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惠与日本佳速航空公司签订长期维修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琨[1](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卢建昊[2](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杜海龙[3](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罗雪飞[4](2020)在《G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中国民航运输业蓬勃发展,民航运输机队规模持续扩大,带动航空维修业迅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国民航有60家运输航空公司,3639架运输飞机,飞机维修市场巨大。近年来,国产飞机ARJ21投入运营,C919大飞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促使维修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国外维修企业和原设备生产厂家纷纷进军国内飞机维修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国内航空维修企业还面临着飞机和原设备制造厂商的技术垄断等不利因素。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航空维修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扬长避短,建立市场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GA公司是一家维修能力非常全面的民用航空维修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有航线维护、机体大修、附件维修、航空培训和零部件制造五个战略单元,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南航和第三方客户。自1989年成立起,抓住维修产业髙速増长的机遇,企业迅速发展,成长为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飞机维修企业。近年来,飞机维修业务相对饱和,GA公司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本文研究GA公司为了持续健康发展,如何选择发展战略和确定实施保障措施。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GA公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研究公司发展战略的意义,列举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运用企业战略分析中常用的pest模型分析GA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GA公司的行业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同时结合公司的竞争现状,据此找出GA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第三章分析GA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公司的发展概况、拥有的资源和核心能力,找出其优势与劣势。第四章采用SWOT分析模型对GA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总结归纳,根据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和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战略选项分析和战略对比,结合行业政策矩阵,确定了GA公司的高差异发展战略,并指出了战略实施方向。第五章从技术研发创新、市场营销、效益管控、人才培养、组建战略联盟等多个环节对战略的实施保障给出具体措施。
陈浩[5](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张一鸣[6](2019)在《民航运输业的开发性金融研究 ——以厦门航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虽然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但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全球航空市场化的深入,我国民航运输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但是高铁运输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民航企业自身较高的运营成本等原因,使得我国民航企业出现了低利润率、高营收增长的发展态势。在行业需求旺盛的前提下,如何快速抢占国际和支线市场,扩大运力能力和降低运营成本是民航企业普遍面临的困扰,而开发性金融作为我国金融组织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通过将信贷原理和国家信用结合,能够给予民航运输业可靠的信贷支持,促进其快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结构,阐述开发性金融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运用的相关金融理论。其次,详述我国民航运输业的特征和发展情况,指出民航运输业周期性和泛金融属性的特征,然后对比分析国外金融机构对民航运输业的支持经验,结合我国民航企业的融资特点和需求,指出目前我国民航企业在购置飞机时大多数采用租赁和金融机构长期信贷支持的方式,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的比重偏小。本文以厦门航空作为实例,通过分析厦门航空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以航空安全运输角度(马尼拉事故、波音B737Max事件)切入公司经营风险,提供开发性金融支持厦门航空信贷的方案设想,探讨厦门航空的融资优化方案。最后,结合国内外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航企业的成功经验,得出匹配我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民航企业发展的建议。通过对民航运输业的发展梳理,笔者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对航空出行的需求,未来民航运输业将继续快速发展,文章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厦门航空作为视角,从厦门航空与国内四大航空公司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成本分析等多维度的财务分析对厦门航空运营做出评价,结合财务风险分析,得出厦门航空整体经营良好,财务稳健,开发性金融应当为厦门航空提供富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方案,促进民航运输业的发展。
贺大伟[7](2019)在《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学位论文为经济法专业(学科)产业法方向下关于航空仲裁制度的主题研究,以规范、调整航空仲裁的国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及相关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于我国现阶段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法律问题作出清晰阐释,明确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性命题在学理层面的论证基础和实践层面的实然绩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本文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学理层面清晰界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以推动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仲裁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仲裁虽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且在若干维度与航空争议的产业特征高度契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仲裁可以适用于航空争议的所有领域,对于这一情形,本文将其归纳为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作为航空仲裁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构成了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以航空仲裁适用限度为选题,主要考量基点在于:第一、航空仲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航空争议的持续增多,我国实践领域的航空仲裁机制已初步完成构建,航空仲裁已发展为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法律选项、行业仲裁的重要制度创新、仲裁法与航空法的重要改革实践。