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贵金属进口量大幅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谢俊明[1](2020)在《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性金融风险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每次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都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相对于过去,近年来各国政府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更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是金融监管部门的首要使命,也是国家层面高度关注的重大事项。货币是金融经济系统赖以存在的基本元件。货币价值波动与金融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历史经验表明,许多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都出现过货币价值持续大幅波动现象,无论是在商品货币时期,还是在信用货币时期都是如此。可见,货币价值波动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前兆。因此,探讨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二者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能及早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化解对策,对金融监管当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梳理了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期研究成果,以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为出发点,明确了文中货币价值波动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和内涵。围绕货币价值波动理论,分析了货币价值构成及其动态演化路径;基于不同货币形态,解释了货币价值波动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阐述了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同时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经典理论,基于马克思经典理论诠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视角分析了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认为货币价值波动会增加银行系统、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也会通过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心理预期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其次,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历史特性,运用历史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考察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普遍性,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的货币价值波动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条件概率和Logit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概率检验,认为货币价值波动会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样,从理论-历史-实证角度构建了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框架,论证了货币价值波动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前奏,为进一步探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和差异性奠定了基础。从影响机制来看,围绕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财富集中探讨了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就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来说,货币价值波动会使金融资产脱离其内在价值,影响金融资产与货币交换的比例,从而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影响投资需求变化,使经济发生周期性变化;通过改变投资者预期,其正反馈作用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也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影响信用规模的变化。也就是说,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会直接对金融系统产生内生扰动,也会起到了传导外生冲击的作用。就财富集中来说,货币价值波动会影响社会财富支配权,从参与财富分配的主体、债权债务关系以及货币流通的过程三个方面影响财富分配,加速财富集中。当财富集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信用扩张以及刺激投机性投资等渠道,导致供给与需求脱节,经济衰退。这些都给金融系统带来负面冲击,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了我国1996-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货币价值波动、资产价格波动、财富集中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四个随机变量进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从影响的差异性来看,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对称的现实条件下,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了引起这种空间差异的原因,发现不同类型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不同。分别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了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路径差异,主要体现在起点不同、传导路径不同以及面临货币价值波动的风险不同。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梳理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原则的基础上,借鉴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从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货币价值、抑制资产价格波动和财富集中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Knop Patrycja Agnieszka[2](2020)在《波兰向中国出口金属及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波兰的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波兰与中国建交以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两国在货物贸易领域的合作规模和增速都在提升,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经过10多年的发展,波兰对中国在金属与金属制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波兰与中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往来也不断拓宽和深入。