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李宏,宛玲[1](2021)在《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对孟连生先生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思考,以期为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查、文献调研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先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参考咨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主要贡献,探求其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STKOS)等项目中的探索历程。[结果/结论]在当今智能技术和开放科学发展背景下重新剖析和学习先生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初衷、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捕捉时代变革的机遇,更好地推动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事业发展。
郭冠群[2](2020)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11月,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启资源互通。2009年,IBM从中国的资源现状与发展现状出发,为中国量身打造了智慧方案,基于医疗、电力、交通、供应链、银行、城市等各个层面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性战略。迄今为止,该方案在我国多个领域先后开始推进,我国开始朝着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在此情形之下,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以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前提,我国的社区智慧图书馆界也开始针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研究,试图借智慧城市的契机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升级。社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泛在智慧服务,它是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更先进的图书馆形态。它以传感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令图书流、人员流、物流、信息流之间实现了充分的流动,令书书、人人、书人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泛在智慧服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泛在智慧服务水平。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未构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文章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题,通过考察国内一些地区的少量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进行认真的案例分析。主要从六部分进行论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以往的研究概况,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及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本文第三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图书馆顶层设计、设施设备、馆藏资源、管理协作、用户服务供给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比如配套政策与规范的缺失、馆员素质等等。本文第五章主要从完善管理、加强建设、加强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本文研究,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及管理理念,从各个角度分析出了一条符合社区情况的智慧图书馆发展道路,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最后,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其成果及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规划与展望。
张兴旺[3](2020)在《从“中意文化相亲”现象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分析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以"中意文化相亲"现象为切入点,阐释了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的必要性,然后从组织管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等三个方面对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我国相关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从中观层面制定标准规范与业务规则、从微观层面做好特色资源建设和创新服务模式。
张凯丽[4](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分析》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已经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而大数据的出现在给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对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而言,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数据大规模、多样性、价值性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总结出有效的解决之策。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字图书馆概念,而后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张紫琪[5](2020)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组织管理》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应时而生,图书馆建设的重心为数字图书馆。本文主要对相应的数字图书馆的具体的建设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进行具体化的研究,同时,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组织管理进行相应的讨论。通过介绍和分析相关的概念,对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组织管理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以及管理当中的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最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组织管理提出建议。数字图书馆理论与技术为传统图书馆供应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变革与创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组织管理进行深刻的研究。
赵生辉,胡莹[6](2019)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降低语言文字差异性造成的沟通交流障碍,促进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交流,是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性需求。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构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的总体思路,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应以"多元一体架构"思想为指导进行设计,遵循"多语兼容""语义关联"和"集成服务"三大策略进行构建,其顶层框架由基础设施层、数字文献层、信息组织层、语义关联层、知识服务层、标准规范体系和组织协作体系共七大模块构成。
曹文婷[7](2018)在《小议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图书馆管理员所掌握的知识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打造更完美的数字图书馆。
