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血脂水平与近期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苏丹,王博[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脂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40例为AMI组, 同期来院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AMI组和对照组血清SFRP5、MCP-1、血脂水平。根据AMI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FRP5、MCP-1、血脂指标对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SFRP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着高于AMI组, MCP-1水平显着低于AMI组(均P<0.05)。AMI患者PCI术后30 d, 发生MACE者27例纳入MACE组, 未发生MACE者113例纳入非MACE组。MACE组血清SFRP5、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低于非MACE组, MCP-1水平显着高于非MACE组(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FRP5、HDL-C为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保护因素, MCP-1为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OR=0.885、0.866、1.167, 均P<0.05)。ROC曲线显示, SFRP5、MCP-1、HDL-C评估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76、0.793、0.803。结论 SFRP5、HDL-C、MCP-1与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明显相关, 可作为近期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张文媛[2](2021)在《溶血磷脂酸对冠状的动影脉响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经过探究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影响,以及患者在出院后短时间内溶血磷脂酸表达水平对MACE发生的作用,并希望能够借此预测出冠心病患者关于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从而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定,以便在规范化治疗上给予相关凭据。方法从2018年12月份至2019年12月份,在这一时间段内挑选了 102例在本院心内科室进行住院医治并且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当作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冠脉造影检查出来的结果,从病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血管支数中,分别设置为正常组别(n=12),单支病变组别(n=20)和双支病变组别(n=29)以及多支病变组别(n=41),另外按照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水平和Gensini评分来进行统算,对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血管支数的差异性,冠状动脉中每支血管的狭窄水平,以及急性型心肌梗死病人和非急性型心肌梗死病人两者体内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另外还有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存在的作用,运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溶血磷脂酸表达和Gensini评分,还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质,并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经过对人工受试者曲线(ROC)进行绘制,根据曲线里所得面积(AUC)从而解析溶血磷脂酸表达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关于MACE产生的相关预测价值,以此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中,每个组别里关于病人性别和年龄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不同组别病人中,吸烟史、饮酒史、患有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机率都比正常分组要更高(P<0.05),不同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病人的体重指数、LDL-C也显然比正常组别的水平程度要高(P<0.05),另外正常组中的HDL-C水平很显然比另外组别的水平程度更高(P<0.05),在各有差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病人中,比较他们的一般资料,但是没有明显性差异(P>0.05);在病例组别与对照组别两者间差异性含有统计学含义的自变量因素有:性别、溶血磷脂酸(LPA)以及HDL-C(P<0.05);具有不同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病人中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差异性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病人,他们的Gensini评分也是具有差异性的(P<0.05),很显然,多支病变组别的Gensini评分是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别和双支病变组别这两者的Gensini评分的(P<0.05),并且在其中,双支病变组别的Gensini评分与单支病变组别的Gensini评分相对比,前者是更高的(P<0.05);每个分组中的病人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准也是不一样(P<0.05),患有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很显然是比正常组要高的(P<0.05),另外多支病变分组中病人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比单支病变分组与双支病变分组两者的溶血磷脂酸水平还要高(P<0.05),而单支病变分组和双支病变分组两者之间,双支病变分组的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显然是比单支病变分组高的(P<0.05);而在急性型心肌梗死分组的溶血磷脂酸表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显然高于非急性型心肌梗死分组(P<0.05);利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解析溶血磷脂酸(LPA)和Gensini评分,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很显然有正向关系(r=0.839,P<0.001);根据相关性分析提示溶血磷脂酸(LPA)与LVEF评分之间存有一定程度上的负向关系(r=-.592,P<0.001);经过对患者展开时间为期6个月的随访工作,最后表明溶血磷脂酸(LPA)的表达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关于MACE的产生有很高的预测价值,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和经过ROC曲线绘画评定的AUC数值是0.756(P<0.05)。结论LPA与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评分和LVEF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不同LPA表达水平患者的MACE发生率不同,LPA可以有效预测冠心病患者的MACE发生,以此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并且提示LP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有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赵宇浩[3](2021)在《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围绕中医证候学在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探讨ACS发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布规律,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2.探讨以GRACE评分为代表的ACS预后风险评估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时客观临床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关性,寻找密切影响ACS危险程度的因素,提示不同中医证候与ACS风险潜在的关联。