波兰对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巨大的贸易逆差和货物贸易差异,这也是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贸易趋势的原因,其结果可能有助于提高波兰对中国出口能力。从不同阶段来看,波兰在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上有所调整和优化,波兰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国际上,波兰在金属出口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中国丰富的资源为波兰与中国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本文基于显性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理论,贸易结构和波兰向中国出口分析方法,描绘了双边贸易结构,重点位于分析波兰对中国的金属和金属产品出口。利用2010—2017年波中贸易数据来分析波兰金属和金属制品对中国市场出口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同时为了获得精确的结果本文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衡量波中两国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结果显示,波兰对全球金属出口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对中国的金属领域出口中,只有铜及铜制品显示了比较大的优势。波兰在出口方面有竞争力的制品外,其产业内部贸易在经历了多年下降趋势之后,终于在2016年呈现上升趋势。波兰和中国之间的进出口态势保持稳定,而波兰从中国的进口强度要超过出口的十倍。
苏梦颖[3](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陈凡[4](2019)在《期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分析 ——以金属铜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铜市场的迅速发展,铜作为有色金属,大宗工业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各行各业都对铜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我国却是一个铜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自身的铜资源储备以及开采远远不足以达到国内的需求量,铜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铜的进出口贸易属于大宗商品贸易,大宗商品贸易的特征是贸易量和资金量大,对政策的反应敏感,这些就表明铜的价格波动不仅仅是受供求关系以及生产成本的影响,期货价格的频繁波动对国内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商,由于贸易量的巨大,任何一点小的价格波动都会对贸易商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进出口贸易商不是投机者,他们不是赚取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差价利润,而是期望价格稳定,平稳的价格可以与客户长久合作,但每一次价格的波动都会给进出口商带来不小的影响。面对价格波动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一些大型企业会选择定力长期合同来固定价格,但一般小企业却很难有大额资金订立长期合同,且长期合同也无法规避违约风险,所以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除了套期保值等一些基本规避风险措施之后,最好是能通过一些价格走势提前做好防范,找到一些与进出口贸易额关联的因素。期货市场,是在现货基础上为实体服务产生并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品,其强大的风险规避功能与价格发现功能被广泛使用,是风险规避的首先手段,且是世界资本市场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近年来虽说在供给侧改革以及资源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上海期货交易所是铜期货的主要交易场所,且是世界铜期货“三大定价中心”之一,期货市场的价格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通过对期现货价格的研究,把握铜的价格走势,以及与贸易额的相关联性,可以调整贸易策略锁定贸易成本以减少损失。本文梳理了期现货市场的相关研究、金属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以及影响关系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评述;介绍了期现货市场起源以及发展,并对我国铜的期现货市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我国金属铜的总的贸易现状以及与我国进出口额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本文实证所需的理论基础,先对铜的期现货价格时间序列和贸易额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自相关性以及ARCH LM检验,在检验数据有效之后从一般线性回归影响关系与非线性极端尾部相关分析两大方面对金属铜的期现货价格与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展开分析。其中一般线性回归影响分析从一般线性与协整检验开始,从GARCH过程与交叉影响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与双向影响关系、脉冲响应函数与动态影响关系这四个方面对金属铜的期现货价格与贸易额之间的影响关系层层深入的进行分析。非线性尾部相关性分析主要运用Copula函数的尾部相关性测度分析金属铜期现货价格在大涨大跌之后的贸易额相应的变化。实证得出金属铜的期现货价格分别与进出口贸易额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期现货价格都对进出口额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与交叉影响关系,脉冲响应函数下进口额相较于出口额对现货价格冲击影响较大,现货价格对进出口额影响较小,期货价格对进出口额当期影响不明显之后转为负向影响,且影响不大;当期现货价格大涨时,进出口额大涨的概率要大于期现货价格下跌时进出口额下跌的概率,期货价格上涨所引起的进出口额上涨的概率更大一些。文章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牛群[5](2019)在《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文中提出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下文简称AGOA),这标志着美国对非政策的重大转变,该法案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AGOA是一部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非互惠贸易和投资法案,是21世纪美国对非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基石。后经过几次修订,并于2015年由奥巴马政府从新签署将该法案延伸至2025年。作为受益国必须要遵守美国设定的标准,即:建立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保护人权和公平审判;消除童工、保护工人的权利以及不得从事危害美国的恐怖活动等。AGOA在实施近20年中,的确促进了美国和非洲国家部分领域的贸易增长、创造就业和投资的增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受益国对法案的利用率不高、出口产品过于单一、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等。同时,部分官员和学者对其成效表示质疑。部分学者认为,AGOA在实施近20年中对非洲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并认为该法案对美国比较有利,它帮助美国打开了非洲市场,并成功移植了美国民主和价值观。而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虽然在新法案中对部分问题得到修正,但是要充分利用AGOA提供的机遇,美非要共同努力正视并解决问题。部分官员和学者对2025年AGOA到期后美非经贸关系的走向表示担忧。