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时俱进 实现武钢绿化跨越式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李亚军[2](2020)在《协调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领导下,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政治制度,采用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外动力,在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协调发展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以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新理念”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的理论指导。具体来说,协调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导向、布局转向密切联系,这是运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实践和价值逻辑。从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主客观制约因素突破缓慢问题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目标的确立和具体工作的规划,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我们必须牢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并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用大局观念认识和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区域城乡、物质精神等重要环节中体现协调发展理念的要求,综合运用协调发展理念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几方面的关系。最后,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实际,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布局,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践,落实协调发展的具体工作要求,才能促进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夏芳[3](2014)在《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开发研究。为了适应武钢全面加快第三次创业、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创造一流经营业绩的战略需要,创建国际一流企业是武钢第三次创业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基本选择。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开发研究成为武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是武钢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进武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武钢走向国际一流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与研读、问卷开发和问卷测量、理论分析与定性研究、访谈研究等方法对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做了阐述,在国内外领导力研究的理论和实例的基础上,对武钢的领导力发展历史、领导力现状、未来领导力的要求等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文献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提炼、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对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提炼为:由武钢所属的国有中央企业性质所决定的“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坚定信念”;由武钢创建国际—流企业的目标所决定的“忠诚企业、钢铁报国的使命感”;由抢占并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所决定的“富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力”和“解放思想、敢于变革的创新力”;由钢铁企业所处的的行业性质所决定的“基于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执行力”和“以严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方法”;由建设全员领导力所决定的“善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凝聚力”;由提升领导人的影响力所决定的“深入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奉献、品德高尚的自我管理”本文提出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模型,“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坚定信念”是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体系的领航系统;“忠诚企业、钢铁报国的使命感”是自觉强化领导力建设的动力源泉;“富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力”和“解放思想、敢于变革的创新力”是加快企业腾飞的两翼;“基于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执行力”是领导力在日常工作中的运行系统;“以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方法”是保证企业按照预定战略正常发展的控制系统;“善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凝聚力”是企业创造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推进系统;“深入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奉献、品德高尚的自我管理”则是确保领导力建设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使武钢的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开发有了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开发拟以领导力构成要素为核心,并将其作为中层管理者培训课程的设计依据,同时以领导力构成要素为指标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和认定,进而对中层管理者进行评定并作为以后晋升提拔的依据。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4](2012)在《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论"富强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富强湖北’"。富强湖北是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未来湖北发展的"钢结构"。推进"富强湖北"建设,是"五个湖北"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深刻把握"富强湖北"建设的时代背景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繁荣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小康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强湖北",从繁荣到小康,从小康到富
朱远来[5](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宋秉阳,宋秉坛,宋承顺[6](2011)在《“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是改善环境保障发展的硬道理》文中指出首先阐明了在黄河上游甘肃白银市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经济原因;接着评述了在甘肃白银市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正确性与战略意义;最后提出在黄河上游干旱荒漠地区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必须创新和建立的工作责任机制与措施办法。
宋秉阳,宋秉坛[7](2011)在《“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是改善环境保障发展的硬道理》文中研究说明首先阐明了在黄河上游甘肃白银市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社会历史与政治经济原因;接着评述了在甘肃白银市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正确性与战略意义;最后提出在黄河上游干旱荒漠地区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必须创新和建立的工作责任机制与措施办法。
周生贤[8](2002)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 同志们:在全党上下、各行各业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在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5周年之际,在林业第六大工程启动前夕,把大家请来,开一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就当前的林业形势与任务做一次全面研讨,进一步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这次会议的
周生贤[9](2002)在《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武钢政研会[10](2002)在《随风而飏——武钢改革发展十年回眸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2年1月,在中国的南海边响起了阵阵惊雷:"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南国风来满目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入了一个新纪元。伴随着这股春风,武钢十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1年至2001年,武钢累计上缴利税226.15亿元,占武钢投资43年以来上缴利税总额的65.8%;扣除资产重估增值部分,武钢的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61%;钢产量由1991年的445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708.53万吨,增长59%;销售收入由1991年的68.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81.59亿元,增长163.94%;职工人均年工资由1991年的3943元增长到2001年的18797元,增长377%。这一时期成为武钢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职工受益最多的时期。
二、与时俱进 实现武钢绿化跨越式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实现武钢绿化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2)协调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阐述 |
第一节 协调发展理念 |
一、协调发展的理论渊源 |
二、协调发展的含义 |
三、协调发展理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
一、跨越式发展 |
二、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问题 |
第一节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
一、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
二、思想引导和转变观念 |
三、战略规划和政策扶持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经济发展实力明显且持续增强 |
二、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不断完善 |
三、对外贸易与交流合作全面展开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困境与新的要求 |
一、制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突破缓慢 |
二、发展中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共存 |
三、新常态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求 |
第三章 协调发展理念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和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价值密切联系 |
一、相同的价值关怀:“以人民为中心” |
二、统一的内在要求: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三、一致的价值目标:发展的整体和谐 |
第二节 为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发展导向 |
一、把握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形势 |
二、明确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
三、指导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 |
第三节 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布局转向 |
一、发展维度上由单一到多元化 |
二、开放层次上多领域全面深化 |
三、发展策略上更加明确具体化 |
第四章 协调发展理念下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协调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内容 |
