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审计环境 控制审计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关注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在此环境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从XM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以审计的F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调查学习,发现其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与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相关的其胜任能力不足,独立性不高,审计质量不够严谨等,还有一些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客户时出现的对被审单位在审计前期的内外部环境未进行充分了解,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审计关系太过密切等问题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出具。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建立期望审计风险模型和重大错报风险模型,再分别对期望审计风险建立五个一级指标,对重大错报风险建立七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五个二级指标,最终使期望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得以量化,通过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计算得出检查风险,进而更容易对检查风险实施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则是在审计风险发生到一定的阶段,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更直观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以至于化解审计风险。经过在XM实习期间,很好地证实了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更有效地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对于其他与XM会计师事务所类似规模的事务所提供了参考价值。
王悦[2](2021)在《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Z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1月1日起新审计准则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贯穿审计准则。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客户。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则采取增加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确保其风险在事务所可接受范围内。事务只有通过准确地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才能持续的修订和调整审计计划,合理安排审计风险应对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保证审计质量。论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Z事务所为例,对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价的实际运用进行研究。通过审计底稿的学习和实地调查,发现Z事务所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存在风险评估难、未能正确设定审计风险、未能定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未能依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准确计算检查风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选定合适的审计风险评价指标和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模型量化审计风险,对事务所原有的定性评估审计风险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量化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计算检查风险数值,以计算出的检查风险的高低科学安排审计资源及后续的审计流程。为了检验定量分析模型的科学性,选取Z会计师事务所R项目进行了验证,结合企业的信息及专家打分的结果,对该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认为,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运用该模型定量评价审计风险是可行的。这一研究及构建的定量分析模型为Z事务所及类似的审计机构合理评价审计风险提供了方法参考。
吴昊南[3](2021)在《大华对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问题探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娱乐需求也日益增长。网络游戏作为主流的娱乐方式,借助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吸纳了大量资金进行行业发展,由此我国成功发展出一大批如腾讯、网易等优秀的网络游戏公司。虽然网络游戏行业在不断发展,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由于激烈的行业竞争、游戏生命周期不明确以及业务数据高度电子化等因素影响,网络游戏公司较传统企业审计风险更加难以应对。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对网络游戏公司执行收入审计业务时,应当针对业务的复杂性制定对策,科学化、系统化使用IT技术应对相应审计风险,这对网络游戏行业收入审计业务规范化执行以及审计理论方向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目前我国尚未颁布网络游戏行业收入确认的法规,仅有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网络游戏行业收入审计指南,在缺乏法规约束下,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业务规范化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种种困难。本文从大华事务所角度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对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业务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从而希望能够为我国网络游戏行业收入审计业务中审计风险的应对提供借鉴意义,助力网络游戏行业收入审计业务规范化开展,实现其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以外,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涵盖了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的概念、特点以及和传统审计的区别,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口袋理论和理性经济人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华对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的案例概况及存在的审计风险。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业务中存在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虚拟商品收入处理不合理、游戏公司自我充值虚构收入、电子数据实时性、完整性与可靠性难以保证以及对海量数据审计抽样可能导致错误审计结论。第四部分对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不合理、网络游戏公司信息系统不完善、大华审计思维缺乏转变、网络游戏公司虚构交易舞弊线索隐蔽化、大华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滞后。第五部分对于降低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第一,要求网络游戏公司加强收入确认相关内部控制,包括加强虚拟商品收入确认时点内部控制、加强虚拟商品及玩家生命周期确认内部控制、加强虚拟商品价格确认内部控制等。第二,增加IT审计中对信息系统控制测试的审查力度,包括加强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审计的实施、重点关注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审计的实施、通过BSC评价IT审计效果等。第三,培养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思维导向,包括对收入舞弊因素保持高度职业怀疑态度、以“数据先行”观念为指导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审计模式由抽样审计转变为总体审计等。第四,强化数据式审计工作的开展挖掘舞弊线索,包括借助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系统降低检查风险、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实施分析性程序、采用“网络云技术”识别风险因素及时预警等。第五,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游戏公司审计中的应用,包括构建审计大数据平台、定制开发使用审计工具等。希望本文的分析结果能够为大华事务所及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在对网络游戏公司执行收入审计业务时应对相关审计风险作出贡献,为推进网络游戏行业收入审计业务规范化开展添砖加瓦,助力我国审计行业健康发展。
