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工业 谁领风骚──新疆工业与西部地区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国[1](2017)在《卡赫季公司格鲁吉亚葡萄酒新疆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葡萄酒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葡萄酒出现在商朝,随后西域葡萄酒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西汉时张骞将工艺和产品带回内地,至唐朝时达到顶峰,随后直到清朝开始衰落。纵观历史,我国葡萄酒一直是少部分人享用的尊贵饮品,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才进入大众的餐桌。受中国酒文化的影响,白酒一直是我国酒类消费的主流,20世纪末啤酒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并且成为大众百姓的日常饮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葡萄酒逐渐赢得了中上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并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15年的关税保护期已过,国外产量过剩的葡萄酒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中国,增加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度。格鲁吉亚作为世界葡萄酒的发源地,其葡萄酒文化深厚、制作工艺先进,口味独特。2015年格鲁吉亚葡萄酒开始进入新疆市场,本文通过对新疆市场知名葡萄酒品牌在新疆市场上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卡赫季格鲁吉亚葡萄酒在新疆市场上的营销策略。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等,确立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然后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对卡赫季格鲁吉亚葡萄酒在新疆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格鲁吉亚葡萄酒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格鲁吉亚葡萄酒在新疆市场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通过SWOT分析得出格鲁吉亚葡萄酒在新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上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格鲁吉亚葡萄酒的战略进行分析,以找准其目标市场定位,并运用营销组合理论对格鲁吉亚葡萄酒在新疆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设计。最后,从卡赫季公司组织架构的建立、营销文化的建设和公司员工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此保障以上营销策略在新疆市场的顺利实施,最终达到占领市场、服务社会,赢得利润的目标。
刘轩[2](2011)在《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开发新能源、培育新的能源资源、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目前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上,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考虑,积极开发包括生物质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木本油料能源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完全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可以对化石燃料进行部分替代,对于减缓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近年来,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虽然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木本油料资源丰富,适合规模化发展的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较多,且有大规模适宜发展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待开发土地。同时,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具有以下优点:(1)木本油料能源树种再生能力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可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燃料。(2)木本油料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有毒物质比石化燃料少,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3)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种植还能绿化荒山,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4)木本油料能源没有危险性和局限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不与农业争地,能达到能源、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的指引下,一些小规模的木本油料能源示范性开发项目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数量与类型调查、能源树种的筛选、良种繁育及生产技术的研发方面,无法为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因此建立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木本油料产业开发理论体系,对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理论指导,促进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所涉及的经济研究理论和相关研究背景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对木本油料能源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炼总结出目前研究的趋势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在油料植物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相关示范性项目案例成果与经验,以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及其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原料供应能力与供应模式、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可行性:从一系列示范性项目案例来分析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与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工艺可行性;最后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设计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案框架,引导和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油料树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133种主要油料树种中油桐、黄连木、乌桕、漆树、文冠果、山桐子、油棕、小桐子、光皮树、绿玉树已在人工种植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开发生物柴油价值;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经粗略计算,可利用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为4452.78万公顷;我国野生油料林缺乏管护,产量低下且不稳定,木本油料能源林基地尚处于建设阶段,相应的培育管理技术目前应用不多,但随着野生低产低效林丰产改造以及人工林的规模化建设完成,产出水平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综合来看,现阶段木本油料资源产出量低下,但是具备很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其资源产出量会不断快速增加,为生物柴油制备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2)现阶段,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项目刚刚兴起,原料资源以现有野生资源为主,自然堆积密度低,资源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可利用规模较小,采取多路径的供应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减少原料供应风险。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趋势来看,采取以油料能源林为主的供应模式,积极培育油料能源树种,建立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油料能源林基地产业是实现原料供应经济化、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唯一途径。