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

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

一、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论文文献综述)

夏眠[1](2021)在《沙俄的灵魂:圣彼得堡》文中提出我人生中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小学二年级时艰难地用一学期时间"啃"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罗斯文学有种神秘的魄力,山呼海啸一般铺天盖地地朝我汹涌而来,从普希金到果戈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托尔斯泰,在他们的笔下,我逐渐形成对一座城市——圣彼得堡最早的记忆。

孔俐颖[2](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陆士清[3](2020)在《诗的情怀、史的血泪和辉煌——读周励的《亲吻世界》》文中提出周励《亲吻世界》通过对二战中太平洋战役的再叙述和再发现,梵高、海明威、凯伦·布里克森等文学艺术家生活轨迹的追寻,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互动交往,发出了珍视生命大爱的呼唤,向爆燃的杰出生命致敬,探寻了历史胎动的幽秘。该书是有诗的情怀、史的血泪的书写,是周励回归后的重要成果。

王目坤[4](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刘湘东[5](2019)在《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和启示,重点集中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俄国现实主义绘画方法和技巧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在新中国的传达和接受,并且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寻求俄苏绘画发展道路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启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油画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跟在苏联身后亦步亦趋,只有在博采众长的前提下,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意象语言,走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独立道路,才能永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绪论部分指出现实主义是文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现实主义绘画也是十九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思潮。现实主义绘画强调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典型性,使得其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品格,也与自然和人的心灵世界产生有机的沟通。本部分主要讨论了现实主义的概念内涵以及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通过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学者的观点比较,提出自己对于中国学习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成败得失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回溯了中国油画早期的丰富学缘和发展格局。从“五四”以来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的审美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转折,这在代表西方先进与革命观念的油画艺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写实主义油画和各种现代主义风格在二十世纪交相辉映,师承欧美日的中国油画发展本来有着众多的学缘和风格,在二十世纪上半页经历了一个相对自由多样的发展阶段。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化传达的现实条件和历史契机。一方面谈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宗教文化以及俄罗斯因为跟欧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造成的民族秉性和艺术特点。另一方面阐述苏联因输出革命而携带的文化艺术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因适应国际国内局势和任务而制定文艺政策的依据。第三章论述在全面“向苏联”学习条件下采取的理论预热、派遣留学生以及国内培训等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法和思想的发展以及科学系统的油画教学体系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的俄罗斯苏联绘画的巨大影响下,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和实践逐步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决定了其势必要对外输出革命思想以及文艺主张,中国为了对抗西方而采取的对俄苏绘画的全盘学习与接受。本文还讨论了俄苏绘画对中国的油画在何种程度上发挥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又如何摆脱亦步亦趋的困局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等系列问题。第四章论述新时期中俄两国现实主义绘画发展以及两国之间在平等条件下的交流互助。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全面开放,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思潮在中国轮番上阵引发审美趣味的转向,更因为苏联的解体引发的信任危机,导致中俄两国对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全面批判。中俄两国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在积极地对两国之间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传达和接受进程进行反思,寻找两国新时期的绘画发展健康格局。第五章重点对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进行反思。一方面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另一方面也要从俄苏的油画发展道路中寻求启示。我们不仅要借鉴俄苏绘画的优秀技法和先进思想,也要将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新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艺术。既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又要坚持民族自信、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走出既有历史人文底蕴又有现实内涵的中国油画发展道路。最后是结论部分。本论文围绕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这一中心论题,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和文献研究互证,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地跨欧亚的俄罗斯(苏联)在地缘、历史以及人种基因等诸多方面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相近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理想,中国革命和文学艺术得到了俄国(苏联)的帮助支持,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战线和自己的强大国力,向世界输出和传达俄国的文化艺术以扩大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成为当时苏联的基本国策,并且与中国急于冲破西方围堵取得世界承认的主张不谋而合,迅速形成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苏联传达和中国接受之盛况。但是苏联的大国文化沙文主义与中共独立自主的文艺政策发生冲突,中国在“双百”方针和“两结合”原则的呼声中开始了自己的油画探索。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俄两国的油画发展发展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主义油画迎来了新发展。中国油画要在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语境中,在坚持油画的本体语言的前提下,不断融合本民族的群体审美意识和国家意志,表现时代面貌和中国精神,为世界文化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奉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刘倩[6](2019)在《从文学到戏剧 从文本到舞台 浅析图米纳斯导演版《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典型人物塑造的得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立陶宛籍着名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以下简称图版《奥涅金》)5月来到上海登陆文化广场,该剧以其幻想现实主义的舞台创作手法为我们打开了一卷极具俄罗斯风情的叙事长诗。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采用诗体小说的创作方式,将小说与诗歌两种体裁相结合,使整部作品兼具现实主义与