无论未来美非关系走向何方,AGOA的确促进了以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增长。2010-2016年期间,美国向非洲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农业、化学、药品、高科技和服务业。与此同时,非洲向美国出口最快的产品是农产品、服装、精炼铜、鞋类以及教育服务。虽然在AGOA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但预计未来美非经贸合作多元化持续扩大,美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变得多元且灵活。美非经贸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刘婕霄[6](2019)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全球宏观经济与物价指数都会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中国是继美国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大量的大宗商品进口。而与此同时,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进出口企业及投资者在做出决策中都需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随汇率的变动。在全球商品交易中,汇率是货币相对购买力的代表,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故而,探索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观点与实证经验,运用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大宗商品价格进行实证研究,为政策制定和投资者的策略选择提供实证依据。近两年,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关系都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选取了当前最新的数据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总结分析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不仅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将现有理论进行了归类,还结合我国生产布局、市场结构、特殊政策这些实际因素,针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刻画出汇率变动对不同类型大宗商品价格影响的具体路径。在实证分析方面,文章采取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等多种实证检验方法,深入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大宗商品整体价格指数及不同类别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影响。实证分析结论与本文理论分析部分的研究假设基本吻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大宗商品整体价格以及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均呈现负相关、负影响的关系;但由于各类大宗商品实际贸易、生产、市场结构等方面情况各异,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不同种类的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大宗商品整体价格有负向影响,此影响在短期、长期及动态关系中均保持一致;(2)由于贵金属类大宗商品天然的保值及避险特质,使得其金融属性较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贵金属类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最为剧烈;(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有色金属类大宗商品作用时滞最长,负向影响显着、但传递率不高;(4)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会影响非金属建材类大宗商品价格,但这一影响并不在基于水平量的长期关系中成立,汇率的短期变化使非金属建材类大宗商品的价格负向变动,且汇率变动对其价格有着滞后影响;(5)由于我国化工类大宗产品产销链条分布广泛,市场化程度高,相关企业高度分散、竞争激烈,使得汇率变动对化工类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大,负向影响在短期、长期以及动态关系中一致;(6)由于行政管制和自身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生产具有周期性,谷物、油脂油料、软商品、农副产品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总体而言较小,但不同分类间也存在一些差异;(7)对于能源和煤焦钢矿商品而言,这类商品大多以煤炭-钢铁产业链为主,这一产业链是我国主导的,基本以自产自销为主,所以与汇率不存在协整关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四项政策建议:一是要完善预警及防范机制,有效应对汇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二是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汇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三是要提升我国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能力;四是针对那些对于经济安全有重要作用的战略性物资,要继续实行市场管制。
刘峰[7](2019)在《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对中国战略性商品冲击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演进与深化,中国原油消费量与对外依存度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并先后于2012年与2013年成为世界最大原油消费国与最大原油进口国。与此同时,国际油价的间断式跳跃振荡愈发频繁:自2007年以来,超过5%的日度振荡已达近百次,高于10%的极端振荡亦时有发生。由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十分明显:2017年单位GDP产值能耗高达3.56吨标准煤/万美元,超过同期发达国家平均值的两倍。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各类战略性商品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其市场价格的稳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能耗、低能效的现实条件下,过度的进口原油依赖本就使国内战略性商品市场价格对国际油价行为极为敏感。随着商品市场金融属性日益增强,以极端国际油价跳跃表征的全球金融风险势必对其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在深入考察国际油价时变跳跃行为的基础上,逐次从市场总体、产品类别、典型商品市场三个层面同时就其对中国战略性商品市场收益率与风险率的冲击时滞、方向、大小等进行实证探究,并进一步从经济生产与金融行为的角度就其传导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发现如下:其一,国际油价的确具有显着的时变跳跃特征。一方面,即便在剔除市场价格的可预期变动并控制其市场波动率的常规集聚效应之后,国际油价跳跃依然显着存在,表明以其收益率条件异方差衡量的国际原油市场风险的确存在大幅间断式突变的可能。另一方面,国际油价跳跃强度与幅度均具有明显的时变动态特征;其中前者既具存在可由自回归移动平均效应描述的显着延滞持续倾向,又必然受到隔夜极端信息的强烈作用从而呈现出明显的间断式突变特征,而后者则主要体现为上期非预期油价上升对其当期跳跃变动幅度的显着正向影响。其二,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对中国战略性商品市场的冲击效应不仅极为强烈,且同时表现在时滞、方向、大小三个方面。其中,冲击时滞体现为上期跳跃的显着影响,以及由战略性商品市场收益率的自回归效应与波动率集聚过程导致的延滞持续倾向;冲击方向既体现为当期与上期跳跃的影响各不相同,又体现为寻常与极端跳跃的作用恰好相反;冲击大小既体现为当期跳跃的风险(收益)放大(抑制)效应较强(弱)而上期跳跃的反向影响较小(大),又体现为极端跳跃的正向(负向)风险(收益)的冲击较大而寻常跳跃的相反作用则相对较小。