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热哮证微观指标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宇[1](2021)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童年时期的压力或创伤经历是成年后发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些经历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虐待或忽视等。在我们社会早年不良经历主要是以留守儿童(母婴分离)的形式存在。根据德国一项涵盖各种形式虐待的调查报导中,少儿时期经历至少一种形式虐待的青年人大约占比27.7%,23.7%的受访者报告了两种形式的虐待,16.6%的受访者报告了三种或更多种形式的虐待。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负面压力的程度与成年后各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关于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论述,但课题组认为,小儿是少阳之体,阳气容易受到折损而形成阳虚体质,这种体质与小儿成年后发生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有关。现代对有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母婴分离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抑郁样行为,后经给药温阳解郁方能够改善母婴分离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由方测证,早年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机体阳虚证的形成。有研究发现早年不良经历能够增强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由于这些疾病有同一个致病因素,他们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推测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着异病同证。异病同证是指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环境、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从而造成不同的疾病,因为以上相似的因素最后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因此本文尝试从异病同证的角度去挖掘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从而探索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防治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建议。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早年不良经历的临床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疾病有46个,按照ICD-10疾病系统划分将46个疾病分布划分到13个系统,最后从13个系统中选择得到9个疾病,分别是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分别检索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分布文献,对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最后进行证候汇总统计,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最常见的证候是肝郁气滞证。本文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由于现代并没有关于研究证候的基因网络数据库,因此本文试图将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网络分析,从而寻求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这一方法的理论来源于异病同证,即不同的疾病既然有共同证候,则这些疾病必然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通过GeneCard数据库、NCBI数据库分别检索并下载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然后得到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最后借助DAVID数据库平台,通过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有273个交集基因,其中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涉及RNA聚合酶2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细胞组成涉及质膜、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等,分子功能涉及蛋白结合、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本文通过对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文献的梳理,以及疾病证候分布相关文献分析和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常见疾病为抑郁症。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常见证候是肝郁气滞证。3、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潜在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机体免疫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了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
司东旭[2](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赵潇湘[3](2021)在《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MP感染诱发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热哮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基于“通络平喘”理论指导下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MP感染诱发热哮证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该法治疗小儿喘支提供更多的中医证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患儿,符合西医喘息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及中医热哮证诊断标准的4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中药组(麻杏石甘加减方)20例和西药对照组(盐酸丙卡特罗)2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喘息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复发次数及血常规、CRP等,并评价其疗效,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统计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治疗前喘息程度、主证次症积分、WBC、PLT、CRP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总积分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儿咳喘症状,两组之间呈等效性;3.