何蓉[8](2018)在《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之上的新兴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物理边界,使图书馆不限于空间和时间而长久存在,并因在馆藏、检索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赢得了更多青睐,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着作权法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且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数字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可适用的着作权限制,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了现有着作权法的制约。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图书馆,既包括有与实体图书馆相配套的数字图书馆,还包括没有实体图书馆的纯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主要包括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亦无需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和无需取得权利人同意但应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此外,还包括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保护期限和管辖等限制方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释关于数字图书馆及其着作权限制的基本问题。数字图书馆以现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是整个社会信息变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实体图书馆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一种延伸,虽然数字技术改变了二者的作品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但是二者相同的文化使命,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作为着作权人和用户之间的传播媒介。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时,应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不动摇,同时对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性质作细致分析,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数字图书馆的部分营利性服务做特性处理。一方面,尽管数字图书馆开展了部分的有偿服务,但是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命,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仍然为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不是具有单一法律地位的简单主体,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权利主体,根据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它既是最终用户,还是网络内容提供者和数字内容的传播者。本文选取“着作权限制”一词,研究范围针对着作权权利行使和着作权权利内容的限制,包括有着作权法定性限制和着作权声明性限制。着作权法定性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以及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其他限制。着作权声明性限制指依据着作权人自我意愿作出的让渡着作权某项专有权利的意思表示,即着作权授权许可机制。从目前各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来看,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适用困境主要体现为:各国着作权法中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以及技术保护措施给数字资源开发带来障碍。所以,研究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问题也应当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寻求解决路径。第二章对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展开正当性分析。从利益平衡的法理学角度来看,利益平衡是现代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在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中,着作权制度应维护的利益关系包括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着作权人私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的扩张以及着作权的强保护趋势导致了数字图书馆法律关系各方利益的失衡。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问题中,无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较强需求的体现的角度来看,还是斯多葛派法学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乃集体幸福的必要条件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在处理着作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上,应关注较强利益群的呼声,或着说更关注集体幸福的实现。在给予着作权人基于其创作成果的专有权保护的同时,也应考虑针对集体幸福和社会共同福利的实现途径。为维护着作权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实现着作权法之保护作者权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应完善与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从文化自由的宪法学角度来看,着作权和公民文化权是两项基本的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文化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其他基本人权和自由的重要保障。根据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一项政策是否体现和保障文化自由,表现为人类是否有机会考虑多种可能性、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数字图书馆所负有的公益使命决定了其必然承载着保障公众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的重任,然而出版商等传播媒介通过运用法律使文化禁锢合法化,通过运用技术使文化隔离规模化,侵害了民众的文化自由和文化权利,违反了着作权法之增加知识、提升社会福利、促进文化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宪法性目的。如何对抗文化的极端主义和信息的封建主义思想,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担忧。通过理论辨析和欧洲国家的司法实践分析得出,在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利益关系中,对着作权人的保护不得损害公众的文化自由,不得成为公民行使基本文化权利的人为阻碍。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发挥文化在人类发展和社会上层建筑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回应着作权保护和公众文化自由之间平衡的现实需求。从着作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根据法经济学中效率评价的两种标准,无论是帕雷多最优原则所宣扬——真正的效率对各方都具有效益,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原则所主张——借助补偿的可能性来实现社会总体财富的最大化,构建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都是具有效率的。对现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从着作权制度的本身效率来看,由于着作权法律制度无法通过自我修复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着作权法律制度自身所具备的垄断性特征导致了其制度运用的低效结果;从着作权制度的社会效率来看,着作权制度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从着作权制度的结构配置效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着作权制度耦合度低、着作权制度缺失和着作权制度冲突。通过采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着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和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与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的正外部性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着作权保护力度和着作权交易成本。具体体现为:第一,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具有多样性、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广泛、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度越高,则着作权制度越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相反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越严苛越单一、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越狭窄、着作权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第二,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强,着作权交易的成本费用越高,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越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的,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越弱,着作权交易成本费用越低,则着作权制度对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开发共享越起到阻碍作用。有鉴于此,应促进和加强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外部性成正相关的影响因素、减少和降低成负相关的影响因素,具体改善建议为:坚持着作权人利益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利益平衡原则,秉持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拓宽着作权限制的适用范围,整合各种着作权制度,拓展多样的着作权授权许可模式,减少着作权交易成本,加强着作权制度的耦合性。