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

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

一、抗菌药在外科老年病人中的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戚晨冬[1](2020)在《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药物合理使用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评价及干预,以及药学监护实践,讨论临床药学服务的研究,探索临床药师在泌尿前列腺科的药学服务模式及工作重点,并根据泌尿外科疾病诊疗的特点,建立泌尿前列腺科专属药学服务。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260例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物的评价标准,初步评估使用合理性。然后临床药师通过回顾性干预、阶段性专项干预及药学支持下的行政考核等形式,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和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管理后,回顾性分析399例经药学服务干预后在泌尿前列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围手术期两种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及辅助用保肝药物关于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等合理使用情况。进一步调研泌尿前列腺外科1 12例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使用情况,采用药物利用评估方法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验证,干预时间为半年。通过回顾性分析药学干预后的24例泌尿前列腺外科因结石住院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干预结果验证。最后,结合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使用奥氮平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适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结果:(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均无差异(P>0.05),在手术后均为甲级愈合,均未出现继发医院感染病例,均无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可以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2)干预前、后组两组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中、给药途径的指标合理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符合泌尿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占比要求,从干预前33.8%上升至干预后87.5%,其中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比分别由干预前的0%、21.5%、2.7%上升至干预后的35.1%、26.1%、21.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的选择的合理比例较低,为33.8%;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显着提升,达到87.5%。干预前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的选择合理的比例为14.6%,干预后合理比例升高至85.0%。(3)药学干预前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57%,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58%,给药频次符合率为57%,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90%;药学干预后泌尿前列腺外科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适应证符合率为75%,使用后72h肝功能监测符合率为100%,给药频次符合率为96%,使用前72h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率为100%。(4)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使用的禁忌症的指标中,干预前与干预后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干预前组在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4.2%的情况下,有83.1%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使用了保肝药物;干预后组在临床药师进行宣教后,肝功能正常病例数占比达到93.0%,同时辅助治疗保肝药物辅助治疗使用保肝药比例降至16.5%。在泌尿前列腺外科干预前组中,围手术期使用的保肝药物主要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病例数达到175例,占比67.3%。在经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后,在干预后组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使用数量为0例,而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的使用病例数也大幅降至66例,占比为16.5%;同时,干预前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保肝药的使用合理数及合理比例较低,为22.3%;但在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该指标的合理比率达到90.5%。(5)临床药师协助发现分析1例少见的奥氮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严重不良反应得以纠正,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前列腺外科手术患者用药,可提供规范化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明显提高了泌尿前列腺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围手术期辅助药物及前列腺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药物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DUE模式运用于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使用管理,较为规范地促进了医院泌尿前列腺外科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合理使用,效果显着,为建立专科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王梓瑜[2](2020)在《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横断面流行病调查方法,研究海南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感染状况、感染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医护人员进一步做到规范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制定并实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各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本次研究是选取2018年8月7日0:0024:00以横断面调查住院患者,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病例采集并记录,逐一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录入杏林系统。对于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调查1894人,实际检查1894人,实际检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48%,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69%。内科系统当中ICU最高为33.33%,外科系统心血科外科最高为22.73%。社区感染现患率五官科居首位91.67%。抗生素使用率为31.52%。预防用药为主,预防用药为主的是4个科室分别为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治疗用药为主的科室分别是外科、妇科、产科。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34.29%;社区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13.10%。抗生素种类使用率为100%,内科和外科当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分别占35.42%和占24.53%;其次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社区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18.57%;外科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占22.64%。年龄组别、切口类型、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无显着性差异。基础性疾病医院感染的差异化明显,其中以呼吸感染为首位。结论:1、医院感染现患率略低于全国医院感染水平,重症加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发病区;重症加护病房、急诊科为重点监控目标。调查医院感染的现患率都各不相同,与临床上报不及时有一定关系。社区感染的现患率也偏低,五官科是重点目标。2、年龄组别、切口类型与医院感染无直接关系,患有基础性疾病与医院感染有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位居首位。3、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感染部位中都是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是病原菌寄生的主要部位。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医院感染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类主要来源于社区感染病原菌。4、以国家统一标准抗生素使用比例来说,本院使用情况偏高。抗生素使用以预防为主。联用情况以一联用药为主,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病原菌送检比例最高的科室是五官科;最低则是是产科。5、本院使用抗生素种类是692种,使用率最高是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以治疗用药为主。内科、外科系统当中同样也是以青霉素β-内酰胺类为主;其次是使用第三代头孢类的抗生素。6、医院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无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送检科室样本量有密切关系。社区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其中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高。监控重点科室是以内科和外科多重耐药性为主。