治疗后两组在疗效分度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痊愈率为25%,对照组痊愈率为20%,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两组治疗无显着性差异,均有效;4.治疗后两组在改善喘息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5.治疗后两组组间WBC、CRP、PLT数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6.两组患者喘息消失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7.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等效性;8.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所需费用无明显差异;9.治疗后中药组患儿1年内的喘息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喘息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麻杏石甘加减方能有效改善患儿喘支症状,改善喘息程度,痊愈率达25%,能降低炎症指标,缩短喘息时间,减少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且较对照组美普清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其中在减少出院后患儿的喘息复发次数上,中药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基于“通络平喘”法麻杏石甘加减方干预MP感染诱发喘支发作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尤其在改善患儿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上疗效显着,能有效减少喘支迁延反复发作。
赵欢欢,王明航,屠新敏,杨江,林晓红[4](2021)在《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组由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PMN)、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属中医学中"哮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的升降失职所致。病因多以风、寒、痰、热、瘀、湿为标,以肺、脾、肾三脏俱虚为本,证属本虚标实。哮喘的炎症表型的异质性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相类似,因此推测哮喘炎症表型与中医证候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
郝志洁[5](2020)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相关炎症指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寻找其之间的规律特点,更好的辅助中医临床中的辨证分型。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广东省中医院于2017-2019年期间住院部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104例患者病历及相关资料,根据相关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相关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运用统计学处理,探究各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04例患者中,性别方面,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年龄方面,104例患者平均年龄63.49岁;季节方面,以春季多发;诱因方面,以天气变化诱发多见;舌质方面,外寒内饮证组中以暗红舌最为常见,痰热壅肺证组中以红舌最为常见,风痰阻肺证组中以淡红舌最常见,痰浊阻肺证组中淡红舌最为常见;舌苔方面,外寒内饮证组中以薄黄苔最常见,痰热壅肺证组中,以黄腻苔和薄黄苔最为常见,风痰阻肺证组中以薄白苔和薄黄苔最常见,痰浊阻肺证组以薄黄苔和薄白苔最为常见;脉象方面,外寒内饮组患者以浮紧脉和弦滑脉较常见,痰热壅肺组以滑数脉和弦滑脉最为常见,风痰阻肺组以弦滑脉最为常见,痰浊阻肺组以弦滑脉较为常见。在各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相关性方面:各证型组中性粒细胞水平以痰热壅肺证组最高,其次为外寒内饮证、风痰阻肺证、痰浊阻肺证,其中痰热壅肺证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对高与其他证型(P<0.05);痰热壅肺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相对高与其他证型(P<0.05);各证型间PL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以风痰阻肺证最高,其次为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外寒内饮证,其中风痰阻肺证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相对高于其他证型(P<0.05);各证型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外寒内饮证、风痰阻肺证、痰浊阻肺证,其中痰热壅肺证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高于其他证型(P<0.05);各证型组降钙素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阻肺证、外寒内饮证、风痰阻肺证、痰热壅肺证;其中各组间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与痰热壅肺证呈正相关(P<0.05),即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患者为痰热壅肺证可能性越大;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痰浊阻肺证呈正相关(P<0.05),即LYM、PLR升高时患者为痰浊阻肺证的可能性更大。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具有一定相关性,这些指标可为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
