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的理论研究

语言迁移的理论研究

一、A Theoretical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泉[1](2021)在《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夏思聪,彭盈,王海莉[2](2021)在《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迁移现象发生在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着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充分而科学地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基于此,文章从语言迁移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对语言迁移现象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得出了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广大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魏思文[3](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佳[4](2019)在《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历时研究》文中提出空间范畴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离不开对空间域和空间概念的感知和理解。作为人类感知和直觉的先验形式(Hickmann&Robert2006),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不尽相同。人类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总会涉及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和对空间关系的描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常常会使用不同的语言编码手段,采用不同的空间表达方式描绘客观世界中相同或相似的空间关系(Slobin 1991,1996)。不同语言中空间表达方式的差异自然成为了很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如Levinson 2003等)。而在二语习得领域,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一门新语言中的空间表达绝非易事。以英语空间关系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空间介词为例,虽然其形式较为简单,数量也不多,但是有不少研究(如Ijaz 1986;Correa-Beningfield 1985;Munnich&Landau 2010等)却发现它们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和语言使用中,英语空间介词都是和动词、名词等其它词类组合在一起,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而以往的空间介词二语习得研究多关注学习者习得单个或若干个英语空间介词的情况,并没有将空间介词和周围的其它词汇成分一并考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采用认知构式语法的视角和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观点,将英语空间介词放入包括动词、名词等词汇在内的“动词+介词”构式中,以表达动态空间关系的英语动介构式(分为自移动动介构式和致使移动动介构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这些构式的情况;采用历时跟踪研究的方法,考察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他们使用这些动介构式的动态变化,探讨英汉语客观相似度对空间动介构式使用的动态影响以及母语迁移在动介构式使用中的表现和动态变化。本研究有三个研究问题:1)学习者使用的空间动介构式的频数、正确率以及构式主要组成成分(动词、介词、冠词、名词)的错误率特征如何?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上述特征的变化情况如何?2)英汉语客观相似度对学习者使用空间动介构式的频数、正确率以及各类错误的错误率有什么影响?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发生了什么动态变化?3)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在学习者空间动介构式使用中的表现如何?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母语迁移发生了哪些动态变化?英汉语客观相似度对各类母语迁移有什么影响?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发生了什么动态变化?为了完成研究目标,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使用图片故事口头叙事描述任务,采用历时研究的方法,用时两年、分五次收集中国大学生的英汉口头语料。研究工具和语料来自蔡金亭教授主持的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产出中的母语迁移历时研究”(11CYY021)。包括笔者在内的项目组成员共同收集了中国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的口语和作文英汉语料。本研究选取了其中两所高校(洛阳师范学院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大学生学习者英汉口语语料,通过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发现。第一,学习者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是一个有进有退,有高峰也有低谷的复杂过程。1)学习者使用的自移动动介构式总频数远高于致使移动动介构式总频数。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空间动介构式整体的使用频数波动不大;自移动动介构式和致使移动动介构式的使用频数都呈现非线性变化的特征。2)空间动介构式使用的总体正确率不足60%。自移动动介构式的总正确率显着高于致使移动动介构式的总正确率。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空间动介构式的正确率并没有发生线性增长,而是呈现出了“先升后降”非线性变化。两种不同类型的动态空间动介构式的正确率也显现出非线性变化的特征。3)空间动介构式中各类错误的总体错误率由高到低为:动词错误率>介词错误率>名词错误率>冠词错误率。自移动动介构式中各类错误的总体错误率都低于致使移动动介构式。各类错误的错误率并没有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线性增加或减少,而表现出非线性变化的特点。第二,英汉语不同客观相似度对学习者空间动介构式使用的动态影响同中有异。1)学习者使用的不同客观跨语言相似度动介构式的总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词汇不一致类动介构式、不对称一致类动介构式、语序不一致类动介构式。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上述三类构式的使用频数都呈现出非线性变化的特征,但变化趋势各有不同。2)三类不同跨语言相似度构式的总体正确率均在55%左右,不存在显着差异。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这些动介构式的正确率也发生了非线性变化,但是变化特征各不相同。3)在五次测试中,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角度看,三类跨语言相似度构式中的动词错误率总是最高,其他几类错误的错误率排序并无定数。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各类错误的错误率并未线性降低或增加,反而都表现出了非线性波动的特征;不同类型错误的错误率也有增有减,变化特征各异。第三,母语迁移对学习者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影响明显,各类母语迁移的动态变化各异,规律性和复杂性交织。1)空间动介构式整体以及两个次类构式中的母语迁移总百分比排序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正迁移>抑制性迁移>干扰性迁移。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各类母语迁移都表现出了非线性动态变化,但是变化趋势有所不同。2)不同客观相似度动介构式中的母语迁移总百分比也遵循了正迁移>抑制性迁移>干扰性迁移的规律。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各类母语迁移百分比也都表现出非线性变化,但是变化特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对英语空间介词二语习得研究和母语迁移研究具有一定启示:1)本研究采用认知构式语法的视角,将英语空间介词放入表示空间关系的动介构式中,采用历时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动态情况,弥补了以往空间介词习得研究的不足。2)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反映了认知构式语法和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在二语使用和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的二语构式知识不断涌现,他们习得和使用空间动介构式是一个非线性的、有进有退的复杂过程。3)本研究采用“比较—归纳方法框架”研究母语迁移在学习者使用空间动介构式中的表现及其动态变化,并对该框架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初步修正;使用“双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解释各类母语迁移的发生机制、规律性以及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并尝试对该模型进行了补充。4)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对母语迁移研究也有一些启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造成了母语迁移规律性和复杂性交织。母语迁移研究应从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差异入手,循着从个体到群组的研究路径,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母语迁移现象的本质属性。另外,本研究对英语空间关系表达和空间介词教学也具有一些启示:1)应强调空间介词和其它词类,如动词、名词、冠词等的配合使用,提高学习者表达空间概念和关系的综合能力。2)应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英汉语客观相似度的认识,主动对比分析英汉语在空间表达和空间介词使用方面的异同,利用英汉语相似点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发生,并压制英汉语差异的负面影响,减少负迁移的发生。3)应重视高质量二语输入和二语使用的重要作用。加大课堂二语输入量,提高二语输入质量;在二语使用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建立二语概念和词汇之间的良好映射,尽可能消除母语在各个语言层面的负面影响。

