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

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

一、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晶[1](2020)在《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治疗心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新发展的左束支区域起搏通过在左束支阻滞部位以下起搏而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但目前其时间间期的优化仍然是设置短而固定的房室间期(AVI)以保证双室起搏,这废弃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功能,且双室起搏时右室激动非生理性,而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算法可通过动态调节AVI以协调心房对心室的充盈,通常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侧希-浦系统传导正常,右室无需起搏,这提示通过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算法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与右束支自身下传的激动融合,可能更符合生理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算法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比较在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心功能改善等各方面是否优于或不劣于传统CRT标准双心室起搏方式。[方法]研究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2016年ESC指南CRT Ia类适应症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5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8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所有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成功植入带有RAAV功能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两组患者给予最佳药物治疗,并按照性别、年龄、QRS波群宽度、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等基线资料按1:1匹配,分为左束支起搏组(LBBP)20例和标准双室组(BVP)15例,左束支起搏组中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11例,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9例。入组的所有患者于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随访,术后随访及研究均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指导下完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实验),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及心脏彩超评价指标(包括常规超声测值及超声评价心脏同步化指标)改善情况。以明确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实现CRT在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脏同步化指标等方面是否优于或不劣于传统标准双心室起搏。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标准双室起搏组相比,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更窄[(121.7±10.99)ms vs(134.73±10.78)ms,P<0.05],IVMD 缩短[(59.45±11.51)ms vs(70.06±12.83)ms,P<0.05],AVTI 有所增加[(22.05±2.26)cmvs(20.45±2.11)cm,P<0.05],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区域起搏亚组中,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算法优化右房-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可实现双心室再同步,其疗效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且更符合生理性。

杨晓红[2](2020)在《左室四极导线起搏器电极空间构象改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左心室四极导线起搏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急诊内科病区,符合2012年ACCF/AHA/HRS植入CRTⅠa类适应症(?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a级患者,?LVEF≤35%,且伴LBBB及QRS≥150 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7例,缺血型心肌病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型心肌病1例,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植入左心室四极导线CRT(四极导线组)10例和常规三腔CRT(双极导线组)20例。搜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症、QRS波时限、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合并症、用药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等,并嘱其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完善心脏超声,配合体外程控,调整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必要时对四极导线组患者的起搏向量组合做出调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LVEDD、LAD、LVEF)、QRS波时限、NT-pro BNP水平、6MWD等指标的差异,术后6个月时评价两组患者室壁同步性、CRT反应性、心功能改善等方面是否不同。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多数患者左心室导线植入心尖部,靶血管位置优选后侧支,导线植入部位及所选靶血管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562>0.05)。3.两组患者均顺利植入CRT,成功率100%。4.四极导线组可选择的起搏向量远多于双极导线组,3个以上起搏向量分别占80.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5.术后3个月随访时,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患者LAD(43.2±4.8VS52.3±8.0)、LVEF(47.9±5.7VS34.8±8.6)较术前有逆转(P=0.003、0.0002<0.05),四极导线组LVEDD(59.8±10.4)缩小,双极导线LVEDD(69.4±8.8)较术前增大。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患者NT-pro BNP(827.8±478.5VS3460.0±3851.0)水平下降(P=0.042<0.05)、QRS(135.0±5.4VS144.0±13.3)波时限明显缩短(P=0.049<0.05)、6MWD提高(154.0±37.7VS119.2±44.6,P=0.043<0.05),但前者均优于后者。6.术后6个月经优化后,两组患者LVEDD(58.0±10.1VS67.3±9.0)、LAD(41.0±3.9VS50.3±8.1)、LVEF(53.7±6.4VS38.7±10.9)较前逆转更显着(P=0.017、0.002、0.0004<0.05),四极导线组NT-pro BNP(444.6±324.3)进一步下降,双极导线组虽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0.05)。两组患者QRS波时限(125.4±6.2VS134.5±12.2)进一步缩短(P=0.045<0.05),6MWD(344.4±117.1VS167.3±50.8)进一步提高(P<0.001),且仍以四极导线组改善更为明显。术后6个月评估室壁同步性,四极导线组室壁同步患者6例(占60.0%),双极导线组4例(占20.0%),两组患者室壁同步性均较术前好转(P=0.045<0.05)。术后CRT无反应者共11例,四极导线组1例(占10.0%),双极导线组10例(50.0%)。两组超反应分别为5例(占55.6%)、6例(占60.0%),CRT无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8<0.05),超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425<0.05)。7.左心室四极导线CRT膈神经刺激发生率更低(10.0%VS20.0%),可避免二次手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电极脱位及高起搏阈值,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植入左心室四极导线CRT与双极导线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能获益。但前者在改善急性血流动力学、恢复机械同步、提高心功能、增加室壁同步性、提高CRT应答率等方面短期疗效较后者更好,二者上述功能可随植入时间延长有进一步好转。左心室四极导线CRT膈神经刺激发生率更低,可避免二次手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电极脱位及高起搏阈值,需要进一步跟踪和评估。

