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滴注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二钠辅酶A注射液前后的血液粘稠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玉慧[1](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彭珍[2](2015)在《益气舒筋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气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评价益气舒筋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气虚络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气虚络瘀证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舒筋汤组)28例和对照组(西比灵组)27例。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1个治疗周期。疗程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脑血流速度(TCD)指标的变化,同时以治疗前后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检测统计资料。结果:治疗后益气舒筋汤组较对照西比灵组在临床疗效、血脂方面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益气舒筋汤组较对照西比灵组在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血流速度(TCD)等各项指标上均有改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改变。结论:中药益气舒筋汤与西药西比灵在后循环缺血气虚络瘀证的治疗上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血流速度(TCD)的变化上,中药组益气舒筋汤优于西比灵,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刘晓琳[3](2013)在《通窍活血汤对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的临床疗效,比较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曲线表现为下降型(高频下降明显)与上升型(低频下降明显)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通窍活血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与纯音听力曲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临床诊断、中医辩证为气滞血瘀型的突发性耳聋,同时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曲线表现为下降型(高频下降明显)与上升型(低频下降明显)的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上升型组随机分为上升型治疗组和上升型对照组,每组30例,下降型组随机分为下降型治疗组和上升型对照组,每组30例。两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甲强龙、前列地尔、甲钴胺),两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减的通窍活血汤,通过复查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比较治疗前后的听力情况,得出各自疗效,比较两种类型听力曲线、两种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用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①一个疗程结束后,在整体疗效的评价方面,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两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升型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下降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上升型治疗组与下降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各自的对照组;上升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下降型治疗组;上升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下降型对照组,但经检验,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一个疗程结束后,通窍活血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的两治疗组疗效高于仅用西药治疗的两对照组(P<0.05),表明通窍活血汤对于辩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的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一定优势。②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曲线表现为上升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下降型的突发性耳聋患者(P<0.05),结合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对音频的选择特性以及耳蜗血流的特点,说明是感受低频声波的耳蜗顶部血供比感受高频声波的耳蜗底部血更易得到改善,从而认为根据听力曲线图辅助判断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转归是可行的。
赵奕[4](2013)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本研究,进一步阐明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理,为通督调神针刺法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所有患者均来自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病人,采用随机数字量表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通督调神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排除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干扰因素。治疗组:主穴包括百会、神庭、印堂、人中、风府;辅穴包括:太冲、太溪、内关、丰隆、三阴交。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对照组:主穴包括百会、四神聪;辅穴:太溪、悬钟、足三里、大钟;得气候留针30分钟。两组均以苏州华佗牌一次性30号1~1.5寸不锈钢针灸针,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一天。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修订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eale, HDS)、修订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icit Score, NFDS)、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the Seal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of Vascular Dementia, SDSVD)的积分评估,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ide, 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检测,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9.0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分布程度、Hachinsrk氏(HIS)缺血积分、修订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积分、修订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积分、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SDSVD)积分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在HDS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认知能力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组疗效差别不明显。3.在MMSE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认知能力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组疗效差别不明显。4.在ADL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PSMS(躯体性自理能力量表)、ADL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ADL总积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通督调神针刺法优于普通针刺法。5.在NFDS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有较好作用,且通督调神针刺法优于普通针刺法。6.在SDSVD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SDSVD积分)疗效比较(PP)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别,均有较好效果。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中医证候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者差别不明显。7.患者一氧化氮(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在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与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显着降低患者一氧化氮(NO)和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的测定值,且通督调神针刺法较常规针刺法更明显。