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财富(论文文献综述)
赵耀宏,叶梦娇[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视域下的延安十三年》文中指出延安十三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是党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由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党把毛泽东思想写在旗帜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形成第一代成熟中央领导集体,为领导革命胜利提供重要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证;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完成建设大党的任务;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为执掌全国政权积累了成功经验;党培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使延安成为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成为融入到共产党人血脉中的"集体记忆"和不懈奋斗的永恒精神力量。
田帅[2](2021)在《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明晰其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是讲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红色遗产是其重要的载体。延安现在是众多革命根据地中红色遗址保存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城市。但现有延安红色遗产主要根据自身属性或保护级别划分,未能直接体现背后的文化主题,并且对其整体价值认知、遗产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遗产价值内涵为基础构建体系,旨在通过主题明确的体系框架与遗产重组为后续相关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根据红色遗产的定义、延安时期及其前后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研,划分延安红色文化历史时期,并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脉络;再次,为了价值概括的准确性、代表性,通过比较不同角度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的研究,选择以毛泽东对延安高度概括为基础,完善价值认知角度,体现“革命圣地”主题的同时,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进行认知,为后续构建遗产体系提供支撑;接着,确定要素梳理时空范围,结合红色遗产分类研究,以《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分类为主,补充、细化延安红色遗产类型并系统梳理,明晰遗产历史信息及意义,为构建遗产体系奠定基础;最后,综合主题阐释法与价值主题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价值主题——遗产主题——遗产载体”的体系,并得出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在此基础上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原则性设想。
刘宇航[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社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安时期社团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历程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的分析延安时期社团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延安社团工作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正确总结延安时期社团开展思政工作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利用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从延安时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延安时期社团联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概念阐述。分析出延安时期社团的诞生离不开对五四运动与苏区文艺工作的继承和繁衍、离不开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时代召唤、也离不开“到延安去”知识分子争取和平民主的心灵呐喊、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保障和陕甘宁边区和谐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团经历了起源与开创、发展与繁荣、发散与延续,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推动革命发展的任务。延安时期社团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它依照革命形势的发展所需,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边区群众的生活价值、改善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乐观的生活环境、宣传抗日战争战略方针政策和形势政策、宣扬民主和平的建国思想等方法,协助党中央开展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延安时期社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准确的把握其基本规律,运用典型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是党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实启示。首先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加强科学指导,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是社团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再其次强化队伍建设,保持强大的干部储备是社团开展工作的关键环节,最后紧密联系群众,赢得群众的充分肯定是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社团留下的宝贵经验,可以充分提升新时代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陈斯亮[4](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认为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唐沙沙[5](2020)在《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补充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团结教育青年知识分子的新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延安革命的大熔炉里,在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纷纷克服了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动摇、实践经验不足等缺点,自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承担起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和总结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开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借鉴和方向指引。本篇论文在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其次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要求,阐述了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展现出的目标明确、内容少而精、重视实用的显着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延安时期党在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的求实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基本原则,论述了党在实践中运用的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榜样示范相联系、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互助学习相联结等主要方法和学校教学载体、实践活动载体、文艺活动载体等有效载体。最后分析了延安时期党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中国革命胜利、革命根据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前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启示,以期能够为新时期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程改革及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李娜[6](2020)在《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在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海南红色文化旅游也应该借助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契机,以文旅融合的新发展视角,审视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在未来着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主动服务、积极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征程中,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南23年的革命斗争历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故事,形成了海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海南红色文化的史实和精神。