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厚皮甜瓜对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文[1](2021)在《甜瓜果脐大小性状遗传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甜瓜(Cucumis melo L.)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甜瓜属(Cucumis)植物。因其果实营养丰富、独到的口味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水果。随着甜瓜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甜瓜果实品质的要求,对甜瓜果实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甜瓜生产中,常会出现“大果脐”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容易在脐部发生裂果,造成瓜农经济损失。目前关于果脐大小方面的研究较少,开展关于甜瓜果脐大小性状的研究,在甜瓜的果实性状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以果脐大小差异显着的甜瓜自交系材料配制的两套杂交组合,通过多世代联合分析法,来探究甜瓜果脐大小性状的遗传规律;采用112份甜瓜自交系材料,通过大田种植,使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甜瓜果脐大小性状与其他果实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果脐大小不同的厚皮和薄皮甜瓜自交系材料为试材,通过不同单株留瓜数量、雌蕊花柱宿存与去除、不同播种期、不同坐果节位、不同药剂处理,探究了不同处理对甜瓜果脐大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瓜果脐大小的最优遗传模型为E-1模型,即两对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2)甜瓜果脐大小与雌花花柱直径成显着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坐果节位成显着负相关;与雌花花冠直径、雌花子房直径、雌雄蕊高度比成极显着正相关;与中心含糖量、雌花子房指数成极显着负相关。且雌雄蕊高度比这一性状与果脐大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618,可以将其作为花期果脐大小性状的筛选指标。通过对112份材料的果脐大小进行形态学聚类,可以将112份自交系材料分为3个大类群,6个亚类群。(3)不同处理对甜瓜果脐影响较大,单株留瓜2个、开花后36 h去除雌蕊花柱、低节位坐果,可以有效减小大果脐现象。在昌吉,夏初(5月26日)播种甜瓜果脐小于春末前两个播种期(5月12日、5月19日)播种。甜瓜开花期,不同浓度氯吡脲、赤霉素、甲硫乙霉威处理雌花子房均会增大果实果脐,作用效果甲硫乙霉威<氯吡脲<赤霉素;氯吡脲处理对于果实肉厚和中心含糖量的提高效果好于赤霉素、甲硫乙霉威处理;生产上推荐使用150倍液氯吡脲来促进甜瓜坐果。
杨亚丽[2](2020)在《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武长枣(Zizphus jujuba Mill cv.LingWuchangzao),又称“马牙枣”,鼠李科枣属,灵武长枣199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当地重点推广的农产品之一,为宁夏特色优势鲜食果品,因富含维生素C,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活维生素丸”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很好的滋补佳品。但灵武长枣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易邹缩,损失率高,品质下降快,鲜食期短。在灵武长枣的栽培模式、保鲜技术和加工方面均有文献报道。但是,利用采前生理调节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保鲜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对日光温室,大拱棚和大田三种种栽培方式下,采用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进行采前干预处理,测定分析枣果采前采后的营养生殖生长指标、理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三种栽培模式与采前喷施生理调节剂爱增美+斯特考普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的保鲜技术,对采收后灵武长枣果实进行贮藏保鲜,分析采前干预结合采后处理对对枣果保鲜效果的影响,对灵武长枣新型保鲜技术研究和商业价值提高,延长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选择生理调节剂爱增美与斯特考普配合施用,研究不同浓度的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枣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生理调节剂组合为:爱增美3000+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结果表明,爱增美1500倍+斯特考普3000倍处理下枣吊抽生长度比CK组多0.13 cm,最终平均着果数比CK组多0.5倍,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果实贮后的好果率较对照组高64%。因此,确定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为最适采前处理灵武长枣静态贮藏的浓度。2、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研究采前干预(优选的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0±0.5)℃不同场强(0mv、50mv、100mv、150mv)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处理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可以促进枣树新稍和枣吊抽的生长,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形指数;在低温条件下,采前处理结合不同场强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贮藏期,其中与0mv、50mv和100 mv相比,150mv场强处理组的贮藏保鲜效果最优,可以显着延迟枣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消解,总酸(TA)及维生素C(VC)的消耗,延迟枣果实硬度的下降,并延长枣果实的保鲜贮藏时间。3、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叶面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后,对大田栽培种植模式下的灵武长枣果实贮藏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采前处理结合采后低温0℃低压静电场(200~300mv)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LVEF可以有效抑制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VC)的降低、总酸(TA)的消解和总糖的消耗,提高贮藏过程中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降低果实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化伤害。枣果实的贮藏期延长至75~80 d,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干预处理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可以有效延长枣果实的贮藏期,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综上所述,生理调节剂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2/3成熟度;LEVF200 mv处理能促进灵武长枣树的营养生长,延长贮藏期,其中以大田栽培的枣果实贮藏时间最长,可达到75~80 d,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李彭丽[3](2020)在《甜瓜对低磷胁迫适应性响应的生理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磷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磷在栽培土壤中主要以作物不能吸收且不易移动的固定态和无机态存在,因此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低。同时工业上生产磷肥用磷矿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作物对土壤中磷的吸收和消耗,磷肥资源匮乏必定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发掘作物自身磷营养效率的遗传潜力,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及利用效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探明甜瓜(Cucumis melo L.)对磷亏缺的适应性响应,本文以厚皮甜瓜‘绿天使’为试验材料,首先开展不同程度低磷酸盐胁迫水培试验,确定甜瓜幼苗对磷的丰缺需求。开展低磷胁迫试验和短期吸收试验,探究甜瓜根系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响应模式及其对磷酸盐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同时探究光合作用和光系统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在前期生理响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测序以及对测序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究甜瓜对低磷胁迫形态、生理响应在转录组水平上的依据。挖掘参与甜瓜低磷响应的基因,分析低磷信号转导因子基因,内源激素信号转导基因,磷吸收、转运和再利用相关基因,低磷胁迫防御等基因对低磷胁迫响应的表达变化。对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做时间序列的荧光定量测定,进一步锁定低磷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切入点。