张晓艺[3](2019)在《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的疗效,探索临床外治3期压疮的方法,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心血管内科、烧伤科、中心ICU、急诊ICU、脑病科、老年病科、骨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压疮患者,随机为磺胺嘧啶银联合云南白药粉组(观察组)、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观察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进行干预,将磺胺嘧啶银与云南白药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凡士林纱块覆盖;对照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将磺胺嘧啶银霜5克与湿润烧伤膏5克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无菌纱块覆盖。两组均需保持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每日换药一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对伤口面积变化、PUSH评分变化、压疮愈合率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测量。(3)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x?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球形性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压疮面积、PUSH评分、Braden评分、APACHE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正常并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治疗前、治疗1周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18,P>0.05;t=0.254,P>0.05),治疗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治疗4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1周、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对照组内患者各时间点PUS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PUSH评分明显降低;不同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7,P<0.05);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P<0.05),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3)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391,P<0.05),即观察组与对照组PUSH评分变化幅度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PUSH评分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115.902,P<0.05)、不同组别间的PUS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2.210,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1.103,P>0.05),即暂不能确定观察组与对照组压疮面积变化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压疮面积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55.915,P<0.05);两组压疮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71,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0.030,P>0.05);治疗1周和2周创面愈合率有差别(F=63.223,P<0.05);治疗1周和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未见差别(F=1.588,P>0.05)。结论: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治疗3期压疮,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相比,能更快降低PUSH评分。3期压疮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有关。压疮面积、压疮面愈合率、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2周)两种疗法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治疗4周后两种疗法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周艳[4](2018)在《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暴发社会影响较大,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较重精神和肉体痛苦,也让医疗机构蒙受了经济和名誉的损失,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给国家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众多,目前,研究者一般是从单科室、某一病种的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或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很少从多个科室或多病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宏观研究。基于此,期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并基于Copula理论宏观分析出部分科室感染率的动态相关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为建立针对医院层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模型做前期准备,为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对2010年至2016年内住院病人开展回顾研究。住院病人的相关资料由医院感控科的专职工作者利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系统逐份调查并录入模版表格,全部数据由三人独立进行录入,并由第四人进行校验。利用EXCEL表按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统计每月感染率、感染例次,并对每年度数据进行科室排名、感染部位排名。2.收集2015年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等三个科室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院感染相关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降维处理优选获得三个科室各科医院感染的核心风险因素。3.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各月度医院感染率,运用Copula理论研究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多元Copula函数刻画两两间的相关性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选取适合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二是对估计所选Copula函数的参数并刻画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2010年-2016年期间,研究共查该院住院病人663331人,总医院感染率为3.21%,总医院感染例次率为4.04%,各年医院感染率波动在2.66%3.61%。医院感染率排名显示,ICU、血液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7年来医院感染率排名多在前5位,其中ICU连续6年排名第1位。在外科科室中,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15位,且医院感染率均高于年平均水平。