张慧[6](2020)在《定喘汤及其单体黄芩苷抑制JAK/STAT6通路治疗热哮证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理论研究西方医学中定义的支气管哮喘归属于中医学“哮病”的范畴,因患者先天禀赋异常、痰浊内伏、伏痰引动而发病。2012年《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将哮病的疾病阶段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哮病常常继发于外感、饮食不当、情志失常、劳累困倦等,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病人会出现哮鸣、喘息的突然发作。临床上发作期的哮病多以热哮证、风哮证最常见。本文所探讨的定喘汤出自《摄生众妙方》,是传统治疗热哮证的经典名方。笔者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发现各地专家在临床上应用定喘汤治疗热哮证疗效确凿,定喘汤中的主要组成药物黄芩也被证明具有抗炎平喘的作用。但是定喘汤以及黄芩平喘机制、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因此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出定喘汤治疗哮喘的可能作用靶点,选择黄芩的单体成分黄芩苷为代表,研究其抗炎平喘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定喘汤的作用通路、靶点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发新型有效的治疗热哮证的中药复方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作用靶点目的建立定喘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探讨定喘汤的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药信息数据库中筛选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活性成分,筛选的ADME条件为口服生物利用度≥30%,血脑屏障通透率>0.3,类药性>0.18。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SEA和The Binding Database收集定喘汤活性成分可能的靶点蛋白信息,利用UniProt软件转化为靶点基因信息。通过TTD、OMIM数据库、GAD、Drugbank和遗传药理学和PharmGkb数据库获得支气管哮喘相关靶点信息。通过Cytoscape软件获得定喘汤活性成分关于支气管哮喘的靶点,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定喘汤活性成分关于支气管哮喘的靶点进行GO分析、采用KEGG分析定喘汤作用于哮喘的通路富集情况。结果(1)收集筛选到52个无重复的定喘汤活性化合物,通过数据库收集到52个活性化合物的100个靶点蛋白信息。(2)通过Venny2.1.0软件与哮喘相关靶点542个取交集分析获得54个定喘汤作用于哮喘的潜在靶点。(3)利用GO分析,定喘汤由4个族群的生物过程参与支气管哮喘,分别是信号传导、炎症反应和免疫作用、蛋白质降解、蛋白磷酸化的分类调控。(4)定喘汤参与支气管哮喘主要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ER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MEK-STAT信号通路、GAS-STINGT信号通路、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结论定喘汤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能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多活性物质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信号传导,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蛋白分解等潜在作用。第三部分:黄芩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及重塑作用目的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为特征的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黄芩苷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单体,但其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部分主要探究黄芩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及气道重塑的作用。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C57bL/6小鼠哮喘模型,分别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炎性因子原代、蛋白表达和炎性细胞群。然后,制备小鼠哮喘气道重塑模型,造模后将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Control,n=10)、模型组(Model,n=10)、地塞米松组(DS,n=10)、黄芩苷低剂量组(LD,n=10)、黄芩苷中剂量组(MD,n=10)、黄芩苷高剂量组(HD,n=10),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及气道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量;用RT-PCR检测气道平滑肌(ASM)中p-ERK1/2的mRNA水平。本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吸入OVA后哮喘小鼠的总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着增加。此外,黄芩苷以剂量依赖的方式给药,上述细胞总数和分化细胞数的增加明显减弱。(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2.5mg/kg、5mg/kg和1Omg/kg)的乙酰胆碱刺激后,OVA激发组的RI值显着增加。此外,黄芩苷剂量依赖性地降低OVA诱导的RI升高,尤其是40mg/kg浓度的黄芩苷。与对照组相比,OVA激发组Cdyn值有明显下降趋势。黄芩苷或地塞米松可有效缓解OVA诱导的Cdyn下降。(3)OVA致敏后,IL-4、IL-5、IL-6、IL-13和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而IFN-γ水平在不同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黄芩苷和地塞米松均能明显抑制OVA诱导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OVA诱导组的血清IgE和IgG1水平均显着升高。同时,黄芩苷或地塞米松能有效地降低OVA致敏后血清IgE和IgG1水平的升高。然而,不同治疗组小鼠的血清IgG2a水平没有显着差异。(5)OVA吸入组气道上皮细胞JAK、STAT6、p-STAT6均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更重要的是,随着不同浓度黄芩苷或地塞米松的摄入,卵蛋白致敏的JAK、STAT6和p-STAT6水平的升高将不同程度地降低。(6)空白组的气道上皮比较平整,炎性细胞浸润不可见,气管壁正常。模型组小鼠的肺组织支气管变得狭窄,并且有变形发生,支气管管壁增厚,粘膜皱襞增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并呈现堆积现象。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患者的肺组织病理学减轻,但以地塞米松组改善效果最佳。(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小鼠肺组织p-ERK1/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8)模型组ERK1/2mRNA表达与空白组对比显着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的ERK1/2 mRNA表达明显下降。(9)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α-SMA蛋白表达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的α-SMA蛋白表达下降明显。(10)模型组TGF-β1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加,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的TGF-β1蛋白表达均比模型组显着降低。结论(1)黄芩苷能松弛小鼠支气管平滑肌,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收缩,减轻哮喘症状,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揭示了黄芩苷抑制JAK/STAT6通路减轻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了潜在的指导。