(3)传统能源市场面临各种挑战,改变现行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补偿世界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额度和产业规模也明显增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生物柴油市场开发较晚,但随着我国柴油市场的供需紧张,近些年来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目前仍将以废弃油脂为主,但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深入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林的大规模建立,木本生物柴油将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短期来看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木本油料资源分布密集、可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和当地柴油市场供不应求的地区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最大,为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先开发区域。(4)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条件、经济实力、资源基础来看我国具备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木本油料能源产业以优选树种培育与木本生物柴油开发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提高经济产出为突破口,以生态治理、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建设要求,也符合项目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5)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阻碍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生物质能发展政策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框架的设计,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关联性这种纵横交织的思路。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构建可以推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之后步入产业化做好政策辅助,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以政府支持导向为主;规模经营开始出现,产业体系开始形成,该阶段主要是对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政策重心是推动木本生物柴油进入市场,增强其竞争能力以及时加大研发环节的资金投入,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该阶段的政策仍以政府主导,市场自主调节为辅;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的实现,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拥有持续稳健的发展前景,木本生物柴油竞争实力的大幅增强,相关优惠政策与补贴逐渐取消,此阶段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作用及政府行为只起辅助作用。
曹俊[3](2009)在《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户、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被提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程。自2006年底银监会发布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十七大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而村镇银行正好赶上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协调处理好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立足点。研究中,围绕村镇银行的法律问题,笔者首先从基本概念、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村镇银行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总结。主要结合弱势群体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金融发展权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此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围绕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借鉴美国、日本、孟加拉等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归结社区银行、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的先进经验。着重对湖北省村镇银行的具体发展实践展开了深入分析,从动态考察和静态分析角度入手,分析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法律制度建设打下基础。再次,以村镇银行具体法律制度为刚要,从具体制度建设层面上设想一套完整的村镇银行法律制度,为制度完善和村镇银行具体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从基础建构上构建覆盖目标、原则、定位、关系协调的框架体系;从基本内容上形成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综合协调的内生机制体;从运行及保障机制层面上,系统研究产权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利益分享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纠纷解决制度;从责任安排层面,力求形成“四位一体”的强制性安排,使研究在现实中得到体系化的应用。最后,从加强村镇银行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应对方略着手,寻求促进村镇银行理性发展的具体对策。在宏观上构建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立法体系和政府调控,在中观上通过市场规制的运行促进村镇银行的和谐发展,在持续性发展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持续性发展体系。本论文寄希望通过对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的理性研究,为促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全发展作出指引,进而为村镇银行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作出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
吴琼[4](2009)在《我国小桐子能源利用的现状及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生物柴油这一新兴产业应运而生,而小桐子则是诸多生产生物柴油原料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在我国小桐子适生地区,大力发展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适生地区的小桐子能源开发潜力并不均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评价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本论文使用文献查阅法,首先明确了我国小桐子资源的地区分布、总量估计,并从科研机构、各级政府、能源企业这三个参与主体出发,对我国小桐子能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综合考虑小桐子资源量、相关技术研发、资金经费支持、劳动力供应、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尝试性地构建了一套评价小桐子在我国不同适生地区能源开发潜力的指标体系。第三,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聚类分析法,选择部分地区进行了小桐子能源开发潜力评价实证性研究。论文研究结果为我国在不同适生地区科学、合理地开发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雪冉[5](2008)在《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与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农产品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新疆是中国着名的农业大省,是中国棉花、瓜果、甜菜、畜牧等产品的主要产地,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了驰名中外的众多品种的农产品。近些年来,新疆的农产品贸易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从产品结构上来看,进出口产品的种类近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还是以初级产品和原料型产品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都很低。从市场结构来看,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基本上集中在新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亚国家,这些国家农业发展落后,农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求,对国外农产品的依赖性很大,但是新疆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农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新疆的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加上新疆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使得新疆农产品在欧美国家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不高,而且在出口时频频遭遇各种技术壁垒。新疆应该顺应国际趋势,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的速度。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理论为指导,对新疆的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在详细的分析了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影响新疆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化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策略。
