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单纯室间隔缺损84例临床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谢华浩[1](2021)在《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三年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具体表现、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对比分析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表现,对小儿外科腹腔镜日间手术围术期心电图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统计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完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日间手术患儿566例(研究组)、未完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日间手术患儿432例(对照组)共998例患儿临床资料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生长发育状况(BMI值)、性别、住院号、术中基础资料、出院诊断、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组中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异常组部分患儿术前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情况等。术中基础资料主要为:[手术方式、麻醉诱导-手术-苏醒流程时间、术中输液速度等,详见结果]。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1.1研究组患儿566例(男444例,78.45%;女122例,21.55%);对照组患儿432例(男360例,83.33%;女72例,16.67%);两组性别构成情况无差异。1.2研究组腹股沟斜疝患儿320例(56.54%),鞘膜积液患儿118例(20.85%),隐睾患儿128例(22.61%);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248例(57.40%),鞘膜积液患儿78例(18.06%),隐睾患儿106例(24.54%);两组病种构成情况无差异。1.3研究组患儿5-7岁280例(49.47%),7-10岁共194例(34.28%),10-14岁共92例(16.25%)。对照组患儿均为3-5岁,共432例(100.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基础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研究组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2.1研究组患儿566例中共有320例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为异常,具体异常结果:窦性心律不齐270项,窦性心动过速47项,偶发室性早搏4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项,偶发房性早搏2项,窦房结游走心律2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2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1项,窦性心动过缓1项,共计333项,其中13例患儿具有两项心电图异常结果。320例中有239例在术前完成了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且各种异常结果亚组之间电解质和心肌酶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不同病种、年龄、性别组患儿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3.1研究组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正常组246例患儿中共有65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65项(人均一项)结果包括:窦性心动过速48项,其余异常17项,具体如下:5项偶发室性早搏,5项窦性心律不齐,4项偶发房性早搏,2项窦性心动过缓,1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异常组320例患儿中有309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其中某些患儿出现两项及以上异常,共计412项异常结果,具体如下:窦性心律不齐276项,窦性心动过速105项,其余异常31项,具体如下:10项偶发室性早搏,6项偶发房性早搏,4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项窦性心动过缓,2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2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项窦房结游走心律,1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3.2研究组中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种组、不同年龄组患儿在术中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3研究组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仍有差异(P<0.001),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项目中窦性心动过速明显增加,其他的类型没有明显增加。3.4术前心电图正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仍有差异(P<0.001),术前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律不齐占主要,术前心电图正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则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3.5术前心电图异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者总体仍有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项目中窦性心动过速明显增加,其他的类型增加不明显。4.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4.1对照组患儿432例中有345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其中某些患儿出现两项及以上异常,共375项异常结果,具体如下:窦性心律不齐202项,窦性心动过速159项,偶发室性早搏4项,偶发房性早搏3项,窦性心动过缓2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1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1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项,窦房结游走心律1项。4.2对照组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种组患儿在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未见明显差异(P>0.05)。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对比分析对照组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比例高于研究组(P<0.01),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显示,只有窦性心动过速比例存在差异,且对照组比例高于研究组,其他异常诊断结果类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6.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统计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共998例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在术中及术后期无一例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1.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态(ASA-PS)分级系统评估为Ⅰ级或Ⅱ级且无心肺疾病的日间手术患儿,术前心电图异常的比例仍然很高,且类型丰富,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2.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术中和术后期心电监测的应用,可以较术前单次常规心电图捕捉到更多的心电图异常信息,能及时反应腹腔镜手术中麻醉和手术操作等刺激对患儿心电活动的影响,具有比较强的应用必要性。3.术前心电图能发现较高比例的无症状心律失常,但其在预测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价值不大。