(2)黄芩苷可能是通过降低TGF-β1的蛋白表达,影响了 α-SMA的合成,并影响ERK信号传导通路,下调ERK1/2 mRNA含量,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抑制气道细胞质的纤维化,从而改善气道重塑,但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朱秀影,谢惠芳,韩海,高峰[7](2019)在《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特征及其与呼出气一氧化氮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特征及其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门诊40岁以上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测定其肺功能、FeNO,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79例,其中冷哮证24例、热哮证43例、寒包热哮证16例、风痰哮证56例、虚哮证40例。不同证型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哮证患者年龄高于其他患者(P<0.05)。虚哮证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热哮证、寒包热哮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哮证患者Fe NO高于热哮证、虚哮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气道炎症者证型分布为热哮证(35%)>虚哮证(33%)>风痰哮证(15%)>冷哮证(12%)>寒包热哮证(5%),重度炎症者证型分布为风痰哮证(44%)>热哮证(18%)>虚哮证(15%)>冷哮证(14%)>寒包热哮证(10%),不同气道炎症程度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风痰哮证、热哮证、虚哮证为主,虚哮证患者病程最长且高龄患者多见,风痰哮证在重度炎症患者中的分布和FeNO水平均高于其他患者,FeNO可能为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段保全[8](2013)在《冷哮证、热哮证与过敏原、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过敏原IgE及食物不耐受IgG与冷哮证、热哮证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住院哮喘患儿,冷哮组30例,热哮组34例,均在治疗前检查特异性IgE、IgG。观察不同证型间过敏原和食物不耐受各种指标的阳性率及过敏原阳性种类均值。结果 :64例中冷哮证组检出29例占96.7%,热哮证组检出24例占70.5%,两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多种吸入性过敏原研究中,冷哮证组检出20例占66.7%,热哮证组检出12例占35.3%,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冷哮证组平均吸入性过敏原数2.47±1.358个,热哮证组平均1.500±=1.503个,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食入组过敏原在两组证型间无显着性差异;食物不耐受各项比较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吸入组与冷哮证过敏原关系密切,不单是阳性检出率高,且在冷哮证中呈现多种吸入组过敏原混合致敏的特点。食入组过敏原在冷哮证和热哮证间无明显差异。食物不耐受IgG在这两证型间也无明显差异。
段保全[9](2013)在《冷哮证、热哮证与过敏原、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检测哮喘发作期小儿过敏原IgE及食物不耐受IgG,探讨其与中医分型冷哮证、热哮证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的住院哮喘患儿进行研究。患儿依据证型分为冷哮组30例,热哮组34例,都在治疗前检查特异性IgE、IgG。观察不同证型间过敏原和食物不耐受各种指标的阳性率及过敏原阳性种类均值。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64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1.3岁。其中冷哮组患儿30例,男18,女12例,平均年龄4.916±2.63岁;热哮组患儿34例,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09±2.31岁。两组患儿在男女年龄、性别差异P值均>0.05,无显着性差异。所有64例患儿都检测两组敏原。有53例患儿(82.5%)检测出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其中冷哮证组检出29例占96.7%,热哮证组检出24例占70.5%,两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多种吸入性过敏原研究中,冷哮证组检出20例占66.7%,热哮证组检出12例占35.3%,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冷哮证组平均吸入性过敏原数2.47±1.358个,热哮证组平均1.500±1.503个,有显着性差异(P<0.05);食入组过敏原在两组证型间无显着性差异;食物不耐受各项比较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冷哮组患儿中吸入组IgE抗体阳性率高于热哮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食入组IgE抗体阳性率在不同证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冷哮组患儿吸入组多种过敏原(≥2种)检出率高于热哮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食入组多种过敏原(≥2种)检出率冷哮组与热哮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冷哮组患儿吸入组过敏原平均检出种类多于热哮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4.两组患儿共检出不耐受食物14种。各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在不同证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两组患儿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出阳性例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多种(≥2种)食物不耐受检出阳性例数不同证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乔赟[10](2012)在《龙脷平喘汤抗痰瘀证小儿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揭示“肺鼻同治”及痰瘀伏肺的科学内涵,探讨龙脷平喘汤抗痰瘀证小儿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72只小鼠、48只大鼠按体重性别分别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龙脷平喘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8只;2、造模:空白组用生理盐水ip和雾化激发,其余各组ipOVA致敏和雾化激发;3、给药方法:小鼠、大鼠龙脷平喘汤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05.6g·kg·d、52.8g·kg·d、26.4g·kg·d和74.8g·kg·d、37.4g·kg·d、18.7g·kg·d,小、大鼠地塞米松剂量3mg·kg·d、1mg·kg·d, ig容量分别为20ml/kg和15ml/kg,连续1周。结果:1、痰瘀证哮喘模型造模成功。2、鼻炎粘膜与肺组织具有共同的炎性反应机制、相似的病理形态学改变。3、模型组肺组织中见大量炎性细胞渗出和浸润,气管壁结构破坏,上皮脱落,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4、龙删平喘汤有效控制鼻炎和哮喘症状,降低外血周EOS浓度、延长引喘潜伏期。5、龙脷平喘汤有效提高FasmRNA表达,降低Bcl-2mRNA表达,诱导炎症细胞凋亡;上调IFN-γ,下调IL-4,逆转IFN-γ/IL-4比例失调;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指标。结论:1、论证了肺鼻同病、“肺鼻同治”的科学性;2、痰瘀伏肺是小儿哮喘病理演变的核心,气道炎症为小儿哮喘的关键病理机制,痰瘀伏肺的实质涵盖了气道炎症,气道炎症为痰瘀伏肺病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阐述了痰瘀伏肺及其与气道炎症的内在本质,部分揭示了痰瘀伏肺的科学内涵。3、龙脷平喘汤抗痰瘀证小儿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与其促进炎症细胞凋亡,逆转IFN-γ/IL-4平衡失调,纠正血液循环障碍相关