闫希贵[3](2018)在《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CR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近些年,随着大家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认知日益深入和对生理性起搏的认可,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CRT治疗中逐渐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应用适应性左室起搏的方式实现生理性起搏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CRT治疗,主要的途径包括美国美敦力公司所研发的AdaptivCRT?算法的自适应性CRT和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达到单左室起搏的目的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本回顾性研究目的在于动态观察随访上述两种适应性左室起搏方式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2016年ESC心衰CRT和ICD指南中I A类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并成功植入CRT-P/D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依据植入起搏器型号不同分组,研究A组10例为AdaptivCRT?治疗组,研究B组20例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治疗组(具有一键程控优化AV/VV间期功能的CRT-P/D)。将A组运作模式程控为AdaptivBiV and LV;B组通过患者术前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者程控前中等量活动至少10分钟,在测控仪的腔内图中测定不同心率下的自身间期,测定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下的PR间期,寻找24小时内心房率与自身PR间期的对应关系,个体化建立关于两者的函数关系(y=ax+b),计算ab常数作为设定起搏器RAAV参数的依据。术后利用起搏器的腔内心电图(IEGM)程序一键优化房室延迟和VV间期,并获得相应参数,然后在导师和起搏器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CRT程控为单独左室起搏,保留右室感知及ICD功能,设置RAAV相应参数并启动该功能,进入随访。获得两组研究组相关指标,包括QRS波时限、VTI(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SPW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时间差)、TQ-AV-TQ-PV(左室射血前时间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VEF(左室射血分数)、MRA(二尖瓣反流面积)、LVEDD(左室舒张末内径)、BNP、6-MWT,进行组内的前后对照。结果:两组植入术后3、6、9、12个月QRS波时限、VTI、SPWMD、TQ-AV-TQ-PV、LVEF、MRA、LVEDD、BNP、6-MW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aptive CRT可根据患者临床需要,动态调整适应性LV起搏和BiV起搏,动态优化SAV/PAV间期;根据患者右侧的自身传导和QRS波群宽度,动态优化VV间期;可减少不必要右室起搏;可显着改善其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缩短QRS波时限,增加6min步行距离。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室起搏算法可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生理性起搏;可简化CRT优化程序;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缩短QRS波时限,增加6min步行距离,效果明显。设备自带的腔内心电图(IEGM)程序自动监测法可一键优化AV/VV间期,简单快捷,与超声指导下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华宝桐,王钰,李淑敏,刘苓,杨军,郭涛[4](2017)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方法:入选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各30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术后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T)的差异,并计算单左心室起搏组5个心率段V1导联S/R比值的标准差(RS/R-SD5)以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VTI(21.84±2.25)cm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20.45±2.12)cm增大(P<0.05);单左心室起搏组QRS时限(137±11)ms、IVMD(64.27±12.29)ms、MRA(3.09±1.12)cm2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144±11)ms、(71.39±13.64)ms及(3.73±1.19)cm2减小(P均<0.05);单左心室起搏组RS/R-SD5为4.23±1.89与心功能改善(ΔLVEF,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与术前LVEF值之差)负相关(r=-0.394,P=0.031)。结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可实现CRT,比双心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效果与标准双心室起搏相似。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郭涛[5](2017)在《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凌嘉源,谢东明[6](2016)在《三腔起搏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腔起搏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三腔起搏器进行CRT。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心脏功能(NYHA)分级、心电图QRS波宽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NYHA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QRS、LV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QRS宽度、LV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腔起搏器在CRT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住院次数,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蒲里津,赵璐露,郭涛,王钰,李淑敏,华宝桐,杨军,赵玲[7](2016)在《单左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左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算法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VD)实现双心室再同步的可行性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入选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并植入带RAAV功能的三腔或双腔起搏器的CHF患者64例,其中RAAV单左室起搏(LUVP)组(单左室组)32例,以标准双室起搏(BVP)组(标准双室组)32例为对照组。两组给予标准心脏超声优化,比较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IV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EA峰间距(E/A pd)、QRS波时限、年平均治疗费用、NYHA分级、6min步行试验(6MWT)等指标。结果与标准双室组比较,单左室组电池寿命更长[(7.8±0.3)年vs(4.5±0.2)年,P<0.001],QRS波时限短[(136±10)ms vs(142±11)ms,P<0.05],优化耗时较短[(20±4)min vs(52±8)min,P<0.001],MRA更少[(3.1±1.1)cm2 vs(3.7±1.2)cm2,P<0.05],IVMD缩短[(64.2±12.8)ms vs(72.3±13.6)ms,P<0.05],年均治疗费用低[(1.3±0.1)万元vs(2.2±0.2)万元,P<0.001];AVI增加[(21.8±2.3)cm vs(20.6±2.1)cm,P<0.05],余指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AV单左室起搏可实现双室再同步,疗效不劣于标准BVP,且更符合生理性并降低治疗费用。