不可否认的是,海南虽然坐拥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除个别资源外,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似乎并未吸引太多眼球的注意,而且资源覆盖面广泛却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资源历时较长但资源开发不均衡。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目前的保存虽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许多资源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开发利用虽取得一定成效状况也令人无法满意,至少是不符合社会各界的心理预期,更谈不上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匹配。本文旨在深刻理解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基础上,挖掘海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探索海南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出在加强对海南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同时,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事业双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法、实地调查法、实证分析法,从四个方面对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调查分析及理论探讨。首先,在阐明选题背景及意义基础上,对红色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进而对国内外红色文化旅游研究进行综述。其次,对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对海南红色文化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分析海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社会应用价值、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第三,从开发的原则、方式、创新开发内容和开发保障几个方面提出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做了总结,提出展望。
刘栋[7](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周冰舸[8](2020)在《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志士和海南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并注入时代特色。将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对于研究和弘扬海南红色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海南地域的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海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阐明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的价值意蕴。再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海南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海南红色文化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以海南红色文化为载体,探寻二者融合的现实方法和可行路径,通过加强对海南红色文化的开发宣传力度、高校应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和提升理论修养以及强化家庭对海南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等方式共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何建朋[9](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素来有重视读书学习的优良传统,既有诗书继世的高尚追求,也有敬惜字纸的深沉情怀,这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脉不绝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必然在继承读书优良传统上付诸实际行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可分离,也就内含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延安时期是系统阅读的重要阶段,在抗日救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时局需要,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清理错误思想,巩固党的组织,将阅读与时局、党建紧密相连,开展了一场影响深、范围广、规模大的读书活动,有力的提升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论文从阅读史的角度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按照阅读史研究的基本思路,即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读、怎么读、谁读、读什么、读的效果来搭建文章的架构并具体论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阅读活动。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阅读活动的背景和条件,主要从背景和条件两个维度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阅读活动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最前沿、面临全面抗战的新形势、清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和相对稳定的边区环境、相对稳定的领导集体、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来说明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能开展阅读活动;第二部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作、科学社会主义着作在内的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以文学着作、历史着作、军事着作为代表的一般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和报刊杂志,论述延安时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延安时期以读书小组、讲演与报告会、学校教育等为主体的具体阅读形式;第四部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领导、组织和制度保障,着重从领导重视、组织完备、具体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延安时期阅读活动的保障;第五部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成效与启示,具体通过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理论素养,提升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了全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团结一致,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四个方面来说明阅读成效;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干部教育的重要方式,改造精神世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可行的制度设计是实现阅读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具体形势的不同有所侧重的阅读策略,艰苦物质条件下依然可以做到精神丰裕五个方面来阐释对于新时代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启示。研究延安,毋宁说是研究当下。回望延安,就是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新时代,更要在经典之中追求永恒,将变化的时代与不变的经典相结合,将古朴的初心与高远的追求相结合,在阅读中坚定立场,在阅读中明晰方向,在阅读中落实初心,在阅读中做好工作。
苗贵安[10](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人民愿意追随共产党,共产党有强大领导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领导力,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借鉴。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延安时期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智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领导力、社会号召力、军队战斗力。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统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指政治领袖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方面的影响力。领袖和领袖集团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最终确立起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领导力基础。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力,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头脑、统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想干扰的能力。