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预定

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预定

一、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已排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阳[1](2021)在《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实证研究 ——以G省为例》文中提出

李璐[2](2020)在《司法体制改革下法官助理制度调查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文中指出当前,全国正在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下的法院改革、法官员额制改革、司法人员改革以及司法辅助人员人事改革等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员额制改革的重要配套,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实施法官助理改革试点工作已近20余年,但至今仍在进行试点阶段工作,没有形成统一的改革体系,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运行现状,切题研究法官助理制度运行中的困境,发现法官助理存在的角色不明,职责不清,人员不足,配比不均,管理混乱,职业前景不明等问题,同时逐项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法官助理制度运行的先进经验,认为要通过准确定位法官助理的角色分工、依法依规明确法官助理的工作职责、要畅通法官助理的来源途径、科学合理配备审判团队的人员配比、切实完善法官助理管理考评制度、优化完善法官助理的职业预期等方法,逐项逐步优化巴市中院法官助理制度,旨在切实发挥法官助理的作用。

崔钰婷,卢子洲,涂山青[3](2020)在《制度与实践:我国台湾地区高级技职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在高级技职师资准入制度中对专业师资培育机构和招生方式、特定师资职前培训课程基准、学历层次提升、入职基本要求等相关规定,在师资认证中建立教师资格认证管理机构、建立标准化的认证程序、设立专组机构等具体实践,以及在师资队伍改革中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指引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规准、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推动"双师"制度、开辟多元教师进修管道等措施。大陆应借鉴台湾地区的优秀经验,系统规划中职师资培养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开辟多元管道促进中职教师在职培训。

邵梦洁[4](2019)在《关于法官助理产生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官助理是指在法官指导下,协助法官进行法律研究、起草法律文书以及其他与案件准备和案件管理有关的审判辅助工作的司法人员。基于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法官助理制度从开展试点、摸索经验,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员额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再一次使法官助理制度成为焦点。各试点法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法官助理制度进行了多种实践,法官助理也因时因地的形成了多种产生模式。本文通过对法官助理制度的产生及发展进行阐述,明确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了法官助理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法官助理的加入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审判团队模式,新的审判模式下产生了法官与法官助理、法官助理与书记员的职能混淆问题,因此,通过对三者的职能进行区分,对法官助理在审判团队中的职责给予准确定位。法官助理的职能定位对多样的产生方式具有指引作用。产生方式与职能定位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产生方式会对法官助理的职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产生方式最终需要服务于职能定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第一章中对法官助理的职能定位和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在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域外法官助理制度的产生方式,并对两大法系之下法官助理产生方式进行对比,突出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以此对研究我国法官助理产生方式提供借鉴。本文的核心是对现阶段我国法官助理产生方式进行考察,通过在当前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法官助理的不同探索中,总结出了四大类八种法官助理的产生方式,分别为公务员编制内的法官助理、聘用制下的法官助理、实习生制的法官助理以及较为特殊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法官助理。每一类法官助理都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以及特殊的选任方式,通过在第三章中对各类产生方式下对法官助理进行详细介绍,从而对我国现阶段多样化的法官助理有了准确的认识。尽管目前各种类型的法官助理并不一定能准确契合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发展的初衷,但立足于改革过渡期这一大背景,多样化的法官助理产生方式均存在其合理性。尤其是未入额法官、在编书记员转任的法官助理是我国在司法体制改革下顺应改革潮流的产物。因此,需要对现阶段多元化的法官助理进行肯定。但于此同时,也需要站在法官助理制度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以职能定位作为考察多元化法官助理制度的出发点,试图找出能够有效带动法官助理队伍稳定而由高质量的法官助理产生方式,从而为法院审判团队的良好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王捷[5](2019)在《E-Learning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中的应用与发展》文中提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法考”)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对于欲从事法律职业的学员来说,法考是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敲门砖,是从事法律实务、实践工作之初的基础技能考试,亦是法学类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的选拔类考试。该考试内容独立于高等教育的课程学习内容,故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的在职报考人员,其考前的培训、辅导、学习任务主要通过社会上的法考教育培训机构来承担。本文针对培训机构以开办面授班为主,互联网免费公开授课为辅的教育培训模式这一现状,具体说明了应用E-Learning教学在法考教育培训领域的优势以及引入该领域的必要性。随着近几年各家培训机构的竞争和发展,实力较强的机构虽然有了E-Learning的雏形,但E-Learning的发展仍呈现无序的状态。一方面,培训机构间彼此效仿教学模式,从未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规划E-Learning应用方案,这即为“缺少规划”的问题。另一方面,至今还没有一家培训机构设计过完整的E-Learning应用方案付诸于实施,这被称为“缺乏设计”的问题。本文就“缺乏规划”和“缺乏设计”这两个问题,相对应地将构建的E-Learning应用方案分为规划阶段与设计阶段。在规划阶段通过整体应用架构、价值度模型和成熟度模型,呈现出机构的E-Learning规划,而在方案设计阶段则围绕着学习管理系统为核心,多种学习内容为设计重点。E-Learning应用方案在两家大型法考教育培训机构中试用实现,最终在对329名学员以及4家机构展开评估后,得到结论显示该试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应用方案的实施价值。本文在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优化方案的思路并结合新一代教育技术条件下E-Learning应用方案的发展趋势,对一些适合法考教育培训领域的前沿技术进行了探索。

