术、发球技术、扣球技术、体能素质心率和能耗侧重于中等强度,无球技术、传球技术、教学比赛侧重于轻强度;各技术的最高心率除了垫球技术、扣球技术、体能素质达到大强度水平,其他技术均达在中等强度水平。(3)从不同技术组合课的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各技术组合课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传垫球+发球组合课以轻强度为主,其他三种技术组合课均侧重于中等偏低强度;且四种组合课最高心率除传垫球+发球组合课外,均达到大强度水平。(4)从不同性别学生来看,在偏重于力量、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技术及组合课中,男生的心率和能量消耗较高于女生,但总体差异并不显着(P>0.05)。(5)从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垫球和发球技术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多样,中等强度所占比例较高,能够满足学生身体锻炼和技术学习双重需求;无球技术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较少,教师强调练习较少;而传球、扣球技术动作掌握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技术要求较高,短时间内不易掌握与运用;体能素质各阶段训练内容侧重点不同,无球至传垫球阶段中大强度比例较高,锻炼效果最为理想;教学比赛中学生未完全掌握运用相关技术,锻炼效果较弱,技术串联、转换能力有待加强。

周理平[8](2018)在《对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在快乐体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目前开展的快乐体操校本课以及学术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回顾历史,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我国体操作为学校体育课最早是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不论是引进学习还到蓬勃发展或是停滞、整顿恢复,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学校体育的课程地位。从体操出现在体育课的那一刻起,体操就一直是大家备受争议的话题。可以说,体操课是在经历了一段风靡过后逐步被忽略或是说被停滞。然而,作为体操分支学科下的快乐体操课,在最近的几年内得到了各个地区幼儿园、俱乐部以及中小学的喜爱。目前,在小学主要是以快乐体操校本课和社团课的形式进行开展。可以说是燃起了体操重归体育课程的一股热浪。但是,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尚未总结出适用良好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课程开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所以积极有效的探索出适用且高效的该门课程的体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并对每个班级采用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15学时的实验研究。主要针对实验前后,对学生在学期前后的基本技能测试成绩、体质测试考核成绩、身心感受调查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和整理。研究结果分析表明:1)四种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的应用研究,在教学中仅仅使用一种教学模式的条件下,体育情景教学模式在快乐体操校本课的教学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教师实际常用的或理想选择下的体育技能教学模式,在基本技术与体质测试的考核结果中显示最佳,但是在身心感受与学习态度调查结果中不是很理想,表示学生从心理上可能不是太愿意接受该种教学模式。3)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在应用研究后的结果分析中,均不是很理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操作流程的把握以及组织管理上具有很大难度。4)体育课不仅要达到体质的提高同时还要达到心理的改善,四组实验后结合优缺点,将体育技能教学模式与体育情景教学模式进行合并应用,具有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5)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程序和适用范围,由于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采用单独的某一种模式就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只可能达到最为接近理想效果的状态。

陆修焕[9](2012)在《摭谈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文中提出体育课外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有效补充和延续。但在不少地区和学校中,由于种种原因,体育课外活动课的组织和计划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下降。本文通过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论述,总结管理经验,探讨管理的一般规律,提高管理水平。一、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组织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强岗位责任制,并确立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每个管理人员明确管理的任务、内容和要求。

夏菊锋[10](2006)在《中学161节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与教学内容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测量上海市松江区、浦东新区两所中学七、九、十、十一四个年级161节体育与健身课程实践课(简称“体育课”)中16名基本组学生的脉搏数,使用指数法计算出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并探讨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与教学内容、生理负担量百分比(K值)和平均脉率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贯彻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效果积累资料。 测量结果: 1) 总体生理负担量指数1.43±0.22((?)±s),男、女生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分别为1.53±0.21、1.35±0.19。四个年级所测课时及其生理负担量指数分别是:七年级46课时,1.31±0.24;九年级42课时,1.64±0.13;十年级28课时,1.37±0.15;十一年级45课时,1.38±0.14。 2) 161节体育课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指数分别是1.22±0.21、1.45±0.24、1.81±0.25,66节男生课和95节女生课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指数分别是1.24±0.22、1.58±0.23、1.59±0.24;1.21±0.20、1.37±0.21、1.34±0.21,四个年级体育课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指数分别是:七年级1.16±0.16、1.32±0.26、1.38±0.26;九年级1.36±0.28、1.69±0.14、1.61±0.21;十年级1.19±0.15、1.40±0.19、1.40±0.18;十一年级1.18±0.11,1.40±0.16,1.37±0.24。 3) 所测各教学内容课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的生理负担量指数分别为:田径1.37±0.15、1.18±0.11、1.40±0.17、1.40±0.25;球类1.46±0.23、1.25±0.24、1.49±0.27、1.47±0.26;体操1.31±0.11、1.15±0.13、1.31±0.11、1.33±0.13;武术1.25±0.02、1.21±0.16、1.25±0.02、1.21±0.06;体操、田径1.56±0.09、1.28±0.10、1.58±0.13、1.66±0.15;田径、球类1.46±0.29、1.26±0.25、1.48±0.29、1.52±0.27;游戏1.29、1.23、1.30、1.42。 4) 161节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与平均脉率、K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p<0.01)、0.632(p<0.01) 结论: 1) 总体上这两所中学四个年级学生体育课生理负担量属于中等运动负