敖姝琪[4](2021)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问题探析 ——以瑞华为例》文中指出国内审计行业在政府的推动扶持和市场自觉自动的调动下已经走过了初步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晚于发达国家,在政策和市场规则方面仍然还有许多不足,还没有达到能够规范行业行为,严格把控审计质量的地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应该独立存在的第三方审计,担任着其资本市场“守门人”的责任,为审计对象检索风险、提供不同程度的信息真实保证,所出具的报告也面向投资者,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然而,近些年,多家会计事务所因为审计失败被监管机构处罚,损坏了审计行业的信誉,影响了投资者对审计结果的信任程度。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内资所的代表,走的是国内事务所发展的典型道路,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合并做大,一方面在市场的引导下谋求发展。瑞华曾被称为“国内审计行业的航空母舰”,发展超过其他内资所甚至曾经赶超四大,是内资所追赶的目标。但是近年来瑞华因为连续审计失败多次被罚,导致合伙人、审计人员集体出走,分所注销,九成客户流失的结果,给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敲醒了警钟。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提出成为了它所吸取教训的途径。本文以瑞华会计师事务为例,使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其连续审计失败的表现、后果,联系涉及到的理论依据,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对瑞华所连续审计失败问题进行探析。主要从政府监管和市场压力、瑞华内部管理机制、审计过程中实施的程序落实和合并过程中带来的长期隐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多次合并后带来的不良风气以及瑞华所内难以通过“一体化”管理实现对分所、员工的把控是瑞华连续审计失败的重要内在原因,而监管力度把握不足和市场压力过大是审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造成瑞华连续审计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后,在瑞华如何重新树立形象,继续发展方面得出了几点结论,主要在于如何提高以质量为导向的审计水平。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应该起带头作用,通过相关规章条例、评价方法的修改等,引导国内事务所树立质量导向的审计理念;瑞华所应该首先解决长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一直存在的合并后遗症进行处理,重新整合资源,并通过对规章制度的管理辅助实现“一体化”;同时,内部的管理应该紧跟行业高等水平,向国际四大学习,保证科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确保制度能够落到实处。本文对瑞华的分析希望有助于提高瑞华审计质量,为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参考。
景豪男[5](2021)在《时间压力下A会计师事务所责任和激励影响审计判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也日益复杂化,从十几年前的银广夏事件到最近几年的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不良企业逃避监管造假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隐蔽,而审计人员要想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仍能够守好监管的大门,其自身就必须具备高水准的审计能力。审计就是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判断的过程,因此要想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准,提升其自身的判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任何审计判断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审计人员所处的审计环境不同,其最终的判断结果可能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审计环境对事务所审计人员审计判断的影响,也就对于提升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研究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受到审计环境影响所可能产生的问题。首先通过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介绍,明晰不同环境因素对于审计人员审计判断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理;其次以A事务所为具体案例,通过分析A事务所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时所处的审计环境状况,提出审计环境因素对A事务所审计人员所造成影响的相关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的研究方法,以A事务所审计人员为被试,对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验证,结果发现时间压力下当A事务所审计人员责任压力较低或面对被审计单位的高激励时,可能出现判断谨慎性下降的情形;但是当A事务所审计人员面临被审计单位高激励时,如果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压力,就会抑制高激励所带来的谨慎性下降。因此提升审计人员感知的责任压力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质量。对此,就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前移审计风险评估端口、建立有效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审计项目督导机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等建议。文章从审计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了A事务所审计人员审计判断时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提高A事务所审计人员审计判断的建议。丰富了审计判断理论,加强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审计判断实践,提升事务所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张乐玲[6](2021)在《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探讨》文中指出自2014年我国开始大力推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以来,其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也逐渐成为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要投资方式,有效解决了政府有限财力与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政府部门逐渐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可是,PPP在我国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以前,由于PPP领域相关规范的不完善,给了许多地方政府滥用PPP模式的可乘之机,利用PPP项目对外融资,加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为此,2018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规范文件,使得泛化滥用PPP的现象有所遏制,PPP也逐渐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其中,PPP项目绩效审计是功不可没的。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提出要审计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源的使用情况,PPP项目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的项目,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绩效审计也是当下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对PPP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既落实了审计全覆盖的政策,也能够有效推动PPP项目的发展。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构建全文的框架,运用现有国内外学者们关于PPP项目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结合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案例,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究PPP项目绩效审计在具体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完善PPP项目绩效审计的建议。