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映雪[1](2021)在《财务视角下K12课外培训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以立思辰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公立教育体系内的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课外培训行业应运而生。然而,K12课外培训公司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经营不合法、不合规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对此开始专项治理。目前,K12课外培训公司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已经从争夺增量市场转向为争夺存量市场。立思辰作为我国K12语文教育培训的龙头企业,也开始转变商业模式,拓展线上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了评价商业模式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从财务角度出发对立思辰的商业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课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法,选取了立思辰作为案例研究公司。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商业模式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和在具体业务上的体现,本文借鉴了已有的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框架作为评价框架,从盈利驱动、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三个财务维度对立思辰的商业模式展开了具体分析。与此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还与同行业做了对比,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在整个行业里的状况。根据业务决定财务,财务反作用于业务的逻辑,本文期望通过改善财务管理来优化立思辰的商业模式。通过对立思辰商业模式的评价分析,可以发现立思辰的商业模式中有一些值得继续发展的经验,具体总结如下:第一,加盟模式加快市场扩张;第二,表外资产投资增加了核心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盈利驱动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价值创造不力。为了企业商业模式获得更好的效果,也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财务视角下企业商业模式评价的分析结果,对立思辰商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一是保证加盟模式的质量,发挥加盟模式的优势;二是优化教师团队和教学内容及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成本管控,减少经营压力;四是发展轻资产模式,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五是要增强企业的成长能力。
魏靖[2](2021)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其持续发展需着力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需要契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技术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接壤国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发展的前沿地带。中职教育作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由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处于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与内陆发达城市相比较落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克服自身发展障碍,积极应对发展机遇背后的挑战,进一步推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M县唯一一所职业高级中学为个案,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展开研究。论文分为五章撰写,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第二章主要进行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阐述分析,在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维度,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所收集的资料对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赋分统计了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程度,绘制蛛网模型图,直观反映个案学校国际化发展现状,既肯定了该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取得成效,也发现了个案学校该阶段在办学中存在着国际化发展层次与实际办学实力不足、组织结构不适应、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在学生发展、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主要从经济、社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从经济层面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二是由于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从社会层面分析,主要由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二是公众观念歧视;三是升学和就业歧视。从学校层面分析,首先是由于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意识不强,其次是由于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最后是由于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从学生层面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第四章以个案学校存在的问题为基点,从国际化理念的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师资的培养、国际化发展思路的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成效的提高以及立足实际,将民族特色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张昶[3](2021)在《多因素作用下中国国有企业晋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我国一直推行的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中,人事制度改革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提升运行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更是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深化为员工的晋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晋升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有效地激励手段,好的晋升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最终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活力与竞争力,所以晋升机制的改革是人事改革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探究晋升机制的核心在于把握影响晋升的因素,国务院于2020年6月印发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强调国企的改革应快速地朝着现代企业的市场化方向靠拢,并进一步强调了选人、用人应全面的、合理的根据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提出了国企管理者的“去行政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先”等具体政策。但是目前,国企依然存在企业性质“政治性”,企业目标和岗位“多样性”等现状,加之委托人想要“降低代理人工作水平的甄别成本”以及“对高人力资本员工的高组织承诺”等行为,这会导致在晋升中业绩因素并不一定会占据十分主要的作用,而非业绩因素反而会在晋升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形成国有企业内部的较为复杂的晋升机制,最终影响晋升激励的效果,降低企业的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绩效产出,降低企业资源配置。