二、冷、热哮证微观指标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热哮证微观指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一: 母婴分离对机体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 |
1 母婴分离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1.1 HPA轴 |
1.2 神经递质 |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2 母婴分离对中枢神经结构的影响 |
3 母婴分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3.1 焦虑抑郁样行为 |
3.2 恐惧反应 |
3.3 攻击行为 |
3.4 顺从行为 |
4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探讨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源流及其发展 |
1 疾病症候及其概念辨析 |
1.1 病的概念及沿革 |
1.2 证的概念及沿革 |
1.3 辨病与辨证 |
2 异病同证的形成及内涵辨析 |
2.1 异病同证的形成 |
2.2 异病同证的临床治疗 |
3 小结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集的建立及病名检索 |
1.6 疾病按系统分类 |
2 结果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分布 |
2.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 |
3.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依据 |
3.3 9个疾病与早年不良经历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分布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录入及数据集的建立 |
1.6 证候名称规范方法 |
1.7 证候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抑郁症证候分布情况 |
2.2 乳腺癌证候分布情况 |
2.3 肥胖症证候分布情况 |
2.4 睡眠障碍证候分布情况 |
2.5 癫痫证候分布情况 |
2.6 高血压证候分布情况 |
2.7 哮喘证候分布情况 |
2.8 肠易激综合征证候分布情况 |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分布情况 |
2.10 共有证候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2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分布总比率最高 |
3.3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肾阳虚证 |
3.4 方法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
第三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获取 |
1.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筛选 |
1.3 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 |
1.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
1.5 基因网络分析 |
2 结果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 |
2.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 |
2.3 GO功能富集 |
2.4 KEGG富集通路 |
2.5 基因网络 |
2.6 关键基因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2 早年不良经历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3 肾阳虚证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网络研究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1.1 整体观念 |
1.2 脏腑辨证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3.4 温润方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3)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麻杏石甘加减方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原则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及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线特征及质量评价 |
3 有效性评价 |
3.1 总有效率比较 |
3.2 临床喘息消失时间 |
3.3 临床咳嗽消失时间 |
3.4 临床哮鸣音消失时间 |
3.5 白介素-8变化水平 |
3.6 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水平 |
4 安全性评价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 |
7 GERADE分级 |
8 讨论 |
8.1 本系统评价的新颖性及结果分析 |
8.2 评价局限性 |
第二部分 临床治疗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4.1 分组 |
4.2 给药方式 |
5 评价指标 |
5.1 一般观察项目 |
5.2 疗效观察 |
5.3 临床观察记录及随访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 |
7.1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7.2 治疗结果分析 |
7.3 药物经济学评价 |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 |
第四部分 结果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症状总积分比较分析 |
2.2 疗效及喘息程度分析 |
2.3 血常规、CRP及PLT指标分析 |
2.4 喘息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分析 |
2.5 出院后喘息复发次数分析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1.1 络脉缠绊病络生 |