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除第一部分引言和第六部分结语外,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PPP项目的含义、模式及风险,绩效审计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介绍,进而引出PPP项目绩效审计的概念,并试着梳理出对PPP项目绩效审计的特点、内容以及程序的理解。第三部分以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为例,对PPP项目以及该PPP项目绩效审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发现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中有着PPP项目绩效审计重点存在偏差、PPP项目绩效审计资料搜集工作效率较低、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意见后续整改效果不明显四个问题。第四部分则是对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经过深入研究,主要发现存在PPP项目绩效审计环境较差、PPP项目绩效审计受传统绩效审计思路影响较深、PPP项目绩效审计资料获取难度大、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和PPP项目绩效审计后续审计阶段工作不到位五方面原因。第五部分针对ZY市路网工程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的发展,从改善PPP项目绩效审计环境、提高PPP项目绩效审计在相关方的重视度、转变审计思路,充分考虑PPP项目的特点、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以协助绩效审计工作、优化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重视PPP项目绩效审计后续审计阶段工作五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邹卓凡[7](2021)在《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资本市场的改革提速,科创板的制度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局势不断升温。但随着经济市场的扩大,投资者对审计报告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也十分看重。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数量的增加,也使得竞争不断增大。德勤员工举报事件,使得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开始从内部角度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对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本文以B会计师事务所具有重大错报风险的D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对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现状进行描述,目前事务所将审计过程分为审计业务承接阶段、审计业务准备阶段、审计业务执行阶段以及出具报告阶段四个阶段。其次,以具有重大错报风险的D项目为案例,对其审计项目组的审计质量控制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及评价。建立起以4个阶段为一级指标,进一步划分的22个二级指标的项目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模型,得出其综合评价属于略低于较好水平。通过对D项目的调查及评价,发现审计过程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过分追求审计项目收入、审计计划不合理、函证体系不合适以及期后事项未能完全发现等问题。最后,以在D项目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合适的晋升体系、建立函证中心、使用大数据结合审计、增加控制测试复核程序以及增加期后事项发现程序等重要措施,进而可以对整个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优化方案。
苑文露[8](2021)在《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大数据的价值和战略意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合理运用大数据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推动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应对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学术界对于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与制度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完善的大数据审计理论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研究与解决。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基于既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案例,探索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实务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与学术成果。其次,对大数据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总结大数据应用对内部审计的优化以及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的特点,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平衡记分卡理论等理论基础。再次,尝试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思维方式、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的角度构建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务框架。最后,基于已构建的实务框架,结合A企业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实务案例,从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和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重视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通过审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审中优化权限与流程管理、审后健全循环整改跟踪机制实现对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全过程的控制;持续推进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关注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本文创新点体现于概念内涵创新、实务框架创新和案例分析创新,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对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内涵进行扩展;由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思维方式、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和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五个方面构建的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实务框架创新能够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从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和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方面开展的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案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术界在案例方面的研究。