管玉珍,陆艳艳,马玉陵,张一明[8](2015)在《临时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在左心功能不全换瓣术后应用疗效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换瓣术后使用临时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5例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期置入临时双心室起搏治疗后心输出量(CO)、桡动脉收缩压(SBP)、心电图QRS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比较起搏状态和基础状态下各参数的差异,总结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患者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后较基础状态下CO提高0.50.6 L/min;SBP提高510 mm Hg;QRS时限比术前下降1535 ms;LVEF增加6%16%;5例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术期。结论临时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外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做好双心室起搏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是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重要保证。

徐菁,许艳[9](2013)在《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同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原发性心脏损害引起心排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1]。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此期患者尽管通过内科治疗,仍然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且病死率高。据报道,男性患者5年病死率62%,女性为42%[2]。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

王方正[10](2005)在《中国心脏起搏事业40年》文中提出

二、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治疗心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左室四极导线起搏器电极空间构象改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具有生理性起搏功能的CRT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CR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采集术前指标
    2.适应性左室起搏系统
        2.1 CRT起搏系统的建立
        2.2 AdaptiveCRT的工作原理
        2.3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算法
        2.4 IEGM法优化AV/VV间期
    3.方法
        3.1 适应性左室起搏的程控及随访
        3.2 观察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CRT完成情况
    2.研究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
        2.1 AdaptivCRT研究组
        2.2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研究组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超声心动图测定血流动力学、同步性指标
    1.3 十二导联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1.4 建立起搏系统
    1.5 起搏系统程控优化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
    2.3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表2)
    2.4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组的RS/R-SD5与ΔLVEF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5)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超声心动图测定血流动力学、同步性指标
    1.3 建立起搏系统
    1.4 起搏系统程控优化
        1.4.1 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的间期优化
        1.4.2 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的间期优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3 讨论
本文链接:

(6)三腔起搏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NYHA分级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RS、LVDd、LVEF比较
3 讨论

(7)单左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RT起搏系统植入
    1.3 研究指标
        1.3.1 建立心率变化与PR间期变化关系的回归方程
        1.3.2 心脏超声(简称心超)指标测定
        1.3.3 心功能及运动耐量评估
    1.4 标准双室组房室(A-V)及室间(V-V)间期优化
    1.5 单左室组左室优先于右室间期(V-R)
    1.6 RAAV参数设置
    1.7 评估电池寿命
    1.8 临床随访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2.2 两组各指标比较
3 讨论

(8)临时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在左心功能不全换瓣术后应用疗效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2 方法
    1. 3 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护 理
    3. 1 生命体征监测
    3. 2 心电监测
    3. 3 血流动力学监测
    3. 4 CRT 期间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监护
4 小 结

(9)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力衰竭的护理
        2.1.2 术前准备
    2.2 术中护理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
        2.3.2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3.3 起搏器功能的监护
        2.3.4 患肢功能锻炼及下床指导
    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4.1 严重心律失常
        2.4.2 出血与感染
        2.4.3 电极脱位
        2.4.4 气胸
        2.4.5 血栓及栓塞
3 出院前指导
4 小结

四、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优化左束支区域起搏时间间期治疗心衰的研究[D]. 赵晶.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左室四极导线起搏器电极空间构象改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对心功能的影响[D]. 杨晓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适应性左室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CR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闫希贵. 青岛大学, 2018(12)
  • [4]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华宝桐,王钰,李淑敏,刘苓,杨军,郭涛.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2)
  • [5]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J].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2017(02)
  • [6]三腔起搏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J]. 凌嘉源,谢东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24)
  • [7]单左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J]. 蒲里津,赵璐露,郭涛,王钰,李淑敏,华宝桐,杨军,赵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03)
  • [8]临时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在左心功能不全换瓣术后应用疗效及护理[J]. 管玉珍,陆艳艳,马玉陵,张一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02)
  • [9]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 徐菁,许艳. 上海护理, 2013(02)
  • [10]中国心脏起搏事业40年[J]. 王方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5(04)

标签:;  ;  ;  ;  ;  

三腔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