最后结合形态、生理和差异基因转录组水平数据探究内源激素在甜瓜低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瓜根系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响应从甜瓜幼苗根系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着手,对甜瓜低磷的适应性响应做初步探究发现P0.025(轻度低磷胁迫)能诱导作物低磷适应性响应,如幼苗根系生长增加,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分泌量增加,根系组织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高亲和性磷转运子基因上调表达和根系活力增加等,进而提高甜瓜磷酸盐吸收利用效率,使甜瓜幼苗组织中磷含量在甜瓜正常磷需求范围内。轻度的低磷胁迫并未显着抑制幼苗的生长。P0.001(重度低磷胁迫)快速诱导甜瓜表现出根冠比显着增加,比对照增加13.8%。胁迫前期诱导根系生长,根系总长比对照增加了14.46%。胁迫后期促进主根伸长,主根长度比对照增加了29.53%,抑制侧根萌发和生长。根系组织内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高亲和性磷转运子基因持续上调表达和根系活力增加等适应性响应。这些响应模式均有利于提高磷酸盐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表现为处理7 d时,P0.025和P0.001的磷吸收效率比对照提高65.14%和309%;处理14 d时磷吸收效率比对照提高22.02%和25.32%。长期的重度磷匮乏抑制了幼苗的生长。(2)甜瓜光合系统对低磷胁迫的响应长期的低磷胁迫使甜瓜叶片磷含量显着降低,相较于对照降低了66%(P0.025)和85%(P0.001),抑制了光合链上铁氧还蛋白和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基因的表达,降低电子和质子的传递效率并抑制ATP合酶活性,进一步降低暗反应同化力ATP和NADPH的产生,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低磷胁迫下淀粉粒在叶绿体中累积,对光合作用形成负反馈,最终导致净光合作用速率相较于对照分别降低31.4%(P0.025)和96.4%(P0.001)。所以长期的重度低磷胁迫抑制了幼苗生长,降低其干物质积累,导致植株干重仅为对照的71.72%。此外,低磷胁迫使甜瓜叶片光处理能力降低,过量光能导致叶片中有毒光产物如活性氧等的产生,从而引起膜质过氧化和叶绿体内膜系统损伤。因此不能维持氧化还原稳态,使甜瓜叶片表现出光氧化胁迫症状。为了减轻光抑制,植物激活NPQ机制、可替代的电子传递途径和抗氧化系统以保护其叶绿体。(3)甜瓜低磷信号转导、磷吸收利用及低磷胁迫防御的生理基础低磷胁迫下甜瓜为了吸收和高效利用Pi,从根系构型、活化自身组织和土壤中磷酸盐和诱导根系中PSI基因的表达三方面协同促进自身对Pi的吸收和植物体内Pi的循环利用。甜瓜根系感知磷亏缺后,诱导WRKY 43和WRKY 55基因分别在胁迫1 d和4 d后持续显着上调表达;MYB 39和MYB 108基因分别在胁迫1 d和7 d后持续显着上调表达;含SPX结构域的蛋白基因在处理1 d后持续显着上调表达,进一步诱导甜瓜低磷救助系统中磷酸酶、PHT1高亲和性转运蛋白等基因的上调表达,促进栽培介质和体内有机磷的活化和磷酸盐的吸收转运。在根系构型方面,短期的低磷胁迫促进根系生长的原因可能是低磷一方面抑制了根系中AUXs信号转导过程中负调控因子AUX/IAA基因的表达,使AUXs信号放大,增加根系对AUXs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促进CTKs信号转导通路中负调控因子A-ARR5基因的表达,抑制CTKs信号,减弱CTKs对根系生长的抑制。所以低磷胁迫前期在并未提高根系内源AUXs含量和AUXs/CTKs值的情况下,通过放大AUXs信号和抑制CTKs信号促进根系的生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生长素在激素转运蛋白的作用下重新分配,扰乱了极性运输,使甜瓜根系表现出主根伸长,侧根萌发和生长受到抑制的低磷胁迫响应。通过本研究结果和已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推测根系低磷信号的转导可能通过钙离子和激素信号转导至下游靶基因或靶蛋白,使根系做出适应性响应。叶片转录组结果表明,低磷胁迫诱导了WRKY、MYB、b HLH、NAC等转录因子和含NAC结构域蛋白质基因显着上调或下调表达,进一步调控下游磷酸盐转运和代谢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低磷通过诱导地上部蔗糖的合成和转运,使蔗糖在叶片和根系累积。这种蔗糖的累积可能会诱导PSI基因的表达,一方面促进或者抑制Pi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另一方面促进地上部磷酸盐的循环利用,适应低磷胁迫。地上部内源激素含量和信号转导分析表明,低磷胁迫通过抑制地上部AUXs和CTKs的合成,从而抑制地上部AUXs和CTKs的信号转导;促进ABA和SLs的合成和ABA信号转导,进一步作用于信号下游靶基因或靶蛋白,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最后使地上部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的生长抑制可能是低磷信号对地上部调控的最终目的,使光合产物重新分配,在生理上表现出根系生长的相对活跃。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推测钙离子、蔗糖和内源激素信号可能参与了地上部低磷信号的转导。通过对根系和地上部低磷信号转导因子的分析发现,Pi、蔗糖和SLs可能作为系统信号参与了甜瓜对低磷胁迫的响应。为了消除或减缓低磷胁迫对植株造成的伤害,根系和叶片中ROS清除系统基因,如过氧化物酶、GST等基因受低磷胁迫诱导显着持续上调表达,同时免疫防御系统开启,两者协同保护甜瓜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甜瓜根系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响应模式及参与低磷信号转导上游信号转导因子;探究了光合作用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响应和低磷胁迫防御机制;初步探索出参与甜瓜低磷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充分挖掘了甜瓜低磷胁迫适应性生物学潜力,对磷肥合理施用及筛选、培育磷高效型品种有重要意义。
温玥[4](2019)在《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是两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较多的应用在调控花果发育等方面。为缓解油茶花芽和果实之间强烈的营养竞争,改善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本研究对生长势中庸的’湘林27’和旺盛’湘林14’油茶植株,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多效唑。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技术,从营养物质、内源激素和源库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的影响以及对不同节位叶片(源)制造的同化物向芽和果(库)分配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茶生产上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建立油茶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不仅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花芽分化率和饱满度,还提高了花芽分化期间花芽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以及(GA3+IAA)/ABA,降低了脱落酸含量、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花芽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300 mg/L>200 mg/L>100 mg/L。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抑制了’湘林14’油茶新梢的生长,却显着提高了花芽分化率、饱满度和花芽分化期间花芽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脱落酸的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降低了赤霉素含量,且各浓度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花芽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2)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果实发育期间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了果实各发育期果实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以及(GA3+IAA)/ABA,却降低了脱落酸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赤霉素处理对’湘林27’油茶果实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300 mg/L>200 mg/L>100 mg/L。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增加了’湘林14’油茶种子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皮可溶性糖含量,而多效唑对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在果实不同发育期的表现不同:显着降低了缓慢生长期和成熟期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快速生长期和油脂转化期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促进了快速生长期和油脂转化期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降低了缓慢生长期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此外,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降低了果实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以及(GA3+IAA)/ABA,提高了脱落酸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多效唑处理对’湘林14’油茶果实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此外,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分别促进了’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当年和第二年果实产量性状的提高,以300 mg/L赤霉素和1500 mg/L多效唑提高效果最为明显。(3)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果实发育各时期第1、3和5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改善了叶片的光合性能,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300 mg/L>200 mg/L>100 mg/L。