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通督调神针刺法能显着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在清除患者自由基和调节脑血流量方面较常规针刺组更具有显着性。4.通督调神针刺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易于推广,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春艳[5](2010)在《王幼奇教授活血化瘀法论治中风经验总结》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定局。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已成为健康杀手的中风病,其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它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血供不足而致短暂脑功能障碍或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的,以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为主,少数患者可有意识障碍,但一般程度较轻。而对中风病治疗方面的报道很多,王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的病因为瘀血阻络,因此倡导活血化瘀,通络之法为本,临床辨证治疗。本文笔者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化瘀通络饮药物组成及分析、辨证论治及其临床体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导师王幼奇教授应用化瘀通络饮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经验。
臧志萍[6](2007)在《中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药对移植于体内的干细胞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部分研究ESCs移植于VD模型大鼠海马,观察其疗效和康脑灵胶囊对ESCs移植后的影响。实验证实康脑灵能够诱导移植的ESCs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全血粘度、调解舒缩血管物质ET/CGRP和TXB2/6-Keto-PGF1a的平衡、改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结构。第二部分研究中药单体川芎嗪和天麻素对BMNCs静脉移植治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川芎嗪和天麻素注射液干预BMNCs移植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减小脑缺血面积、提高血清bFGF和VEGF含量、促进TGF-β1向脑缺血损伤局部转移、抑制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局部血管的新生,作用优于其他组。因此认为中药能够增强干细胞对各种因子的刺激,使移植治疗作用更为显着。
张俊峰[7](2006)在《黄芪三七有效成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经过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证明公认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安全、可靠、有效的中药川芎嗪作为对照药物,利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代表药黄芪、三七有效成分黄芪槲皮素和三七总皂甙的治疗作用,探讨二者单独使用及二者不同比例组方对AS模型大鼠血清和腹主动脉组织白细胞分化抗原40的配体(CD40L)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CD40L表达对关系AS进展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评价益气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在蛋白水平上阐明益气活血中药黄芪槲皮素和三七总皂甙抗AS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这项研究中,将64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造模组54只,均自由进食水。正常组喂普通饲料,造模组接受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喂养3个月后,随机从正常组抽取2只,造模组抽取6只,取其腹主动脉做生理学和病理学检查,观察腹主动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证明造模是成功的。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大鼠均停喂AS饲料改为普通饲料。造模组剩余的48只再随机分为6组,用不同的药物干预。A:模型组;B:正常组;C:槲皮素治疗组(100mg/kg/d);D:三七总皂甙治疗组(100mg/kg/d);E:槲皮素三七总皂甙2︰1(100mg/kg/d︰50mg/kg/d)治疗组;F:槲皮素三七总皂甙3︰1(150 mg/kg/d︰50mg/kg/d)治疗组;G:川芎嗪治疗组(200mg/kg/d);C、D、E、F为药物干预组,G组为标准对照组。然后,C、D、E、F、G组分别按分组剂量予槲皮素、三七总皂甙、2︰1、3︰1、川芎嗪灌胃30天,A组和B组每只分别用纯净水(4ml/d)灌胃30天。30天后,各组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各组血清CD40L和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各组腹主动脉组织CD40L和MMP-9的表达。结果: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能诱发大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腹主动脉内膜增厚,内弹力板断裂,脂斑突向管腔。正常组腹主动脉内膜完整、平坦、光滑,动脉管壁无增厚,表明造模是成功的。治疗前,正常组大鼠B组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大鼠A组相比,A组大鼠血清和腹主动脉组织中CD40L和MMP-9的表达显着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中没有CD40L和MMP-9的表达。药物治疗后,C、D、E、F组与A组比较,血清CD40L表达量C与A组、D与A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E与A组、F与A组有差别,并且显着低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血清或主动脉组织中,C、D、E、F组两两之间比较,C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的CD40L、MMP-9表达量显着低于其它药物干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L、MMP-9表达量F组是最低的,F组为最优组。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清中,A、B、F、G组两两之间比较,F组与B组CD40L表达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王四平[8](2005)在《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总称。VD 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在老年人所患的痴呆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茨海默病(AD),越来越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对于 VD 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方法和药物,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 VD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虽无血管性痴呆的名称,纵观祖国医学古籍,可以看出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文献中“善忘”、“文痴”、“语言颠倒”、“郁证”、“癫疾”、“神病”、“痴呆”等范畴。李士懋教授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和近年中医文献研究,创立了血管性痴呆的痰瘀互结的病机学说,提出痰瘀血互结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其治则以祛邪为主,其治法是活血化痰。为了探讨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以药示理。以活血化痰为基本治法的中药新药软脉胶囊为干预对象,研究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学习研究中医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汲取精华,然后找到研究的突破口,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本部分从痰饮和瘀血的历史渊源、概念、形成的原因以及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痰瘀互结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痰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本大法。以活血化痰为基本治则、治法的软脉胶囊,其处方来源、主治、功效、配伍规律,以及现代药理学对其药物的论述。揭示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 第三部分为实验部分。对采用现代制剂工艺加工制成的软脉胶囊,进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痰瘀互结”的病机,以及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现代药理学机制。本部分分为整体实验和细胞培养两项内容。 (一)整体实验 采用东莨菪碱、乙醇和氯化铝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模型,观察记录训练期 5min的错误次数,记录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和记忆期 5min 内错误反应次数。结果表明软脉胶囊对东莨菪碱、乙醇和氯化铝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在训练期可明显减少5min 错误次数,在记忆期,可明显减少 5min 错误反应次数、延长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P<0.05,或 P<0.01),表明软脉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软脉胶囊从多方面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它可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中SOD和大脑皮层中 CAT的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或P<0.01),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对大脑的伤害。它可升高血中NO和 6-keto-PGF1a的含量,从而发挥对大脑的