戴沅芳[5](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敖静[6](2019)在《语言迁移理论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的交际变得日趋频繁。中国急需培养有国际化水平,外语交际能力强的人才来参与国际事务,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思想理念及管理经验、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另一方面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语言实力、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然而语言或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许多障碍。如何更好地培养好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尽管如此,近年来研究者多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概念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出发提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这些策略的提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的培养途径显得过于粗泛。基于这一问题,本研究以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路径。其研究思路为:首先探究了语言迁移理论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及对西南、东北、东部及南部的四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出了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问题。其次基于语言迁移理论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基于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现状问题,借助于语言迁移理论,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启示。最后结合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能力培养现状,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语言迁移理论视角的教学启示出发,最终为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有较高严谨性和实用性的策略。

刘双[7](2019)在《大学生朝鲜语学习中迁移现象研究 ——以C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和朝鲜语的渊源已久,朝鲜语文字的形成以汉语的偏旁部首等内容为基础,并且在音型结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我国高校朝鲜语专业自设立以来,以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为基础,而学习朝鲜语的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朝鲜语人才的后备力量,所以对大学生在朝鲜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迁移现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如何利用朝鲜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作用,减少差异的负迁移作用,并将其拓展运用到朝鲜语教学中,必然成为推动国内朝鲜语教学的发展是该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对大学生学习朝鲜语中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进行了调查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核心观点包括研究问题、核心概念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朝鲜语教学必要性,通过对语言迁移与朝鲜语教学的联系分析为下文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C市大学生学习朝鲜语过程中“迁移”现象调查,并且正负迁移的发生情况往往具有交叉性。第四部分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朝鲜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材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对学生理解汉朝概念层次上的共性与差异引导、部分教师没有形成对正迁移理解的概念以及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主要为教师对输出选择的不加工处理、忽视学习者的感知“距离”对教学的作用、缺乏对正向迁移知识的把握和教学应用、缺乏减少负向干扰的有效措施。在第五部分根据这些问题及原因的总结提出增强学习者的感知距离、加强对可迁移性的控制、教师适当进行输入调整、通过通过认知迁移教学法减少负向干扰等方法,希望对学习朝鲜语的大学生以及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杨丽[8](2018)在《语言迁移研究的最佳解释推理视角》文中认为语言迁移机制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视角,通过比较标记理论、连接论及概念迁移理论对语言迁移机制的不同解释,发现:(1)概念迁移理论在静态及动态的一致性方面均优于其他两个理论,显示出更高的解释力;(2)概念迁移理论呈现出对迁移机制研究较高的可靠性。以同一理论视角为平台比较不同理论对语言迁移机制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对语言迁移本质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从更丰富的层面彰显各派理论之所长。