所以,围绕国有企业的晋升机制这一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影响员工内部晋升的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和交互对于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晋升产生的不同的作用,概括了国有企业晋升模式,并研究了晋升机制的激励作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国有企业决策层更为清楚的看到企业内部晋升中存在的问题,更为深入的理解其内部的晋升机制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设计员工晋升的评价指标,更为合理的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解决晋升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激励相容,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人的风险问题,有效推进国有企业中的人事制度改革。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高阶理论、管理激励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以文献综述为出发点,采用文献分析与理论推演、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博弈研究等方法,对国有企业中员工的内部晋升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对国有企业内不同晋升方式进行分析,以内容激励理论为基础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不同晋升形式为员工带来的不同满足感,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后续研究的因变量。第二,对影响晋升的因素进行思考,以人力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为基础分析非业绩因素对晋升的影响,选择了一些人口学特征因素并构造了政治资源因素作为职位晋升研究的自变量。以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其各省、地市、区县分公司的晋升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后,以选定的非业绩因素作为独立变量并设计交互变量,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员工内部职位晋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业绩变量的引入,晋升层级的变化为切入点替换数据集,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第三,本文运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与人工神经网络等主要分类算法,对晋升数据进行建模和精度对比分析,找到最适用于晋升数据的分类算法,构建模型并基于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概括出国有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员工的职位晋升模式和特征,这些模式和特征的总结也再一次印证了非业绩因素对于职位晋升的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晋升机制的公平与激励问题,提出国有企业内同时存在的两种晋升机制,以员工感受为视角,通过多层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并以不同的晋升机制对获得晋升员工的不同激励为基础,构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晋升博弈模型,以此研究国有企业中的晋升激励、员工绩效与企业收益的问题。纵观全文,得到的研究结论及理论贡献简要概括如下:(1)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晋升形式中,职位晋升是最重要的一种晋升形式,员工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激励和满足感。该结论为企业晋升研究中的因变量选择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2)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职位晋升中,非业绩因素对于职位晋升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得到:男性员工总是比女性员工更容易获得职位晋升,晋升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晋升天花板”仍然存在。员工的初始学历和最终学历越高,越容易获得职位晋升,且学历对于女性员工的职位晋升更为重要,即女性员工的晋升标准要高于男性员工。在不同层级的职位晋升中,员工的最终学历是否在入职前获得对于晋升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员工的年龄也在各层级的职位晋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这说明“干部年轻化”的政策在企业内不同层级被差异化执行。岗位年限方面,在一定年龄阈值内,员工在晋升前岗位的任职年限越长越容易获得职位晋升,这与我国现行的干部政策中对岗位年限的要求相关。政治资源方面,员工的政治资源越强则越容易获得职位晋升,而相对于高学历员工,政治资源对于低学历员工在职位晋升中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些结论揭示了国有企业中非业绩因素对于职位晋升的作用,为晋升研究中自变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不同于以往研究普遍关注的企业“一把手”的外部政治晋升,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丰富了晋升研究的框架。(3)基于晋升模式概括和归纳的目的,在目标维度为离散型,输入维度既有离散型又有连续型的晋升数据中,随机森林是精度最高的算法。而对于小数据样本,支持向量机分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目标维度为二分类的晋升数据,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精度相对较低,其更适用于目标维度为连续型的数据。此外,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概括出一些具体的、不同层级的晋升模式。这些模式为企业内部各层级晋升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同时分类算法的适用性也为企业晋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4)晋升公平除了对一般员工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用,对于获得晋升的员工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即通过非业绩因素晋升的员工在新岗位上的工作努力程度不如通过业绩因素晋升的员工。此外,我国国有企业中并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晋升标准,而是以业绩因素为主和以非业绩因素为主的两类晋升机制同时存在,企业对于不同的员工,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晋升机制,这种同时存在的两种晋升机制是可以被员工感受到的,由此会增大激励效用的差距。该结论对于国有企业晋升激励的研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使晋升激励的理论延伸到获得晋升的员工。(5)基于委托代理的零和博弈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在两种晋升机制共存的情况下,若想使自身效益最大化,企业对于晋升后员工提供的薪资福利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应与企业对员工工作的甄别成本和不同激励下员工晋升后为企业带来的绩效的差额成正比,并与员工创造的最小绩效相关。该结论为晋升激励中的薪酬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将晋升候选人之间基于业绩的“锦标赛”博弈扩展为委托人和已获得晋升的代理人之间的基于不同晋升机制的博弈,这为晋升博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雷茜[4](2021)在《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工资劳动者已超过3亿人,如何高效保护这一庞大群体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国劳动法领域的重点议题。从目前我国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保护劳动者劳动权益主要着重于对劳动权益最低标准的规定和权益受损后的救济两方面,这两方面能解决问题但不善预防问题,而防患于未然是先哲留给我们的智慧,也是成本最低的实现法治社会的途径。