周雪晴[9](2021)在《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国际需求呈现疲软态势,不少企业面对资本市场高收益的诱惑,选择逐渐脱离原有主营业务,将资金投入到利润丰厚的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导致实体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一方面,企业适度配置金融资产可以在拓宽补充性收入来源的同时,缓解主营业务收入下滑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若过度配置金融资产可能会加剧主营业务停滞不前、资金链断流等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审计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对改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阶段实体企业“产融结合”与“脱实向虚”并存的现状,为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发展,我国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力度增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随之显着提高。审计师由此出于谨慎态度会选择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技术等审计资源参与审计,并相应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作为自身的风险补偿。因此,探讨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审计费用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对研究我国经济转型及帮助政府更加科学高效地运用经济政策、巩固经济发展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金融资产持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以2010-2019年国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金融资产总额在企业总资产配置中的比重、金融资产持有期限的差别、金融资产持有种类的复杂度三个维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同时结合当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高低对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总规模越大、持有期限越长、复杂度越高,审计费用相应越高,且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金融资产配置总规模、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规模与持有金融资产复杂度分别与审计费用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即在国有企业中配置金融资产总规模越大、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越多、持有金融资产复杂度越高,审计费用相应更高,且三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背景下更加显着,而在非国有企业中皆不显着。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并富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丰富了金融资产配置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突破以往仅从公司风险、创新投入等内部视角考虑的限制,从金融资产总规模、不同期限和复杂度三方面研究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丰富了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维度;其次,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下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审计费用的程度,不仅为理论界与实务界了解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相关政府、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均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政府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产以控制企业风险、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改进审计定价标准以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王永健[10](2021)在《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审计失败案例频发,审计质量问题不断引发公众关注。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的生命线,也是审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根本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审计费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高于或低于正常费用水平的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则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的研究仍主要限于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的关系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在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可能的影响机理与路径方面缺乏具体合理的解释。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进行完整的理论解释?何种因素会加剧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负面影响?如何对这种因素进行预警和有效监控以保障审计质量?上述问题的探讨与解答将丰富我国审计费用的监管手段、监管指标与政策制定依据,不仅对保障审计质量,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以财务困境风险作为代表性因素,探究其对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假设一和假设二,研究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的关系以及财务困境风险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假设三和假设四,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和内部控制质量探究财务困境风险调节作用的发挥机制;在进一步分析中区分异常审计费用的不同方向,将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统一纳入本文的理论解释框架,形成对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关系的系统完整解释。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首先梳理审计费用、审计质量、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的关系以及财务困境风险、产权性质、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等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分析文献,系统地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重点;其次,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本文涉及的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质量以及财务困境风险等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再次,以委托代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审计保险理论和舞弊三角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基础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假设。然后以国泰安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为样本数据库,搜集2015-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10289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三者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下财务困境风险调节作用的不同。最后,基于本文实证结果,分别从监管层、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三个层面,就如何加强异常审计费用监管,避免审计寻租舞弊,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二是将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作为调节变量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提高将进一步加剧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的负相关关系;三是良好的内部控制将会抑制财务困境风险的负面调节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中,财务困境风险对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关系的负面调节作用被削弱;四是产权性质也会对财务困境风险的调节作用产生影响,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发挥的调节作用更强;五是在进一步分析中,实证结果表明正向与负向异常审计费用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且正向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首次将财务困境风险变量融入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间关系的研究中,考察被审计单位财务困境风险特征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内部控制状况下调节作用的不同,更为全面地探究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机理,是研究内容的一次创新。其次,本文研究表明在财务困境风险提升的情况下,异常审计费用将会表现出更显着的“寻租”性质,对审计质量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异常审计费用有哪些能加剧其与审计质量间负向关系的“寻租性”因素的探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对异常审计费用究竟是“过度成本投入”还是“寻租费用”的反复争论中,在研究思路和方向上实现了创新。最后,目前关于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缺乏统一、合理的理论解释体系,总体异常审计费用、正向异常审计费用以及负向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各类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与理论框架,本文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与汇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解释框架,对理论研究进行了创新。