第三章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遭遇适用困境,导致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从法律制度方面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困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通过对上述制度的正当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基于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得出的着作权的根本目的乃保护作者之天然权利的观点是具有瑕疵的。从整体全局来看,着作权法是保护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的法律,着作权根本目的的实现还有赖于着作权利益平衡的维系,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从根本上不存在对着作权人利益的损害,而是矫正着作权强保护导致的着作权人权利扩张的失范局面;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版权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还有助于回应参与式文化的需求,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文化民主进程当中;第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不具有可替代性。经过对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和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域外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使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缺乏应对数字环境中着作权纠纷的灵活性,合理使用因素主义立法模式中的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为数字图书馆着作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方面,应坚持着作权利益平衡原则、着作权适度保护原则和知识文化社会共享原则。在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规则主义与要素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从而将法律解释的自由空间与法律明文规定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在要素主义和规则主义的关系选择上,要素和规则之间应是补充关系,即要素是规则的补充。在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的完善方面,应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首先,在列举式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合理使用的一般性判定规则;其次,明确转换性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新的表达形式,着重实现新的功能和价值,在判定使用者使用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转换性使用时,应着重分析使用行为是否对作品具有替代性,是否赋予了作品新的价值和新的功能;再次,明确着作权法是关系到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权利的法律,改善使用者的弱势地位,在保护作者着作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使用者的表达自由和文化权利的维护;最后,应逐渐将转换性使用规则转化为体系化的标准,将判例规则发展成为法律制度规则。此外,为应对技术措施对合理使用空间造成的碾压,应设置图书馆规避技术错的着作权例外,以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求。第四章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专门设置的限制着作权人的权利内容、着作权权利行使方式的其他着作权限制,授权许可机制作为着作权权利行使的一种限制,是本章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面对信息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作品,授权许可问题成为了数字版权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此问题在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尤为突出。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法改善数字时代中着作权占有规则与传播规则的不平衡局面。有鉴于此,应根据新技术条件、结合新技术环境的特点对着作权法律规则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数字时代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合宜的秩序,以达到网络环境中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环境中着作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现有着作权法律规则之外,也应该综合考量市场运作的规律。因此,解决数字环境中的着作权问题应聚焦于如何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手段构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着作权许可机制,以促进作品有效快捷地流通。通过对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现状进行检视得出,这种许可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着作权授权许可的交易成本,解决海量作品的获权问题,为数字图书馆大规模的数字资源开发提供便利,还能大力发展以中文信息为核心的中文文献资源库,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传播与交流,极大地维护我国利益,增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可以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特征,构建专门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并且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详细规定其适用方案。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主体应限制为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而针对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具体解决办法应从授权许可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良,具体包括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着作代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模式、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开放存取模式和创作共用模式。解决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进行规制,还需从文化意识层面进行观念的转变,将强调着作权私权保护的观念逐渐转化为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就创作而言,它是一项关乎到社会福祉增进的团体工作,团体工作的目的不是零星出现的作品,不是图书馆里尘封的书籍,也不是埋没于土地中沉睡的雕像,而是文化,也就是被分割开的全部,和所有文化作品都聚集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存在于作品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对它做以总结的意识之中;它不存在于不能充分接受它的个体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包含所有个体意识、并连接隔代人的民族意识的总和之中。在完善着作权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开拓多元化的着作权授权模式,扫清数字版权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障碍,才能将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难点之一。本章首先阐述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着作权问题,整合我国现有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在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制度基础上,探寻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方案。目前而言,我国的着作权法律法规尚未直接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规定,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并且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经营者的不断探索,也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经营模式,或在现行着作权法框架内采用法律允许的方式解决获权问题,或创造性地在合同法或者民法范畴内开创新的授权许可机制,以此解决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的着作权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更多地是一种策略选择,采取通过优化授权模式解决权利获取问题也是出于对法律缺失这一现实所迫的无奈选择。从实践来看,还需从法律制度革新中寻求对问题的根本解决。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困难重重。因此,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应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改良面向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具体措施包括有:第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首先,完善合理使用一般条款,重构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转换性使用理论;其次,改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明确规定享有着作权限制的主体资格条件。