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相城盐湖盆地未成熟-低成熟油成藏模式

舞阳-相城盐湖盆地未成熟-低成熟油成藏模式

一、舞阳、襄城盐湖盆地未熟-低熟油成藏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靳昆强[1](2021)在《桑托斯盆地膏盐岩对其下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文中认为

赵少泽[2](2021)在《沧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文中提出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具有丰富的低熟油显示,展现出良好的低熟油勘探前景。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沉积特征、丰富低熟油成藏理论,也会为沧东凹陷沙河街组低熟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本文运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分析、室内分析化验等方法,重点研究和探讨了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低熟油成藏条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建立了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模式。沙河街组可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3对应沙三段,SQ4对应沙二段,SQ5对应沙一段。SQ1-SQ4为碎屑岩型层序,SQ5主要为碳酸盐岩型层序。研究区由北到南的层序地层格架可以总结为单断不对称两凹夹一隆、双断中隆和双断不对称地堑3种类型。沧东凹陷各三级层序的地层厚度中心位于徐西断层和沧东断层的下降盘,呈斜列式分布。碎屑岩层序的砂体主要分布在沧东凹陷的东西两侧以及孔店凸起的周缘,纵向上,砂岩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下部主要沉积泥岩。碳酸盐岩层序中生物碎屑灰岩主要分布在沧东断层东侧、孔店凸起及其周缘的古地貌高地或缓坡带,纵向上,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在低位体系域,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则沉积厚度巨大的暗色泥岩。(2)建立了沙河街组沉积模式。沧县隆起、徐黑凸起、东光凸起和孔店凸起均向研究区提供物源。沙河街组存在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四种沉积体系。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海侵共同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沧东凹陷在SQ1-SQ4沉积期发育碎屑岩沉积体系,断层活动强度差异或相互作用造成的不同古地貌及继承性古地貌、沉积物在时间上的差异供给控制了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SQ5沉积期断陷活动减弱、沉积物供给变弱、海侵三个因素共同导致该层序同时发育碎屑岩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沉积体系。(3)沙河街组具有良好的低熟油成藏条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沙河组低熟油成藏模式。(1)沙河街组暗色泥岩分布在SQ1-SQ3和SQ5中,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SQ1-SQ3烃源岩存在少量的Ⅲ型有机质,有机质成熟度介于未熟-低熟之间。SQ1-SQ3和SQ5沉积期海侵导致的湖水咸化促进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和低熟油的形成。(2)沙河街组SQ1-SQ4发育碎屑岩储层,SQ5同时发育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不同类型三角洲的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砂质滩坝等砂体是重要的碎屑岩储层类型,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度类型以中孔-高孔为主,渗透率类型以超低渗-中渗为主。碳酸盐岩储层为生物碎屑灰岩,为中孔、中渗储层。(3)SQ1-SQ3不同体系域砂岩与泥岩的交替沉积在横向上可以形成小范围的储盖组合。SQ4以砂岩为主,难以形成有效的盖层及储盖组合。SQ5低位体系域生物灰岩与湖侵和高位体系域暗色泥岩组合可以在横向上形成大范围的储盖组合。SQ5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的泥岩亦可作为SQ1-SQ4储层的区域盖层。(4)沙河街组主要有岩性圈闭、地层圈闭、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4种圈闭类型,其中,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对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5)沙河街组低熟油的输导体系包括储集砂岩体、不整合面和断层,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界面控制了储集砂岩体和不整合面的形成,而断层则与研究区古近纪的伸展或走滑作用有关。(6)碎屑岩型层序地层低熟油成藏模式包括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油藏类型包括地层低熟油藏、岩性低熟油藏以及构造低熟油藏。碳酸盐岩型层序地层的低熟油成藏模式主要为自生自储型,油藏类型为岩性低熟油藏。

袁晓宇[3](2019)在《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文中提出英西地区位于柴西拗陷英雄岭构造带西段。近年来,该区古近系盐下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连续多口钻井获得日产千吨的高产油流。因此,英西地区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重点地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该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沉积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控藏机理、成储机理和成藏规律,选择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狮41-2井和狮49-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高压压汞孔渗分析,研究了咸化湖盆沉积特征与岩相类型、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储层特征与成藏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识别出丛粒藻、粪粒层、韵律层等典型咸化湖相标志,湖盆发育咸水页岩、藻灰云岩、泥晶灰云岩、泥晶白云岩等典型岩相类型;认为英西地区古近系纪藻类富集,嗜盐生物繁盛,湖盆生物生产力旺盛;粪粒灰云岩、淡水扰动灰云岩有利于形成甜点储层,具有咸化湖盆源储交互、源内成藏和大面积含油的成藏特征。