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选择性饲养奶牛饲料相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与选择性饲养奶牛饲料相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一、与奶牛选择性饲养的饲料有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论文文献综述)

弓宇飞[1](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黄显雷[2](2021)在《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文中认为过去的二十年,我国奶牛养殖业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奶牛养殖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种养结合奶牛场(IPBS)通过青贮玉米种植与奶牛养殖,实现养殖场内粪便、秸秆和青贮玉米的循环利用,减少种植化肥使用,减少部分饲料购买,降低养殖饲料成本,是一种可持续生产模式。然而,长期以来,尚未全面系统的认知IPBS的环境、经济及生产效率,尤其是IPBS的环境绩效、经济性能、生产效率如何?又如何改善?需要配套怎么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奶牛场主对IPBS的经营管理,也使得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缺乏有力依据。本文以山东省、黑龙江省奶牛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非种养结合奶牛场(non-IPBS)和IPBS奶牛养殖的环境绩效、经济性能、生产效率等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OLS)等,对non-IPBS和IPBS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揭示IPBS的环境减排潜力,探究影响IPBS环境绩效的决定因素。接着,基于成本收益分析(CBA)、倾向得分匹配(PSM)等,考察non-IPBS和IPBS的经济性能,实证分析non-IPBS与IPBS在牛奶产量、品质等指标上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再次,基于非射线性模型(SBM)、截尾回归模型(Tobit)等,测度non-IPBS和IPBS的生产效率,分析影响奶牛养殖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最后,基于逻辑回归模型(Logit)、解释结构模型(ISM),探究奶牛场选择IPBS的驱动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并根据全文研究结果,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构建IPBS可持续性运行的激励机制。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IPBS在减少养殖环境损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减少幅度取决于IPBS的青贮玉米自给率。在non-IPBS中,每产1吨标准牛奶(FPCM)的全球变暖潜力(GWP)、酸化潜力(AP)、富营养化潜力(EP)、不可再生能源消耗(NREU)、水消耗(WU)和土地占用(LU)分别为1351.1千克CO2-eq,18.2千克SO2-eq,8.8千克PO43--eq,4600.5兆焦耳,414.9立方米和1533.3平方米,而IPBS相应减少14.3%、10.4%、18.2%、9.9%、7.9%和13.1%,如果IPBS青贮玉米自给率从当前56.6%提升到100%,则相应减少26.9%、17.0%、28.4%、17.2%、14.9%和18.9%。在保证每个奶牛场的青贮玉米自给率达到100%的条件下,全国最多有81%的奶牛场可以采用IPBS,则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当前减少18.7%。2)IPBS在提升养殖场净收益上具有较大潜力,同时,该净收益的提升率取决于耕地流转费用和青贮玉米价格。non-IPBS生产1t FPCM的净收益为1415元,而IPBS的实际净收益提升率为15%,这些收益的增加主要因为自产青贮玉米成本较低,同时此过程减少青贮玉米的运输费用。non-IPBS与IPBS生产1t FPCM的净收益的平衡点为:耕地流转费用为17262RMB/ha,或者青贮玉米价格为261RMB/t。同时,IPBS能显着降低牛奶体细胞数、菌落总数。3)IPBS在提升养殖生产效率上具有显着效果。在未考虑环境因素时,non-IPBS与IPBS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分别为0.75和0.79,将环境因素纳入后,相应的生产效率分别下降16%和10%。饲料成本投入过高和养殖规模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养殖生产效率损失的内生因素,而奶牛场主文化水平不高、奶牛产奶量低、泌乳牛占比低等因素是造成奶牛养殖生产效率损失的外在因素。4)奶牛场主选择种养结合的决定是利益因素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牛场与农田距离、降低饲料成本认知、降低粪污治理成本认知等3个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表层直接因素;奶牛场主教育水平、奶牛场收入这2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中层间接因素;奶牛场总牛数、土地流转价格、青贮玉米价格、当地粪污治理监管力度这4个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底层根源因素。基于此,制定基于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保障IPBS长效运行。包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立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探索绿色产品市场体系、搭建绿色发展技术支持平台、制定合理的亲环境养殖补贴政策、制定完善的养殖规程和标准等。

秦耕书[3](2021)在《13-15世纪英国领主自营地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领主自营地,与佃农份地一同构成了中世纪庄园地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是为领主直接带来收益的地产,其重要性会因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中世纪的英国,领主自营地的管理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领主会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当生产成本低且社会需求大、物价高时,领主大多选择直接经营自营地以获取收益,这种情况下自营地的价值也能得到体现,领主甚至还会选择对其自营地进行扩张;而当生产成本提升时,领主为了规避需求下降和物价下跌带来的风险,一般会选择将自营地租给自己的代理人或佃户,以获得固定的租金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整个英国庄园经济的演变过程中,领主自营地一直是庄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主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而自营地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使旧有模式走向解体,同时也孕育出了一些新的因素。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价值、基本概念解析、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结构框架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诺曼征服后至14世纪中叶前英国领主自营地的经济概况与管理方式的变化进行讨论,经济概况方面涉及自营地上具体的投入与产出,农作物与牲畜的选择等,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讨论该时期内领主自营地管理方式的变化。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类似,主要讨论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末这段时间内自营地的经济概况与管理方式的变化。第三章则着重探讨自营地经济的衰落及其与新兴经济形式的关系。本章通过对自营地产出商品化的程度、领主与市场的关系及自营地与早期租地农场的关系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阐明自营地经济衰落的原因,探讨其与庄园制解体之间的关系。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自营地管理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庄园制度整体的兴衰和英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孙彤彤[4](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乔江[5](2020)在《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文中提出我国草地面积大、类型丰富,是重要的家畜生产和生态安全区域。在长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下,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处于长期落后状况,草地生态退化得不到有效缓解。家庭牧场是我国北方草地利用的主要经济体。由于历史传承、利益驱动、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超载放牧、草地退化在家庭牧场尺度上成为常态。