卜键[7](2019)在《普希金的一八二六》文中指出一八二六年,是十二月党人英勇起义的第二个年头,也是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武装暴动旋起旋灭,溅血伏尸,大逮捕接着大审判的暗黑岁月。五位领袖人物被绞死,一百多位参与者被流放西伯利亚。反叛者多是贵族出身的青年近卫军军官,其中有一些与普希金交往密切,常以他的诗鼓舞士气。揭发普希金的密报雪片般飞来,而当年九月,新皇尼古拉一世却在莫斯科加冕

易彬[8](2018)在《“命运”之书:食指诗歌论稿——兼及当代诗歌史写作的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一个从1960年代中期就开始写作的诗人而言,《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仅194个诗歌页码,收诗120余首,只能说是一本薄薄的诗集。这"薄"本身即蕴涵了某种隐喻意义:既显现了诗人食指的写作历程,也外化了其作为诗人的命运。传记资料显示,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较早时期的个人生活与精神状况多有波折:1972年底出现"精神抑郁,几乎以烟为食"的状况,1973年被诊断为患有

赵陈惠[9](2018)在《普希金的历史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经典叙事学在西方逐步兴起,相对于60、70年代以文本为研究中心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跨越了文学叙事的局限,将“叙事”的范畴延伸至广义的文化现象及社会历史语境中,更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跨媒介研究,而历史叙事正是其进行跨学科探究的一种成果,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新的发展空间。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被赞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的作品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为后人认识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性格、精神风貌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独特的历史观洞察并感知现实世界,不断将目光投注于普通民众身上,极力捕捉历史真实再现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以传达下层人民最真实的人性需求;他始终坚持孕育俄国历史的民族文化根基,站在现在与未来的角度将历史视为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历史上几次重大战争与农民暴动的本质根源中揭示当今社会发展的真正着力点,以突显人民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叙事不仅是普希金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不可或缺的叙述手法,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独特的历史观和艺术风格,是重新认识普希金的一种新视角,极具探究价值。本文主要以普希金的历史叙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诗人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历史题材代表作——历史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叙事诗《波尔塔瓦》、《铜骑士》和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为文本,从诗人独特的历史观切入,探究普希金历史意识的生成及历史叙事的文本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阐释诗人笔下的文学作品运用了怎样的历史叙事策略来艺术化地呈现历史真实,以及这种历史叙事策略所呈现出的不同叙事效果,从而彰显出文学作品中历史叙事的独特之处及文学特性,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入探究普希金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价值,以及这种历史叙事方式对现代文史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