(2)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识别出风暴撕裂碎屑、风暴搅动构造和风暴混积构造等典型风暴沉积相标志,湖盆发育风暴碎屑岩和风暴混积岩等岩相类型;认为柴达木盆地古近系纪气候干旱炎热,风暴事件频发高发,促进湖水咸化、沉积物混合和碳酸盐岩白云岩化;蒸发盐风暴砾屑溶蚀和基质碳酸盐白云岩化有利于形成甜点储层和局部富集高产。(3)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识别出砂质碎屑、沥青碎屑、浊积纹层、粒序层理、变形层理等典型洪水扰动相标志,湖盆发育异重岩、浊积岩、砂质灰云岩、泥质灰云岩等典型岩相组合;表明在炎热干旱的气候背景下也会存在短暂雨季,雨季诱发的异重流和浊流为咸化湖盆注入了大量的淡水和陆源沉积物,促进湖盆淡化和沉积物混合,提高生物产率,有利于形成有序度高的铁白云石优质储层;具有咸化湖盆浊积岩近源成藏特征。研究成果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变化和沉积响应的影响,以及风暴沉积、和洪水沉积沉积对咸化湖盆沉积、成岩、成储、成烃、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对于评价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余金柱[4](2019)在《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是典型的盐湖相富油气凹陷,其中濮城油田作为东濮凹陷的第二大油气田,油气成因与成藏机制复杂。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濮城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濮城油田原油特征显着:(1)具有典型的盐湖相成因特征:明显的植烷优势(Pr/Ph=0.42)、检测出具有一定含量的β-胡萝卜烷、具有高碳数n C37、n C38正构烷烃优势、富集伽马蜡烷、升藿烷具有“翘尾”特征、多数原油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等;(2)濮城油田原油总体属于低熟油,少数为正常成熟度原油,C29甾烷???20S/(S+R)、C29甾烷???(14)(???+???)分布范围分别为0.29~0.37、0.28~0.31。(3)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呈两段式分布,与咸水湖相原油的相似,反映两种生源特征。根据成熟度参数,将原油划分为两类,Ⅰ类:沙一段~沙三中亚段原油;Ⅱ类: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原油,Ⅰ类原油具有较低的甾烷异构化程度,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源对比表明,濮城油田原油与濮城洼陷、濮卫洼陷中埋深大于3000m的烃源岩有较好的可比性,濮城沙三上亚段原油与沙三中亚段原油可对比性强,为同源,主要来自于濮城沙三中亚段烃源岩,也有沙三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生烃贡献。濮城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以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2)储层单层厚度薄,特薄层和薄层占绝大多数,储层泥质、碳酸盐含量高,濮城中深层区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低渗储层;(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类脂类大分子早期成烃和富硫大分子/干酪根低温降解机制;(5)濮城西翼局部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作用,提出濮城中深层油气为“早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李勇[5](2019)在《东濮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及其控烃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濮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盐湖相富油气凹陷,长期以来,人们对烃源岩的评价采用大平均的方法进行,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及控油气作用研究薄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探讨了区内盐湖相烃源岩的非均质性、主控因素及其控烃作用。东濮凹陷烃源岩非均质性显着:颜色、岩性多变,优质烃源岩主要为页岩-油页岩及部分深灰色泥岩;烃源岩与围岩组合型式多样,主要包括砂泥岩互层型、膏泥岩薄互层型和厚层膏盐岩与厚层块状泥岩互层3种。烃源岩质量与膏盐岩密切相关,含盐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优于无盐区,膏泥岩层系好于砂泥岩层系。膏盐岩上下烃源岩热演化存在差异,膏盐岩一方面能够促进盐上烃源岩的热演化,另一方面能够抑制盐下烃源岩的热演化;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受控于多种因素,差异性构造运动与演化控制了暗色泥页岩的空间展布,气候引起的高频湖平面变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岩性及其组合模式,古生产力和古氧相控制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具有很强的控油气作用:东濮油气主要分布在两个最大的生烃洼陷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洼陷之间,西南洼尽管暗色泥岩厚度大,但烃源岩质量差,先天不足。在烃源岩生排烃能力相近及储层物性接近条件下,相对于中厚层、厚层储层,特薄层、薄层储层更易于被油气充满,油气富集程度更高。北部原油具有低Pr/Ph,高伽马蜡烷指数、高升藿烷指数的典型盐湖相原油特征,与南部淡水原油存在显着差异,文留地区浅层原油具有低重排甾烷、低甾烷异构化、低4-甲基甾烷的三低特征,深层原油则为高重排甾烷、高甾烷异构化、高4-甲基甾烷,原油性质的显着差异反映油源的非均质性。