第二、对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界定与论证已构成航空仲裁理论发展与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一。目前,就航空仲裁的适用性而言,存在着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等具体问题,并呈现出航空争议“泛仲裁化”的倾向,为学理层面进一步加强论证进而给予规范性解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总体而言,从学理层面清晰厘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不仅是实践中航空仲裁规则制定、航空仲裁活动开展的科学基础,更是未来条件具备之时航空仲裁立法的逻辑前提。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合理限度为切入点,以航空法和仲裁法等多学科背景为分析视角,结合我国实务界业已开展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日益增多的航空争议类型,并根据可仲裁性、可契约性的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航空仲裁机制在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等领域的适用限度;此外,基于可独立性的评判视角,本文也对我国航空仲裁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在篇章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本文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分析脉络,力争能以较为规范的学术范式对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进行论证。在此目标下,笔者将论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含导言)。在导言部分,本文对论文的选题做了总体性说明,涵盖问题与意义、文献与资料、方法与结构、创新与不足、术语与说明等五个主要模块,涉及内容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撰写说明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具体分为六章:第一章、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基本范畴的界定,以及对航空仲裁既有实践的归纳。基本范畴界定的目的在于厘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既有实践整理的目标在于阐释航空法、仲裁法与航空仲裁实践的基本关系,以为正式展开论述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基本范畴主要围绕航空仲裁中“航空”、“仲裁”这两大基本要素进行展开,分别论述了航空活动、航空器、航空法的基本要义,并以西方法治史中仲裁的沿革和我国现代仲裁制度的确立为主线,归纳了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确立的时空背景。既有实践主要围绕国际、国内两大领域现有航空实践而展开,就国际领域而言,与一般类型的国际商事仲裁相似,国际航空仲裁实践虽存在于外国法、国际公约以及若干常设性国际航空组织的仲裁活动之中,但就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我国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诞生之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常设性国际航空仲裁组织;就国内领域而言,尽管《民用航空法》并未涉及仲裁等法律机制,但这并不能否定仲裁在航空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应有价值,在实践适用中应依《仲裁法》而行,同时,随着我国航空仲裁实践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设立,标志着国际航空仲裁机制正式引入我国,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乃至全球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航空市场的话语权、推动中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根本动因与限度标准的阐释和论证。研究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具体原因,旨在说明航空仲裁在学理层面的适用合理性;提出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问题,旨在阐释问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为后文正式展开论证奠定方法论基础。在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方面,本文论证了仲裁机制作为一种制度供给被引入航空争议解决领域,既存在必要性,又存有合理性。具体而言,其核心因素无外乎我国《仲裁法》所确立的现代仲裁制度对于航空争议固有特征与解决需求的契合,包括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等。就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而言,本文将这一命题定位为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并将其具体缘由概括为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这两大问题。在前述问题之上,本部分提出了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评判维度和分析框架,就其评判维度而言,在航空争议领域合理界定仲裁机制的作用范围,寻找出航空仲裁的制度边界,至少应遵循仲裁法关于仲裁制度启动具有两大刚性要素的标准,以及航空仲裁的已有实践,基于此,本文将争议法律关系的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可独立性设定为具体判定航空仲裁适用边界的三个维度,由此进一步确立了全文的分析框架,为全文论证确立了方法论基础。第三章、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等多个维度的划分标准,力争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梳理出符合法理要求和学理规范的航空争议类型,并对其可仲裁性作出论证,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仲裁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的缘由,一方面是基于可仲裁属性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另一方面是基于类型化标准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在此基础上,有鉴于航空仲裁属于仲裁法与航空法的交叉学科领域,其制度设计的逻辑链接着国际法与国内法、大陆法与英美法、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多个维度,内容较为繁杂,且不乏部门法之间的法律冲突,因此,本文根据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不同维度,从源头梳理了航空争议的基本类型。基于上述考量,结合学理和实践的衔接,本文将航空争议主要归纳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就其内涵与外延、具体类型或内容构成、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第四章、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解决机制可契约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航空法上的特有论争,就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进行论证,涉及航空运输总条件的法律属性以及航空仲裁协议引入争议的方式等问题,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契约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仲裁法理与文义对于可契约性的限定,并就可契约性与可仲裁性两大标准并列设置的原因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争议事项可仲裁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充分条件、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必要条件的判断。