张肃[6](2007)在《东亚货币合作与货币竞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各国加入金融全球化进程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经济体带来了惨痛的教训。此后,东亚各国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之目的。从“清迈倡议”,到各层次的政策对话机制的建立以及设立亚洲债券基金等等,都构成了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基础。但是若要实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则必须要解决东亚各国汇率机制如何选择问题。在组建过程中,货币竞争不可避免。实力较强的货币在竞争中胜出,成为货币同盟的核心货币,发挥主导作用。在东亚货币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究竟哪种货币会胜出,成为核心货币,已成为理论界极需解决问题。本文以分析东亚货币合作为出发点,全面总结了东亚货币合作与竞争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并从实证分析角度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与货币竞争的现实性,从货币竞争角度补足与完善了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同时又着重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面临的风险、障碍,从货币竞争中主导货币选择问题提出了东亚货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方案,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东亚货币合作,具有较为现实的参考意义。全文由九部分组成,分为序言、结论和七章正文。序言,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说明。第一章,国际货币发展史。主要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历程三方面来阐述货币的发展始终都是货币合作与竞争的结合。第二章,对货币合作理论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表现合作利益理论、货币危机理论以及最有货币区理论。通过评述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最新动态,寻求东亚金融合作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对货币竞争理论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货币非国有化理论、货币替代理论以及货币竞争的法则。本章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货币竞争的深层动因,为研究东亚区域货币竞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对东亚货币合作与竞争的实证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东亚货币合作静态实证分析,本章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着重分析和考察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基础,从经济层面来探讨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其次对中日货币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从六方面考察了中日货币的竞争实力。本章的写作目的在于从经济层面来探讨东亚货币合作与竞争的可行性。第五章,对欧、美两种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欧洲货币合作的模式;其次研究了美洲货币合作的模式。两种模式都是通过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又对两种模式从合作的动因、汇率制度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进而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经验。第六章,对在货币竞争下的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东亚货币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其次从东亚货币合作的特点出发,分析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困境。最后阐述了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本章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收益、成本的剖析,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能的方向。第七章,对货币合作下的东亚货币竞争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日元国际化出发,分析了日元货币的现状;从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分析人民币亚洲化的必要性。其次从日元与人民币竞争的利弊,得出中日货币竞争对货币合作的影响。本章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得出现阶段日元与人民币都无法成为区域内锚货币,两者尚未具备区域内货币竞争的条件。从经济和金融角度考虑,则应推进日元与人民币区域内更深层次的货币合作而非货币竞争对中日双方都更加有利。
林晓珊[7](2006)在《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不仅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逐渐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话题。青年的民族意识总是伴随着一系列重大国内外事件的起伏而波动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深受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社会学、青年学及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等相关文献及概念的回顾和梳理之后,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内涵与特征;接着,鉴于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年的自由表达搭建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以及台湾问题成为最能反映中国青年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话题,本文从“虚拟世界中的激情表达”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性思考”这两个纬度对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前者从对网络文本的分析中探究青年的民族意识,后者以福建大学生对台湾及两岸关系的看法为例;最后,本文从增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在新时期培育和引导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途径。
王思琦[8](2005)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胡志红[9](2005)在《西方生态批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批评是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态思潮的结合,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是对生态危机的综合回应。它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性,生态批评可以简要地定义为本着拯救环境之精神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采取“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将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物圈。 生态批评立足生态中心主义哲学的整体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将自然、文化和人类联系在一起,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和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基于机械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诊断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对策。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是其最显着的特征。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其发源地在美国,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术和哲学背景。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其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生态哲学的发展与成熟。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批评主张以生态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文学研究范式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
