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拓志超[1](2019)在《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之学术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者,本文认为,在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有必要静下心来总结反思这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炼,使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并确立其在人类经济学领域的应有地位,改变一直以来言经济学必谈古希腊的思维惯性,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自信,而学术史研究思路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就是这些宝贵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就很少甚至不再提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骤然减少,造成了一种假象,即这一理论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功成身退,不再适合于继续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在当下已经过时。但人们通常观察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很多做法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极其相似,比如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五年规划(计划)、十年发展战略等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先行,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比例协调等目标。鉴于此,本文致力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当下是否过时,它与宏观调控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即按比例规律中国化的成果,同时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也可以找到丰富的经济平衡思想,其具体做法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沿着这条线索,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发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在梳理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首先,本文全面系统的梳理了我国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关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主要研究文献,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深化时期和转型创新时期四个阶段,分别总结归纳各个时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内涵、特点,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70多年经济建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当经济发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时,则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反之,当经济比例失调、不平衡时,经济发展就会受阻。毛泽东、陈云、李富春、薄一波、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的财经领导专家以及王学文、薛暮桥、杨坚白、马寅初、孙冶方、董辅礽、李成瑞、刘国光、尹世杰、黄达、陈共、刘鸿儒、宋则行、戴园晨等经济学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教训,从中国国情、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运行中呈现的客观规律的总结提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财经领导专家陈云、王学文、薛暮桥等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孕育了对这一规律的最初认识和理解,为解决当时经济困难、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初期,我国政界、学界开始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正方两方面证实了这一事实,即遵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经济就会发展,反之,经济就会受阻甚至倒退。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这个理论说明,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要遵循按比例规律,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是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更是从国家规划、宪法层面,贯穿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思想。从实现路径上,明确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从内容上,由最初的强调经济总量平衡到结构平衡,由“三平衡”发展到“四平衡”,不断深化和扩展其内容,更加强调总量基础上的结构平衡、动态协调。“十五”时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收入分配的平衡、国民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创新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可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动态的,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关键环节,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接下来,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分别作比较,逐一解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平衡/均衡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尤其是经济学家非常热衷、并渴望给出最优答案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已经是贯穿古今中外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平衡/均衡问题本质上,就是遵循按比例规律,撇去表面现象,一切平衡/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利益关系的平衡/均衡。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本文比较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这些理论都是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经济理论,均以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均衡为目标,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在方式上或倡导国家调节,或主张利用市场价值规律,或将两种方式结合。其次,它们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在理论内涵上是一致的,有着承继关系,但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市场(价值规律)调节方式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倡导未来社会是以国家计划作为基本的实现方式,以消除市场价值规律调节方式的不足,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将两种调节方式相结合的按比例规律的实现方式,因此,它们之间是继承中进一步发展的关系;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西方经济均衡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它们有些地方相似。