为了缓解牧场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促进农牧民脱贫增收,摆脱恶劣环境的限制,急需通过高效、精准的生产经营模式来替代传统模式,实现草畜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模拟模型的使用是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畜牧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借鉴澳大利亚ACIAR系列模型StageTWO的建模方法,通过建立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经济分析子模型和家畜放牧草畜平衡子模型,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最优经营方式的规划求解算法。同时,本文于2011~2014年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牧场控制性对比试验监测数据,依据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和草地生态状况调查结果,将牧户分为实验户和对照户,基于实验户成功经营经验,将家畜生产理论与实际生产经营结合,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自主开发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求解过程引入家畜采食限制因素和采食喜好问题,使用VC++编程,完全底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模型。该模型运行于Windows系统,共有15296行代码,运行模块仅3.5 MBytes,软件无需安装,操作简单。(2)模型通过对草地、家畜、经济、环境和生产管理参数的输入设置,自主进行决策运行,确定最高经济收入时的生产经营方案。该最佳方案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现,包括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净收益最高时的载畜率、人工草地建植组合,家畜逐月补饲种类和数量,并基于上述优化经营方式分析家庭牧场的经济收支情况,设计出最优经营方案的家畜生产日历和家畜放牧行为。(3)通过在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区的家庭牧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高,适合于不同草地类型家庭牧场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体优化决策结果包括:①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最适合的载畜率分别是1.2羊单位/公顷/年、1.0羊单位/公顷/年和0.7羊单位/公顷/年。②冷季补饲是家庭牧场主要支出,不同草原类型地区补饲占总支出比例在55%~63%之间,人工草地经营可以显着减少补饲支出,建议鄂温克族自治旗草(?)草原区家庭牧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高产人工草地。③生产优化管理可以显着提高单位家畜净收益,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模拟值比对照户可分别提高26.6%、39.6%和 98.3%。④牧场优化管理对不同草原区喜食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的高度、密度、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不喜食多年生牧草也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喜食多年生牧草密度和生物量在草甸草原会出现显着下降。⑤根据生产优化模型决策分析,不同草原区推迟产羔时间可以减少补饲支出,提高生产效益。

陈雯雯[6](2020)在《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奶业的发展与民生紧密相关,也是强壮民族必不可少的标志性产业。然而,与美国奶牛养殖企业相比,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较高,极大抑制了居民对奶制品的消费需求。奶牛养殖是奶业的关键一环,加强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是平衡国内牛奶供求关系、平抑奶价波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以美国大规模奶牛场生产成本为标准成本,对中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进行剖析,并对与美国生产成本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措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及其控制的现状分析。以W中荷牛场为例,分析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构成,并指出其成本控制的重点。研究发现在生产成本构成中,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企业需要对饲料成本、医疗防疫费用、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维护修理费、燃料动力费的消耗加以重视。二是中美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差距及其原因分析。分析了美国奶牛养殖生产成本,并以美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官方显示的平均生产成本数据为对比成本,与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找出成本差距的的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本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同美国养殖企业相比,我国包括W中荷牛场在内的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的饲料成本、医疗防疫费用、人工成本、燃料动力费都不同程度地高于美国,造成成本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主要饲养原料成本差异、人工效率差异、饲料转化效率差异、社会化服务体系差异、饲养方式差异、技术差异以及政策差异等因素。三是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措施分析。对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可以根据造成中美奶牛养殖企业成本差距的共性原因,结合W中荷牛场当前生产经营情况和占比较大的生产成本项目现状,借鉴美国低成本养牛的可行性经验,这部分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劳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加强预防牛疫意识以减少死亡率、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损耗以及有效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和利好政策优势等;此外,还根据W中荷牛场成本控制现状,提出有效利用管理手段以加强成本控制,这部分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督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

陶君颖[7](2020)在《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伴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污问题越发严峻。2017年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约为38.18亿吨,相比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数据32.52亿吨,上升了5.66亿吨,其中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为1080.10万吨,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85.36万吨和13.37万吨,畜禽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畜禽粪污治理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畜禽污染控制与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条例,但直至2017年,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60%,总体仍然偏低,现有政策效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实际的政策效果距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养殖户是畜禽废弃物最直接的处置者,也是畜禽养殖产业中最基本、最庞大的微观主体,从源头上改善养殖户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进行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改善畜禽粪污问题,引导畜禽养殖循环发展的有力途径。但由于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与非排他性,养殖户缺乏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只有在充分利用政府生态补偿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调动养殖户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积极性,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正外部性,实现畜禽养殖的绿色转型。