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腥草研究利用现状与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王元帅[2](2021)在《四环素胁迫对鱼腥草生理及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各种抗生素广泛使用或滥用以及不当处置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环境中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在植物—土壤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物质交换,因此,抗生素通过土壤介质进入到植物体和微生物体内,并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及代谢造成影响。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是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其对环境的毒性效应和调控策略急需研究。为揭示环境中抗生素污染对植物生理及次生代谢的影响,本论文以四环素(TC)作为抗生素代表,鱼腥草为实验对象,分别以MS培养基和土壤作为培养基质,建立“鱼腥草—MS培养基”体系和“鱼腥草—土壤”体系,系统研究不同生境中不同浓度TC(0.004、0.01、0.016 g/L或g/kg)对鱼腥草叶片生理,包括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次生代谢组分,包括主要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MS培养基中,TC胁迫会导致鱼腥草叶片MDA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SOD、POD、CAT活性增大。在无菌MS培养基中,各实验组鱼腥草叶片MDA含量始终大于CK;叶绿素含量始终小于CK;除0.016 g/L 12~18 d外,其余各时期各实验组SOD活性均大于CK;各实验组POD活性始终大于CK;除0.004 g/L 12 d和0.01 g/L 24 d时外,其余各时期各实验组CAT活性均大于CK。在加菌MS培养基中,TC胁迫会导致MDA含量增加,6~18 d各实验组MDA含量与CK相比没有明显增大,30 d时,各实验组MDA含量显着大于CK(P<0.05);除0.004 g/L 6 d、0.016 g/L 30 d时外,其余时期各实验组叶绿素含量小于CK;各实验组SOD活性始终大于CK;除0.004 g/L 24 d,0.01、0.016 g/L TC 30 d外,其余时期各实验组POD活性均大于CK;6、24 d时CAT活性均大于CK。(2)在无菌MS培养基中,TC胁迫会抑制鱼腥草叶片酚类物质的合成。除0.01 g/L 6 d外,其余各时期各实验组绿原酸含量均小于CK,各实验组芦丁含量始终小于CK;除0.01、0.016 g/L TC 6~12 d外,其余各时期各实验组阿福豆苷含量均小于CK;各实验组异槲皮苷含量始终小于CK;除0.01、0.016 g/L TC 6d外,其余各时期各实验组槲皮苷含量均小于CK。在加菌MS培养基中,与CK相比,除绿原酸外,实验前期TC对酚类物质合成无明显抑制作用,在实验末期各实验组酚类物质含量小于CK。0.01、0.016 g/L TC胁迫使绿原酸含量小于CK;24~30 d时,各实验组芦丁含量小于CK;24~30 d时,0.01、0.016 g/L TC胁迫使阿福豆苷含量小于CK;24~30 d时,实验组异槲皮苷含量小于CK;30 d时,实验组槲皮苷含量小于CK。(3)在无菌土中,与CK相比,TC胁迫导致鱼腥草叶片MDA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总体降低,SOD、POD、CAT活性增大。在加菌土中,与CK相比,0.016 g/kg TC胁迫时,MDA含量始终大于CK,0.01 g/kg TC 18~30 d时,各实验组MDA含量大于CK;在0.004、0.01、0.016 g/kg的TC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在12、18 d时小于CK,在6、24、30 d时大于CK;与CK相比,0.004、0.01、0.016 g/kg的TC胁迫导致SOD活性增大;除0.016 g/kg在6、18 d时,0.004g/kg在12 d时外,POD活性均大于CK;除0.004 g/kg 12 d外,CAT活性均大于CK。在自然土中,TC胁迫导致MDA含量大于CK;叶绿素含量小于CK;SOD、POD活性大于CK;CAT活性在18 d后大于CK。(4)在三种土壤基质中,与CK相比,0.004、0.01、0.016 g/kg的TC胁迫导致鱼腥草叶片各酚类物质总体呈减少。在无菌土中,芦丁、槲皮苷含量均小于CK;绿原酸、阿福豆苷、异槲皮苷在24~30 d时均小于CK。在加菌土中,绿原酸、阿福豆苷含量均小于CK;芦丁在18 d~30 d时含量均小于CK;异槲皮苷、槲皮苷在12 d~30 d时含量均小于CK。(5)鱼腥根际细菌影响鱼腥草生理及次生代谢活动。通过对比无菌MS培养基和加菌MS培养基中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在6~18 d时加菌MS培养基中鱼腥草叶片CAT活性受到抑制,MDA含量减少,异槲皮苷含量增加,而在无菌MS培养基中,在6~18 d时,鱼腥草叶片CAT活性增大,MDA含量增加,异槲皮苷含量减少。通过对比无菌土和加菌土中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在加菌土中,在6 d时鱼腥草叶片绿原酸含量降低,槲皮苷含量增加,而在无菌土中,在6 d时鱼腥草叶片绿原酸含量升高,槲皮苷含量减少。
吴正卓[3](2020)在《镉胁迫鱼腥草生理特性变化及镉累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通过砂培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Cd对不同地方种鱼腥草生理特性及累积特征的影响,通过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体现不同鱼腥草地方种对Cd胁迫的响应差异,并通过对土壤中Cd形态与鱼腥草吸收Cd的影响分析,探讨不同土壤形态Cd对鱼腥草吸收Cd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砂培试验中,Cd胁迫处理对鱼腥草的农艺性状影响结果显示:10个地方种鱼腥草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GX地方种株高呈现低抑制高促进作用,最高促进18.0%,其余均呈抑制作用,HN地方种最明显,降低67.4%。表明鱼腥草应对Cd胁迫毒害时,因地方种和器官的不同而呈现不同耐性。(2)砂培试验中,Cd胁迫对鱼腥草叶片SOD、POD、CAT活性影响结果显示:HN、HB、WD和CZ等4个地方种SOD活性均高于CK,GX地方种活性低于CK,LGX、QXG、PBX、PBC和DBZ等5个地方种低浓度处理时SOD活性升高或者维持不变,于5.0mg/kg处理时,均低于CK;LGX地方种鱼腥草叶片POD活性高于CK处理,HN、GX、PBX、PBC、CZ和DBZ等6个地方种鱼腥草叶片POD活性低于CK,HB和WD地方种在胁迫处理分别为0.5mg/kg和1.0mg/kg时,POD活性高于CK,于5.0mg/kg胁迫浓度时,POD活性低于CK;WD、PBX、DBZ和LGX等4个地方种鱼腥草叶片CAT活性在各处理一直高于CK。HN、HB和GX等3个地方种CAT活性均低CK;鱼腥草叶片SPAD值均呈降低趋势,在5.0mg/kg处理时含量达到最低值,WD地方种降幅最大为61.08%,GX地方种降幅最小为12.27%。(3)10个地方种鱼腥草地上部Cd含量均低于地下部Cd含量。富集系数随着Cd胁迫浓度增加而降低。聚类分析得出,HB地方种属于地上部Cd高富集类群,富集系数为5.18;PBC属于Cd低富集类群,富集系数为1.38;QXG地方种地下部属于高Cd富集类群,富集系数为96.95;HB、GX和LGX等3个地方种属于Cd低富集类群,富集系数范围为:51.76~63.83,均值为58.03。转运系数各处理均小于0.2。转运系数最大的是HB地方种,为0.09;最小的是PBC地方种,为0.01。(4)结合土壤Cd形态含量与生物量的关系,3个地方种中,Cd处理对PBC生长发育影响大于其他2个地方种。与CK比较,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降低85.9%、69.7%。土培试验中,3个地方种鱼腥草地下部Cd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富集及转运系数变化与砂培试验一致,呈下降趋势,富集系数砂培试验大于土培试验,转运系数土培试验大于砂培试验。地下部含量大小顺序整体为:QXG>PBC>HN。土壤中弱酸提取态对鱼腥草地上部Cd含量影响最大,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对鱼腥草地下部Cd含量影响最大。
