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银行组织机构的创新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迟榕[1](2021)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连续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从促进发展、异军突起、规范发展到警惕风险、健全监管,呈现了互联网金融这5年的发展周期,同时也显示出互联网金融行业5年来经历了从迅速发展到规范整治的过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发展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在客户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传统国有商业银行为了继续保持优势,必须积极应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入转型期,进行组织变革,来适应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组织变革理论,克—金组织变革模式,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产品与服务方面、战略与结构方面、人员与文化方面组织的变革要求及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在目标、组织安排、人员、方法、社会因素五个方面的组织现状,最后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组织变革,通过对信息资源分析与梳理、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重视科技人才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与领导、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五个方面进行变革,来巩固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期望通过变革,传统国有商业银行能实现变革创新,在金融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导地位不变。
潘博[2](2020)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将城市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衔接起来,以发挥党组织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党的基层政权、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绩效,是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议题,也是亟待学术界予以系统、深入探讨的理论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城市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衔接的具体形式,一般呈现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这一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关系模式,中国的“国家-社会”呈现出“政党-政府-社会”三分的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依托该关系模式,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主导作用,以强化国家能力的方式提升着治理绩效;而且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的政党,这一核心的政治价值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契合,能够保障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因此,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中国之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契合中国独特的国情、党情和社情的治理模式,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西方社会治理模式的显着特征和巨大优势。从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属性审视,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特定形态的政治系统;而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党建引领”,可以被视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特定政治功能。政治系统的生存、发展和作用,需要通过获取不断信息、能量来达成;而这要求政治系统不仅需要不断调适、优化自身的结构,也需要持续与外部环境进行良好、有效的互动。鉴于此,城市基层党组织实现“党建引领”政治功能的前提和关键,在于明确与外部环境展开良好互动的有效途径,即充分结合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逻辑,并将其融入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之中,以期实现“‘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和“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逻辑”之间更为精准、有效的衔接。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呈现出党的领导发挥自上而下的整合作用、多元主体围绕治理目标展开协同合作和强调治理主体履行自身责任三方面显着特征,这也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未来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相较于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多中心治理和合作治理等社会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因为其在强调自上而下的有效整合、以协调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发挥权威性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对各项治理要素的无缝隙整合等方面,与我国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和关键特征最为契合,而且该理论的理论内涵最为丰富,所以可以将整体性治理视为最适合描述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情境和阐释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逻辑的治理理论。结合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机制,可以将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逻辑归纳为:在“党建引领”的积极作用下,以强化自上而下的有机统合打破碎片化治理的“多中心”倾向,通过协调主体间关系建设“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并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的基础上推进治理成果的社会共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逻辑为归纳和建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奠定了基础。只有将治理逻辑融入到”党建引领”的运作逻辑中,才能保证运作逻辑真正契合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境、现实需求和客观规律,使运作逻辑更加具有现实指向性、情境针对性和内容系统性,从而在“党建引领”的运作逻辑中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充分结合。对于城市基层党组织而言,这是自身政治功能的发挥,是在城市中的执政行为,也是自身政治目标和政治主张的实现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归纳为:城市党组织通过自身的执政行为,将政策目标、治理需求、组织结构和机构职能等要素统一纳入整体性的框架中,以协调、整合、信任和责任为着力点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的“良好治理”的治理目标、进而实现自身政治目标和政治主张的过程。该运作逻辑为构建强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引领”的具体实践路径,奠定了结构性框架、主导性价值观念、治理原则导向和整体思路等学理基础。诚然,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所明确的,是我国城市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构想和重要导向;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而言是很重要的,这凸显出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并整合到实践路径之中的重要性。从相关的既有经验审视,我国在单位制时期,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所呈现的发挥精英人物的积极作用、培育邻里间稳定的熟人关系等经验,可以被适当转化、整合到当前的“党建引领”之中;从近些年“党建引领”的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珠海市“青春党建”等优秀案例中,可以汲取关于“党建引领”优化治理资源获取配置、动员和组织治理参与的优秀经验;而在批判地借鉴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汲取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活动经验,以及美国城市社区治理中重视公民和社会组织作用等经验。由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和社会原子化加剧等一系列变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在发挥协调、整合、信任和责任作用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不仅包括一些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亦涵括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情境中出现的可能弱化“党建引领”政治功能的所有其他问题。