黄华[6](2018)在《江汉盐湖盆地油气形成与运聚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为厘清陆相盐湖盆地油气形成和运聚特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分析的古生物、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等,恢复盐湖古环境,分析盐湖沉积特征,厘定烃源岩发育及其演化特征,探讨油气排烃及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盐湖干湿交替周期变化的古气候,造成了湖盆咸淡交替,形成了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有规律地韵律沉积,沉积岩性为成分复杂的混积岩;盐湖优质烃源岩发育在咸淡转化期,盐湖烃源岩演化相对滞后,发育未熟-低熟油演化阶段;特殊的盐湖沉积特征导致了烃源岩排径烃效率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烃源岩油藏;油气主要沿侧向运移,常规砂岩油藏具有顺层、近源、砂控、源控的特点。陆相盐湖盆地的沉积、油气形成与运聚特征与海相或淡水湖盆具有明显差异性,在勘探中应当引起重视。

纪红[7](2018)在《盐湖相原油NSO化合物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是我国最典型的盐湖相生烃凹陷之一,原油具有早期生成特征,NSO化合物对于揭示油气成因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受常规技术的限制,利用NSO杂原子化合物信息解剖油气成因的研究薄弱。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具有超高的分辨率和精度,分析杂原子化合物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以东濮凹陷为研究对象,首次在该区应用FT-ICR MS技术及单体烃硫同位素技术,结合常规GC/MS技术,揭示盐湖相原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分布特征,解析其主控因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探索其成因及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基于负离子ESI FT-ICR MS检测到东濮凹陷原油中主要有五类杂原子化合物:N1、N1O1、O1、O2和O3,以N1、O1和O2类占绝对优势;N1类化合物以DBE=9、12和15系列占绝对优势;O1类以酚类(DBE=4)为主;原油中O2类一般以DBE=1的脂肪酸占优势,并在低熟样品中检测到一定丰度的含特殊生物骨架的甾烷酸和藿烷酸类化合物,指示其低温成因。基于正离子的ESI FT-ICR MS检测到东濮凹陷原油(油砂)杂原子化合物共9类:N1、N1O1、N1S1、O1、O1S1、O2、O2S1、S1、S2类型,以S1占绝对优势,其次为O1S1。S1类中检测到丰富的DBE=1,3,6和9类化合物。观察到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成熟度的原油中NSO化合物有显着的差异。盐湖相沉积环境中O2类丰度相对较高,含氮类相对较低;成熟度较低的原油杂原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宽,随成熟度增加,分子量范围变窄,原油中单质类杂原子化合物如N1、S1类丰度增加,含复合杂原子化合物的种类丰度降低,如O1S1类,化合物缩合度DBE值增加,碳数范围减小。部分成熟高成熟原油中发现大量低热稳定性S1类化合物,O1类丰度较低,但硫同位素相对较重,普遍大于20‰,反映部分原油受TSR作用的影响;受运移分馏的影响,成熟度较低的原油/油砂中富集更多的DBE9-N1类(主要是咔唑类)。总的来说成熟度是影响NSO杂原子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提出5项评价原油的成熟度辅助指标,包括DBE9–12/DBE15–18-N1、DBE9–12/DBE4–20-O1、C20–30/C31–50-DBE8-O1、C20–28/C29–40-DBE12-N1和C20–30/C31–50-DBE15-N1;其中DBE9–12/DBE15–18-N1效果最佳。较低的O1类和大量的低热稳定性S1类化合物及较重的单体烃硫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揭示东濮凹陷盐湖相原油TSR较为普遍。原油中检测出了大量热稳定性较低的脂肪酸与带有生物骨架结构的环烷酸及低等价双键数(DBE<9)的有机硫,其与非烃、沥青质关系密切,对低熟油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类脂类大分子早期成烃和富硫大分子/干酪根低温降解机制;低熟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形成途径以分子内的硫化作用为主,并存分子间的硫化作用;提出O2/N1(>0.7)、C20–30/C15–45–DBE1–O2(>0.4)、DBE5–6/∑DBE0–26–O2(>6.0)可用于识别低熟油,该发现对类似盐湖相低熟油的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李蕾[8](2018)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油气成因与成藏过程复杂。本文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高分辨质谱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东濮凹陷西斜坡原油特征显着,主要包括:(1)具有典型盐湖相成因特征,包括植烷优势、β-胡萝卜烷与长链烷烃(nC37、nC38)较发育、伽马蜡烷富集、升藿烷具“翘尾”等;(2)原油成熟度两极分化,绝大部分原油(中浅层)为低熟油、少部分(深层)为高成熟油;(3)深部油气藏局部发生有机-无机改造,原油中检测到丰富的低热稳定性硫化物。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马寨原油,具有较低的C29藿烷/C30藿烷、较低Pr/Ph、较高C35藿烷/C34藿烷与较高的二苯并噻吩/菲等强还原性、盐湖相原油特征;第二类为胡庆-邢庄-柳屯原油,盐湖相特征相对较弱。油源分析表明,马寨原油主要来自相邻的马寨次洼;胡庆原油主要来自斜坡及海通集洼陷;邢庄-柳屯原油主要来柳屯洼陷;烃源岩主要为埋深>3000m的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局部混有沙三上沙三中。西斜坡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多样,包括断块、断层-岩性潜山、非常规致密油气;(2)储层薄互层,深部储层致密;(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共建立了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中浅层为“早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相关型圈闭”成藏模式,深层为“洼陷带自生自储-致密油气”成藏模式。