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195柴油机配气相位的检测分析和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周煜峰,张海波,张恒运[1](2021)在《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动机配气机构有限元分析作为基础试验的重要支撑,在现代机械设计中非常必要.以直列四缸柴油机配气机构性能优化设计为研究目标,系统计算与确定柴油机热力学与动力学关键参数.首先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计算静应力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零部件动力学模型中的模块参数.然后利用Sharp 3D软件对配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基于分析参数进行配气机构凸轮轴强度分析优化.最后通过有限单元分析功能,对主要的零部件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对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分析结果可靠,有利于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和性能参数的改进与优化.
孙碧盛[2](2021)在《某柴油机缸内燃烧模拟与正时匹配研究》文中认为
赵志坚[3](2021)在《柴油机气门间隙异常和失火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磊,杨建国,董飞,余永华[4](2021)在《配气相位对大功率柴油机缸套热负荷影响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以某大功率柴油机缸套为对象,通过GT-Power和ANSYS仿真平台,建立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和缸套热负荷模型,利用硬度塞法验证其热负荷模型的正确性。适当调整进气提前角及滞后角、排气提前角及滞后角等配气相位角,计算分析配气相位对缸套热负荷的影响。利用田口实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法,制定以不同配气相位角为影响因子的优化匹配方案,进行配气相位对热负荷考核指标权重分析,并进行缸套优化分析。研究表明:确定的缸套热边界条件和仿真模型合理,热负荷计算模型误差较小,排气提前角和进气提前角对缸套热负荷影响权重较大,在功率不低于原标定功率情况下,确定的优化方法可有效降低缸套热负荷指标。
谢荣[5](2021)在《高强化柴油机配气机构结构参数动力学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柴油机在强化过程中功率密度提高、转速提升、爆发压力增大,导致配气机构出现可靠性不足、生存周期降低、振动和噪声加剧等问题,容易发生挺柱飞脱和气门反跳等故障,因此有必要对配气机构动力学展开研究,以适应柴油机越来越高的强化要求。本文以12V150型高强化柴油机配气机构为研究对象,从动力学角度展开分析并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如下:本文基于AVL-TD平台建立了凸轮轴全阀系动力学模型,以结构参数:凸轮轴轴承直径间隙、气门间隙、双弹簧总刚度和双弹簧总预紧力为研究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L25(56)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凸轮接触应力最大值和气门落座力最大值的影响规律及显着顺序。结果表明,对凸轮接触应力最大值影响显着的有:气门间隙>双弹簧总预紧力>双弹簧总刚度,凸轮轴轴承直径间隙的影响不显着;对气门落座力最大值影响显着的有:气门间隙>凸轮轴轴承直径间隙,其余不显着;气门间隙对二者的影响呈矛盾关系。以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分别建立凸轮接触应力最大值和气门落座力最大值的BP神经网络模型,网络模拟误差不超过0.8%,以此作为NSGA-Ⅱ遗传算法的两个适应度函数进行优化求解。将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应用于动力学模型中,结果表明,各主要动力学目标相比初次设计都有显着改善。在全转速工况下:凸轮接触应力最大值降低4.8%、气门落座力最大值降低8.8%、气门反跳高度最大值降低14.5%,实现了凸轮接触应力最大值和气门落座力最大值的同时降低,优化效果显着,可为高强化柴油机配气机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陈丽萍[6](2021)在《变冲程机用轴移式配气系统及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冲程技术可大幅提升内燃机低速扭矩和升功率,满足特种车辆对高动力性能的需求。2/4冲程模式下气门运行频率、启闭正时及升程大不相同,并且该技术要求循环间完成模式切换,目前未见有实用的满足上述要求的配气系统。因此,可变气门驱动(VVA)系统是实现变冲程内燃机(VSE)的关键,对满足特种车辆动力需求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缸径115mm的具有双顶置凸轮轴的2/4冲程内燃机设计了一款实用的轴移式配气系统(ASVS),该系统包括通过花键连接的凸轮轴和凸轮轴套,凸轮轴套上并排布置有2/4冲程凸轮叶片,通过轴向移动凸轮轴套可切换不同的凸轮叶片,进而实现模式切换。ASVS的两个难点在于:(1)短气门开启持续期内设计大气门升程的二冲程凸轮型线;(2)短公共基圆段内设计大切换升程的切换型线。对此,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气门运动参数目标,采用多项式函数拟合方法,通过降低凸轮型线前三阶导数来初步优化凸轮型线。