1.2 肺络痹阻,气逆而喘 |
1.3 通络平喘,气通则愈 |
2 选方用药分析 |
2.1 主方选择 |
2.2 组方特点 |
2.3 单味用药分析 |
3 药物经济学评价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喘支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
1 MP感染与喘支发作的正相关性 |
2 MP诱发喘支可能的机制 |
2.1 MP的定植粘附能力 |
2.2 促进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 |
2.3 诱发变态反应 |
2.4 MP的直接损伤作用 |
2.5 其他 |
3 抗MP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
4 喘支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 |
1.1 中药汤剂 |
1.2 中药注射液 |
1.3 外治法 |
2 西医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
2.1 控制感染 |
2.2 抗炎治疗 |
2.3 支气管舒张剂治疗 |
2.4 抗组胺药治疗 |
2.5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 |
2.6 化痰药治疗 |
2.7 免疫调节剂治疗 |
2.8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哮喘炎症表型 |
2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 |
3 哮喘的中医证型与炎症表型的关系 |
4 问题与展望 |
(5)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相关炎症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一、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发病宿根 |
四、辨证论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一、定义 |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
三、哮喘与相关炎症指标 |
第三节 哮喘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选择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诊断标准 |
六、分组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统计学方法 |
一、统计学处理 |
第四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结果 |
二、各证型哮喘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
三、痰热壅肺证与痰浊阻肺证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
一、哮喘发作期的中医证型一般资料特点 |
二、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特点 |
第六节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定喘汤及其单体黄芩苷抑制JAK/STAT6通路治疗热哮证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哮病的基础研究 |
1.1 病因 |
1.2 病机 |
1.3 临床治疗 |
2 定喘汤在热哮证中的研究应用 |
2.1 定喘汤的来源 |
2.2 定喘汤的基础研究 |
2.3 定喘汤的临床效果 |
3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3.1 基础研究 |
3.2 临床研究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作用靶点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活性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 |
1.2 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预测 |
1.3 支气管哮喘相关基因的筛选 |
1.4 可视化网络构建 |
1.5 GO分析与通路分析 |
2 数据分析结果 |
2.1 活性化合物筛选 |
2.2 活性化合物靶点预测 |
2.3 定喘汤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拓扑分析 |
2.4 支气管哮喘相关的靶点收集 |
2.5 定喘汤-支气管哮喘相关的靶点网络分析 |
2.6 GO分析 |
2.7 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黄芩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及重塑作用 |
1. 前言 |
2 实验动物 |
3 试剂及仪器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4 实验方法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4.2 样本获取与处理 |
4.3 ELISA分析 |
4.4 western blot分析 |
4.5 免疫组化染色法 |
4.6 荧光定量PCR法 |
4.7 HE染色法 |
4.8 气道阻力与肺顺应性检测 |
4.9 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哮喘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实验方案 |
5.2 黄芩苷抑制OVA诱导的BALF炎症细胞募集 |
5.3 黄芩苷减轻OVA诱导的气道炎症 |
5.4 黄芩苷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减轻气道炎症 |
5.5 黄芩苷降低OVA诱导的全身免疫球蛋白产生量 |
5.6 黄芩苷通过JAK-STAT6途径减轻气道炎症 |
5.7 不同给药组肺组织病理学比较结果(HE染色) |
5.8 不同给药组小鼠肺组织p-ERK1/2蛋白表达结果 |
5.9 不同给药组气道组织ERK1/2mRNA表达结果 |
5.10 不同给药组小鼠肺组织α-SM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5.11 不同给药组小鼠气道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6 讨论 |
6.1 黄芩苷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和JAK-STAT6途径减轻气道炎症 |
6.2 黄芩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重塑作用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问题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特征及其与呼出气一氧化氮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一般资料 |
1.6.2 肺功能指标 |
1.6.3 呼出气一氧化氮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
2.3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比较 |
2.4 不同气道炎症程度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 |
3 讨论 |
(9)冷哮证、热哮证与过敏原、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检测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分析发病年龄、性别 |
二、两组患儿过敏原吸入组、食入组 IgE 抗体检测结果 |
三、两组患儿食物不耐受 IgG 抗体检测结果 |
