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邵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湘邵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一、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黄璐[1](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土地是大多数自然资源的载体,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地表土地覆盖存在直接的联系,土地开发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当前我国空间规划体制正在发生转变,原来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的空间规划与管控职能全部统一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门,实现对国土空间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制进行大变革的背景下,研究地表覆盖演变的生态效应,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从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的层面,识别需要保护的核心区域、关键路径和战略节点,构建并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湖南省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格局,使用多期土地覆盖数据对湖南省过去20年的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近年来湖南省土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及其空间分布。引入多个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综合评价了湖南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地下水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引入生态系统连通性理论,对湖南省重要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分别进行了识别,并按照“源地-廊道-节点-路径”的思路,对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出了建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的宏观策略和方向;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和支持。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湖南省在长江经济带都有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经济发展方面,湖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联系沟通东部沿海与西部腹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都将受益,未来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城市扩张都面临重大战略机遇。生态保护方面,洞庭湖是长江“双肾”之一,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腹地,“湘资沅澧”四水都汇入洞庭湖,湖南省在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湖南省是长江经济带关键的战略地带,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长江流域系统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湖南省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过去20年,湖南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2369万人,城镇用地增加了1839.14平方公里。人口城镇化带动土地城镇化,显着改变了湖南省地表覆盖状况,也对湖南省生态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初步测算湖南未来仍有150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增量,城镇化对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还将深入。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格局,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局部区域尤其是城镇化强度大的区域影响更显着,具体表现为自然斑块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破碎化,人工景观面积比例显着上升,景观系统总体变得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交错关联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域)在显着增加。基于InVEST的生境质量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湖南省幅员辽阔,气候条件佳,植被条件好,生境质量总体较好。过去20年,城镇化对湖南省2700平方公里的区域产生了显着影响,导致生境显着下降,影响区域占湖南省面积比例达到了1.27%。城镇化强度越高、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越快的区域,生境质量下降的幅度越大。(3)在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持下,使用NPP法、模型法、InVEST法三种方法对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湖南省水源涵养极重要区、重要区、中等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重要区比例分别达到了19.20%、43.87%、1.30%、28.41%、7.22%。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维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中等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重要区比例分别达到了57.29%、20.07%、18.13%、3.93%、0.58%。湖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重要区、中等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分别占比16.57%、24.42%、29.09%、18.20%、11.71%。全省整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洞庭湖“一湖”、武陵-雪峰山脉、罗霄-幕阜山脉、南岭山脉“三山”;以及湘资沅澧“四水”;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结果来看,“一湖三山四水”区域也是湖南省提供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核心区和重要区,需要加强保护。(4)生态源地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最核心区域。在生态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景观连通性与生境质量,识别了湖南省生态源地,并与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保护区优化算法结果进行比对,校验了源地识别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重要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94万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国土面积的28.04%;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省域西北和东南。湖南省面积较大林地区域如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南岭山地、越城岭、衡山、阳明山区都是重要生态源地,洞庭湖等区域面积较大的湿地水域也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属于生态源地范畴,需要重点保护。(5)生态廊道是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区域。论文基于生态连通性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景观阻力表面,模拟物种在景观中的迁徙,识别出潜在的迁徙廊道。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47块重要生态源地之间存在85条潜在迁徙的廊道。湖南省中部区域由于源地分布较为分散,景观破碎化更为严重,生态廊道集中分布,且廊道的长度偏大;而南部南岭、越城岭,西北武陵山区的源地相对完整,源地斑块之间的距离不远,物种迁徙通道通畅,生态廊道相对较少,且廊道长度偏短。生态廊道保证了生态源地之间物质、能量、基因的连通性,需要加强保护;尤其是在景观破碎度高的区域,需要重点关注生态廊道的生态效益。(6)在湖南省47块重要生态源地、85条重要生态廊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省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研究,提取了重要生态节点和关键辐射道。共识别出重要节点873个,关键辐射道1036条。在考虑连通性的基础上,对源地、廊道、节点进行重要性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47块生态源地中,有重要生态源地18块;85条生态廊道中,有重要廊道26条;873个生态节点中,有重要生态节点40个。综合生态源地、廊道、辐射道、节点分析的结果,结合源地、廊道、节点重要性评估,构建了湖南省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对湖南省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建议和策略:生态源地尤其是极重要生态源地应进行重点保护,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控人类活动;生态廊道尤其是极重要生态廊道应加强保护,城镇开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尽量避开生态廊道的关键区域,确保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生态节点尤其是极重要生态节点,应实施抢救性保护或者生态修复,恢复节点区域生态功能。

戴云哲[2](2019)在《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一环,已经完全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十三五”规划同时还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社会和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业、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行路径,但同时也面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过剩产能无法释放等切实存在的风险。如何在寻求机遇的同时规避风险,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十三五”规划愿景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承接我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洞庭湖、湘江流域丰腴的水土条件赋予了湖南省“鱼米之乡”的盛名,承担着维护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而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南岭等山脉在为本地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是守护长江中游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湖南省内,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生态资源持续萎缩;长沙都市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是湖南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统筹协调湖南省,尤其是洞庭湖区和长沙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江中游经济带各省、生态功能区、城镇实现“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接口,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则高度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全省为宏观尺度的主要研究对象,辅以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作为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典型研究区,以基于湖南省县域行政区划、基于洞庭湖区高程和坡度的地形梯度、基于长沙都市区“三环线”的缓冲区圈层这三个空间分类方式,对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化进行了剖析;利用InVEST模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评估,采用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响应,识别了生态服务功能演化过程中的敏感区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这几个在近20年来的剧烈变化的因素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路径;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不同地形梯度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程度,提出了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方案,以此实现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提升;通过分析不同圈层城市扩张在不同景观格局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干扰程度的差异,提出了长沙都市区未来城乡规划的基本思路,最大程度减低城市扩张对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破坏。