二、改善审计环境 控制审计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审计环境 控制审计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审计风险 |
2.1.2 风险管理 |
2.1.3 审计风险管理 |
2.2 审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XM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
3.2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审计风险识别的现状 |
3.2.2 审计风险评估的现状 |
3.2.3 审计风险控制的现状 |
3.3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审计风险识别不到位 |
3.3.2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
3.3.3 审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
第四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
4.1 审计风险识别 |
4.1.1 期望审计风险识别因素 |
4.1.2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因素 |
4.2 审计风险评估 |
4.2.1 建立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模型 |
4.2.2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模型 |
4.2.3 计算检查风险 |
4.3 审计风险控制 |
第五章 优化后审计风险管理体系在F公司中的应用 |
5.1 F公司风险识别 |
5.1.1 F公司的基本信息 |
5.1.2 F公司的经营情况 |
5.2 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在F公司中的应用 |
5.2.1 确定期望审计风险指标权重 |
5.2.2 确定期望审计风险的模糊关系矩阵 |
5.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模型在F公司中的应用 |
5.3.1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权重 |
5.3.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5.4 计算检查风险 |
5.5 审计风险应对 |
5.6 审计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前后对比 |
第六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
6.1 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
6.2 严格筛选审计对象 |
6.3 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养 |
6.4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Z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计风险 |
2.1.2 审计失败 |
2.1.3 风险导向审计 |
2.1.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3 审计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三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会计师事务所现状 |
3.1.1 Z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2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的现状 |
3.2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审计风险评估过分依赖审计人员职业判断 |
3.2.2 审计风险未能定量评估 |
3.2.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不合理 |
3.2.4 审计风险评估程序未得到充分运用 |
第四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的改进 |
4.1 引入模型定量评估审计风险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模型的步骤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审计风险的方案框架 |
4.2 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 |
4.2.1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建立评判集 |
4.2.3 构建权重集 |
4.2.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4.2.5 审计风险综合评估 |
4.3 重大错报风险的定量分析 |
4.3.1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3.2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判断集 |
4.3.3 构建重大错报风险权重集 |
4.3.4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模糊关系矩阵 |
4.3.5 重大错报风险综合评估 |
4.4 定量计算检查风险 |
4.4.1 计算检查风险 |
4.4.2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
第五章 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应用于R项目案例研究 |
5.1 R项目简介 |
5.1.1 R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5.1.2 R公司内部因素分析 |
5.2 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运用 |
5.2.1 审计风险评估 |
5.2.2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定量计算检查风险 |
5.3.1 计算检查风险 |
5.3.2 Z事务所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Z会计师事务所计划阶段审计风险评估表 |
附录二 R项目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三 R项目重大错报风险评价调查表 |
附录四 审计风险评价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大华对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的研究 |
1.2.3 关于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理论概述 |
2.1 审计风险概述 |
2.1.1 审计风险内涵 |
2.1.2 审计风险模型 |
2.2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特点 |
2.2.1 虚拟商品收入确认时点难以确定 |
2.2.2 虚拟商品促销形式多样且多变 |
2.2.3 闲置的虚拟货币会产生沉淀收入 |
2.2.4 交易数据海量化 |
2.3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 |
2.3.1 重大错报风险 |
2.3.2 检查风险 |
2.4 网络游戏公司与传统企业收入审计的区别 |
2.4.1 审计环境的变化 |
2.4.2 审计线索的变化 |
2.4.3 审计对象的变化 |
2.4.4 审计方法的变化 |
2.5 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3 深口袋理论 |
2.5.4 理性经济人理论 |
3 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3.1 ZQ网络游戏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ZQ网络游戏公司简介 |
3.1.2 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情况简介 |
3.1.3 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过程 |
3.1.4 ZQ网络游戏公司盈利模式 |
3.2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介绍 |
3.2.1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2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收入审计业务过程 |
3.2.3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审计应对 |
3.3 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3.3.1 虚拟商品收入确认时点不合理 |