因此,本文以畜禽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影响研究—潜在价值评估—行为意愿分析—补偿意愿估计—补偿标准讨论—补偿机制构建”为逻辑主线,系统分析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与行为意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补偿机制的设计,以期为政府的畜禽粪污治理给予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的主体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以国家的统计资料数据为基础介绍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以及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同时对其资源化处理的潜在价值进行测算与估量;第二部分主要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揭示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其行为特点,并借助UTAUT模型与无序多分类Logit回归分析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养殖户三种不同程度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进行了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并以UTAUT模型为基础,基于二元Logit回归进一步识别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主观意愿与资金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主要依靠条件价值评估法与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进行讨论与估计,同时以UTAUT模型为研究框架分析影响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则是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处理方式、补偿意愿及其水平的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考量,结合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偏好描述与补偿标准估计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从基本思路与原则、基本框架、配套措施与保障等方面进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污染严重,但其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潜力巨大,畜禽粪尿肥料化与能源化利用的价值空间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可观;现阶段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很低,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上也缺乏力度,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总体上还处于低效利用阶段;养殖户大多具备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意愿,但主要考虑到处理成本与家庭的经济压力难以将意愿转变为实际行动,而政府提供相应的生态补偿可以有效弥补养殖户的费用开销,激励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养殖户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与自身基本特征和养殖特征的影响,在消除样本选择性偏误后,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期望值为98.02元/月·户;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需融合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公平性、普惠性、多样性、及时性、差异化、透明化、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明确补偿主客体、确定补偿对象及范围、丰富补偿方式与形式、扩充资金来源、细化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补偿相关条例,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设立和优化相关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加大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进行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进一步落实配套辅助措施,加强多方位保障。

薛昭宇[8](2020)在《奶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财务风险预警与识别是市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指标,更是我国乳品行业是否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真正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保持高位,与国民经济相关的行业和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相比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近几年来的奶制品行的发展也迈入平稳发展的繁荣阶段。然而,随着奶源企业的增多,不少企业出现了财务方面的不可控局面,资金链断裂,销售不佳,奶制品生产工艺未革新,奶制品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这些因素都导致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出现危机。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很多企业的信息披露做的不好,导致很多企业的财务危机不为外界所知。很多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明,对投资者不诚实,也导致了投资者的不信任。长期以往,我国的奶制品行业将面临危机。本文的财务预警研究针对奶源企业,可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此同时,本文针对我国奶制品行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奶源企业控制并预防财务危机,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企业的财务正常运转,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这对于处于我国支柱行业的奶源企业而言,帮助其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也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当然,对于奶制品行业尤其是奶源企业从源头上预防财务危机意味着其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经济形势,从而赢得市场竞争。本文确定了以奶源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理论及对相关资料的研读,确立了合理有效的预警指标,这也是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成效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所构建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一般偏向于金融企业或者工业行业的企业。因此,其构建或者选取的模型不适用于奶源企业,有少量与奶源企业类似的行业,如食品行业的模型则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诸如选取的指标和模型不适当,或者某些参数未考虑到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关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相关文献研读,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等原则,以奶源企业实际情况为依据,结合奶源企业的特点选定了样本数据。为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模型分析的要求和方法对指标进行了基于财务分析方法的初步筛选。为确保本文所选择的模型指标在整个体系中适用性,本文通过正态性检验检验了数据,通过函数分析确认了指标的适用性,又通过显着性检验确认了指标的可接受性,通过因子分析完成了模型指标的检验和测试,这让本文采用的预警指标更加合理,由此,本文模型所使用的解释变量也得到了明确。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奶源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与识别现状,进一步剖析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的核心是通过logistic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了了T-1年、T-2年、T-3年的情况,得出了分析结果,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筛选,依据财务分析模型的要求和本文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必要的检验。