各年各部位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液感染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各年各科术后感染率排名显示,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手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5位;各年各部位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在手术后医院感染中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初步选定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作为下一步重点研究对象。2.2015年肝胆外科医院感染率为6.25%,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肺部、血流和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0%,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4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的使用,使用的呼吸机数量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等。2015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为8.57%,感染部位多是肺部、血液;术后感染率为16.19%,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呼吸机的次数等。2015年胸外科医院感染率为9.61%,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和血液;术后感染率为26.88%,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糖尿病和有无恶性肿瘤等。3.采用KS检验和Q-Q图估计分布函数的效果检验表明,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率较好的被非参数核密度函数刻画,结果均通过了均匀分布的检验,符合Copula函数对样本数据的边缘分布的要求。采用两阶段方法对Copula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显示,动态Copula比静态Copula更优。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和AIC最小值选取准则,最终选择时变SJC Copula分别刻画肝胆外科和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两两间的感染率的相依结构,结果为三个科室两两间感染率低的相关性均远远高于其高的相关性,而只有肝胆外科和胸外科在感染率高时有相关性,但感染率低时相关性较高。结论通过收集某大型三甲医院医院近7年医院感染数据可知,该院目前医院感染整体情况较平稳,未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满足国家对于大于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低于10%的要求。医院需对重点科室包括ICU、血液科、胸外科和神外科和肝胆外科等进行重点把控,着重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内外部因素的防控,尤其是环境、手部卫生和抗生素等因素的监测。运用Copula刻画了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三个科室感染率两两间的相依结构实证结果表明Copula对三个科室感染率的拟合度较好,三个科室所得到两两间感染率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为各科室病种分布特征、环境因素、手术操作、护理情况、抗生素管理及感控科干预等,尤其是在感染率控制方面。采用Copula方法从宏观上建模研究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发生的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量化证据,也在方法上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警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刘丹,黄婷婷,王哲,王佳贺[5](2017)在《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112月住院的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ESBLs初步筛选和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对2个人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病人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14.42%和13.46%;中青年组病人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产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21.00%和13.00%。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耐药率为0。除氨曲南和头孢吡肟外,老年病人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青霉烯类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有效的一类抗菌药物,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金亮[6](2016)在《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本院住院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进行调查,为感染监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住院患者细菌培养标本中非发酵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非发酵菌3997株,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794株(44.9%)、鲍曼不动杆菌1674株(41.9%)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52株(6.3%)。非发酵菌感染的标本来源主要有痰液(78.61%)、分泌物及脓汁(11.23%);感染科室主要为重症监护室、呼吸科、神经外科和老年病科。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20%,而对碳氢霉烯类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除对阿米卡星耐药率35.43%外,对其余抗菌药耐药率均在7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所测试抗菌药均较为敏感。结论非发酵菌耐药机制复杂,对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苏爱美[7](2016)在《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某医院胆道疾病患者近6年来胆汁菌群分布和变迁以及耐药性的变化,以便合理应用抗生素,为临床经验性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探讨影响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326例胆道疾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抽取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临床相关因素与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关系。结果(1)2010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两个时间段140、186份胆汁标本中各有73、118份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2.1%、63.4%,分别检出致病菌85、14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4.1%、68.6%,革兰阳性球菌占24.7%、28.6%,真菌占1.2%、2.1%。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在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检出率(55.0%,22/40)高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检出率(19.2%,4/26),差异有显着性(P<0.0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肠球菌属为主。(2)≥60岁组、有急性胆道感染症状组、有结石组、良性胆道疾病组、既往有手术史组、有ERCP史组及手术时间≥3h组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高于<60岁组、无急性胆道感染症状组、无结石组、恶性胆道疾病组、既往无手术史组、无ERCP史组及手术时间<3h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3)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总耐药率最低,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部分三代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5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的总耐率为0,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40.0%)。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比较,2013年1月2015年12月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增高。结论(1)胆道疾病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种类以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最为多见。胆道感染病原菌发生变迁,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菌株增多。(2)≥60岁、发病时有临床症状、既往胆道手术史、既往ERCP史、结石及手术时间长可能是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的影响因素。