西方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基本没考虑经济结构平衡,目标是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熨平经济波动,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回避了经济平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利益关系的平衡,而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表面的平衡,这是由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此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虽然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技术层面提出很多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但却不能也没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和宏观调控的理论指导。由此,本文认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运用中国特色术语描述现代经济供求平衡的命题,不是源于苏联,也不是源于西方经济学,它是我党、国家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理论创造。就承继关系来说,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核心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实现方式是有计划按比例。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宏观调控理论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生产按比例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实现方式上都坚持将国家调节与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相结合。理论本质的一致性体现在理论内容上,都包含了以经济权威的中央政府为实施主体,以宏观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国家计划与市场价值规律两种调节方式相结合,目标均以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注重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平衡,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平衡社会经济中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利益主体的关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要,以人文本。因此,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宏观调控在学理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中国化的表现和重要成果。宏观调控理论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新时期、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转型创新,二者在按比例规律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别,即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上存在差别;二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别,宏观调控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内涵更加丰富,除了原有的经济总量结构平衡、再生产四个环节及两大部类保持恰当比例、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综合平衡等经济领域的综合平衡,进一步关注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国防、国家安全、风险防控等其他社会系统的平衡关系。综上分析,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当下没有过时,是以宏观调控的形式呈现,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本文进一步从历史逻辑层面即经济管理政策的演变梳理得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的制定是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指导原则和目标,其中物资平衡是基础,财政信贷平衡是关键,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核心是处理好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即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其中,财政、信贷平衡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核心和突破口,相应的,运用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日渐成为经济政策制定及学术研究的重心,这些转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以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为核心内容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很自然的成为宏观调控理论的主要内容,实践中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理论上的转变。可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并未过时,宏观调控理论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新时代的转型创新。本文对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是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作比较。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后,本文提炼出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包括价格稳定、物资总量平衡、币值稳定、经济结构按比例、财政平衡、财富分配关系平衡以及实现平衡的方式等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范蠡的平粜思想、李悝的平籴思想、《管子》的轻重论、桑弘羊的平准制度、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王莽的市平思想、刘宴的商业情报网、王安石的青苗法、苏轼倡导谷物自由流转、卢世荣的平准周急库、丘濬的价格报告制度等思想,涉及到稳定物价和币值,同时平衡重要物资的供求;重农抑末思想则体现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形态下小农式的经济结构按比例发展;量入为出为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遵循的财政原则,体现了朴实的财政平衡思想;晏婴的“权有无,均贫富”、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及《管子》中主张的“贫富有度”思想,以及将这些思想付诸于土地政策的实践,如董仲舒提出的限田思想,均体现了财富分配关系的平衡;在实现经济平衡的方式上有《管子》的“通轻重之权”的国家调节思想,也有司马迁的“善者因之”的自由放任。这些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的出现,证实了按比例规律是人类社会普遍经济规律。同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国家,国家能否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要取决于经济、财政是否平衡、稳定,围绕这一主题,历代思想家从表面和深层展开了思考,促成了丰富的经济平衡思想的形成。虽然这些思想产生于自然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但其中的国家调节方式为主导、运用市场调节实现按比例规律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当代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宏观调控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除了在思想内容上的相似,在一些具体做法上,本文通过将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做法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的思想主张作比较,也发现了很多的相似之处。由此可知,虽未发现直接的文字表述,但从具体做法中可以得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中找到最初的表述,本文认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吸收、发扬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本文对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第一,中央政府的经济权威是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第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更加强调“综合”平衡;第三,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第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要重视战略、战役、战术层面的衔接;最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发展经济的制胜法宝,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经济规律。