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剖析了湖南省县域的土地利用强度、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湖南省在1995-2015年间县域土地利用强度平均值呈增大趋势,经济发展区不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其增速也明显高于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的变化较为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在2010年以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有加速增大的趋势。生产、生活用地的持续扩张导致生态用地逐渐向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地理区位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集中,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延缓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的势头,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呈“V”字型,1995-2015年各梯度生态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低梯度(1-5)水域湿地与耕地的来回拉锯、中高梯度(16-30)林地锐减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演化的主要特征,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管控亟待从总量控制改善为垂直空间分布优化。长沙都市区的基本城市形态由三环线决定,建设用地规模在1995-2015年期间扩张近3倍,结构逐渐紧凑,1-8号缓冲区的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9-15号缓冲区和16-20号缓冲区建设用地粗放扩张的问题始终存在,三环线附近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谨慎规划的区域。(2)理清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时空演化特征,识别了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中的生态服务功能敏感地区。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出现了明显退化,经济发展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幅度最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的建设用地扩张是主要原因;农业主产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总体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先增强后退化,土地利用强度增加较慢,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程度较小。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低于平原丘陵地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也更强,洞庭湖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服务功能在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加中大幅退化,而武陵山区和洞庭湖区上游生态服务功能保持较好。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有所退化,主要发生于中高梯度(16-30),农业生产活动向由低向高的持续蔓延是主要原因。中低梯度(6-15)和高梯度(31-50)生态用地分布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联最为紧密,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的变化敏感程度较高,而低梯度(1-5)和中高梯度(16-30)敏感程度较低。梯度10-40在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的作用下,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变化的敏感度减小,梯度40以上的敏感度则有所增加。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发生大幅退化,5-15号缓冲区最为严重。建设用地密度低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差的圈层由最中心逐渐向外移动和扩张,建设用地密度低而生态服务功能强的圈层也在都市区边缘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三环线附近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进一步扩张和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焦点区域,而都市区边缘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逐渐开始受到城市扩张的干扰。(3)揭示了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时空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持续减弱,并且与城镇化阶段有明显关联,一般城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负面作用越小,但快速城镇化时期粗放的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负面作用加剧。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山区就业人口积极转向二三产业的情况下,城镇化对土壤保持功能有可能出现正面作用。区位条件的改善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稳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一般高于地势陡峭的山区,道路的修建除了本身会占用生态用地之外,还会带动沿线建设用地的扩张,并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干扰,经济发展区和农业主产区受到的负面作用强于生态保护区。负面作用最强的区域一般是铁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影响程度视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定,提升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产生正面作用的主要驱动力,但在产业升级遭遇瓶颈时则可能出现负面作用。在经济增长初期,实现产业转型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较少,正面作用较大;到中后期过剩产能占据的土地资源逐渐增加,正面作用逐渐减弱。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显着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持续表现出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经济发展区的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强度在1995-2015年期间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普遍伴随林地转为耕地导致的植被覆盖下降、木材采伐导致的林地郁闭度下降、过度放牧对草场的蚕食以及过渡水产养殖与捕捞对水质和水生物种群的破坏等问题,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生态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的阶梯式转变是造成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4)根据土地利用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对于湖南省: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严格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用地;二是合理规划道路,加强东西区域联结,增加道路数量,提高道路等级,以地级城市为主要节点构筑交通网络;三是推进经济转型,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制造业,扶持创新产业发育,鼓励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四是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创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响应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夯实农业基础的战略导向。对于洞庭湖区:一是在低梯度(1-5)严格控制围湖造田,保障和提高洞庭湖蓄水容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洞庭湖水质,加强湖畔草地和沼泽地的保护与恢复;二是在中低梯度(6-15)引导耕地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控制生态用地被开垦为耕地;三是在中高梯度(16-30)将耕地资源整合到坡度较小的区域,将坡度较大的区域转变为林地,推进“双低改造”,腾退零散分布的耕地并转变为林地;四是在高梯度(31-50)严格控制林地被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木材采伐,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对于长沙都市区:一是在1-8号缓冲区改造老旧居民区,挖潜地下空间,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管制地块用途,确保土地利用低碳、高效;二是在9-15号缓冲区区严格控制生态用地的用途变更,提高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三是在16-20号缓冲区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引导产业集中分布,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四是在21-25号缓冲区严格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流转,规划并建设森林公园。

何宇轩[3](2019)在《基于区间数度量的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灾害脆弱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人在与自然博弈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灾害的脆弱性,才能采取科学的行为和对策,规避自然灾害风险、化解风险、甚至利用风险,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如果回避对区域灾害及其脆弱性的评价,则不可能制定科学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灾害脆弱性研究意义深远且持久。湖南是一个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洪涝灾害对湖南农业经济系统的破坏目前并没有递减趋势,严重阻碍了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湖南农业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梳理以往灾害脆弱性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概括出脆弱性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界定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为某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经济系统面对致灾因子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的打击而产生经济损失且不能快速恢复的属性。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框架,从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三个基本的架构要素出发,选取了交通便利度、水系发达程度、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洪堤岸长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急救援预案完备度、人均灾害保险、区域人口密度、危险区耕地面积比例、水田面积比率、农作物敏感性、区域年强降雨次数、年强降雨量等13个评价指标。