邹玉梅[9](2016)在《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扎兰屯市一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水平和驾驭语言能力的一项学习任务。正所谓英语学习中四个基本环节“听、说、读、写”密不可分,写作处于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考察学生能力的环节,是学生英语听、说、读能力的全面综合地体现,所以,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中学生的写作状况却不尽人意。就扎兰屯地区来说,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尽管不断在进步,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由于语言迁移引起的中式英语问题较为突出。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探究语言迁移所引起的中式英语以及探索如何利用语言迁移理论更好地服务于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言迁移理论对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具有颇为重要的影响。高中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汉语语言知识基础,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输出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母语即汉语的迁移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影响重大。高中生在进行英语写作之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定势,潜移默化的汉语语言输出规则,包括句式、篇章结构等,加之扎兰屯这样的北疆小镇具有一些特有的人文和地缘特点,因而对学生英语习作产生语际负迁移难以避免。本文拟凭借语言迁移理论,就内蒙古扎兰屯市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现存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小城镇高中学生中式英语写作的建议。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扎兰屯市一中学生英语习作在教学干预前、后各分析一次,结合问卷调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英语写作准备阶段的教学策略(1)激发英语写作动机,消除畏惧情绪(2)扩充英语背景知识,为顺利写作铺垫(3)重点讲解英语高频词句,夯实正迁移基础(4)英文经典课文背诵,强化重要知识点(5)增加英语阅读量,扩大英语知识储备2.英语写作实施阶段的教学策略(1)运用头脑风暴法,扩充写作思路(2)开展多种模式的写作方式,提高写作效率(3)总结相似结构句型,加速对英语句型的理解(4)对比分析语法及写作方式差异,减少中式英语(5)借助双向翻译,提高自我纠错能力(6)正确运用语篇教学,培养英语写作思维3.英语写作后期的教学策略(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促进英语写作教学(2)运用多种习作批改方式,减少母语负迁移本文所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对于改进该地的教学观念和丰富当地教师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性建议。但由于本人水平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蔡金亭,李佳[10](2016)在《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文中指出本文在简要评述张会平、刘永兵的概念迁移框架后,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它由自然语言系统、语言心理表征、语言迁移、学习者因素和过渡语系统5个维度及其模块组成,包括初始阶段、变化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说明了在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正负迁移在形式、语义和概念层面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二、A Theoretical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Theoretical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论文提纲范文)

(2)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迁移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二、语言迁移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一)语法方面
        第一,语法规则不同带来的影响。
        第二,语句结构不同带来的影响。
    (二)语篇结构方面
三、语言迁移视角下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语法和语篇结构的教学,奠定正向迁移的基础
    (二)加强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正向迁移频率
    (三)给予正确的反馈,强化正向迁移效果
四、结语