通过对相关的实践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部分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一些治理要素处于高度离散化状态、部分社会场域内存在信任水平过低的现象、部分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失责现象等四方面问题,这意味着城市基层党组织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实践路径来应对来自自身和治理情境的双重挑战。当然,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提供了问题导向,同时也是强化“党建引领”的良好契机。因此,应当依循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这一框架,以现实问题为问题导向,结合中外相关治理经验,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为依归,从“以党建引领强化对治理中信息共享、社会认知和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党建引领对科层制行政体制、城市治理空间和社会中产阶层的整合”、“以党建引领强化互信的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以党建引领强化多元协同监督、强化问责机制实效和培育责任文化促进履责”等四个方面构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虽然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政治过程,但从其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和作用、符合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契合社会治理发展规律等方面审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党建引领”能够不断从协调、整合、信任和责任四个方面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实现党建引领下城市基层社会的“良好治理”目标,并实现“强化党的城市基层政权”和“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绩效”的双向互促,从而最终使“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强化“中国之治”的国际话语地位的重要途径。
杜笑阳[3](2020)在《中国建设银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研究》文中提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日趋复杂,外资银行不断进驻,民营商业银行次第开立,国有银行面临创新转型严峻局势,银行业竞争激烈,然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组织仅仅依靠管理层对员工下达指令、员工仅仅完成职责内的事情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建设银行的转型节奏,为了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组织对员工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员工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工作。基层青年员工是中国建设银行创新转型的中间力量,需要基层青年员工发挥创造性的工作越来越多,基层青年员工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灵活。JS支行作为建行H省分行最大的二级行且位于省会城市,基层青年员工占比50.37%,如何充分有效地调动青年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决定该行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建行JS支行基层20位不同岗位青年员工的访谈、262位不同岗位青年员工的问卷调查,在国内外相关实证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探索该企业基层网点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现状及个人素养、工作设计和组织环境对员工工作主动性的影响,并给出提升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该单位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自我评价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得分为2.83。影响该单位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大多数基层青年员工认为个人素养对工作主动性影响最大,组织环境影响次之,最后是工作设计。其中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明晰的岗位职责及权责关系,企业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认可及奖励分列各维度影响程度第一位。结合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现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结果,从个人素养、工作设计和组织环境三方面入手,采取提升员工职业人格、工作能力,明确工作流程及内容,建立有效岗位轮动机制、健全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组织环境等措施提升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本研究一方面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求员工主动性的影响因素,为建行JS支行提高基层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为其他组织在激发员工工作动机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媛媛[4](2020)在《扁平化趋势下H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对优秀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银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能为银行规避风险奠定基础。各商业银行间对优秀人力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H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其特殊的体制,人员激励措施没有其他现代化商业银行灵活,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短板。在人才引进通道不畅的情况下,银行自身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组织架构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构建适合H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组织架构可以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驾护航。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组织架构与现代银行发展难以匹配,寻找适合H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便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成效。由此可见,在扁平化趋势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笔者选取邯郸分行进行实证研究,先对现状进行描述,进而对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配置这两个方面做深度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调查数据并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将影响组织扁平化的17个因素进行降维处理,筛选出影响组织扁平化的主要因素,即人员素质因素、人员结构因素、组织架构因素、信息沟通因素和培训体制因素这五项因素,再结合H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组织扁平化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人员素质、架构岗位、信息沟通、人员结构、文化培训五个问题,对组织扁平化、部门岗位、人员配备、沟通机制、培训机制方面进行方案设计,同时提出提高人员素质水平、精确人力资源规划、疏通内部沟通渠道、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完善人员培训制度五点保障措施来保证设计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李儒雅[5](2020)在《NF行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在经济学家赵伟的观点当中,所有的竞争都来源于执行力,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解决竞争中所遇到的难题,而执行力通常会与管理的方式密切相关[1]。在当下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技术和企业的发展来看,在世界市场中受到内外两方的竞争压力。竞争的激烈性,使得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执行力,而员工执行力作为企业执行力中一重要环节,其有效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改善在市场中所占据的地位。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NF行也开始在本金方面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市场的需求和利润方面的指引来改善竞争中所遇到的难题,但是对政策性银行的员工来说,他们不会受到业绩方面的较大压力,造成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NF行内外部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地与不断深化,业务范围不断拓宽,服务功能日益健全,新旧环境差异、新旧政策交替、新旧理念冲击给基层一线员工的队伍建设、组织管理、业务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银行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日益成为落实组织战略并最终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保障。