以此为基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的适用虽符合可仲裁性的标准,但在可契约性方面存有两大法理障碍,一为航空法上特有的问题,亦即航空运输领域所面临的运输总条件是否具有合同属性的问题,二为仲裁机制普遍适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亦即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围绕这两大问题,本部分具体展开了论证,初步得出上述三大类型争议依照可契约性标准的具体适用限度。第五章、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实践中关于航空仲裁要素可独立性的柔性标准,并基于行业仲裁理论和制度竞争理论,就航空仲裁机制独立化、专业性实践的绩效进行评估,在为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样本的同时,希冀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独立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以可独立性为探讨目标,汇总了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在具体介绍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实践之后,就其在机构定位、受案范围、仲裁规则、竞争优势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予以论证。此外,基于解释论的视角,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不仅可以从仲裁法上的行业仲裁理念中寻找到其独立性根源,亦可以从我国正在推进的民航强国战略中软性制度竞争实力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并“发现”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现实意义。第六章、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本章系对全文研究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制度完善的展望。回顾的目的在于评估研究是否实现了预期确立的目标,包括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论证过程是否符合学理逻辑;展望的方向在于通过对本次研究得失的检测,为将来可能的继续研究矫正方法和方向,并就我国航空仲裁在制度层面的完善提出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具体而言,依据前文的论述,本部分进一步论述了航空仲裁“制度”至少由“机制”和“法律”两部分构成,并论证了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包括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经过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可独立性分析之后,就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得出了若干初步结论。此外,基于对我国现行航空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部分也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指出应当从“机制”和“法律”两个层面出发,共同推进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为我国航空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制度维度的软实力支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本文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四种工具。规范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在法的概念、要素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解释与适用,以寻求不同学科视角下法律冲突之间的匹配与调和,进而实现对于航空仲裁法律制度融入我国法律体系结构的关切;实证分析方法的原因在于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实践样本,倒逼学术界对航空仲裁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答思路和方案,这也为本文从理论角度展开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比较分析方法的侧重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航空仲裁机制的比较,以及对行业仲裁体系内金融仲裁、建筑仲裁等仲裁类型的比较,来进一步探求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应然时空维度;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在于通过把航空仲裁纳入法律制度竞争软实力的范畴,依托于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为我国航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制度支撑作出解释论层面的阐释与解读。在研究结论方面,经过本文对于研究命题的系统性论述,本文总体认为,随着我国实践领域具有独特属性的航空争议日益增多,航空仲裁机制的适用成为必然,但是,有鉴于制度与实践因素,对于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厘定有其学理必要和实际可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终得出了如下具体结论:第一、依照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区分标准,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航空争议类型化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大主要类型。第二、航空财产权益争议的界定虽符合《仲裁法》关于“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仲裁适用的立法精神,但在具体适用领域仍需做进一步区分:首先,基于侵权而生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其次,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再次,基于单方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因既不具有可仲裁性又不具有可契约性,而无法适用仲裁机制。第三、航空仲裁机制的主要适用领域应限定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且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与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第四、航空消费争议领域的争议事项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加之立法对于航空运输总条件法律属性尚未作出正式界定,进而造成了其适用仲裁机制的法理和现实障碍。第五、通过对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目前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存在若干发展挑战,但属于“成长的烦恼”,无论是基于行业仲裁的法理定位亦或是基于制度竞争的战略考量,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均有其存在并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