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理论上,重新认识定位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地位、时代价值。首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既不同于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平衡理论不完全相同,它是我党、国家经济管理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造。其次,揭开了过时论的假象,得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当下没有过时,而是以宏观调控理论的形式转型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作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最后,发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的吸收和发扬。(2)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主要运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即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大量搜集、查阅本文相关的文献,系统梳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相关的研究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比较了西方经济均衡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解答了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一过程即所谓的学术史的研究。本研究再一次证实,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构建中国经济理论、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增强经济学理论自信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所获取文献的权威性、全面性、相关性将直接影响本文论证的质量。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使用中国知网、图书馆等平台获取相关资料外,一直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并提供相应资料,这些资料对本文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作者的理论认知水平及文献积淀方面的局限性,在论证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后期继续潜心研究,加以完善。
唐洁琼[2](2019)在《《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管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古典着作,内容涉猎治国、经济、军事、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广泛的。受重义轻利伦理倾向所影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往往耻于言利,因而遗留下来的与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思想着作也不甚多见,而《管子》恰恰成为其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无论就文章篇幅抑或思想深度,《管子》当中的经济思想所体现出的系统性与完备性在先秦诸家学派当中绝对是大放异彩,进而其中所渗透出的经济伦理思想也便显得更为丰富饱满。本文在把握《管子》全文基本旨意的基础之上,力图对书中所体现出的经济伦理思想作客观而精准的阐述。在对本文的选题理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等进行了基本介绍之后,着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可能条件,阐释了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来源:稳定霸业的政权需要、富国强兵的发展动因、多元激烈的文化交融以及对同时代儒道法等流派思想的吸收。对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从经济活动的四环节入手展开阐述。在富国强兵的生产总体导向之下,《管子》以务本饬末作为发展生产的具体实践途径,同时,在具体生产细节方面又施以宽济的爱民恤物式的管理;对于交换伦理思想,《管子》则着重对交换领域中诚信的职业伦理规范、市场的规约作用以及对对外贸易展开了相应论述;及至分配伦理思想,其中又包含了均地分力的资源分配、足民分货的成果分配及富夺贫予的调节分配等几个分配层次;最后在消费伦理思想中,俭侈并重是《管子》中的最大思想特色,即以尚俭为主要消费导向的同时将侈靡消费作为消费调节手段。在与同时期其他流派经济思想进行对比的基础之上,本文还概括总结出《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中的四个主要特点:讲求经济与道德的融合、主张富国与富民的统一、肯定农业与商业的道德价值、强调节俭与奢侈的结合。除此之外,文末则是对《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客观评价及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启示,评价基于正反两个方面,依据前人评述分别阐述了《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地位价值与理论缺陷,现代启示则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诚信品质要求、分配正义观及惠民保民思想的视角提炼《管子》经济伦理思想中的有益思想,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张守文[3](2019)在《市场主体负担“轻重”的法律调整》文中提出市场主体负担过重是我国当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有效解决不能仅靠政策,尚需各类法律的综合调整,其中,经济法的功用更为直接而重要。从制度实践看,运用经济法调整市场主体负担尤为必要且可行,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协调,遵循法定、适度和绩效的原则,才能不断提升经济法治水平,防止市场主体负担的轻重失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理论层面看,针对市场主体的负担问题,通过对传统的"轻重理论"的借用、借鉴和拓展,可以运用负担能力、轻重权衡、轻重调整、轻重适度和轻重均衡等范畴,构建经济法的"轻重理论",这既有助于揭示负担调整的法律机制,丰富经济法的分配理论和发展理论,也有助于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赵贶[4](2018)在《《管子》金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子》是一本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思想文集,其中大量的篇幅是在探讨经济,其核心就是通过“轻重之术”来富国强民,最终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而“轻重之术”的核心就是通过运用金融的思想来管控国家的经济运行,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该思想主体是管仲在齐国任相时的一系列经济举措,还有一些后世之人的经济思想。作为战国“诸子百家”中的“轻重派”,其经济思想无疑是集前代之大成的。但其在我国的经济思想史上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学术地位也没有一个相应的评价,这一问题是我们经济思想史学者所应重视的。笔者认为,《管子》金融思想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且自成一种体系的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将《管子》金融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子》金融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将其金融思想体系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本文先从《管子》金融思想的理论根源与历史基础入手,对“金融的定义”、“何为轻重论”、“金融思想的运用”即其目标、手段、原则、核心进行了清晰地论述与梳理。阐释了《管子》金融思想的运行体系,梳理了其中的经济逻辑。之后,梳理并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对《管子》金融思想的实践继承与理论发展情况。最后,本文结合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势,在结合《管子》金融思想的条件,尝试对我国一些具体的金融问题提出一些启示。《管子》金融思想对经济管理有着极度的前瞻性,它的出现要早于西方经济理论数千年。但中国近代摒弃了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学习西方的经济思想,但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以致我国近代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如此先进的经济思想的情况下,不仅令人扼腕叹息,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进行深刻挖掘,笔者认为《管子》一书因其具有系统、完整、深刻的经济思想,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获得更多的关注。