油脂转化期,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第5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达到14.42 μmol/(m2·s)、1.29 mg/g·Fw、0.94、91.01和0.22。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14’油茶果实发育各时期第1、3和6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保障了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油脂转化期,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第5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达到 13.98 μmol/(m2·s)、1.37 mg/g·Fw、0.91、89.90 和 0.22。(4)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改变了 ’湘林27’油茶各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各器官的分配,尤其显着提高了 13C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300 mg/L>200 mg/L>100 mg/L。果实成熟期,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第1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1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8.22 mg和0.57 mg,第3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3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7.33 mg和9.23 mg,第5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果实中的分配量为17.76 mg。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提高了’湘林14’油茶各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果实成熟期,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第1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1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3.65 mg和0.88 mg,第3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3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2.11 mg和4.31 mg,第6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果实中的分配量为12.32 mg。综上所述,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不仅显着促进了’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花芽分化率、饱满度和连续两年果实产量性状的提高,改善了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还增加了不同节位叶片制造的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以300 mg/L赤霉素和1500 mg/L多效唑的促进效果最佳。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湘林27’油茶单株花芽分化率、当年种子重、单果重、出仁率和单株产量分别达到38.00%、10.20 g、20.06 g、45.36%和5.83 kg,第二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分别为323个和4.12 kg。此外,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湘林14’油茶花芽分化率、当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以及第二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分别达到31.90%、290、4.92 kg、244 个和 4.04 kg。
田力[5](2019)在《茉莉酸甲酯及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生长及内含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果油麻藤(Mucuna macrocarpa Wall.)为大型木质藤本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大果油麻藤具有良好的园林应用前景,其藤茎可以药用,常用于强筋壮骨,调经补血,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贫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等。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以下简称Me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以下简称SA)具有影响植物生理生化、调节植物代谢活动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果油麻藤喷施0.1mmol/L、0.5mmol/L、0.9mmol/L、1.3mmol/L的MeJA和SA,对比大果油麻藤生长、生理、叶绿素荧光参数、药用成分等指标的变化,确定适合大果油麻藤生长的较佳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探索生长调节剂对藤本药用植物养分含量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作用,为提高藤本植物培育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eJA对大果油麻藤地茎增长有轻度抑制作用,低浓度SA轻度促进地茎的增大。0.9mmol/L、1.3m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大果油麻藤叶面积的增大有促进作用,在水杨酸处理组中,0.1mmol/L水杨酸处理下地径有所增高,大果油麻藤生物量、叶面积均为最大,最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大果油麻藤叶面积、生物量与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赤霉素GA3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2)低浓度MeJA和SA处理可提高SOD、POD、CAT活性,而超过一定浓度则表现出抑制其活性的现象,由此可见,外源施加0.5 mmol/L茉莉酸甲酯、水杨酸能大幅提高SOD、POD、CAT活性,从而有利于清除细胞内H2O2的毒害作用。MJ-1、MJ-4处理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细胞渗透调节能力。(3)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有利于提高大果油麻藤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含量,水杨酸处理下有效光化学速率(Fv’/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淬灭系数(qP)小幅低于茉莉酸甲酯处理。1.3m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Fv’/Fm’、qP、ETR,而NPQ较低,更利于提高有效光能和光合活性。(4)1.3mmol/L茉莉酸甲酯与0.1mmol/L、0.5mmol/L水杨酸处理下大果油麻藤吲哚乙酸IAA含量、玉米素核苷ZR含量、赤霉素GA3含量及IAA/ABA、(IAA+GA3+ZR)/ABA比值较高,有利于大果油麻藤内源激素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MeJA与SA不同浓度均降低了植物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5)各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各器官大果油麻藤Fe元素、Mn元素的积累,0.1mmol/L水杨酸具有促进植物体对Ca元素吸收的作用,0.1 mmol/L、1.3mmol/L茉莉酸甲酯有利于各器官对Mg的吸收。0.1mmol/L、1.3mmol/L水杨酸和0.5m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最有利于植物根系总酚的积累,1.3mmol/L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茎干总酚的积累效果最显着,中浓度(0.5mmol/L、0.9mmol/L)的MeJA和0.5mmol/L水杨酸处理对叶片总酚积累具有促进作用。MeJA处理下茎干、叶片总黄酮的积累量小幅高于SA处理,综合分析,低浓度MeJA和高浓度SA处理有利于大果油麻藤总黄酮、总三帖酸含量的积累。(6)两种生长调节剂对大果油麻藤生长、生理、养分含量及药效成分影响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果油麻藤总生物量与光合淬灭系数(qP)、IAA/ABA、(IAA+GA3+ZR)/ABA呈显着正相关,与ZR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叶面积与qP、IAA/ABA、(IAA+GA3+ZR)/ABA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IAA含量、ZR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各类养分含量与总酚、总黄酮和总三萜酸的关系密切。