王雅琪[4](2020)在《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文中提出铝在骨骼过量蓄积会导致骨质疏松症。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小,但作用机理还未得到全方面的解释,仍需不断补充与完善。基于骨质疏松症与体内铝过载有关,而目前未见驱铝样作用机理的药物,从铝过载的角度考虑,我们推测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可能是中药中所含的成分与Al3+形成络合物,从而使得机体内铝的含量减少,进而达到治疗效果。本课题组前期建立了一种体外评估中药络合铝能力的方法,筛选出对铝络合能力强的中药。斑马鱼具有与人类基因骨骼发育相似度高、能够保持在体动物的完整性等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骨骼疾病的研究。本文采用斑马鱼为模型动物,氯化铝为造模用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模型,研究体外筛选出对铝络合能力强的益智仁、人参、党参、郁金、白豆蔻、鱼腥草等6味中药防止斑马鱼骨丢失的作用,以进一步验证前期实验结果,为这些中药用于预防和治疗铝致骨质疏松症提供研究基础;为进一步阐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方法与依据。实验以受精后第3天(3 dpf)斑马鱼幼鱼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铝(5、10、15、20μg/m L)溶液培养斑马鱼,于7 dpf进行茜素红和阿尔新蓝染色并统计骨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及软骨形成面积;在5μg/m L氯化铝溶液培养至7 dpf的基础上,移除氯化铝,改用阳性对照药去铁胺和不同浓度的人参、益智仁、郁金、党参、鱼腥草、白豆蔻水煎液(0.1、1、10、50、100μg/m L)培养至11 dpf,茜素红和阿尔新蓝染色,统计骨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及软骨形成面积。用不同浓度氯化铝溶液培养斑马鱼后,斑马鱼骨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和软骨形成面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μM去铁胺可防止高铝诱导斑马鱼骨量丢失,修复其软骨损伤。益智仁(0.05、0.1、0.5μg/m L)、人参(0.1μg/m L)、郁金(0.1、1、10、50、100μg/m L)、党参(0.1、1、10μg/m L)、白豆蔻(10、50、100μg/m L)能防止高铝诱导斑马鱼骨丢失;鱼腥草(1、10μg/m L)可增加高铝诱导斑马鱼的骨矿化量。本文所建立的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有明显的骨丢失及软骨损伤,可用于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及其微量成分的筛选;去铁胺对所建立的模型有防止骨丢失的作用,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可选择其作为本模型的阳性对照药。益智仁、人参、党参、郁金、鱼腥草、白豆蔻均具有防止高铝诱导斑马鱼骨丢失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前期体外筛选的实验结果;且与铝络合可能是郁金、鱼腥草、人参抗骨质疏松的机理之一;益智仁、白豆蔻、党参可能是治疗铝致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药物。
李宇林[5](2020)在《湿生植物泽泻和鱼腥草对U及Cd、As、Pb的富集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有效利用湿生植物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水体及环境的治理,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筛选湿生富集植物,本文通过水培实验,从湿生植物泽泻、鱼腥草、薄荷和蛇莓中筛选出对铀累积累能力较强的泽泻和鱼腥草,研究U、Cd、As、Pb单一与4者复合污染下,两植物对水中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富集规律。研究结果如下:随着铀处理浓度的增加,四种植物对铀的富集浓度逐渐增加,茎叶部最大富集浓度鱼腥草>泽泻>薄荷>蛇莓,分别为3184.91 mg/kg、2778.74mg/kg、2235.33mg/kg和1184.91 mg/kg;四种植物对铀的转运系数范围分别为0.02280.2673、0.04050.4889、0.59280.7262和0.03040.4711;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主要成分分析法,对4种湿生植物的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为四种湿生植物中泽泻和鱼腥草在各处理浓度下生长情况良好,对铀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湿生备选植物薄荷和蛇莓表现出和鱼腥草相似的富集植物特性,对铀的富集优势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泽泻>鱼腥草>薄荷>蛇莓。随着Cd(0、1、4、8mg/L)、As(0、1、2、4 mg/L)和Pb(0、5、30、55 mg/L)处理浓度的增加,泽泻的富集浓度逐渐增加,茎叶部的最大富集浓度分别为Cd(2285mg/kg)、As(10985mg/kg)和Pb(136925mg/kg),根部的最大富集浓度分别为Cd(2690mg/kg)、As(9260mg/kg)和Pb(51215mg/kg);泽泻对As和Pb的生物转运系数及叶片的胞间CO2浓度逐渐增加;泽泻的富集系数(BCF)、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泽泻对Cd的生物转运系数(TF)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Cd、As、Pb处理浓度的不断升高,泽泻的气孔导度逐渐下降,其叶片的蒸腾速率均先降后升。随着Cd(0、1、4、8mg/L)、As(0、1、2、4 mg/L)和Pb(0、5、30、55 mg/L)处理浓度的增加,鱼腥草的富集浓度逐渐增加,茎叶部的最大富集浓度分别为1805mg/kg、1245mg/kg和37410mg/kg,根部的最大富集浓度分别为2985mg/kg、4650mg/kg和70440mg/kg;鱼腥草对As和Pb的生物转运系数(TF)、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和Cd处理下鱼腥草的光合性能指数均逐渐增大,鱼腥草的富集系数、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Cd处理下其生物转运系数以及在As和Pb处理下的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鱼腥草蒸腾速率先降后升,其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在复合污染下,泽泻对U(r=0.6083**)、Cd(r=0.6067**)、As(r=0.6004**)和Pb(r=0.6470**)的富集量与U及Cd、As、Pb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鱼腥草对U(r=0.5223**)、Cd(r=0.7009**)、As(r=0.7003**)和Pb(r=0.6400**)的富集量呈显着正相关;As对泽泻Cd(r=0.5630**)的富集量呈显着正效应。Cd对泽泻U(r=-4085*)、Pb(r=-0.3609*)的富集量呈显着负效应;Pb对鱼腥草As(r=-0.4504*)的富集量呈显着正效应,U对鱼腥草Pb(r=-0.4521*)富集浓度呈显着负效应,As对鱼腥草Pb(r=-0.4784*)富集浓度呈显着负效应。
陈梦琳[6](2020)在《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鱼金注射液是由鱼腥草和金银花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临床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但关于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这一新途径的研究较少,故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作用及其在体外对多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明确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活性及雾化吸入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鱼金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及临床分离菌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及临床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ATCC49619及临床分离菌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标准株ATCC32204、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及临床分离菌株及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ATCC700603及其临床分离株及黏液型等13株受试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药效学试验:(1)解热试验:采用15%干酵母皮下注射大鼠复制发热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发热大鼠体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2)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复制炎症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3)镇咳试验: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模型,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4)祛痰试验:采用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泄法,观察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对酚红排泄量的影响。结果:1.