牛群[8](2019)在《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下文简称AGOA),这标志着美国对非政策的重大转变,该法案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AGOA是一部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非互惠贸易和投资法案,是21世纪美国对非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基石。后经过几次修订,并于2015年由奥巴马政府从新签署将该法案延伸至2025年。作为受益国必须要遵守美国设定的标准,即:建立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保护人权和公平审判;消除童工、保护工人的权利以及不得从事危害美国的恐怖活动等。AGOA在实施近20年中,的确促进了美国和非洲国家部分领域的贸易增长、创造就业和投资的增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受益国对法案的利用率不高、出口产品过于单一、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等。同时,部分官员和学者对其成效表示质疑。部分学者认为,AGOA在实施近20年中对非洲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并认为该法案对美国比较有利,它帮助美国打开了非洲市场,并成功移植了美国民主和价值观。而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虽然在新法案中对部分问题得到修正,但是要充分利用AGOA提供的机遇,美非要共同努力正视并解决问题。部分官员和学者对2025年AGOA到期后美非经贸关系的走向表示担忧。无论未来美非关系走向何方,AGOA的确促进了以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增长。2010-2016年期间,美国向非洲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农业、化学、药品、高科技和服务业。与此同时,非洲向美国出口最快的产品是农产品、服装、精炼铜、鞋类以及教育服务。虽然在AGOA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但预计未来美非经贸合作多元化持续扩大,美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变得多元且灵活。美非经贸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侯道琪[9](2019)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国斯里兰卡关系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发展,具有多维意涵。其中,在促进发展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了我国的外部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互利共赢。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特别是有助于与沿海国家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对海洋秩序的共同认知,具有深刻的海权意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唤醒共同历史记忆,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供公共产品,构建国家间合作新型态,大大提升了我国的软实力。中国传统南亚外交政策中,中印和中巴关系历来是重中之重,对斯里兰卡外交尽管意义重大,但重要性不及中印、中巴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使斯里兰卡这个印度洋岛国的重要性得到提升。斯里兰卡是连接亚非欧航路枢纽的战略要冲,占据着印度洋中心的重要位置,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国家,对我国经济、政治、外交的战略意义愈发重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后,我国通过平等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把关定向的元首外交以及民心相通的软实力构建这些举措,为中斯两国在该倡议下加强合作奠定良好基础。自1957年建交以来,中斯关系的发展堪称大小国家间不同政治制度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典范。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贸关系是中斯关系发展的主线。斯里兰卡在对华政策考量上,也更倾向于寻求中国的援助以及与中国开展互利的经贸合作。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斯里兰卡意识到这是其国家重建和发展的重大机遇,斯里兰卡政府积极响应这一倡议。可以说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是斯里兰卡对华政策考量中一以贯之的。与此同时,斯里兰卡也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占据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中斯开展的各项合作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印、美、日三国的外交关切。据此,斯里兰卡可以利用中国实施其大国平衡外交,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以使自身的发展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斯里兰卡在对华政策考量方面出现的一个新的变化。根据主题,论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主要论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多维意涵,包括发展意涵、海权意涵以及软实力意涵。第二章主要论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国对斯里兰卡外交政策考量,包括中国对斯里兰卡政策三重定位以及中国对斯里兰卡外交的主要关切,最后选取我国在斯里兰卡投资建设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和汉班托塔港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论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斯里兰卡对华外交政策考量。首先论述斯里兰卡对华政策演进,其次论述斯里兰卡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最后分析斯里兰卡对华政策考量,包括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寻求中国外交与安全支持以及利用中国实施其大国平衡外交。第四章主要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斯关系面临的大国风险挑战,包括来自印、美、日三国的挑战。由于印斯两国在地理上的邻近,文化与历史上又具有悠久的联系,印度将斯里兰卡视为其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在斯里兰卡相较于美日两国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对中斯关系的发展也更为疑虑。因此在来自第三方的挑战中,印度是影响中斯关系发展的最大因素。第五章主要研究斯里兰卡外交行为模式与中斯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主要挑战。斯里兰卡具备深厚的不结盟外交战略传统,当下西里塞纳政府的大国平衡外交正是其不结盟外交战略传统的延续。斯里兰卡作为小国,天生就具备安全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为缓解其脆弱性,斯里兰卡在外交上更倾向于多边外交和专长外交。斯里兰卡的安全战略也具有深刻的小国属性,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多元合作。中斯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上的顺利推进,中斯两国长期在外交上相互支持以及中国的投资建设契合斯里兰卡的国家发展利益。中斯关系除了面临来自第三方的风险挑战外,也面临斯里兰卡国内因素带来的风险挑战。第六章主要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斯关系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的对策思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给斯里兰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斯里兰卡为了自身的利益,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但由于诸多挑战因素的存在,两国之间的合作也将受到某种限制,这也决定了中斯关系虽不会大起大落,但也不会高歌猛进。为了更好地推进中斯关系的发展,我们需要针对影响中斯关系的具体因素具体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孔祥芬,蔡峻青,张利寒,唐杰,侯晨光[10](2018)在《大数据在航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针对大数据在航空系统中的应用问题,阐述了学术界与航空工业界在航空大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技术及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航空大数据平台基础架构,对目前推出的几款航空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优化运营、优化维护、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评述。指出大数据在航空系统中的应用还存在着理念、方法、技术、人等方面的挑战,并相应地提出大数据组织专门化、处理方法混合化、分析平台柔性化及跨界合作深入化等发展趋势。