方列丰[10](2016)在《苏联蓝衫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般而言,政治宣传剧在我国现代革命的宣传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苏区一直到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宣传表演作品,这些作品中,其中有一大部分一直被用以“活报剧”统称。根据苏联蓝衫社给出的概念来理解,活报剧是一种根据新闻报道或官方颁布的政策方面的内容进行创作,对无产者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宣传鼓动形式,就像活的报纸。然而,“活报剧”这个概念与我国活报剧研究者一般依据的活报剧内容有所偏差,至今没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活报剧以短暂的方式介入社会,发挥新闻实效的作用,因此留给学者的踪迹非常少,这在我国十分显着,没有完整的第一现场资料被保存下来,使得对活报剧的认知存在许多模糊之处,给研究者带来许多困惑。这是造成我国活报剧研究滞后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我国的活报剧由李伯钊从苏联引进。实证可查,最早的活报剧出现在苏联,并且很快迅速影响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创作活动,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苏联活报剧对我国活报剧的出现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苏联蓝衫社的考察,在我国活报剧研究很难推进的尽快下,希望通过对苏联活报剧的考察研究,来形成一面照看我国活报剧的镜子,从而对我国活报剧研究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先锋戏剧家的戏剧实验和当时的文化政治背景切入,探讨了活报剧在苏联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而分析蓝衫社的特征、考察它的发展和衰落的过程,通过活报剧考察活报剧在历史的具体运动过程,论述活报剧的特征与形态,并最终理清活报剧的基本概念和艺术形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活报剧是宣传鼓动剧的一个分支,但其规定性特征在于,它是据新闻报导进行创作的戏剧性宣传鼓动剧,目前国内所统称的活报剧,需要通过活报剧的这一规定性特征来进一步甄别,在没有进行这一工作之前,应当先以政治宣传剧称之。

二、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论文提纲范文)

(1)沙俄的灵魂:圣彼得堡(论文提纲范文)

安娜的车站
国王的铜像与青年的广场
温柔的夏园与帝制的没落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诗的情怀、史的血泪和辉煌——读周励的《亲吻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珍视生命大爱的呼唤
二、向爆燃的杰出生命致敬
三、探寻历史胎动的幽秘
四、传奇人生的升华

(4)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5)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际上相关研究现状
        三、相关问题尚存继续讨论之空间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内涵与外延
        二、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概念
        三、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
        四、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本文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应用价值
        一、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一章 中国油画发展学缘回溯
    第一节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入侵与中国文化转型
        一、康有为、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
        二、徐悲鸿的美术改良以及鲁迅的“为人生而艺术”
        三、林纾的独守古门
    第二节 异域想象与实地观摩带来的新视角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林风眠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刘海粟
    第三节 在社会变革中的选择与接收——现实主义的发扬和现代主义的夭折
        一、现实主义之滥觞
        二、现代主义的勇敢尝试和夭折
    第四节 在左翼文艺团体倡导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初发
        一、左翼人士的积极倡导
        二、徐悲鸿的激赏与推广
        三、中国美术格局的变化
第二章 文化传播与接受的现实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一节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历史成因
        一、俄罗斯国家的地缘和历史变迁
        二、俄罗斯的民族秉性和文化传统
    第二节 俄罗斯文化与欧亚文化的关系
        一、西征东扩与东张西望
        二、东西融合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第三节 二十世纪苏维埃世界革命思路引发的绘画历史变迁
        一、现代主义绘画与俄国革命精神的契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出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思想之一统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本质
    第四节 苏联时期文艺政策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的适时调整
        一、苏联社会上层文艺政策的反思
        二、文艺创作政策的解冻引发的创作清流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历史惯性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批判
    第五节 中国革命道路和新中国文艺政策制定的依据
        一、新政权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热捧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遇冷和国内的独立意志兴起
第三章 新中国油画发展对苏联的全面借鉴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格局
        一、新中国成立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导向
        二、新中国的文化群体组织结构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对中国油画的深刻影响
        一、舆论造势和理论介绍
        二、向苏联派遣以油画为主的留学生
        三、以“马训班”为代表的国内培训
        四、中国的油画道路的转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自觉性的矛盾与“双百”方针
        一、中苏政治裂痕与文艺政策的冲突
        二、“双百”方针的出台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向革命浪漫主义的变奏
        一、新中国绘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调
        二、新中国绘画向浪漫主义的变奏
第四章 新时期中俄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与探索
    第一节 两种世界观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分野
        一、两种意识形态下文艺观念的差异
        二、新时期苏联(俄罗斯)绘画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形成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肇始
        二、俄国朴素现实主义绘画的尝试
        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四、苏联时期现实主义绘画的坚持
        五、当代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转型
    第三节 中俄两国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交往的流变
        一、新一轮的俄罗斯留学热潮
        二、中俄油画在平等互助条件下的交流
    第四节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稳步发展
        一、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各种写实风格绘画的探索
        二、“前卫”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再次兴起
        三、现实主义油画的薪火相传
        四、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带来的新机遇
第五章 当代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之反思
    第一节 俄苏油画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
        一、俄苏绘画给我们提供的经验
        二、俄苏绘画的发展模式给我们的教训
    第二节 俄苏绘画发展道路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启示
        一、中国油画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俄苏绘画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节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历史新境遇
        一、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新趋向
        二、民众审美取向的嬗变
        三、经济繁荣产生新的需求
        四、艺术发展的规律要求绘画回归本源
    第四节 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之反思
        一、艺术发展道路要自信
        二、正确认识油画的民族化
        三、正确处理创作与教学的关系
        四、油画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和艺术规律的关系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致谢辞