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271例,采集常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程度、预后风险评估、中医辨证分型等信息,填写病例报告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CS传统临床分类与血脂异常(LDL-C和TC)及其病史、炎症指标(hs-CRP、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等)、Fib和心功能密切相关(P<0.001),与高血压病史、BMI、心率等关系一般(P<0.05),与具体吸烟数量、是否戒烟、糖尿病病史、HDL、胱抑素C等关系不大(P>0.05)。2.AC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单一病机中:气虚证(66.9%)>阴虚证(58.7%)>痰浊证(48.0%)>血瘀证(39.8%)>气滞证(24.9%)>阳虚证(8.2%)>寒凝证(0.7%);复合证型中:气阴两虚证(32.0%)>痰浊内阻证(24.9%)>气虚血瘀证(15.6%)>气滞血瘀证(13.8%)>心肾阴虚证(7.4%)>心血瘀阻证(3.7%)>心肾阳虚证(2.6%)。3.年龄、血压、BMI、心功能、炎症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胱抑素-C和冠脉病变程度等与GRACE评分显着相关(P<0.01);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程度一般(P<0.05),其中吸烟、糖化血红蛋白主要与死亡风险相关(P<0.01),血脂异常病史、LDL-C主要与死亡/心梗联合风险有关(P<0.05)。4.院内、6月死亡或死亡/心梗联合风险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而吸烟主要影响死亡风险,LDL-C主要对心梗风险具有影响;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联合风险、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室壁运动异常和Fib是院内和6月风险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心肾功能(LVEF、Cys-C)更能预测长期风险。5.气滞、血瘀、气虚、阳虚可作为区分GRACE危险等级的依据,其中气滞、气虚提示中低风险,阳虚提示高风险,血瘀提示较高风险;复合证型与BMI及其分型、吸烟史、WBC、肌酐、尿酸关系较为密切(P<0.05),气虚血瘀证冠脉病变程度相对较高(P<0.05),心肾阳虚证在院内死亡、6月死亡、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中均为最高,提示部分证候对评估ACS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存在价值。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与中医辨证存在相关性,其中阳虚、血瘀证提示高风险,气滞、气虚证提示风险较低;心肾阳虚是预测院内、6月和3年死亡风险的重要证型。可以此为契机提高ACS早期潜在高危人群的识别。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部分临床因素相关,提示中医辨证具有潜在的客观基础。
刘越[4](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冠心病和糖尿病均是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低水平的炎症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能够灵敏地反映体内低浓度的炎症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属于临床常见的发生血栓事件的高风险人群,hs-CRP能否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程度以及长期预后,从而指导临床管理,目前尚无充分的研究证据,尤其缺少中国人的研究数据。研究目的探讨入院hs-CR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入组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危(<3.00 mg/L)、中危(3.00-9.99mg/L)和高危组(≥10.00mg/L)。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用SYNTAX评分显示,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s-CRP与SYNTAX评分的关系。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结果,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共有2616例患者纳入到本次分析。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有1617例(61.8%)、614例(23.5%)和385例(14.7%)。在基线特征方面,hs-CRP升高的患者合并更多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更大、既往脑血管疾病、吸烟史以及心、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更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s-CRP是预测冠状动脉中、重度复杂病变(SYNTAX评分≥23)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s-CRP与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均无明显交互作用,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在高危亚组(高龄,女性,高血压,高血脂,未使用降糖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尤为明显。随访结果显示,三组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依次为3.4%、4.7%和7.3%(p=0.003),心原性死亡同样随hs-CRP升高而增加,但5年内发生MACCE的概率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主要复合终点和血运重建的累积事件率在三组整体间具有显着性差异(log-rank检验p值均<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表明,hs-CRP仅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YNTAX评分是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入院hs-CRP水平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危人群更为显着;hs-CRP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背景血脂异常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I(apoA-I)均是血浆脂蛋白中重要的蛋白质组分,两者的比值反映了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平衡。目前,关于apoB/A-I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探究apoB/A-I 比值与冠脉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评估apoB/A-I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对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开展的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共计2563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纳入到本次分析。根据入院时apoB/A-I 比值,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0.63(n=1279,49.9%)和 ≥0.63(n=1284,50.1%)。采用 SYNTAX 评分量化冠脉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poB/A-I与SYNTAX评分间的关系。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结果,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从基线特征看,高apoB/A-I组尽管年龄更小,合并症更少,但在实验室检查中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比例更高,有更多的患者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重度狭窄病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oB/A-I比值是预测复杂、严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41,95%CI 1.039-1.730,p=0.024)。