其三,国际油价跳跃的冲击效应会依市场层级、产品类别、具体商品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虽然当期与上期跳跃会对其市场总体收益率产生显着的负向与正向影响,但除能化与燃油、工业品与螺纹钢外,其余类别与典型市场收益率的反应并不明显。其次,较之市场总体和其它类别与产品而言,螺纹钢与小麦市场风险率对当期与上期跳跃的反应均明显较弱。最后,在类别与典型市场方面,尽管农产品与有色金属市场对强弱跳跃、尤其是高强度跳跃的反应颇为显着,但小麦与金属铝市场收益率却并不会受到强弱跳跃的影响。其四,国际油价跳跃的冲击传导机制同时体现在经济与金融两个层面之上。其中经济层面的冲击源自于极端成本振荡,且主要包含“要素成本与产品价格联动效应”、“成本振荡导致的企业存货变动”、“能源风险引发的市场悲观预期”三个方面;金融层面的影响则根源于金融投资行为,且主要涉及“战略性商品市场资金避险撤离”与“原油市场避险导致的国际资金转入”两个方面。由于不同类产品别与典型商品的生产运输对原油要素的依赖性,以及不同商品市场的金融化程度、国家调控政策、市场规章制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前述冲击路径的相对强度也依市场层级、产品类别、典型商品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差别。依据前述结论,本文主要政策建议如下:提高原油储备并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性;完善原油期货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原油定价中的话语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消费多样化,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化市场监管并完善商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市场投资决策理性程度。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完成了国际油价跳跃行为的系统性探究,同时从强度与幅度两个维度进行了考察。第二,扩展了国际油价跳跃的冲击效应研究视角,逐次从总体、类别、典型市场三个层面就其冲击时滞、方向、大小等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探讨。第三,完善了国际油价跳跃的冲击效应实证研究方法,首次以广义可加性异常值诊断修正方法对全部冲击效应模型进行了异常扰动诊断与修正,提升了实证结论的可靠性。第四,探索了从国际油价跳跃到中国战略性商品市场的冲击传导机制,填补了现有研究的传导机制空白。
胡公启[8](2018)在《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核心是利益,而贸易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对外贸易利益就要降低国际间贸易成本,关税作为对外贸易成本的一部分,对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历史上,关税调整引发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引发战争的事例时常发生,如法荷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等。因此,研究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维护国家权益,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关税及关税制度对对外贸易有最为直接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政府失去关税自主权,西方国家通过协定关税获取贸易利益,而协定关税也成为西方列强为扩大并占领中国市场最直接手段。为了向晚清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材料,西方列强通过制定极低的进口关税税率(值百抽五)并不断扩大免税的范围,使西方工业品冲击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体的中国自然经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国被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普通百姓在国内剥削和国外侵略赔款的双重压榨下的生活愈加贫困,此伏彼起的农民反抗严重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西方列强的利益也通过关税制度的变迁得到巩固。在掌握中国关税主动权的前提下,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一步步剥夺中国的就业机会,毒化中国发展环境,造成人民的日益贫困和国家的日渐衰弱。研究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中西贸易,能够对晚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有更加深刻了解,同时,也对关税制度及对外贸易对一国的重要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以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为主题,以晚清发生的四次重大中外战争为主线,将晚清划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期、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及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五个阶段,全面分析各个阶段关税制度的变化、对外贸易规模的变化及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规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关税制度的变迁与对外贸易的变化互为因果的结论。不同于多数着作以协定关税来说明晚清关税主权的丧失,本文则通过定量分析进口关税税率与进口额、出口关税税率与出口额之间的反常关系,说明外籍税务司治下的中国海关对关税尤其是进口关税没有做到应收尽收,揭示其为西方资本主义服务的本质,证实了关税主权丧失的客观事实,也说明晚清关税的殖民性质。本文主要运用采取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晚清五个历史阶段主要出口商品在当期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以此来说明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进口商品在五个历史阶段占当期进口额的比重变化,以此来表明国外不同商品在中国市场竞争力的变化;五个历史阶段进出口关税税率及减免税范围的比较,以此说明协定关税下关税主权丧失的过程;中国与同期的印度、日本、英国、美国等进口关税税率的比较,以此说明中国关税水平在当时世界各国所处的位置以及中国传统出口优势产品丝茶出口占比逐步下降的原因等,通过这些比较,全面分析关税税率与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额与关税收入之间的关系。此外,文中为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大量列举图表,不同图表之间也是一种比较分析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使各个变量之间随着时间的演进过程更为清晰,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地更为透彻。在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忽略其他变量的影响,来分析给定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维度。在某一时点,关税与对外贸易规模必定相关,因为作为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关税,直接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成本,从而影响对外贸易规模,这是基于静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但加入时间维度,关税水平与对外贸易额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因为在晚清72年中,影响双边对外贸易的因素很多,而关税只是这众多影响因素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找出这些因素并加以阐释,从而对定量分析的结论以合理的解释,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看时点,而动态分析则看趋势,二者结合起来,既能了解变量之间短期的关系,也能更好把握变量之间长期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关税制度的变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阐明了对外贸易规模和政策的变化对关税收入及关税政策变迁的作用。