在具体的本文构建的模型中,根据财务预警的需要和奶源企业的特点,首先选择了一系列的奶源或者奶制品企业,并对这些公司进行划分,数据的角度上,本文选择了74家公司,依据模型分析的需要,按学习集和检验集来划分。其中,有4家公司近些年来在行业内普遍认为是财务危机或者已经出现资金链问题的企业,可建立为学习集;另有70家还没有爆出财务危机或者出现了还未被相关部门或者投资人发觉的公司,可以建立为检验集,然后将其数据代入本文建立的模型,分析其结果。然后,本文根据上文的模型和披露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的分析,根据模型分析的原则确立了模型的有效性,其中,所代入的3个年份的检验可信度达到了100%、97.6%、98.5%的高水准。所以,可以认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模型整体的预测效果较好。最后,本文结合模型和问题分析,通过SPSS构建的奶源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将种群优化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和产业导向管理的指标带入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本文通过构建企业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加强全面预算、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合理控制饲料成本、优化种群结构、合理制定产品价格调整方案、有效利用政府红利的方法,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

阚娜[9](2020)在《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乳制品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如今,伴随着我国乳业的飞速发展和壮大,整个行业的相关产品结构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乳业已经是规模化、多样化、一体化的食品制造加工行业,拥有着各种高科技设备。随着乳制品的市场逐步扩大,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乳制品消耗最大的国家。但是行业产业链并不成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也不断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近年来,我国乳制品的消耗在逐步增长,但整体的消费市场和规模还不够。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在中国很多人还没有喝乳制品的习惯,很多地区也没有食用乳制品的风俗。另一方面,中国很多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开放,受限于经济发展原因,仍然有很多人没有能力消费乳制品。因此,养成乳制品的食用习惯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呼伦贝尔SQ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坐落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天然草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资源优势,主要经营液态奶、干乳制品等业务。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亮点的该企业也同样具备竞争力十足的技术优势。但是奶源的不可控,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员工向心力凝聚力不足以及国内消费者乳制品文化欠缺,且对国内乳制品企业信心不足等问题,深深的困扰着该企业。本文以呼伦贝尔SQ公司为研究案例,主要采用了PEST分析和战略五力模型分析SQ的外部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环境,根据分析总结出SQ公司在乳品行业的机会和威胁。在研究总结之后,通过SWOT分析,挑选出四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决定选择集中化竞争战略,并从五个层面去制定相关的策略去保障其战略能够有效实行,分别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融资决策、信息技术五个方面。本文最终选择了集中化竞争战略去帮助SQ公司在乳制品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对SQ公司在同业竞争中,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同类行业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刘彤[10](2020)在《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制品在我国居民膳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产乳制品业可谓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产生极度不信任心理,致使乳制品行业遭受巨大打击,加之近些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还在接连出现,乳制品业的复兴之路显得很是艰难。对此,众多学者见仁见智,针对质量安全事件相关问题的事后修复环节提出了很多可行见解,颇有实践价值。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增加事前预警,构筑事前预防与事后修复相补充的闭环治理机制,才是顺应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手段变换的大趋势,更好地提振我国乳制品业的有效之道。为此,本文从供应链视角来进行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希望能对实践有所助益。本文以供应链管理理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理论以及食品安全预警理论为理论指导,首先分析了我国乳制品行业主要供应链模式及供应链主体之间的风险传递机理,分别从原奶供应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和流通销售环节分析乳制品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而细化为原奶供应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贮藏和运输环节以及乳制品销售环节,并从中提取15个定量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定量指标权重,并构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综合评价方程。根据结果,将各指标依据权重大小划分为重要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重要指标包括:奶牛单产水平、奶牛规模养殖化比例、乡镇饮用水卫生监督合格率、奶牛年进口苜蓿采食量、生鲜乳质量抽检合格率、乳制品加工企业集中度、低温液态乳制品产量、HACCP认证率、乳制品冷库总容量、冷链车保有量和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知晓概率;一般指标为:饲料抽检合格率、城镇居民人均鲜奶消费量和乳制品进口与全国牛奶产能比;次要指标为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进而对15个定量指标应用趋势外推法得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预测值,并采用五等级划分法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水平做出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并且2018年与2019年处于较安全水平,在2020年可达到安全水平。最后,针对风险评价中反映出的目前尚存在问题的乳制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提出防范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保障奶源质量安全;建立乳企和奶农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智能化质量管理水平,科技创新奶业发展;完善冷链物流建设,鼓励低温乳生产以及推进乳制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本文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乳制品供应链间主体的风险传导机理,特别考虑乳制品的理化性质,在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选取指标的基础上,纳入冷链物流相关指标,丰富了现有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客观严谨的赋权方法即主成分分析法,真实反映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对未来我国乳制品质量进行合理风险评价和科学预警。

二、与奶牛选择性饲养的饲料有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奶牛选择性饲养的饲料有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论文提纲范文)