(3)胆道感染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药物敏感谱发生变迁,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孙艳萍,王烨,李影影[8](2013)在《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出院的患者病历,对抗菌药使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06%,使用强度为每百人天50.65DDDs。490份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的病历94份,占19.18%,分别存在遴选药品、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和适应证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需要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关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张抗怀[9](2012)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种类的增多,过度使用和错误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日益突出,尤其是细菌耐药问题,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今天如果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中国抗菌药物年人均消耗量是国际水平的数倍,是抗菌药物滥用的重灾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刻不容缓。大部分抗菌药物经由医院销售和使用,医院和医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的:本研究拟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研究,以回答以下问题:(1)医师为什么要使用抗菌药物;(2)医师如何决定使用抗菌药物;(3)医师如何选择抗菌药物;(4)医师在抗菌药物处方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5)医师如何看待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主要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间对来自西安市7家医院的24名医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访谈时间在14~61分钟之间。同时,采用自拟问卷,对陕西省100名乡村医师和西安市某三甲医院110名青年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所得的质性资料进行对比和印证。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2007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类、比较、归纳等分析,采用SPSS.15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医师具有20种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和6种不规范处方行为表现,影响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6大类。根据质性研究结果构建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图以及因果关系图。医师的20种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分别是:经验性用药;利益驱动性用药;根据病原学用药;根据文献用药;消极被动式用药;水涨船高式用药;逐步升级式用药;重拳出击式用药;医患协商式用药;心理安慰性用药;首选国产药;选用低价位、低档次药;联合用药;综合治疗;试验性用药;随大流式用药;根据会诊用药;根据药物抗菌谱用药;根据习惯用药;综合考虑用药等。其中,经验性用药和逐利性用药最为普遍,分别涉及65.2%(15人)和60.9%(14人)的受访者。医师不规范处方行为的6种表现包括:放宽指征用药、选药不适当、不适当的联合用药、集中使用某种药物、用药时间过长、随意用药等。其中,放宽用药指证和用药时间过长最为普遍,分别涉及34.8%(8人)和30.4%(7人)的受访者。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主要受6类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医师因素、环境因素、患者因素、药物因素、临床因素、管理因素等。医师因素包括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用药观念及临床思维能力、病原学意识、职业道德与价值观、对个人声誉的重视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医师待遇问题、工作压力和心理问题、社会风气、医患关系、药品促销等;患者因素包括用药观念、经济承受力、病情与体质情况等;药物因素包括药品价格、药品疗效和药品安全性等;临床因素包括临床不确定性、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查和细菌耐药等;管理因素包括:管理体制、药品管理、价格管理、流通管理、使用管理、治疗指南、宣传培训、医疗保险管理、医院管理等。在上述6项影响因素中,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编码频次最多,分别为138次和133次。根据处方行为因果关系图,可以将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的原因归为3个方面:①管理原因,即由于药品定价问题、品种过多、国家投入不足、医院监管不够、药品促销等原因导致不规范用药;②临床医学原因,即由于临床不确定性、诊断困难、病原学检查缺陷、药物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等原因导致不规范用药;③社会心理原因,即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用药观念、处方习惯、工作压力、社会风气、职业道德等原因导致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对乡村医师的调查显示,药物信息主要来自于相关书籍、培训学习和药品说明书等;对于感冒发热病人,仅4.6%医师明确表示不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存在担心失去病人、在患者面前没有面子等压力;乡村医师常用药物以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乡村医师最需要“合理用药知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及其救治”等培训。对三甲医院青年医师的调查显示,18.1%被调查者表示“不大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81.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临床抗菌药物“存在一些不合理使用现象”或“不合理使用情况严重”;在影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10项因素中,“缺乏细菌耐药信息”、“医师压力大”和“病原菌难确定”等得分较高;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4项措施中,“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得分最高。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质性研究的结果。结论:本研究认为,医生抗菌药物处方行为具有多种模式,涉及管理体制、临床医学、社会心理等复杂因素,其中,管理体制是主要原因,铺就了抗菌药物滥用的温床;医患关系紧张是不规范使用的重要背景;药品促销是催化剂,加剧了临床的不合理用药。另外,临床医学发展现状客观上限制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只有充分认识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和意义,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可能促进医师长期、稳定、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研究创新点:(1)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收集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2)总结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不规范用药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提炼出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图和因果关系网络图,直观地展示了影响抗菌药物临床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等3个层面对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加深了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的理解。(4)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思路,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各类药物的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李士玉[10](2012)在《某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其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根据卫生部对抗菌药物使用规定的法规政策,针对传统的抗菌药管理的不足,采用信息化手段,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HIS信息平台上构建抗菌药物管理系统,使得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服务卫生部标准,同时使得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分析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判断综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否对医院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产生影响。