讨论 |
一、特异性 IgE、IgG 与遗传和环境因素 |
(一)特异性 IgE 和遗传的关系 |
(二)特异性 IgE 与环境的关系 |
(三)特异性 IgG 与遗传的关系 |
(四)特异性 IgG 与环境的关系 |
二、特异性 IgE、IgG 结果分析 |
(一)特异性 IgE 结果分析 |
(二)特异性 IgG 的结果分析 |
(三)特异性 IgE 和特异性 IgG 的关系 |
三、中医哮喘研究 |
(一)哮喘的中医认识 |
(二)冷哮证、热哮证发生机制的认识 |
(三)哮喘分型的认识 |
四、特异性 IgE、IgG 与冷哮证、热哮证的相关性分析 |
(一)吸入组过敏原 IgE 与冷哮证、热哮证的相关性 |
(二)食入组过敏原 IgE 与冷哮证、热哮证的相关性 |
(三)食物不耐受 IgG 与冷哮证、热哮证的相关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龙脷平喘汤抗痰瘀证小儿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小儿哮喘病因病机的研究 |
1.1 古代医家对小儿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近代医家对小儿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哮喘的认识 |
2.1 气道炎症的发病机制 |
2.2 气道炎症与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关系 |
3. 痰瘀伏肺与气道炎症的关系 |
4. 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关系 |
4.1 中医学对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关系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关系的认识 |
4.3 “肺鼻同冶” |
4.4 关于“肺鼻同治”的思考 |
5. 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5.1 发作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5.2 缓解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5.3 其他 |
6. 哮喘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研究 |
7. 中药治疗发作期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 |
8. 中药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研究 |
8.1 中药对IgE的影响 |
8.2 中药对MC的影响 |
8.3 中药对EOS的影响 |
8.4 中药对IL-4、IFN-γ的影响 |
8.5 中药对IL-5的影响 |
9.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
1.1 研究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1.1 主要实验仪器 |
1.1.1.2 主要试剂 |
1.1.1.3 龙脷平喘汤浸膏的制备 |
1.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3 小鼠哮喘模型复制 |
1.1.4 给药方法 |
1.2 观察指标 |
1.2.1 小鼠一般状况的观察 |
1.2.2 小鼠引喘潜伏期的观察与测定 |
1.2.3 小鼠外周血EOS计数的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4.1 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体重比较 |
1.4.2 各组小鼠引喘潜伏期比较 |
1.4.3 各组小鼠外周血EOS计数比较 |
2. 实验二 |
2.1 研究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1.2 主要试剂 |
2.1.1.3 龙脷平喘汤浸膏的制备 |
2.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3 大鼠哮喘模型复制 |
2.1.4 给药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大鼠过敏性鼻炎症状的观察与记录 |
2.2.2 大鼠鼻黏膜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2.2.3 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凋亡及Fas、Bcl-2mRNA表达的检测 |
2.2.4 大鼠血清IL-4、IFN-γ表达水平的测定 |
2.2.5 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各组大鼠过敏性鼻炎症状比较 |
2.4.2 各组大鼠鼻黏膜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2.4.3 各组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凋亡率的比较 |
2.4.4 各组大鼠肺组织Fas、Bcl-2mRNA表达的比较 |
2.4.5 各组大鼠血清IL-4、IFN-γ表达水平比较 |
2.4.6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痰瘀证哮喘模型建立的评价 |
3.2 “肺鼻同治”理论的实验研究 |
3.3 痰瘀伏肺及其与气道炎症科学内涵研究 |
3.4 小儿哮喘痰瘀伏肺证的证候特征 |
3.5 龙脷平喘汤组方原则 |
3.6 龙脷平喘汤的研究现状 |
3.7 龙脷平喘汤抗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
3.8 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
四、冷、热哮证微观指标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D]. 王新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通络平喘”法干预MP感染诱发小儿喘支发作的临床治疗研究[D]. 赵潇湘.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J]. 赵欢欢,王明航,屠新敏,杨江,林晓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01)
- [5]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与相关炎症指标分析[D]. 郝志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定喘汤及其单体黄芩苷抑制JAK/STAT6通路治疗热哮证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特征及其与呼出气一氧化氮相关性[J]. 朱秀影,谢惠芳,韩海,高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07)
- [8]冷哮证、热哮证与过敏原、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A]. 段保全. 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 2013
- [9]冷哮证、热哮证与过敏原、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D]. 段保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龙脷平喘汤抗痰瘀证小儿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D]. 乔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定喘汤论文; 哮证论文; 哮喘性支气管炎论文; 哮喘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哮喘的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