鱼金注射液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对菌液浓度为104的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27853的MIC值为2.5 μg/ml;(2)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肺炎链球菌标准株ATCC 49619及临床分离株的MIC 值分别为 0.039 μg/ml、0.15625 μg/ml、0.3125 μg/ml、1.25 μg/ml;(3)对菌悬液浓度为104和105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标准株ATCC 32204的MIC 值分别为0.15625μg/ml、0.3125 μg/ml。2.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药效学实验研究显示:(1)鱼金注射液高剂量组雾化吸入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有显着的解热作用;(2)鱼金注射液中剂量组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鱼金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减少其咳嗽次数,且鱼金高剂量组能够延长浓氨水刺激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考虑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加咳嗽小鼠血清IL-10含量的产生。结论:鱼金注射液在体外对部分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具有抑制作用;雾化吸入具有解热、镇咳、抗炎等药效作用。
汪婉莹[7](2020)在《鱼腥草挥发油、新鱼腥草素纳抗肺癌活性研究及脂质体的制备》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及其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同时改善鱼腥草挥发油易挥发,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之处,制备包封率符合要求,长效缓释的PEG修饰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MTT法检测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FITC-AnnerxinV/PI双染法检测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PI单染检测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初步考察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的毒性,确定给药浓度,进行裸鼠皮下荷瘤实验。分别采用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干预A549细胞,提取收集总RNA和蛋白质。以GAPDH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薄膜分散法制备PEG修饰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以蛋黄卵磷脂/挥发油、蛋黄卵磷脂/胆固醇和PEG2000-DSPE质量分数为主要因素,包封率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考察制剂的外观形貌、粒径、电位、PDI大小,并进行稳定性因素试验。建立气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鱼腥草挥发油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大鼠眼眶取血,离心收集含药血浆,气相色谱检测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用DAS 3.0软件分析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均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新鱼腥草素钠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主要以早期凋亡为主,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晚期凋亡率稍有增加,总凋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鱼腥草素钠给药之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G0/G1期的细胞数目增加,S期的细胞数目减少,G2/M期的细胞数目基本保持不变(P<0.05)。急性毒性试验得出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的LD50值分别为1904 mg/kg和197 mg/kg。荷瘤小鼠体内实验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的给药剂量分别为250 mg/kg、200 mg/kg、150 mg/kg;40 mg/kg、30 mg/kg、20 mg/kg。结果显示顺铂的抑瘤率为61.97%,鱼腥草挥发油的抑瘤率最大达到65.41%,新鱼腥草素钠的抑瘤率最大达到62.62%,抑瘤率均呈现浓度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鱼腥草挥发油组和新鱼腥草素钠组均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对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不明显。本文使用鱼腥草挥发油干预后,以GAPDH为内参基因,对RAF/MEK/ERK-Bcl-2 信号通路的 6 种基因:RAF-1、MEK-1、MEK-2、ERK-1、ERK-2 和 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RAF-1、MEK-1、ERK-1和Bcl-2四种基因的表达量有影响,对MEK-2和ERK-2无太大影响。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四种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并与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RAF-1、MEK1/2和ERK 1/2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cl-2的相对蛋白表达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鱼腥草挥发油浓度的增加,P-RAF1、P-MEK1/2、P-ERK 1/2和Bcl-2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并与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使用新鱼腥草素钠干预,以GAPDH为内参基因,对相关通路的TNF-α和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新鱼腥草素钠对TNF-α和NF-κB基因的表达量有影响。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两种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并与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IKKα的相对蛋白表达量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NF-κB p65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新鱼腥草素钠浓度的增加,P-IKKα、P-NF-κB p65和NF-κB p65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并与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制备PEG修饰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的最优处方:蛋黄卵磷脂/挥发油为4.6:1、蛋黄卵磷脂/胆固醇为3.6:1、PEG2000-DSPE的质量分数为2%。制备所得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0.42±0.12%和8.35±0.01%。平均粒径为114.43±1.39 nm,PDI为0.27±0.01,Zeta电位为-25.8±0.25 mV。释放度实验显示该脂质体具有一定缓释作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中鱼腥草挥发油的含量,该方法精密度好、误差小,结果稳定可靠。标准曲线为Y=0.061X+0.0672,R2=0.9992,在线性范围0.15μg/mL~149.70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鱼腥草挥发油制备成PEG修饰脂质体后,其半衰期T1/2延长1.69倍,消除率CL/F下降1.56倍,曲线下面积AUC增大1.89倍。结论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体外对A549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均可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最大抑制率可分别达到65.41%和62.62%。其中鱼腥草挥发油是通过抑制RAF/MEK/ERK通路,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进而下调Bcl-2的表达,诱导A549细胞凋亡。而新鱼腥草素钠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进而诱导A549细胞凋亡。制备所得PEG修饰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包封率符合要求,4℃避光条件下放置。与鱼腥草挥发油相比,制成PEG修饰脂质体后半衰期长,体内的清除速率减慢,生物利用度高,具有长效缓释的作用。