陈倩倩,王缉慈[10](2005)在《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制鞋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鞋业集群的国际比较分析制鞋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作用,提出地方产业集群战略是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指出,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之间的外部协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企业之间共享生产资料、公共服务、区域品牌,通过合作来提高集体效率,并在合作中促进创新。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各鞋业集群的现状特点,围绕提升制鞋业竞争力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西部工业 谁领风骚──新疆工业与西部地区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工业 谁领风骚──新疆工业与西部地区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卡赫季公司格鲁吉亚葡萄酒新疆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卡赫季格鲁吉亚红酒新疆市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卡赫季格鲁吉亚红酒新疆市场发展现状 |
2.2 卡赫季格鲁吉亚红酒新疆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
2.2.1 定位不清晰 |
2.2.2 品牌知名度不高 |
2.2.3 缺乏优秀的营销团队 |
2.2.4 进口酒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
第三章 新疆葡萄酒市场国际品牌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3.2.2 新进入者分析 |
3.2.3 供应商分析 |
3.2.4 购买者分析 |
3.2.5 替代品分析 |
3.3 卡赫季公司新疆市场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威胁 |
第四章 卡赫季格鲁吉亚红酒新疆市场营销战略选择 |
4.1 营销战略的指导思想 |
4.2 市场预测和分析 |
4.3 市场细分 |
4.4 市场定位 |
4.5 格鲁吉亚葡萄酒新疆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
4.5.1 卡赫季格鲁吉亚葡萄酒总体战略 |
4.5.2 业务战略 |
4.6 营销组合策略 |
4.6.1 产品与品牌策略 |
4.6.2 价格策略 |
4.6.3 渠道策略 |
4.6.4 促销策略 |
第五章 营销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企业组织架构保障 |
5.2 加强营销文化建设 |
5.3 强化人员激励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研究 |
1.2.2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
1.2.3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相关法规政策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总结 |
1.3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概述与选择 |
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内涵 |
2.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特点 |
2.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外延 |
2.4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
2.4.1 进行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重点选择的意义 |
2.4.2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标准 |
2.4.3 中国重点发展的几种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
2.5 小结 |
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研究 |
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定义 |
3.1.1 潜力的定义 |
3.1.2 资源潜力的定义 |
3.1.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定义 |
3.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计算方法 |
3.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
3.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定义 |
3.3.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
3.3.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
3.3.4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
3.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产量水平分析 |
3.5 小结 |
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测算—以四川省小桐子为例 |
4.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
4.1.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
4.1.2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
4.1.3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
4.2 四川小桐子产出水平分析 |
4.2.1 四川省小桐子野生林产出水平分析 |
4.2.2 四川省小桐子人工林产出水平分析 |
4.3 四川省小桐了资源潜力测算 |
4.3.1 理想条件下的最大资源供给量 |
4.3.2 产业准备阶段的资源潜力(2006-2010) |
4.3.3 产业起步阶段的资源潜力(2011-2015) |
4.3.4 产业发展阶段的资源潜力(2016-2020) |
4.3.5 产业繁荣阶段的资源潜力(2021-2050) |
4.4 小结 |
5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研究 |
5.1 研究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的重要性 |
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
5.2.1 育苗和造林 |
5.2.2 果实采收 |
5.2.3 处理与储藏 |
5.2.4 运输 |
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模式 |
5.3.1 直接收购供应模式 |
5.3.2 设置收购点供应模式 |
5.3.3 油料能源林供应模式 |
5.3.4 原料供应模式比较 |
5.4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分析 |
5.4.1 作业成本法概念 |
5.4.2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确认 |
5.4.3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环节 |
5.4.4 木本油料生产成本要素构成 |
5.4.5 作业成本测算 |
5.5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收集半径)测算 |
5.5.1 相关假设条件设定 |
5.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
5.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
5.5.4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收集半径测算 |
5.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 |
5.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种植现状 |
5.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经营模式 |
5.6.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区域选择分析 |
5.6.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阶段分析 |
5.7 小结 |
6 木本油料液体燃料—生物柴油市场分析 |
6.1 生物柴油概述 |
6.1.1 生物柴油定义 |
6.1.2 生物柴油产品特性 |
6.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
6.1.4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 |
6.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
6.2.1 传统能源市场面临挑战 |
6.2.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 |
6.3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
6.3.1 我国柴油市场供需紧张 |
6.3.2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供应能力 |
6.3.3 我国生物柴油价格分析 |
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分析 |
6.4.1 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的定义 |
6.4.2 木本生物柴油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
6.4.3 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需求量预测 |
6.4.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供给潜力分析 |
6.4.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市场潜力分析 |
6.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 |
6.5.1 进行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意义 |