李娜娜[2](2021)在《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室间隔缺损行经胸微创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经胸封堵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的259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输血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及总住院费用;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结果匹配后共112例病例纳入研究(封堵组56例,直视修补组56例)。封堵组在输血率(23%vs91%,P<0.001)、机械通气时间(3.00/3.88h vs10.00/16.75h,P<0.001)、监护室持续时间(1.00/1.00天vs3.00/3.00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7.16±4.43天vs10.32±3.89天,P<0.001)、总住院时间(14.07±6.68天vs18.77±6.25天,P<0.001)、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00/0.75天vs3.00/3.75天,P<0.001)、抗生素花费(1037.92/1686.51元vs1345.13/2839.21元,P=0.050)均低于直视修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住院花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853.97±22620.18元vs56615.47±16418.24元,P=0.461);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性别、肺动脉压、NYHA心功能分级、室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手术方式、是否合并肺炎、就诊年份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射血分数与住院花费无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心胸比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动脉压、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心胸比与住院花费呈正相关,体重与住院花费呈负相关;根据本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肺动脉高压对患者住院费用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重、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小。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可以有效降低血制品及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肺动脉高压、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热则耶·阿布来提[3](2021)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死亡率偏高,其外科治疗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7例婴儿CHD进行外科手术的病历资料,共享治疗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婴儿CHD作为研究对象。总共307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72例。总共死亡18例,治愈率94.14%。平均月龄8个月,平均体重7.5Kg。简单CHD240例,复杂CHD67例。简单CHD手术月龄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首诊断为VSD,且体外循环手术居多。复杂CHD手术月龄呈”U”字形分布。307例婴儿CHD中,227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占总手术量的73.9%。80例非体外循环手术,其中4例死亡。CPB术后死亡14例,存活213例,存活的复杂和简单CHD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ICU时间、术后用呼吸机时间、转机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为复杂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的CPB术后的病例在术后住ICU时间≥14天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每增加1Kg,术中最低体温每上升1℃,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每增加1min,术后住ICU的时间超过两周的概率分别是原来的0.626倍,0.755倍和1.042倍。CPB术后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可知,死亡患儿月龄、体重、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术中输血量为婴儿CHD在CPB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婴儿CHD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复杂CHD手术趋于低龄化,简单CHD也需早期进行手术。根据病种选择相应的术式,首选微创手术,让手术损伤最小化。为降低婴儿CHD死亡率和并发症,目前改善CPB管理和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改善术后重症监护治疗是最重要的任务。
王辉山,李守军[4](2020)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法洛四联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基本病理解剖改变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目前此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对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存争议。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并结合中国国内专家的意见,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TOF的外科治疗。
郭恩玉[5](2020)在《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随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06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给予经皮介入封堵治疗PMVSD患儿资料,其患儿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的Z值至少一项>2。了解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后1m、3m、6m以及术后1y、2y、3y、4y、5y、6y的LVEDd、IVSd、LVPWd、左室质量(LVM)和左心室容量(LVEDV)的Z值以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重塑指数(LVRI)和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LVEDd/RVEDd)的变化规律。心脏超声指标的测定参考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和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联合建议的测量方法,其中LVEDd、LVPWd及IVSd取3个心动周期的测定均值。正态分布连续变量数据以±s表示,多个随访点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随访点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MVSD患儿的基线资料33例PMVSD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例(36.4%),女21例(63.6%);年龄3.0-7.0岁,平均(4.60±1.18)岁;体质量(16.0±2.5)kg;身高(104.4±8.1)cm。