华艳[8](2020)在《不同植物及其提取物对蓝莓果蝇的驱避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莓是一种集营养与保健功能于一身的新兴水果,其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是目前贵州省许多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20世纪末期,贵州省开始大规模引种和种植蓝莓。然而随着蓝莓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虫害的发生也愈发严重。其中,果蝇是蓝莓果实成熟期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蛀食蓝莓果实和在其上产卵严重影响了蓝莓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蓝莓果蝇的防控成为了贵州省各蓝莓基地的主要技术难点。本文利用20种非寄主植物对蓝莓果蝇成虫进行嗅觉反应测定,筛选出具有驱避作用的植物;然后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植物粗提物后再次进行嗅觉反应测定,最后将驱避效果最优的3种植物提取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一步对其主成分进行驱避效果验证。本研究明确了植物及其提取物对蓝莓果蝇成虫的驱避作用,并筛选出了对果蝇成虫起驱避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以期为今后防控蓝莓果蝇的生物源农药的开发研制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种非寄主植物对果蝇成虫的驱避作用依据驱避率,20种非寄主植物对雌、雄果蝇成虫的驱避作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平均驱避率大于30%,驱避活性等级为Ⅱ级,驱避效果最好,包括青蒿、香菜、烟草、艾草、小种万寿菊、大蒜6种植物;第二类平均驱避率低于20%,驱避活性等级为Ⅰ级,也具有一定驱避效果,但低于第一类,包括西红柿、辣椒、千里光、芹菜、野菊、鬼针草、薄荷、白车轴草8种植物;第三类平均驱避率小于0,对果蝇成虫不具有驱避作用,包括鱼腥草、凤仙花、韭菜、墨西哥鼠尾草、愉悦蓼和葱6种植物。2.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果蝇成虫的驱避作用与天然植物相比,植物提取物对蓝莓果蝇成虫的驱避效果更优,雌、雄成虫对同一植物提取物的嗅觉反应差异不显着;艾草,香菜,烟草,大蒜,青蒿和小种万寿菊6种植物提取物对果蝇成虫均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对果蝇雌、雄成虫的平均驱避率均在50%以上,平均驱避率大小为:艾草>香菜>烟草>大蒜>青蒿>小种万寿菊,其中香菜、烟草和艾草3种植物提取物的驱避效果最佳,对果蝇成虫的驱避率均高达80%。3.3种最优植物提取物的主成分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艾草、烟草、香菜3种植物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发现3种植物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主要以芳香族类、萜类、烃类、酯类、酰胺类、以及酮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艾草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香豆素(37.27%)、叶绿醇(9.98%)和油酸酰胺(9.73%);香菜提取物分离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油酸酰胺(25.65%)、叶绿醇(20.02%)和新植二烯(5.6%);烟草提取物分离鉴定出20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4,8,13-杜法三烯-1,3-二醇(37.49%)、烟碱(15.30%)和油酸酰胺(12.34%)。4.植物提取物主成分驱避效果比较选取3种植物提取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17种化合物对蓝莓果蝇成虫进行驱避效果验证,发现果蝇成虫对不同化合物的嗅觉反应不同,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苯乙醛、二氢猕猴桃内酯、硬脂酸酰胺、豆甾醇4种化合物对果蝇成虫不具有驱避作用,表现为引诱性,其它13种化合物对果蝇成虫均具有一定驱避效果,而十二硫醇、苯胺和烟碱三者的驱避效果最佳,对果蝇成虫的驱避率均高达80%以上。
李雄[9](2020)在《Sb在鱼腥草亚细胞中的分布及其耐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锑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锑的开采和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锑在植物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影响生长发育、酶和转运蛋白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营养元素的吸收、根系分泌物方面,亚细胞超微结构和官能团方面的毒理机制未涉及。本文以鱼腥草为研究对象,分析锑在鱼腥草体内的存在形态、鱼腥草亚细胞中锑的分布特征、鱼腥草细胞超微结构对锑的胁迫响应、锑与鱼腥草亚细胞中官能团的结合情况,研究鱼腥草亚细胞中锑的分布特征及其毒理机制,为鱼腥草“药食两用”健康风险防控和毒理方面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鱼腥草不同部位锑含量表现为:根>叶>茎,Sb在鱼腥草中主要为残渣态(FR)和盐酸提取态(FHCl)低活性态的Sb,根部残渣态(FR)、盐酸提取态(FHCl)和醋酸提取态(FHAC)Sb含量分别达到1245.76 mg/kg、1432.84 mg/kg、514.04 mg/kg。(2)鱼腥草根、茎、叶亚细胞中Sb含量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根部表现为细胞壁>可溶组分>细胞器(原生质体和线粒体),茎部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器(原生质体和线粒体)中,叶部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可溶组分中,细胞壁和可溶组分中Sb含量最高达到1443.28 mg/kg和1318.98 mg/kg,细胞壁和可溶组分中Sb含量占比最高为87.22%和83.19%,线粒体和原生质体中Sb含量最高达到37.29%和46.89%。(3)60 mg/L Sb(Ⅲ)、Sb(Ⅴ)胁迫下鱼腥草根、茎、叶亚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线粒体、叶绿体表面结构破裂、脊凸结构消失、露出内部结构、形成空泡,细胞壁结构模糊、发生形变,细胞膜发生质壁分离,液泡内部出现黑色含Sb物质,通过TEM-EDS检测发现细胞壁结构中含有Sb元素,Sb进入鱼腥草液泡中形成黑色物质,细胞壁和液泡吸收贮存了大量的Sb,鱼腥草耐Sb机制主要表现为细胞壁的固持作用和液泡的区隔化作用。(4)Sb(Ⅲ)、Sb(Ⅴ)胁迫下鱼腥草根、茎、叶细胞壁中蛋白质、多糖、果胶、纤维素含量均升高,Sb主要与其发生作用,形成络合物吸附络合在细胞壁上,降低了Sb的迁移扩散能力。鱼腥草亚细胞中(─OH/─NH)、─C─H、酰胺Ⅰ带(─C─N)、果胶中的(C─C/C─O)、纤维素中的(─C─H/─C─C/─C─O)、多糖中的(C─C/C─O)、果胶质糖醛酸中羧酸根离子(COO-)的特征峰偏移量较大,表明其与锑发生了结合作用。
赵晶晶[10](2020)在《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辨治鼻部疾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医案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研究等形式,使模糊化、复杂化的临床数据能够清晰明确,发掘其学术观点在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影响下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医鼻部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1)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目前鼻部疾病诊治研究现状,并汇总耳鼻喉科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及陈小宁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现状。(2)采用Medcase V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陈小宁教授2016年-2019年临床诊疗鼻部疾病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对符合标准的1066例(变应性鼻炎200例,鼻出血200例、慢性鼻炎200例、慢性鼻窦炎200例、腺样体肥大200例、鼻息肉66例)初诊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症状、证素、舌脉、方药等内容,结合陈小宁教授的临证经验对其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3)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陈小宁教授从病名、证型(证素)、治法、用药、学术传承等方面的观点并进行讨论。