因此,本文以工资劳动者(又可称为“员工”)为研究对象,认为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快速而深刻的影响、新冠疫情也在持续影响社会运转的当下,增强劳资双方的沟通、理解与合作,让每位员工有尊严的劳动,为真正支撑我国社会运转的中流砥柱输入持续不断而强劲的力量与安全感,才能加强社会应对波动与挑战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换言之,我国可以利用员工参与机制中的诸如企业委员会等制度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与合作,使之能影响企业内部决策,使潜在矛盾及时暴露与内部解决,确保员工的合法劳动权益不受侵犯并受到尊重,助力我国企业培养和留住优质竞争人才,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本文的论述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是对员工参与的概念、理论基础、形式和实施效果的论述。首先对员工参与及其相关概念予以辨析,以形成对员工参与和员工参与机制概念的初步理解,再结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其历史背景,包括工人运动促进产业民主理论的诞生、工会力量衰落促进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社会进步引发社会权理论和劳动产权理论的更新,从而加深对员工参与概念的理解,最后对员工参与的层次与形式进行划分和对员工参与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我国语境下的员工参与机制的具体含义。即,采用广义理解员工参与的概念,员工参与是指员工通过一切可能促进劳资双方沟通和协商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劳资关系中所有涉及双方沟通和员工诉求表达的方式都可归于员工参与的形式,无论该方式是否被法律确定、是否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立法层面的员工参与机制是指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设计,以企业委员会和工会两大法定机构为主线,由主要设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委员会和作用于企业外部的工会内外配合,结合多种自愿灵活的员工参与形式,例如:职工董事、监事,员工持股,合理化建议等,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又鼓励个性匹配的联动机制。第二章主要分析我国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的基础与阻碍。首先,从社会鼓励和社会需求两个角度探讨在我国建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激活了企业和员工的信心,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可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等软实力,此外我国已有的制度经验对员工参与机制在我国的落地提供了便于取长补短的基础,同时整体社会也在表达对员工参与机制落地的期待与鼓励。其次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的是,在既有法律制度之不足与企业抵制两个方面,我国构建员工参与机制依然存在困难。我国已有的民主管理制度资源是把双刃剑,其劣势相较优势更大,形式化、官僚化问题突出,极易浪费国家资源也违背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初衷,部分企业由于“大家长心态”强势与对劳动者的轻视,对有利于劳资双方实质沟通的渠道采取抵制措施,而又由于其处于优势地位,更加剧了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难度,从长远看,更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第三章则是进行域外员工参与机制立法模式分析。通过对域外多类立法经验的梳理,梳理出工会主导模式、国家主导加强企业委员会模式、共决制模式、跨国模式和工人代表大会模式等五种模式。从我国宜借鉴与不宜借鉴两个角度对五种模式予以分析,力求规避五种模式的负面经验与移植我国后的水土不服。然后重点研究企业委员会制度的立法经验,企业委员会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对其的认识需要从组成模式、权限范围、立法程度、影响范围、特殊义务、企业规模、名称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对我国的启示,明确可参考的员工参与机制的立法经验为以下四处:(1)制定企业委员会法律;(2)依靠工会等工人组织的敦促和工人的动员;(3)依靠组织变革,包括领导风格民主化;(4)立足我国实际。第四章主要提出完善我国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的建议。探讨在我国既有的工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事、监事的法定机构的基础上,新增企业委员会,制定企业委员会法律,并对前述机构的规定进行相应修改。具体来说,建立以企业委员会和工会两大法定机构为主线,由主要设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委员会和作用于企业外部的工会内外配合,结合多种自愿灵活的不限法定的员工参与形式,例如:职工董事、监事,员工持股,合理化建议等,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又鼓励个性匹配的联动机制。明确我国企业委员会的设立程序与权限范围,企业员工人数达50名及以上应在企业内部设立企业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实质独立于工会,企业委员会的成员由企业代表与员工代表组成,企业委员会的权利既包括咨询和沟通权,也包括参与决策权。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委员会成员享有工作保障,员工担任企业委员会成员或者为成员候选人的,企业不得解雇。在对公司法的配套修改和工会法的配套完善方面,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统一以“员工”的名称使用表达两部法律中的职工;(2)调整企业委员会与工会的关系并代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3)明确企业委员会的设立规则与权限范围等。
高文田[5](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文中提出“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面貌,而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竞争力理论及其实证评价本身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部分,本文并不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和框架。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然后从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理论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国内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流程和服务内容,分析了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已有“互联网+物业”发展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显示,“互联网+物业”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物,并且适应不同物业服务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社区O2O是“互联网+物业”的具体是实现形式。物业服务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采用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各个环节的通路,通过O2O的模式,不仅为业务带来了便利,也大大提高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效率,拓宽了收益渠道。(2)通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对“互联网+”影响和推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深层规律的探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应主要致力于“三维八化”,其中“三维”指技术进步、模式升级和流程再造,“八化”则指分别从属于“三维”的八个方面,分别是从属于技术进步的管理网格化和服务智能化,以及从属于模式升级的企业规模化、竞争跨界化、业务多元化、用户平台,从属于流程再造的服务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三维八化”构成“互联网+物业”的主要发展方向。