以上认识对盐湖相油气成因与成藏机理、油田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吴小力[9](2018)在《宁南盆地清水营组沉积期咸化湖盆发育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咸化湖盆的发育和演化是气候、构造和沉积环境等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咸化湖盆演化特征研究对区域构造、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反演和重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咸化湖盆中生物有机质的发育和演化、咸化湖盆相烃源岩生排烃及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位于六盘山构造带的宁南盆地古近系清水营组主要发育灰绿色、褐红色含膏泥岩和石膏层的互层,为典型的咸化湖盆相沉积。宁南盆地清水营组咸化湖盆相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对咸化湖盆背景下油气成藏的理论研究和宁南盆地新生界油气勘探的实践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宁南盆地贺家口子剖面清水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地层特征和清水营组主量元素和锶、硫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并结合前人区域基础地质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清水营组沉积期咸化湖盆的演化特征和发育机制;对清水营组泥质烃源岩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咸化湖盆相清水营组烃源岩特征,总结了清水营组烃源岩的发育机制。开展了清水营组石膏中油气包裹体特征研究和油源对比,总结宁南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运聚特征,对宁南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宁南盆地清水营组岩性以灰绿、紫红色含膏泥岩和石膏层为主,为典型的咸化湖盆相的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可分为深水盐湖、半深水盐湖、浅水盐湖和半咸水湖这4种类型。在清水营组石膏主量元素中,Al2O3、MgO、Na2O、K2O、SiO2和P2O5的含量特征反映了陆源碎屑物质的沉积作用;而CaO含量反映了咸化湖盆中蒸发岩的化学沉积作用。清水营组石膏锶、硫同位素主要记录了区域气候条件,当气候湿润时,石膏中锶同位素增大,硫同位素减小;当气候干旱时,石膏中锶同位素减小,硫同位素增大。宁南盆地清水营组沉积期,区域气候整体偏干旱,咸化湖盆演化程度不高,未达到钾盐沉淀的高浓缩阶段。根据沉积学和地球化学记录,将宁南盆地清水期咸化湖盆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38-34Ma期间的深水盐湖阶段、34-30Ma期间的半深水盐湖阶段、30-27Ma期间的浅水盐湖阶段和27-23.5Ma期间的半咸水湖阶段。咸化湖盆发育和演化主要受盐类物质来源、湖盆封闭性和干热的气候条件这3个因素共同控制。其中,大气水循环携带的盐类物质成为咸化湖盆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盐类物质来源;青藏高原演化和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湿-热(45-40Ma)、干-热(40-30Ma)、干-冷(30-27Ma)和湿-冷(27-23Ma)这4种气候类型的演变,这成为咸化湖盆发育演化的关键;而湖盆封闭性是咸化湖盆发育、演化的必要条件。宁南盆地清水营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处于低成熟生烃阶段,清水营组部分层位为新生界潜在烃源岩,咸化湖盆相烃源岩具有生烃转化率高、排烃率高和生排烃早的特征。清水营组烃源岩发育在深水盐湖演化阶段,咸化湖泊中发育的嗜盐细菌等浮游生物和入湖河流带来的陆生植物组成了混合有机质来源;干旱气候下湖盆水体浓缩咸化和水体分层形成了强还原的沉积环境,为沉积有机质在的保存提供有利条件。宁南盆地新生界清水营组两种类型油气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清水营组泥岩也是宁南盆地潜在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沿着断裂等输导体系向上覆地层进行运移和聚集,宁南盆地新生界也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层。宁南盆地新生界存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下生上储‖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的关键在于沟通烃源岩和圈闭的断裂的发育,因此断裂带附近成为此类油气聚集的有利区;而―自生自储‖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的关键在于优质烃源岩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有效圈闭的发育,因此在优质烃源附近的有效圈闭成为此类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吴小力,刘翰林,李荣西,李得路,赵帮胜,程敬华,韦景林,朱倩萍[10](2017)在《中国陆相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的发育规律及其生排烃特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多学科综合分析,探讨了我国陆相蒸发岩与烃源岩的成因联系以及蒸发岩对烃源岩生排烃的影响,力求系统、深入地阐述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的发育规律及其生排烃特征。结果表明:在蒸发岩盆地中内源有机质和外源有机质的来源都有一定的保障;盐湖中的水体分层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有机质富集的"生"、"运"、"聚"、"保"条件都具备。因此,蒸发岩盆地的半深湖-深湖区成为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区。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形成时为强还原环境,且盐类物质含量高,同时因为膏盐岩的高热导率和致密性等特征,使得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和产物都受到影响。在盐类催化作用下,烃源岩生排烃阶段提前,相同演化阶段油、气产率以及排烃率均较高。但目前,在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对蒸发岩盆地沉积作用和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在盐类物质对烃源岩生排烃的催化机理、催化效应的定量化以及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二、舞阳、襄城盐湖盆地未熟-低熟油成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舞阳、襄城盐湖盆地未熟-低熟油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沧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2 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现状