所有PMVSD患儿术前LVEDdZ均大于2,其中4例患儿术前LVPWdZ和IVSdZ>2,12例患儿术前LVPWdZ和LSVdZ均<2,8例患儿术前LVPWdZ>2、IVSdZ<2,9例患儿术前IVSdZ>2、LVPWdZ<2。患儿手术时间(86.6±22.6)min,封堵器均采用深圳先健器械。PMVSD患儿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为(4.2±1.6)mm,最大8mm,最小3mm。11例(33.3%)伴有膜部瘤的PMVSD患儿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余22例(66.6%)患儿采用对称性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6.4±4.2)mm,封堵器与缺损直径差值(2.2±1.8)mm。2、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结构纵向改变指标的变化PMVSD患儿LVEDd/RVEDd比值和LVEDd Z值于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后趋于稳定;而IVSd和LVPWd的Z值于术后3个月内无改变,术后6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3年后趋于稳定。3、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肥厚和扩张程度指标的变化PMVSD患儿LVMI和LVM Z值于术后1个月内无改变,术后3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分别于术后2年和3年后趋于稳定;而LVEDV Z值于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术后2年后趋于稳定。4、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重塑方向指标的变化PMVSD患儿LVRI于术后3个月内无改变,术后6个月明显下降(P<0.05),而于术后2年后趋于稳定。结论PMVSD经皮介入封堵后有利于其心脏几何构型逆向重塑,且其改变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趋于稳定。
刘志远[6](2020)在《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病例,临床资料是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的,并由此分析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1)本文纳入807例进行分析,男418例、女389例,年龄18~196(45.2±26.3)个月,体重8~59(15.4±5.8)kg;超声缺损大小(6.2±2.4)mm,彩超压差(65.8±15.2)mm Hg,造影缺损大小(4.9±3.0)mm;封堵器大小(6.6±1.6)mm,对称型封堵器722例,非对称型64例,未使用封堵器21例;主肺动脉压(30.9±10.0)mm Hg,手术时间(46.4±21.0)min。(2)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共58(7.2%)例为再次外科手术组,其余749(92.8%)例为对照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缺损类型(高位室缺)(OR=5.102,95%CI:2.047~12.715,P=0.000),封堵器类型(非对称型)(OR=8.463,95%CI:3.671~19.514,P=0.000),手术时间长(OR=1.031,95%CI:1.015~1.047,P=0.000),封堵器直径大(OR=1.686,95%CI:1.333~2.133,P=0.000),高主肺动脉压(OR=1.037,95%CI:1.000~1.075,P=0.049)为危险因素。结论:超声缺损类型、封堵器类型及大小、介入治疗时间、主肺动脉压与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邓姗姗[7](2020)在《972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膜部室间隔缺损(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mVSD)经导管介入封堵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的所有m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972例mVSD患儿临床资料,男487例(50.1%),女485例(49.9%),中位年龄3.17(2.50,4.67)y,中位体重14.50(12.00,17.00)kg,VSD大小3.50(2.80,4.50)mm,封堵器大小6.00(5.00,7.00)mm,使用偏心型封堵器66例(6.79%),对称型封堵器897例(92.28%),小腰大边型封堵器9例(0.93%),早期并发症中心律失常197例(20.27%),其中传导阻滞138例(14.20%),起源异常心律失常68例(7.00%),包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3例(0.31%),完全性左束支型传导阻滞1例(0.10%),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1例(0.10%),Ⅲ°AVB 3例(0.31%);瓣膜反流235例(24.18%),其中主动脉瓣反流195例(20.06%),中重度三尖瓣反流4例(0.41%),重度三尖瓣反流2例(0.21%);残余分流105例(10.80%),大量残余分流2例(0.21%),溶血3例(0.31%),假性动脉瘤形成12例(1.23%),血栓形成1例(0.10%),封堵器移位1例(0.10%);新发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有左心室收缩压(OR=0.965,95%CI=0.9510.980,P=0.000),独立危险因素有膜部瘤(OR=2.957,95%CI=2.1084.147,P=0.000)、右心室收缩压(OR=1.026,95%CI=1.0051.047,P=0.014)、心导管测缺损大小(OR=1.194,95%CI=1.0751.327,P=0.001);新发瓣膜反流的保护因素有年龄(OR=0.888,95%CI=0.8230.957,P=0.002),独立危险因素有膜部瘤(OR=1.654,95%CI=1.1922.297,P=0.003)、偏心型封堵器(OR=2.607,95%CI=1.5294.444,P=0.000);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主动脉无冠瓣脱垂(OR=2.067,95%CI=1.1053.868,P=0.023)、膜部瘤(OR=2.903,95%CI=1.8754.495,P=0.000)、缺损大小(OR=1.154,95%CI=1.0181.310,P=0.026)、封堵器大小(OR=1.234,95%CI=1.0801.410,P=0.002)。结论:左心室收缩压、右心室收缩压、缺损大小、膜部瘤、年龄、偏心型封堵器、主动脉无冠瓣脱垂、封堵器大小与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早期并发症有关。
刘力达[8](2020)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文中指出目的搜集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应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P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而儿童PDA的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199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940例PDA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和随访复查资料,通过电话了解并发症转归情况。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PDA患儿共940例,其中934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9.4%。940例患儿中,女性620例,男性314例,年龄2.5月~17.5岁,平均3.56±3.16岁,体重4.4~73kg,平均15.85±9.78kg。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PDA最窄处直径1.0~12.5mm,平均3.36士 1.60mm;术中造影测得PDA最窄处直径0.4~12mm,平均2.81±1.58mm;根据造影结果对PDA分类,漏斗型267例(267/934,28.62%),窗型 20 例(20/934,2.13%),管型 640 例(643/934,68.40%),复杂型1 例(1/940,0.1]%),细长型 PDA6 例(6/934,0.74%)。共使用第一代 PDA 封堵器 777枚(777/934,83.19%),直径4~24mm,平均为6.92±2.48mm;第二代PDA封堵器77枚(77/934,8.25%),直径3~6mm,平均为3.90±0.60mm;弹簧圈62枚(62/934,6.64%),直径 5~6mm,平均为 5.10±0.30mm;其他封堵器 19 枚(19/934,2.02%)。