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萍[1](2021)在《BA-CTA与BAE在反复少量咯血患者中应用》文中提出咯血是临床常见症状。根据咯血量的多少,可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中量咯血和大咯血,目前尚无明确统一标准。部分咯血病人起始仅出现少量咯血,多采用内科止血手段,但患者存在反复咯血、大咯血可能,甚至出现休克、死亡,因此我们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目前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已成为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手段,BAE关键在于找到引起咯血的责任血管,而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动脉造影(Bronchial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BA-CTA)对于咯血患者责任血管的定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反复少量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后疗效如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寻反复少量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后疗效以及BA-CTA对少量咯血患者责任血管定位作用。目的:探寻反复少量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后疗效以及BA-CTA对少量咯血患者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反复少量咯血患者141例,其中介入组83例,介入组57例术前行BA-CTA检查,26例术前未行BA-CTA检查,对照组5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介入组技术及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比较术前行BA-CTA检查组BA-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检出情况,介入组造影及栓塞情况分析,术前行BA-CTA与未行BA-CTA检查的咯血复发率,比较两组1年内的咯血复发率、大咯血率及咯血复发率95%CI、RR值。结果:将术前行BA-CTA检查组BA-CTA与DSA检出血管数量作比较,P<0.001,获得BA-CTA的敏感度为96.7%,特异性为100%。介入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成功率为98.7%。介入组咯血复发率18.1%(95%CI,0.096-0.265),其中大咯血率为1.2%,对照组咯血复发率34.5%(95%CI,0.219-0.471),其中大咯血率为10.3%,采用χ2检验计算,P值分别为0.026、0.014,P<0.05说明两种咯血治疗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行BA-CTA检查组咯血复发率为12.3%,未行BA-CTA检查咯血复发率为30.8%,P=0.042,说明术前是否行BA-CTA检查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组咯血复发率相对对照组的RR值为0.420,说明介入治疗为再次咯血的保护因素。介入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仅有3例偶有胸痛,3例偶有背痛,1例排尿困难,经积极对症治疗均缓解。结论:1.术前行BA-CTA对反复少量咯血患者行BAE有一定指导意义,辨别支气管动脉、异位支气管动脉与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动脉,可降低漏栓发生率,提高栓塞成功率,降低咯血复发率。2.反复少量咯血患者行BAE止血效果明显,可降低咯血复发率,同时也降低了发生大咯血的风险,反复少量咯血患者也有必要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3.本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亟待更多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曾雁伟[2](2020)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1/5。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大多数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目前,针对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放疗和化疗。由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等因素,放化疗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18%。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提高和材料的改进、创新,介入放射学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BAI)、经动脉栓塞或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成熟的常规介入治疗技术,其优势在于通过肿瘤供血动脉直接注入化疗药物,以达到局部药物高浓度以及阻断肿瘤供血动脉。载药微球化疗栓塞(Drug-eluting beads-TACE,DEB-TACE)是加载化疗药物的载药微球在肿瘤局部起到了缓慢稳定释放化疗药物以及阻断肿瘤血供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目前只有日本学者Kennoki报道了 2例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案例,取得了显着的短期疗效。但目前缺乏大宗临床数据证实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本课题目的是评估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中心收治的33例晚期肺癌,每位患者均采用BAI联合DEB-TACE的治疗方案。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体表面积、年龄、体质等个体化选择化疗药物和剂量。灌注化疗药物:非小细胞肺癌为顺铂50-70mg和雷替曲赛4mg;小细胞肺癌为顺铂50-70mg和依托泊苷100mg。非小细胞肺癌选择吡柔比星(THP)60mg、小细胞肺癌选择伊利替康80mg,加载于载药微球(CalliSpheres,江苏恒瑞医药公司)(直径300-500um)。透视下寻找到肿瘤供养动脉,根据肿瘤供血动脉的数目以及染色程度合理分配灌注化疗药物的剂量。灌注后经导管或微导管缓慢推注载药微球,栓塞至肿瘤染色基本消失。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根据国际常见不良反应标准(CTCAEv3.0)进行分级)。术后30天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均通过住院复查或电话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况、生存期、死亡日期以及原因,随访截止至患者死亡或至最后随访日期2020年3月15日。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寻找到肿瘤供血动脉,行BAI及DEB-TACE 1-2个周期。术后临床评价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病灶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3例。术后总疾病控制率(DCR)为90.9%,总客观有效率(ORR)为72.7%。11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咯血,而术后未再出现咯血,14例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2例置入气管支架,12例术后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中位总生存期为11.2个月(95%CI 7.9-14.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染色程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R(95%CI),0.398(0.226-0.702))。结论: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咯血、呼吸困难等晚期肺癌合并症有着确切的疗效,这是一种新颖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晚期肺癌治疗手段。