刘亮[6](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王晶[7](2017)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得天独厚的人口优势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并不发达,国家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力度还不够。虽然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但是仍是出现了结构性的短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河北省,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同时河北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特别大。随着京津冀连通发展的理念提出,河北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北省是制造业大省,河北省已经设立了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支持。正如以上所说,河北省的职业技术教育跟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是一致的,在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和区域产业直接接轨造成人才与岗位不匹配;缺少灵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河北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缓也影响了河北经济的发展。河北省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大省但不是强省,是制造业大省但不是经济发展强省。研究河北省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旨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要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核心是要保障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只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我省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培育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论文主要是研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问题,论文大致分三个模块:一、分析比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区别。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介绍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不但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二、分析比较国内外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的发展模式,首先比较国内外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其次是省内外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和各具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起步晚,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对国内外省内外的典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深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三、以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具体的实例真实的数据中分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二级学院,但却是一个独立学院,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部门。与其他的职业技术学校相比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方面与普通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相同的,都是要培养出企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因此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典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它的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对其他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很大的意义。四、根据分析比较从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研究找到日常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适合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便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本篇论文的视角比较新颖,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以一个教学管理人员的视角来探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的效果。以往此类的论文立意比较高远,宏观方面讲得比较多结合作者本人经验较少,此类论文虽然理论上更深刻高远但对于实践应用方面比较欠缺。我的这篇论文是见微知着细化展示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通读我的这篇论文后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模式就会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分析、总结教学管理的新模式。

梅林[8](2016)在《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社会对一些由医患矛盾个例中所反映出的我国医师队伍医学人文素养的缺失状况提出了一些质疑,也促进了对医学教育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深入思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是医学行业准入考试,肩负着选拔德才兼备医师队伍的重任,在其中加强医学人文素养考核,充分发挥好考试这个“指挥棒”所特有的诊断、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对促进医学院校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引导医学生和医师队伍注重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医师资格考试自1999年实施以来,为保证我国医师队伍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也还存在着医学人文素养考试内容局限、核心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以及考试成绩较难真实反映考生医学人文素养等问题。本研究来源于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立项课题,研究目标是:提出适宜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人文素养考试内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对提出的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依托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资源和国内外大量的专着、论文和工作报告等文献调研,通过专家、规培生、医学生、患者和社区居民等多元问卷调查,以及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深度访谈,明确了沟通能力等评价指标是实践技能考试中最重要且适宜考核的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核心指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和医患沟通学是医学综合笔试中最重要且应该纳入考核的医学人文考试科目。分别以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A3试题和医学人文考站的基本形式为切入点,探索了医学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中的医学人文评价方法改革的具体途径。采用360度评价法对测试对象进行了医学人文素养测评,应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医学人文评价方法改革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科学的研究,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改革提出了改革建议,提供了科学参考。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国内外医师资格考试模式以及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的具体策略和主要做法做出了比较分析和综述。二是优选建构出医学人文素养适宜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核心评价指标和考试科目,并明确了各自较为适宜的考试形式和具体的评价方法。三是归纳出当前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部分在整体考试中分数比例的调整意见以及医学人文独立设置合格线等具体问题的建议。四是重点研究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的重大方法学问题,包括在现有考试框架内实现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融合技术途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论证了开发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A3试题、独立设置医学人文考站,以及打破传统考试的框架束缚,实施医学人文素养阶段性、多元化、综合评价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本研究针对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对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考试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关键创新点体现在:理论方面,通过实证明确提出对于医学人文素养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学框架,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应该采用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于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应该形成性评价和目标性评价相结合,贯穿在医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之中。应用方面,通过实践形成了一个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综合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工作流程;探索了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A3试题、独立设置医学人文考站,构建了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的系列实用化评价量表、命题规范、命题策略等。