6.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指标的选取 |
6.5.3 BODRA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6.5.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实证研究 |
6.6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
6.6.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势分析 |
6.6.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劣势分析 |
6.6.3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机遇分析 |
6.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威胁分析 |
6.7 推进木本油料生物柴油市场的发展对策 |
6.7.1 建立木本生物柴油产品市场推广模式 |
6.7.2 建立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和产业规范 |
6.7.3 优势与威胁结合,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
6.7.4 确定合理的生物柴油定价机制 |
6.8 小结 |
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经济分析 |
7.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
7.1.1 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符合国家的利益及产业发展需求 |
7.1.2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技术条件成熟 |
7.1.3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经济实力雄厚 |
7.1.4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 |
7.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分析 |
7.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
7.3.1 零星生产阶段 |
7.3.2 项目推广阶段 |
7.3.3 产业化阶段 |
7.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
7.4.1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用到的评价方法 |
7.4.2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
7.4.3 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7.4.4 文冠果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7.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性分析 |
7.5.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可行性分析 |
7.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可行性分析 |
7.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
7.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 |
7.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量化方法 |
7.6.3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
7.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总效益分析 |
7.8 小结 |
8 案例研究—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案例 |
8.1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概述 |
8.1.1 天镇县基本情况 |
8.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8.1.3 项目建设目标 |
8.1.4 项目产品 |
8.1.5 项目建设期 |
8.2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
8.2.1 天镇县自然条件介绍 |
8.2.2 天镇县文冠果适生性分析 |
8.2.3 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
8.3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选址 |
8.3.1 能源林基地选择 |
8.3.2 植物油粗加工站选择 |
8.3.3 生物柴油加工厂地址选择 |
8.4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路线 |
8.4.1 文冠果资源培育 |
8.4.2 原料收集与处理 |
8.4.3 原料供给 |
8.4.4 植物油榨取、生物柴油加工和副产品开发 |
8.5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
8.5.1 组织机构 |
8.5.2 运行管理 |
8.6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
8.6.1 育苗工程投资及单位成本 |
8.6.2 优良种源基地建设投资 |
8.6.3 文冠果造林单位投资构成 |
8.6.4 项目建设期能源林基地造林投资估算 |
8.6.5 项目建设期总投资估算 |
8.7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 |
8.7.1 项目基础财务数据分析 |
8.7.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8.7.3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
8.8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
8.8.1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8.8.2 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8.9 小结 |
9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政策方案研究 |
9.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
9.1.1 原料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
9.1.2 生产投资环节存在的问题 |
9.1.3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
9.1.4 研发环节存在的问题 |
9.2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9.2.1 行业政策法规和发展纲要 |
9.2.2 财政补贴政策 |
9.2.3 税收政策 |
9.2.4 配额政策 |
9.2.5 信贷扶持政策 |
9.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研究 |
9.3.1 政策方案制定思路 |
9.3.2 政策方案框架 |
9.3.3 政策方案框架内容分析 |
9.4 小结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 附表 |
附表1:中国主要油料树种分布 |
附表2: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发展区域可利用十地面积上限 |
附表3:总成本费用估算 |
附表4: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估算 |
附表5:项目投资财务现金流量估算 |
2 附图 |
附图1:四川小桐子能源林发展区域布局 |
附图2:天镇县年平均降雨量 |
附图3:天镇县气候区划 |
附图4:天镇县30万亩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布局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难点 |
第二章 村镇银行的基础理论 |
2.1 村镇银行的概述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村镇银行的特点 |
2.2 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
2.2.1 弱势群体理论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2.2.3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
2.2.4 金融发展权理论 |
2.3 发展村镇银行的必要性 |
2.4 村镇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异同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与实证 |
3.1 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
3.2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实证分析 |
3.2.1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动态考察 |
3.2.2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静态分析 |
3.2.3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4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述评 |
3.3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对湖北省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村镇银行的具体法律制度建构 |
4.1 村镇银行的总体发展规划 |
4.1.1 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 |
4.1.2 村镇银行的发展原则 |
4.1.3 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 |
4.1.4 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关系 |