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员工执行力日益成为NF行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NF行P市分行为实例展开探究,从相关研究理论和执行力影响因素着手,结合NF行P市分行员工执行力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其基层员工执行力建设存在问题,并探究和归纳问题的成因,NF行P市分行员工执行力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集中于:个体维度的执行能力提升;组织结构和内部部门分工;集约化运营流程建设,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执行力价值观导向以及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P市分行实际情况,提出提升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的策略建议,即:加强高素质员工队伍建设;高效推进运营集约化改革;完善考核激励保障体系;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构建清晰的组织价值导向;健全管理人员培养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本文以P市NF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体制改革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提升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P市NF行基层员工执行力提升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对同类政策性银行员工执行力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苏晓嫚[6](2020)在《工商银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伴随着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中小型银行遍地开花,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外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取得优势,就必须加速转型的步伐。营业网点作为银行对外的窗口,立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是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阵地,是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资源,也是贯彻普惠金融、服务人民的重要载体。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提升竞争优势,就需紧紧把握其“网点优势”,顺应时代做好网点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银行基层营业网点的经营活力、发展动力、综合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工商银行连续几年都作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让世界为之瞩目,2015年,工行正式发布e-ICBC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经过两年的发展,在2017年,工行再次宣布e-ICBC 3.0智慧银行战略正式出台,这说明在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和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工行始终坚持推进传统金融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而工行YZ分行作为一家二级分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个性化的问题,在内外部多重因素交织下,工行YZ分行省内考核排名都在后列徘徊,市场份额始终无法突破同业(国有银行)第三的排名,竞争发展能力提升缓慢,这就需要从银行最接触客户最贴近市场的源头——基层网点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以工行YZ分行为例,利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挖该行基层网点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网点布局滞后、市场份额下降、经营管理低效、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并围绕上述问题从渠道建设、营销工作、内部机制、选人用人四个方面行了原因剖析,在进一步总结内外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得出该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的分析与判断,从网点运营、经营、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对该行如何进行网点转型提出对策,其中,网点运营转型对策包括调整优化转型基层网点布局、优化网点岗位劳动组合、畅通行内协作通道;网点经营转型对策包括强化全员产品营销职能、实现网点智慧转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网点管理转型对策包括突出网点营销服务职能、完善网点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网点内部管理工作;网点人员转型对策包括加强网点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员工考核管理办法、营造健康企业文化氛围。本文正是从工行YZ分行实际状况出发,通过研究探索其基层网点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该行实践操作的方案。
魏琪[7](2020)在《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也逐渐积累了极大的金融风险。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防范金融风险,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主管部门颁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简称为“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对涵盖银行理财等的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统一的规范,颠覆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原有模式。ZS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商业银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各银行的理财业务都面临着产品转型和市场洗牌的挑战,对ZS银行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理财业务发展与转型的重大机遇。本文首先对投资理财和服务营销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了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定。并对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以及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拥有的内部条件和业内竞争环境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 ZS银行理财业务在资管新规下可行的发展策略。ZS银行目前在理财业务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为应对资管新规带来的变化,ZS银行在理财业务上应该采用SO策略,尽快抓住外部机遇,扩大领先优势,主要发展策略包括产品开发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策略三个方面。其中产品开发策略是基础,要将传统理财产品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造,形成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体系;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体系建设难以一蹴而就,是ZS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护城河,是决定银行理财业务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保证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ZS银行还需要建立适应理财业务发展的综合性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风控合规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化。