(3)分析了双寡头企业面临社区居民O2O偏好和政府物业新技术政策规制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对双寡头企业O2O行为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于O2O,结果显示物业新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O2O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性的指导意义;物业O2O政策下,分析了不同契约模型下社区达到最优决策时,物业价格、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及社区协调决策;基于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社区O2O而需要进行流程再造的需求,企业面临着online平台搭建(自建或与委托第三方)以及运营模式(自运营与委托第三方)的决策,本节分别对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建模,并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4)研究紧扣“互联网+”时代趋势,系统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以75家主要物业服务企业2019年的公开资料为基础,对该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验证。与现有的以“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评价研究”为代表的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相比,由于本文的评价方法以价值链理论为根本依据,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也密切结合“互联网+”背景,在逻辑上更加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评价结果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包括:(1)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从探讨“互联网+”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逻辑入手,构造了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路径,提出了物业物业服务企业“三维八化”体系,并给出一个评价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基于O2O模式的“互联网+”发展框架。(2)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发展的机制设计。从互联网技术政策规制角度,研究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社区居民的O2O行为选择;在物业服务企业实施O2O技术条件下,分析完全合作、完全不合作和成本分摊三种契约模型的社区居民选择和物业服务企业行为策略;在流程再造的需求下,对物业服务企业自建且自运营、委托建设且自运营、自建且委托运营、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四种模式进行分析。(3)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的评价体系。O2O模式作为“互联网+物业”的新模式,正在为物业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和推动力量,同时考虑到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某一方面刻画物业服务企业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互联网+”的视角,以价值链分析为基本工具,对“互联网+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和探讨。本论文包含图22幅,表17个,参考文献120篇。
薛飞[6](2020)在《基于人单合一模式的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管理和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要素协同和组织优化的角度看,创业者资源平台比传统的人力资源平台更具竞争优势。创业者资源平台随着用户需求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动态升级演进,同时其落地实施更需要具备充分的前提条件,探究基于“人单合一”的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运用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创业者资源平台、人单合一模式概念以及相关典型理论,然后分析探究了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并根据创业者资源平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其动态模型。最后,提出了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路径和对策,即从组织结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平台构建以及小微平台优化等方面为创业者资源平台构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为海尔集团发展以及创业者资源平台提供借鉴,而且可以为其他企业创新组织形式提供参考。
张小梨[7](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田园[8](2019)在《CTBAT企业跨国合作模式对中国烟草行业的启示》文中认为以菲莫烟草,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和帝国烟草为首的四大烟草巨头垄断了全球的烟草市场,中国烟草“走出去”战略压力较大。中烟英美烟草国际有限公司(CTBAT)的正式上线运营,拉开了中国烟草-英美烟草合作的序幕,开启了中国烟草全球化新路程。一般地,跨国并购是烟草企业展开跨国合作的传统模式,本文以CTBAT为例,对该公司的联合销售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创新中国烟草的跨国合作模式提供了参考。首先,本文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合作模式绩效评价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企业跨国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烟草企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烟草行业发展国情详细分析了烟草企业跨国合作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其次,本文以CTBAT为例,对其联合销售的跨国合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根据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的特点,发现该模式在品牌、销售渠道、研发、平台、政策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并且在新时代,该模式还拥有改革机遇、新产品推出带来的内部发展机遇、与地方烟草机构合作持续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存有一定的差异,文化融合也存在一定困难,营销渠道方面,与地方品牌竞争压力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不足。并且在新时代下,还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竞争威胁、控烟力度继续强化威胁以及公司内部管理风险。另外,基于外部环境因素的五个方面因素详细分析CTBAT联合销售型模式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访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并进行了排序。紧接着,根据前文的理论基础以及对CTBAT联合销售模式的剖析,针对性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烟草企业跨国合作模式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将推行联合销售型跨国合作模式确立为企业战略目标;二是要强化跨国合作的流程管理;三是要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四是要加强内部组织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五是要多措并举管控“跨文化”等合作风险。最后,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刘汶俐[9](2019)在《玉溪市E职业中学中外合作办学校内管理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是当前重要的时代背景,中外合作办学也在新时代背景下有了新变化。文章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个案出发,对项目背景、运行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记录,分析了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学校层面对中职教育参与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对策“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新兴经济体的中外合作办学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大胆走出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倒逼学校转型升级,强化内涵建设;同时也要深化研究找准自身定位,切忌盲从大流应结合自身优势联合企业多做社会培训及短期培训,积极参与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中来。