(6)从文学到戏剧 从文本到舞台 浅析图米纳斯导演版《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典型人物塑造的得失(论文提纲范文)

一 巧妙取用诗体小说结构与技巧, 构建舞台版的现实与浪漫
    (一) 现实主义的三重化身——“我”、奥涅金、连斯基
    (二)浪漫主义的化身——塔季扬娜
二塔季扬娜和奥涅金镜像关系的缺失

(7)普希金的一八二六(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放外省的诗人
二、不在现场的参与者
三、从实话实说到感恩戴德
四、颂诗与真诗

(9)普希金的历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史叙事”之沿革及现状
    二、国内外普希金研究现状
第一章 缘起:普希金历史意识的生成
    第一节 转向历史的幽深处
    第二节 重返现实的历史观
        一、“请在各方面像祖先一样”
        二、“人民的历史是属于诗人的”
第二章 还原:历史叙事的文本构成
    第一节 故事虚构与历史真实
        一、另一种出场方式:战争的艺术再现
        二、与史相伴:家庭纪事与爱情传说
    第二节 人物的世俗化与历史化
        一、帝王形象:王权与人性的对立
        二、贵族与平民: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
        三、女性形象:介于传统与反叛之间
    第三节 历史关照下的民族书写
        一、真实广阔的民族风貌
        二、人民的精神构造与民族诉求
第三章 解构:历史叙事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历史叙事中的时空建构
        一、物理空间:历史时间的场所
        二、社会空间:权力与意志的熔炉
        三、心理空间:意识性的转变
    第二节 历史叙事中的视角选择
        一、叙事视角:不同的“我”
        二、叙事语态:“我”的言说态度
余绪
参考文献
附录: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年表
致谢

(10)苏联蓝衫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原因
    第二节 关于课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活报剧(Living Newspaper)
        (二) 蓝衫社(The Blue Blouse)
        (三) 宣传鼓动剧
        二、研究范围
        (一) 考察活对象的界定
        (二) 苏联蓝衫社的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活报剧的溯源——苏联活报剧
    第一节 活报剧戏的萌芽
    第二节 意识形态准备
    第三节 活报剧的诞生
第二章 蓝衫社的特征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语言构造与蒙太奇
    第三节 音乐
    第四节 表演空间
    第五节 导演
    第六节 演员
    第七节 目的
    第八节 一个活报剧演出案例
第三章 蓝衫社的发展与衰落
    第一节 蓝衫社的发展
    第二节 蓝衫社的衰落
    第三节 总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书目
中国活报剧作晶目录
中国活报剧剧本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四、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论文参考文献)

  • [1]沙俄的灵魂:圣彼得堡[J]. 夏眠. 今日中学生, 2021(28)
  •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诗的情怀、史的血泪和辉煌——读周励的《亲吻世界》[J]. 陆士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0(04)
  • [4]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5]俄苏绘画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湘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从文学到戏剧 从文本到舞台 浅析图米纳斯导演版《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典型人物塑造的得失[J]. 刘倩. 上海戏剧, 2019(04)
  • [7]普希金的一八二六[J]. 卜键. 书城, 2019(05)
  • [8]“命运”之书:食指诗歌论稿——兼及当代诗歌史写作的相关问题[J]. 易彬. 扬子江评论, 2018(06)
  • [9]普希金的历史叙事研究[D]. 赵陈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苏联蓝衫社研究[D]. 方列丰.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向十二月党人广场致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