3.3.2 虚拟商品促销收入处理不合理 |
3.3.3 虚拟商品沉淀收入处理不合理 |
3.3.4 ZQ网络游戏公司自我充值虚构收入 |
3.4 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的检查风险分析 |
3.4.1 电子数据难以实时获取 |
3.4.2 电子数据完整性与可靠性难以保证 |
3.4.3 对海量数据审计抽样可能导致错误审计结论 |
4 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4.1 网络游戏公司收入确认不合理产生固有风险 |
4.1.1 虚拟商品收入确认时点存在主观性 |
4.1.2 虚拟商品及玩家生命周期确认存在主观性 |
4.1.3 虚拟商品价格确认存在主观性 |
4.2 网络游戏公司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导致控制风险 |
4.2.1 信息系统存在越权访问数据的可能性 |
4.2.2 信息系统存在故意篡改数据的可能性 |
4.3 大华审计思维缺乏转变加大检查风险 |
4.3.1 将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等同于传统审计业务 |
4.3.2 分析性程序数据样本量过小 |
4.3.3 延续传统审计思维进行审计抽样 |
4.4 网络游戏公司虚构交易舞弊线索隐蔽化 |
4.4.1 信息系统数据修改难度小,修改痕迹难以挖掘 |
4.4.2 客户交易订单量大,虚构订单难以挖掘 |
4.4.3 自我充值数据与正常充值数据混杂,难以察觉 |
4.5 大华审计技术与工具的更新滞后 |
4.5.1 事务所未构建高效率云审计平台 |
4.5.2 缺乏专用IT审计软件 |
5 降低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的对策 |
5.1 要求网络游戏公司加强收入确认相关内部控制 |
5.1.1 加强虚拟商品收入确认时点内部控制 |
5.1.2 加强虚拟商品及玩家生命周期确认内部控制 |
5.1.3 加强虚拟商品价格确认内部控制 |
5.2 增加IT审计中对信息系统控制测试的审查力度 |
5.2.1 加强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审计的实施 |
5.2.2 重点关注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审计的实施 |
5.2.3 通过BSC评价IT审计效果 |
5.3 培养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思维导向 |
5.3.1 对收入舞弊因素保持高度职业怀疑态度 |
5.3.2 以“数据先行”观念为指导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
5.3.3 审计模式由抽样审计转变为总体审计 |
5.4 强化数据式审计工作的开展挖掘舞弊线索 |
5.4.1 借助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系统降低检查风险 |
5.4.2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实施分析性程序 |
5.4.3 采用网络云技术识别风险因素及时预警 |
5.5 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游戏公司审计中的应用 |
5.5.1 构建审计大数据平台 |
5.5.2 定制开发实用审计工具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问题探析 ——以瑞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审计失败及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的原因研究 |
1.2.3 关于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的后果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连续审计失败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连续审计失败的相关概念 |
2.1.1 连续审计失败的定义 |
2.1.2 连续审计失败的特点 |
2.2 连续审计失败的普遍表现形式 |
2.2.1 连续多家被审计单位被监管机构处罚 |
2.2.2 会计师事务所连续被证监会下发处罚书 |
2.3 连续审计失败的理论解释 |
2.3.1 舞弊三角理论概述 |
2.3.2 深口袋理论概述 |
2.3.3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案例介绍 |
3.1 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 |
3.1.1 基本概况 |
3.1.2 发展历程 |
3.2 瑞华审计连续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形式 |
3.2.1 瑞华事务所多次被立案调查 |
3.2.2 瑞华事务所多次被没收营业收入并处罚款 |
3.2.3 注册会计师连续被警告、罚款 |
3.2.4 “两年两单”暂停承接新证券业务 |
3.3 瑞华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后果 |
3.3.1 引起解约风潮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
3.3.2 大批员工离职降低综合实力 |
3.3.3 分所注销规模缩小 |
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4.1 瑞华事务所规模化过程中的长期隐患 |
4.1.1 部分合并事务所劣迹斑斑延续相关业务 |
4.1.2 分所和总所之间的利益纠纷影响规模效应 |
4.1.3 合并事务所范围内执行标准、文化等难以融合 |
4.2 行业监管、市场压力带来的影响 |
4.2.1 行业监管力度把握不到位、处罚滞后 |
4.2.2 市场评价体系以收入为主竞争激烈 |
4.2.3 审计行业吸引力下降、供求不平衡 |
4.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过程控制存在的问题 |
4.3.1 瑞华事务所业务承接与保持缺乏必要程序 |
4.3.2 瑞华所审计程序落实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 |
4.3.3 瑞华事务所复核与监控效果不佳 |
4.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机制缺陷 |
4.4.1 瑞华事务所人力资源机制与行业存在差距 |
4.4.2 瑞华事务所审计收费混乱、低于市场水平 |
5 连续审计失败的对策分析 |
5.1 改善事务所规模化过程中存在的长期问题 |
5.1.1 整顿、融合事务所内部资源 |
5.1.2 协调总所和分所之间的业务划分 |
5.1.3 发展统一的品牌文化,树立行业新形象 |
5.2 发挥行业监管与市场引导的作用 |
5.2.1 不断探索监管处罚力度、及时到位 |
5.2.2 完善事务所与民事诉讼相关法规 |
5.2.3 改进以审计质量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 |
5.2.4 改善审计收费制度、完善审计收费管理 |
5.3 完善瑞华所审计过程控制中的欠缺 |
5.3.1 严控业务承接入口、加强维护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
5.3.2 明确审计业务流程中的责任、落实审计程序 |
5.3.3 加大质量考核和事后监控力度 |
5.4 改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机制 |
5.4.1 完善人员录用、培养、晋升机制 |
5.4.2 完善以审计质量为导向的收费标准 |
5.4.3 注重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道德培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时间压力下A会计师事务所责任和激励影响审计判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审计环境 |
2.1.2 审计判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判断决策中三种启发式理论 |
2.2.2 行为风险决策相关理论 |
2.2.3 前景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A事务所审计判断现状分析 |
3.1 A事务所简介 |
3.2 以对W公司的项目审计为例 |
3.2.1 W公司项目审计背景介绍 |
3.2.2 A事务所审计判断应用分析 |
3.2.3 影响A事务所审计判断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时间压力下A事务所审计判断影响因素检验 |
4.1 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
4.1.1 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分析 |
4.1.2 时间压力影响审计判断的实验验证 |
4.2 时间压力下责任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
4.2.1 时间压力下责任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分析 |
4.2.2 时间压力下责任影响审计判断的实验验证 |
4.3 时间压力下激励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
4.3.1 时间压力下激励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分析 |
4.3.2 时间压力下激励影响审计判断的实验验证 |
4.4 时间压力下责任和激励对审计判断的交互影响 |
4.4.1 时间压力下责任和激励对审计判断的交互影响分析 |
4.4.2 时间压力下责任和激励影响审计判断的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提升A事务所审计人员审计判断能力的建议 |
5.1 前移审计风险评估端口 |
5.2 建立有效组织管理机制 |
5.3 建立审计项目督导机制 |
5.4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PPP项目绩效审计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PPP项目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3 关于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PPP项目绩效审计理论概述 |