本文以玉溪市E职业高级中学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几个方面对E职业高级中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所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建议。中外合作办学由20多年前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已经慢慢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随之不断向沿线国家“输出”。但是这种合作还是原始的、低层次的,从本研究中的样本学校就可以看到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特点:政府主导,指导有余监管不足;学校承办,自身建设不足办学质量不高;企业缺位,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来的,但是中职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自身发展水平不高、缺少国际交流经验、师资严重匮乏等原因阻挡了中职教育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阶段,中职教育由于自身限制已经被边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新兴经济体的中外合作办学阶段,中职学校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大胆走出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倒逼学校转型升级,强化内涵建设。同时也要深化研究,找准自身定位切忌盲从随大流,应结合自身优势联合企业多做社会培训及短期培训,积极参与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中来。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创新。第二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中职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个案介绍及个案分析。第四部分:个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从政府层面、行业企业层面、学校层面对中职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给出意见和建议。
陈瑜[10](2019)在《海底捞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踏着步伐大步向前,我国的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这种变化的推动下也得到了显着提高。老百姓的需求开始从填饱肚子发展到重视健康绿色的饮食,所以随着餐饮业营运的市场变化,其经营模式的发展也具有多样性。回想八十年代,那时候的餐饮业还处于凤毛麟角的状态,时光荏苒,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下,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各种各样的餐饮企业以迅猛的发展势头遍布了大街小巷,“下馆子吃饭”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宏观分析整个餐饮行业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按照盈利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即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对案例海底捞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将海底捞的一些主要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利用四要素和财务数据分析得出了海底捞存在扩张风险、内部控制不严谨、成本居高不下和发展遇瓶颈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问题和海底捞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海底捞盈利模式的选择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二、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财务视角下K12课外培训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以立思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K12 |
二、商业模式的含义 |
三、商业模式要素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价值网理论 |
二、长尾理论 |
三、“新零售之轮”理论 |
第三节 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
一、四个基本问题 |
二、三个财务维度 |
第三章 我国K12 课外培训行业基本概况 |
第一节 K12 课外培训行业在我国发展的现状、特征与阶段 |
一、行业现状 |
二、行业特征 |
三、行业发展阶段与趋势 |
第二节 我国K12 课外培训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关键点 |
一、产业链 |
二、商业模式关键点 |
第三节 K12 课外培训行业面临的问题 |
一、线下面临的问题 |
二、线上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立思辰基本简介及商业模式要素分析 |
第一节 立思辰公司概况 |
一、立思辰的公司简介 |
二、立思辰投融资概况 |
第二节 商业模式要素分析 |
一、顾客价值主张 |
二、关键资源 |
三、关键流程 |
四、盈利模式 |
第五章 财务视角下立思辰的商业模式分析 |
第一节 资源配置 |
一、资产配置 |
二、资本配置 |
三、虚实资源匹配 |
第二节 盈利驱动 |
一、收入驱动 |
二、利润驱动 |
第三节 价值创造 |
一、成长性分析 |
二、自由现金流量分析 |
第四节 分析结论 |
一、资产配置维度分析 |
二、盈利驱动维度分析 |
三、价值创造维度分析 |
第六章 立思辰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问题分析 |
一、盈利驱动不足 |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 |
三、价值创造不力 |
第二节 优化立思辰商业模式的建议 |
一、保证加盟模式的质量 |
二、优化教师团队和教学内容及服务 |
三、强化成本管控 |
四、发展轻资产模式 |
五、增强企业成长能力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导向 |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一)年载文量分析 |
(二)核心作者分析 |
(三)团队-机构分析 |
(四)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及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
三、边境民族地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全球化理论 |
(一)全球化 |
(二)教育全球化 |
二、合作与竞争理论 |
三、蛛网模型理论 |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内容 |
一、衡量职业院校国际化维度 |
二、中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分析 |
(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
(二)组织机构的国际化 |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化 |
(四)师生队伍的国际化 |
(五)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氛围 |
(六)中外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 |
第三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个案选取的缘由 |
一、个案选取的依据 |
二、M县高级职业中学的发展概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特色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问卷及访谈的实施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一)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
(二)M 县职业高级中学国际化发展程度分析 |
三、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取得成效 |
(一)具备国际化办学理念 |
(二)组织结构具备一定国际化水准 |
(三)留学生数量多,就业质量好 |
(四)特色专业国际化明显 |
(五)学校教育及文化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氛围 |