此外,急性心肌梗死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是SYNTAX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传统血脂代谢指标正常的情况下,apoB/A-I比值与病变间仍有明显密切的相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878天,随访期间与低比值组相比,高比值组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0%比2.2%,p=0.019)和总体心肌梗死发生率(2.0%比3.3%,p=0.028)明显增加,但全因死亡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生存曲线显示,两组间的心肌梗死的差异随时间进展而明显扩大(log-rank p<0.05)。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表明apoB/A-I仍然是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发生风险在围手术期和长期随访期间均增加了1倍。研究结论(1)在ACS合并糖尿病人群中,是病变严重程度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2)入院apoB/A-I 比值这一非传统血脂指标有助于识别复杂病变和高危人群,指导介入术后管理。研究背景胆红素是血红素代谢的终产物和内源性抗氧化剂。不少研究认为正常高值的胆红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增强胰岛素活性。但也有部分研究观察到胆红素水平和临床风险呈正比。有限的文献报道了直接胆红素(也称为结合胆红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或风险分层中的作用,但结论不一。迄今尚无研究涉及胆红素在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直接胆红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变复杂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2)评估直接胆红素水平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在不同糖代谢情况(正常糖代谢调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差异;(3)评估联合直接胆红素和SYNTAX评分II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系针对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在2004年4月至201 1年2月期间,连续入组了 5322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三支病变的患者。根据患者糖尿病病史、用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调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三种类型。疾病的复杂和严重程度由SYNTAX评分进行量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3月。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研究结果根据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将患者等分为四组::Q1(0-1.60 μ mol/L)、Q2(1.61-2.20μ mol/L)、Q3(2.21-2.80 μ mol/L)和Q4(>2.80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居多,既往心肌梗死和吸烟史的比例更高。然而,高直接胆红素组患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病例相对较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接胆红素是预测中高水平SYNTAX评分(>22)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时间为6.5年,期间共计901例(16.9%)死亡,1777例(33.4%)发生MACCE。死亡风险随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明显升高(14.7%比14.4%比1 8.5%比19.3%,p<0.001),而MACCE发生率在组间无显着差别(p=0.11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发现,直接胆红素基线水平是预测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1比Q4:HR 0.757,95%CI 0.613-0.934,p=0.01;Q2比 Q4:HR 0.798,95%CI 0.644-0.988,p=0.038,Q3 比 Q4:HR 0.947,95%CI 0.775-1.157,p=0.595)。当根据糖代谢状态和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分层后发现,直接胆红素升高仅与糖尿病患者死亡高风险相关,与正常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前期亚组生存率无关。相比血运重建组,直接胆红素的预测性仅在单纯药物治疗亚组有意义。此外,将直接胆红素与SYNTAX评分Ⅱ结合之后,SSⅡ对死亡风险预测的区分能力(一致性指数)和重分类能力(净重分类改善度和综合区分改善度)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研究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中,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不仅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能够预测远期死亡风险(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将直接胆红素纳入现有的风险评分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危险分层能力,帮助指导临床决策。
罗云[5](2020)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重要病因,因此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CAS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血脂异常是CAS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是当前CAS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有研究显示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风险仍然很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与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升高独立相关。因此,需要对CAS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CAS的治疗。既往研究显示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在CAS的作用尚不太清楚。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CAS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CAS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CAS的治疗。方法:这部分研究是基于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4100例年龄≥40岁的普通居民进行脑血管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累及不同,CAS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联合狭窄(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计算,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最终纳入了3624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80(2.2%)例患有单纯ECAS,425(11.7%)例患有单纯ICAS和70(1.9%)例患有ECAS+ICAS。对于单纯ECAS,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连续性变量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OR=1.256,95%CI:1.066-1.480)、TC/HDL-C(OR=1.260,95%CI:1.112-1.427)和TG/HDL-C(OR=1.106,95%CI:1.038-1.179)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OR=1.343,95%CI:0.973-1.852)与单纯ECAS的发生无关。而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621,95%CI:0.560-0.682)、TC/HDL-C(AUC=0.639,95%CI:0.573-0.704)、TG/HDL-C(AUC=0.622,95%CI:0.564-0.680)和LDL-C/HDL-C(AUC=0.577,95%CI:0.523-0.630)水平对单纯ECAS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47,95%CI:0.489-0.605)。