二、普惠与日本佳速航空公司签订长期维修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惠与日本佳速航空公司签订长期维修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提出问题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范围 |
1.4 本论文的组成 |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3.4. 日本的官僚制 |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
3.4 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
4.3 MPC-75项目 |
4.4 三步走战略 |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
4.4.2. MD-90 |
4.4.3. AE-100 项目 |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
6.4.3. 大型飞机项目 |
6.5 小结 |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
7.1.1. 新舟60 |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
7.3 大飞机论证 |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
7.3.2. 第一次论证 |
7.3.3. 第二次论证 |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4)G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术语解释 |
1.2.2 航空维修行业研究 |
1.2.3 航空维修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
1.3 硏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硏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硏究创新 |
第二章 G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 |
2.1.2 经济因素分析 |
2.1.3 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 |
2.1.4 技术因素分析 |
2.2 航空维修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
2.2.1 产业内竞争对手 |
2.2.2 潜在进入者 |
2.2.3 替代品 |
2.2.4 供应商 |
2.2.5 客户 |
2.3 GA公司竞争现状分析 |
2.4 GA公司的机会和威胁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第三章 GA公司的内部现状分析 |
3.1 GA公司基本情况 |
3.1.1 GA公司背景 |
3.1.2 GA公司的发展 |
3.2 GA公司资源分析 |
3.2.1 实物资源 |
3.2.2 技术资源 |
3.2.3 组织资源 |
3.2.4 财务资源 |
3.2.5 人力资源 |
3.2.6 创新资源 |
3.2.7 品牌资源 |
3.3 GA公司能力分析 |
3.3.1 全面的飞机维修能力 |
3.3.2 航空培训能力 |
3.3.3 零部件制造能力 |
3.3.4 市场营销能力 |
3.3.5 管理能力 |
3.3.6 开发能力 |
3.4 GA公司优势和劣势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第四章 GA公司的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及可能的战略选择 |
4.1.1 SWOT分析 |
4.1.2 可能的战略选择 |
4.2 GA公司的战略业务单元分析 |
4.2.1 战略业务单元的行业前景分析 |
4.2.2 战略业务单元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分析 |
4.2.3 用政策指导矩阵匹配公司业务战略 |
4.3 GA公司的战略承诺 |
4.3.1 GA公司的价值理念 |
4.3.2 GA公司的战略目标 |
4.4 GA公司的战略选择 |
4.4.1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不足 |
4.4.2 实施聚焦战略的局限性 |
4.4.3 实施高差异战略可行性 |
4.4.4 GA公司的战略规划 |
4.5 GA公司高差异战略实施方向 |
第五章 GA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增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
5.2 实行精益管理,创建管理优势 |
5.3 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融资能力 |
5.4 重视营销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
5.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留住核心人才 |
5.6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
5.7 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合作共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
二、共性特点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
一、保税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保税物流园区 |
四、跨境工业园区 |
五、保税港区 |
六、综合保税区 |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
一、TPP |
二、CPTPP |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建设意义 |
二、建设特点 |
三、建设路径 |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6)民航运输业的开发性金融研究 ——以厦门航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理论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组织增信 |
三、开发性金融与民航运输行业的结合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
第一节 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与特征 |
一、民航运输业发展与特征 |
二、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条件 |
第二节 国外金融支持途径与经验 |
一、爱尔兰新机购买和融资租赁市场以低税率着称 |
二、美国完善的金融市场支持和信贷担保 |
三、日本式的结构设计和政策支持 |
第三节 我国民航运输业飞机租赁分析 |
一、租赁的定义 |
二、租赁市场基本情况 |
三、“保税区”租赁的模式 |
四、租赁模式分析 |
第四节 民航运输业其他金融支持形式 |
一、短期信贷 |
二、长期融资方式 |
三、我国民航企业融资特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发性金融支持厦门航空案例 |
第一节 厦门航空基本情况 |
一、基本概况 |
二、主要业务情况 |
第二节 厦门航空经营情况与财务分析 |
一、资产负债分析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运营能力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节 风险评估 |
第四节 国开行支持厦门航空信贷建议 |
一、厦门航空融资需求 |
二、贷款利率建议 |
三、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形式 |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厦门航空融资建议 |