第四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国际化办学实力不足 |
二、国际化发展层次不高 |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欠缺 |
四、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有待提高 |
五、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国际化 |
第二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层面 |
(一)地方经济落后 |
(二)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 |
二、社会层面 |
(一)社会认可度低 |
(二)M县职业高级中学留学生招生资质不明确 |
三、学校层面 |
(一)没有用好已经成熟的国际化发展条件 |
(二)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 |
(三)学校国际化师资不足 |
四、学生层面 |
(一)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
(二)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 |
第五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
(一)整体提高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识 |
(二)创新中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 |
二、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 |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二)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拓宽学生实训锻炼渠道 |
(三)打破校企合作地域限制,搭建国际化平台 |
三、提高师资素质,建设国际化队伍 |
(一)培养教师国际意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
(二)聘请优质外籍教师,打造师资培训基地 |
(三)坚持教师队伍“引进来、走出去”并举 |
四、拓宽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 |
(一)提高国际化办学主动性 |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
五、提高中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效 |
(一)积极与国外开展联合培训项目 |
(二)发挥“一带一路”东南亚职教联盟优势 |
六、坚持国际化与边境民族特色相结合 |
(一)契合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二)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坚持民族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硕博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其他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科研项目 |
致谢 |
(3)多因素作用下中国国有企业晋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主要问题的提出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2.1.2 高阶理论 |
2.1.3 管理激励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2 晋升概述 |
2.2.1 晋升的概念 |
2.2.2 职位晋升的划分 |
2.2.3 业绩因素对于职位晋升的影响 |
2.2.4 非业绩因素对于职位晋升的影响 |
2.3 晋升公平与晋升博弈研究 |
2.3.1 组织公平与晋升公平 |
2.3.2 公平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
2.3.3 晋升中的博弈研究 |
2.4 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化方法 |
2.4.1 数据智能化方法 |
2.4.2 分类中的数据模型 |
2.4.3 数据挖掘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晋升研究 |
2.5 理论与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有企业中的不同晋升形式分析 |
3.1 国有企业中的晋升形式 |
3.2 基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晋升形式分析 |
3.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国有企业中影响员工职位晋升的因素分析 |
4.1 研究基础及研究假设 |
4.1.1 文献与理论分析 |
4.1.2 研究变量的选择 |
4.1.3 主要研究对象及假设的提出 |
4.2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实证分析 |
4.2.1 实证背景 |
4.2.2 数据及统计性描述 |
4.2.3 Logistic回归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企业中职位晋升模式分析 |
5.1 数据挖掘分类方法在职位晋升中的应用 |
5.1.1 分类方法与晋升 |
5.1.2 决策树分类 |
5.1.3 随机森林分类 |
5.1.4 其他分类方法 |
5.2 员工晋升模式分析 |
5.2.1 数据的选择 |
5.2.2 分类结果的精度对比 |
5.2.3 晋升模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企业中的晋升激励与企业收益 |
6.1 晋升的公平与激励 |
6.1.1 晋升中的公平性问题 |
6.1.2 晋升的激励与绩效产出 |
6.2 国有企业的晋升机制与收益 |
6.2.1 晋升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6.2.2 国有企业的双晋升机制 |
6.2.3 基于企业收益的一种晋升博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晋升形式满足感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双晋升机制的问卷调研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价值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员工参与的概念、理论基础与实施效果 |
第一节 员工参与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 员工参与及员工参与机制的概念 |
二 辨析员工参与、集体谈判与员工申诉 |
三 辨析员工参与、民主参与与民主管理 |
四 辨析员工参与、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 |
第二节 员工参与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 |
一 工人运动与产业民主理论 |
二 工会力量衰落与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 |
三 社会权理论 |
四 劳动产权理论 |
第三节 员工参与的层次与形式 |
第四节 员工参与的实施效果与法律影响 |
第二章 我国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的基础与阻碍 |
第一节 具备协商合作的社会基础 |
一 社会鼓励 |
二 社会需求 |
第二节 既有法律、制度之不足与企业抵制 |
一 既有法律如公司法等规定不足 |
二 我国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方面 |
三 企业抵制 |
第三章 域外员工参与机制立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域外员工参与机制立法模式 |
一 工会主导模式 |
二 由国家主导加强企业委员会的模式 |
三 共决制模式 |
四 跨国模式 |
五 工人代表大会模式 |
第二节 对前述立法模式的分析 |
一 从我国宜借鉴的角度 |
二 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的建议 |
第一节 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的设计思路 |
第二节 企业委员会法的具体设计 |
一 设立规则 |
二 权限范围与权利行使 |
三 权利保障 |
第三节 公司法的配套修改 |
第四节 工会法的配套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论文架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互联网+”研究现状 |
2.1.1 ”互联网+”的基础研究 |
2.1.2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
2.1.3 ”互联网+”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影响研究 |
2.2 企业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现状 |
2.2.1 企业价值链基础理论研究 |
2.2.2 物业服务企业价值链研究 |
2.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