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提供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为中国革命的合法性提供话语指南,对全党和社会各阶级产生强大思想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通过激发党员奉献精神、提升党员能力和完善党组织治理机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主要来自于党的建设中解决了共产党员的工作意愿问题,调动和激发起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能够自觉认同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自愿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奉献自己的智慧;来自于高度重视党员和干部能力素质建设,使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党的政治任务相匹配;来自于建立起灵活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畅通的运行沟通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对全社会的影响、凝聚、动员和引导的能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是共产党领导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力,源自于实施合理的治理机制,很好的发挥了制度领导作用;源自于统一战线联盟内各种政治力量的通力合作,体现了高超的领导激励艺术;源自于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权变领导艺术。军队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保障。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一支人民军队,通过武装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表现出强大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力的体现。这种战斗力的形成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来自于重视官兵物质利益和创新的军事民主;来自于正确的军事战略指导能力,官兵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确定组织的职能;来自于政治建军的优势,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组织机构,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二、论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财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视域下的延安十三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民族复兴维度看: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起承转合、奠定胜局的重要时期。正是延安时期的成功,才使得革命力量得以大发展,真正扭转了历史发展大势,为实现党由领导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转换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
二、从理论创新维度看:延安十三年成功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诠释和文化重构两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共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正确方向,这对于中共来说具有决定性、战略性意义。 |
三、从领导核心维度看:延安十三年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形成第一代成熟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量、战胜困难、开拓进取、胜利前进提供了重要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证。 |
四、从党建工程维度看:延安十三年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党从狭小的圈子走出来,完成了建设大党的任务。这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提供了组织基石和储备、组织起了强大的领导力量。 |
五、从执掌政权维度看:延安十三年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是中共执掌全国政权的成功预演,为执掌全国政权积累了成功经验。 |
六、从文化自信维度看:延安十三年培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使延安成为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家园。而延安精神就是中共展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融入到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集体记忆”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
(2)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
1.1.2 延安红色遗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讲好“延安红色遗产”的故事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关于红色遗产的研究 |
1.4.2 关于延安红色遗产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5.1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
1.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延安红色文化历史脉络梳理 |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1921 年 7 月-1935 年 9 月) |
2.1.1 陕西武装起义与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创立 |
2.1.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
2.1.3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
2.2 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1948 年 3 月) |
2.2.1 红军到达陕北至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5 年 10 月-1937 年 9 月) |
2.2.2 陕甘宁边区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1937 年 9 月-1945 年 8 月) |
2.2.3 抗日战争胜利至中共中央离开陕北(1945 年 9 月-1948 年 3 月) |
2.3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 年 4 月-1949 年 10 月) |
2.4 本章小结 |
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
3.1 不同角度论述比较 |
3.1.1 历史研究 |
3.1.2 党建研究 |
3.1.3 红色文化研究 |
3.2 价值认知角度确定 |
3.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 |
3.3.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
3.3.2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 |
3.3.3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
3.3.4 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
3.3.5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和“总后方” |
3.4 本章小结 |
4 延安红色遗产要素梳理 |
4.1 梳理范围 |
4.1.1 时间范围 |
4.1.2 空间范围 |
4.2 要素分类 |
4.2.1 红色遗产的一般分类 |
4.2.2 《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红色遗产分类 |
4.2.3 基于《保护规划》的延安红色遗产要素分类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
5.1 以价值主题为线索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方法 |
5.1.1 理论方法 |
5.1.2 体系构成 |
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
5.2.1 “中国共产党‘奋斗期’”系列遗产 |
5.2.2 “新民主主义‘试验区’”系列遗产 |
5.2.3 “红军长征‘落脚点’”系列遗产 |
5.2.4 “抗日战争‘出发点’”系列遗产 |
5.2.5 “解放战争‘转折点’和‘总后方’”系列遗产 |
5.3 基于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的展示设想 |
5.3.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 |
5.3.2 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图录 |
附录2 表录 |
附录3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
致谢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社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案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延安时期社团相关概述 |
(一)思想政治教育 |
(二)延安时期社团 |
(三)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联系 |
二、延安时期社团发展概况 |
(一)延安时期社团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延安时期社团的发展历程 |
三、延安时期党利用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
(一)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
(二)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
(三)进行政治观教育 |
四、延安时期党利用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一)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一般教育方法 |
(二)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隐性教育方法 |
五、延安时期党利用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
(二)加强科学指导,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
(三)强化队伍建设,保持强大的干部储备 |