二、谈体育课的分析和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体育课的分析和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2)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1.2 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1.1.3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改革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3.3 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1.3.4 合作教学研究现状
        1.3.5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
    3.1 教学实验设计
        3.1.1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3.1.2 实验目的
        3.1.3 实验假设
        3.1.4 实验因素的控制
        3.1.5 实验前测
        3.1.6 实验测试指标及评定办法
        3.1.7 实验班分层依据及异质分组情况
        3.1.8 教学内容
        3.1.9 教学实验任务进度安排
    3.2 教学实施过程
        3.2.1 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3.2.2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差异性检验
        4.1.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差异性检验
        4.1.2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差异性检验
        4.1.3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技术水平差异性检验
    4.2 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班实验前后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对照班实验前后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班实验前后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对照班实验前后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成套技术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课程考核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4.5.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考核成绩结果分析
        4.5.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各阶段人数比较分析
    4.6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对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3)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提高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初中生体育锻炼动机尤为重要
        1.1.2 .体育课程开发,培养国民终身体育的需要
        1.1.3 .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成就感,快乐体育的需要
        1.1.4 期望价值理论是挖掘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理论支撑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2.1.1 学校体育的定义
        2.1.2 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
        2.1.3 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2.2 体育与健康课程
        2.2.1 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作用
        2.2.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2.3 体育动机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体育运动动机概述
        2.3.2 体育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2.4 关于期望价值的研究
        2.4.1 期望的定义
        2.4.2 期望价值理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研究内容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总体情况分析
        5.1.1 对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各维度的总体分析
        5.1.2 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在年级间的总体分析
        5.1.3 对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总体分析
        5.1.4 青岛市不同区域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的总体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期望价值调查表
附件二 访谈提纲
致谢

(4)运动负荷价值阈视角下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青少年体质下滑问题仍存隐患
        1.2.2 国家政策引领与重视
        1.2.3 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负荷
        2.1.2 课程类型
        2.1.3 小学体育兴趣化
        2.1.4 初中体育多样化
    2.2 运动负荷相关研究
        2.2.1 炼身运动负荷价值阈研究现状
        2.2.2 运动负荷的测量方法与评价手段的研究
    2.3 上海市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
        2.3.1 小学体育兴趣化研究现状
        2.3.2 初中体育多样化研究现状
        2.3.3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相关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分析
        4.1.1 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总体情况
        4.1.2 不同学段及性别体育课平均心率比较分析
        4.1.3 体育课不同教学内容与学生平均心率比较分析
        4.1.4 试点与非试点学校体育课程平均心率比较分析
        4.1.5 市郊区体育课程平均心率比较分析
    4.2 运动负荷价值阈持续时间与课程负荷影响因素研究
        4.2.1 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影响因子分析
        4.2.2 教师影响因子与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的讨论分析
        4.2.3 学生自身因子与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的讨论分析
        4.2.4 环境资源因子与负荷价值阈内持续时间的讨论分析
    4.3 完善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改革与发展对策
        4.3.1 教师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4.3.2 学生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4.3.3 环境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4.3.4 学校影响因素改善与提升
5 研究结论
    5.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问卷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课堂情况记录表
附录 D-1 教师访谈大纲
附录 D-2 专家访谈大纲
致谢

(5)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当前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的沿革
3 已有的体育课密度原理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3.1 积极意义
    3.2 局限性
        3.2.1 测算方法的局限性
        3.2.2 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3.2.3 概念混淆不清
4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的概念及意义
    4.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的概念辨析
    4.2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的测算方法
    4.3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测算“运动密度“的意义
        4.3.1 促进体育课密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4.3.2 既是与国际接轨,又是对已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4.4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4.4.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4.2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没有降低“教”的要求,并更加重视“教”的效果
        4.4.3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不是一个单独的评价指标
5 结束语