2.3.1 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学派 |
2.3.2 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学派 |
2.3.3 企业竞争力的综合研究 |
2.4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研究现状 |
2.4.1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
2.4.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2.5 O2O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
2.5.1 O2O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
2.5.2 O2O商业模式业务元素分析 |
2.5.3 O2O在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 传统物业服务的“互联网+”转型 |
3.1 物业服务内容 |
3.1.1 物业服务企业的基本活动 |
3.1.2 物业服务企业的辅助活动 |
3.2 传统物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
3.2.2 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不充分问题 |
3.3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转变 |
3.3.1 “互联网+物业”的服务模式转变 |
3.3.2 “互联网+物业”的O2O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
4.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对竞争力的主要影响 |
4.1.1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特征 |
4.1.2 “互联网+”对融合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影响 |
4.2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逻辑 |
4.2.1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逻辑 |
4.2.2 “互联网+”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的基本逻辑 |
4.2.3 “互联网+”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逻辑 |
4.3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
4.3.1 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技术进步 |
4.3.2 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升级 |
4.3.3 加快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 |
4.4 本章小结 |
5 物业新技术要求对物业O2O行为选择的影响 |
5.1 物业新技术要求与竞争发展 |
5.2 问题描述与假设 |
5.3 模型构建与求解 |
5.3.1 MSI模式 |
5.3.2 MSII模式 |
5.3.3 MSIII模式 |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
5.5 研究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物业O2O模式分析与机制设计 |
6.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6.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
6.2.1 完全合作契约模型 |
6.2.2 完全不合作契约模型 |
6.2.3 参与成本分担契约模型 |
6.3 三种契约模型比较分析 |
6.3.1 三种契约模型下的比较分析 |
6.3.2 社区协调契约设计 |
6.4 数值仿真 |
6.4.1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
6.4.2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
6.4.3 价格和参与度上限对协调机制影响 |
6.4.4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平台上线的参与率的影响 |
6.4.5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社区收益的影响 |
6.4.6 社区居民偏好和参与成本系数对协调机制影响 |
6.5 研究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7 O2O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流程再造策略分析 |
7.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7.2 模型建立与求解分析 |
7.2.1 自建且自运营 |
7.2.2 委托建设且自运营 |
7.2.3 自建且委托运营 |
7.2.4 委托建设且委托运营 |
7.3 模型比较分析 |
7.3.1 模式一VS模式二 |
7.3.2 模式一VS模式三 |
7.3.3 模式一VS模式四 |
7.4 数值仿真 |
7.5 研究结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的评价 |
8.1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 |
8.1.1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价值链分析逻辑 |
8.1.2 基于价值链的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维度 |
8.2 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8.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8.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
8.2.3 评价方法及其特点 |
8.3 物业服务企业O2O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8.3.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8.3.2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8.3.3 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互联网+”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网格 |
附录 B |
附录 C 已上市主要物业服务企业基本情况 |
表索引 |
图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人单合一模式的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 |
2.1.1 创业者资源平台 |
2.1.2 人单合一 |
2.2 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行为理论 |
2.2.2 综合优势竞争战略理论 |
2.2.3 三支柱理论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分析 |
3.1 海尔创业者资源平台体系 |
3.1.1 开放的生态圈平台组织 |
3.1.2 创业者吸引平台 |
3.1.3 创业者激励机制 |
3.2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生成 |
3.2.1 构建“人单合一”模式的原因分析 |
3.2.2 “人单合一”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
3.3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创新 |
3.3.1 从正三角到倒三角的组织结构转型创新 |
3.3.2 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转型创新 |
3.3.3 发展平台的转型创新 |
3.4 基于“人单合一”模式的创业者资源平台发展趋势 |
3.4.1 “人单合一”对于创业者资源构建的作用 |
3.4.2 海尔集团创业者资源平台构建趋势分析 |
3.4.3 海尔集团创业者资源平台实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模型分析 |
4.1 创业者资源平台构建的影响因素 |
4.2 变量测量和数据收集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分析 |
4.3.2 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的路径与建议 |
5.1 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路径 |
5.2 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建议 |
5.2.1 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 |
5.2.2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