针对这些指标,采用区间数评价的理论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取值测度。并基于统计评价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层次分析法和区间数运算相结合,构建了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模型,将传统的确定性评价框架延拓到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评价方法。基于文章构建的方法和理论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不仅发现影响湖南洪涝灾害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在于区域水系的发达程度、区域河岸防洪堤岸长度、人均灾害保险、危险区耕地面积等几个方面,而且发现湖南农业洪涝灾害的脆弱性从大到小排序为:益阳、岳阳、衡阳、常德、长沙、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湘潭、怀化、邵阳、永州、株洲、郴州、娄底。整体上可以看出,洞庭湖周边的地域是洪涝灾害最脆弱的,但其中衡阳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也相对很高,其主要原因衡阳水系比较发达,河堤两岸的防洪任务很重,衡阳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省排倒数第二,水土保持能力较差而且水田密度在全省第二,人口密度排列也在前四。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的脆弱性处在5-6的位置,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够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灾害保险人均保费最少等三个突出问题。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最后从微观治理和宏观对策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杨晓军[4](2018)在《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作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科学化构建、差异化设置生态功能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效避免传统追求GDP为主导的单一政绩考核弊端,有效转变传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激发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模式是推进生态功能区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新模式新创举,是推进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本文借鉴政府绩效评价的最新成果,结合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实际难题和现有政府绩效考核困境,提出并建构全新的差异化政府绩效考评理论体系,以推进新时代政府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发展,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主要从理论梳理、问题剖析、经验比较、模式构建、绩效评估、政策建议等维度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等研究前沿及相关文献,提出并聚焦本文研究主题,阐释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内涵。在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功能区理论、政府绩效理论等基础上,深入阐释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差异化绩效考评,就是根据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功能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求和内在特点,实施与一般地区相区别、体现生态功能区特色的差异化政绩考评模式。通过生态功能区差异化考核,客观、公正、有区别地评价地方政府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实际绩效和应有贡献,充分体现生态功能区政府的特殊政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落实,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二,全面剖析了当前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以湖南省为样本,以实地考察、解剖麻雀为方法,研究现有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中存在绩效考评理念滞后、考评机制阻滞、考评方法不够科学等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颇、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综合性影响、现行政绩考评模式的因循沿袭、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固化与钳制等是制约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实施的深层原因。第三,深入比较了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主要经验及借鉴。比较研究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功能区绩效考评经验,国内选择了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等进行比较。国内外经验对推进生态功能区差异化考核的启示主要在于,应从完善考评体系,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推进生态分类考核,建立常态化机制,吸引公众参与,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第四,构建了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本文区别传统政绩考评模式,提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旨在克服以“GDP”为主导的传统政绩考核弊病,尝试性地构建体现生态功能区特点的差异化政绩考评体系。差异化政府绩效考评的核心在于明确差异化考评的价值取向,通过指标及指标权重差异化选择,引导政府绩效考评指挥棒向生态功能区建设任务的方向转变。在考评指标体系设置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基本保障能力以及生态功能建设的投入成本、产出、投入产出效率、充分性等多方面进行展开,进而构建面向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第五,基于差异化考评视角对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湖南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生态资源丰富,有许多区域被列为生态功能区,也是洞庭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本文选取湖南攸县、茶陵县、邵阳县、新宁县等14个区县参与生态功能区的差异化考评样本,分别对应于七个非生态主体功能区与七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确定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指标及其权重,重点增加了生态发展指标,包括生态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公平性以及生态发展的充分性等。第六,探索性地提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对策选择。在考核理念转变层面,要以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差异化考评模式的目的在于承认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禀赋、服务功能、空间价值等方面的差异特征,避免大一统的传统管理模式,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要深刻把握差异化考评与协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差异化、和而不同的绩效考评理念。在指标设置层面,加快构建科学客观的差异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价值原则,深刻理解差异化的本质内涵,通过指标及其权重设置引导生态功能区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考评过程监督层面,应完善差异化的考评方式和机制,促进考评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众参与为力量,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为主要领域的差异化考评机制。在考核结果评估层面,要以公开透明和激励约束为保障,做到公平公正与奖罚分明相结合,突出绩效评估的权威性与激励作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传统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进行革新,创造性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为研究主旨,既区别于传统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又不脱离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范式,拓展了政府绩效考评的研究框架,对传统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进行革新,创造性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第二,提出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生态文明政绩观,尝试性提出构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价对象的特征以及绩效评价的目标,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国内生态功能区建设考评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第三,合理确定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对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指标体系权重的差异化,是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核的重要特点。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生态功能生态作用的差异以及发展程度的区别。确定合量的指标权重,是整个评价过程的核心,也是难点所在。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提高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吸收国内典型生态功能区绩效考评的优点,从绿色化、生态化角度科学地设置考评指标,并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使绩效评估方法具有拓展性,实现在理论方法上的创新。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5](2017)在《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表彰和奖励在我国工程咨询业务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全国工程咨询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投资决策和经济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评奖工作。经单位申报、预审单位初评、组织专家集中评审和集中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上海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等