结果:(1)鼻部疾病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即多有脏腑虚损兼夹邪实、表邪为多;(2)鼻鼽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核心方:黄芪、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细辛、辛夷、炒苍耳子、柴胡、徐长卿、甘草。鼻渊核心证素:湿热、脾虚、肺虚,核心方:(一):广藿香、佩兰、夏枯草、白芷、薄荷、陈皮、鱼腥草;(二):炙黄芪、麸炒白术、桂枝、白芷;方一、方二可作为两个证型的两组核心用方,面对兼夹证,亦可作为君方、臣方,两者相伍,治疗虚实夹杂证。鼻窒核心证素:肺虚、脾虚,核心方:炙黄芪、太子参、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辛夷、柴胡、薄荷、甘草。鼻衄核心证素:肺热,核心方:蜜桑白皮、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夏枯草、焦栀子、牛膝、白茅根、藕节。小儿鼾眠核心证素:痰湿,核心方:陈皮、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净山楂、白芷、炒苍耳子、夏枯草、柴胡、桔梗、甘草。鼻痔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湿热,核心方:(一)黄芪、防风、麸炒白术、白芷、辛夷、细辛、炒苍耳子、甘草;(二)广藿香、佩兰、黄芩、鱼腥草、夏枯草、白芷、辛夷。结论:(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医药治疗鼻部疾病具有优势及特色,临床受众广,并发现本研究属于首次采用临床大样本医案数据挖掘及名中医访谈范式对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尝试,能更全面的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2)鼻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可以对其作为一个大门类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性用药;主症、证素、药物间存在单项、多列单项及双向关系,角药、药对、组合用药的明确对于临床鼻科用药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频数法、关联规则法、方剂K-均值法均可得到核心方,以方剂K-均值法所得出的结果更为丰富,核心方组成药物不仅受高频次使用影响、亦受集内、集外关联的影响,故方剂K-均值法的研究结果是对前两种算法的验证,并发现吾师关于鼻部疾病的辨证治疗存在专病专方;(4)名中医访谈研究中,关于鼻部疾病的诊治及学术传承,所获得的陈小宁教授的自我总结对客观研究结果进行了有力的说明、补充及更正。
二、鱼腥草研究利用现状与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腥草研究利用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
2.2 农残检测方法 |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UPLC-MS/MS条件 |
2.3 APGC-MS/MS条件 |
3. 数据分析 |
3.1 检出率的计算 |
3.2 超标率的计算 |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方法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风险安全序数 |
1.3 健康影响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风险安全序数 |
2.3 健康影响评估 |
3. 讨论 |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仪器条件 |
2.4 方法学指标 |
3. 数据分析 |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1.3 癌症风险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2.3 癌症风险评估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附录 |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
图9、10、11的图注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四环素胁迫对鱼腥草生理及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现状 |
1.1.1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性质 |
1.1.2 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来源 |
1.2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毒性 |
1.2.1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土壤生态毒性 |
1.2.2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植物生态毒性 |
1.2.3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水环境的生态毒性 |
1.2.4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
1.3 鱼腥草生物学特性与药用价值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MS培养基中四环素胁迫对鱼腥草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材料 |
2.3 指标测定 |
2.3.1 鱼腥草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2.3.2 鱼腥草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3.3 鱼腥草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2.3.4 鱼腥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3.5 鱼腥草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6 鱼腥草叶片主要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MS培养基中四环素对鱼腥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5.2 MS培养基中四环素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2.5.3 MS培养基中四环素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5.4 MS培养基中四环素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5.5 MS培养基中四环素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6 MS培养基中四环素对主要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5.7 MS培养基中鱼腥草主要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土壤中四环素胁迫对鱼腥草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材料 |
3.2 指标测量 |
3.2.1 土壤三种养分含量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土壤中四环素对鱼腥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4.2 土壤中四环素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的影响 |
3.4.3 土壤中四环素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4.4 土壤中四环素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5 土壤中四环素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6 土壤中四环素对主要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7 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鱼腥草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8 土壤养分含量与鱼腥草主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9 土壤中鱼腥草主要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生境中四环素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 不同生境中四环素胁迫对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生境中四环素胁迫对主要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4.4 四环素胁迫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对鱼腥草的影响 |