严霄云[9](2013)在《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荣新艳[10](2012)在《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它强调实践育人,所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其建设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大力建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往往却忽略了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成为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构建的管理评价模型,找出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首先,对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实训基地管理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方面一些值得借鉴之处,为进一步建立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指标提供参考。第三,就河北省范围内的企业、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建立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模型。第四,结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情况,验证本文建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模型,发现该学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二、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已排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已排定(论文提纲范文)

(2)司法体制改革下法官助理制度调查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法官助理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分工原理
        2.2.2 司法独立理论
        2.2.3 科层制理论
3 法官助理制度的必要性
    3.1 有助于缓解法官压力
    3.2 有助于培养司法新人
    3.3 有助于保障司法公正
4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现状
    4.1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概况
    4.2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改革历程
    4.3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定位
        4.3.1 法官助理与法官的关系
        4.3.2 法官助理与书记员的关系
    4.4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现状调查
        4.4.1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人员来源
        4.4.2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任职管理
        4.4.3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调查访谈
5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运行困境及原因
    5.1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运行困境
        5.1.1 法官助理角色不明
        5.1.2 法官助理职责不清
        5.1.3 法官助理人员不足
        5.1.4 法官助理配比不均
        5.1.5 法官助理管理混乱
        5.1.6 法官助理前景不明
    5.2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的困境原因
        5.2.1 法官助理角色缺乏法律定性
        5.2.2 法官助理职责缺乏统一规范
        5.2.3 法官助理来源缺乏有效途径
        5.2.4 法官助理配比缺乏合理均衡
        5.2.5 法官助理管理缺乏考核办法
        5.2.6 法官助理晋升缺乏明确机制
6 国内外法官助理制度运行经验的考察和借鉴
    6.1 国内法官助理制度实践典型模式
        6.1.1 适用最广的“111模式”
        6.1.2 最早推行的“321模式”
        6.1.3 程序明确的“14N模式”
    6.2 国内法官助理制度试点经验
        6.2.1 上海市法官助理制度改革试点情况
        6.2.2 贵州省法官助理制度改革试点情况
        6.2.3 吉林省法官助理制度改革试点情况
        6.2.4 海南省法官助理制度改革试点情况
    6.3 国内法官助理试点工作的启示
    6.4 国外法官助理制度的经验
        6.4.1 美国的法官助理制度
        6.4.2 英国的法官助理制度
        6.4.3 德国的法官助理制度
        6.4.4 法国的法官助理制度
    6.5 国外法官助理制度的启示
7 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的优化路径
    7.1 系统准确定位法官助理的角色分工
    7.2 依法依规明确法官助理的工作职责
    7.3 切实有效畅通法官助理的来源途径
    7.4 科学合理实现审判团队的人员配比
    7.5 客观全面完善法官助理的管理考评
    7.6 努力优化完善法官助理的职业预期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法官、法官助理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3)制度与实践:我国台湾地区高级技职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湾地区高级技职师资准入制度
    (一)专业师资培育机构和招生方式
    (二)特定师资职前培训课程基准
    (三)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四)制定教师入职基本要求
二、台湾地区高级技职师资认证具体实践
    (一)建立教师资格认证管理机构
    (二)建立标准化的认证程序
    (三)设立专组机构负责高级技职教师实务进修
三、台湾地区高级技职师资队伍改革举措
    (一)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指引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规准
    (二)借力建教合作,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三)推动“双师”制度,理实“双师”共同配合
    (四)双管齐下,开辟多元教师进修管道
四、启示
    (一)系统规划中职师资培养体系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三)开辟多元管道促进中职教师在职进修