        1.2.3 沧东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沧东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2.1.3 沧东凹陷结构特征
        2.1.4 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2.2 新生代地层特征
        2.2.1 孔店组
        2.2.2 沙河街组
        2.2.3 东营组
        2.2.4 馆陶组-明化镇组
第3章 层序地层研究
    3.1 概述
    3.2 层序地层研究方法
        3.2.1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3.2.2 钻井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3.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4 层序界面
        3.4.1 钻井层序界面
        3.4.2 地震层序界面
    3.5 体系域界面
    3.6 层序结构特征
        3.6.1 碎屑岩型层序结构
        3.6.2 碳酸盐岩型层序结构
    3.7 层序格架特征
        3.7.1 沧东凹陷北部层序格架
        3.7.2 沧东凹陷中部层序格架
        3.7.3 沧东凹陷南部层序格架
    3.8 层序地层格架内地层展布特征
        3.8.1 SQ1 地层展布特征
        3.8.2 SQ2 地层展布特征
        3.8.3 SQ3 地层展布特征
        3.8.4 SQ4 地层展布特征
        3.8.5 SQ5 地层展布特征
    3.9 层序地层模式
        3.9.1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
        3.9.2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
    3.10 小结
第4章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研究
    4.1 沉积体系概述
    4.2 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4.3 物源体系
        4.3.1 重力异常特征
        4.3.2 地震前积方向
        4.3.3 岩屑特征
        4.3.4 重矿物特征
        4.3.5 砂岩分散体系
        4.3.6 物源体系类型与演化特征
    4.4 沉积相识别标志
        4.4.1 岩性标志
        4.4.2 测井相标志
        4.4.3 地震相标志
    4.5 沉积体系类型
        4.5.1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4.5.2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4.5.3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4.5.4 湖泊沉积体系
    4.6 连井沉积体系对比
        4.6.1 沧东凹陷北部连井沉积体系对比
        4.6.2 沧东凹陷中部连井沉积体系对比
        4.6.3 沧东凹陷南部连井沉积体系对比
    4.7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控制因素
        4.7.1 SQ1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
        4.7.2 SQ2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
        4.7.3 SQ3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
        4.7.4 SQ4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
        4.7.5 SQ5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
        4.7.6 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因素
    4.8 沉积模式
        4.8.1 碎屑岩沉积模式
        4.8.2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4.9 小结
第5章 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
    5.1 概述
    5.2 烃源岩特征
        5.2.1 层序地层格架内暗色泥岩展布特征
        5.2.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5.2.3 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5.2.4 低熟烃源岩生烃机制
    5.3 储层特征
        5.3.1 碎屑岩储层特征
        5.3.2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4 储盖组合特征
    5.5 圈闭特征
    5.6 输导体系特征
        5.6.1 储集砂岩体输导体系
        5.6.2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5.6.3 断层输导体系
    5.7 保存条件
    5.8 低熟油成藏模式
        5.8.1 层序地层格架内低熟油分布特征
        5.8.2 碎屑岩型层序地层的低熟油成藏模式
        5.8.3 碳酸盐岩型层序地层的低熟油成藏模式
    5.9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咸化湖盆类型与特征
        1.2.2 湖盆咸化机制
        1.2.3 咸化湖盆沉积
        1.2.4 咸化湖盆储层类型与特征
        1.2.5 咸化湖盆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1.2.6 咸化湖盆烃源岩与生烃作用
        1.2.7 咸化湖盆成藏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沉积地层
    2.3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英西地区古近系E_3~2咸化湖盆沉积特征
    3.1 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
        3.1.1 蒸发沉积与化学沉积
        3.1.2 生物沉积