(1)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2.3.2 效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2 实证模型选择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统计描述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6.1.3 模型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1.5 结果分析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7.1.1 理论分析框架
        7.1.2 作用机理分析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7.3.2 PSM估计结果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2)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奶牛养殖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挑战
        1.1.2 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牛奶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1.1.3 推进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1.1.4 种养结合模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1.1.5 奶牛场种养结合模式众多但尚未得到全面认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关于奶牛养殖环境影响的研究
        1.3.2 关于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
        1.3.3 关于奶牛养殖生产效率的研究
        1.3.4 关于奶牛场选择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
        1.3.5 关于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模式扶持政策的研究
        1.3.7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
        1.4.1 总体目标
        1.4.2 具体目标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养结合模式
        2.1.2 种养结合奶牛场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系统协同理论
        2.2.4 物质循环理论
        2.2.5 行为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奶牛养殖状况、主要模式及调研地区状况
    3.1 我国奶牛养殖现状及问题
        3.1.1 奶牛养殖现状
        3.1.2 奶牛养殖面临挑战
    3.2 奶牛养殖的典型模式
        3.2.1 奶牛养殖的种养结合模式
        3.2.2 奶牛养殖的非种养结合模式
        3.2.3 两模式的异同
    3.3 调研地区奶牛养殖状况
        3.3.1 调研地区与样本量确定
        3.3.2 调研地区奶牛养殖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环境绩效评估
    4.1 分析框架
    4.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2.2 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的分析框架
        4.2.3 线性回归模型与变量选择
    4.3 奶牛养殖系统的环境绩效
        4.3.1 饲料环节
        4.3.2 饲养环节
        4.3.3 粪污处理环节
        4.3.4 运输环节
        4.3.5 小结
    4.4 奶牛养殖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4.4.1 青贮玉米自给率变化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4.4.2 基于IPBS的中国奶牛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4.5 IPBS环境绩效的决定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经济效益评估
    5.1 分析框架
    5.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5.2.2 基于LCA的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5.2.3 PSM模型
    5.3 non-IPBS与 IPBS的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环境成本
        5.3.3 综合效益
    5.4 关键因素变动对IPBS经济效益的影响
        5.4.1 土地流转费用变化
        5.4.2 青贮玉米价格变化
    5.5 奶牛场采纳IPBS的效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生产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分析框架
    6.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6.2.2 SBM模型与指标中选取
        6.2.3 Tobit模型与变量选择
    6.3 奶牛场生产效率测度
        6.3.1 non-IPBS与 IPBS生产效率
        6.3.2 non-IPBS与 IPBS生产效率提升
    6.4 奶牛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的行为选择及激励机制构建
    7.1 分析框架
    7.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7.2.2 Logit模型与变量选择
        7.2.3 ISM模型
    7.3 奶牛场采纳IPBS的驱动因素
    7.4 采纳IPBS行为因素的ISM分析
    7.5 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激励机制构建
        7.5.1 IPBS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7.5.2 基于市场手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5.3 基于政府手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建立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上有明显优势
        8.1.2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提升养殖净收益上具有较大潜力
        8.1.3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提升养殖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效果
        8.1.4 奶牛场选择种养结合是内在利益因素和外在条件共同驱动的结果
    8.2 政策启示
        8.2.1 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提高奶牛养殖的整体效率
        8.2.2 提高种养结合的技术水平,提升奶牛养殖的技术盈利性
        8.2.3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的稳固性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13-15世纪英国领主自营地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选题价值与基本概念解析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价值
        (三)基本概念辨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结构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本文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诺曼征服后至14 世纪中叶英国领主自营地经济概况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第一节 13 世纪-14 世纪中叶自营地经济概况
        一、种植的作物与饲养的牲畜
        二、作物种植的投入与产出
    第二节 诺曼征服后至14 世纪中叶自营地管理方式的变化
        一、诺曼征服后自营地的租赁政策及其原因
        二、自营地出租的规模比例及其弊端
        三、12、13 世纪之交自营地经营方式转变及其原因
        四、13 世纪领主自营地的管理方式
第二章 14 世纪中叶至15 世纪英国领主自营地经济概况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第一节 14 世纪中叶-15 世纪自营地经济概况
        一、种植的作物与饲养的牲畜
        二、作物种植的投入与产出
    第二节 14 世纪中叶后自营地管理方式的变化
        一、自营地的再次租赁及其原因
        二、自营地出租的规模
第三章 领主自营地经济的衰落与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第一节 自营地产出商品化
        一、领主自营地与13-15 世纪英国市场的关系
        二、自营地产出的商品化程度
    第二节 自营地经济衰落对庄园制度解体的影响
        一、商品化程度与自营地经济的衰落