对于单纯ICAS,非传统血脂参数不管是以连续性变量还是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LDL-C/HDL-C(AUC=0.541,95%CI:0.512-0.570)水平对单纯ICAS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AUC=0.524,95%CI:0.494-0.555)、TC/HDL-C(AUC=0.526,95%CI:0.496-0.556)和TG/HDL-C(AUC=0.487,95%CI:0.457-0.516)水平对单纯ICAS没有预测能力。然而,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对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与血清LDL-C水平(AUC=0.539,95%CI:0.511-0.568)无显着差异。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单纯ECAS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但是与单纯ICAS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non-HDL-C和TC/HDL-C水平对单纯ECAS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二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LDL-C水平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预防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然而,既往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尽管积极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仍然还有很高的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而这种残余风险与其他血脂参数有关。因此,需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更加敏感的血脂参数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相关。然而,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血清L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希望找到更敏感的血脂参数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这部分研究是一项基于一般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以2016-2017年度吉林省德惠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参与者提供的医疗文书或影像学资料诊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4025例研究对象,其中265(6.6%)例罹患了缺血性脑卒中。ROC曲线显示血清non-HDL-C(AUC=0.553,95%CI:0.518-0.588)、TC/HDL-C(AUC=0.571,95%CI:0.537-0.605)和TG/HDL-C(AUC=0.558,95%CI:0.525-0.591)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有预测能力,而血清LDL-C/HDL-C(AUC=0.533,95%CI:0.500-0.566)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没有预测能力,并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优于血清LDL-C水平(AUC=0.515,95%CI:0.480-0.550)。当非传统血脂参数以三分位数纳入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non-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4.12(OR=1.393,95%CI:1.059-1.833)、TC/HDL-C水平≥4.14(OR=1.451,95%CI:1.087-1.935)和TG/HDL-C水平≥1.13(OR=1.492,95%CI:1.095-2.03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1.46(OR=1.211,95%CI:0.908-1.61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结论:血清non-HDL-C、TC/HDL-C和TG/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清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并且与血清LDL-C水平相比,血清TC/HDL-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第三部分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尽管许多研究发现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尚不太清楚。了解非传统血脂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脂管理,因此这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这部分研究连续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血脂水平是在入院24小时内、空腹状态下检查的,非传统血脂参数包括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溶栓后出血转化定义为溶栓后24小时头部CT/MRI检查提示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预后用发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价,m RS评分≥3分定义为不良预后。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这部分研究总共纳入了763例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其中有78(10.2%)例发生了溶栓后出血转化和281(36.8%)例发生了不良预后。对于溶栓后出血转化,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80,95%CI:0.513-0.646)、TG/HDL-C(AUC=0.599,95%CI:0.532-0.666)和LDL-C/HDL-C(AUC=0.581,95%CI:0.517-0.645)水平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7,95%CI:0.461-0.593)对溶栓后出血转化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HDL-C水平<4.05(OR=1.727,95%CI:1.008-2.960)、TG/HDL-C水平<0.82(OR=2.064,95%CI:1.241-3.432)和LDL-C/HDL-C水平<2.67(OR=1.935,95%CI:1.070-3.501)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2.99(OR=0.990,95%CI:0.583-1.68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对于不良预后,ROC曲线显示血清TC/HDL-C(AUC=0.555,95%CI:0.513-0.597)、TG/HDL-C(AUC=0.567,95%CI:0.524-0.609)和LDL-C/HDL-C(AUC=0.553,95%CI:0.511-0.595)水平对不良预后有预测能力,而血清non-HDL-C水平(AUC=0.521,95%CI:0.479-0.564)对不良预后没有预测能力。当非传统血脂参数根据其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截点拆分为二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on-HDL-C水平<2.01(OR=2.340,95%CI:1.150-4.764)、TC/HDL-C水平<3.66(OR=1.423,95%CI:1.025-1.977)、TG/HDL-C水平<1.02(OR=1.539,95%CI:1.102-2.151)和LDL-C/HDL-C水平<2.71(OR=1.608,95%CI:1.133-2.283)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1)血清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呈负相关,而血清non-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无关。(2)血清non-HDL-C、TC/HDL-C、TG/HDL-C和LDL-C/HDL-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呈负相关。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冠男[7](2020)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是PCI术后重要的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也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MACE事件是一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由心脏性猝死、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方面构成。