        3.1.3 异重流-浊流沉积
        3.1.4 事件沉积
    3.2 沉积物类型与特征
        3.2.1 陆源碎屑和内碎屑
        3.2.2 化学沉积物
        3.2.3 生物沉积物
        3.2.4 事件沉积物
    3.3 原生沉积构造
        3.3.1 水平韵律纹层
        3.3.2 平行层理和粒序层理
        3.3.3 风暴撕裂碎屑
        3.3.4 同沉积构造变形
第四章 英西地区古近系E_3~2咸化湖盆岩相类型与成因
    4.1 岩相类型
        4.1.1 页岩
        4.1.2 湖相碳酸盐岩
        4.1.3 异重岩和浊积岩
        4.1.4 风暴岩
    4.2 岩相成因
    4.3 沉积模式
        4.3.1 现代盐湖沉积启示
        4.3.2 英西古近系咸化湖盆沉积模式
第五章 英西地区古近系E_3~2咸化湖盆成岩作用与成藏特征
    5.1 成岩作用与成岩效应
        5.1.1 压实作用与泄压缝
        5.1.2 胶结作用与孔隙、裂缝充填
        5.1.3 交代作用与白云岩化
        5.1.4 有机-无机作用与硫酸盐还原
        5.1.5 溶蚀作用与次生孔隙
    5.2 孔隙类型与储层物性
        5.2.1 孔隙类型
        5.2.2 裂缝类型
        5.2.3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
    5.3 成岩演化与成藏特征
        5.3.1 成岩演化
        5.3.2 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地质认识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原油及烃源岩研究进展
        1.3.2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样品前处理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
    4.1 油气分布特征
    4.2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4.2.1 原油物性特征
        4.2.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特征
    4.5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6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与发育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特征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香烃特征
第6章 油气成因机制
    6.1 油源分析
        6.1.1 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定性对比
        6.1.2 甾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3 萜类化合物指纹定性对比
        6.1.4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对比
    6.2 烃源岩生烃模式与生烃机制分析
    6.3 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
        6.3.1 油气运移
        6.3.2 油气成藏特征
    6.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4.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4.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4.4 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濮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及其控烃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烃源岩的研究进展
        1.3.2 烃源岩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1.3.3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烃源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
    2.2 区域构造演化史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和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东濮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发育特征
第5章 东濮凹陷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5.1 烃源岩的宏观非均质性特征
        5.1.1 烃源岩的岩性、颜色的非均质性
        5.1.2 烃源岩的岩性组合关系
        5.1.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非均质性
        5.1.4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非均质性
        5.1.5 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史的差异性
    5.2 烃源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5.2.1 可溶有机质分布
        5.2.2 单体烃碳同位素
        5.2.3 有机质赋存状态
    5.3 控制烃源岩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5.3.1 差异性构造活动与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空间展布
        5.3.2 高频湖平面变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岩性及其组合
        5.3.3 古生产力和古氧相控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第6章 烃源岩非均质性的控烃作用
    6.1 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6.2 对储层含油气性的控制作用