程家玉[5](2018)在《《管子》的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管子》轻重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市场流通规律和宏观调控理论,这对于我们应对新常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程家玉[6](2018)在《《管子》的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管子》轻重理论的包含了丰富的市场流通规律和宏观调控理论,这对于我们应对新常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国旗,高自立[7](2017)在《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文中提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2号——4号在圣贤之乡,休闲天堂,管子故里,安徽颍上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管子治国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和"管子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本次研讨会共收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论文86篇,现将论文摘要综述如下:第一单元:管子治国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龚武的《管子"超级权威"治齐的成功案例,对"超级权威"治齐及其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意义》一文指出,管子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施展治国智慧,从实践理性出发构建"超级权威",然后依靠权威
陈文平[8](2017)在《管子轻重说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子的轻重理论是古代经济思想史中的一个最大亮点。通过分析管子经济思想提出背景成因,讲述管子轻重理论的具体内涵,进而阐述其轻重理论提出的策略,试图建构管子在封建生产发展的体制下形成的轻重理论,加深当今对管子轻重理论的借鉴意义。
支任霞,瓮康丽[9](2016)在《《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文中提出《管子》中的轻重理论是建立在商品货币关系一定的基础之上,其中轻重价格论是以轻重理论为基础,本文详述了轻重价格论,在此基础上具体说明了轻重价格论在国家财政方面的应用,通过结合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力图阐明轻重理论的现代价值。
钟祥财[10](2011)在《《管子·轻重》经济思想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管子.轻重》经济思想的研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的重点议题之一。学术史回顾表明,古人的评论尽管缺少技术和理论含量,但对市场机制的价值已有意识;近世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使《管子.轻重》经济思想的独特价值得到重视和整理,但迫于日益严重的外部压力和振兴经济的急切愿望,研究中的思想性一定程度上为功利性和工具性所挤占;当代的相关研究,其理论方法由一元逐步走向多样,技术分析不断专业化和精细化,与现实的相关性研究得到强调,但如何提升《管子.轻重》经济思想的研究水平,使之有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还有待于努力。
二、《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之学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平衡”与“均衡” |
1.2.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
1.2.3 学术史研究 |
1.3 文献综述 |
1.3.1 经济平衡/均衡的研究 |
1.3.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的研究 |
1.3.3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的研究 |
1.3.4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学术史 |
2.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萌芽 |
2.1.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萌芽 |
2.1.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雏形的成型 |
2.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形成 |
2.2.1 政界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形成的贡献 |
2.2.2 学界研究推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形成 |
2.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发展深化 |
2.3.1 经济管理实践中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认识的深化 |
2.3.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第二次研究高潮 |
2.3.3 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题的文献大量涌现 |
2.3.4 其他研究发展深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 |
2.4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转型创新 |
2.4.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有用武之地 |
2.4.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转型创新 |
2.5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
2.5.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 |
2.5.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我国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创造 |
3.1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 |
3.1.1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总述 |
3.1.2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内容 |
3.1.3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特点 |
3.2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 |
3.2.1 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内容 |
3.2.2 西方经济均衡理论的特征 |
3.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我国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创造 |
3.3.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不完全相同 |
3.3.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存在根本区别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没有过时 |
4.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宏观调控理论关系的学理分析 |
4.1.1 宏观调控概述 |
4.1.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都是按比例规律的体现 |
4.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关系的历史逻辑分析 |
4.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平衡理论指导下成功经验催生理论的萌芽 |
4.2.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推动理论的形成 |
4.2.3 经济调整改革推动理论的深化 |