聂纯[3](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作为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两个常用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大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二者是否可用来评价大咯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及术后再咯血的风险,能否为防控术后再咯血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203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BAE治疗。根据患者行BAE后24h的止血效果分为4个疗效组,分别为优效组(57例)、良效组(56例)、中效组(51例)和差效组(39例)。对患者手术前0.5h和手术后24h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物质在手术前后浓度的变化。同时将患者按咯血原因(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组、血管畸形组和肺部肿瘤组)分组后再分别按优效、良效、中效和差效4个疗效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FIB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于优效组患者在术后1天、2天、3天、4天和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和比较。同时对优效组患者在BAE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手术疗效组进行分析,患者术前的FIB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手术效果越好的组FIB浓度越高。4组患者手术后的FIB浓度与术前相比都有所升高,且优效组的FIB浓度显着高于差效组(P<0.05)。4组患者手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效果呈正相关,优效组与中效组、差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咯血病因组进行分析,同一病因组在手术后FIB和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都有所升高,4个病因组之间的FIB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03例患者在行BAE后24h止血的总有效率为80.79%。4种大咯血的病因组中,血管畸形组的止血效果最好,肺部肿瘤组的止血效果最不理想。对优效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4天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手术后第4天达到最高,第5天浓度有所下降。FIB浓度在术后的5天变化不明显。BAE术后不良的反应率为11.6%(5/43)。6个月内复发率为16.3%(7/43),其中肺癌患者占比为71.4%(5/7)。结论:FIB及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可以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浓度变化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指示意义。
宣志明[4](2020)在《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颗粒栓塞后加用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大咯血患者63例,以术中栓塞的127支靶血管为研究对象,根据颗粒栓塞后是否使用微弹簧圈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3支血管单用GS颗粒+PVA颗粒,B组84支血管使用GS颗粒+PVA颗粒栓塞后联合弹簧圈栓塞主干,对近期(3个月内)及中远期(3-15个月)复发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两种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近期随访中,2例患者出现再次咯血,均为术后3天复发,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2例患者各有1支原位血管再通,为单纯GS颗粒+PVA颗粒栓塞;在中远期随访中,2例患者咯血复发,其中1例发生在术后126天,另1例在术后445天,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2例患者各有1支原位血管再通,为GS颗粒+PVA颗粒联合微弹簧圈栓塞。A、B两组原位血管再通率在近期及中远期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BAE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利用GS颗粒的粘附性及PVA的不可降解性可以优势互补,组成一种更加有效的混合栓塞剂。2、在使用GS颗粒和PVA颗粒混合栓塞剂行靶血管的末梢栓塞后,再用微弹簧圈行主干栓塞是没有必要的。微弹簧圈并没有降低靶血管的再通率,反而给复发患者二次栓塞带来不便,影响再次栓塞的超选水平,并且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刘阳阳[5](2020)在《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住院行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急诊大咯血患者106例,根据术前是否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即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行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者为A组,术前未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直接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者为B组。其中A组78例,B组28例。研究内容:1.术前通过CTA后处理技术观察并重建出咯血责任血管的三维立体模型,记录并比较术前支气管动脉CTA与术中DSA咯血责任BA的起源、开口位置、数量、走行等影像学特征。2.比较两组术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对比剂用量,术后均密切关注栓塞疗效及连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首次介入栓塞成功率。3.应用支气管动脉CTA后处理技术对正常起源责任BA的不同开口特点与MIK、CB2造影导管插管稳定的相关性进行研究。4.对所有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A组CTA共检出咯血责任BA145支,其中异位起源BA19支;A组DSA共检出咯血责任BA155支,其中异位起源BA20支。以DSA为金标准,CTA对检出咯血责任B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55%(145/155)、100%(145/145),CTA对检出异位起源B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00%(19/20)、100%(19/19)。