PCI术后MACE事件属中医“胸痹”范畴,目前多数针对PCI术后并发症或不良事件的中医药研究集中在防治术后再狭窄方面,对术后MACE事件中医证候学的关注较少,在对MACE事件的术前预防方面也缺乏一定证候学支持。因此,本研究从上述问题出发,对PCI术后MACE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疾病预防价值。目的:通过对我院胸痛中心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术前中医证候学特征,为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胸痛中心接受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入组患者分为病例组(发生MACE事件)与对照组(未发生MACE事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PCI术后MACE患者的临床高危人群特点以及术后MACE事件与术前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1686例。患者平均年龄64.12±12.47岁,其中男性1170例,女性516例。临床诊断情况:稳定性心绞痛2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1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2例。总体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气虚血瘀证647例,痰瘀互阻证239例,心血瘀阻证218例,气血两虚证194例,气滞血瘀证192例,阳气虚衰证82例,寒凝血瘀证62例,心肾阴虚证52例。在1686例患者中,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158例,未发生MACE事件1528例。两组患者间的心率、西医诊断、Killip分级、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LVEF值、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病变血管-左主干、置入支架总数、置入支架数-分类、应用临时起搏器、GRACE总分、GRACE总分3分类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PCI术后MACE事件患者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气虚血瘀证80例、寒凝血瘀证26例、痰瘀互阻证12例、气血两虚证11例、心血瘀阻证9例、气滞血瘀证8例、阳气虚衰证7例、心肾阴虚证5例。与术后未发生MACE事件患者相比,术后MACE事件患者的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α=0.10),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病变血管-左主干、应用临时起搏器、西医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Killip分级-3级、置入支架数-5个以上、GRACE3分类-高危等指标对术后MACE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中P<0.1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既往史2型糖尿病(比值比=1.442,95%置信区间:1.007~2.067)、既往史慢性肾脏病(比值比=2.100,95%置信区间:1.234~3.576)、应用临时起搏器(比值比=6.311,95%置信区间:2.996~13.295)、置入支架数>5个(比值比=2.431,95%置信区间:1.434~4.121)、GRACE 总分-“高危”(比值比=2.438,95%置信区间:1.482~4.012)、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证(比值比=2.805,95%置信区间:1.919~4.099)、寒凝血瘀证(比值比=12.320,95%置信区间:6.652~22.818)等是PCI术后MACE发病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中医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MACE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既往2型糖尿病、既往慢性肾脏病、应用临时起搏器、置入支架数>5个、GRACE评分高危等同为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
王明晗[8](2020)在《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分析有无典型胸痛的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探究无典型胸痛是否可以独立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旨在有助于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脉造影(CAG)的STEIMI患者400例,根据起病时是否具有典型的胸痛表现分为典型胸痛组(n=259,定义为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和无典型胸痛组(n=141,定义为未表现上述典型胸痛症状,可能仅仅表现为头晕晕厥、恶心呕吐、腹痛、背痛等不典型症状),比较患者一般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心功能资料、特殊用药、冠脉造影资料及住院期间相关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及无典型胸痛是否可以独立预测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与典型胸痛患者相比,无典型胸痛患者年龄)65岁的比例更高(P=0.017),起病至就诊延误时间方面在12小时内就诊比例更低(P<0.001),12-24小时内就诊比例大致相当(P=0.736),1-7天内就诊比例更高(P<0.001),大于7天就诊的比例更高(P=0.041);在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方面,无典型胸痛患者较典型胸痛患者心功能Ⅰ级比例更低(P=0.002),心功能Ⅲ级比例更高(P<0.001),而心功能Ⅱ级(P=0.131)、Ⅳ级(P=0.997)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无典型胸痛患者平均心功能分级更高(P=0.010);与典型胸痛患者相比,无典型胸痛患者更少接受直接PCI术(P<0.001),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690),住院期间更易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P<0.001)。2.无典型胸痛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 岁(OR=1.672,95%CI:1.103-2.535,P=0.016)是 STEMI 患者出现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3.院内MACE事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无典型胸痛(OR=2.093,95%CI:1.257-3.483,P=0.004)、年龄(OR=1.042,95%CI:1.021-1.062,P<0.001)、心率(OR=1.018,95%CI:1.002-1.035,P=0.029)、血糖(OR=1.099,95%CI:1.009-1.196,P=0.030)、肌酐(OR=1.011,95%CI:1.002-1.020,P=0.018)、左房内径(OR=1.071,95%CI:1.015-1.131,P=0.013)、Gensini 评分(OR=1.021,95%CI:1.011-1.030,P<0.001)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无典型胸痛的STEMI患者较典型胸痛患者年龄≥65岁比例更高,起病至就诊延误时间更长,心功能更差,更少接受直接PCI,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2.年龄≥65岁是STEMI患者出现无典型胸痛的独立预测因素。3.无典型胸痛、年龄、心率、血糖、肌酐、左房内径、Gensini评分是STEMI患者出现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钦钦[9](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姚玲玉[10](2020)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脉多支病变的易患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冠脉多支病变(MVD)的易患因素和近远期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STEMI合并MVD的易患因素分析、第二部分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部分STEMI合并MVD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1.第一部分:纳入2014年01月至2018年06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661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STEMI合并单支病变组与STEMI合并MVD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脑卒中病史、心绞痛病史、吸烟史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合并MVD的独立危险因素。