4.1.5 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 村镇银行的设立制度 |
4.2.1 村镇银行的设立主体 |
4.2.2 村镇银行的设立程序 |
4.3 村镇银行的运行及保障制度 |
4.3.1 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 |
4.3.2 村镇银行的经营制度 |
4.3.3 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 |
4.3.4 村镇银行的监管制度 |
4.3.5 村镇银行的利益分享制度 |
4.3.6 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制度 |
4.3.7 村镇银行的纠纷解决制度 |
4.4 村镇银行的责任制度 |
4.4.1 村镇银行的责任主体 |
4.4.2 村镇银行的责任分类 |
第五章 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村镇银行的宏观调控 |
5.1.1 立法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立法体系完善 |
5.1.2 多元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完善 |
5.2 完善村镇银行的市场规制 |
5.2.1 双重四元:培养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 |
5.2.2 层次选择:加强村镇银行的信息化建设 |
5.2.3 外在监督:强化村镇银行的市场监管 |
5.3 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
5.3.1 主体发展可持续:以理性发展促生存 |
5.3.2 文化发展可持续:以金融文化促和谐 |
5.3.3 环境发展可持续:以竞争合作促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与活动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的社会工作及奖励 |
致谢 |
(4)我国小桐子能源利用的现状及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生物柴油产业的兴起 |
1.1.2 生物柴油的定义及原料划分 |
1.1.3 我国开发生物柴油产业的原料选择 |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小桐子油代替柴油的可行性 |
1.3.2 小桐子制取生物柴油的优越性 |
1.3.3 小桐子生产技术 |
1.3.4 小桐子能源利用情况 |
1.3.5 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 |
1.3.6 总结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工作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工作 |
1.4.5 技术路线 |
2 我国小桐子资源分布及总量估计 |
2.1 资源分布 |
2.1.1 云南 |
2.1.2 贵州 |
2.1.3 四川 |
2.1.4 海南 |
2.1.5 广西 |
2.1.6 其他 |
2.2 总量估计 |
2.2.1 野生 |
2.2.1.1 单位面积产量估计 |
2.2.1.2 分布面积估计 |
2.2.2 栽培 |
2.2.2.1 单位面积产量估计 |
2.2.2.2 实际种植面积估计 |
2.2.2.3 适宜种植面积估计 |
2.2.3 合计 |
3 我国小桐子能源利用现状 |
3.1 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 |
3.1.1 高等院校 |
3.1.2 研究院所 |
3.1.2.1 云南 |
3.1.2.2 贵州 |
3.1.2.3 四川 |
3.1.2.4 其他 |
3.2 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 |
3.2.1 中央政府 |
3.2.2 地方政府 |
3.2.2.1 云南 |
3.2.2.2 贵州 |
3.2.2.3 四川 |
3.2.2.4 其他 |
3.3 能源企业的带动促进 |
3.3.1 外资企业 |
3.3.2 国有企业 |
3.3.3 民营企业 |
3.3.3.1 云南 |
3.3.3.2 贵州 |
3.3.3.3 四川 |
3.3.3.4 海南 |
3.3.3.5 广西 |
3.3.3.6 广东 |
3.3.3.7 福建 |
3.3.3.8 重庆 |
3.3.3.9 台湾 |
4 构建小桐子能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 小桐子能源开发潜力的定义 |
4.2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4.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3.1 直接影响因素 |
4.3.1.1 小桐子资源情况 |
4.3.1.2 相关技术研发 |
4.3.1.3 资金经费支持 |
4.3.1.4 劳动力供应 |
4.3.2 间接影响因素 |
4.3.2.1 社会基础设施 |
4.3.2.2 经济发展水平 |
5 小桐子能源开发潜力评价实证性研究 |
5.1 分析方法概述 |
5.1.1 因子分析法 |
5.1.2 聚类分析法 |
5.1.3 二者的结合 |
5.2 实证分析 |
5.2.1 指标数据的获取 |
5.2.1.1 地州(市)层次 |
5.2.2.2 县(市、区)层次 |
5.2.2 数据处理工具的选择 |
5.2.2.1 Excel 2003 |
5.2.2.2 SPSS 13.0 |
5.2.3 不同层次的潜力评价 |
5.2.3.1 地州(市)层次 |
5.2.3.2 县(市、区)层次 |
6 结论 |
6.1 三大参与主体共同推动我国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发展 |
6.2 构建的小桐子能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客观、全面 |
6.3 在我国不同地区要科学、合理地发展小桐子生物柴油产业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与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相关研究 |
1.2.2 开拓农产品市场策略的研究 |
1.3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运用的相关理论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区位理论 |
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分析 |
3.1 农产品范围的界定 |
3.2 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概况 |
3.2.1 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
3.2.2 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 |
3.2.3 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区域结构 |
3.3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 |
3.3.1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征 |
3.3.2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总量 |
3.3.3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 |
3.4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 |
3.4.1 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但进口增长逐渐开始高于出口增长 |
3.4.2 农产品出口结构更为优化 |
3.4.3 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
第四章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 |
4.1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总体概况 |
4.2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 |
4.2.1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 |
4.2.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 |
4.3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特征 |
4.3.1 进口的农产品以非食用原料为主,出口的农产品以食品及活动物为主.. |
4.3.2 新疆的农产品贸易在新疆以及中国的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
4.3.3 农产品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周边国家 |
第五章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因素 |
5.1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有利因素 |
5.1.1 独特的农产品自然资源 |
5.1.2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
5.1.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
5.1.4 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5.1.5 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
5.1.6 周边国家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 |
5.2 影响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不利因素 |
5.2.1 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过于集中 |
5.2.2 国际上技术型贸易壁垒不断增多 |
5.2.3 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强 |
5.2.4 思想观念落后 |
5.2.5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
第六章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市场定位及出口营销策略 |
6.1 新疆农产品的竞争力优势 |
6.2 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国际市场定位 |
6.2.1 传统成熟市场定位 |
6.2.2 新兴空白市场定位 |
6.3 新疆农产品出口的营销策略 |