对外贸易是双向的,而关税政策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政策调整同样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影响,文中以晚清主要贸易伙伴英国、美国、日本及英属殖民地印度为例,分析清朝时期这些国家的关税制度变迁对清朝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丝茶和主要进口商品棉制品对外贸易额的变化都与这些贸易伙伴关税政策息息相关。最后,本文给出了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启示,包括:把握关税主权,扞卫国际利益;扩大开放,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达到贸易畅通;坚持互惠贸易,抛弃零和博弈;维持贸易平衡,合理化解分歧;优化税制结构,保持税收中性等观点。对外贸易范畴甚广,本文紧扣与关税有关的对外贸易这个中心,凡是与关税无关的对外贸易,本文涉及甚少,比如晚清时期的朝贡贸易、苦力贸易、贵金属贸易、帆船贸易等,这些对外贸易也形成商品或要素的跨国流动,严格意义上也属于对外贸易的范畴,由于海关对这些贸易不征收关税,故文中没有论述。此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关税体现的作用也不同。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和原材料输入是资本家获取利益的主要手段,此时关税的作用突出。而在帝国主义阶段,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关税的重要性对资本家而言在下降。这也是晚清时期关税制度变迁前快后慢的重要原因。
Arshad Muhammad Umer[9](2017)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海岸线长840公里,巴基斯坦北部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西藏接壤。中国和巴基斯坦发展至今,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国防和战略关系。近十年以来,两国非常重视建立过去一直较为忽视的经济关系。2015年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都决定推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简称,CPEC)”。“中巴经济走廊”是双方经纪合作的里程碑,是一项全方位的发展协议,不仅建立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战略连接,而且具有整合亚洲其他区域的潜力,能够在改善战略和经济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论文讨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巴两国以及对周边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安全利益驱动,从而挖掘国际贸易的发展潜力。论文首先对用到的相关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理论进行了一个梳理,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其重点项目瓜达尔港进行介绍,通过瓜达尔港与其他竞争港的对比,分析比较原来的路线及新的CPEC路线,计算物流运输时间、交通运达距离等因素,进而分析其对产品贸易成本和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论证瓜达尔港的设立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运输系统和基础设施在贸易方面被称为战略杠杆,它们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消耗时间。中国需要一条最短,而且有安全保障和经济实惠的路线到欧洲和中东各个国博士毕业论文家。论文验证了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CPEC为中亚自然资源流向世界提供了一条经济的路线,同时也方便世界产品进入亚洲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再次,自“中巴经济走廊”构想的提出后,巴基斯坦和中国在贸易、投资合作也出现了积极的大幅的变化。论文通过对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数据的,研究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贸易增长点、以及投资情况及己确定的CPEC下的投资需求,进而量化分析两国合作情况及未来可能的合作潜力。最后,评估了可能影响CPEC项目执行情况的潜在威胁和风险,包括遍及巴基斯坦的不安全感和暴力行为,内部政治和经济制约因素,以及全球和地区的地缘战略障碍。了解和评估中长期的巴基斯坦的安全,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区域地缘战略动态,探讨走廊的可行性前景,以及管理可能妨碍实施的潜在威胁(如果有的话)。详细讨论了安全方面的细节问题,侧重于巴基斯坦经由中巴经济体走廊区域存在的极端主义武装的威胁,民族主义叛乱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
毛佳,李鹏远,周平[10](2017)在《中国主要贵金属资源利用及关键性评估》文中认为贵金属资源同时具备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国防安全。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对贵金属的需求量也是全球之最。本文参照欧盟的关键性矩阵研究,从经济重要性和供应风险两个维度,对金、银、铂、钯4种贵金属的供应风险开展研究,得到了中国贵金属的关键性矩阵,综合来看,4种贵金属的经济重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金>银>铂>钯,供应风险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银>钯>铂>金。
二、日本贵金属进口量大幅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贵金属进口量大幅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货币价值波动研究综述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货币价值波动理论分析 |
一、货币价值波动的概念及其度量 |
二、货币价值的构成及其演化路径 |
三、货币价值波动的成因 |
四、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经典理论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
第三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
一、金融脆弱性视角下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二、经济周期视角下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三章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历史研究 |
第一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历史事件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历史事件的时间分布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 |
三、历史事件的启示 |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奏:货币价值大幅波动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的货币价值波动情况 |
二、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检验 |
一、条件概率检验 |
二、基于logit模型的概率检验 |
第四章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货币价值波动、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