PDA类型、直径和患儿年龄、体重对手术成功率均无影响(P均>0.05)。2.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DA最窄处直径的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和术中造影测量值线性正相关,超声测量值略大于造影测量值,得到的回归方程为:造影测量值(mm)=0.78×超声测量值+0.20(r=0.787 P=0.000)。3.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封堵器直径与PDA最窄处直径的相关性,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r=0.828 P=0.000),除PDA最窄处直径外,封堵器直径与患儿年龄具有相关性,低龄患儿封堵器选择时可适当偏大;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r=0.680 P=0.000)。4.封堵成功的934例患儿中,术后一周内发生近期并发症共137例,发生率为14.67%,无一例患者死亡。其中,严重并发症5例(5/934,0.54%),主要并发症26例(26/934,2.78%),轻微并发症106例(109/934,11.35%)。严重并发症中,2例为封堵器脱落,均由心外科手术取出;1例为封堵器移位导致主动脉狭窄,超声测封堵器两侧压差30mmHg,保守治疗;2例为三尖瓣腱索断裂导致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患儿分别于术后4个月、5个月由心外科行三尖瓣成形术修复。主要并发症中,血小板减少症15例(15/934,1.61%),血管并发症8例(8/934,0.86%),交界性心律2例(2/934,0.21%),继发溶血的残余分流1例(1/934,0.11%),穿刺部位血肿1例;除1例假性动脉瘤和1例髂外动静脉瘘经外科手术修复,1例残余分流再次行介入封堵闭合外,其余均保守治疗后痊愈。轻微并发症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残余分流105例,其中微小残余分流67例,分流束宽<1mm,细小残余分流38例,分流束宽1~2.1mm,残余分流均在术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不同年龄、体重的患儿间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均<0.05),6月以下、6月~1岁、1~3岁和3~6岁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41%、4.76%、2.21%,6岁以上患儿无主要并发症发生;4~8kg、8~15kg患儿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8%、4.20%,15kg以上患儿仅出现1例主要并发症。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P均<0.05)。相较超过≥15kg患儿的患儿,4~8kg、8~15kg的患儿发生残余分流的OR值分别为5.27、2.39;肺动脉高压、PDA直径大的OR值分别为1.61、1.36。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P均<0.05),其OR值分别为13.37、12.71、2.04。7.940例患儿中311例完成随访,总随访例率为33.0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时间,在1998~2015、2015~2017、2017~2018,201 8~2019,2019~2020年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患儿,随访率分别为13.71%,41.46%,38.16%,83.164%,82.76%。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8.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各年龄组间对比,1岁以下组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12岁以上组患儿术前左心室扩张程度更明显(P均<0.05)。术后24小时患儿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大幅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45%的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85%以上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左心室的相对大小没有统计学差异,存在左心房、左心室扩张的患儿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本中心940例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成功率99.4%,不同年龄或体重的患儿手术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54%,无一例患儿死亡。这表明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案。2.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测量结果通常略大,造影测量值(mm)=0.78X超声测量值+0.20,适用于PDA的术前评估。3.封堵器直径与PDA直径线性正相关,对第一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40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68;对第二代PDA封堵器,封堵器直径(mm)=1.03 X PDA直径造影测量值+2.56。4.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7%,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32%,随访至术后1周后未再出现新发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三尖瓣腱索断裂、血小板减少症、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交界性心律、溶血、残余分流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封堵器脱落的患儿,应立即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发生三尖瓣腱索断裂的患儿,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为体重低、肺动脉高压及PDA直径大。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后发热、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直径大。5.小于1岁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6岁患儿的3.3倍,4~8kg患儿的严重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8~15kg患儿的2.8倍。若情况允许,年龄1岁以下、体重8kg以下的患儿应在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尽量于年龄超过1岁、体重不低于8kg后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患儿术前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扩张。术后24小时左心房、左心室均较封堵前明显缩小。术后1个月时,各年龄组患儿左心房内径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范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值可达到正常范围。术后1年时,近半数患儿左心房大小可恢复正常,大多数的患儿左心室大小可恢复正常,各年龄组患儿恢复情况没有显着差异。