(四)紧密联系群众,得到群众的一致肯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
3.7 小结 |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
4.2.1 岁奏制度 |
4.2.2 祭祀制度 |
4.2.3 守护制度 |
4.2.4 维修制度 |
4.2.5 惩罚制度 |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
5.2.1 祭祀制度 |
5.2.2 巡查守护制度 |
5.2.3 保养维护制度 |
5.2.4 修缮制度 |
5.2.5 惩罚制度 |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
5.3.1 修缮工程背景 |
5.3.2 修缮工程始末 |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
6.2.1 岁奏制度 |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
6.2.3 维修制度 |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
6.5.1 西安城垣概述 |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
7.1.1 西安碑林概况 |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
7.2.1 崇圣寺概况 |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
7.3.1 灞桥概述 |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
11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图录 |
表录 |
附表 |
附文 |
附图 |
致谢 |
(5)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基本概况 |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内涵 |
(二)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
(一)革命形势发展和革命任务变化的现实需要 |
(二)补充革命队伍和提高党员素质的客观需要 |
(三)团结和改造青年知识分子的实践需要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
(一)克服小资产阶级意识,树立无产阶级思想 |
(二)激发革命斗志,宣传鼓动群众 |
(三)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四)培养人才干部,壮大革命力量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局形势教育 |
(三)群众观和劳动观教育 |
(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着特点 |
(一)目标明确 |
(二)内容少而精 |
(三)重视实用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载体 |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求实性原则 |
(二)民主性原则 |
(三)层次性原则 |
(四)激励原则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
(二)启发式教学与榜样示范相联系的方法 |
(三)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互助学习相联结的方法 |
(四)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补充的方法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
(一)学校教学载体 |
(二)实践活动载体 |
(三)文艺活动载体 |
(四)大众传播载体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价值 |
(一)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二)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繁荣发展 |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四)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与时俱进地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三)因时而变地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红色文化 |
1.2.2 文化旅游 |
1.2.3 红色文化旅游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红色文化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红色文化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创新之处 |
1.5.1 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海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
2.1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
2.1.1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 |
2.1.2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
2.2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
2.2.1 独具特色的“孤岛”特殊地域性 |
2.2.2 资源覆盖面广而又相对集中、历时长而又发展不均衡 |
2.2.3 杰出的女性红色文化 |
2.2.4 少数民族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 |
2.3 海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
2.3.1 红色文化演艺产品 |
2.3.2 打造经典景区 |
2.3.3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
2.4 海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2.4.1 物质类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力 |
2.4.2 资源整合与合理利用有待提高 |
2.4.3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 |
2.4.4 对红色旅游产业规划重视不足 |
第3章 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应用及开发对策 |
3.1 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应用价值 |
3.1.1 有利于海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 |
3.1.2 有利于进一步传承传播红色文化 |
3.1.3 有利于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
3.1.4 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
3.1.5 有助于优化海南旅游产品结构 |
3.1.6 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
3.2 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
3.2.1 保护为先、注重质量、创新提升的开发原则 |
3.2.1.1 生态文明至上 |
3.2.1.2 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和基础 |
3.2.1.3 质量为主数量为辅 |
3.2.1.4 创新产品形式增加吸引力 |
3.2.2 资源整合联动、塑精品树品牌挖内涵的开发方式 |
3.2.2.1 点、线、面联动开发 |
3.2.2.2 海南省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
3.2.2.3 深入研究阐释海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
3.2.3 教育与体验并行,创新产品开发内容 |
3.2.3.1 红色文化研学旅行 |
3.2.3.2 红色文化+旅游体验 |
3.2.3.3 红色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
3.2.3.4 红色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
3.2.4 开发政策、组织、商业、人力、宣传齐保障 |
3.2.4.1 政策扶持保障 |
3.2.4.2 组织管理保障 |
3.2.4.3 商业运营保障 |
3.2.4.4 人力储备保障 |
3.2.4.5 加强宣传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7)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一)延安时期 |
(二)党的政治建设 |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二、政治和讲政治 |
(一)政治 |
(二)讲政治 |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
(一)党的建设 |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
一 相关基本概念分析 |
(一)红色文化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
二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
(二)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
三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
(二)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三)有利于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特殊功能 |
第二章 海南红色文化及其丰富的价值意蕴 |
一 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涵 |
(一)海南红色文化的含义 |
(二)海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
二 海南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一)海南红色文化的形成 |
(二)海南红色文化的发展 |
三 海南红色文化丰富的价值意蕴 |
(一)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
(二)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三)蕴含着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境界 |
第三章 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调查分析 |