CTA对B-P分流或体-肺循环分流的检出能力差于DSA,差异有显着性。2.A组每台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00<0.05),差异有显着性;A组每台手术对比剂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00<0.05),差异有显着性。A组3例、B组5例术后24h内再发大咯血,二次栓塞后成功。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再发大咯血。A组患者首次栓塞成功率为96.15%,B组患者首次栓塞成功率为82.14%,首次栓塞成功率A组大于B组(χ2=3.963,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Ⅰ组(BA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造影导管CB2插管稳定性明显高于MIK,差异有显着(P=0.008<0.05);Ⅱ组(纵向开口60°~11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造影导管CB2插管稳定性高于M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Ⅲ组(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Ⅳ组(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和Ⅴ组(纵向开口60°~119°范围与横向开口45°~90°范围)造影导管MIK与CB2插管稳定性无显着差异(P>0.05);Ⅵ组(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造影导管MIK插管稳定性有高于CB2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P=0.061>0.05)。结论:1.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能术前及时发现和评估出血责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数量及影像学特点。2.支气管动脉CTA指导下,术者术中能快速、准确找到出血责任BA,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提高首次介入栓塞成功率,对急诊咯血的及时精准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正常起源的责任BA:当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时,造影导管选择CB2插管稳定性要明显优于MIK,当纵向开口60°~11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时,造影导管选择CB2造影导管插管稳定性要优于MIK;对于纵向开口0°~12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时,造影导管CB2与MIK插管稳定性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时,MIK插管稳定性有高于CB2的潜在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
许敏[6](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李艳萍[7](2017)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比较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大咯血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52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者为栓塞组,58例行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止血者为药物组,对比两组治疗后咯血停止时间、治疗后咯血量、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以及出院后咯血复发情况。结果栓塞组治疗后即刻止血、24h内止血、48h内止血例数分别为37例、12例、2例,1例栓塞后38h内再次咯血,予再次栓塞后成功止血。栓塞组止血时间[(22.4±4.5)h]、治疗后咯血量[(88.4±19.5)mL]、住院时间[(8.2±2.4)d]均明显少于药物组[(78.2±10.7)h、(226.1±42.3)mL、(10.6±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d后临床疗效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6,P=0.002),栓塞组显效率(82.7%)与总体有效率(98.1%)均高于药物组(55.2%、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2,P=0.002)。药物组止血无效6例患者中5例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栓塞组未出现异位栓塞、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28.8%)、咽喉痛(26.9%)、胸背部疼痛(15.4%);药物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压升高(15.5%)、心悸(17.2%)、恶心(13.8%)。栓塞组随访3个月内复发5例,3例予再次栓塞止血,2例实施肺叶切除;药物组复发11例,6例药物治疗止血,3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2例行肺叶切除。结论对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大咯血患者实施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止血,可作为首选止血手段,亦可作为药物止血无效的补救手段;支气管动脉末端栓塞应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减少咯血复发。
高天俊,詹雨林,张宏光,徐志勇,刘利兰,范义,娄明武[8](2016)在《多材料复合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种材料复合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咯血复发的原因。方法搜集经内科治疗无效的97例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种栓塞材料,对支气管动脉进行逐级、多方位复合栓塞,术后随访患者2个月2年,观察栓塞治疗的效果、复发咯血的时间及原因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9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94例术后咯血即止。随访至2个月时,共10例咯血复发,其中8例属于责任血管漏栓,2例为结核病灶进展致再发咯血。在2个月后的随访中,共8例咯血复发,原因均为原基础病灶进展(6例结核,2例肺癌)。所有患者中未见有因栓塞血管再通而复发咯血者。17例复发者中16例给予2次栓塞治疗后未再发咯血,1例肺结核患者复发2次,行第3次栓塞治疗后咯血停止。结论多材料复合栓塞可减少栓塞血管的再通率,其栓塞彻底、止血效果显着、疗效确切。责任血管漏栓及术后原发病灶进展是其咯血复发的主要原因。
张万壮,李俊芹,李秀芝,杨德久,张瑞凤,王志文[9](2016)在《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并大咯血的介入治疗》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并大咯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6例大咯血患者,经DSA血管造影显示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BPS)65例,所有患者均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34例应用传统单纯明胶海绵(GS)栓塞治疗(传统组),31例采用永久双重栓塞法治疗(观察组),即应用三丙烯微球(Embosphere)联合GS或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规律随访12个月以上,对二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BAE,52例患者BAE术后24h内停止咯血,11例患者BAE术后72h内停止咯血,总有效率96.92%(63/65)。12个月内复发咯血12例(传统组10例,观察组2例),总复发率18.46%(12/65)。观察组复发率6.45%(2/31),低于传统组29.41%(10/34),二组复发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永久双重栓塞治疗BPS并大咯血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满意。