傅晓华[6](2014)在《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21世纪城市水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联合国就把中国列为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如何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球性的时代课题。论文以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设计与构建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借助行政权威和市场效率解决湘江流域的污染与治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矛盾。促进湘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升级版”进程,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建议。湘江流域治理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外部性”和“经济外部性”叠加而造成“治理失灵”,要解决这两个“外部性”,从行政路线解决水权交接问题,从经济路线解决生态补偿问题,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湘江流域治理的理想选择。生态正义是生态补偿的逻辑目标,即人类损坏的生态环境要得到恢复,所以生态补偿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生态环境。水权交接是对水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政府干预与公共管理,更高效解决代内利益、代内与代际之间利益的博弈。生态补偿是对湘江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成本与收益,在各行政区找到均衡点,达成水资源的公平而高效利用。因此,论文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正义思想、生态补偿理论与水权交接理论。湘江流域在湖南省有着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界定水权交接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的基础上,针对湘江特点分析水权补偿标准的指标体系、交接点的选择、补偿路线和补偿方式的协调。改良了湘江流域水足迹计量模型,以验证和评估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管理应着重落实水权交接点管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法制措施和成立湖南湘江流域管理局统一管理。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四个基本结论:(1)湘江流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理想选择;(2)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标准不能完全市场化;(3)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4)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一条生态河流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的最大价值与创新在于构建了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这同时也是对中国道路理论的开拓创新。

徐美[7](2013)在《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认为开展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对推进湖南省土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绿色湖南、生态湖南、“两型社会”、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湖南省区域实际,基于生态学、土地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警情评价——警情预测——排警调控”的思路,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预测模型和调控模拟模型,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1)系统梳理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内涵、理论、研究内容、结构和方法。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突变理论、系统论、生态幅理论和耐受性定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控制论等;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即明确警义、分析警情、探索警源、预报警度和排除警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取“明确警义→分析警情→探索警源→预报警度→排警调控”的流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系统结构包括信息收集与整理系统、预警分析系统、预报系统和调控系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方法有黑色预警法、绿色预警法、黄色预警法、红色预警法、白色预警法,调控的方法可以借鉴生态安全领域的有关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决策支持法、模式调控法、控制论方法等。(2)剖析了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低于其人均生态足迹,土地生态出现赤字,土地资源处于不安全状态,有必要进行预警及调控研究,以明确其警情状况。(3)基于PSR模型框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1996-201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呈下降态势,由“高警”(橙灯)下降到“中警”(黄灯),但总体上下降幅度有限,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压力系统的预警指数呈波动状上升态势,警度由“高警”(橙灯)上升到“重警”(红灯);状态系统的预警指数呈略微上升态势,警度基本处于“中警”(黄灯)状态;响应系统的预警指数呈迅速下降态势,警度由“重警”(红灯)直线下降至“轻警”(蓝灯)。②从生态安全警情空间格局看,201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基本呈“中部警情高,四周警情低”的格局。在各子系统上,2010年,压力系统呈“湘中和湘北警情高,湘东、湘南、湘西南和湘西北警情居中,湘西警情偏低”的格局;状态系统呈“湘西南警情低,其他地区警情高”的格局;响应系统呈“湘北和湘东警情相对较轻,湘南和湘西南警情居中,湘西地区警情相对较重”的格局。在预警指数演变态势上,1996-2010年的15年间,怀化、湘西州呈逆向演化态势,其他市州呈正向演化态势。在警度格局演变状况上,则由1996年“西部警情低,其他地区警情高”的格局演化成2010年的“中部警情高,其他地区警情低”的格局。(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3个指标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十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机制包括社会经济机制、产业结构机制和自然机制。其中社会经济机制是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机制和最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机制为第二影响因子;自然机制为第三影响因子。(5)在现状警情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基于Matlab7.10.0应用软件编写程序,对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RBF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较好地拟合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②在各子系统的警情演变趋势上,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系统的预警指数将逐步波动上升,到2020年将接近0.63,处于“重警”(红灯)状态;状态系统的预警指数也将略微波动上升,到2020年基本处于0.41-0.42之间,虽仍为“中警”(黄灯),但变化形势不容乐观;响应系统的预警指数将进一步下降,越来越趋近“轻警”(蓝灯)状态的下限。③总体而言,若不发生大的变故,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将基本维持1996-2010年的变化趋势,波动中略有下降,基本处于0.46-0.49之间,继续维持“中警”(黄灯)水平。(6)基于情景分析法,设置人口调控情景、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情景、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情景、统筹协调情景四个情景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调控问题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四种情景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调控情景、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情景、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情景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下降幅度有限,均无法达到警度降低的目的;统筹协调情景下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得到缓和,到2020年将下降至“轻警”状态,说明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态势的缓和,需要压力、状态、响应系统的统筹管理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统筹调控。(7)从调控模式(包括总体调控模式及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水土流失地区、矿区、湖区等典型地区的调控模式)、区域调控(包括长株潭低山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湘北平原湖泊土地生态功能区、湘西山地山原土地生态功能区、湘中℡湘西南山地丘岗土地生态功能区、湘南山地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五个功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基于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法,运用WinQSB应用软件,制定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方案)、调控措施和策略等方面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有效调控与管理提供参考。

高元柳[8](2011)在《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土流失在我国已被列为首要生态问题,防止水土流失和加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近三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大量高速公路正在或即将建设在山区,其填挖方量大、桥隧多,是比较突出的人为侵蚀。本文深入探讨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机理与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其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防治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气候、土壤、地形、地质和植被等因素与水土流失量之问的回归关系及力学角度阐述山区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机理,分析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形式及阶段。根据调查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索分析湖南省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现状。(2)介绍常见的山区告诉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及方法。根据湖南省山区主要母岩类别、降雨集中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无防护堆积边坡、丌挖边坡作为量测场地,测算土壤侵蚀模数。对105个采石场、20个取土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测算不同取土方式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通过调查获得营运初期山区高速公路的土壤侵蚀模数。应用类比法对常德至张家界、常德至吉首等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量进行新增水土流失预测。(3)介绍常见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分别针对山区高速公路中主体工程区、弃土场、取土场、临时工程区介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阐述一种值得推广的水土保持技术—雷诺护坡技术,从雷诺石笼的结构特点、性能、设计计算办法、技术指标、施工工艺等方面非其进行详细分析。(4)通过常吉高速公路某路段进行工程实例分析,对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检验雷诺护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彭兰梅[9](2009)在《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体制及其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20年突飞猛进的建设发展,总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是在管理体制理论不足,国内尚无现成体制借鉴,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传统管理体制刚性作用下,在实践中认知、探索的。各地从各自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切合高速公路特点和运行规律的管理形式,呈现出多种体制并存的现象。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在公路交通领域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首先在研究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先进做法以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得到了可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借鉴的启示。接着,应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状,并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中建设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现存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原则、改革的体制环境和经验,从理论上论述了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的思路,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理论构建,提出了推行国有控股公司化管理。然后,从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系统着手,分析了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的特点,基于WBS划分了管理任务的结构,对运营项目维护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系统主要包含运营管理的路政、交通安全、收费、养护、通信监控、服务区以及环境管理七大内容,重点探讨了养护、路政、征费三大业务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应的管理要点。最后以潭耒高速公路项目示证了分析说明了国有控股公司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工作中的制度管理和理论中的精细化管理原理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为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建议。