第五章 支持民航运输业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开发性金融支持思路 |
第二节 金融市场创新产品支持 |
第三节 政府支持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与意义 |
二、文献与资料 |
三、方法与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五、术语与说明 |
第一章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 |
第一节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 |
一、航空 |
二、仲裁 |
第二节 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一、国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二、国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第二章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 |
第一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 |
一、基于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 |
二、基于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 |
第二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 |
一、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问题缘由 |
二、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
第一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区分的缘由 |
一、可仲裁属性: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 |
二、类型化标准: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 |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
一、部门法维度 |
二、仲裁法维度 |
三、航空法维度 |
第三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的初步厘定 |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 |
二、航空商事争议 |
三、航空消费争议 |
第四章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 |
第一节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
一、可契约性的基本要义 |
二、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
第二节 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证成 |
一、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初步厘定 |
二、“特别条款”适用困境的消解 |
第三节 航空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 |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中仲裁机制的可契约性 |
二、航空消费争议中仲裁条款订入协议的效力认定 |
第五章 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 |
第一节 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 |
一、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 |
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发展挑战 |
第二节 行业仲裁理念下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学理定位 |
一、行业仲裁的基本理念 |
二、行业仲裁的发展实践 |
三、行业仲裁理念下航空仲裁的定位 |
第三节 制度竞争语境中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实意义 |
一、“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 |
二、独立航空仲裁、民航强国战略与全球航空业竞争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学理依据 |
一、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 |
二、航空仲裁制度的适用限度 |
第二节 研究展望: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可行路径 |
一、航空仲裁机制的完善路径 |
二、航空仲裁法律的完善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后记 |
(8)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
一、《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发展历程 |
二、2015年之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
三、2015年之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预期目标 |
第四节 商贸优惠政策 |
一、纺织品和服装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 |
二、农产品的优惠和严格标准 |
三、汽车产品可享受的贸易利益 |
四、化工产品可享受的贸易利益 |
第三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框架下美国与非洲贸易的数据分析 |
第一节 2000-2008年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
第二节 2008-2017年,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
第三节 2000-2008年美国对AGOA国家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
第四节 2008-2017年期间,美国对AGOA非年度出口情况 |
第五节 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
第六节 美国对AGOA国家出口年度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
一、2000-2008年,美国对AGOA国家主要领域年度出口数据情况 |
二、2008-2017年,美国对AGOA国家年度出口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
第四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成效 |
第二节 最初目标和实现情况的实际成效 |
一、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最初目标 |
二、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成效评估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南非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农业、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情况 |
一、汽车领域:AGOA促进南非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AGOA实施以来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
二、农业领域:美国AGOA限制南非农产品对美国出口 |
第二节 莱索托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纺织业的情况 |
一、AGOA对莱索托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AGOA影响莱索托经济发展的消极一面 |
第六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发展展望 |
第一节 延长《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后将继续强化美非政治、经贸关系 |
一、美非政治、经贸关系强化 |
二、延长后AGOA将进一步促进美国对非投资增长和合作多元化 |