4.5 鱼腥草主要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讨论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镉胁迫鱼腥草生理特性变化及镉累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镉污染现状 |
1.1.1 耕地镉污染 |
1.1.2 蔬菜镉污染 |
1.2 植物对镉的抗性、耐性机制研究现状 |
1.2.1 植物对镉的耐性研究 |
1.2.2 植物对镉的解毒机制研究 |
1.3 镉对植物生育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1 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镉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3 植物对镉的富集特征 |
1.4 选题背景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砂培试验 |
3.2.2 土培试验 |
3.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四章 镉胁迫鱼腥草生理特性变化及其累积特征 |
4.1 前言 |
4.2 Cd胁迫下鱼腥草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征 |
4.2.1 Cd胁迫对鱼腥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Cd胁迫对鱼腥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Cd胁迫对鱼腥草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4.3 不同地方种鱼腥草的镉富集特征 |
4.3.1 Cd胁迫下鱼腥草地上部镉的富集特征 |
4.3.2 不同地方种鱼腥草地上部Cd的富集能力聚类分析 |
4.3.3 Cd胁迫下鱼腥草地下部Cd的富集特征 |
4.3.4 不同地方种鱼腥草地下部Cd的富集能力聚类分析 |
4.3.5 Cd胁迫下鱼腥草Cd的转运系数及聚类分析 |
4.4 讨论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Cd在土壤-鱼腥草系统的转运特征 |
5.1 前言 |
5.2 土壤Cd对鱼腥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1 土壤Cd对鱼腥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
5.2.2 土壤Cd形态与鱼腥草干物质累积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 土壤Cd对鱼腥草累积Cd的影响 |
5.3.1 土壤Cd含量对鱼腥草吸收Cd的影响 |
5.3.2 鱼腥草对土壤Cd的富集及转运特征 |
5.3.3 土壤Cd形态与鱼腥草Cd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 讨论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
1.2.2 中药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 |
1.2.3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
1.2.4 骨质疏松研究用实验动物 |
1.2.5 所选药材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
2.1 斑马鱼简介 |
2.1.1 斑马鱼的头骨及脊椎发育 |
2.1.2 斑马鱼骨骼检测方法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药材 |
2.2.4 斑马鱼的养殖 |
2.2.5 斑马鱼鱼卵的收集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
2.3.2 缓冲液与常用试剂的配制 |
2.3.3 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 |
2.3.4 斑马鱼幼鱼骨骼的茜素红染色 |
2.3.5 矿化骨骼的定量分析 |
2.3.6 斑马鱼幼鱼软骨的阿尔新蓝染色 |
2.3.7 软骨的定量分析 |
2.3.8 斑马鱼骨骼和软骨染色的显微检测重复性 |
2.3.9 去铁胺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 |
2.3.10 给药方式考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斑马鱼鱼龄的选择 |
2.4.2 斑马鱼骨骼和软骨染色与定量分析重复性结果 |
2.4.3 氯化铝对斑马鱼幼鱼骨矿化和软骨形成的影响 |
2.4.4 去铁胺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2.4.5 给药方式考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药材 |
3.1.4 斑马鱼品系和养殖 |
3.1.5 斑马鱼鱼卵的收集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
3.2.2 缓冲液与常用试剂的配制 |
3.2.3 斑马鱼幼鱼骨骼的茜素红染色 |
3.2.4 矿化骨骼的定量分析 |
3.2.5 斑马鱼幼鱼软骨的阿尔新蓝染色 |
3.2.6 软骨的定量分析 |
3.2.7 益智仁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8 人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9 郁金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10 党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11 白豆蔻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12 鱼腥草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益智仁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2 人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3 郁金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4 党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5 白豆蔻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6 鱼腥草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湿生植物泽泻和鱼腥草对U及Cd、As、Pb的富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铀污染的来源和现状 |
1.1.2 超富集植物研究现状 |
1.1.3 放射废水处理方法 |
1.2 放射性核素污染废水植物修复机制 |
1.2.1 植物对核素及重金属的耐受机制 |
1.2.2 核素及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 |
1.2.3 植物对核素及重金属的解毒机制 |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由来 |
1.3.1 课题由来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意义 |
2 U富集湿生植物的比较与筛选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中铀对四种湿生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2.2.2 四种湿生植物对水中铀的富集特征 |
2.2.3 水中铀对四种湿生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植物铀富集特性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泽泻对Cd、As和Pb的富集特性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 |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泽泻对水中重金属镉、砷、铅的富集特征 |
3.2.2 水中镉、砷、铅对泽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鱼腥草对Cd、As和Pb的富集特性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 |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鱼腥草对水中重金属镉、砷、铅的富集特征 |
4.2.2 水中镉、砷、铅对鱼腥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复合污染下泽泻和鱼腥草对铀、镉、砷、铅的富集规律 |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5.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复合污染下泽泻和鱼腥草对铀的富集量的回归性分析 |
5.2.2 复合污染下泽泻和鱼腥草对镉的富集量的回归性分析 |
5.2.3 复合污染下泽泻和鱼腥草对砷的富集量的回归性分析 |
5.2.4 复合污染下泽泻和鱼腥草对铅的富集量的回归性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认识 |
1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鱼金注射液中单药及复方的研究概况 |
1 鱼腥草的研究概论 |
2 金银花的研究概论 |