(6)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烟台三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体育教师轮换模式研究现状
        2.1.3 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 国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理论构建
    4.1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内涵
    4.2 体育教学轮换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3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4.3.1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生理学基础
        4.3.2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4.4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
        4.4.1 指导思想
        4.4.2 教学目标
        4.4.3 构建原则
        4.4.4 程序结构
        4.4.5 教学方法体系
    4.5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4.5.1 制度保障机制
        4.5.2 组织保障机制
        4.5.3 人才保障机制
5 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证结果分析
    5.1 实验前相关测试结果分析
        5.1.1 运动基础同质性分析
        5.1.2 实验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测试分析
        5.1.3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分析
    5.2 实验后相关测试结果分析
        5.2.1 实验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5.2.3 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5.3 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实验中的局限与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研究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
        6.1.2 研究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
        6.1.3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内涵
        6.1.4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中的程序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6.1.5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6.2 建议
        6.2.1 正确应用初中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
        6.2.2 做好课程内容衔接工作
        6.2.3 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授课顺序
        6.2.4 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学水平
附录
    附录 A 以立定跳远为例教案
    附录 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C 评价量表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意义
    2.2 运动负荷研究现状
    2.3 能量消耗研究现状
    2.4 高中体育专项化排球教学课程实施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方法与测试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测试法
        3.1.3 数理统计法
    3.2 测试设计
        3.2.1 测试对象
        3.2.2 测试时间及地点
        3.2.3 测试仪器及所需工具
        3.2.4 测试步骤与方法
        3.2.5 测试注意事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排球专项化课程测试基本信息
        4.1.1 测试对象的基本信息
        4.1.2 专项化课程的基本信息
    4.2 排球专项课程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总体变化
        4.2.1 排球专项课程学生运动负荷总体变化情况
        4.2.2 排球专项课程学生能量消耗总体变化情况
    4.3 排球专项课不同教学技术与内容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1 排球专项课无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2 排球专项课垫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3 排球专项课传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4 排球专项课发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5 排球专项课扣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6 排球专项课技术教学与比赛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7 排球专项课体能素质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8 排球专项课各教学技术与内容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对比分析
    4.4 排球专项课中不同教学技术组合课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1 传球与垫球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2 传球、垫球与发球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3 传球、垫球、发球与扣球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4 传球、垫球、发球技术与教学比赛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5 各技术组合课之间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对比分析
    4.5 排球专项课不同性别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在快乐体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快乐体操试点单位的设立为快乐体操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1.1.2 全国快乐体操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建设为快乐体操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基础
        1.1.3 全国快乐体操赛事的举办与媒体宣传为快乐体操项目的推广提供了市场运行机制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快乐体操概念综述
    2.2 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综述
    2.3 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综述
    2.4 有关四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2.4.1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2.4.2 体育技能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2.4.3 体育情景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2.4.4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案例分析法
    3.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4.1.1 教学实验前的工作
        4.1.2 教学实验案例设计的描述
        4.1.3 教学实验后的工作
    4.2 四种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实验前后的结果分析
        4.2.1 实验前后学生的基本技能考核结果分析
        4.2.2 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4.2.3 实验前后学生的身心感受调查结果分析
        4.2.4 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4.3 四种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实验前后的总结分析
    4.4 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合并应用的案例研究
        4.4.1 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合并下的实践案例
        4.4.2 两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摭谈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组织
二、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程序
三、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方法
    1. 目标管理。
    2. 参与式管理。
    3. 系统管理。
    4. 法规管理。
四、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内容
    1. 早操、课间操的管理。首先做好早操、课间操
    2. 班级体育锻炼的管理。
    3. 运动队训练管理。
    4. 运动竞赛的管理。
五、体育课外活动的评价

(10)中学161节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与教学内容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
        2.1.1 什么叫生理负担量
        2.1.2 测定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方法
        2.1.3 评定体育课生理负担量大小的标准
        2.1.4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影响因素
        2.1.5 调节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注意点
    2.2 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及内容
        2.2.1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2.2.2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
        2.2.3 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课时分配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指数法
    4.2 统计法
5. 研究结果
    5.1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指数
    5.2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指数
    5.3 不同教学内容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指数
    5.4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与平均脉率、K值之间的关系
6. 讨论
    6.1 四个年级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总体情况
    6.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
    6.3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课生理负担量
    6.4 不同教学内容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
    6.5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指数与平均脉率、K%之间的关系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参考文献

四、谈体育课的分析和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小学松溪内家拳教学实践研究[D]. 朱金铭.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D]. 侯露露.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青岛市初中生体育课期望价值的调查与分析[D]. 刘娇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运动负荷价值阈视角下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 徐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J]. 苏坚贞,季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05)
  • [6]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烟台三中为例[D]. 曹旭鹏.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7]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D]. 阴明丽.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对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在快乐体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理平.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9]摭谈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J]. 陆修焕.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2(12)
  • [10]中学161节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与教学内容关系的研究[D]. 夏菊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论体育教学的分析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