6.3.1 产品质量对策 |
6.3.2 市场份额对策 |
6.3.3 国际化分销对策 |
6.3.4 国际化定价对策 |
6.3.5 海外广告促销对策 |
第七章 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优化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策略 |
7.1 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条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 |
7.2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
7.3 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
7.4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7.5 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名牌农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
7.6 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东亚货币合作与货币竞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研究 |
二、关于东亚货币竞争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说明 |
一、金融合作与货币合作 |
二、货币区与货币一体化及货币联盟 |
三、东亚 |
第一章 国际货币发展史 |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
一、货币的产生 |
二、国家货币的产生 |
三、单一货币的出现 |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 |
一、国际金本位下货币合作与竞争 |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货币合作与竞争 |
三、牙买加体系下货币合作与竞争 |
第三节 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历程 |
一、19 世纪早期区域货币联盟的演进 |
二、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中期的区域货币合作 |
三、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货币合作理论 |
第一节 表现合作利益理论 |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二、区域货币合作的动因分析——Hamada 模型 |
第二节 货币危机理论 |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
三、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
第三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 |
一、早期最优货币区理论 |
二、“一种市场、一种货币”理论 |
三、GG-LL 模型理论 |
四、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货币竞争理论 |
第一节 货币非国有化理论 |
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危害 |
二、私人竞争性货币制度的可行性 |
第二节 货币替代论 |
一、货币替代的机理 |
二、美元化 |
三、二次替代与反替代 |
第三节 逆格雷欣法则 |
一、产生背景 |
二、信用制度下货币竞争法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亚货币合作与竞争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东亚货币合作静态实证分析 |
一、东亚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分析 |
二、区域内贸易及贸易结构分析 |
三、东亚各国宏观经济相似性分析 |
第二节 中日货币竞争力分析 |
一、中日两国经济实力比较 |
二、中日两国与东亚区域内成员间的贸易关系比较 |
三、中日两国国内金融体系发达程度比较 |
四、人民币与日元的交易网络规模比较 |
五、人民币与日元的币值稳定程度及信誉比较 |
六、中日两国组织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行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美两种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欧洲货币合作的模式 |
一、欧洲货币合作的历史背景 |
二、欧洲货币合作的模式及其演进路径 |
三、欧洲汇率政策的协调 |
四、欧洲财政纪律与共同财政制度 |
五、组织管理机构与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美洲货币合作的模式与政策协调 |
一、美洲货币合作的背景 |
二、美洲货币合作的发展模式与演进路径 |
三、美洲汇率政策的协调 |
四、美洲次区域集团的财政合作 |
五、美洲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三节 欧、美两种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一、欧、美货币合作模式、政策、制度的比较 |
二、欧、美货币合作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三、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在货币竞争下的东亚货币合作 |
第一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 |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东亚货币合作现状 |
第二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困境 |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特点 |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制约因素 |
三、现有东亚货币合作机制的局限 |
第三节 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一、东亚货币合作中的经济效应 |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权衡量化模型 |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分析 |
四、东亚货币合作的收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货币合作下的东亚货币竞争 |
第一节 中日货币现状 |
一、日元现状 |
二、人民币现状 |
第二节 中日货币竞争对东亚货币合作影响 |
一、中日货币竞争的可能性 |
二、日元与人民币竞争的利益所得 |
三、经济互补下的中日货币竞争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主要遗留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文献回顾 |
1.2.1 关于民族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民族意识的理论研究 |
1.2.3 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研究 |
1.3 概念界定与比较 |
1.3.1 民族意识 |
1.3.2 民族主义 |
1.3.3 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比较分析 |
1.3.4 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比较分析 |
1.3.5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比较分析 |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
1.4.1 研究视角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特征 |
2.1 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 |
2.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 |
2.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 |
2.1.3 21世纪初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 |
2.2 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内涵 |
2.2.2 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特征 |
第3章 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现状的实证分析 |
3.1 虚拟世界中的激情表达:从互联网看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 |
3.1.1 互联网的崛起与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 |
3.1.2 中国青年网民看日本和美国 |
3.1.3 中国青年网民看国内腐败和贫富分化问题 |
3.1.4 互联网给青年民族意识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3.2 现实生活中的理性思考:以福建大学生眼中的台湾为例 |
3.2.1 台湾问题与中国青年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
3.2.2 福建大学生对台湾历史、文化的认识 |
3.2.3 福建大学生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认识 |
3.2.4 福建大学生对台湾政党政治与选举的认识 |
3.2.5 福建大学生对两岸关系及台湾未来发展前途的认识 |
3.2.6 调查总结与建议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的培育与引导 |
4.1 增强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4.1.1 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4.1.2 弘扬民族文化,加强青年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认知 |
4.2 增强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
4.2.1 反对民族自卑论,培养民族自豪感 |