第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首先,数字图书馆应深入参与到农村文化扶贫之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扶贫作用,打破城乡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加快文化下乡进程,以文化带动发展;其次,拟定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法定许可制度的具体方案,严格限制该制度适用的地域范围、群体范围和作品范围,明确规定使用方式。第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同时,明确制定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具体内容,指定执行主体,严格限制适用条件,详细规定操作程序,确立公平合理的许可使用费收取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第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通过对欧美的相关判例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司法现状研究分析认为,应构建数字环境中的权利穷竭制度。由于首次销售原则实质上是对作品原件和复制件所有权的确认,是对发行权和所有权冲突问题的处理,它并不是着作权法一种独立的限制制度,而是针对发行权的行使作出的必要补充和合理解释,因此,首次销售原则仅适用于传统的发行权。进一步地,从语义学、历史学、法律解释学和所有权转移的角度分析得出,“发行”不能延伸至虚拟的数字环境,数字作品的转售不属于发行行为的范畴,故而不能适用传统的首次销售原则。为维护着作权人、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为建立知识产权法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应改良适用首次销售原则,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有限用尽原则,即附条件附期限的用尽原则,以满足数字作品二手市场的发展需求。第五,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许可机制,可以采取优化授权要约模式、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着作权代理模式,以及结合新的区块链技术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授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靳国艳[9](2018)在《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是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保障公民平等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从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背景入手,通过分析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国内外背景,指出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文章梳理了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建设的政策法规基础,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主体、资源来源渠道、资源选择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及用户服务政策、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归纳了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指出了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文章最后对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基础、建设模式、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在保障机制、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等方面对我们有一定启示。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法律基础建设、建立长效的政策资金保障机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妥善解决数字资源版权和完善服务方式,加快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
靳国艳[10](2018)在《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俄两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基本同期,中俄两国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总结和弘扬,特别是俄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基础、建设模式、政策支持和数字资源建设等对我们有一定启示。我国应立足于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实际,结合我国国情,学习НЭБ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快法律基础建设、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注重数字资源利用和提升与其他机构合作的程度,推动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
二、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从事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
2.1 长期关注国际图书馆领域的前沿发展 |
2.2 深度参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
2.3 总结梳理中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 |
3 关于数字图书馆理论体系的探索 |
3.1 数字图书馆宏观战略研究 |
3.1.1 数字图书馆彻底改变社会信息服务模式 |
3.1.2 数字图书馆挑战文献情报工作模式 |
3.1.3 对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策略的建议 |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探索 |
3.2.1 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
3.2.2 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 |
3.2.3 数字参考咨询 |
3.2.4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
4 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实践 |
4.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4.2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
4.3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 |
4.4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项目 |
5 结语 |
(2)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调查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智慧城市与社区图书馆概述 |
2.1 智慧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
2.1.1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与社区图书馆的关系辨析 |
2.1.2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
2.2 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
2.2.1 高度智能化 |
2.2.2 高速的无线网络 |
2.2.3 泛在化服务 |
2.2.4 低碳环保 |
2.3 智慧图书馆功能 |
2.4 “智慧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原则 |
2.4.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
2.4.2 开放性和集成性原则 |
2.4.3 共建性和共享性原则 |
2.5 “智慧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目的 |
2.5.1 实现社区知识与信息教育 |
2.5.2 智慧社区服务功能 |
2.6 “智慧社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6.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 |
2.6.2 社区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可行性 |
2.7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层次模型 |
第3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智慧社区+”图书馆文化项目建设 |
3.1.1 “智慧社区+”图书馆顶层设计 |
3.1.2 “智慧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特性 |
3.2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施设备配备 |
3.2.1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施配备 |
3.2.2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备配备 |
3.3 “智慧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保障 |
3.3.1 “智慧社区+”图书馆传统资源保障 |
3.3.2 “智慧社区+”图书馆数字资源保障 |