一、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 |
二、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 |
三、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 |
四、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协调 |
第二节 协调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关系 |
一、发展目标上系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
二、发展要求上高速度与高质量的关系 |
三、发展动力上内生性与外援性的关系 |
四、发展模式上常规与非常规性的关系 |
第三节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探讨 |
一、解放思想,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
二、把握导向,全面科学统筹规划 |
三、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协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3)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领导力的相关理论 |
2.1 领导者与领导力 |
2.1.1 如何认识领导力 |
2.1.2 领导力与影响力 |
2.1.3 领导力与教练力 |
2.2 实践中的领导力 |
2.2.1 国外知名企业的领导力建设 |
2.2.2 国内知名企业的领导力建设 |
2.3 武钢跨越式发展与领导力 |
2.3.1 武钢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历程 |
2.3.2 不断发展的武钢领导力 |
3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
3.1 武钢中层管理者界定 |
3.1.1 武钢集团的概况 |
3.1.2 武钢中层管理者的范畴 |
3.2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现状 |
3.2.1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调查 |
3.2.2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存在问题 |
3.2.3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研究原则及方法 |
3.3.1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原则 |
3.3.2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方法 |
3.4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内涵阐述 |
3.4.1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坚定信念 |
3.4.2 忠诚企业,钢铁报国的使命感 |
3.4.3 富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力 |
3.4.4 解放思想,敢于变革的创新力 |
3.4.5 基于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执行力 |
3.4.6 以严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方法 |
3.4.7 善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凝聚力 |
3.4.8 深入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
3.4.9 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自我管理 |
3.5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基本模型 |
3.5.1 建立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模型的意义 |
3.5.2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喷气式飞机模型 |
4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开发 |
4.1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开发的原则 |
4.2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开发的内容 |
4.2.1 现代领导力理念和九大领导力要素的宣导 |
4.2.2 专项领导力的培训 |
4.2.3 综合领导力的提升 |
4.3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开发的途径 |
4.3.1 教育培训 |
4.3.2 实践锻炼 |
4.3.3 指导与交流 |
4.4 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开发的保障 |
4.4.1 健全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培训制度 |
4.4.2 将领导要素作为业绩考核和认定的依据 |
4.4.3 将领导要素作为中层管理者选拔任用的标准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研究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4)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论“富强湖北” |
一、深刻把握“富强湖北”建设的时代背景 |
(一) 建设“富强湖北”是湖北发展由大变强的根本要求 |
(二) 建设“富强湖北”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 |
(三) 建设“富强湖北”是顺应湖北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
(四) 建设“富强湖北”是把握“黄金十年”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
二、充分把握“富强湖北”的丰富内涵 |
(一) “富强湖北”的本质要求 |
(二) “富强湖北”的基本特点 |
三、凝神聚力, 加快推进富强湖北建设 |
(四) 促协调, 强化经济耦合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耦合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自我循环演进又良性互动。没有工业化, 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也是产业链条延伸、用工业化理念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过程, 农产品加工业既是工业支柱产业,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筋骨”;而没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就缺乏有效载体和厚实的基础。当前,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是我省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总抓手, 推进“富强湖北”建设, 体现了对湖北省情、阶段性特征以及现代化规律的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就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努力建设工业强省, 做大湖北工业的规模, 提高产业竞争力, 发挥工业化在“三化”中的龙头和先导作用。就是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建设农业强省,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发挥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的基础作用。就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高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提升城镇对工业化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承载力, 发挥城镇化在“三化”中的枢纽作用。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 统筹解决, 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三化”协调的同时, 还要以“支点”建设为统领, 推动区域协调, 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必须大力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通过“一主两副”辐射带动, 一“红”一“绿”奋起追赶, “中国农谷”、“壮腰工程”、“香城泉都”、“谒祖圣地”以及转型发展、统筹城乡等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加快发展, 在湖北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富强湖北”建设。 |
论“创新湖北” |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
二、准确把握“创新湖北”的本质内涵 |
三、全面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
(四)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 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 必须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主攻方向, 突出“四抓”。一是抓体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 形成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二是抓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 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注重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 把握发展方向, 明确主攻重点, 加强基础研究, 突破核心技术, 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抓转化。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 强化市场意识, 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四是抓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 |
论“法治湖北” |
一、建设“法治湖北”是时代的呼唤 |
二、准确把握“法治湖北”的内涵与目标 |
三、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 |
论“文明湖北” |
一、建设文明湖北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科学抉择 |
(一)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文明发展新时代 |
(二) 文明湖北建设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
(三) 人民群众对文明湖北建设寄予新期待 |
(四) 推进文明湖北建设具有良好基础 |
二、深刻把握建设文明湖北的内涵和目标 |
(一) 明确界定建设文明湖北的内涵 |
(二) 科学确定建设文明湖北的目标 |
三、以正确路径推进文明湖北建设 |
(一)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努力提升精神驱动力 |
(二) 坚持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 努力提升文化影响力 |
(三) 坚持把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努力提升生态承载力 |
(四) 坚持把人民群众素质的提升作为文明湖北建设的关键, 培育文明湖北人 |
论“幸福湖北” |
一、建设幸福湖北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二、幸福湖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
三、幸福湖北重在共建共享 |
(5)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
一、文化与教育 |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与时俱进 实现武钢绿化跨越式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协调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D]. 李亚军. 江苏大学, 2020(05)
- [3]武钢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及开发研究[D]. 夏芳.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1)
- [4]关于“五个湖北”的深度解读[J].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政策, 2012(10)
- [5]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6]“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是改善环境保障发展的硬道理[A]. 宋秉阳,宋秉坛,宋承顺.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7]“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是改善环境保障发展的硬道理[A]. 宋秉阳,宋秉坛. 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2011
- [8]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周生贤. 林业经济, 2002(09)
- [9]学习“5·31”讲话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抓好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 不断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周生贤. 中国林业, 2002(17)
- [10]随风而飏——武钢改革发展十年回眸与展望[J]. 武钢政研会. 武钢政工, 2002(09)
标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