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
第二节 货币价值波动、财富集中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财富集中 |
二、财富集中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
第三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机制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数据选取 |
三、平稳性检验 |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五、SVAR模型估计 |
六、SVAR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
第五章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差异性研究 |
第一节 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差异分析 |
一、不同类型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分布情况 |
二、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分布 |
三、产生空间差异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发达国家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美国次债危机 |
二、货币价值波动与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货币价值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一、货币价值波动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
二、货币价值波动与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 |
三、货币价值波动与马来西亚金融危机 |
第四节 不同类型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差异 |
一、发达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 |
二、发展中国家货币价值波动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路径 |
三、路径差异比较分析 |
第六章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强制性与鼓励性相结合原则 |
三、监管效率优先原则 |
四、改革与创新原则 |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 |
一、国际组织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的建议 |
二、美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变革 |
三、欧盟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变革 |
四、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一、重构国际货币体系,寻找最优国际本位币 |
二、建立健全稳定货币价值的调节机制 |
三、健全两类国家均衡协调发展机制 |
四、加强监管,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形成 |
五、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贫富差距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评语 |
答辩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2)波兰向中国出口金属及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理论基础 |
1.5.1 比较优势理论 |
1.5.2 竞争力理论 |
2 文献综述 |
2.1 对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理论评述 |
2.2 关于波兰出口优势与竞争力的研究 |
2.3 关于波兰出口金属及金属制品优势与竞争力的研究 |
2.4 关于波兰向中国出口的研究 |
2.4.1 波中双边贸易关系背景 |
2.4.2 “一带一路“倡议当提高波兰出口的机遇 |
2.5 文献述评 |
3 波兰与中国贸易现状分析 |
3.1 波兰与中国贸易的总体现状 |
3.1.1 波兰与中国贸易总量 |
3.1.2 波兰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
3.1.3 波兰从中国进口结构 |
3.1.4 波兰向中国出口考察 |
3.1.5 波兰向中国出口结构 |
3.2 对中国市场需求分析 |
3.2.1 中国需求现状 |
3.2.2 中国金属需求分析 |
3.3 波兰向中国出口金属与金属制品的结构分析 |
3.3.1 波兰向中国出口铜与铜制品 |
3.3.2 波兰向中国出口铜及铜制品的优势 |
3.3.3 波兰向中国出口铜及铜制品的阻碍 |
4 波兰向中国出口金属及金属制品的研究 |
4.1 模型及数据说明 |
4.1.1 显性比较优势(RCA)与区域显性比较优势(RCAA)指数 |
4.1.2 产业内贸易(IIT)指数 |
4.1.3 贸易强度(TII)指数 |
4.2 实证研究与结果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延续传统的贸易优势,同时创新出口能力 |
5.2.2 减少双边贸易逆差,通过促进小中型企业的波兰产品出口发展 |
5.2.3 政府支持创造波兰竞争力与出口优势的出口产品 |
5.2.4 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出口 |
参考文献 |
(3)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
1.5.3 价格发现 |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定价权的形成 |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5 简要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
4.2.1 现货市场因素 |
4.2.2 期货市场因素 |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
5.2.1 变量与数据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实证过程 |
5.2.4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
7.3.1 分析方法 |
7.3.2 理论模型 |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8.3.1 研究方法 |
8.3.2 数据选取 |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6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
(4)期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分析 ——以金属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期现货市场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金属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影响关系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金属铜期现货及其贸易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期货市场与我国金属铜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
一、期现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
二、我国金属铜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
三、我国金属铜现货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金属铜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基于线性自回归的影响关系测度方法 |
一、相关性分析与Johansen协整检验 |