第二节 延长《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后美非贸易存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 |
一、美非贸易结构仍然单一,受益国较少 |
二、单边贸易优惠向互惠贸易协定转移的趋势 |
第三节 对美非经贸发展未来的展望 |
一、美非经贸合作将多元化、对非投资持续增加 |
二、可再生能源、金融服务、农产品及科技将成为合作新热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国斯里兰卡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来源与依据 |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论文研究方法 |
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
论文主要议题与写作思路 |
第一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多维意涵 |
1.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意涵 |
1.1.1 拓展我国企业的外部发展空间 |
1.1.2 为我国过剩产能和巨额外汇储备拓展新空间 |
1.1.3 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互利共赢 |
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意涵 |
1.2.1 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 |
1.2.2 为我国海上通道安全提供保障 |
1.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软实力意涵 |
1.3.1 唤醒共同历史记忆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
1.3.2 提供公共产品构建国家间合作新型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国对斯里兰卡外交政策考量 |
2.1 中国对斯里兰卡政策三重定位 |
2.1.1 南亚外交下的中斯关系 |
2.1.2 发展中国家外交下的中斯关系 |
2.1.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中斯关系 |
2.2 中国对斯里兰卡外交的主要关切 |
2.2.1 中国对斯里兰卡外交目标追求 |
2.2.2 中国对斯里兰卡外交基本方略 |
2.2.3 中国对斯里兰卡经济外交重点议题——以中斯自贸区建设为例 |
2.3 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建设为案例 |
2.3.1 港口建设的历程 |
2.3.2 港口建设的重要意义 |
2.3.3 港口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斯里兰卡对华外交政策考量 |
3.1 斯里兰卡对华政策演进 |
3.1.1 建交前至1957年的斯里兰卡对华政策考量 |
3.1.2 建交后到冷战结束时期的斯里兰卡对华政策考量(1957~1991年) |
3.1.3 冷战后时期的斯里兰卡对华政策考量(1991~2013年) |
3.2 斯里兰卡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分析 |
3.2.1 斯里兰卡社会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
3.2.2 斯里兰卡政府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
3.3 斯里兰卡对华外交政策考量 |
3.3.1 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 |
3.3.2 寻求中国外交与安全支持 |
3.3.3 实施大国平衡外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斯关系面临的大国风险挑战 |
4.1 中斯关系的影响因素之一:域内大国印度的影响 |
4.1.1 印斯关系发展历程 |
4.1.2 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
4.1.3 印度对中斯关系的影响 |
4.1.4 印度对中斯关系构成最大外部挑战 |
4.2 中斯关系的影响因素之二:域外大国美国的影响 |
4.2.1 美斯关系发展历程 |
4.2.2 美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
4.2.3 美国对中斯关系的影响 |
4.3 中斯关系的影响因素之三:域外大国日本的影响 |
4.3.1 日斯关系发展历程 |
4.3.2 日本对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及因应举措 |
4.3.3 日本对中斯关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斯里兰卡外交行为模式与中斯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主要挑战 |
5.1 斯里兰卡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当今意义 |
5.1.1 不结盟的战略文化 |
5.1.2 斯里兰卡不结盟外交战略传统的形成 |
5.1.3 斯里兰卡不结盟外交战略传统的延续——当下的大国平衡外交 |
5.2 斯里兰卡小国外交模式及其主要表现 |
5.2.1 斯里兰卡小国外交的特点 |
5.2.2 斯里兰卡安全战略的小国属性 |
5.2.3 作为小国的斯里兰卡的发展战略选择 |
5.3 中斯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主要挑战 |
5.3.1 中斯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 |
5.3.2 中斯关系发展的主要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斯关系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
6.1 中斯关系的发展前景分析 |
6.1.1 中斯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加强 |
6.1.2 中斯防务合作受到限制 |
6.2 中国的对策思考 |
6.2.1 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印度洋战略 |
6.2.2 加强竞合努力使其他大国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
6.2.3 理解政治心理构建政治互信 |
6.2.4 多措并举构建稳定和谐关系 |
6.2.5 加强危机管控防范投资风险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大数据在航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1.1 大数据定义及特征 |
1.2 大数据研究整体环境 |
1.3 航空大数据可视化 |
1.4 航空大数据辅助技术 |
1.5 航空大数据分析技术 |
2 航空工业界的研究现状 |
2.1 航空大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 |
2.2 航空大数据平台 |
2.2.1 航空大数据平台基础架构 |
2.2.2 典型航空大数据平台 |
2.3 航空大数据应用 |
2.3.1 航空大数据辅助决策 |
2.3.2 航空大数据辅助运营 |
2.3.3 航空大数据旅客分析 |
3 航空大数据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3.1 理念问题 |
3.2 方法问题 |
3.3 技术问题 |
3.4 人的问题 |
4 结论 |
四、普惠与日本佳速航空公司签订长期维修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3]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4]G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罗雪飞.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民航运输业的开发性金融研究 ——以厦门航空为例[D]. 张一鸣. 厦门大学, 2019(12)
- [7]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D]. 贺大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D]. 牛群. 云南大学, 2019(03)
- [9]“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中国斯里兰卡关系研究[D]. 侯道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10]大数据在航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孔祥芬,蔡峻青,张利寒,唐杰,侯晨光. 航空学报, 2018(12)
标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