3.4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协作协调 |
3.4.1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 |
3.4.2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队伍 |
3.5 “智慧社区+”图书馆用户服务供给 |
3.5.1 “智慧社区+”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 |
3.5.2 “智慧社区+”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 |
3.5.3 “智慧社区+”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 |
3.5.4 “智慧社区+”图书馆移动、云服务 |
第4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
4.1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实现的现实功能 |
4.1.1 实现了信息重组集成 |
4.1.2 实现了信息精准化 |
4.2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4.2.1 配套政策与规范的缺失 |
4.2.2 数字信息资源相关问题 |
4.2.3 支撑平台与技术问题 |
4.2.4 建设成本问题 |
4.2.5 智慧馆员队伍建设滞后 |
第5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
5.1 完善管理 |
5.1.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
5.1.2 转变管理观念 |
5.2 加强建设 |
5.2.1 资源共建共享 |
5.2.2 加强馆员队伍管理 |
5.2.3 加强合作关系 |
5.3 加强服务 |
5.3.1 创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
5.3.2 开展智慧读者教育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从“中意文化相亲”现象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中意文化相亲”现象与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融合分析 |
2.1 现象阐释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影响分析 |
2.2 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理论阐述及发展趋势分析 |
3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分析 |
3.1 组织管理模式 |
3.2 资源建设模式 |
3.3 信息服务模式 |
3.4 中国和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对比分析 |
4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4.1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总结 |
4.2 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
(4)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图书馆概述 |
(一)概念。 |
(二)特点分析。 |
二、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
三、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数据呈现出大规模性问题。 |
(二)数据在多样性方面的问题。 |
(三)数据存在一定的价值性问题。 |
(四)数字图书馆人才技术问题。 |
四、大数据背景下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 |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数字资源。 |
(二)积极建设信息化平台。 |
(三)不断提高服务与软件技术。 |
(四)提升数字图书馆人员综合能力。 |
五、结语 |
(5)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图书馆概述 |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及功能 |
1.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
2.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
(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组织管理的现状 |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 |
(二)数字图书馆组织管理现状 |
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经费支持不足、主导作用欠缺 |
1.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问题 |
(1)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来源 |
(2)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来源 |
2.政府主导作用欠缺问题 |
(1)国外政府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
(2)我国政府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
(二)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与版权问题 |
1.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的知识产权问题 |
2.数字图书馆版权许可使用与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不足 |
(三)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滞后与数字信息安全维护不足 |
1.信息资源建设的技术问题 |
2.数字信息的安全与维护问题 |
(四)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建设标准不一致 |
四、解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组织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建议 |
(一)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政府起好主导作用 |
1.完善财政制度,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
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重要指向作用 |
(二)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
(三)转变信息资源建设观念,改进资源的选择、整合与保存方式 |
1.信息资源建设观念进一步转变 |
2.资源的选择、整合与保存方式不断更新 |
(四)提高图书馆员素质,实现资源合作交流与信息增值服务 |
1.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 |
2.资源协同共享与信息资源服务的实现 |
五、结束语 |
(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价值 |
2 概念界定 |
2.1 术语定义 |
2.2 概念辨析 |
2.3 内涵界定 |
3 构建思路 |
3.1 多语兼容策略 |
3.2 语义关联策略 |
3.3 集成服务策略 |
4 顶层框架 |
5 研究总结 |
(7)小议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图书馆的含义与特征 |
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 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法 |
4 结束语 |
(8)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概述 |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问题 |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
二、数字图书馆的性质界定 |
三、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法律地位 |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 |
一、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内涵 |
二、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类型 |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未来发展诉求与趋势 |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适用困境 |
一、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空间狭窄 |
二、数字图书馆被排除在法定许可情形之外 |
三、数字图书馆实施授权许可成本高昂 |
四、技术保护措施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发形成障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正当性分析 |
第一节 法理学考量:利益平衡 |
一、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 |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利益失衡之困境 |
三、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之利益权衡的正义探讨 |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维护着作权利益平衡 |
第二节 宪法学考量:文化自由 |
一、文化自由的释义 |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损公众之文化自由 |
三、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困境有违着作权法之宪法性目的 |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保障文化自由 |
第三节 经济学考量:着作权制度效率 |
一、法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具体内容 |