2.1 PPP项目相关概念 |
2.1.1 PPP项目的含义 |
2.1.2 PPP项目的运营模式 |
2.1.3 PPP项目的风险 |
2.2 绩效审计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2.2.1 绩效审计的内涵 |
2.2.2 绩效审计的构成要素 |
2.3 PPP项目绩效审计的概念 |
2.3.1 PPP项目绩效审计的定义 |
2.3.2 PPP项目绩效审计的特点 |
2.3.3 PPP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 |
2.3.4 PPP项目绩效审计的程序 |
2.4 PPP项目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3 帕累托最优理论 |
3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及问题 |
3.1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介绍 |
3.1.1 路网工程项目基本信息 |
3.1.2 路网工程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
3.1.3 路网工程项目建设进展 |
3.2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概况 |
3.2.1 项目绩效审计目标 |
3.2.2 项目绩效审计组织架构 |
3.2.3 项目绩效审计数据收集方法 |
3.3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内容 |
3.3.1 项目资金来源及其使用情况审计 |
3.3.2 项目建设成本审计 |
3.3.3 项目工程质量审计 |
3.3.4 项目安全环保文明施工情况审计 |
3.4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及整改情况 |
3.4.1 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情况 |
3.4.2 项目绩效审计整改情况 |
3.5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3.5.1 PPP项目绩效审计重点存在偏差 |
3.5.2 PPP项目绩效审计资料搜集工作效率较低 |
3.5.3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
3.5.4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意见后续整改效果不明显 |
4 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
4.1 PPP项目绩效审计环境较差 |
4.1.1 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指引不完善 |
4.1.2 项目公司内部绩效自评工作流于形式 |
4.1.3 绩效审计工作受项目公司重视程度低 |
4.2 PPP项目绩效审计受传统绩效审计思路影响较深 |
4.2.1 缺少项目准备及采购阶段审计工作 |
4.2.2 审计过程中对PPP项目风险的关注度不够 |
4.3 PPP项目绩效审计资料获取难度较大 |
4.3.1 地下施工路段工程建设进度难以判断 |
4.3.2 项目成本涉及多方领域,核算较复杂 |
4.4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存在缺陷 |
4.4.1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结构单一 |
4.4.2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 |
4.5 PPP项目绩效审计后续审计阶段工作不到位 |
4.5.1 审计整改过程中监督缺位 |
4.5.2 审计结果信息披露不完全 |
4.5.3 审计结果问责机制未落实 |
5 完善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的建议 |
5.1 改善PPP项目绩效审计环境 |
5.1.1 健全PPP领域相关法律法规 |
5.1.2 进一步细化操作指引中的相关规定 |
5.1.3 加强项目公司内部审计的建设 |
5.2 提高PPP项目绩效审计在相关方的重视度 |
5.2.1 将绩效审计结果与项目实施机构考评挂钩 |
5.2.2 将审计整改结果作为政府“按效付费”的依据 |
5.3 转变审计思路,充分考虑PPP项目的特点 |
5.3.1 合理规划PPP项目前期审计工作 |
5.3.2 基于PPP项目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 |
5.3.3 增加对PPP项目隐性债务风险的关注 |
5.4 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以协助绩效审计工作 |
5.4.1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调取审计信息 |
5.4.2 积极采纳项目行业专家的意见 |
5.4.3 借助政府部门力量推进绩效审计工作 |
5.5 优化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5.1 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构建指标体系 |
5.5.2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配各评价指标权重 |
5.6 重视PPP项目绩效审计后续审计阶段工作 |
5.6.1 加大审计整改工作监管力度 |
5.6.2 加大审计结果信息公告力度 |
5.6.3 加大审计结果问责执行力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
2.1 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
2.1.1 审计质量的概念 |
2.1.2 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
2.2 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 |
2.2.1 外部因素 |
2.2.2 内部因素 |
2.3 相关理论 |
2.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2 独立审计 |
2.3.3 内部控制 |
第三章 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
3.1 B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结构 |
3.2 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流程描述 |
3.2.1 审计业务承接阶段 |
3.2.2 审计业务准备阶段 |
3.2.3 审计业务执行阶段 |
3.2.4 出具报告阶段 |
第四章 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在D项目应用状况的调查及评价 |
4.1 D公司审计项目介绍 |
4.2 D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状况调查 |
4.2.1 业务承接阶段 |
4.2.2 业务准备阶段 |
4.2.3 业务执行阶段 |
4.2.4 出具报告阶段 |
4.3 D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状况评价 |
4.3.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2 评价指标及分析 |
4.4 D项目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4.4.1 业务承接阶段的主要问题 |
4.4.2 业务准备阶段的主要问题 |
4.4.3 业务执行阶段的主要问题 |
4.4.4 出具报告的问题 |
第五章 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优化方案 |
5.1 业务承接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
5.1.1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务体系 |
5.1.2 提高审计约定的效力 |
5.2 业务准备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
5.2.1 合理的计划审计流程 |
5.2.2 全面了解内部控制 |
5.3 业务执行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
5.3.1 改善函证体系 |
5.3.2 增加监督盘点的审计培训 |
5.3.3 提高人员执业能力 |
5.3.4 将审计程序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
5.3.5 增加控制测试复核程序 |
5.3.6 加强三级复核制度 |
5.3.7 建立关键审计事项的选择框架 |
5.4 出具报告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
5.4.1 增加期后事项发现程序 |
5.4.2 提高合并财务报表质量 |
5.4.3 加强质量监督部门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大数据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概念及内涵 |
2.1.1 大数据 |
2.1.2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
2.2 大数据应用对内部审计的优化 |
2.2.1 内部审计数据信息层面 |
2.2.2 内部审计数据分析层面 |
2.2.3 内部审计成本层面 |
2.2.4 信息系统可靠性层面 |
2.3 大数据应用下内部审计的特点 |
2.3.1 全面性 |
2.3.2 及时性 |
2.3.3 科学性 |
2.3.4 适应性 |
2.4 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价值链理论 |
2.4.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4.4 平衡记分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实务框架 |
3.1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 |
3.1.1 总体目标 |