吕梁[6](2019)在《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在粉霉病侵染及硅诱导甜瓜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引起的粉霉病是我国厚皮甜瓜的主要采后病害,硅酸钠是植物的无机诱抗剂。我们之前发现,果实防御T.roseum侵染以及硅诱导的果实抗性与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密切相关,但详细机理不明。本文以采后“玉金香”厚皮甜瓜为试材,在分离纯化果实线粒体的基础上,研究T.roseum侵染和硅酸钠处理对果实能量代谢以及活性氧积累的影响,分析T.roseum侵染和硅酸钠处理后果实线粒体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通过两次Percoll密度梯度差速离心技术建立了厚皮甜瓜果实线粒体的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的线粒体结构完整,活性良好。经多种蛋白提取方法比较,最终确定了酚抽提法为甜瓜线粒体蛋白的最优提取办法。2.T.roseum接种可诱导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H2O2的显着积累。通过活性氧荧光染色以及激光共聚焦扫描双染定位发现,接种诱导了果实氧爆,共定位结果证实,活性氧主要来源于线粒体。果实接种后线粒体中与能量代谢的关键酶,H+-ATPase、Ca2+-ATPase、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酶活均被显着调控。其中,接种后6小时H+-ATPase、Ca2+-ATPase、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均不同程度被抑制,而接种后12小时H+-ATPase、Ca2+-ATPase活性以及胞内ATP含量均显着增加。3.通过TMT技术分析接种T.roseum后12小时果实线粒体蛋白的表达情况,共获到1613个定性定量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42种蛋白差异表达,其中26个蛋白上调,16个蛋白下调,这些蛋白主要涉及能量代谢、胁迫响应和氧化还原平衡、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转运和线粒体稳态等相关功能。4.采后100mM硅酸钠浸泡可以显着抑制损伤接种T.roseum果实的病斑扩展。硅处理激活了接种果实的防御抗性,处理组织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快速升高。激光共聚焦荧光染色共定位证实这些活性氧主要来源于线粒体。此外,硅处理显着提高了接种果实能量代谢关键酶,包括H+-ATP酶、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诱导细胞内ATP的积累,并使之维持在较高水平。5.线粒体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硅处理诱导结合病原物接种后甜瓜果实的蛋白差异表达情况,共获得定性定量蛋白1694个。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51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均定位于线粒体。蛋白功能主要涉及初级代谢,蛋白功能包括呼吸电子传递链,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氧化还原过程,防御和胁迫响应,线粒体载体,蛋白和氨基酸代谢等。综上所述,厚皮甜瓜果实对T.roseum侵染具有积极的早期防卫响应能力,通过调控线粒体活性氧积累和能量代谢关键酶活性,提高并维持细胞内ATP水平,可更好地促进细胞建立防御反应和传导胁迫信号,抑制病原物的扩展。此外,硅酸钠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诱抗剂,可激发果实线粒体以更加充沛、快速和持久的方式调动能量和活性氧代谢参与对病原物侵染的防卫。
李云飞,朱莉,曾剑波,陈文钊,陈艳利,马超,李婷,张莹,攸学松[7](2019)在《不同生根剂浓度对厚皮甜瓜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根剂浓度对厚皮甜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根剂以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植株根粗、根条数均增加,但是随着生根剂浓度的增加,根粗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用生根剂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瓜重和产量也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并不是生根剂浓度越大越有利于植株及果实生长。可见,施10 mg/L生根剂6 mL/株后,效果最好,适用于生产。
沈霄[8](2018)在《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于2017-2018连续两年在扬州大学教学果园进行,采用“丰水”和“寿新水”两个砂梨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和不同时期果柄处理对供试品种果实生长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后4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果柄能够显着促进丰水果实鲜重生长,比对照果重增加11.18%;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果柄,果重比对照增加 15.83%;2.花后45天采用1.75%GA4+7处理果柄能够显着促进寿新水果实鲜重生长,可比对照果重增加42.60%;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6-BA处理果柄,果重比对照增加68.73%;3.供试品种果实可溶性糖中含有麦芽五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糖醇5种糖组分,其中主要以果糖和山梨糖醇为主,麦芽五糖含量最低,花后40天采用1.5%GA4+7+1.5%6-BA处理,丰水果实中麦芽五塘、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NAA和1.5%GA4+7+0.75%6-BA处理寿新水梨果柄,能够显着增加葡萄糖、果糖含量;4.供试果实可溶性酸中含有草酸、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四种酸组分,其中,主要以以苹果酸和奎宁酸为主,草酸含量最低,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能够影响果实酸组变化,花后4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丰水果实中草酸、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总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花后60天采用1.5%GA4+7+0.75%NAA处理丰水和寿新水梨,也能显着降低其酸组分含量。
李丹[9](2018)在《无核白葡萄采后落粒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新疆无核白葡萄是新鲜食用、制干两用品种。然而,无核白葡萄果皮薄弱,肉质鲜嫩、果柄幼嫩,果刷较短,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果粒的机械损伤和果粒脱落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采收前来处理无核白葡萄,以此来减少采收后无核白葡萄的落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吐鲁番无核白葡萄为试验材料,采前不同生长期喷施生长调节剂,采后用1-MCP处理,贮藏于低温下,研究其对无核白葡萄落粒及品质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最佳喷施浓度及时间的确定,在采收前20 d、15 d、5 d进行无核白葡萄喷穗处理,不同浓度赤霉素、萘乙酸,液体1-MCP进行采前喷穗处理。采用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指数3个指标评价无核白葡萄贮藏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筛选出最佳的喷施浓度。结果表明,40 mg/L的赤霉素、100 mg/L的萘乙酸、液体100mg/L的1-MCP,可有效抑制无核白葡萄贮藏过程中果实的落粒率、腐烂率、果梗褐变指数的增加。2.采前、采后处理做对比,定期测定无核白葡萄在贮藏过程中腐烂率、落粒率、SSC、TA、Vc、果梗褐变指数的变化,研究无核白葡萄采后贮藏期间品质及落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采后处理无核白葡萄可显着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减缓无核白葡萄落粒的速度,延缓果实的褐变,延缓Vc以及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3.采前、采后处理做对比,无核白葡萄贮藏于低温(-1℃±0℃,RH 90%-95%)条件下探讨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抗氧化酶及防御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后处理较采前处理能有效延长SOD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延缓CAT的下降,抑制POD上升的速度,提高APX活性,减少O2-.和H2O2在果实中的积累速度。4.采前、采后处理做对比,研究葡萄果实中PAL、GLU和造成葡萄落粒的CX、LOX活性大小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内GA3、IAA、ABA这三个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采后处理较采前处理能够提高PAL和GLU的活性,抑制果实中造成落粒的CX、LOX活性上升。采后处理组可以很好地抑制无核白葡萄离层区脱落酸含量的升高,并且使得吲哚乙酸,赤霉素含量的降低,进而阻抑离层区域的形成,减少果实脱落。
于立尧[10](2018)在《外源γ-氨基丁酸对甜瓜幼苗生长、抗干旱胁迫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夏秋季甜瓜育苗中经常遇到的高温、干旱多发导致幼苗长势弱,质量低等问题,本试验研究了外源喷施不同浓度的GABA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甜瓜幼苗的生长发育、抗逆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及根系干鲜重、根表面积、根尖数等生长指标显着降低,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含水率下降,表明幼苗受到严重的生长抑制,阻碍了幼苗叶片的扩展与根系的发育。外源喷施20 mmol/L GABA后缓解了重度及轻度干旱条件下甜瓜幼苗叶片与根系的生长抑制,使叶片含水率分别提高至93.4%和93.6%,叶面积比分别提高了24.19%和27.59%,同时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与根系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促进幼苗叶片的伸展与根系的发育。2.外源喷施20 mmol/L的GABA提高了重度与轻度干旱胁迫下三种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至54.56μg/g和51.68μg/g;MDA含量分别降低至0.86 mmol/g和0.41 mmol/g,减轻细胞膜伤害度至26.26%和2.16%,表明外源GABA降低了干旱造成的活性氧胁迫与渗透胁迫,保护了细胞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重度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根系和叶片的GABA含量分别上升了337.14%和296.15%,轻度干旱胁迫下则上升了277.14%和286.54%,GABA合成关键酶GAD活性分别升高了155.65%、172.29%、111.21%和183.65%,降解关键酶GABA-T活性下降68.57%、62.22%、71.43%和55.56%至较低水平,两者共同导致了GABA在幼苗细胞中的大量积累,且根系与叶片中GABA含量及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干旱胁迫下,外源施用20 mmol/L的GABA进一步提高了根系和叶片细胞的GABA含量,降低了GAD活性,抑制了内源GABA的合成,表明外源GABA对内源GABA合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同时提高了GABAT活性,加速了细胞中GABA的降解。