刘轲[9](2004)在《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危、急、重病之一,发病既有其慢性复杂的病理基础,又有其凶险多变的急性演变过程,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深入研究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迫切。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措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细胞内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水解细胞外基质的两个主要酶系统为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目前,从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动态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病理生理的机制甚为少见,尤以老年动物为研究对象国内尚未见报道;在开展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使用青年动物,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致使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有较大差距;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资料报道较少,特别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对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系统表达变化影响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细胞外基质的损伤与气虚血瘀,浊毒损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 的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机制。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证实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的变化揭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保护机制。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 动物模型。将青年和老龄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根据缺血及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分组时间点同青年模型组)、脑脉通中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上,0.90g·kg-1·d-1)、尼莫地平组(分组时间点同上,6.00mg·kg-1·d-1)、脑脉通大剂量组(观察再灌注 24h、3d 两个时间点,1.80g·kg-1·d-1)、脑脉通小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脑脉通大剂量组,0.45g·kg-1·d-1)。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比研究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 结果:①神经症状积分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I 3h、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I3h;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I/R 3d 组高于I/R 6d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 24h、I/R 3d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 24 h 和脑脉通中剂量 I/R 3d组下降。②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青年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青年假手术组;<WP=6>2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I/R 12h~I/R 3d 组高于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老龄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老龄假手术组、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降低;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3d降低。③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12h~I/R 6d 组高于 I 3h、I/R 6h 组;I/R 24h~I/R 6d 组高于I/R 12h 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6h~I/R 6d组高于I 3h组;I/R 12h~I/R 6d组高于I/R 6h组;I/R 24h~I/R 6d组高于I/R 12h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6h~I/R 6d 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 I/R 6h~I/R 6d 减小,脑脉通小剂量组I/R 24h、I/R 3d减小。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 12h、I/R 6d减小。④组织病理损伤 光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到血管壁肿胀、壁结构模糊,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内有大量的红细胞淤集。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龄模型组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甚或形成“血管套,管周有红细胞渗出物。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可见管壁水肿、组织结构欠清,管周水肿明显、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变形。电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管周围轻度、中度及高度水肿。血管壁厚薄不均。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年模型组可见红细胞(出血灶)。基底膜厚薄不匀,可部分增厚,或折叠、扭曲,或分层、模糊,或溶解、断裂、缺损。脑脉通中剂量组(I/R 24h)可见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局部水肿。 结论:?
文娜[10](2003)在《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与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与形态学改变,以及在缺血半暗区部分与此相关的神经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以及溶栓作用变化,探讨针刺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①采用光化学诱导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区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②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统计判断;③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重点观察缺血半暗带炎性细胞的粘附及浸润现象; ④观察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聚集变化情况;⑤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中IL-lβ、TNF-α的含量;⑥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法)动态观察缺血侧脑组织半暗区ICAM-1的表达水平,分析针刺治疗对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疗效。结果:①急性脑缺血发生后,缺血皮质半影区出现炎性细胞的粘附及浸润,并逐渐加剧,同时坏死灶中心区也逐渐扩大;而应用针刺治疗后各组缺血坏死灶范围减小,半影区炎性细胞粘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减轻。②急性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IL-lβ、TNF-α以及血清TNF-α含量显着增高,应用针刺可使之明显降低。③急性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皮质神经元 TNF-α表达水平增高,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也升高,应用针刺可使TNF-α及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针刺治疗可通过干预脑组织及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含量,调节缺血侧半暗区神经细胞相关神经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从而减轻脑缺血时的炎症反应,改善缺血后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发挥缺血区溶栓作用,达到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综上所述,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半暗区组织的坏死程度,减轻脑梗死灶病理形态学改变程度,其对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途径有改善微循环与侧枝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抗自由基及NO损害,降低细胞内钙,减少TNF-α表达、减少ICAM-1表达的作用有关。本研究为脑中风临床针刺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滴注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二钠辅酶A注射液前后的血液粘稠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滴注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二钠辅酶A注射液前后的血液粘稠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 |