(3)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迁移研究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1.1.3 习得
        1.1.4 实践背景
    1.2 研究界定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1.2.3 本文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仪器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1.7 研究方法
        1.7.1 实证研究法
        1.7.2 对比分析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实验语音学
    2.2 偏误分析理论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2.3 语言迁移理论
        2.3.1 语言迁移
        2.3.2 语际影响
    2.4 中介语理论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2.4.3 中介语的特点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设计方案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3.2.1 调查对象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4.1.1 擦音的迁移
        4.1.2 塞擦音的迁移
        4.1.3 鼻音的迁移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4.2.1 单元音的迁移
        4.2.2 复元音的迁移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4.3.2 “一”和“不”的变调
        4.3.3 轻声
        4.3.4 儿化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5.1 语际影响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5.2.1 学习动机
        5.2.2 学习时间
        5.2.3 学习策略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6.1.1 f和h的教学
        6.1.2 zh、ch、sh的教学
        6.1.3 r和l教学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6.1.5 -n和-ng的教学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6.2.1 单元音的教学
        6.2.2 复元音的教学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认知构式语法理论
    2.1.1 构式的定义
    2.1.2 基本理论原则
2.2 基于使用取向的语言习得观
    2.2.1 基于使用取向的母语习得观
    2.2.2 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观
2.3 语言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2.3.1 语言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3.2 母语语言层迁移的判定方法
2.4 英语空间动介构式
    2.4.1 英语介词和空间介词
    2.4.2 英语动态空间动介构式的界定
    2.4.3 英语动态空间动介构式和汉语构式的对比
2.5 英语空间介词的二语习得研究
    2.5.1 非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2.5.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2.6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受试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
3.5 语料标注
    3.5.1 英语动态空间动介构式类型的标注
    3.5.2 英语动态空间动介构式的正误标注
    3.5.3 英汉客观相似度的标注
    3.5.4 母语和过渡语一致性标注和母语迁移标注
3.6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空间动介构式的使用情况及动态变化
    4.1.1 构式的使用频数、正确率及动态变化
    4.1.2 构式使用中的错误特征及动态变化
4.2 客观相似度对构式使用的影响及动态变化
    4.2.1 对构式使用频数和正确率的影响及动态变化
    4.2.2 对构式使用中的错误特征的影响及动态变化
4.3 空间动介构式使用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4.3.1 母语迁移在构式使用中的表现及动态变化
    4.3.2 客观相似度对母语迁移的影响及动态变化
    4.3.3 构式使用中母语迁移的心理语言学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发现
5.2 研究启示
    5.2.1 理论启示
    5.2.2 教学启示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5)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语料收集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2 研究过程
    4.3 数据描述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3 小结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语言迁移理论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标和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言迁移理论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1 语言迁移理论
        1.1.1 语言迁移的研究
        1.1.2 语言迁移理论的表现形式
        1.1.3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1.2.1 语言、文化、交际的界定
        1.2.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1.2.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及模式
    1.3 语言迁移理论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第二章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以及国内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2.1 国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
        2.1.1 理论研究进展
        2.1.2 实证研究进展
    2.2 国内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
        2.2.1 国内理论
        2.2.2 实证研究进展
    2.3 国内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3.1 现有文献现状与分析
        2.3.2 问卷调查现状与分析
        2.3.3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语言迁移理论对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启示
    3.2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3.2.1 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跨文化知识输入,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3.2.2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合理创设跨文化交际平台
        3.2.3 比较分析汉英两语的异同点,并充分挖掘它们的相似点
        3.2.4 合理运用错误分析,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练习
第四章 结论
    4.1 论文总结
    4.2 论文局限性
    4.3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7)大学生朝鲜语学习中迁移现象研究 ——以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二语习得下迁移的作用愈发显着
        2.中韩紧密交流下激增的朝鲜语教育需求
        3.厘清迁移影响是语言教师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朝鲜语
        2.语言迁移
    (五)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述评
一、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朝鲜语教学必要性
    (一)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与探索
        1 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脉络
        2 传统语言能力观质疑下的新探索
        3 语言迁移的方向
    (二)高校朝鲜语教学中语言迁移研究的必要性
        1 高校朝鲜语专业特征需要
        2 高校大学生语言学习者的普遍特点
        3 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联合培养”的日益需求
二、C市大学生学习朝鲜语过程中“迁移”现象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内容
        2.调查试卷编制
        3.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4.试卷的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1.汉语和朝鲜语教学中的形式迁移调查
        2.汉语和朝鲜语教学中的语义迁移调查
        3.汉语和朝鲜语教学中的概念迁移调查
三、在教学里学生朝鲜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朝鲜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学材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2.缺乏对学生理解汉朝概念层次上的共性与差异引导
        3.部分教师没有形成对正迁移理解的概念
        4.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朝鲜语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输出选择的不加工处理
        2.忽视学习者的感知“距离”对教学的作用
        3.缺乏对正向迁移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学习
        4.缺乏减少负迁移的有效应对之策
四、将迁移作用于教学正向发展的策略
    (一)教师适当进行语言输入调整
        1.教师组织学生习惯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组织
        2.总结汉朝构形手段的迁移规律
        3.注重两次学习内容上的交叉、重叠
    (二)增强学习者的感知“距离”
        1.感知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
        2.强化族际间的文化对比与渗透
        3.类比知识的共性同时注意其特殊性
    (三)加强对教学中正迁移层面的控制
        1.正确利用学习的思维“定势”
        2.训练主观匹配的技能
        3.加强练习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通过认知迁移教学法减少负向干扰
        1.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2.强化迁移规律的实际运用
        3.使学生形成外语迁移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8)语言迁移研究的最佳解释推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理论背景
    1.1 最佳解释推理理论
    1.2 IBE背景下三大理论比较框架
2. 解释力评价过滤一:三大理论“可爱性”比较
    2.1 标记理论解释的一致性、简洁性及类比性评价
    2.2 连接论解释的一致性、简洁性及类比性评价
    2.3 概念迁移解释的一致性、简洁性及类比性评价
    2.4 不同理论对语言迁移解释力的综合比较
3. 解释力评价过滤二:最具“可爱性”的理论是否具可靠性
4. 结语