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甜瓜幼苗根系和叶片p H值分别下降1.52%、7.08%、0.83%和1.50%,细胞质发生酸化,且不同水分条件下GAD活性与细胞p H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P=0.019,n=18)和-0.773(P=0.000,n=18),表明干旱胁迫引起的细胞酸碱度变化可能与GABA的合成速率相耦合。本研究探讨了外源GABA提高甜瓜幼苗抗旱性的效果与机理,可以为夏秋季甜瓜育苗中施用GABA促进幼苗生长以解决夏秋季甜瓜育苗常遇高温干旱的问题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厚皮甜瓜对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厚皮甜瓜对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甜瓜果脐大小性状遗传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甜瓜概述 |
1.2 甜瓜果实性状研究 |
1.3 生产栽培措施对甜瓜果实的影响研究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瓜类作物中应用研究 |
1.5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在甜瓜中应用 |
1.6 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甜瓜果脐大小性状遗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甜瓜果脐大小与雌花和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处理对甜瓜果脐大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灵武长枣的概述 |
1.2 提高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方法 |
1.2.1 采前研究 |
1.2.2 采后贮藏保鲜技术 |
1.3 电场保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灵武长枣营养生殖生长指标测定及样品采集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各指标的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3)甜瓜对低磷胁迫适应性响应的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简介 |
1.2 甜瓜主要栽培区土壤磷现状 |
1.3 植物适应低磷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
1.3.1 根系构型 |
1.3.2 根冠比 |
1.3.3 根系生理响应 |
1.3.4 磷转运子基因 |
1.3.5 植株磷效率 |
1.3.6 光合作用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1.4 低磷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
1.4.1 磷酸盐 |
1.4.2 钙离子 |
1.4.3 转录因子 |
1.4.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甜瓜根系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地上部形态指标的测定 |
2.1.4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
2.1.5 干重的测定和根冠比的计算 |
2.1.6 元素含量的测定 |
2.1.7 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
2.1.8 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收集和测定 |
2.1.9 酸性磷酸酶基因和PHT1 家族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
2.1.10 磷酸盐吸收速率和磷利用效率的计算 |
2.1.11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不同浓度磷酸盐供应对甜瓜生长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磷酸盐供应对幼苗各元素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浓度磷酸盐供应对根系构型的影响 |
2.2.4 根系对不同浓度磷酸盐供应的生理响应 |
2.2.5 根系高亲和性磷转运子基因表达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2.2.6 不同浓度磷酸盐供应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2.2.7 不同浓度磷酸盐供应下磷酸盐吸收速率和磷利用效率 |
2.3 讨论 |
2.3.1 磷限制是低磷胁迫下甜瓜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
2.3.2 根系形态对低磷胁迫响应 |
2.3.3 磷活化和吸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甜瓜光合系统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1.4 气体交换参数和气孔限制值的计算 |
3.1.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3.1.6 质子势和ATP合成酶的活性测定 |
3.1.7 光合电子传递链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q PCR测定 |
3.1.8 叶绿体超微结构 |
3.1.9 丙二醛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3.1.10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甜瓜光合作用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2.2 光反应系统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2.3 光合质子传递和ATP酶活性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2.4 叶绿体超微结构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2.5 细胞膜脂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2.6 叶绿体低磷胁迫下的保护策略 |
3.3 讨论 |
3.3.1 低磷胁迫通过非气孔限制抑制光合作用 |
3.3.2 低磷胁迫下叶片降低光氧化损伤的途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甜瓜低磷胁迫响应基因的挖掘与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RNA的提取和cDNA文库的构建 |
4.1.4 转录组测序 |
4.1.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分析 |
4.1.6 测序结果的qPCR验证 |
4.1.7 低磷响应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4.1.8 蔗糖含量的测定 |
4.1.9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转录组测序结果统计和验证 |
4.2.2 差异基因的表达筛选和GO富集分析 |
4.2.3 磷亏缺信号转导基因的挖掘与表达模式分析 |
4.2.4 磷活化、吸收、转运和再利用基因及表达模式的分析 |
4.2.5 低磷胁迫防御系统基因及表达模式的分析 |
4.2.6 其他差异基因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分析 |
4.3 讨论 |
4.3.1 低磷胁迫信号转导 |
4.3.2 蔗糖在甜瓜低磷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4.3.3 甜瓜低磷胁迫防御和保护策略 |
4.3.4 根系分泌有机酸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源激素对甜瓜根系形态和地上部生长低磷胁迫响应的调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5.1.4 内源激素信号转导差异基因富集通路分析 |
5.1.5 内源激素信号转导与转运差异基因表达量测定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内源激素水平对根系形态低磷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 |
5.2.2 内源激素信号对根系形态低磷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 |
5.2.3 根系内源激素转运蛋白基因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5.2.4 内源激素水平对地上部形态低磷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 |
5.2.5 内源激素信号对地上部形态低磷胁迫响应的调控作用 |
5.2.6 地上部内源激素转运蛋白基因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其他相关工作 |
致谢 |
(4)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油茶概述 |
1.1.1 油茶简介 |
1.1.2 油茶的生产现状 |
1.1.3 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的成因 |
1.2 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
1.2.1 花芽分化进程的研究 |
1.2.2 内源激素在花芽分化中的作用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1.3 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3.1 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
1.3.2 内源激素在果实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同化物分配的研究进展 |
1.4.1 同化物分配的原则 |
1.4.2 同化物分配方法的研究 |
1.4.3 内源激素在同化物分配中的作用 |