2.第二部分:纳入2014年01月至2018年06月在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合并MVD患者341例,排除失访患者72例后,共269例STEMI合并MVD患者纳入第二部分研究,随访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根据近期有无MACE发生分为近期无MACE组与近期MACE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超检查、冠脉造影特征及用药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第三部分:纳入2014年01月至2018年06月在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合并MVD患者341例,排除失访患者72例、近期死亡患者13例后,共256例STEMI合并MVD患者纳入第三部分研究,随访患者出院30天后至出院一年内MACE的发生情况。根据远期有无MACE发生分为远期无MACE组与远期MACE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超检查、冠脉造影特征及用药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合并MVD患者远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第一部分:纳入的661例STE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STEMI合并单支病变组(n=320)与STEMI合并MVD组(n=341)。STEMI合并MVD的患者年龄(62.61±12.18 vs 58.00±14.30,p=0.002)更高,男性患者更多,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27(66.6%)vs 168(52.5%),p<0.001)、糖尿病史(99(29.0%)vs 70(21.9%),p=0.035)更多,提示男性、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STEMI合并 MVD。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22,95%CI(1.210-1.235),p<0.001)与高血压病史(OR=1.533,95%CI(1.104-2.128),p=0.011)是 STEMI合并MV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STEMI患者,多支病变更多见。2.第二部分:入选的269例STEMI合并MVD患者,依据近期有无MACE发生,分为近期无MACE组(n=197)与近期MACE组(n=72)。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WBC)(OR=1.109,95%CI(1.001-1.229),p=0.048)、脂蛋白(a)(LP(a)(OR=1.002,95%CI(1.000-1.003),p=0.012)、入院时舒张压(DBP)(OR=0.972,95%CI(0.947-0.998),p=0.036)、Killip 分级(OR=2.976,95%CI(1.937-4.573),p<0.001)、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OR=1.103,95%CI(1.023-1.190),p=0.011)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OR=0.137,95%CI(0.025-0.741),p=0.021)是 STEMI 合并 MVD 患者近期 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近期预后不良患者的WBC、LP(a)、IRA开通时间、Killip分级明显高于近期预后良好患者,而TIMI血流分级、入院时DBP明显低于近期预后良好患者。3.第三部分:入选的256例STEMI合并MVD患者,依据远期有无MACE发生,分为远期无MACE组(n=138)与远期MACE组(n=118)。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OR=1.272,95%CI(1.153-1.435),p=0.011)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OR=1.357,95%CI(1.022-1.713),p<0.001)是STEMI合并MVD患者远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高龄、高血压病史是STEMI合并MVD的易患因素。2.WBC越高、LP(a)越高、Killip分级越高、IRA开通时间越长、入院时DBP越低、TIMI血流分级越低,则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预后越差。3.AST越高、NT-proBNP越高,则STEMI合并MVD患者远期预后越差。
二、急性心肌梗死血脂水平与近期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血脂水平与近期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2)溶血磷脂酸对冠状的动影脉响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LPA的生物学效应 |
1.3.2 LPA与心血管疾病 |
1.3.3 LPA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1.3.4 LPA与动脉粥样硬化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吸烟史及饮酒史 |
2.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实验室检查 |
2.2.2 冠状动脉造影 |
2.3 判定标准 |
2.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类 |
2.3.2 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1.1 以冠脉病变支数分组 |
3.1.2 以MACE发生与否分组 |
3.2 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Gensini评分 |
3.2.1 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
3.2.2 患者的Gensini评分 |
3.3 患者的LPA表达水平 |
3.3.1 各组患者的LPA表达 |
3.3.2 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LPA表达 |
3.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LPA表达 |
3.4 LP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
3.4.1 LP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3.4.2 LPA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
3.5 LPA对MACE发生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LP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4.2 LPA对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风险评估揭示ACS预后 |
1.1 ACS临床评估及危险分层 |
1.2 风险评分与预后评估模型 |
1.3 GRACE评分与GRACE2.0风险计算工具 |
2 多重因素伴随ACS病理进展 |
2.1 传统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 |
2.2 冠脉病变积分量化ACS病理基础 |
2.3 ACS预后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
3 中医辨证凝聚整体观念 |
3.1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的历代发展 |
3.2 冠心病/ACS中医辨证的当代研究和国家/行业标准 |
3.3 中医辨证与冠脉病变 |
3.4 中医辨证与ACS风险评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退出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数据录入 |
3.3 统计方法 |
3.4 质量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ACS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
4.2 GRACE风险评估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
4.3 中医辨证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 |
讨论 |
1 影响ACS预后的危险因素 |
2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点 |
3 中医辨证评估ACS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可能性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
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B/A-I比值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