高萌阳[8](2020)在《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金融行业的正在飞速的发展,股份制银行异军突起,城市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与扩张。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划分正在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变局时代,人才在这种竞争中成为各家行争夺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发挥出绩效考核的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有效的激励员工,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是一门需要长期的研究课题。基层员工是银行里面最大的群体,提升和鼓励基层员工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心。近几年,随着手机银行、移动网络支付的普及,智能银行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银行开始更多的关注营销和零售条线的工作。以Z银行为例,综合柜员的角色开始被越来越弱化,导致很多运营条线的人员工作逐渐被轻视,运营条线人员满意度低,离职率不断增高,很多优秀的员工不断流失。虽然近几年Z银行在基层员工激励上面也做出了很多改进和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并不明显。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对于研究的主体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掌握Z银行目前在运营条线基层员工的激励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也发现,运营条线基层员工对于Z银行目前的激励现状仍存在很多不满,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以Z银行基层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为核心,在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Z银行作为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始终坚持“精品市民银行”、“商贸物流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专家”的定位,本文在数据和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Z银行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人员培训、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今后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郭磊[9](2020)在《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有效的保险监管是保险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的现代保险业自1979年全面恢复至今,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逐步成熟。保险业在支持社会生产、保障民生、资金融通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基层的保险市场发展混乱,各种问题和风险突出。这和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长期分业监管形模式下,保险监管呈现出地方监管空白、地方缺少立法参与权和自主权等问题。基层保险监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部门的强制性干预和行业内部自律,而监管的改革和发展严重落后于保险行业的发展。银、保监管的优化整合,有利于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对金融市场全面管理、有利于监管资源的整合,顺应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强化金融监管的新趋势。机构改革结束后,X市基本上解决了银行与保险分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弥补了X市保险监管的空白,初步达到了此次机构改革的目的。但是由于在监管体制的制度设计中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基层监管改革缺乏针对性的工作安排,现阶段存在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手段滞后、监管人才建设滞后和非现场监管效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影响了改革后整体监管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文是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的大背景下,根据政府监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次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现实意义,以及改革后X市银保监分局在保险监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保险监管在基层监管中普遍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的工具、手段和能力的相对滞后,非现场监管系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与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保险行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问题。当前,针对改革后基层保险监管遇到的问题,亟需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培育监管文化、提高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加强同地方政府和人行之间的协作,提升行业自律的有效性,并引导监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好基层保险监管的效能。
许创强[10](2020)在《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治理架构,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进一步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述与新方略,为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南。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命脉,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应主动把握新时代金融业发展新形势、新常态与新机遇,充分认识到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增强做好国有金融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在党建任务与银行业务融合、党建功能与企业治理均衡、政治优势与经济效率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兼顾等方面,尚存在不少棘手问题与现实挑战。鉴于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理念、掌握党建工作新要求、把握党建工作新目标。通过创新和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多重机制,探索系统、有效的党建工作新路径,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打造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示范与标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应有力量。本文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为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立足于我国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代表性,综合应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较为全面地展开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及其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机遇、瓶颈及成因;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以及路径创新。论文第一章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及其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开篇。国有商业银行在行业属性、历史脉络与功能定位的差异性,使得其党建工作呈现自身独特性。首先,从经营对象、经营业务、经营原则、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差异,认识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一般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其次,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区间为划分尺度,分阶段回顾党的领导下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及其党建工作变迁。再次,从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构建中国特色银行制度的现实选择以及国企改革发展、走向世界的内在需求,指出加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的迫切性。论文第二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瓶颈及成因为主题。把握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分析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瓶颈及其成因,才能找准找对其党建工作创新的抓手。首先,从经济新常态下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面对的新环境、新特点、新格局,发掘其重要机遇。其次,从党建工作未能有效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未能深度融入银行经营管理、未能完全遏制金融腐败、未能有力约束金融行业薪酬过高等方面,指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主要瓶颈。再次,从党组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模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脱节、国有商业银行领导人员监督与管理滞后、党组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方式分化等方面,分析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瓶颈的成因。