总结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为后续抗菌药物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技术保障,增加项目实施的经验,总结相关知识,并为项目的推广提供依据。实施前后医院住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对比: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来了解此方法是否对医院使用抗菌药物产生影响。2.研究内容2.1分析传统抗菌药物管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实施构建信息化抗菌药物管理系统。2.2研究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强度、抗菌药物送检率以及抗菌药物费用。2.3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系统使用前3个月和时候后3个月数据。2.3.1抗菌药物影响因素分析2.3.2基础情况比较2.3.3分析指标的比较3.资料来源及方法3.1文献查阅为了了解住院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以及学习相关知识。课题组首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及互联网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必应等)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相关政策、抗菌药物的管理、效果评价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以及其他医院试点情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其次,通过卫生部、各级卫生局官方网站、卫生信息网络学术大会,搜集门诊自助服务相关材料,主要包括卫生政策、实施推广措施以及项目开展的相关材料。3.2医院信息化基本情况调查医院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基本建立起贯穿全院的信息系统。从基本的财务核算系统,到全部药品管理和药品配送系统,再到覆盖全部临床科室的门诊医生站、住院医生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系统。都已经在信息化完成,为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基础。3.3资料来源上海某三甲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前3个月和使用后3个月的病人疾病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等情况。比较指标为: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4.研究结果4.1通过对未使用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签流程的住院抗菌药物管理情况分析,结合卫生部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文件精神,,构建信息化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4.2Logistic回归显示,构建系统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是构建系统前的0.73倍,即OR值为0.73(P<0.0001),在年龄研究因素中,18~40岁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最高,是1~6岁者的18.7倍,即OR值为18.7(P<0.0001)。4.3按是否构建了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分组,即构建前为A组,构建后为B组。A组女性占总人数的50.36%,男性占49.64,;B组女性占50.01%,男性占49.99%;性别分别的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x2=0.3929,P=0.5308)。A组平均年龄为49.33±21.07岁,B组为49.56+21.10岁。年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5163)。4.4A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99%,B组为51.40%,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6.90,P<0.0001)。为控制科室因素的影响,做CMH-x2检验,结果显示,在去除了科室的影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组间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CMH-x2=1113-3170,P<0.0001)。4.5A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74.82,B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63.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5)。4.6A组抗菌药物送检率为62.68%,B组抗菌药物送检率为73.79%。为了控制科室因素的干扰,做CMH-x2检验,结果显示控制了科室因素后,送检率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H-x2=9.47,P=0.0021)。4.7A组抗菌药物费用约为2313万元,B组抗菌药物费用约为2586万元。抗菌药物费用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1,P=0.0915)。5.研究结论5.1未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前的抗菌药物管理方法过于依靠道德和医疗水平。抗菌药物管理效果难以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抗菌药物使用率,本次研究之前3个月统计显示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了62.99%未达到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5.2基于分析传统的抗菌药物管理方法控制的难点,结合卫生部的法定法规,我们完成了对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设计思路,通过1一个月的实施成功在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信息平台上构建了抗菌药物管理系统,使得抗菌药物管理从事后评价管理走向全程信息化管理。5.3通过构建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前后的数据对比,发现构建后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到了卫生部规定值以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得到了有效地降低,而送检率得到了提高,有效改善抗菌药物管理。5.4虽然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如对抗菌药物费用的管理、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将系统改进地更加完善就可以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二、抗菌药在外科老年病人中的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菌药在外科老年病人中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
    1.2 泌尿前列腺疾病概述
    1.3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
    1.4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药物应用的现状
    1.5 药物利用评价体系
    1.6 课题立项依据
第二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入选条件及排除标准
        2.2.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
        2.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2.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
        2.3.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床药师运用DUE方法对泌尿前列腺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管理实践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泌尿外科临床使用DUE标准建立
        3.2.3 基于DUE标准的药学干预措施
        3.2.4 基于DUE标准的干预结果评价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患者基本信息情况
        3.3.2 建立泌尿外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DUE标准表
        3.3.3 干预前药物利用评价情况
        3.3.4 药学干预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药师干预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使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资料来源
        4.2.2 入选条件和排除标准
        4.2.3 建立辅助用保肝药合理性评价标准
        4.2.4 药学服务干预措施
        4.2.5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围手术期患者基本情况
        4.3.2 泌尿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应用情况
        4.3.3 围手术期患者使用保肝药物的术后情况
        4.3.4 围手术期辅助用保肝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临床药师参与1例围手术期用药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病例资料