一 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论 |
二 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分析 |
(一)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绩 |
(二)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三 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对海南红色文化开发宣传不够 |
(二)高校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
(三)大学生对海南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和先进性理解不够 |
(四)家庭教育相对不足 |
第四章 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路径 |
一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一)加强对海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
(二)从政策层面引导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三)为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必要保障 |
二 强化高校在构建海南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
(一)高校教师应加强对海南本地红色文化理论的研究 |
(二)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
(三)将红色文化教育拓展至第二课堂 |
(四)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
三 切实督促大学生学习红色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
(一)提升自身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储备 |
(二)从日常生活中加深对家乡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的了解 |
四 深化家庭教育在海南红色文化宣教中的渗透力 |
(一)把握家庭红色文化教育特征 |
(二)充分发挥家庭红色文化教育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阅读活动的背景和条件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阅读活动的背景 |
1.落脚陕北:在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最前沿 |
2.全面抗战: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
3.正本清源:清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阅读活动的条件 |
1.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边区环境 |
2.领导保障:相对稳定的领导集体 |
3.实践基础: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阅读内容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 |
1.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作 |
3.科学社会主义着作 |
(二)一般人文社会科学书籍 |
1.文学着作 |
2.军事着作 |
3.历史着作 |
(三)报刊杂志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 |
(一)读书小组形式的阅读 |
(二)讲演/报告会形式的阅读 |
(三)学校形式的阅读 |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保障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领导保障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组织保障 |
1.成立干部教育部,大办干部学校 |
2.成立中央学习组和高级学习组 |
3.成立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制度保障 |
1.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 |
2.设立“五五学习节” |
3.笔记制度 |
4.讨论交流制度 |
5.考核测验与奖励制度 |
6.总结检查制度 |
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成效与启示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主要成效 |
1.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理论素养 |
2.提升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3.促进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团结一致 |
4.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的重要启示 |
1.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干部教育的重要方式 |
2.改造精神世界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3.完善可行的制度设计是实现阅读目标的重要保障 |
4.根据具体形势的不同有侧重的阅读策略 |
5.艰苦物质条件下依然可以做到精神丰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
一、理论框架 |
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政治领导力:确立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袖集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袖核心的形成 |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高领导层变化 |
二、毛泽东党内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 |
三、领导特质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 |
第二节 组织确立领导核心的价值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 |
二、政治学视野下领袖的作用 |
三、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意义 |
第三节 中央集体领导和政治领导力 |
一、中央集体领导形成过程 |
二、政治路线与政治领导力 |
三、战略策略与政治领导力 |
第二章 思想引领力: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原因 |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过程 |
第二节 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 |
一、作为一种理念的思想 |
二、领导思想具有领导力 |
三、列宁建党学说的启示 |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引领力 |
一、毛泽东思想与领导哲学 |
二、毛泽东思想引领力的体现 |
第三章 组织领导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
第一节 党组织内部激励建设 |
一、红色文化 |
二、思想建党 |
三、延安整风 |
第二节 党组织能力建设 |
一、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
二、培养全党群众工作能力 |
第三节 党组织管理机制 |
一、灵活的组织机构 |
二、畅通的沟通渠道 |
三、严格的政治纪律 |
第四章 社会号召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一、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
二、建立“三三制”政权组织 |
三、构建“相容性”制度机制 |
第二节 统一战线内部激励建设 |
一、通过共同领导发挥领导力 |
二、通过利益共享来赢得民心 |
三、发挥尊重激励的领导艺术 |
第三节 统一战线组织能力建设 |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二、因时而异的统战政策 |
三、因人而异的斗争策略 |
第五章 军队战斗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第一节 军队组织激励建设 |
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二、重视物质利益的激励 |
三、创新军事民主激励 |
第二节 军队组织能力建设 |
一、正确的军事战略 |
二、重视官兵能力提升 |
三、复合型的组织职能 |
第三节 军队组织管理机制 |
一、政治建军的优势 |
二、灵活的组织结构 |
三、严格的军事纪律 |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启示 |
一、对党的领导力的启示 |
二、对组织领导力的启示 |
三、对干部领导力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论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财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视域下的延安十三年[J]. 赵耀宏,叶梦娇.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4)
- [2]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D]. 田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延安时期社团研究[D]. 刘宇航. 延安大学, 2021(11)
- [4]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唐沙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海南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李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0(01)
- [7]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8]海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周冰舸.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阅读活动研究[D]. 何建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D]. 苗贵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