(4)关于法官助理产生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法官助理的概述
    第一节 法官助理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节 推行法官助理制度的背景
        一、法官职业压力的增加
        二、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推行
        三、立案登记制的确立
    第三节 法官助理制度推行的价值
        一、有助于推进法官职业化、精英化
        二、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与提高司法效率
        三、有助于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四节 法官助理的职责定位
        一、法官助理职责的具体规定
        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之间的职责划分
    第五节 法官助理的产生方式与职责定位
        一、产生方式与职责定位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产生方式对履行职责的影响
第二章 部分域外法官助理的产生方式
    第一节 部分域外国家法官助理的产生方式
        一、美国法官助理
        二、英国法官助理
        三、德国法官助理
        四、日本法官助理
    第二节 域外部分国家法官助理产生方式的分析和比较
第三章 我国法官助理产生方式的考察
    第一节 公务员编制法官助理
        一、未入额审判员、助理审判员转任法官助理
        二、在编书记员转任法官助理
        三、公务员考试招录法官助理
    第二节 聘用制法官助理
        一、劳动合同制法官助理
        二、劳务派遣制法官助理
    第三节 实习制法官助理
        一、高校法学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
        二、实习律师担任实习法官助理
    第四节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法官助理
        一、遴选法官担任法官助理
        二、实习法官助理
第四章 分析与思考
    第一节 不同产生方式在法官助理制度中的定位
        一、公务员编制法官助理—最优选择
        二、聘用制法官助理—次优选择
        三、实习制法官助理—辅助性来源
    第二节 确立以在编法官助理制度为主导的产生方式
        一、多元化选任法官助理的合理性分析
        二、以在编法官助理为主导的必要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E-Learning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现状
        1.1.2 法考教育培训领域的现状
        1.1.3 培训机构的现状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2.1 E-Learning的概念
        2.1.1 E-Learning的界定
        2.1.2 E-Learning的优势
    2.2 培训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
        2.2.1 传统面授班模式
        2.2.2 创新模式的研究
    2.3 培训机构应用E-Learning的问题
第三章 针对问题的方案设计
    3.1 构建规划阶段
        3.1.1 机构制定规划的缘由
        3.1.2 机构制定规划的主要内容
        3.1.3 机构制定规划的方法
        3.1.4 E-Learning应用架构
        3.1.5 E-Learning价值度模型
        3.1.6 E-Learning成熟度模型
    3.2 E-Learning应用方案的设计阶段
        3.2.1 设计应用方案的体系架构
        3.2.2 围绕以学习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设计
        3.2.3 搭建在线学习社区进行交互
        3.2.4 仿真法考的在线考试系统
        3.2.5 采用虚拟教室系统教学
        3.2.6 策划E-Learning学习内容
        3.2.7 设计E-Learning在线课程的开发
        3.2.8 设计E-Learning应用方案的运营管理模式
        3.2.9 制定应用方案相关的管理制度
第四章 E-Learning应用方案的实践应用
    4.1 应用方案试用对象的介绍
        4.1.1 对象一瑞达法考
        4.1.2 对象二众合教育
    4.2 应用方案试用的实现
        4.2.1 实现规划文档
        4.2.2 学习管理系统的实施
        4.2.3 实现策划的学习内容
        4.2.4 实现设计阶段的运营管理
第五章 E-Learning应用方案的效果评估
    5.1 评估规划阶段效果
        5.1.1 规划的必要性
        5.1.2 规划的内容
        5.1.3 规划的三个工具
    5.2 评估E-Learning应用方案的实施效果
        5.2.1 方案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5.2.2 方案对学员个体的影响
        5.2.3 方案对培训机构的作用
第六章 E-Learning应用方案的优化和发展
    6.1 提供学员协作型学习
    6.2 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
    6.3 创新在线课程模式
    6.4 提升方案的智能化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论文的特色
    7.2 不足及其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模块
    三、研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四、研究依据的背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目前高职教育的概况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概念
    二、普通高校办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劣势
        (一)高等院校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
        (二)高等院校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劣势
        (三)总结分析高校办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模式上的优劣势
    三、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课程设置的区别
        (二)教师队伍构建的区别
第二章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美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日本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德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总结分析国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上海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广州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总结分析国内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章 以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为例进行分析
    一、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二、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分析
        (一)教学运行保障
        (二)教学监督
        (三)教学评价系统
第四章 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一、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一)管理者的推动力不足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受益者推动力不足
        (三)建立分级的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二、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首先要改善硬件设施,特别是教室、自习室的资源
        (二)要做到教学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还要转变管理者的心态
        (三)努力改进对教师的日常管理,旨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多元评价促进良性竞争
        (五)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2.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
    2.3 医学人文素养相关概念
    2.4 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相关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比较研究
    3.1 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现状
    3.2 其他国家或地区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情况
    3.3 国外医师资格考试之外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情况
    3.4 分析与结论
第四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调查研究
    4.1 目的与方法
    4.2 预调查
    4.3 正式调查
    4.4 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方法改革设想
第五章 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试题改革研究
    5.1 改革方案
    5.2 预测试情况及分析
    5.3 正式测试情况及分析
    5.4 医学人文与临床融合型试题开发原则
第六章 医学人文考站改革研究
    6.1 改革方案
    6.2 预测试情况及分析
    6.3 正式测试情况及分析
    6.4 OSCE医学人文站考官调查
第七章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评价方法改革实证研究
    7.1 方案设计
    7.2 分析方法
    7.3 分析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人文考试改革建议
    8.2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8.3 讨论
    8.4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美国医师资格考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成果情况
致谢