    6.3 对油气化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盐湖相原油NSO化合物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盐湖相原油烃类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3.2 原油中常规杂原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3 基于FT-ICR MS的杂原子化合物研究现状
        1.3.4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石油地质背景
    2.1 地理与构造位置
    2.2 构造单元与构造演化史
    2.3 地层及沉积特征
    2.4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前处理
        3.2.2 色谱—质谱(GC/MS)分析
        3.2.3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
第4章 盐湖相原油、烃源岩常规地球化学特征
    4.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1.1 物性及族组成
        4.1.2 原油中链烷烃分布特征
        4.1.3 甾、萜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4.1.4 原油芳烃馏分组成
        4.1.5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4.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烃源岩的分布
        4.2.2 有机质丰度及类型
        4.2.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族组成特征
        4.2.4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链烷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2.5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4.2.6 烃源岩芳烃组成分布特征
        4.2.7 油源分析
第5章 基于负离子的原油、烃源岩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5.1 NO杂原子化合物总体面貌特征及分子量
    5.2 原油中主要NO杂原子化合的组成及分布
        5.2.1 原油中NO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类型
        5.2.2 原油中N_1 类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5.2.3 原油中O_1 类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5.2.4 原油中O_2 类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5.2.5 原油N_1O_1 类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5.3 烃源岩中主要NO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及分布
        5.3.1 烃源岩中NO杂原子化合物组成类型
        5.3.2 烃源岩中N_1 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5.3.3 烃源岩中O_1 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5.3.4 烃源岩中O_2 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5.3.5 烃源岩中N_1O_1 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第6章 基于正离子的原油、烃源岩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6.1 正离子ESI杂原子化合物类型
    6.2 主要类型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
        6.2.1 油砂中S_1 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6.2.2 烃源岩中S_1 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6.2.3 油砂中S_2 类、O_1S_1 类和N_1 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6.2.4 烃源岩中S_2 类、O_1S_1 类和N_1 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第7章 盐湖相原油NSO化合物组成/分布主控因素及地球化学意义
    7.1 盐湖相原油/烃源岩中NSO化合物的主控因素及地球化学意义
        7.1.1 生源/沉积环境对NSO控制及其地化意义
        7.1.2 成熟度对NSO化合物的控制及其地化意义
        7.1.3 TSR对 NSO化合物的控制其地化意义
        7.1.4 油气运移对NSO化合物的控制及其地化意义
    7.2 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成因机制—基于FT-ICR MS的证据
        7.2.1 东濮凹陷盐湖相原油基于GC/MS的低熟特征
        7.2.2 东濮凹陷盐湖相原油基于ESI FT-ICR MS的低熟特征
        7.2.3 东濮凹陷盐湖相低熟油的成因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正离子检测到的S_2,O_1S_1和N_1类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研究进展
        1.3.2 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1.3.3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西斜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4.1 原油物性特征
    4.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组成特征
    4.5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烷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烃特征
    5.4 油源分析
        5.4.1 油源对比
        5.4.2 地质分析
第6章 油气成藏特征
    6.1 油气藏地质特征
        6.1.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1.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2 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6.2.1 油气成藏特征