(9)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扎兰屯市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的目的
    0.3 研究的意义
    0.4 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英语写作研究综述
        1.1.1 国外英语写作研究综述
        1.1.2 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综述
    1.2 国内外语言迁移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语言迁移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语言迁移的研究综述
    1.3 英语写作教学中语言迁移的相关研究综述
    1.4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语言迁移的概念
    2.2 负迁移
        2.2.1 负迁移的定义
        2.2.2 负迁移的类型
    2.3 正迁移
        2.3.1 正迁移的定义
        2.3.2 正迁移的类型
    2.4 小结
第三章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3.1 学生方面
        3.1.1 词汇量欠缺
        3.1.2 语法基础薄弱
    3.2 教师方面
        3.2.1 教学时间不足
        3.2.2 重教学轻反馈
    3.3 扎兰屯市一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现状
        3.3.1 畏难心理较重
        3.3.2 体裁意识不强
        3.3.3 中式英语明显
        3.3.4 写作技巧欠缺
    3.4 小结
第四章 语言迁移理论与扎兰屯市一中学生英语写作调查研究与分析
    4.1 实践方案
        4.1.1 实践假设
        4.1.2 实践方法
        4.1.3 实践时间和对象
        4.1.4 实践材料
    4.2 实践过程
        4.2.1 前测
        4.2.2 教学干预策略
        4.2.3 后测
    4.3 实践研究分析
        4.3.1 前测成绩分析
        4.3.2 后测成绩分析
        4.3.3 两班前后测作文成绩的比较分析
        4.3.4 个别访谈
    4.4 小结
第五章 语言迁移理论下高中写作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1 重视语言迁移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5.2 语言迁移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及建议
    5.3 本文的基本结论
    5.4 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对现有二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框架的评述
3.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
4. 结语

四、A Theoretical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周明泉.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夏思聪,彭盈,王海莉. 教师, 2021(16)
  • [3]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历时研究[D]. 李佳.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5]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语言迁移理论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D]. 敖静.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
  • [7]大学生朝鲜语学习中迁移现象研究 ——以C市为例[D]. 刘双.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语言迁移研究的最佳解释推理视角[J]. 杨丽. 外语研究, 2018(01)
  • [9]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扎兰屯市一中为例[D]. 邹玉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5)
  • [10]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J]. 蔡金亭,李佳. 外语教学, 2016(04)

标签:;  ;  ;  ;  ;  

语言迁移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