(9)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论述
        (一) 教育在阶层中的作用 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歧见
        (二) 职业教育 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
        (三) 职业技术分层 产业工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概念
        (一) 教育的阶级再生产理论
        (二) 劳动过程理论
        (三)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内容
        (一)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第三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农村家庭劳动方式、中职教育的选择
    一、 农业劳动方式向工业劳动方式转化
        (一) 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方式的维系
        (二)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劳动用工的机会
    二、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家庭职业教育选择
        (一) 工业化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二)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三、 农村家庭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选择
        (一) 考试制度
        (二) 社会选择
        (三) 分流的反应
    四、 小结
第四章 中职教育 中职校工(生)的初次整合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一) 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二) 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三) 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二、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一) 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二) 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三) 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三、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一) 学校的成层文化
        (二) 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三) 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四、 小结
第五章 职校到工厂 中职校工(生)初次整合后的分配
    一、 职业资格与顶岗实习
        (一) 职业资格空间
        (二) 实习与顶岗实习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与劳动力市场
        (一)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
    三、 中职校工(生)劳动力“符应”分配机制
        (一) 初职的符应分配机制
        (二) 符应分配机制产生的认同与抵制
    四、 小结
第六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 中职校工(生)的再次整合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组织控制结构与中职校工(生)的定位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分工与等级
        (二)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时空控制
        (三) 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各类制造业企业中的职业层次与变动依据
    二、 制造业工厂职业知识技术再训导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的推动力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二)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论的途径与中职校工(生)的选择
    三、 制造业工厂个性品质再训导
        (一) 以工厂纪律为基础的规则定向再训导
        (二) 以工厂考核为指向的规范内化再训导
    四、 小结
第七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延伸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中职校工(生)向产业工人阶层的转变
    一、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工厂制度(体制)的变迁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一) 制造业工厂内部层面的问题
        (二) 制造业工厂外部层面的问题
    二、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与阶层意识
        (一) 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
        (二) 中职校工(生)的阶层意识
    三、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 主要结论
    二、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
后记

(10)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1 丰富高职院校机制和制度的建设
        1.2.2 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
        1.2.3 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
        1.2.4 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有助于有效发挥校企合作最大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分析
    2.1 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现状分析
        2.1.1 典型案例现状分析
        2.1.2 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管理方法
        2.1.3 其他实训基地管理方法
    2.2 我国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外部成因
        2.2.2 内部成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职业教育实训管理的借鉴研究
    3.1 国外职业教育实训管理的分析
        3.1.1 德国职业教育实训管理
        3.1.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实训管理
        3.1.3 美国职业教育实训管理
        3.1.4 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实训管理
    3.2 国外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3.2.1 深化政行企校联合
        3.2.2 开拓多元化实训基地经费来源渠道
        3.2.3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3.2.4 提高教师水平,达到“双师”素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模型构建
    4.1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指标确定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选择
        4.1.3 调查问卷回收以及数据处理
    4.2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4.2.2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4.2 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4.4.3 采用熵权值法修正指标权重
    4.5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模型
        4.5.1 确定管理评价模型
        4.5.2 运用管理评价模型的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秦职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实证研究
    5.1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5.1.1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5.1.2 学院实训基地管理现状
    5.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实证检验
        5.2.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及分析
        5.2.2 秦职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5.3 秦职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5.3.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训基地管理
        5.3.2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5.3.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5.3.4 合理进行实训基地硬件建设,重视内涵建设
        5.3.5 重视制度建设,促进实训基地管理水平提高
        5.3.6 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缓解师资状况的薄弱
        5.3.7 统筹规划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达到人才的培养要求
        5.3.8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实训基地管理工作顺畅运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已排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法官助理制度实证研究 ——以G省为例[D]. 李丹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司法体制改革下法官助理制度调查研究 ——以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D]. 李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制度与实践:我国台湾地区高级技职师资队伍建设及启示[J]. 崔钰婷,卢子洲,涂山青. 教育与职业, 2020(01)
  • [4]关于法官助理产生方式的研究[D]. 邵梦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E-Learning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中的应用与发展[D]. 王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7]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D]. 王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4)
  • [8]国家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 梅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6(12)
  • [9]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D]. 严霄云. 上海大学, 2013(05)
  • [10]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D]. 荣新艳. 燕山大学, 2012(04)

标签:;  ;  ;  

2004年职业资格考试预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