论文第三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为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提供基本指引,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与深入贯彻落实。首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科学方法推进、改革创新精神培育与正确价值理念引导,深化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认识。其次,掌握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在强化政治领导核心、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肩负历史重任等方面的新要求。再次,以中央部署为引领、以基层网点为抓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党建工作覆盖面、破解党建工作难题,把握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新目标。论文第四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为主题。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多重机制创新,是包括运行、激励、制约、联络、保障等环节的相互整合与结构优化,贯穿于党建工作融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全过程,有效支撑总行、分行、支行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辅相成和有序运作。首先,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经营相结合,以党建提升经济效率,优化运行机制。其次,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政绩相结合,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再次,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纪检相结合,加强廉洁自律建设,夯实制约机制。其四,促进不同层级的党组织互动以及党员职工之间的人文沟通,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活力,构筑联络机制。最后,以全面的制度建设为后盾,为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保驾护航,形成保障机制。论文第五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收篇。加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路径创新,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致力纠正党务领导者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状况、扭转党建队伍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不深入的局面、克服党建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提升银行党员职工综合素质水平,锻造国有商业银行高水平党务工作队伍。其次,从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增强党建工作技术含量、加强校企合作、引进党务专员等方面,创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方式。再次,通过发掘党建工作的特色与优势、细化党建品牌构建方法与增强党建品牌传播,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品牌化。最后,通过提升党组织引领力、强化党建工作落实力、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夯实党建工作监督力,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党建工作。
二、基层银行组织机构的创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银行组织机构的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组织变革 |
2.2 理论背景 |
2.2.1 组织变革相关理论 |
2.2.2 克—金组织变革模型 |
2.3 分析框架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
3.1.1 非现金支付业务不断增加 |
3.1.2 管理层级多 |
3.1.3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3.1.4 沟通不畅 |
3.1.5 工作流程繁琐 |
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成因 |
3.2.1 大数据运用不充分 |
3.2.2 组织结构不合理 |
3.2.3 不重视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偏低 |
3.2.4 管理层官本位思想严重 |
3.2.5 创新发展不足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变革要求及路径 |
4.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变革要求 |
4.1.1 发展技术 |
4.1.2 创新产品与服务 |
4.1.3 提升工作效率 |
4.1.4 准确定位、精细化管理 |
4.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变革路径 |
4.2.1 分析梳理信息资源 |
4.2.2 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 |
4.2.3 重视科技人才,提高综合素质 |
4.2.4 加强沟通与领导 |
4.2.5 优化工作流程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城市基层社会中党的建设相关研究 |
(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 |
(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 |
(四)对既有研究的评析与总结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党建引领 |
(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
(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
二、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
(一)政党功能理论 |
(二)国家治理理论 |
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 |
(一)“党建引领”是城市基层党组织重要的政治功能 |
(二)我国城市基层社会中的治理逻辑 |
第二章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生成机理 |
一、“政党-政府-社会”模式下党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性作用 |
(一)不同的现代国家衍生路径:党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前提 |
(二)“政党-政府-社会”关系模式及其分析框架的提出 |
(三)党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性作用 |
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治理历程中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治理历程 |
(二)坚持党的领导: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治理的成功关键 |
三、依据“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达成治理的核心价值目标 |
(一)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 |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与治理价值的内在契合 |
第三章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 |
一、协调逻辑:打破治理主体间的协同障碍 |
(一)以对治理资源的吸收、整合与调配能力来协调治理资源配置 |
(二)以“刚性”+“软性”相结合的协调方式强化协调能力 |
(三)以主流治理文化潜移默化地协调个体行为和主体间关系 |
二、整合逻辑:推动治理要素形成有机整体 |
(一)整合目标:型塑政社互嵌的一体化结构 |
(二)整合形式:发挥“元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 |
三、信任逻辑:为主体间合作提供社会资本支持 |
(一)以执政合法性补强城市基层社会的政治信任存量 |
(二)以政治信任提升城市基层社会的社会信任水平 |
四、责任逻辑: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履责保障 |
(一)以问责机制嵌入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责的内在逻辑 |
(二)以问责机制嵌入推进“党建引领”的关键着力点 |
第四章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可借鉴的相关经验 |
一、“后单位”时代对单位制经验的汲取和转化 |
(一)充分发挥社会中精英人物的积极作用 |
(二)邻里间形成了稳定的熟人社会关系 |
(三)对单位制经验的借鉴 |
二、国内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借鉴 |
(一)以“党建引领”协调资源获取和配置的案例 |
(二)以“党建引领”组织和动员治理参与的案例 |
三、对国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相关经验的理论借鉴 |
(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经验借鉴 |
(二)美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相关举措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部分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
(一)部分场域的信息壁垒导致主体间的协同阻碍 |
(二)部分社会主体的认知偏差导致协同阻碍 |
(三)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导致协同阻碍 |
二、一些治理要素处于高度离散化状态 |
(一)政府机构“条块分割”导致政府治理要素的离散化 |
(二)权责不对等导致城市社区组织统合能力弱化 |