3 鱼金注射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1 鱼金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2 鱼金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作用等药效学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小结 |
2.5 讨论 |
3 结论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鱼腥草挥发油、新鱼腥草素纳抗肺癌活性研究及脂质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鱼腥草 |
1.1 鱼腥草药材 |
1.2 鱼腥草挥发油 |
1.3 新鱼腥草素钠 |
1.4 阳性药的选择 |
2 诱导细胞凋亡的相关信号通路 |
2.1 MAPK信号通路 |
2.2 NF-κB信号通路 |
3 脂质体 |
3.1 概述 |
3.2 DSPE-PEG |
3.3 PEG化脂质衍生物提高脂质体稳定性机制 |
3.3.1 粒子间斥力 |
3.3.2 立体位阻假说 |
3.3.3 水化膜结构 |
3.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3.4.1 薄膜分散法 |
3.4.2 逆向蒸发法 |
3.4.3 溶剂注入法 |
3.4.4 化学梯度法 |
3.5 PEG化脂质加入方式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3.6 表征方法 |
4 本文的意义及创新点 |
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鱼腥草挥发油、新鱼腥草素钠体内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及瘤株 |
2 鱼腥草挥发油、新鱼腥草素钠体外抑制A549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
2.1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
2.1.1 溶液的配制 |
2.1.2 实验步骤 |
2.1.3 数据处理 |
2.2 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细胞周期分布与凋亡的影响 |
2.2.1 FITC-Anner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2.2.2 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 |
3 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体内抗肺癌活性研究 |
3.1 溶液的配制 |
3.2 急性毒性实验 |
3.3 裸鼠皮下荷瘤实验 |
3.3.1 肺癌A549细胞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3.3.2 随机分组和给药 |
3.3.3 检测指标 |
3.3.4 病理切片 |
4 结果 |
4.1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
4.2 FITC-Anner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4.3 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 |
4.4 急性毒性考察 |
4.5 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体内抗肺癌活性研究 |
4.5.1 荷瘤小鼠生存质量和肿瘤体积变化 |
4.5.2 荷瘤小鼠肿瘤质量及抑瘤率 |
4.6 病理切片分析 |
5 讨论 |
6 总结 |
第三章 鱼腥草挥发油、新鱼腥草素钠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内容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
2.1.1 总RNA的提取 |
2.1.2 提取RNA样品的纯度测定 |
2.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1.4 RNA反转录 |
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2.2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 |
2.2.1 蛋白的提取 |
2.2.2 BCA蛋白定量 |
2.2.3 蛋白样品的处理 |
2.2.4 制胶 |
2.2.5 加样电泳 |
2.2.6 转膜 |
2.2.7 封闭 |
2.2.8 一抗孵育 |
2.2.9 二抗孵育 |
2.2.10 曝光显色 |
2.2.11 条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
3.2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四章 PEG修饰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鱼腥草挥发油的提取 |
2.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1 配制溶液 |
2.2.2 色谱条件 |
2.2.3 专属性考察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2.2.5 稳定性考察 |
2.2.6 精密度考察 |
2.2.7 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 |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2.9 重复性试验 |
2.3 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的制备 |
2.3.1 制备工艺 |
2.3.2 计算公式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响应面法优化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2.3.5 验证试验 |
2.4 制剂的表征 |
2.4.1 形貌观察 |
2.4.2 粒径、电位测定 |
2.4.3 体外累积释放度的测定 |
2.5 影响因素试验 |
2.5.1 高温试验 |
2.5.2 强光照试验 |
2.6 初步稳定性考察 |
2.6.1 4℃稳定性 |
2.6.2 室温稳定性 |
3 结果 |
3.1 鱼腥草挥发油的含量测定方法 |
3.1.1 专属性考察 |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3 稳定性试验 |
3.1.4 精密度考察 |
3.1.5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
3.1.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7 重复性试验 |
3.2 脂质体的制备 |
3.2.1 脂质体制备处方与工艺的筛选 |
3.2.2 响应面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3.3 验证试验 |
3.4 制剂的表征 |
3.4.1 形貌观察 |
3.4.2 粒径、电位测定 |
3.5 体外累积释放度的测定 |
3.6 影响因素试验 |
3.6.1 高温试验 |
3.6.2 强光照试验 |
3.7 初步稳定性考察 |
3.7.1 4℃稳定性 |
3.7.2 室温稳定性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五章 鱼腥草挥发油及其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液的配制 |
2.1.3 含药血浆的处理 |
2.2 方法学考察 |
2.2.1 定量指标的选择 |
2.2.2 专属性考察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 稳定性考察 |
2.2.5 精密度考察 |
2.2.6 方法回收率考察 |
2.3 实验方法 |
2.3.1 操作步骤 |
2.3.2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 |
3.1.1 专属性考察 |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3 稳定性考察 |
3.1.4 精密度考察 |
3.1.5 提取回收率考察 |
3.2 药代动力学结果与参数 |
3.2.1 药时曲线 |
3.2.2 药代动力学参数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 基本信息 |
2. 教育经历 |
3. 在校发表论文 |
致谢 |
(8)不同植物及其提取物对蓝莓果蝇的驱避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不同植物对蓝莓果蝇的驱避效果研究 |
2.2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蓝莓果蝇的驱避效果研究 |
2.3 优效植物提取物主成分分析及驱避效果验证 |
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蓝莓的栽培和发展现状 |
2 蓝莓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
3 果蝇防治方法 |
3.1 农业措施 |
3.2 物理诱杀 |
3.3 天敌昆虫 |
3.4 生物农药 |
4 植物源农药及植物驱避剂 |
4.1 植物源农药 |
4.2 植物驱避剂 |
5 植物对昆虫的驱避作用 |
6 植物提取和鉴定方法 |
第二章 不同植物对果蝇成虫的驱避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雄果蝇成虫对20种非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 |