湖南省物价局[10](2009)在《湖南省物价局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文中提出湖南省物价局公告2008年第2号HNPR-2008-38001根据《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函〔2008〕97号)要求,湖南省物价局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清理结果公布如下:一、湖南省物价局决定,废止《关于"五一"期间对部分企业生产用电实行优惠电价的通

二、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2 景观生态学
        1.2.3 生态系统连通性
        1.2.4 生态安全格局
    1.3 基础数据来源与处理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1.4.1 主要工作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湖南省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
        2.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湖南省环境质量现状与生态保护状况分析
        2.2.1 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2.2.2 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现状
        2.2.3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概况
    2.3 湖南省资源、经济与生态竞争力分析
        2.3.1 资源禀赋竞争力分析
        2.3.2 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分析
        2.3.3 生态环境竞争力分析
    2.4 湖南省已有的空间规划区划分析
        2.4.1 国家层级规划区划
        2.4.2 省本级规划区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省生态安全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2.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4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2.5 生境质量变化分析
    3.3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3.4 湖南省景观格局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3.4.1 类型水平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4.2 景观水平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5 湖南省生境质量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3.5.1 生境主要威胁源分析
        3.5.2 生境质量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分析过程
        4.2.1 研究方法
        4.2.2 分析过程
    4.3 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4.3.1 水源涵养评估
        4.3.2 生物多样性维护评估
        4.3.3 水土保持评估
        4.3.4 地下水调节及其脆弱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省生态源地识别
    5.1 引言
    5.2 生态源地概念内涵与其识别方法
        5.2.1 生态源地概念内涵
        5.2.2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AHP)的综合评估法源地识别
        5.2.3 基于最小覆盖集模型的源地识别优化方法
    5.3 基于AHP法的生态源地识别
        5.3.1 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3.2 生态源地指标因子计算
        5.3.3 基于AHP法的生态源地初步识别结果
    5.4 基于Marxan的最优保护区识别
        5.4.1 保护单元划分与基础数据整理
        5.4.2 模型参数设置
        5.4.3 识别结果
    5.5 湖南省生态源地识别结果与分析
        5.5.1 源地识别结果
        5.5.2 湖南省生态源地分布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南省生态廊道识别
    6.1 生态廊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6.1.1 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6.1.2 生态廊道的基础理论
        6.1.3 国内外生态廊道建设实践
    6.2 研究方法
    6.3 阻力面构建
        6.3.1 阻力面指标体系构建
        6.3.2 阻力面数据库的建立
    6.4 生态廊道识别
        6.4.1 生态廊道识别过程
        6.4.2 湖南省生态廊道识别结果
    6.5 不同阻力面情景下生态廊道的不确定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1 引言
    7.2 研究思路方法
        7.2.1 基于空间形态学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7.2.2 基于格局连通性的景观安全格局评价
        7.2.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3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7.4 生态关键路径与关键节点识别
    7.5 源地、廊道、节点重要性评价
        7.5.1 生态源地重要性评估
        7.5.2 廊道重要性评估
        7.5.3 节点重要性评估
    7.6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课题

(2)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土地利用
        2.1.2 生态系统
        2.1.3 生态服务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地域分异理论
        2.2.5 区位理论
        2.2.6 生态学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
        2.3.2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尺度
        2.3.3 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
        2.3.4 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2.3.5 湖南省相关研究进展
        2.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区域交通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区域交通
    3.2 土地利用概况
        3.2.1 各地类数量变化特征
        3.2.2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3.3 生态环境要素概况
        3.3.1 地形地貌
        3.3.2 气候气象
        3.3.3 河流水系
        3.3.4 植被
        3.3.5 土壤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4.2 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章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4.1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4.1.1 土地利用强度的界定
        4.1.2 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4.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4.2.1 洞庭湖区地形梯度的划分
        4.2.2 生态用地演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4.3 长沙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4.3.1 长沙都市区的圈层划分
        4.3.2 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5.1.2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2.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2.2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3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3.1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3.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4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4.1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4.2 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6.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演化机制
        6.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非平稳性
        6.1.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构建
        6.2.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2.2 GWR模型构建
    6.3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演化特征
        6.3.1 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2 区位条件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3 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4 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研究
    7.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1.1 提升城镇化质量
        7.1.2 合理规划道路建设
        7.1.3 推进经济转型
        7.1.4 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
    7.2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2.1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和类型划分方法
        7.2.2 生态用地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
        7.2.3 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
    7.3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3.1 景观指数计算方法
        7.3.2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化特征