        二、自营地经济衰落与庄园制度的解体
    第三节 自营地与早期的租地农场
        一、早期租地农场的兴起
        二、自营地领主为挽回颓势所做的努力
结语
附录
    附录一:瓦里特庄园账簿(1360-1361)节选
    附录二:1890 年英文版《亨莱的田庄管理》扉页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管理研究进展
        1.2.2 家庭牧场生产优化管理研究进展
        1.2.3 家庭牧场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草甸草原研究区概况
        2.1.1 草甸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草甸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1.3 草甸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1.4 草甸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概况
        2.2.1 典型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2.3 典型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2.4 典型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荒漠草原研究区概况
        2.3.1 荒漠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3.2 荒漠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3.3 荒漠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3.4 荒漠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试验内容及步骤
    3.3 实验方法
        3.3.1 牧户调研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3.3.2 牧户对比试验
        3.3.3 基础数据收集
    3.4 模型原理与方法
        3.4.1 模型基本原理
        3.4.2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建模方法
        3.4.3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流程图
    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参数的表达
    4.1 家庭牧场参数
        4.1.1 天然草地参数
        4.1.2 人工草地参数
        4.1.3 气候特征参数
        4.1.4 其他参数
    4.2 市场经营参数
        4.2.1 经营性收入参数
        4.2.2 经营性支出参数
    4.3 家庭牧场家畜生产参数
        4.3.1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基础数据
        4.3.2 放牧家畜生产节律
5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
    5.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5.1.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需求
        5.1.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家畜代谢供给
        5.1.3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5.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5.2.1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收入
        5.2.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支出
        5.2.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5.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子模型
        5.3.1 不同草场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产量
        5.3.2 不同载畜率畜群采食干物质逐月需求量
        5.3.3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天然草地逐月采食量
        5.3.4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粗饲料逐月补饲量
        5.3.5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逐月干物质逐月现存量
        5.3.6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可利用量
        5.3.7 草地生态平衡子模型建立
    5.4 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建立
        5.4.1 目标函数
        5.4.2 决策变量
        5.4.3 约束条件
        5.4.4 初始条件
    5.5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求解
        5.5.1 最优解算法流程图
        5.5.2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模型求解步骤
    5.6 模型的改进
        5.6.1 原有模型的缺陷
        5.6.2 现有模型的改进
6 家畜优化生产管理模型开发及模拟结果
    6.1 开发平台
        6.1.1 开发平台
        6.1.2 运行环境
    6.2 模型使用概述
    6.3 模型运行结果
        6.3.1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列表
        6.3.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图示
        6.3.3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报表
7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结果验证
    7.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优化管理验证
        7.1.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载畜率优化管理验证
        7.1.2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日历优化管理验证
        7.1.3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补饲优化管理验证
    7.2 不同类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1 草甸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2 典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3 荒漠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3 不同类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1 草甸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2 典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3 荒漠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8 讨论
    8.1 模型设计
    8.2 模型算法
    8.3 模型功能
    8.4 模型创新点
    8.5 模型评价与验证
        8.5.1 模型评价与验证的原则和方法
        8.5.2 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8.6 模型的不足及后续优化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养殖成本差距及其构成
        1.2.2 成本差异原因
        1.2.3 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产成本相关概念
        2.1.2 规模化奶牛养殖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ABC管理法
        2.2.2 目标成本管理
        2.2.3 低成本竞争优势
        2.2.4 成本控制原则
3 牛场对比分析对象的选择
    3.1 生产成本指标说明
        3.1.1 美国生产成本指标现行规定
        3.1.2 中国生产成本指标现行规定
        3.1.3 中美奶牛养殖业生产成本分类
    3.2 参照对象的成本构成
4 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及其控制现状分析
    4.1 基本情况简介
        4.1.1 牛场所在省份奶牛养殖情况
        4.1.2 牛场概括
        4.1.3 人员情况
        4.1.4 员工职责及奶牛场主要工种定额
    4.2 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现状