2.2 非寄主植物调控果蝇成虫嗅觉反应的聚类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蓝莓果蝇的驱避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实验仪器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雄果蝇成虫对6种植物提取物的嗅觉反应 |
2.2 3种最优植物提取物的个体反应率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优效植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分析及驱避效果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植物提取物主成分鉴定及相对含量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植物提取物的主成分分析 |
2.2 果蝇成虫对不同化合物的嗅觉反应 |
2.3 3种最优化合物的个体反应率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9)Sb在鱼腥草亚细胞中的分布及其耐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锑的危害 |
1.2.2 锑的污染 |
1.2.3 锑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
1.2.4 重金属对鱼腥草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5 重金属在植物亚细胞方面的研究 |
1.2.6 重金属对植物细胞结构的损伤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药剂与仪器 |
2.1.1 试验植物与营养液 |
2.1.2 试验药剂 |
2.2 胁迫试验 |
2.3 检测内容与方法 |
2.3.1 鱼腥草根、茎、叶中锑五种化学形态的提取与检测 |
2.3.2 鱼腥草根、茎、叶亚细胞中锑含量检测 |
2.3.3 鱼腥草根、茎、叶细胞透射电镜的观察 |
2.3.4 鱼腥草亚细胞结构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Sb在鱼腥草中的迁移转化及存在形态 |
3.1 鱼腥草根、茎、叶中Sb的存在形态及分布特征 |
3.1.1 鱼腥草根、茎、叶中不同形态Sb含量 |
3.1.2 鱼腥草根、茎、叶中Sb的提取态含量比例 |
3.1.3 鱼腥草根、茎、叶中Sb提取态含量变化 |
3.2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b在鱼腥草亚细胞中的分布及含量变化 |
4.1 Sb在鱼腥草体内分布特征 |
4.1.1 Sb在鱼腥草根、茎、叶亚细胞中含量 |
4.1.2 Sb在鱼腥草亚细胞中含量占比 |
4.2 Sb在鱼腥草亚细胞中含量的变化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b对鱼腥草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
5.1 Sb胁迫对鱼腥草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影响 |
5.2 鱼腥草细胞结构透射电镜联合能谱(TEM-EDS)检测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b胁迫下鱼腥草的FTIR研究 |
6.1 Sb与鱼腥草亚细胞结构中官能团的结合作用 |
6.2 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鼻部疾病临床经验研究背景 |
1. 传统医学关于鼻部疾病的研究 |
1.1 鼻部疾病病名源流考 |
1.2 鼻部疾病中医证素溯源及应用现状 |
1.3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治法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
1.4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方药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
2. 鼻部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背景 |
2.1 鼻部疾病相关治疗指南解析 |
2.2 近五年来有关鼻部疾病的研究方向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鼻喉科疾病相关的文献现状 |
4. 陈小宁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现状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数据采集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2. 数据清洗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采集方法 |
2.3 数据规范化 |
2.4 数据分析 |
3. 基于频数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3.1 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2 鼻渊(慢性鼻窦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3 鼻窒(慢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4 鼻衄(鼻出血)研究结果及判读 |
3.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结果及判读 |
3.6 鼻痔(鼻息肉)研究结果及判读 |
4. 基于关联规则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4.1 鼻鼽(变应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2 鼻渊(慢性鼻窦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3 鼻窒(慢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4 鼻衄(鼻出血)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6 鼻痔(鼻息肉)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5.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5.1 鼻鼽(变应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2 鼻渊(慢性鼻窦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3 鼻窒(慢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4 鼻衄(鼻出血)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6 鼻痔(鼻息肉)聚类分析结果 |
6. 讨论 |
6.1 鼻鼽 |
6.2 鼻渊 |
6.3 鼻窒 |
6.4 鼻衄 |
6.5 小儿鼾眠 |
6.6 鼻痔 |
第三部分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名中医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访谈研究实施 |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5. 访谈总结报告 |
5.1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中“腺样体肥大”中医病名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
5.2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辨证之证素的认识及治法选择 |
5.3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用药的特点 |
5.4 陈小宁教授对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在鼻部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鱼腥草研究利用现状与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四环素胁迫对鱼腥草生理及次生代谢组分的影响[D]. 王元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镉胁迫鱼腥草生理特性变化及镉累积特征研究[D]. 吴正卓. 贵州大学, 2020(04)
- [4]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D]. 王雅琪. 西北大学, 2020(02)
- [5]湿生植物泽泻和鱼腥草对U及Cd、As、Pb的富集特性研究[D]. 李宇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鱼金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D]. 陈梦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鱼腥草挥发油、新鱼腥草素纳抗肺癌活性研究及脂质体的制备[D]. 汪婉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8]不同植物及其提取物对蓝莓果蝇的驱避效果研究[D]. 华艳. 贵州大学, 2020(04)
- [9]Sb在鱼腥草亚细胞中的分布及其耐性机制研究[D]. 李雄. 贵州大学, 2020(04)
- [10]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D]. 赵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