4.2.2 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 |
4.2.3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4.3 增强中国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 |
4.3.1 反对国家分裂,促进祖国统一 |
4.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走向理性的爱国主义 |
4.3.3 惩治腐败,发展经济,凝聚民心 |
4.4 提高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4.4.1 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共创和谐社会 |
4.4.2 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8)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
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
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 |
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 |
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
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 |
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 |
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 |
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 |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
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入低谷 |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
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0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 |
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三节 “卡拉 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 |
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 |
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
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 |
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
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 |
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 |
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大陆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 |
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办 |
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 |
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 |
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
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 |
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 |
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 |
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 |
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
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 |
第七节 “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
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
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
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
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
第三节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个案调查--兼谈专业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影响 |
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 |
第三节 对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三方面的基本认识 |
结论 |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后记 |
(9)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生态文学批评的兴起及其思想基础 |
第一节 生态批评的缘起及其发展简况 |
一 生态批评兴起的社会及学术背景 |
二 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 |
三 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 |
一 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
二 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 |
第二章 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 |
第一节 生态批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
第二节 人文主义:人类的独白与自然的沉默 |
第三节 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的总根源:科学技术 |
第四节 如画美学理论:对自然权利的剥夺 |
第五节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
第三章 生态文学批评对文学生态的研究 |
第一节 西方文艺理论对自然的放逐 |
第二节 自然是文学艺术不可企及的范本 |
第三节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四节 文学史的重审与重构 |
第五节 批评理论的借鉴与绿化 |
第四章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 |
第一节 放弃对自然的占有 |
第二节 人类主体性的放弃 |
第三节 赋予自然主体性 |
第四节 季节的生态学意义 |
第五节 地方意识的建构—文学的乌托邦工程 |
第六节 环境启示录的书写 |
第五章 生态批评与跨文化研究 |
第一节 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化多元性的诉求 |
第二节 全球化的本质与生态公正 |
第三节 生态批评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 |
第四节 西方生态批评与跨文明研究 |
第六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生态批评 |
第一节 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简况及其意义 |
第二节 中国生态批评面临的困境 |
第三节 比较文学学科意识淡薄的中国生态批评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声明 |
致谢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
四、西部工业 谁领风骚──新疆工业与西部地区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卡赫季公司格鲁吉亚葡萄酒新疆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李建国.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2]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 刘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3]村镇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曹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4]我国小桐子能源利用的现状及潜力评价[D]. 吴琼.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5]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与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策略研究[D]. 赵雪冉.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6]东亚货币合作与货币竞争问题研究[D]. 张肃.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4)
- [7]新时期中国青年民族意识研究[D]. 林晓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8]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 [9]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 胡志红. 四川大学, 2005(02)
- [10]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J]. 陈倩倩,王缉慈. 世界地理研究,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