基于ADAMS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不同模式下的气门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在二冲程模式下,气门开启持续期不超过80?Ca A,气门最大升程不低于7.4 mm,丰满系数超过0.5;在四冲程模式下,气门开启持续期不超过140?Ca A,气门最大升程不低于8.4 mm,丰满系数超过0.6。内燃机转速3000 r/min内,气门落座速度均低于0.3 m/s,各零件间的接触力满足要求。建立切换过程的数学模型,以降低金属销与凸轮轴套间接触力为目的,提出两种设计切换型线的思路,并在相同的持续期内设计两条切换型线。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切换型线的曲率和压力角,以及切换过程的动力学曲线,得到更适合ASVS的设计方案。研究表明,降低切换型线的前二阶导数对降低金属销与凸轮轴套间的接触力具有明显效果。本文设计的切换型线均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能够在内燃机转速3000 r/min内完成快速而稳定的切换。
周全[7](2021)在《汽车发动机异响诊断算法及产生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工业水平的进步,目前发动机噪声的研究重点已落在声品质上,特别是发动机的异响问题,令很多车企研发人员无从下手。由于大部分异响属于发动机噪声问题中的疑难杂症,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理论上的研究,因此需要提出一些创新性的信号处理方法来更好地提取并分析这些异响的特征,并归纳出异响的产生机理。本文围绕汽车发动机的异响诊断算法和异响的产生机理研究这两个方面展开,主要工作内容与成果如下:研究了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图的精细度和能量分布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多分量非稳态仿真信号的短时傅里叶变换和S变换时频图结果,指出两种算法对非稳态部分信号的能量分布具有“栅栏”现象。介绍了非线性调频变换算法(Nonlinear Chirp Transform,NLCT),通过引入随调频信号瞬时频率不断变化的旋转算子和频移算子,优化了时频图的能量分布,并结合Vold-Kalman阶次滤波和NLCT变换提出了Vold-Kalman调频变换算法(VoldKalman Chirp Transform,VKCT),其适用于分析与汽车发动机转速相关的振声信号。研究了当单个初始频率附近存在多个信号时,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的分解优先级,提出了U型模态分解优先级的概念。讨论了VMD算法的欠分解和过分解现象,并指出这类模态混叠现象的本质原因是VMD算法初始中心频率的数目及取值与实际混合信号中的分量信号不匹配。提出一种基于二分法的变分模态分解方法(Dichotomy-based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DVMD),能够自适应地搜寻混合信号中实际分量的个数及对应的中心频率。基于DVMD算法诊断了某乘用车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产生的“吭吭”声异响。通过系统性地研究缸盖总成各部分结构对异响的影响,发现了异响声幅值对凸轮轴正时调节(Variable Camshaft Timing,VCT)系统的参数敏感,特别是凸轮轴调节器的角度和机油压力控制阀(Oil Control Valve,OCV)的占空比。通过DVMD算法分离提取了发动机缸盖表面振动信号中的异响相关分量,结合曲轴与凸轮轴的瞬时转速、VCT系统内部的机油压力等数据综合分析,明确了“吭吭”声异响的产生机理。基于VKCT算法诊断了某乘用车发动机在加速过程中出现的“咕噜”声异响。通过声强法对异响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明确了异响主要来源于汽车发动机,通过VKCT算法提取了发动机振动信号中的异响分量,根据对比分析指出“咕噜”声异响来源于曲轴扭振。通过发动机曲轴的弯扭振动测试及更换不同工作频率TVD的试验,验证了“咕噜”声异响的产生机理。针对汽车发动机稳态及瞬态工况下的机械与燃烧噪声分离,提出了基于维纳滤波的稳态工况燃烧噪声分离算法和基于多元回归的瞬态工况燃烧噪声分离算法。研究了某三缸汽油机在不同转速和负荷条件下的机械燃烧噪声占比变化情况及其内在机理,诊断了某SUV车型的发动机在急收油门时刻下产生的“呲呲”声异响。对该发动机的表面辐射噪声和机体表面的振动信号进行了机械贡献和燃烧贡献分离,根据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的时频图结果诊断出此异响来源于发动机燃烧室内的异常燃烧,并通过优化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控制了异响。
陆诗航[8](2021)在《某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文中指出配气机构是内燃机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到发动机的稳定性与充气效率。而在配气机构的设计之中,对凸轮轴型线的设计是最为复杂和重要的一环。本文以一款本团队自主研发的用于驱动工业无人直升机的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样机在实验中出现的发动机工作时有异响和凸轮轴发生异常磨损的问题,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发现其配气机构设计存在问题,并针对该问题修改配气机构,重新设计出新的凸轮形线并对其校核,最后分析改进后的配气机构对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影响,优化配气相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搭建原机配气机构模型。