二、GARCH过程与交叉影响关系 |
三、Granger因果与双向影响关系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动态影响关系 |
第四节 基于非线性尾部相关的影响关系测度方法 |
一、非线性尾部相关性测度 |
二、系列Copula模型与尾部影响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铜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
二、金属铜现货价格及其收益率时序图描述 |
第二节 数据有效性检验 |
一、平稳性检验 |
二、自相关检验 |
三、ARCH-LM检验 |
第三节 基于GARCH模型的现货与贸易额交叉影响关系分析 |
第四节 一般线性相关性分析与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五节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现货价格与贸易额双向影响关系分析 |
第六节 立足脉冲响应函数的现货价格与贸易额动态影响关系分析 |
第七节 针对尾部关系的现货价格与贸易额极端影响分析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属铜期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
二、金属铜期货价格及其收益率时序图描述 |
第二节 数据有效性检验 |
一、平稳性检验 |
二、自相关检验 |
三、ARCH-LM检验 |
第三节 铜期货与贸易额基于GARCH模型的交叉影响关系分析 |
第四节 一般线性相关性分析与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五节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期货价格与贸易额双向影响关系分析 |
第六节 金属铜期货与贸易额的动态影响关系分析 |
第七节 针对极端情况的铜期货与贸易额的尾部关系分析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影响关系分析的建议与对策 |
一、对铜进出口贸易商的相关建议 |
二、对金属铜投资者的相关建议 |
三、对金属铜生产商的相关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实证结论 |
二、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5)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
一、《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发展历程 |
二、2015年之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
三、2015年之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预期目标 |
第四节 商贸优惠政策 |
一、纺织品和服装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 |
二、农产品的优惠和严格标准 |
三、汽车产品可享受的贸易利益 |
四、化工产品可享受的贸易利益 |
第三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框架下美国与非洲贸易的数据分析 |
第一节 2000-2008年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
第二节 2008-2017年,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
第三节 2000-2008年美国对AGOA国家出口贸易情况数据分析 |
第四节 2008-2017年期间,美国对AGOA非年度出口情况 |
第五节 AGOA国家对美国出口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
第六节 美国对AGOA国家出口年度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
一、2000-2008年,美国对AGOA国家主要领域年度出口数据情况 |
二、2008-2017年,美国对AGOA国家年度出口领域情况数据分析 |
第四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成效 |
第二节 最初目标和实现情况的实际成效 |
一、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最初目标 |
二、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成效评估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南非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农业、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情况 |
一、汽车领域:AGOA促进南非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AGOA实施以来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
二、农业领域:美国AGOA限制南非农产品对美国出口 |
第二节 莱索托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纺织业的情况 |
一、AGOA对莱索托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AGOA影响莱索托经济发展的消极一面 |
第六章 《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发展展望 |
第一节 延长《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后将继续强化美非政治、经贸关系 |
一、美非政治、经贸关系强化 |
二、延长后AGOA将进一步促进美国对非投资增长和合作多元化 |
第二节 延长《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后美非贸易存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 |
一、美非贸易结构仍然单一,受益国较少 |
二、单边贸易优惠向互惠贸易协定转移的趋势 |
第三节 对美非经贸发展未来的展望 |
一、美非经贸合作将多元化、对非投资持续增加 |
二、可再生能源、金融服务、农产品及科技将成为合作新热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汇率对价格传递效应研究 |
2.2 汇率与大宗商品价格的相关关系研究 |
2.3 汇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述评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3.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汇率变动对价格传递效应基本内涵 |
3.1.2 大宗商品内涵及价格决定 |
3.2 汇率对价格影响机制的一般理论 |
3.2.1 宏观层面 |
3.2.2 微观层面 |
3.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机制 |
3.3.1 直接传导机制 |
3.3.2 间接传导机制 |
3.3.3 考虑贸易壁垒及大企业垄断 |
3.3.4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具体路径 |
4.实证设计与模型构建 |
4.1 研究方法介绍 |
4.1.1 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
4.1.2 误差修正模型 |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1.4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1.5 脉冲响应函数 |
4.2 基本模型构造 |
4.3 样本数据选取 |
4.3.1 人民币汇率的变量选取 |
4.3.2 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变量选取 |
5.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相关性分析 |
5.2 平稳性检验 |
5.3 协整检验 |
5.4 误差修正模型 |
5.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6 向量自回归模型 |
5.7 脉冲响应函数 |
5.8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7)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对中国战略性商品冲击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1 主要研究内容评述 |