二、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的外部性因素分析 |
三、提升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制度效率的意义 |
四、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有利于提升其着作权制度效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
第一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无碍着作权人利益的实现 |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研究 |
一、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着作权纠纷中的适用困境 |
二、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环境中的挑战 |
三、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域外比较分析 |
第三节 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 |
一、重构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 |
二、重构合理的立法模式:规则主义+要素主义 |
三、完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引入合理使用“四要素”判定标准和转换性使用理论 |
四、构建图书馆规避技术措施之例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着作权限制研究 |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许可模式之拷问 |
一、传统着作权许可模式在数字环境中的适用困境 |
二、数字图书馆对着作权许可模式的冲击 |
第二节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探析 |
一、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情况与困境 |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必要性分析 |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法定许可的构建 |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着作权许可模式的整合分析 |
一、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要约模式利弊分析 |
二、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
三、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代理模式利弊分析 |
四、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补偿金模式利弊分析 |
五、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数字权益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
六、数字图书馆开放存取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
七、数字图书馆创作共用及着作权授权制度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现状检视与改良路径 |
第一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及运营现状 |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制环境及相关着作权问题 |
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协调与共生 |
第二节 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的改良路径 |
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
二、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制度 |
三、构建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着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
四、构建针对数字作品传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穷竭制度 |
五、我国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着作权授权机制优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参研课题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9)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建设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发展历程 |
一、起步探索阶段(2004-2012年) |
二、稳步发展阶段(2012-2014年)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法规基础 |
第一节 政策基础 |
一、政府令 |
二、文化部政策 |
第二节 法律基础 |
一、总统令 |
二、图书馆法 |
三、文献呈缴法 |
四、俄罗斯民法典(Ⅳ知识产权) |
五、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保护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 |
第一节 数字资源建设 |
一、资源建设主体 |
二、资源构成 |
三、资源来源渠道 |
四、资源选择标准 |
五、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
六、资源建设特点 |
七、资源种类需扩大 |
第二节 用户服务 |
一、服务政策 |
二、服务方式 |
三、服务对象 |
四、资源利用 |
五、服务特点 |
六、服务水平需提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策略 |
第一节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
一、整合俄罗斯图书馆分布式资源 |
二、建立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 |
第二节 改进和创新服务 |
一、基于НЭБ网站资源获取与使用 |
二、实施全俄统一电子阅览证 |
第三节 完善规章制度 |
一、资源采集与建设标准规范 |
二、资源使用规则 |
三、服务标准规范 |
四、网站建设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及启示 |
第一节 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比较分析 |
一、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比较 |
二、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比较 |
三、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支持比较 |
四、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比较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一、保障机制方面 |
二、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
三、数字资源版权方面 |
四、服务方式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比较分析 |
(一) 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比较 |
(二) 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比较 |
(三) 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支持比较 |
(四) 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比较 |
二、对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
(一) 加快法律基础建设 |
1. 完善图书馆法 |
2. 法定呈缴及数字化 |
(二)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
(三) 注重数字资源的利用 |
(四) 提升与其他机构合作的程度 |
四、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J]. 王欣,李宏,宛玲.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2]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D]. 郭冠群. 湘潭大学, 2020(02)
- [3]从“中意文化相亲”现象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 张兴旺.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02)
- [4]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分析[J]. 张凯丽. 今古文创, 2020(07)
- [5]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组织管理[J]. 张紫琪. 智库时代, 2020(06)
- [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J]. 赵生辉,胡莹. 图书馆建设, 2019(04)
- [7]小议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 曹文婷. 数字通信世界, 2018(10)
- [8]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着作权限制研究[D]. 何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9]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研究[D]. 靳国艳.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10]中俄国家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J]. 靳国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