        7.3.3 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区间数度量的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梳理与动态
        1.2.1 灾害脆弱性概念研究现状
        1.2.2 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灾害脆弱性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内涵与特征
        2.1.1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内涵
        2.1.2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特征
    2.2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
        2.2.1 农业洪涝灾害发生机理
        2.2.2 农业洪涝灾害发展机理
        2.2.3 农业洪涝灾害演化机理
    2.3 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2.3.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2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2.4 区间数基本理论
        2.4.1 区间数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
        2.4.2 区间数可能度与排序方法
        2.4.3 区间数度量在脆弱性评价中运用原理
第三章 基于区间数测度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
    3.1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架构
        3.1.1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原则
        3.1.2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要素
        3.1.3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目标
    3.2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过程与模型
        3.2.1 构建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3.2.2 构建基于区间数的评价指标测度
        3.2.3 确定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
        3.2.4 建立多地域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章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实证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湖南地理与气候特征
        4.1.2 地貌和水系特征
        4.1.3 土地资源与森林覆盖状况
        4.1.4 交通与水利防御工程状况
        4.1.5 人口与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4.1.6 洪涝灾害与保险状况
    4.2 脆弱性区间数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2.1 评价单元与数据处理
        4.2.2 脆弱性指标权重计算
        4.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治理方法与对策
    5.1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微观治理方法
        5.1.1 精准识别孕灾环境暴露性的核心因素
        5.1.2 精准规避区域农业洪涝灾害承灾体的暴露性
        5.1.3 精准预测致灾因子的强度和概率
    5.2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宏观治理对策
        5.2.1 科学建立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
        5.2.2 加快完善防灾减灾制度体系建设
        5.2.3 加大洪涝灾害脆弱性治理投资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态系统理论
    2.2 生态功能区理论
    2.3 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理论
    2.4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内涵界定
        2.4.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特征
        2.4.2 生态功能区类型与政府绩效考评差异化的关系
        2.4.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内涵界定
    2.5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逻辑基础与重要意义
        2.5.1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逻辑基础
        2.5.2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意义
    2.6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正面影响与潜在风险
        2.6.1 差异化考评带来的正面影响
        2.6.2 差异化考评的区的潜在风险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现状与问题
    3.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现状
        3.1.1 政策背景
        3.1.2 现行考核体系
        3.1.3 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实际操作
        3.1.4 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效果评价
    3.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绩效考评价值理念的偏差
        3.2.2 绩效考评机制的阻滞
        3.2.3 绩效考评方法的落后
    3.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问题的主要原因
        3.3.1 地方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颇
        3.3.2 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综合性影响
        3.3.3 现行政绩考评模式的因循沿袭
        3.3.4 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固化与钳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经验比较
    4.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国际经验
        4.1.1 英国生态政绩考评的实践与特点
        4.1.2 加拿大生态政绩考评的成效
        4.1.3 美国生态政绩考评的经验
    4.2 国内典型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主要经验
        4.2.1 注重政绩考评不考GDP:以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为例
        4.2.2 坚持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以长白山生态功能区为例
        4.2.3 强化流域跨界断面考核:以长江流域生态功能区为例
        4.2.4 推进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以陕西县域生态功能区为例
    4.3 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经验借鉴
        4.3.1 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实际,构建生态政绩的分类考评机制
        4.3.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考评对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4.3.3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构建常态化、差异化考核机制
        4.3.4 强化生态绩效评价,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模式构建
    5.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目标与原则
        5.1.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的目标
        5.1.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原则
    5.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价值取向
        5.2.1 绿色政绩价值取向
        5.2.2 生态政绩价值取向
        5.2.3 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
    5.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主体
        5.3.1 多元化考评主体的构成
        5.3.2 多元化考评主体的特点
        5.3.3 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5.4 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处理
        5.4.1 生态功能区的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处理
        5.4.2 部分指标说明
    5.5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方法
        5.5.1 政府绩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5.5.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信度与效度检测
    5.6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值的标准化以及权重确定方法
        5.6.1 数据标准化处理
        5.6.2 客观权重方法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差异化考评视角下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估
    6.1 湖南生态功能区评估对象选择
    6.2 湖南生态主体功能区政府绩效指标选择与权重确定
        6.2.1 湖南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考评指标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3 基于差异最大化的指标权重确定
        6.2.4 两种权重估算体系的结果比较
    6.3 指标权重系数的综合选择
        6.3.1 基于两种权重确定的权重系数
        6.3.2 现有模型的综合得分
        6.3.3 区县非主体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对比分析
    6.4 各二级指标估算结果的分析
        6.4.1 经济影响力指标分析
        6.4.2 经济发展指标评分分析
        6.4.3 生态发展评分分析
第7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对策选择
    7.1 以差异化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强化考核理念转变
    7.2 以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动能,强化考评指标设置
    7.3 以政府主导和多元参与为抓手,强化考评过程监督
    7.4 以公开透明和激励约束为保障,强化考核效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6)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提出
        1.1 中国水资源短缺
        1.2 流域的分割管理
        1.3 湘江的饮水安全
        1.4 打造东方莱茵河
    2 研究意义
        2.1 实践意义
        2.2 理论价值
    3 主要观点及内容框架
        3.1 主要观点
        3.2 主要内容
    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4.1 技术路线
        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动态
    1 水权管理模式研究
        1.1 水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管理
        1.2 水权管理机制的变迁
        1.3 水权管理模式研究的走向
    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实践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动态