3.1.2 一般目标 |
3.2 思维方式 |
3.2.1 数据资产思维 |
3.2.2 关联与多元思维 |
3.2.3 风险与前瞻思维 |
3.3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模式 |
3.3.1 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定位 |
3.3.2 大数据内部审计场景的综合应用 |
3.3.3 以流程为主线的内部审计业务模式 |
3.4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 |
3.4.1 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组织管理体系的影响 |
3.4.2 大数据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工作主体 |
3.5 内部审计战略管理机制 |
3.5.1 内部审计战略监督反馈机制 |
3.5.2 内部审计战略传递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案例分析 |
4.1 A企业内部审计情况概述 |
4.2 A企业大数据创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情况 |
4.2.1 内部审计思维方式创新 |
4.2.2 内部审计业务模式创新 |
4.2.3 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创新 |
4.2.4 企业战略传递机制创新 |
4.3 A企业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效果 |
4.3.1 管理决策层面的价值增值 |
4.3.2 发展战略层面的价值增值 |
4.4 A企业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问题 |
4.4.2 大数据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
4.4.3 大数据系统建设难度与成本问题 |
4.4.4 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不足 |
4.4.5 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与人才需求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应用的建议 |
5.1 重视数字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
5.1.1 认知环境建设 |
5.1.2 应用环境建设 |
5.1.3 制度环境建设 |
5.2 加强大数据的全过程控制 |
5.2.1 审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
5.2.2 审中:优化权限与流程管理 |
5.2.3 审后:健全循环整改跟踪机制 |
5.3 持续推进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 |
5.4 关注对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 |
5.5 培养内部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金融资产配置 |
1.2.2 审计费用 |
1.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1 被审计单位层面影响因素 |
2.1.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影响因素 |
2.2 关于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
2.2.1 金融资产配置的动机 |
2.2.2 金融资产配置的衡量方式 |
2.2.3 金融资产配置的经济后果 |
2.2.4 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
2.3 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的研究 |
2.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 |
2.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师决策行为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金融资产持有理论 |
3.1.4 深口袋理论 |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2.1 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 |
3.2.2 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 |
3.3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说明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结果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进一步分析 |
4.5.1 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资产配置与审计费用 |
4.5.2 不同产权性质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4.6 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5.2.3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审计费用 |
2.1.1 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
2.1.2 异常审计费用 |
2.2 审计质量 |
2.2.1 审计质量衡量方式 |
2.2.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
2.3 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 |
2.3.1 总体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 |
2.3.2 正向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 |
2.3.3 负向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 |
2.4 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 |
2.5 产权性质与审计质量 |
2.6 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质量 |
2.7 文献述评 |
章末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概念界定 |
3.1.1 异常审计费用的界定 |
3.1.2 审计质量的界定 |
3.1.3 财务困境风险的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成本收益理论 |
3.2.3 审计保险理论 |
3.2.4 舞弊三角理论 |
3.3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 |
3.3.2 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 |
3.3.3 产权性质分组 |
3.3.4 内部控制质量分组 |
章末小结 |
第4章 实证设计与结果分析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变量说明 |
4.2.1 异常审计费用的衡量 |
4.2.2 审计质量 |
4.2.3 财务困境风险 |
4.2.4 控制变量的选择 |
4.3 实证模型设计 |
4.4 描述性统计 |
4.5 相关性分析 |
4.6 回归结果分析 |
4.7 稳健性检验 |
4.7.1 替换变量 |
4.7.2 内生性处理 |
4.8 进一步分析 |
章末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监管层面 |
5.2.2 事务所层面 |
5.2.3 企业层面 |
5.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改善审计环境 控制审计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李媛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Z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王悦.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2)
- [3]大华对ZQ网络游戏公司收入审计风险问题探讨[D]. 吴昊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失败问题探析 ——以瑞华为例[D]. 敖姝琪.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时间压力下A会计师事务所责任和激励影响审计判断的研究[D]. 景豪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6]ZY市路网工程PPP项目绩效审计问题探讨[D]. 张乐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邹卓凡.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8]大数据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苑文露.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金融资产配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审计费用[D]. 周雪晴.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异常审计费用、财务困境风险与审计质量[D]. 王永健.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标签:审计风险论文; 重大错报风险论文;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