杨思慧[9](2020)在《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统一标准。目的对93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根据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分为“PVRI<4 Wood.m2”组、“4 Wood.m2≤PVRI≤8 Wood.m2”组和“PVRI>8 Wood.m2”组。分别对三组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共93例,男36例、女57例;中位年龄51月;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38例、Ⅲ级33例、Ⅳ级3例;心胸比0.60±0.06;中位经皮血氧饱和度98%;肺动脉收缩压83.99±20.50mmHg、平均压59.64±16.34mmHg;中位PVRI5.86Wood·m2;中位Rp/Rs 0.34;中位Qp/Qs 2.37;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10.91%。2、“PVRI<4 Wood·m2”组35例,34例直接关闭缺损,93.94%随访预后好。3、“4 Wood·m2≤PVRI≤8 Wood·m2”组共31例。“手术”组26例。随访“预后好”组13例(13/26,50%),“预后差”组13例(13/26,50%)。“药物-手术”组共5例。“手术”组Rp/Rs(0.37±0.13)较“药物-手术”组(0.62±0.22)低。“药物-手术”组术后随访预后好者5例(5/5,100%)。“药物-手术”组预后好率(5/5,100%)较“手术”组(13/26,50%)高(P=0.032)。4、“PVRI>8 Wood.m2”组共27例,直接关闭缺损15例,随访14例,失访1例。随访58.33%患者预后好。采用“药物-手术”治疗方法5例,随访100%患者预后好。5、本研究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共15例。12例患者口服靶向药物治疗,随访肺动脉压力均下降。结论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标准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0.910%。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若“PVRI<4 Wood.m2”,可直接行手术关闭缺损;若“PVRI≥4 Wood.m2”,“药物-手术”治疗方法或可成为临床上的新一种治疗模式。靶向药物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
王启闯[10](2019)在《苏州地区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情况及预后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分析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类型、临床特点等,了解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1.1-2017.12.31期间经心脏彩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早产儿为观察组,足月儿为对照组。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类型、临床症状及体征、孕母情况、实验室器械检查结果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对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发生情况及一周岁时各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选取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心脏杂音、母亲孕期宠物接触史、母亲年龄等27项作为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住院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10.7%,早产儿和足月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分别为18.7%、8.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中无论是早产儿还是足月儿,占比最高的均为单纯性房间隔缺损,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位列第二位,且早产儿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在早产儿和足月儿均为首位,并且早产儿占比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占比均较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mm以上的单纯性房间隔缺损早产儿发生率低于足月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产儿组气促、三凹征、孕母高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低脉氧、宫内生长发育受限、试管婴儿、流产史、剖宫产的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早产儿中28~29+6周(出生体重<1000g)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最高。在先天性心脏病构成方面,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28周早产儿中所占比例最高,且在各胎龄组中占比总体呈递减趋势。单纯房间隔缺损在各胎龄中所占比例最高(<28周组除外),其在各胎龄组中占比总体在50%左右波动。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在各胎龄中占比最高,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均为近足月儿。6.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一周岁时随访结果,愈合率69.8%,(其中自然愈合66.5%,药物愈合1.4%,手术愈合1.9%),尚未愈合占16.6%,死亡占2.8%,失访占 11%。7.单因素分析表明母亲孕期宠物接触史,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气促、发绀、心脏杂音、三凹征、胸片心影改变、经皮氧饱和度<93%同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脏杂音(OR=27.767)、气促(OR=1.982)、母亲孕期宠物接触史(OR=10.201)、胸片心影改变(OR=1.930)、出生体重(OR=0.999)是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1.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为18.7%,病死率为2.8%。2.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以单纯房间隔缺损及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为主,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较低。3.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自愈率较高,绝大部分预后良好,但复杂性先天性心脏及严重性先天性心脏病,若不进行干预,预后差。4.母亲孕期应避免宠物接触,降低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5.临床医生应当对存在心脏杂音、气促、胸部平片提示心影改变、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尽早完善心脏彩超检查,筛查先天性心脏病。
二、小儿单纯室间隔缺损84例临床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单纯室间隔缺损84例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心电图在儿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价值与争议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手术过程 |
2.2.1 经胸封堵组 |
2.2.2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儿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基线资料 |
3.2 匹配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指标比较 |
3.3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及分布情况 |
3.4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
3.5 影响住院花费的相关性分析 |
3.6 影响住院花费的多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
4.2 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种及类型 |
3 手术及类型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术后并发症 |
2 术后滞留ICU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术后死亡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期外科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
1 外科治疗进展 |