        4.2.1 牛群结构及相关数据
        4.2.2 生产成本构成情况
        4.2.3 部分饲料购入单价及奶牛日均饲料配方成本
        4.2.4 直接生产费用占比情况
        4.2.5 间接生产费用占比情况
        4.2.6 平均生产成本情况
        4.2.7 每公斤奶成本情况
    4.3 W中荷牛场成本控制现状
        4.3.1 现阶段成本控制关键点
        4.3.2 成本控制现状
5 与美国牛场生产成本差距及原因分析
    5.1 与美国牛场生产成本差距
        5.1.1 养殖奶牛生产成本趋势分析
        5.1.2 生产成本差距情况分析
        5.1.3 主要生产成本项目占比分析
        5.1.4 差距分析总结
    5.2 成本差异原因分析
        5.2.1 主要饲养原料成本差异
        5.2.2 饲料转化效率差异
        5.2.3 人工效率差异
        5.2.4 社会化服务体系差异
        5.2.5 生产技术差异
        5.2.6 饲养方式差异
        5.2.7 政策因素差异
6 基于对比分析视角的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措施
    6.1 有效利用饲料原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6.1.1 优质饲草的利用
        6.1.2 青贮饲料的有效利用
        6.1.3 饲料添加剂的有效利用
        6.1.4 避免TMR饲喂浪费
        6.1.5 寻求饲料原料替代品
        6.1.6 分群饲养,提高饲料利用率
    6.2 提高劳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
    6.3 合理预防牛疫,降低死亡率
    6.4 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损耗
    6.5 有效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利好政策优势
    6.6 有效利用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耗费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畜禽废弃物排放与环境影响研究
        1.3.2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研究
        1.3.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意愿研究
        1.3.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研究
        1.3.5 畜禽废弃物生态治理政策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畜禽养殖户
        2.1.2 畜禽养殖废弃物
        2.1.3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2.1.4 生态补偿
        2.1.5 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借鉴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经济学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
        2.2.5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2.2.6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
    3.1 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
    3.2 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影响
        3.2.1 畜禽粪尿的排放量与污染物产生量测算
        3.2.2 畜禽粪尿排放的环境承载力评价
    3.3 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潜在价值评估
        3.3.1 畜禽粪尿的可收集利用量测量
        3.3.2 畜禽粪尿肥料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3.3.3 畜禽粪尿能源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
    4.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的样本来源
        4.1.1 数据来源
        4.1.2 调查区域与抽样方法
    4.2 养殖户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4.2.1 养殖户基本特征
        4.2.2 养殖户养殖特征
        4.2.3 养殖户相关态度与认知特征
    4.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的行为特点与现状描述
    4.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4.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4.2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4.4.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研究
    5.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现状描述
    5.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6.1.2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
    6.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非参数估计
    6.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
        6.3.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及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6.3.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结果
    6.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
    7.1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
    7.2 国内外畜禽废弃物管理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7.2.1 国外实践
        7.2.2 国内实践
        7.2.3 启示与建议
    7.3 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7.3.1 基本思路
        7.3.2 基本原则
    7.4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4.1 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
        7.4.2 补偿对象与补偿范围
        7.4.3 补偿方式与补偿形式
        7.4.4 资金来源与支付模式
        7.4.5 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
    7.5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保障措施
        7.5.1 法律法规与政策条例保障
        7.5.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5.3 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保障
        7.5.4 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生态补偿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C:论文图表清单

(8)奶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奶源企业的定义
        2.1.2 财务风险预警的定义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2.3 定量分析法
        2.3.1 单变量分析法
        2.3.2 多变量分析法
    2.4 LOGISTIC回归模型
3 奶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3.1 研究样本的确定
    3.2 初步筛选
    3.3 指标正态性检验
    3.4 指标显着性检验
        3.4.1 T检验
        3.4.2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3.4.3 检验结果评定
4 奶源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
    4.1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4.2 模型实证检验数据分组
    4.3 模型实证验证
5 模型应用案例分析--以GLB集团公司为例
    5.1 GLB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5.2 GLB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及财务控制现状分析