(三)中产阶层的治理参与意愿和水平依然偏低 |
三、部分社会场域内存在信任水平过低的现象 |
(一)一些居民对基层政府和“过度行政化”社区缺乏信任 |
(二)一些居民对治理活动中的其他社会成员缺乏信任 |
四、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失责现象 |
(一)一些党员干部存在形式主义问题 |
(二)少数代理方存在贪污腐败的现象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
一、提升对治理中信息共享、社会认知和利益关系的协调水平 |
(一)以党建引领推动治理信息的共享与协同 |
(二)以党建引领强化社会认知的调适与型塑 |
(三)以党建引领推进利益关系的协调和优化 |
二、强化对科层制行政体制、城市治理空间和社会中产阶层的整合 |
(一)以党建引领推动对科层制行政体制的有机整合 |
(二)以党建引领推动对城市治理空间的有机整合 |
(三)以党建引领推动对中产阶层的有机整合 |
三、以培育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提升信任存量和增量 |
(一)以强化情感纽带和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政治信任 |
(二)以型塑诚信文化和强化居民接触培育社会信任 |
四、以强化多元协同监督、提升问责机制实效和培育责任文化促进履责 |
(一)型构针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监督体系 |
(二)以科学问责决策和用好问责结果强化问责实效 |
(三)培育政府和行政化社区内的责任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建设银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个人主动性概念 |
2.2 自我决定理论 |
2.3 综合激励理论 |
第3章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建行JS支行基本情况 |
3.1.1 建行JS支行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员工结构 |
3.2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3.2.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2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整体工作主动性现状 |
3.2.3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存在问题 |
3.2.4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提升对策 |
4.1 优化员工工作设计 |
4.1.1 工作流程及内容 |
4.1.2 建立有效岗位轮动机制 |
4.2 营造良好组织环境 |
4.2.1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4.2.2 营造主动的企业工作氛围 |
4.2.3 塑造领导者风格 |
4.3 提升员工个人素养 |
4.3.1 提升员工职业人格 |
4.3.2 提升员工工作能力 |
4.3.3 提升员工体智方面 |
第5章 建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提升的保障措施 |
5.1 管理制度保障 |
5.1.1 优化内控管理机制 |
5.1.2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
5.1.3 改善人员晋升制度 |
5.2 企业文化保障 |
5.3 金融科技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建设银行 JS 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4)扁平化趋势下H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相关概念 |
2.1.1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
2.1.3 扁平化趋势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
2.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相关理论 |
2.2.1 人岗匹配理论 |
2.2.2 人组织匹配理论 |
2.3 组织扁平化相关概念 |
2.3.1 组织扁平化概念 |
2.3.2 组织扁平化特点 |
2.3.3 扁平化趋势下组织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
2.4 组织扁平化相关理论 |
2.4.1 指挥链理论 |
2.4.2 管理幅度理论 |
2.4.3 集权与分权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国有商业银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H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
3.1.1 H国有商业银行邯郸分行现状 |
3.1.2 H国有商业银行邯郸城区一级支行现状 |
3.1.3 H国有商业银行邯郸城区二级支行现状 |
3.2 H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2.1 人员综合素质较薄弱 |
3.2.2 人员结构趋向老龄化 |
3.2.3 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 |
3.2.4 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 |
3.2.5 员工培训制度不完善 |
3.3 H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
3.3.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模型设计 |
3.3.3 组织扁平化因子分析 |
3.3.4 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扁平化趋势下H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设计 |
4.1 H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分析 |
4.1.1 我国商业银行和现代化银行人力资源配置和组织架构的差距 |
4.1.2 H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
4.2 国外银行扁平化改革实践 |
4.2.1 美国银行扁平化改革实践 |
4.2.2 德国商业银行扁平化改革实践 |
4.3 H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 |
4.3.1 组织结构设计 |
4.3.2 部门岗位设计 |
4.3.3 岗位人员配置 |
4.3.4 沟通机制设置 |
4.3.5 培训机制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
5.2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 |
5.3 合理调整岗位比例 |
5.4 疏通内部沟通渠道 |
5.5 完善人员培训制度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调查问卷 |
(5)NF行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层员工执行力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基层员工 |
2.1.2 基层员工执行力 |
2.2 基层员工执行力相关理论 |
2.2.1 基于组织维度的执行力决定理论 |
2.2.2 基于个体维度的执行力决定理论 |
第三章 NF行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建设现状 |
3.1 NF行P市分行简介 |
3.1.1 P市分行概况 |
3.1.2 P市分行机关组织结构 |
3.1.3 P市分行主要部室分工 |
3.2 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建设现状 |
3.2.1 P市分行基层员工构成 |
3.2.2 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四章 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情况调查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思路和目的 |
4.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描述 |
4.1.3 调查方案指标设计 |
4.1.4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5 问卷描述性分析 |
4.2 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
4.2.1 基层员工基础素养不高,执行意愿不强 |
4.2.2 组织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晰 |
4.2.3 运营改革设计不合理,集约化体系不健全 |
4.2.4 绩效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存在短板 |
4.2.5 员工执行力价值导向不清晰 |
4.2.6 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影响力 |
4.3 P市NF行基层员工执行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个体维度执行能力提升方面 |
4.3.2 组织内部部门分工方面 |
4.3.3 集约化运营流程建设方面 |
4.3.4 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方面 |
4.3.5 执行力价值体系建设方面 |
4.3.6 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方面 |
第五章 优化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策略 |
5.1 加强高素质员工队伍建设 |
5.1.1 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
5.1.2 优化制度,建立专业性人才库 |
5.2 高效推进运营集约化改革 |
5.2.1 科学明确运营管理职能定位 |
5.2.2 立足运营现状确定集约化运营实现路径 |
5.2.3 调整组织结构,优化运作流程 |
5.3 完善考核激励保障体系,激发员工干事的内在动力 |
5.3.1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考核效率 |
5.3.2 及时真诚的激励是提升员工执行力的手段 |
5.3.3 设计出反映岗位个性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 |
5.3.4 建立绩效申诉机构 |