2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过程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PMVSD患儿的基线资料 |
2 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结构纵向改变指标的变化 |
3 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肥厚和扩张程度指标的变化 |
4 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重塑方向指标的改变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致谢 |
(6)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纳入标准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1.3 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 |
1.4 介入治疗指征、方法以及术后处理及随访 |
1.5 资料截取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具体原因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室间隔缺损位置 |
3.2 封堵器类型 |
3.3 封堵器直径 |
3.4 其他危险因素 |
3.5 研究的不足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972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早期并发症情况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和分期 |
1.2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 |
1.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法 |
1.3.1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 |
1.3.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方法 |
1.3.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
1.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经皮血氧饱和度 |
2.4 心导管检查方法 |
2.5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VT试验) |
2.6 封堵试验 |
2.7 经导管介入封堵缺损手术方法 |
2.7.1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堵闭术 |
2.7.2 经导管动脉导管堵闭术 |
2.7.3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组临床资料 |
3.1.1 研究组一般资料 |
3.1.2 研究组基础状态下心导管检查参数 |
3.3 “4 Wood·m~2≤PVRI≤8 Wood·m~2”组 |
3.3.1 “4 Wood·m~2≤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
3.3.2 “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随访资料 |
3.3.3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
3.3.4 “药物-手术”组临床特征 |
3.3.5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随访资料 |
8 Wood·m~2”组'>3.4 “PVRI>8 Wood·m~2”组 |
8 Wood·m~2”组临床资料'>3.4.1 “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
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3.4.2 “PVRI>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心导管检查的必要性 |
4.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应用 |
4.2.1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 |
4.2.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意义 |
4.3 直接关闭缺损的治疗效果 |
4.3.2 “4 Wood. m~2≤PVRI≤8 Wood.m~2”组 |
8 Wood.m~2”组'>4.3.3 “PVRI>8 Wood.m~2”组 |
4.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
4.5 “药物-手术”的治疗效果 |
4.5.1 “4 Wood. m~2≤PVRI≤8 Wood. m~2”组 |
8 Wood.m~2”组'>4.5.2 “PVRI>8 Wood.m~2”组 |
4.6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苏州地区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情况及预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3. 研究内容 |
4. 统计学方法 |
二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 |
(2) 先天性心脏病类型 |
2. 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
(1) 临床表现 |
(2) 母亲孕期情况 |
(3) 实验室器械检查 |
(4) 其他 |
3. 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不同胎龄发病率及构成 |
(1) 不同胎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 |
(2) 不同胎龄先天性心脏病构成情况 |
4. 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不同出生体重发病率及构成 |
(1) 不同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 |
(2) 不同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构成情况 |
5. 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预后 |
6. 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 |
(1) 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单因素分析 |
(2) 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儿单纯室间隔缺损84例临床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D]. 谢华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D]. 李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3]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D]. 热则耶·阿布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法洛四联症[J]. 王辉山,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11)
- [5]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随访[D]. 郭恩玉. 青岛大学, 2020(01)
- [6]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D]. 刘志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7]972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 邓姗姗.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940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和随访[D]. 刘力达. 山东大学, 2020(10)
- [9]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D]. 杨思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苏州地区住院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情况及预后调查[D]. 王启闯. 苏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