        5.2.1 GLB奶源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5.2.2 GLB奶源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分析
    5.3 GLB集团公司问题识别与分析
        5.3.1 种群优化管理问题识别与分析
        5.3.2 绩效考核管理问题识别与分析
        5.3.3 成本控制管理问题识别与分析
        5.3.4 产业导向管理识别分析
    5.4 GLB集团公司问题改进对策
        5.4.1 种群优化管理方面
        5.4.2 绩效考核管理方面
        5.4.3 成本控制管理方面
        5.4.4 产业导向管理方面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综述
        1.3.1 战略管理理论
        1.3.2 相关文献
    1.4 战略管理相关分析工具
        1.4.1 PEST分析模型
        1.4.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1.4.3 SWOT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呼伦贝尔SQ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呼伦贝尔SQ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
    2.2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2.3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战略困惑
        2.3.1 奶源供应量和质量不可控
        2.3.2 SQ公司无法处理好乳制品管理体系的问题
        2.3.3 进口乳制品对SQ公司产品冲击加大
        2.3.4 融资压力大
        2.3.5 公司管理制度不成熟
        2.3.6 公司发展战略不清
第三章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文化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竞争环境分析
        3.2.1 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3.2.2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3.2.3 替代品的威胁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3.3 SQ公司乳制品业务机遇威胁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第四章 呼伦贝尔SQ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呼伦贝尔SQ公司内部资源
        4.1.1 人力资源
        4.1.2 原料资源
        4.1.3 固定资产资源
        4.1.4 品牌资源
        4.1.5 政府资源
    4.2 能力分析
        4.2.1 技术能力
        4.2.3 市场拓展能力
        4.2.4 生产能力
        4.2.5 产品创新能力
    4.3 呼伦贝尔SQ公司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4.3.1 呼伦贝尔SQ公司存在的优势
        4.3.2 呼伦贝尔SQ公司存在的劣势
第五章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5.1 SQ公司乳制品业务的SWOT分析
        5.1.1 增长型战略(SO)
        5.1.2 扭转型战略(WO)
        5.1.3 多元化战略(ST)
        5.1.4 防御型战略(WT)
        5.1.5 总结
    5.2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5.2.1 战略定位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5.2.3 集中化战略实施核心
第六章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6.1 企业文化保障
    6.2 组织架构保障
    6.3 人力资源保障
    6.4 资本保障
    6.5 科技保障
第七章 政策建议及结论
    7.1 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7.2.1 可能的创新
        7.2.2 可能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
        1.3.2 影响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
        1.3.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评价和预警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证分析法
        1.5.3 规范分析法
    1.6 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文创新点
        1.6.2 本文不足
2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乳制品供应链
        2.1.2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2.1.3 乳制品质量安全特性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理论
        2.2.3 食品安全预警理论
3 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乳制品供应链各主体间风险传递机理
        3.1.1 乳制品供应链模式
        3.1.2 乳制品质量风险传递机理
    3.2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2.1 原奶供应环节的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3.2.2 乳制品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3.2.3 流通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3.3 我国乳制品供应链各环节质量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3.3.1 原奶供应环节
        3.3.2 乳制品加工环节
        3.3.3 贮藏和运输环节
        3.3.4 乳制品销售环节
        3.3.5 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定量指标体系设计
4 基于定量指标的乳制品质量风险综合评价及预警
    4.1 乳制品质量风险综合评价
        4.1.1 赋权方法的选择
        4.1.2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1.3 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4.2 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4.2.1 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
        4.2.2 单指标趋势预测
        4.2.3 质量安全风险预警
    4.3 本章小结
5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5.1 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保障奶源质量安全
    5.2 建立乳企和奶农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3 提升智能化质量管理水平,科技创新奶业发展
    5.4 完善冷链物流建设,鼓励低温乳生产
    5.5 推进乳制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与奶牛选择性饲养的饲料有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D]. 黄显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13-15世纪英国领主自营地经济研究[D]. 秦耕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5]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D]. 乔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6]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D]. 陈雯雯.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7]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D]. 陶君颖. 江南大学, 2020(01)
  • [8]奶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与识别方法研究[D]. 薛昭宇.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阚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D]. 刘彤.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与选择性饲养奶牛饲料相关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