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直接胆红素对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预后价值 |
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炎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前景与困境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非传统血脂参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
1.2 血脂异常与ASCVD的形成 |
1.3 血脂异常的评价参数 |
1.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ASCVD的关系 |
1.4.1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 |
1.4.2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1.4.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1.4.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1.4.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 |
1.5 总结与展望 |
第2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2.2.2 数据收集 |
2.2.3 数据的定义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
2.3.2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般资料特点 |
2.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ECAS的关系 |
2.3.4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单纯ICAS的关系 |
2.3.5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单纯ECAS和单纯ICAS的预测能力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3.2.2 数据收集和定义 |
3.2.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
3.3.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般资料特点 |
3.3.3 非传统血脂参数的三分位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3.3.4 非传统血脂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
3.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作为二分类变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
4.2.3 数据收集和评价 |
4.2.4 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临床预后的定义 |
4.2.5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研究人群的总体特征 |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
4.3.3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
4.3.4 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
4.3.5 非传统血脂参数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医研究进展 |
1. PCI术后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证候学研究 |
3. 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危险因素与预测研究进展 |
1.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风险预测工具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及操作规范 |
1.6 GRACE评分标准 |
1.7 研究指标 |
1.8 数据提取及质量控制 |
1.9 统计分析 |
1.10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PCI手术总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2 MACE患者危险因素和术前中医证候分析 |
2.3 PCI术后MACE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
3. 讨论 |
3.1 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是影响PCI术后的MACE发生的主要证候 |
3.2 本研究PCI术后MACE发生的高危因素 |
4. 结论 |
5. 展望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临床病史资料比较 |
2.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3.冠脉造影资料比较 |
4.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比较 |
5.无典型胸痛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6.无典型胸痛症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7.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8.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1.3.1 操作性定义 |
1.3.2 知信行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计算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排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干预组 |
2.2.2 对照组 |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
2.3.1 量表评价指标 |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
2.3.4 资料收集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研究实施阶段 |
2.4.3 调查结束 |
2.5 伦理原则 |
2.5.1 知情同意原则 |
2.5.2 不伤害原则 |
2.5.3 保密原则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
3.5.1 组间比较 |
3.5.2 组内比较 |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
(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脉多支病变的易患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STEMI合并MVD的易患因素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STEMI合并MVD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局限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血运重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急性心肌梗死血脂水平与近期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苏丹,王博.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06)
- [2]溶血磷脂酸对冠状的动影脉响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D]. 张文媛.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 赵宇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D]. 刘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非传统血脂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罗云. 吉林大学, 2020(03)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刘冠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无典型胸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D]. 王明晗. 苏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脉多支病变的易患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D]. 姚玲玉. 苏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