    5.3 病例分析
    5.4 病例讨论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2)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医院感染含义和现况分析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研究现况
    1.4 调查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5 资料控制
        2.5.1 资料采集
        2.5.2 调查人员培训
        2.5.3 数据输入
    2.6 统计方法
    2.7 医院感染诊断界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采集
    3.2 各科室实查率
    3.3 各科室医院感染的现患率
        3.3.1 内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3.3.2 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3.4 各科室社区感染现患率
        3.4.1 内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3.4.2 外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3.5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3.6 社区感染部位分布
    3.7 病原菌情况
        3.7.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
        3.7.2 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
    3.8 社区感染病原菌情况
        3.8.1 社区感染病原菌的构成
        3.8.2 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
    3.9 抗生素使用情况
        3.9.1 不同科室使用抗生素目的情况
        3.9.2 抗生素使用率
        3.9.3 抗生素联用情况
        3.9.4 病原菌送检率
    3.10 不同药物种类的使用情况
        3.10.1 不同药物种类使用目的的情况
        3.10.2 各种种类抗生素使用率
        3.10.3 不同科室抗生素种类使用情况
    3.11 多重耐药性的情况
        3.11.1 医院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3.11.2 社区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4 讨论
    4.1 医院感染实查率
    4.2 医院、社区感染现患率的分析
    4.3 感染人群与感染的关系
    4.4 医院、社区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
    4.5 医院、社区感染部位的分析
    4.6 医院、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分析
    4.7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4.8 抗生素使用率、联用情况分析
    4.9 抗生素药物种类使用情况的分析
    4.10 病原菌多重耐药性情况分析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教育宣传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2 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5.3 加大监督管理、从面到点开展目标监控
    5.4 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力度
6 本次课题在研究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及未来所研究方向
    6.1 研究的特点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本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压疮的定义
        1.1.2 压疮流行病学研究
        1.1.3 压疮的形成机制
        1.1.4 压疮的分期
        1.1.5 压疮的治疗
        1.1.6 存在的不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医治疗压疮进展
        1.2.2 西医治疗压疮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6 研究方法
        2.6.1 分组
        2.6.2 干预方法与内容
        2.6.3 研究指标与工具
        2.6.4 资料收集方法
        2.6.5 资料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2.8 质量控制
        2.8.1 研究设计阶段
        2.8.2 数据收集阶段
        2.8.3 数据录入与分析阶段
    2.9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3.2.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3.2.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2.5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PUSH评分比较
        3.2.6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3.2.7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3.3 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3.3.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3.3.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4.3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PUSH评分的影响
    4.4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面积的影响
    4.5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三期压疮对患者压疮愈合效果的影响
    4.6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对治疗效果影响
    4.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9 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伦理审查表
附录三:入组选择表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附录五:危重病人APACHE评分表
附录六:Braden评分量表
附录七:PUSH压疮评估量表
附录八:疗效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2010 年至2016 年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近况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分布
    2.2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科室分布情况
    2.3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6)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菌株来源
    2仪器与试剂
    3细菌鉴定及药敏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非发酵菌的分离率
    2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
    3三种主要非发酵菌药敏试验结果
讨论

(7)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标本采集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1.4 质控菌株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胆汁病原菌分布
        2.1.1 胆汁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1.2 产ESBLs细菌的分布
        2.1.3 混合性感染
    2.2 临床相关因素与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关系
    2.3 药敏实验结果
        2.3.1 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2.3.2 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2.3.3 真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菌群分布特点
    3.2 胆道疾病中影响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
    3.3 病原菌耐药情况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3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2.3.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统计
        2.3.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科室分布
3 讨论
    3.1 用药疗程不合理
    3.2 用药时机不合理
    3.3 遴选药品不合理
    3.4 用法用量不合理
    3.5 联合用药不合理
    3.6 适应证不合理
    3.7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科室分布
4 小结