使用CREO4.0软件对整个配气机构进行三维建模,用来获取各个零件的质量参数。再利用HYPERMESH和ABAQUS对配气机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有限元计算,得出各个零件的刚度参数。最后利用这些参数在AVL EXCITE TD软件中搭建原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2)对原机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通过对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进行分析计算,并将得到的各个指数与工程许用值对比,发现原配气机构凸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飞脱,凸轮最大接触应力过大,气门发生反跳,凸轮丰满系数不足等问题,说明原机配气机构设计存在问题。(3)重新设计凸轮形线。结合第2步得出的结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AVL EXCITE TD软件中分别重新设计进排气凸轮型线。再次经过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校核,可以得出新设计的凸轮型线各项参数符合工程设计标准。(4)分析改进后配气机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运用GT POWER搭建原机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利用台架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改进后的凸轮型线输入到性能仿真模型中,研究配气机构改进后对发动机动力性与经济性的影响,发现配气机构改进后对发动机扭矩有所提升,改进后有效燃油消耗率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改进配气机构的进排气相位,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性能。
黄瑞,陈俊玄,俞展亮,陈沛禹,汪铭磊,俞小莉[9](2020)在《带模拟缸压载荷的配气机构试验装置研制》文中指出针对发动机缸内辅助制动条件下的配气机构动力学试验需求,设计了带模拟缸压载荷的新型配气机构试验装置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该装置由电磁阀、激光反射式位移传感器、伺服电机、液压泵站等组成,具备驱动凸轮轴旋转、机油温度控制、数据采集处理、模拟缸压加载等功能。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处于缸内辅助制动工况,该试验装置均可较好地测量机配气机构动力学性能,满足技术研究试验需求。
江志农,王子嘉,张进杰,黄翼飞,茆志伟[10](2021)在《基于能量算子梯度邻域特征提取的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文中认为气门间隙故障作为应急柴油发电机组(EDG)的典型故障,容易导致性能下降、机械故障等,传统人工拆盖检查气门间隙的方式费时费力。利用Teager能量算子的瞬态振动识别能力,结合振动冲击能量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算子梯度邻域的振动冲击始点自适应精确提取的EDG气门间隙故障在线诊断方法,该方法的故障识别参考阈值为EDG设计参数。在一台12缸V型柴油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诊断气门故障,同时具备追踪气门间隙的能力。研究成果为EDG在线监测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二、S195柴油机配气相位的检测分析和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195柴油机配气相位的检测分析和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4)配气相位对大功率柴油机缸套热负荷影响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概 述 |
1 缸套热负荷仿真计算分析 |
1.1 热边界条件确定 |
1.1.1 缸内燃气热边界条件仿真 |
1.1.2 下止点以上缸套内表面热边界条件确定 |
1.1.2 下止点以下缸套内表面热边界条件确定 |
1.1.3 冷却水区域热边界条件确定 |
1.2 热负荷计算 |
2 缸套温度场测量及误差分析 |
3 配气相位影响分析 |
4 匹配优化分析 |
4.1 田口法优化方案设计 |
4.2 优化分析与讨论 |
4.3 结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 |
(5)高强化柴油机配气机构结构参数动力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配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1.3 凸轮型线设计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
2.1 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理论基础 |
2.2 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 |
2.3 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结构参数对配气机构动力学影响分析 |
3.1 凸轮轴轴承直径间隙单因素分析 |
3.2 气门间隙单因素分析 |
3.3 双弹簧总刚度单因素分析 |