1.4.4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的影响 |
2.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的影响 |
2.4.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的影响 |
2.4.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分化和果实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分化的影响 |
3.1.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3 讨论与小结 |
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营养物质的影响 |
3.2.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3 油茶花芽分化率和果实产量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
3.2.4 讨论与小结 |
3.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3 油茶花芽分化率和果实产量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3.3.4 讨论与小结 |
3.4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4.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4 讨论与小结 |
3.5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3.5.1 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量的影响 |
3.5.2 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量的影响 |
3.5.3 讨论与小结 |
4 总讨论与结论 |
4.1 总讨论 |
4.1.1 外施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花芽的影响 |
4.1.2 外施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花芽的影响 |
4.1.3 外施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果实的影响 |
4.1.4 外施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果实的影响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茉莉酸甲酯及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生长及内含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果油麻藤生物学特征 |
1.2 油麻藤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外源激素水杨酸与茉莉酸甲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杨酸(SA)概述 |
1.3.2 水杨酸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其应用 |
1.3.3 茉莉酸甲酯(MeJA)概述 |
1.3.4 茉莉酸甲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其应用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2.3 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的配制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
2.4.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3 养分指标的测定 |
2.4.4 药用成分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MeJA和SA对大果油麻藤生长状况的影响 |
3.1.1 地径的变化动态 |
3.1.2 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
3.1.3 叶面积的变化动态 |
3.1.4 小结 |
3.2 MeJA和SA对大果油麻藤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大果油麻藤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2 大果油麻藤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3 大果油麻藤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3.2.4 大果油麻藤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2.5 小结 |
3.3 MeJA和SA对大果油麻藤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1 大果油麻藤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3.3.2 大果油麻藤叶片内源激素平衡 |
3.3.3 小结 |
3.4 MeJA和SA对大果油麻藤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4.2 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的变化 |
3.4.3 有效光化学速率Fv'/Fm'的变化 |
3.4.4 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变化 |
3.4.5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的变化 |
3.4.6 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 |
3.4.7 小结 |
3.5 MeJA和SA对大果油麻藤各器官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3.5.1 大果油麻藤N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2 大果油麻藤P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3 大果油麻藤K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4 大果油麻藤Fe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5 大果油麻藤Ca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6 大果油麻藤Mg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7 大果油麻藤Mn元素积累量的变化 |
3.5.8 小结 |
3.6 MeJA和SA对大果油麻藤药用成分影响 |
3.6.1 大果油麻藤总酚积累量的变化 |
3.6.2 大果油麻藤总黄酮积累量的变化 |
3.6.3 大果油麻藤总三萜酸积累量的变化 |
3.6.4 小结 |
第四章 MeJA和SA处理下大果油麻藤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4.1 大果油麻藤生长、生物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4.2 大果油麻藤生长、生物量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 大果油麻藤生长、生物量与养分积累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 大果油麻藤养分含量与药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外源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苗木形态的影响 |
5.1.2 外源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生理生化的影响 |
5.1.3 外源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5.1.4 外源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无机养分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
5.2 结论 |
5.3 展望 |
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6)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在粉霉病侵染及硅诱导甜瓜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题依据 |
1.厚皮甜瓜及其主要采后病害 |
2.果实防御的相关机制 |
2.1 免疫机制 |
2.2 诱导抗病性 |
2.3 诱导抗病性的机理 |
2.4 诱导抗性中激发子的类型 |
2.5 防御过程中的底火效应 |
2.6 果蔬诱导抗病性在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
3.线粒体是胁迫条件下ROS与能量代谢发生的主要部位 |
3.1 植物线粒体与防御响应 |
3.2 线粒体对病原物侵染早期防御响应的作用 |
3.3 线粒体在ETI和 PCD阶段的作用 |
3.4 线粒体活性氧与电子呼吸链在防御响应中的作用 |
4.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及在采后领域的应用 |
4.1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及策略 |
4.2 植物抗性研究与线粒体蛋白组学 |
5.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5.1 研究目标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厚皮甜瓜果实线粒体分离以及线粒体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粗提线粒体的活检与结构观察 |
3.2 果实线粒体梯度密度提取及纯度检验 |
3.3 果实线粒体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 |
4.讨论 |
第三章 T.roseum侵染对厚皮甜瓜果实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T.roseum侵染后果实病斑的变化 |
3.2 T.roseum侵染对果实H2O2 累积的影响 |
3.3 T.roseum侵染后ROS在果皮组织和皮层细胞的分布情况 |
3.4 T.roseum侵染对果实线粒能量代谢的影响 |
4.讨论 |
第四章 T.roseum侵染对厚皮甜瓜果实线粒体蛋白组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孢子悬浮液配制 |
2.3 病原物接种 |
2.4 取样 |
2.5 果实线粒体的提取 |
2.6 甜瓜线粒体梯度密度离心法纯化提取及纯度检验 |