4.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理论转型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吸收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思想 |
5.1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 |
5.1.1 价格思想中的平衡 |
5.1.2 “重本抑末”的小农式经济结构平衡思想 |
5.1.3 货币币值稳定思想 |
5.1.4 财政收支平衡思想 |
5.1.5 财富分配平衡思想 |
5.1.6 实现经济平衡的方式 |
5.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吸收中国古代优秀思想 |
5.2.1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的内容 |
5.2.2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的特点 |
5.2.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的关系探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时代价值 |
6.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中国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创造 |
6.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未来启示 |
6.2.1 中央政府的经济权威是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 |
6.2.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更加强调“综合”平衡 |
6.2.3 在综合平衡中不断深化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
6.2.4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要重视战略、战役、战术层面的衔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背景 |
第一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 |
一、推进霸业、稳定地位的政权需要 |
二、适应体制、富国强兵的发展动因 |
三、百家争鸣、多元交融的学术环境 |
第二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儒家德性理论 |
二、道家素朴思想 |
三、法家功利主义 |
四、齐国文化传统 |
第二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管子》生产伦理思想 |
一、富国强兵的生产导向 |
二、务本饬末的生产途径 |
三、爱民恤物的生产管理 |
第二节 《管子》交换伦理思想 |
一、注重诚信的交换要求 |
二、以市为准的交换规范 |
三、利益至上的对外贸易 |
第三节 《管子》分配伦理思想 |
一、均地分力的资源分配 |
二、足民分货的成果分配 |
三、富夺贫予的调节分配 |
第四节 《管子》消费伦理思想 |
一、崇尚节俭的消费导向 |
二、适度侈靡的消费调节 |
三、度爵制服的消费等级 |
第三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 讲求经济与道德的融合 |
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二、德有六兴,义有七体 |
三、经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主张富国与富民的统一 |
一、地大国富,霸王之本 |
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三、国本位与民本位的悖论分析 |
第三节 肯定农业与商业的道德价值 |
一、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
二、商人通贾,利在前也 |
三、务本饬末和重农抑商的区别判断 |
第四节 强调尚俭与奢侈的结合 |
一、不知量不知节不可 |
二、不侈,本事不得立 |
三、俭侈消费观的矛盾辨析 |
第四章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评价 |
一、《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地位价值 |
二、《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局限 |
第二节 《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一、物质满足构成道德进步基础 |
二、诚信品质强调微观伦理责任 |
三、富夺贫予重视正义均衡调配 |
四、藏富于民形成惠民保民关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管子》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管子》研究的学术地位 |
1.2.2 《管子》金融思想综述 |
1.2.3 《管子》金融思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管子》金融思想 |
2.1 《管子》金融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
2.1.1 《管子》中金融定义 |
2.1.2 金融思想历史背景 |
2.1.3 金融思想理论来源 |
2.2 《管子》金融思想核心——轻重论 |
2.2.1 何为“轻重论” |
2.2.2 “轻重论”的关键——掌握财权 |
2.2.3 “轻重之术”——实现多维均衡 |
2.3 《管子》金融思想运用 |
2.3.1 目标——成就霸业 |
2.3.2 手段——轻重御天下 |
2.3.3 原则——轻重无数 |
2.3.4 核心——货币购买力 |
2.4 《管子》金融思想的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子》金融思想对古代的影响 |
3.1 两汉——“轻重”的继承与发展 |
3.1.1 贾谊晁错发展管子学说 |
3.1.2 盐铁专卖与均输平准政策 |
3.1.3 王莽与“六管” |
3.2 唐宋——“轻重”的巅峰 |
3.2.1 唐朝的国家垄断 |
3.2.2 宋朝的纸币与禁榷制度 |
3.3 明清——“轻重”的收敛与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子》金融思想的现实意义 |
4.1 我国金融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
4.1.1 金融创新以致“轻重”失衡 |
4.1.2 “轻重”无序,汇改受阻 |
4.1.3 轻视农业,忽视“基石” |
4.2 《管子》金融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
4.2.1 掌“轻重”,重监管 |
4.2.2 “轻重无数”,顺势而为 |
4.2.3 重视“基石”,方能兴国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管子》的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
(一) 中高速。 |
(二) 优结构。 |
(三) 新动力。 |
(四) 多挑战。 |
二、《管子》的轻重理论 |
三、《管子》的轻重理论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启示 |
(一) 要勇于改革创新,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
(二) 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 创新利用人才红利。 |
(三) 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 |
(10)《管子·轻重》经济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之学术史研究[D]. 拓志超.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2]《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唐洁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市场主体负担“轻重”的法律调整[J]. 张守文. 法学评论, 2019(02)
- [4]《管子》金融思想研究[D]. 赵贶.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
- [5]《管子》的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J]. 程家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11)
- [6]《管子》的轻重理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A]. 程家玉. 第十三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管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集, 2018
- [7]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A]. 刘国旗,高自立. 2017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三), 2017
- [8]管子轻重说浅析[A]. 陈文平. 2017第十二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二), 2017
- [9]《管子》轻重理论的财政思想[J]. 支任霞,瓮康丽. 商业故事, 2016(08)
- [10]《管子·轻重》经济思想研究述评[J]. 钟祥财. 上海经济研究,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