2.1 麻木病程 |
2.2 麻木部位 |
2.3 麻木发作频率 |
3 统计学方法 |
4 临床资料 |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
5 治疗方法 |
5.1 治疗组 |
5.2 对照组 |
5.3 合并治疗处理 |
6 疗效评定 |
7 治疗结果 |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
3.1 桂枝 |
3.2 肉桂 |
3.3 细辛 |
3.4 桑枝 |
3.5 羌活 |
3.6 秦艽 |
3.7 葛根 |
3.8 片姜黄 |
3.9 白附子 |
3.10 川牛膝 |
3.11 防己、天仙藤 |
3.12 桑寄生、杜仲 |
3.13 地鳖虫 |
3.14 生地黄 |
3.15 赤芍 |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益气舒筋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气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
2.3 中医辨证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的脱落和剔除 |
6. 中止试验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给药方案 |
2.1 基础治疗 |
2.2 治疗组用中药益气舒筋汤 |
2.3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观察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入选病例情况 |
1.1 实际病例完成情况 |
2.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2.1 性别情况 |
2.2 年龄情况 |
2.3 合并其他病情况 |
3. 安全性观察 |
3.1 实验室指标检查 |
3.2 药物不良反应 |
4. 疗效观察 |
4.1 临床疗效比较 |
4.2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3 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
4.4 血脂的比较 |
4.5 脑血流速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比较 |
4.5.1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 |
4.5.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近代医家对后循环缺血的辨证论治 |
2.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
2.1 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概念 |
2.2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
2.4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
2.5 后循环缺血TCD诊断标准 |
2.6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 |
3. 益气舒筋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3.1 益气舒筋汤组方分析 |
3.2 相关药理学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可比性和安全性分析 |
4.2 疗效性分析 |
4.2.1 临床疗效比较 |
4.2.2 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 |
4.2.3 对血脂的作用 |
4.2.4 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3)通窍活血汤对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辩证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 |
3 检査方法 |
3.1 纯音听国测试 |
3.2 其他 |
4 研究方法 |
5 治疗方法 |
5.1 中药治疗 |
5.2 西药治疗 |
6 疗效评定 |
7 安全性观测 |
8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临床资料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1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的中、西医研究 |
2 通奇活血汤方解 |
3 通夸活血汤中各组药物的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其他治疗的临床意义 |
5 内耳循环障碍与听力曲线类型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作者简历 |
(4)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名与病位认识 |
二、中医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血管性痴呆的辩证分型 |
四、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一、血管性痴呆的常见危险因素 |
二、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理 |
三、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 |
四、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
第三节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病机取穴 |
二、特色取穴 |
三、头针 |
四、电针 |
五、艾灸 |
六、眼针 |
七、耳穴 |
八、穴位注射 |
九、舌针 |
十、针药结合 |
十一、综合疗法 |
第四节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
一、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二、针刺对脑部缺血、缺氧状态的影响 |
三、针刺对自由基系统的影响 |
四、针刺对VD大鼠海马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五、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
六、促进大脑损伤后再修复 |
七、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功能 |
八、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九、β淀粉样蛋白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三、中医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病例标准 |
七、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临床资料的处理 |
二、分组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安全性指标 |
五、疗效评价性指标 |
六、疗效评定标准 |
七、安全性观察 |
八、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两组可比性检查 |
三、治疗后疗效比较 |
四、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通督调神针刺法的选穴依据 |
二、痴呆量表的选择依据 |
三、临床疗效及疗效相关积分的变化分析 |
四、安全性观察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六、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王幼奇教授活血化瘀法论治中风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正文 |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沿革 |
2.中风的病因病机 |
3.治疗原则 |
4.活血化瘀的机制 |
5.化瘀通络饮组方及分析 |
6.化瘀通络饮的加减应用 |
7.临床体会 |
8.治验举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康脑灵胶囊对移植于VD 模型大鼠海马ESCS 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体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1.6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 |
2.3 胚胎干细胞移植 |
2.4 给药方法 |
2.5 MORRIS 水迷宫试验 |
2.6 生化检测与结果 |
2.7 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测 |
3 讨论 |
3.1 VD 病因病机探讨 |
3.2 康脑灵胶囊组方分析 |
3.3 胚胎干细胞移植与补肾健脑的关系 |
3.4 康脑灵胶囊对移植ESCS 的VD 模型大鼠的影响 |
3.5 胚胎干细胞移植的机制 |
3.6 展望 |