(9)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药物的研制和发展
    1.2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1.3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
    1.4 人类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1.5 医师处方行为与抗菌药物使用
    1.6 研究目的
    1.7 论文主要章节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抽样方法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质性访谈结果
        4.1.1 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
        4.1.1.1 首选国产药
        4.1.1.2 选用低价位、低档次的药物
        4.1.1.3 联合用药
        4.1.1.4 综合治疗
        4.1.1.5 消极被动式用药
        4.1.1.6 水涨船高式用药
        4.1.1.7 逐步升级式用药
        4.1.1.8 重拳出击式用药
        4.1.1.9 医患协商式用药
        4.1.1.10 心理安慰性用药
        4.1.1.11 试验性用药
        4.1.1.12 随大流式用药
        4.1.1.13 根据会诊意见用药
        4.1.1.14 根据文献用药
        4.1.1.15 根据病原学检查用药
        4.1.1.16 根据药物抗菌谱用药
        4.1.1.17 经验性用药
        4.1.1.18 根据习惯用药
        4.1.1.19 利益驱动性用药
        4.1.1.20 综合考虑用药
        4.1.2 医师处方行为模式的量化统计结果
        4.1.3 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
        4.1.3.1 放宽用药指证
        4.1.3.2 选药不当
        4.1.3.3 联合用药不当
        4.1.3.4 集中使用某种药物
        4.1.3.5 给药时间过长
        4.1.3.6 随意用药
        4.1.4 不规范用药的量化统计结果
        4.1.5 影响医师处方抗菌药物的因素
        4.1.5.1 医师因素
        4.1.5.2 环境因素
        4.1.5.3 患者因素
        4.1.5.4 药物因素
        4.1.5.5 临床因素
        4.1.5.6 管理因素
        4.1.6 影响因素的量化统计结果
        4.1.7 医师处方行为因果关系分析
        4.1.7.1 案例A分析
        4.1.7.2 案例B分析
        4.1.7.3 案例C分析
        4.1.7.4 案例D分析
        4.1.7.5 案例E分析
        4.1.7.6 案例F分析
        4.1.7.7 案例G分析
        4.1.7.8 案例H分析
        4.1.7.9 案例I和J分析
        4.1.7.10 案例K分析
        4.1.7.11 案例L分析
        4.1.7.12 案例M分析
        4.1.7.13 案例N分析
        4.1.7.14 案例O分析
        4.1.7.15 案例P分析
        4.1.7.16 案例Q分析
        4.1.7.17 案例R分析
        4.1.7.18 案例S分析
        4.1.7.19 案例T分析
        4.1.7.20 案例U分析
        4.1.7.21 案例V分析
        4.1.7.22 案例W分析
        4.1.7.23 案例X分析
    4.2 陕西省乡村医师问卷调查结果
        4.2.1 基本情况
        4.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3 某三甲医院青年医师问卷调查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五章 理论模型建构
    5.1 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图建构
    5.2 生态理论模型图建构
    5.3 跨个案的因果关系图建构
第六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分析
    6.1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微系统分析
        6.1.1 医师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1.2 患者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1.3 药物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1.4 临床因素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2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中系统分析
        6.2.1 药品推广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2.2 同侪效应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2.3 医患关系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3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外系统分析
        6.3.1 医疗体制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3.2 医疗环境与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6.4 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时间维度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限制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件2 乡村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调查问卷
    附件3 医院医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某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其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抗菌药物发展简介
    1.2 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
    1.3 我院抗菌药物管理现状和问题
    1.4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5 研究医院基本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管理情况
    1.6 抗菌药物信息化的需求
    1.7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指标的确定
        2.1.2 统计分析过程
    2.2 资料来源及方法
        2.2.1 文献查阅
        2.2.2 医院调查
        2.2.3 资料来源
    2.3 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构建
    3.2 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
    3.3 抗菌药物管理框架
    3.4 系统的业务流程介绍
    3.5 相关辅助软件支撑
    3.6 统计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多方面因素影响抗菌药物使用率
    4.2 抗菌药物使用率旳比较
    4.3 使用强度
    4.4 构建系统后,抗菌药物送检率明显上升
    4.5 抗菌药物品种明显降低及其原因
    4.6 抗菌药物费用无明显变化及其原因
5 结论
6 建议
7.不足
参考文献
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抗菌药在外科老年病人中的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药师在泌尿外科疾病治疗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戚晨冬.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2]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D]. 王梓瑜.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3]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张晓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D]. 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J]. 刘丹,黄婷婷,王哲,王佳贺. 实用老年医学, 2017(01)
  • [6]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金亮.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6(04)
  • [7]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D]. 苏爱美. 青岛大学, 2016(03)
  • [8]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J]. 孙艳萍,王烨,李影影. 药品评价, 2013(08)
  • [9]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师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研究[D]. 张抗怀.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10]某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其实施效果分析[D]. 李士玉.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