2.7 果实线粒体蛋白质的提取 |
2.8 TMT 标记果实抗病初期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2.9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质 |
2.10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T.roseum侵染早期果实线粒体蛋白的定性定量结果 |
3.2 差异表达蛋白GO及KEGG分析 |
3.3 T.roseum侵染早期对果实线粒体蛋白差异性表达的影响 |
3.3.1 对呼吸电子传递链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2 对氧化还原平衡以及胁迫响应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3 对糖酵解以及三羧酸循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4 对转运和线粒体稳态等其他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五章 硅酸钠处理对 T. roseum 接种厚皮甜瓜果实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硅处理果实对粉霉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
3.2 硅处理对T.roseum接种果实ROS累积的影响 |
3.3 硅处理对T.roseum接种果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4.讨论 |
第六章 硅酸钠处理对 T. roseum 接种厚皮甜瓜果实线粒体蛋白组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果实材料 |
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孢子悬浮液配制 |
2.3 病原物接种 |
2.4 取样 |
2.5 果实线粒体的提取 |
2.6 甜瓜线粒体梯度密度离心法纯化提取及纯度检验 |
2.7 Si 处理诱导的甜瓜果实抗病过程中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2.8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质 |
2.9 数据统计 |
3.结果与分析 |
3.1 硅处理对T.roseum接种果实线粒体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 硅处理对T.roseum接种果实线粒体的定性定量结果 |
3.3 硅处理对T.roseum接种果实线粒体蛋白差异表达的影响 |
3.3.1 对呼吸电子传递链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2 对防御和胁迫响应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3 对糖酵解过程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4 对三羧酸循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5 对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6 对氧化还原过程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7 对线粒体载体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8 未鉴定和难以分类的蛋白 |
4.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本文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不同生根剂浓度对厚皮甜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实施 |
1.4 观察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厚皮甜瓜根系生长和产量情况 |
2.2 不同处理厚皮甜瓜果实品质 |
3 结论与讨论 |
(8)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激素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
1.1.1 生长素 |
1.1.2 细胞分裂素 |
1.1.3 赤霉素 |
1.1.4 脱落酸 |
1.1.5 乙烯 |
1.1.6 其他激素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
1.2.1 类似生长素药剂 |
1.2.2 合成细胞分裂素 |
1.2.3 “乙烯利” |
1.2.4 “矮壮素” |
1.2.5 其他生长调节剂 |
1.3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
1.3.1 植保素 |
1.3.2 木质化作用 |
1.3.3 信号分子作用 |
1.3.4 趋避捕食作用 |
1.3.5 其他功能 |
1.4 生长物质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
1.4.1 对果树单性结实的影响 |
1.4.2 对果树花芽分化的影响 |
1.4.3 对果树根系的影响 |
1.4.4 对果树座果率的影响 |
1.4.5 对果树抗逆性的影响 |
1.4.6 对果树休眠的影响 |
1.4.7 对果实大小及果形的影响 |
1.4.8 对果实成熟和品质的影响 |
1.5 本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梨果实生长调控技术开发与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处理设置 |
2.1.2.1 花后40天处理对丰水果实的影响(2017年) |
2.1.2.2 花后60天处理对丰水果实的影响(2017年) |
2.1.2.3 花后45天处理对丰水果实的影响(2018年) |
2.1.2.4 花后60天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发育的影响(2017年) |
2.1.2.5 花后45天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发育的影响(2018年)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果实横纵径生长测定 |
2.1.5 果实重量测定 |
2.1.6 果实硬度测定 |
2.1.7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1.8 可溶性糖测定 |
2.1.9 果实糖组分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2.1.10 果实酸组分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后40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7) |
2.2.1.1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1.2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纵径生长的影响 |
2.2.1.3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成熟期'丰水'果重的影响 |
2.2.2 花后60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7) |
2.2.2.1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2.2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纵径生长的影响 |
2.2.2.3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重的影响 |
2.2.3 花后45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8) |
2.2.3.1 花后45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3.2 花后45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重量变化的影响 |
2.2.4 花后60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寿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7) |
2.2.4.1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4.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纵径的影响 |
2.2.4.3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重的影响 |
2.2.5 花后45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寿新水'果实生长形态的影响(2018) |
2.2.5.1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横径生长的影响 |
2.2.5.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重的影响 |
2.2.6 花后4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2017) |
2.2.6.1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6.2 不同处理对'丰水'糖组分的影响 |
2.2.6.3 不同处理对'丰水'酸组分的影响 |
2.2.7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2017) |
2.2.7.1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7.2 不同处理对'丰水'糖组分的影响 |
2.2.7.3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酸组分的影响 |
2.2.8 花后60天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2017) |
2.2.8.1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8.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糖组分的影响 |
2.2.8.3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酸组分的影响 |
2.2.9 花后45天不同处理对'丰水'、'寿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2018) |
2.2.9.1 不同处理对'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9.2 不同处理对'寿新水'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无核白葡萄采后落粒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无核白葡萄的简介 |