童玉云,赵金友,王家平,李迎春,姜华,李松蔚,王雪刚[10](2015)在《靶血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难治性大咯血靶血管超选择栓塞术的方法、细节和疗效,以提高超选择插管治疗大咯血的成功率.方法搜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0年3月至2013年12月介入治疗难治大咯血病例中非典型支气管动脉供血、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大咯血患者87例,行靶血管超选择病灶栓塞术.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钢圈、PVA颗粒等.结果 87例难治性大咯血中82例完成18月随访,5例未完成随访.总体治愈65例,治愈率74.71%,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体有效率90.8%.发现除支气管动脉外,另有多种血管参与供血,其中单纯异常血管供血43例,复杂供血44例.结论超选择性靶血管栓塞是介入治疗大咯血科学有效、安全、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而且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成为临床首选的微创治疗方法.
二、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A-CTA与BAE在反复少量咯血患者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支气管动脉 CTA 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咯血患者中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咯血 |
1.1.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
1.1.3 纤维蛋白原 |
1.1.4 D-二聚体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以及方法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材料 |
2.2 方法 |
2.2.1 分组情况 |
2.2.2 处理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研究对象的手术疗效统计 |
2.3.2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FIB浓度比较 |
2.3.3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D-二聚体浓度比较 |
2.3.4 术后5 天连续监测的变化结果 |
2.3.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1.1 不同病因组BAE手术效果比较 |
3.1.2 手术前后的FIB浓度比较 |
3.1.3 手术前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 |
3.1.4 手术后连续监测FIB和 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
3.1.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与复发率 |
3.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患者一般情况 |
1.2 手术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咯血的介入治疗及疗效 |
3.2 栓塞剂的选择 |
4 小结 |
5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咯血中的临床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动物实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案 |
1.2.1 药物组 |
1.2.2 栓塞组 |
1.3 观察项目 |
1.4 疗效判定标准[5]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8)多材料复合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血管造影及栓塞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3.1 复合栓塞的原理及依据 |
3.2 责任血管的查找与判定 |
3.3 疗效分析 |
3.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9)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并大咯血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复发率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3.1 BPS形成解剖和咯血的病理基础 |
3.2 合理选择栓塞剂 |
3.3 介入疗效 |
3.4 并发症及其预防 |
(10)靶血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难治性大咯血的纳入标准 |
1.2 临床资料 |
1.3 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检查设备 |
1.3.3 穿刺器械、栓塞材料的选择 |
1.3.4 手术概要 |
1.4 评判标准 |
2 结果 |
2.1 总体疗效 |
2.2 病变特点 |
2.3 随访及复发统计 |
3 讨论 |
3.1 难治性大咯血的超选择性介入治疗 |
3.2 栓塞治疗方法与栓塞材料的选择 |
四、超选择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A-CTA与BAE在反复少量咯血患者中应用[D]. 刘丽萍.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肺癌[D]. 曾雁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D]. 聂纯. 江汉大学, 2020(08)
- [4]弹簧圈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宣志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 刘阳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7]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J]. 李艳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6)
- [8]多材料复合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 高天俊,詹雨林,张宏光,徐志勇,刘利兰,范义,娄明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06)
- [9]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并大咯血的介入治疗[J]. 张万壮,李俊芹,李秀芝,杨德久,张瑞凤,王志文.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03)
- [10]靶血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难治性大咯血的临床应用[J]. 童玉云,赵金友,王家平,李迎春,姜华,李松蔚,王雪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