5.4 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构建清晰的组织价值导向 |
5.5 健全管理人员培养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NF行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6)工商银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银行网点概念 |
2.1.2 银行网点转型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3 流程再造理论 |
第3章 工行YZ分行基层网点发展现状及转型必要性分析 |
3.1 基层网点发展现状 |
3.1.1 基层网点渠道分布 |
3.1.2 基层网点人员结构 |
3.1.3 基层网点经营概况 |
3.1.4 基层网点管理情况 |
3.2 工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必要性分析 |
3.2.1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3.2.2 紧跟城市建设步伐的需要 |
3.2.3 积极应对同业竞争的需要 |
3.2.4 提升银行利润的需要 |
第4章 工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SWOT分析 |
4.1 基层网点转型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基层网点转型的战略选择 |
4.3 基层网点转型目标 |
第5章 工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对策 |
5.1 网点构建转型对策 |
5.1.1 调整优化基层网点布局 |
5.1.2 优化网点岗位劳动组合 |
5.1.3 畅通行内协作通道 |
5.2 网点经营转型对策 |
5.2.1 强化产品营销功能 |
5.2.2 实现网点智慧转型 |
5.2.3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
5.3 网点管理转型对策 |
5.3.1 突出员工营销服务职能 |
5.3.2 完善网点考核评价机制 |
5.3.3 加强网点内部管理工作 |
5.4 网点人员转型对策 |
5.4.1 加强网点队伍能力建设 |
5.4.2 完善员工考核管理办法 |
5.4.3 营造健康企业文化氛围 |
第6章 工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实施保障 |
6.1 工行YZ分行网点转型的实施步骤 |
6.1.1 网点转型的准备阶段 |
6.1.2 网点转型的试点阶段 |
6.1.3 网点转型的推广阶段 |
6.1.4 网点转型的后评阶段 |
6.2 工行YZ分行网点转型的保障措施 |
6.2.1 资源综合支持 |
6.2.2 上级政策引导 |
6.2.3 先进科技支撑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资管新规要点概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投资组合理论 |
2.1.2 金融创新理论 |
2.1.3 市场细分理论 |
2.1.4 市场营销理论 |
2.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综述 |
2.3 简要评价 |
第3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3.1 面临的机会 |
3.3.2 面临的威胁 |
3.3.3 EFE矩阵构建与分析 |
第4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内部条件分析 |
4.1 ZS银行概况和理财业务现状 |
4.1.1 ZS银行公司概况 |
4.1.2 ZS银行理财业务现状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分析 |
4.2.2 无形资源分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3.2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
4.3.3 研究开发能力分析 |
4.3.4 客户服务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4.1 内部优势分析 |
4.4.2 内部劣势分析 |
4.4.3 IFE矩阵构建与分析 |
第5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
5.1 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选择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遇 |
5.1.4 风险 |
5.1.5 SWOT矩阵与分析 |
5.2 产品开发策略 |
5.2.1 传统理财产品体系和运作模式 |
5.2.2 理财产品体系设计中的创新点 |
5.2.3 未来理财产品体系设计 |
5.3 市场开发策略 |
5.3.1 理财业务营销工具的开发 |
5.3.2 全员营销体系构建 |
5.3.3 网点新客户拓展策略 |
5.4 客户服务策略 |
5.4.1 理财业务服务理念深化 |
5.4.2 理财客户经理能力提升 |
5.4.3 网点客户服务机制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保障体系 |
6.1 组织结构优化 |
6.2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
6.3 风险管理优化 |
6.3.1 网点合规管理新模式 |
6.3.2 客户转化风险管理 |
6.4 企业文化建设优化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归纳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数据分析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激励的相关理论 |
2.1.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1.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1.3 综合型激励理论 |
2.2 基层员工激励的相关理论概述 |
3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的现状分析 |
3.1 Z银行的整体情况 |
3.1.1 Z银行基本情况及组织架构 |
3.1.2 Z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
3.2 Z银行基层网点人员现状及特点 |
3.2.1 Z银行基层人员现状 |
3.2.2 Z银行基层人员特点 |
3.3 Z银行运营条线员工现状及特点 |
3.4 Z银行运营条线员工激励的现状 |
3.4.1 薪酬奖金激励 |
3.4.2 非物质激励 |
3.5 基层员工激励问卷调查与分析 |
3.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5.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5.3 调查结果的分析 |
4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
4.1.1 对柜员岗位的职责设定没有与时俱进 |
4.1.2 缺乏差异化激励手段 |
4.1.3 培训的效果欠佳 |
4.1.4 运营条线晋升渠道单一 |
4.1.5 薪酬激励效果不显着 |
4.1.6 企业文化建设薄弱 |
4.2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
4.2.2 缺少灵活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 |
4.2.3 对基层员工激励的认识度不够 |
4.2.4 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5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的改进目标和对策 |
5.1 其它银行基层员工激励的经验借鉴 |
5.2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改进的目标 |
5.2.1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
5.2.2 符合Z银行整体发展战略 |
5.2.3 提升员工满意度 |
5.2.4 留住优秀人才 |
5.2.5 培养良好的人员成长环境 |
5.3 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的改进对策 |
5.3.1 明确岗位晋升路径,加强轮岗机制建设 |
5.3.2 完善运营序列绩效管理 |
5.3.3 改善运营序列培训模式 |
5.3.4 改革运营条线薪酬体系 |
5.3.5 建立多样化激励体系 |
5.3.6 形成文化理念强化机制 |
6 结束语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I: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调查问卷 |
致谢 |
(9)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保险 |
2.1.2 保险监管 |
2.1.3 银保监机构改革 |
2.2 相关理论 |
2.2.1 政府监管理论 |
2.2.2 公共利益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机构改革对X市保险监管的现实意义 |
3.1 市场层面 |
3.1.1 契合了银保相同内在属性的需要 |
3.1.2 迎合了银保监管耦合效应最大化的需要 |
3.1.3 顺应了保险创新的内在趋势 |
3.1.4 缓解了外在风险对本市保险行业的压力 |
3.1.5 满足了保险普惠化的现实需要 |
3.2 监管层面 |
3.2.1 强化了对基层金融市场全面管理 |
3.2.2 优化了基层保险监管资源 |
3.2.3 有利于基层保险监管的现代化 |
3.2.4 更加凸显微观审慎监管、功能监管作用 |
第四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X市保险监管现状 |
4.1 X市保险业市场发展现状 |
4.2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科室设置及监管职责 |
4.3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工作的主要成效 |
第五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X市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5.1.1 保险监管能力不足 |
5.1.2 保险监管手段滞后 |
5.1.3 保险监管人才建设滞后 |
5.1.4 非现场监管效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
5.2 X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基层保险监管力量薄弱 |
5.2.2 基层保险监管目标不明确 |
5.2.3 基层保险监管法制建设滞后 |
5.2.4 与其他监管部门缺乏合作 |
第六章 机构改革背景下完善X市保险监管的建议 |
6.1 完善基层保险监管体系建设 |
6.1.1 完善基层保险监管法律 |