1.2 无核白葡萄贮运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1.2.1 贮运过程中无核白葡萄落粒严重 |
1.2.2 贮运过程中无核白葡萄腐烂及果梗褐变 |
1.2.3 贮运过程中无核白葡萄采后侵染病害 |
1.3 无核白葡萄贮运保鲜技术 |
1.3.1 无核白葡萄的贮运技术 |
1.3.2 无核白葡萄的保鲜技术 |
1.4 影响无核白葡萄保鲜因素 |
1.4.1 无核白葡萄品种 |
1.4.2 采收质量 |
1.4.3 贮藏条件 |
1.5 生长调节剂在无核白葡萄上的应用 |
1.5.1 赤霉素在无核白葡萄中的应用 |
1.5.2 萘乙酸在无核白葡萄中的应用 |
1.6 无核白葡萄落粒的研究现状 |
1.6.1 葡萄果柄结构与落粒的关系 |
1.6.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落粒的关系 |
1.6.3 离层相关酶活性与落粒的关系 |
1.7 无核白葡萄衰老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
1.8 研究内容 |
1.8.1 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采前生长调节剂处理无核白葡萄最适宜浓度及时间 |
1.8.2 采前、采后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1.8.3 采前、采后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1.8.4 采前、采后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落粒相关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2章 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采前生长调节剂处理无核白葡萄最适宜浓度及时间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主要测试指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早期喷施试验结果分析 |
2.2.2 中期喷施试验结果分析 |
2.2.3 后期喷施试验结果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仪器与设备 |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结果与分析 |
3.2.1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落粒率的影响 |
3.2.2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腐烂率的影响 |
3.2.3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
3.2.4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5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3.2.6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前采后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仪器与设备 |
4.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POD活性的影响 |
4.2.2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MDA含量的影响 |
4.2.3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CAT活性的影响 |
4.2.4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SOD活性影响 |
4.2.5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APX活性的影响 |
4.2.6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4.2.7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H_2O_2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前采后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落粒相关酶及内源激素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仪器与设备 |
5.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CX活性的影响 |
5.2.2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PAL活性的影响 |
5.2.3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GLU活性的影响 |
5.2.4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LOX活性的影响 |
5.2.5 采前采后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内源激素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处理无核白葡萄最适宜浓度及时间 |
6.1.2 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6.1.3 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贮藏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6.1.4 不同处理对无核白贮藏期落粒相关酶及内源激素影响 |
6.2 展望 |
6.2.1 优化农田喷施条件 |
6.2.2 无核白葡萄采收条件及运输过程中条件优化 |
6.2.3 无核白落粒机理需要深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外源γ-氨基丁酸对甜瓜幼苗生长、抗干旱胁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甜瓜的生物学特征 |
1.2 甜瓜在上海地区的栽培现状 |
1.3 甜瓜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1.4 甜瓜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4.1 甜瓜幼苗生长发育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4.2 甜瓜幼苗生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5 γ-氨基丁酸对甜瓜幼苗的影响 |
1.5.1 γ-氨基丁酸的基本性质 |
1.5.2 γ-氨基丁酸的作用 |
1.5.3 γ-氨基丁酸的代谢途径 |
1.5.4 GABA在抗逆机理中的作用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测定项目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地上部生长指标的影响 |
2.3.2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 |
2.3.3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4 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的生长分析 |
2.3.5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
2.4 结论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测定项目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3.3.2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3.3.3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3.3.4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5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6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质膜伤害度的影响 |
3.4 结论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GABA代谢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测定项目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GABA含量的影响 |
4.3.2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GAD活性的影响 |
4.3.3 外源γ-氨基丁酸对干旱胁迫下甜瓜幼苗GABA-T 活性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下甜瓜幼苗细胞pH值的变化及与GA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4.4 结论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厚皮甜瓜对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甜瓜果脐大小性状遗传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志文.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杨亚丽. 宁夏大学, 2020(03)
- [3]甜瓜对低磷胁迫适应性响应的生理基础研究[D]. 李彭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温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茉莉酸甲酯及水杨酸对大果油麻藤生长及内含物的影响[D]. 田力. 广西大学, 2019(01)
- [6]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活性氧在粉霉病侵染及硅诱导甜瓜果实早期防御响应中的作用[D]. 吕梁.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7]不同生根剂浓度对厚皮甜瓜生长的影响[J]. 李云飞,朱莉,曾剑波,陈文钊,陈艳利,马超,李婷,张莹,攸学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1)
- [8]砂梨果实膨大剂筛选与应用研究[D]. 沈霄. 扬州大学, 2018(05)
- [9]无核白葡萄采后落粒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D]. 李丹.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外源γ-氨基丁酸对甜瓜幼苗生长、抗干旱胁迫的影响[D]. 于立尧.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