3.4 双弹簧总预紧力单因素分析 |
3.5 结构参数正交试验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配气机构结构参数动力学优化 |
4.1 结构参数与动力学结果的BP神经网络建模 |
4.2 基于NSGA-Ⅱ算法的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 |
4.3 配气机构动力学优化结果分析 |
4.4 配气机构动力学优化前后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变冲程机用轴移式配气系统及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有凸轮式VVA系统 |
1.2.2 无凸轮式VVA系统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ASVS模型 |
2.1 设计目标与方案 |
2.2 系统搭建与工作原理 |
2.3 设计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3.ASVS固定模式下动力学特性 |
3.1 凸轮型线设计准则及目标 |
3.2 凸轮型线设计方法及流程 |
3.3 二/四冲程凸轮型线设计结果 |
3.3.1 二冲程凸轮型线 |
3.3.2 四冲程凸轮型线 |
3.4 ASVS动力学仿真 |
3.4.1 ADAMS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3.4.2 二冲程模式下仿真结果分析 |
3.4.3 四冲程模式下仿真结果分析 |
3.4.4 气门与活塞运动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4.ASVS切换模式下动力学特性 |
4.1 切换过程响应特性分析 |
4.2 力学模型搭建 |
4.3 进气切换型线设计 |
4.3.1 设计理论及流程 |
4.3.2 进气切换型线设计结果 |
4.3.3 不同切换型线动力学分析 |
4.3.4 切换过程中零件间受力分析 |
4.4 排气切换型线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汽车发动机异响诊断算法及产生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动机振动噪声研究现状 |
1.2.2 异响研究现状 |
1.2.3 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2 NLCT时频分析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仿真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现代时频分析技术原理及仿真研究 |
2.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2.2.2 广义S变换 |
2.2.3 线性调频变换 |
2.2.4 非线性调频变换 |
2.3 本章小结 |
3 DVMD盲源分离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仿真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DVMD的基本原理 |
3.2.1 变分模态分解原理简介 |
3.2.2 变分模态分解的分解优先级 |
3.2.3 DVMD的分解策略 |
3.3 DVMD与其他盲源分离方法的仿真试验比较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DVMD算法的发动机稳态机械异响诊断及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怠速异响声源定位试验研究 |
4.2.1 某乘用车怠速异响案例背景 |
4.2.2 缸盖总成机械结构系统影响研究 |
4.2.3 缸盖总成电子控制系统影响研究 |
4.3 基于DVMD算法的怠速异响特征分量提取 |
4.4 角度域下的怠速异响成因及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VKCT算法的发动机瞬态机械异响诊断及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VKCT时频分析方法原理 |
5.2.1 AGST时频变换 |
5.2.2 脊线提取技术 |
5.2.3 Vold-Kalman阶次分离 |
5.2.4 VKCT时频分析算法 |
5.3 某乘用车加速工况异响识别 |
5.3.1 某乘用车加速工况异响案例背景 |
5.3.2 整车异响分布特性研究 |
5.4 某乘用车加速工况异响机理研究 |
5.4.1 基于VKCT时频分析算法的异响特征提取与诊断 |
5.4.2 加速工况异响的机理研究及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6 发动机燃烧噪声的分离算法及燃烧异响诊断研究 |
6.1 引言 |
6.2 发动机燃烧噪声的分离算法 |
6.2.1 基于维纳滤波的稳态工况燃烧噪声分离算法 |
6.2.2 基于多元回归的瞬态工况燃烧噪声分离算法 |
6.3 发动机稳态工况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分离研究 |
6.3.1 1500r/min燃烧噪声分离结果 |
6.3.2 3000r/min燃烧噪声分离结果 |
6.3.3 5500r/min燃烧噪声分离结果 |
6.4 发动机瞬态工况的燃烧异响分离及诊断研究 |
6.4.1 某SUV车型急收油门工况异响案例背景 |
6.4.2 急收油门工况振声信号燃烧与机械贡献分离研究 |
6.4.3 急收油门工况燃烧异响控制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教育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8)某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配气机构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内燃机配机构的发展 |