    3 湘江流域水资源及补偿研究
        3.1 湘江流域水资源研究动态
        3.2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水权及水权交接
        1.2 流域及其生态补偿
        1.3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
    2 生态正义思想
        2.1 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2.2 当代环境伦理观
        2.3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
    3 生态补偿理论
        3.1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
        3.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3 生态价值及安全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水权交接理论基础
        4.1 资源流动理论
        4.2 资源替代理论
        4.3 区域协调理论
        4.4 比较优势理论
    5 流域补偿博弈论
        5.1 水权博弈条件
        5.2 水权交接协商
第四章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及成因
    1 湘江流域的战略地位
        1.1 湖南自然资源宝库
        1.2 湖南经济社会主要命脉
        1.3 湖南的黄金水道
    2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污染生态补偿的难题
        2.2 水量生态补偿的不确定性
        2.3 产业转型生态补偿的困境
        2.4 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之急
    3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问题的成因
        3.1 行政分割管辖
        3.2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3.3 水权理论研究不足
        3.4 管理机制不健全
        3.5 缺乏公众参与
    4 湘江治理机制创新的历史机遇
        4.1 大江大河治理的国策
        4.2 湘江治理的湖南政策
第五章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
    1.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的构思
        1.1 水权交接补偿的选择
        1.2 水权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势
        1.3 水权交接机制的深拓展
    2 水权生态补偿的主客体
        2.1 主客体的界定
        2.2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主体
        2.3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客体
        2.4 主客体相关性
    3 水权生态补偿的依据
        3.1 水资源生成投入
        3.2 水资源保护成本
        3.3 水量供求关系
        3.4 市界水质状况
        3.5 代际补偿成本
    4 水权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
        4.1 测算方法及选取
        4.2 水量调整系数及测算
        4.3 水质调整系数及测算
        4.4 代际补偿系数及测算
        4.5 水权生态补偿标准初步测算
        4.6 水权标准测算的可信度评估
    5 交接点与交接原则
        5.1 交接点的勘定
        5.2 水权交接原则
        5.3 水权交接信息公开
    6 水权生态补偿路径
        6.1 行政路线
        6.2 市场路线
    7 水权生态补偿方式
        7.1 节流型补偿
        7.2 开源型补偿
    8 水权生态补偿的协同
        8.1 路线协同
        8.2 方式协调
第六章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与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评估
    1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的改良
        1.1 改良条件
        1.2 水足迹评估模型的改良
    2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
        2.1 可使用水权核算
        2.2 水足迹核算方法及选取
        2.3 湘江流域水盈余/赤字计算
    3 湘江流域行政区水足迹计算
        3.1 基本数据与虚拟水估算
        3.2 长株潭三市水足迹初步估算
        3.3 长株潭三市水盈余/赤字评估
    4 水生态盈余/赤字与水权责任的一致性
        4.1 株洲-湘潭水权补偿与水权行政外部性
        4.2 株洲-湘潭水权责任与补偿的相关性
第七章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综合管理
    1 成立湖南湘江流域管理局
        1.1 办公室的职能
        1.2 下设专门协调委员会
        1.3 下设湘江流域水银行
    2 强化垂直管理
        2.1 专项基金垂直管理
        2.2 交接点的垂直管理
        2.3 水权垂直配置
    3 立《湘江法》
        3.1 《湘江法》的政策基础
        3.2 《湘江法》的核心内容
        3.3 《湘江法》的法律责任
    4 强化地方配套机制
        4.1 提升居民的思想认识
        4.2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升级
        4.3 打造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
    5 加强科学研究
        5.1 支持湘江特色的科研项目
        5.2 完善湘江预警系统研究
    6 鼓励公众参与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湘江流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理想选择
        1.2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的标准不能完全市场化
        1.3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
        1.4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一条生态河流治理的发展方向
    2 可能的创新点
        2.1 构建了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
        2.2 完善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内涵
        2.3 提出水权交接补偿、行政外部性、虚拟水市值计算法等新概念和方法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3.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1.3.3 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研究现状
        1.3.4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及其预警调控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研究
        1.5.2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1.5.3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研究
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研究
    2.1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内涵
        2.1.1 土地生态安全的内涵
        2.1.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内涵
        2.1.3 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的内涵
    2.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3 突变理论
        2.2.4 系统论
        2.2.5 生态幅理论和耐受性定律
        2.2.6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7 人地关系理论
        2.2.8 控制论
    2.3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基本内容和流程
    2.4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系统组成
        2.4.1 信息收集与整理系统
        2.4.2 预警分析系统
        2.4.3 预报系统
        2.4.4 调控系统
    2.5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基本方法
        2.5.1 预警方法分析
        2.5.2 调控方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3.1 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3.1.2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
        3.1.3 社会经济条件状况
    3.2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现状结构分析
        3.2.2 现状特征分析
    3.3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 土地退化明显
        3.3.2 人地矛盾突出
        3.3.3 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3.3.4 局部地区土地破坏明显
    3.4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土地资源安全性评估
        3.4.1 生态足迹的内涵及测算方法
        3.4.2 生态足迹的测算
        3.4.3 土地资源安全性判定
    3.5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分析
    4.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4 指标解析
        4.1.5 指标安全标准的确定
    4.2 警情分析方法
        4.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2.3 计算预警指数
    4.3 警情评判标准
    4.4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分析
        4.4.1 各子系统生态安全警情分析
        4.4.2 土地生态系统总体安全状况警情分析
    4.5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空间格局分析
        4.5.1 现状空间格局分析
        4.5.2 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分析
    4.6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分析
        4.6.1 研究方法及指标的确定
        4.6.2 计算过程与结果
        4.6.3 影响机制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预测
    5.1 预测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5.1.2 RBF的网络学习
        5.1.3 模型学习效果检验
    5.2 RBF在Matlab中的实现
        5.2.1 Matlab概述
        5.2.2 网络输入层和输出层的确定
        5.2.3 基于Matlab的RBF预测模型设计
    5.3 预测过程
    5.4 预测结果分析
        5.4.1 各子系统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分析
        5.4.2 土地生态系统总体警情演变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研究
    6.1 调控目标
    6.2 调控模拟
        6.2.1 调控情景设置
        6.2.2 基于情景分析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分析
    6.3 调控模式
        6.3.1 总体调控模式
        6.3.2 典型地区调控模式
    6.4 区域调控
        6.4.1 长株潭低山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
        6.4.2 湘北平原湖泊土地生态功能区
        6.4.3 湘西山地山原土地生态功能区
        6.4.4 湘中—湘西南山地丘岗土地生态功能区
        6.4.5 湘南山地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
    6.5 土地利用结构调控