        6.2.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2.3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宁南盆地清水营组沉积期咸化湖盆发育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咸化湖盆研究现状
        1.2.2 咸化湖盆烃源岩研究现状
        1.2.3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4 宁南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概况和发育地质背景
    2.2 盆地发育演化与构造特征
        2.2.1 新生代盆地发育和演化
        2.2.2 主要断裂发育特征
    2.3 宁南盆地区沉积地层和沉积相
        2.3.1 宁南盆地沉积地层
        2.3.2 宁南盆地沉积相
    2.4 宁南盆地古近纪气候特征
第三章 清水营组沉积地层特征
    3.1 贺家口子剖面岩性特征
        3.1.1 贺家口子实测剖面
        3.1.2 清水营组岩性特征与岩性组合划分
    3.2 清水营组沉积环境
第四章 清水营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与测试
    4.2 石膏主量元素分析
        4.2.1 主量元素的成因分析
        4.2.2 主量元素反映的气候信息
        4.2.3 主量元素剖面变化分析
    4.3 石膏锶、硫同位素分析
        4.3.1 沉积环境判识
        4.3.2 锶硫同位素剖面变化分析
第五章 咸化湖盆发育机制与演化过程
    5.1 咸化湖盆演化阶段划分
        5.1.1 清水营组沉积年龄
        5.1.2 咸化湖盆演化阶段
    5.2 咸化湖盆演化控制因素
        5.2.1 盐类物质来源
        5.2.2 气候条件
        5.2.3 湖盆封闭性
    5.3 咸化湖盆演化过程
第六章 清水营组烃源岩特征
    6.1 烃源岩评价
        6.1.1 有机质丰度
        6.1.2 有机质类型
        6.1.3 有机质成熟度
        6.1.4 烃源岩综合评价
    6.2 清水营组烃源岩的特征
        6.2.1 岩矿组成
        6.2.2 有机质来源
        6.2.3 发育环境
        6.2.4 生排烃特征
    6.3 清水营组烃源岩发育机制探讨
第七章 油气成藏条件
    7.1 油气包裹体特征
        7.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7.1.2 油气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7.1.3 油气包裹体色质谱分析
    7.2 油气包裹体成因和来源
        7.2.1 油气包裹体原油成因特征
        7.2.2 油源对比
        7.2.3 油气包裹体形成过程
    7.3 油气成藏条件
        7.3.1 新生界油气成藏新发现
        7.3.2 油气成藏地质要素
        7.3.3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陆相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的发育规律及其生排烃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蒸发岩盆地中的沉积作用
    1.1 蒸发岩成因机理
    1.2 蒸发岩成因分类
    1.3 蒸发岩盆地的沉积作用模式
2 蒸发岩盆地有机质富集规律及其发育特征
    2.1 有机质的富集条件
    2.2 蒸发岩盆地有机质的富集机理
    2.3 深水区与浅水区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
    2.4 有机质纵向富集的非均质性
    2.5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 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
    3.1 温差生烃效应
    3.2 催化生排烃作用
    3.3 超压对生烃的影响
    3.4 蒸发岩盆地中低熟油成因
4 研究展望
5 结论

四、舞阳、襄城盐湖盆地未熟-低熟油成藏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桑托斯盆地膏盐岩对其下油气成藏控制作用[D]. 靳昆强.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沧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低熟油成藏条件研究[D]. 赵少泽.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3]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与成岩作用[D]. 袁晓宇. 兰州大学, 2019(08)
  • [4]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油气成因机制[D]. 余金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东濮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及其控烃作用[D]. 李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6]江汉盐湖盆地油气形成与运聚特征[J]. 黄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7]盐湖相原油NSO化合物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D]. 纪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8]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D]. 李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宁南盆地清水营组沉积期咸化湖盆发育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 吴小力. 长安大学, 2018(01)
  • [10]中国陆相蒸发岩盆地中烃源岩的发育规律及其生排烃特征研究进展[J]. 吴小力,刘翰林,李荣西,李得路,赵帮胜,程敬华,韦景林,朱倩萍.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4)

标签:;  ;  ;  ;  ;  

舞阳-相城盐湖盆地未成熟-低成熟油成藏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