1.2.2 内燃机配气机构的研究技术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思路 |
2 配气机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 配气机构设计的准则 |
2.2 凸轮型线设计理论 |
2.2.1 基圆半径的设计理论 |
2.2.2 缓冲段的设计理论 |
2.2.3 工作段的设计理论 |
2.3 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 |
2.3.1 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
2.3.2 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2.4 液压挺柱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原机配气机构建模与分析 |
3.1 AVL EXCITE TD软件的介绍 |
3.2 发动机结构介绍 |
3.3 相关参数的获取 |
3.4 原机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搭建 |
3.5 原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计算 |
3.6 原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学计算 |
3.7 原机配气机构分析结果总结 |
3.8 本章小结 |
4 配气机构改进设计 |
4.1 凸轮型线的设计 |
4.1.1 气门弹簧预紧力的设计 |
4.1.2 气门最大升程的设计 |
4.1.3 缓冲段的设计 |
4.1.4 工作段的设计 |
4.2 改进后的凸轮型线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
4.2.1 改进后的凸轮型线运动学评价参数 |
4.2.2 改进后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详细参数 |
4.2.3 改进后的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参数 |
4.2.4 改进后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详细参数 |
4.3 本章小结 |
5 配气机构改进后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
5.1 GT POWER软件的介绍 |
5.2 参数的获取 |
5.3 发动机性能模型的搭建 |
5.4 性能仿真模型的验证 |
5.5 改进后发动机性能对比 |
5.6 配气相位改进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带模拟缸压载荷的配气机构试验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装置设计 |
1.1 整体方案设计 |
1.2 模拟缸压载荷系统设计 |
2 配气机构试验 |
3 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语 |
(10)基于能量算子梯度邻域特征提取的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气门故障动力学机理特征 |
1.1 配气机构建模 |
1.2 仿真数据故障特征分析 |
2 基于k-TE OG冲击始点提取方法 |
3 基于k-TE OG的气门故障诊断 |
3.1 数据采集 |
3.2 诊断流程 |
3.3 方法验证 |
3.3.1 正常间隙状态特征提取分析 |
3.3.2 异常间隙状态故障特征提取分析 |
4 结论 |
四、S195柴油机配气相位的检测分析和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柴油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 周煜峰,张海波,张恒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21(03)
- [2]某柴油机缸内燃烧模拟与正时匹配研究[D]. 孙碧盛. 燕山大学, 2021
- [3]柴油机气门间隙异常和失火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D]. 赵志坚.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4]配气相位对大功率柴油机缸套热负荷影响及优化[J]. 胡磊,杨建国,董飞,余永华. 中国航海, 2021(02)
- [5]高强化柴油机配气机构结构参数动力学优化[D]. 谢荣. 中北大学, 2021(09)
- [6]变冲程机用轴移式配气系统及动力学特性研究[D]. 陈丽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汽车发动机异响诊断算法及产生机理的研究[D]. 周全. 浙江大学, 2021(01)
- [8]某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D]. 陆诗航.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9]带模拟缸压载荷的配气机构试验装置研制[J]. 黄瑞,陈俊玄,俞展亮,陈沛禹,汪铭磊,俞小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10)
- [10]基于能量算子梯度邻域特征提取的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J]. 江志农,王子嘉,张进杰,黄翼飞,茆志伟. 中国机械工程,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