6.1.2 规范基层保险监管制度 |
6.1.3 引导监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 |
6.2 加强基层保险监管能力建设 |
6.2.1 加强基层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 |
6.2.2 加强基层监管手段的创新力度 |
6.2.3 加强基层保险监管的文化建设 |
6.2.4 提高基层非现场监管整体稳定性 |
6.3 强化与地方其他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 |
6.3.1 加强同政府和人行的协作 |
6.3.2 提升保险行业自律有效性 |
6.4 加强基层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
6.4.1 优化基层监管人力资源配置 |
6.4.2 加强基层保险监管业务培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及其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 |
一、经营对象特殊性 |
二、经营业务特殊性 |
三、经营原则特殊性 |
四、经营风险特殊性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 |
一、改革开放前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变迁 |
二、改革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变迁 |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的迫切性 |
一、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
二、构建中国特色银行制度的现实选择 |
三、国企改革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内在需求 |
第二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瓶颈及成因 |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 |
一、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环境 |
二、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特点 |
三、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格局 |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主要瓶颈 |
一、党建工作未能有效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二、党建工作未能深度融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
三、党建工作未能完全遏制金融腐败 |
四、党建工作未能有力约束金融行业薪酬过高 |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瓶颈的成因 |
一、党组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模糊 |
二、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脱节 |
三、国有商业银行领导人员监督与管理滞后 |
四、党组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方式分化 |
第三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 |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理念 |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
二、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活力 |
四、坚持以正确价值理念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党员职工 |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要求 |
一、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
二、将防范金融风险摆在党建突出位置 |
三、引导金融服务向国家重大战略倾斜 |
四、明确国有金融企业党组织要有历史担当 |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目标 |
一、以中央部署为引领,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
二、以基层网点为抓手,推进党建工作覆盖面 |
三、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破解党建工作难题 |
第四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 |
第一节 运行机制:将党建与经营结合 |
一、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二、推进党员职工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结合 |
三、发挥党建文化对生产经营促进作用 |
第二节 激励机制:将党建与政绩结合 |
一、抓好党建事关金融改革开放大局 |
二、把党建工作对接国有商业银行防风险稳发展目标 |
三、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国有商业银行领导政绩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制约机制:将党建与纪检结合 |
一、确立国有商业银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底线 |
二、建设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内新监督机制 |
三、多措并举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纪检结合 |
第四节 联络机制:促进网点互动与人文沟通 |
一、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联动化党建工作机制 |
二、致力密切国有商业银行党群干群关系 |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人文关怀机制 |
第五节 保障机制:以制度建设为后盾 |
一、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制度创新 |
二、将制度建设贯穿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制度实施细则 |
第五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 |
第一节 锻造国有商业银行高水平党务人才队伍 |
一、纠正党务领导者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状况 |
二、扭转党建队伍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不深入局面 |
三、克服党建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 |
四、提升党员职工综合素质水平 |
第二节 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方式 |
一、丰富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形式 |
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技术含量 |
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
四、引进党务专员助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
第三节 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品牌化 |
一、遵循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品牌构建原则 |
二、发掘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特色 |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品牌传播 |
第四节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 |
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组织引领力 |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落实力 |
三、扩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影响力 |
四、夯实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监督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四、基层银行组织机构的创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变革研究[D]. 迟榕. 延边大学, 2021(02)
- [2]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 潘博.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国建设银行JS支行基层青年员工工作主动性研究[D]. 杜笑阳. 河南大学, 2020(06)
- [4]扁平化趋势下H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 李媛媛.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5]NF行P市分行基层员工执行力提升策略研究[D]. 李儒雅. 河南大学, 2020(06)
- [6]工商银行YZ分行基层网点转型研究[D]. 苏晓嫚. 扬州大学, 2020(05)
- [7]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魏琪. 山东大学, 2020(05)
- [8]Z银行运营条线基层员工激励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 高萌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9]机构改革背景下基层银保监分局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以X市为例[D]. 郭磊. 河北大学, 2020(03)
- [10]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许创强. 中央财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