        6.5.1 调控方法的选择
        6.5.2 调控模型设计
        6.5.3 调控结果及分析
    6.6 调控措施和策略
        6.6.1 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维护土地生态功能
        6.6.2 改革土地管理方式,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6.6.3 强力推进耕地资源保护,稳定耕地数量和质量
        6.6.4 提高技术支撑水平,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6.6.5 协调相关利益各方关系,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6.6.6 走“两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山区高速公路特点
    1.3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发展
        1.3.1 国外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发展
        1.3.2 国内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第2章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现状及机理
    2.1 概述
    2.2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现状—以湖南省为例
    2.3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机理
        2.3.1 水力侵蚀
        2.3.2 重力侵蚀
        2.3.3 混合侵蚀
        2.3.4 风力侵蚀
    2.4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分类
        2.4.1 水土流失的基本类型
        2.4.2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基本类型
第3章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3.1 概述
    3.2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
    3.3 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及方法
        3.3.1 数学模型法
        3.3.2 实地测试法
        3.3.3 类比预测法
        3.3.4 物理模型预测法
    3.4 新增土壤侵蚀量计算
        3.4.1 预测模型对比
        3.4.2 边坡水土流失强度典型地块调查
        3.4.3 采石场、取土场水土流失强度调查
        3.4.4 营运期和施工期水土流失侵蚀模数
第4章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
    4.1 概述
    4.2 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4.3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
        4.3.1 主体工程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3.2 弃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3.3 取土场水土保持措施
        4.3.4 临时占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3.5 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4.4 雷诺护坡技术研究
        4.4.1 雷诺石笼结构特点
        4.4.2 雷诺石笼性能研究
        4.4.3 雷诺护坡设计计算方法
        4.4.4 设计计算模型分析
        4.4.5 技术指标
        4.4.6 Gawacwin应用软件
        4.4.7 雷诺护坡技术施工工艺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水土流失预测
        5.2.1 预测时限
        5.2.2 预测方法
    5.3 雷诺护坡设计与施工
        5.3.1 自然状况
        5.3.2 雷诺护坡设计
        5.3.3 雷诺护坡计算
        5.3.4 雷诺护坡施工
    5.4 防治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体制及其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服务于高速公路管理的现实需要
        1.2.2 具体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并丰富现代管理理论体系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国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借鉴及启示
    2.1 美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研究
        2.1.1 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及其相应职能
        2.1.2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的体制与方法
        2.1.3 美国高速公路运营
    2.2 法国高速运营公路管理体制
        2.2.1 法国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
        2.2.2 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及其相应职能
        2.2.3 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制度
    2.3 日本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
    2.4 意大利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
        2.4.1 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公司
        2.4.2 意大利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及其相应职能
    2.5 澳大利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
        2.5.1 特许经营制度
        2.5.2 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及其相应职能
    2.6 国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2.6.1 国外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分析
        2.6.2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的共同特点
        2.6.3 发达国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启示
    2.7 小结
第3章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研究
    3.1 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与运营的特点分析
        3.1.1 高速公路的特点分析
        3.1.2 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特点
        3.1.3 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特点
    3.2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现状
        3.2.1 全国高速公路管理基本体制
        3.2.2 两类体制的对比分析
        3.2.3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4 制约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3.2.5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发展的环境
        3.2.6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阶段管理经验
    3.3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理论构建
        3.3.1 高速公路运营阶段管理的发展趋势
        3.3.2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3.3.3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立时应考虑的问题
        3.3.4 建立国有控股公司管理体制的理论设计
    3.4 现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体制分析
        3.4.1 湖南高速公路的发展状况
        3.4.2 现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机构管理体制
        3.4.3 现代投资股份有公司资产组成
        3.4.4 国有控股公司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系统分析
    4.1 WBS方法概述
        4.1.1 WBS的概念
        4.1.2 WBS的目的
        4.1.3 建立项目WBS的原则
        4.1.4 建立项目WBS的方法
        4.1.5 工作分解结构的优点
        4.1.6 工作分解结构的步骤
        4.1.7 工作分解结构词汇表
        4.1.8 WBS编码设计
    4.2 基于WBS的高速公路管理任务结构
        4.2.1 基于WBS的建设管理的任务结构
        4.2.2 基于WBS的运营管理任务结构
    4.3 运营项目维护管理的系统分析
        4.3.1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
        4.3.2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系统
        4.3.3 高速公路征费系统
        4.3.4 运营管理系统的风险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潭耒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的研究
    5.1 潭耒分公司管理概况
    5.2 潭耒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分析
        5.2.1 潭耒高速公路项目WBS任务分解
        5.2.2 潭耒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的风险分析
        5.2.3 精细化管理的构建
    5.3 潭耒分公司的运营管理制度
        5.3.1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
        5.3.2 征费稽查管理
        5.3.3 路政安全管理
        5.3.4 养护管理
    5.4 潭耒分公司养护管理
        5.4.1 养护工程管理体制
        5.4.2 养护管理市场化分析
        5.4.3 养护管理制度与办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湖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 黄璐. 湖南大学, 2019(01)
  • [2]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D]. 戴云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3]基于区间数度量的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D]. 何宇轩.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4]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D]. 杨晓军. 湘潭大学, 2018(12)
  • [5]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J].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17(12)
  • [6]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傅晓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7]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徐美.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8]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D]. 高元柳. 湖南大学, 2011(05)
  • [9]高速公路项目运营管理体制及其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D]. 彭兰梅. 湖南大学, 2009(02)
  • [10]湖南省物价局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J]. 湖南省物价局. 湖南政报, 2009(04)

标签:;  ;  ;  ;  ;  

湘邵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