第二部分 中药干预BMNCS 移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物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1.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线拴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动物模型 |
2.2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检测指标 |
3 实验结果 |
3.1 描述性统计 |
3.2 神经行为学观察结果 |
3.3 脑梗塞面积测定结果 |
3.4 血清BFGF、VEGF、TGF-Β1 浓度测定结果 |
3.5 免疫组化测定脑BAX、CASPASE-3、CD34+及HE 染色 |
4 讨论 |
4.1 BMSCS 与BMNCS 的关系及应用现况 |
4.2 骨髓干细胞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 |
4.3 生长因子BFGF、VEGF、TGF-Β1 的作用 |
4.4 血管新生与CD34+的关系 |
4.5 细胞凋亡与BAX、CASPASE-3 的关系 |
4.6 川芎嗪和天麻素对BMNCS 移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影响 |
4.7 预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
4.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7)黄芪三七有效成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造模饲料 |
1.3 药品、试剂、造模饲料来源 |
1.4 实验用仪器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大鼠造模前的随机分组 |
2.2 大鼠造模后的随机分组 |
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
2.4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
2.5 生理学和病理学观察 |
2.6 标本留取与制备 |
2.7 指标检测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横截面HE 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 |
3.2 药物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MMP-9 表达量的比较 |
3.3 药物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CD40L 表达量的比较 |
3.4 各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表达CD40L 和MMP-9 的比较 |
3.5 各组大鼠血清CD40L 和MMP-9 双变量回归与相关性分析 |
3.6 各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CD40L 和MMP-9 双变量回归与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实验讨论 |
第五章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动态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理论探讨 |
前言 |
研究一 痰饮与血管性痴呆 |
一 痰饮的历史渊源 |
二 痰与痰证的基本概念 |
三 痰饮产生的原因 |
四 痰证的病机变化 |
五 痰蒙神窍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 |
研究二 瘀血与血管性痴呆 |
一 血瘀学说的源流 |
二 瘀血的定义 |
三 瘀血形成的原因 |
四 瘀血内阻与血管性痴呆 |
研究三 痰瘀互结与血管性痴呆 |
一 历代医家对痰瘀相关理论的认识 |
二 津血同源、痰瘀相关 |
三痰瘀互结与血管性痴呆 |
四 活血化痰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本大法 |
研究四 软脉胶囊与血管性痴呆 |
一 处方来源 |
二 处方组成 |
三 功效主治 |
四 按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分析处方配伍 |
五 现代药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 整体实验 |
实验一 软脉胶囊对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软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软脉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ET-1、CGRP 及海马CA1 区n-NOS 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细胞培养 |
实验一 软脉胶囊含药血清对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软脉胶囊含药血清对PC12 细胞缺氧损伤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
2 脑缺血损伤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3 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及机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 言 |
第一章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及机制 |
实验一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实验一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变化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系统调节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结语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综述一 脑中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脑中风的基础研究概况 |
2 缺血性脑中风临床治疗评述 |
3 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治疗方案 |
4 正确评估急性脑中风患者的病情与预后 |
5 急性脑梗塞治疗研究的展望 |
6 缺血性脑中风的循证医学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 手术阻断法模型 |
2 血管内注射法模型 |
3 血管内栓线法模型 |
4 化学诱导栓塞模型 |
5 对实验动物模型的一点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 |
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2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3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试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针刺对模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炎性因子的影响 |
实验一、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神经症状及形态学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IL-1β的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TNF-α的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针刺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血液流变学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
实验四、针刺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液红细胞变形-聚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针刺对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半暗区ICAM-1的干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病理图片 |
四、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滴注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二钠辅酶A注射液前后的血液粘稠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益气舒筋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气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D]. 彭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3]通窍活血汤对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晓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S2)
- [4]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赵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王幼奇教授活血化瘀法论治中风经验总结[D]. 王春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6]中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D]. 臧志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 [7]黄芪三七有效成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俊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8]活血化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研究[D]. 王四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9]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10]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D]. 文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