5.2.3 优化信息化平台构建 |
5.2.4 创新小微创业平台发展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企业经营情况及创业者资源平台调查问卷 |
(7)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CTBAT企业跨国合作模式对中国烟草行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跨国合作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合作文献综述 |
第二节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
第三节 跨国战略联盟与跨国合作的内涵 |
第四节 跨国合作模式的绩效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烟草企业跨国合作模式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烟草企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烟草企业跨国合作模式现状 |
第三节 烟草企业跨国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对烟草行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分析 |
第一节 CTBAT公司发展概况 |
第二节 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分析 |
第三节 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的绩效评价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CTBAT跨国合作模式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下CTBAT公司跨国合作模式的发展机遇 |
第二节 创新烟草企业跨国合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玉溪市E职业中学中外合作办学校内管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时代背景 |
二、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战略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变化 |
二、中职学校开展中外合做办学的可行性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伦理 |
第二章 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 |
一、起始阶段 |
二、探索阶段 |
三、发展阶段 |
四、继续发展阶段 |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理论 |
一、教育全球化 |
二、教育国际化 |
三、跨境教育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狭义的中外合作办学 |
二、广义的中外合作办学 |
三、本研究中的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章 玉溪市E职业中学老挝班个案分析 |
第一节 个案资料收集 |
一、实地调查 |
二、半结构化访谈 |
第二节 个案介绍 |
一、项目背景 |
二、学校概况 |
三、师资概况 |
四、老挝班概况 |
第三节 个案分析 |
一、教学管理 |
二、学生管理 |
三、教师管理 |
四、经费管理 |
第四章 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取得的经验 |
一、中职学校开展国际项目的有益探索 |
二、关注留学生身心状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
三、语言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创新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缺位,缺乏政策工具指导 |
二、“援助型”项目,资金来源单一使用效率低 |
三、教学管理随意,学生管理僵化 |
四、企业缺位 |
第三节 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府认识不足,顶层设计尚不完善 |
二、中职教育“先天不足” |
三、项目盲目开展,质量低下 |
四、企业缺少参与动力 |
第五章 中职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对策 |
一、深化研究,优化布局 |
二、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三、建设项目监督评价体系 |
第二节 行业企业层面的对策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对策 |
一、明确定位,合理规划 |
二、做好项目及经费管理 |
三、优化教学管理 |
第六章 研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致谢 |
(10)海底捞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 |
2.1 盈利模式的定义 |
2.2 盈利模式的四要素 |
2.2.1 利润点 |
2.2.2 利润源 |
2.2.3 利润杠杆 |
2.2.4 利润屏障 |
第3章 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
3.1 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 |
3.1.1 餐饮业营业额快速增长 |
3.1.2 中式餐饮为主流 |
3.1.3 自营连锁餐厅营业额逐年上升 |
3.1.4 餐饮业企业数稳定平缓增长 |
3.1.5 餐饮业从业人数先增长后回落 |
3.2 餐饮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1 市场规则不完善 |
3.2.2 成本高 |
3.2.3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
3.2.4 难以持续扩张 |
3.2.5 缺乏高效稳定的供应链 |
第4章 海底捞的财务状况及盈利模式分析 |
4.1 海底捞简介及发展历程 |
4.2 海底捞管理团队及股权结构 |
4.2.1 海底捞的管理团队简介 |
4.2.2 海底捞的股权结构 |
4.3 海底捞财务指标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4.3.5 现金流量分析 |
4.3.6 杜邦分析 |
4.4 海底捞盈利模式分析 |
4.4.1 利润点 |
4.4.2 利润源 |
4.4.3 利润杠杆 |
4.4.4 利润屏障 |
第5章 海底捞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
5.1 海底捞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1 快速扩张产生风险 |
5.1.2 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
5.1.3 成本居高不下 |
5.1.4 发展遇到瓶颈 |
5.2 海底捞盈利模式的改进建议 |
5.2.1 降低扩张风险 |
5.2.2 加强内部控制 |
5.2.3 合理控制企业成本 |
5.2.4 突破发展瓶颈 |
第6章 结论与经验借鉴 |
6.1 研究结论 |
6.2 经验借鉴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海底捞年报 |
四、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财务视角下K12课外培训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以立思辰为例[D]. 张映雪.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D]. 魏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多因素作用下中国国有企业晋升机制研究[D]. 张昶.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员工参与机制立法研究[D]. 雷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服务企业O2O模式研究:提升路径、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D]. 高文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6]基于人单合一模式的创业者资源平台搭建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D]. 薛飞.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7]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8]CTBAT企业跨国合作模式对中国烟草行业的启示[D]. 田园. 厦门大学, 2019(12)
- [9]玉溪市E职业中学中外合作办学校内管理个案研究[D]. 刘汶俐.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海底捞盈利模式研究[D]. 陈瑜. 南昌大学, 2019(02)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论文; 员工晋升制度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员工激励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