1.2.2 研究方法归纳 |
1.2.3 主要进展与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国际油价时变跳跃研究方法 |
2.1.1 N-ARMA-DL模型 |
2.1.2 GARCH-ARJI模型 |
2.1.3 GARCH-ARJI(θt)-At模型 |
2.2 冲击效应研究方法 |
2.2.1 ARMA(Mt)-EGARCH(Vt)-SSTD模型 |
2.2.2 ARMA-EGARCH-GAO模型 |
2.3 模型检验与定阶方法 |
第三章 国际油价时变跳跃研究 |
3.1 描述性统计与检验 |
3.2 国际油价跳跃实证结果分析 |
3.2.1 主要实证结果分析 |
3.2.2 稳健性检验 |
3.3 国际油价跳跃主要特征分析 |
3.3.1 油价波动率的间断式跳跃特征 |
3.3.2 跳跃强度的长期平滑与短期突变特征 |
3.3.3 跳跃幅度的非线性时变特征 |
3.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四章 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冲击效应:总体市场层面 |
4.1 描述性统计与检验 |
4.2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4.2.1 主要实证结果分析 |
4.2.2 稳健性检验 |
4.3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效应分析 |
4.3.1 冲击效应:时滞分析 |
4.3.2 冲击效应:方向分析 |
4.3.3 冲击效应:大小分析 |
4.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五章 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冲击效应:产品类别层面 |
5.1 描述性统计与检验 |
5.2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5.2.1 工业品市场 |
5.2.2 农产品市场 |
5.2.3 能化市场 |
5.2.4 有色金属市场 |
5.2.5 贵金属市场 |
5.3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效应分析 |
5.3.1 工业品市场 |
5.3.2 农产品市场 |
5.3.3 能化市场 |
5.3.4 有色金属市场 |
5.3.5 贵金属市场 |
5.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六章 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冲击效应:典型产品层面 |
6.1 描述性统计与检验 |
6.2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6.2.1 螺纹钢 |
6.2.2 小麦 |
6.2.3 燃油 |
6.2.4 铝 |
6.2.5 黄金 |
6.3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效应分析 |
6.3.1 螺纹钢 |
6.3.2 小麦 |
6.3.3 燃油 |
6.3.4 铝 |
6.3.5 黄金 |
6.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七章 国际油价跳跃冲击的传导机制分析 |
7.1 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冲击的总体传导机制 |
7.1.1 经济层面的传导机制 |
7.1.2 金融层面的传导机制 |
7.2 不同产品类别的传导机制差异探讨 |
7.2.1 经济层面 |
7.2.2 金融层面 |
7.3 典型商品市场的传导机制差异探讨 |
7.3.1 经济层面 |
7.3.2 金融层面 |
7.4 基于金属铝市场的传导机制深入分析 |
7.4.1 经济层面 |
7.4.2 金融层面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其它样本时段的国际油价跳跃信息提取结果 |
附录B 主要模型的R语言程序代码 |
附录C 修正模型残差序列的ACF函数图示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晚清关税制度的演进与变迁 |
(二)晚清关税及关税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 |
(三)晚清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及贸易结构的变迁 |
(四)晚清关税政策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 |
(五)相关文献评述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文章的主要结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章的主要框架 |
四、研究的难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可能的创新 |
(三)论文的不足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晚清的界定 |
(二)海关与常关 |
(三)常关税与厘金 |
第二章 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的变迁 |
第一节 清朝前期的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状况 |
一、清朝前期的关税制度 |
(一)关税及附加 |
(二)船钞及附加 |
(三)关税和船钞减免 |
(四)征收管理 |
二、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状况 |
(一)行商制度与对外贸易 |
(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 |
(三)鸦片的流入改变中外贸易格局 |
第二节 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背景及过程 |
一、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必然性 |
(一)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外部市场发展资本主义 |
(二)中国有庞大而竞争力弱的市场 |
(三)晚清政府对对外贸易采取种种限制措施 |
(四)传统的关税制度和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贸易形式 |
二、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过程及特征 |
(一)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特征 |
三、晚清关税制度变迁的后果 |
(一)关税制度的变化使其无法发挥关税的基本作用 |
(二)晚清关税制度畸形变化加速了封建王朝灭亡的进程 |
(三)晚清关税制度变化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
第三节 晚清对外贸易结构、范围及对象的变化 |
一、晚清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 |
(一)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
(二)贸易结构从商品贸易向商品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 |
二、对外贸易的范围由南方扩大到北方和周边区域 |
(一)贸易的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
(二)贸易的范围由沿海向沿江及沿边扩散 |
三、对外贸易的对象由朝贡国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一)宗藩关系的解体和朝贡贸易的结束 |
(二)中西贸易关系的确立及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变化对晚清中国的影响 |
一、晚清政府对资本主义国家依附程度不断加深 |
二、晚清中国沦为工业化强国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 |
三、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
第三章 晚清关税影响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关税对对外贸易发挥作用的机理 |
一、关税影响进出口需求 |
(一)进口关税的高低与进口规模的相关性 |
(二)减免关税是促进出口有效手段 |
二、关税影响进出口结构 |
(一)关税调节商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结构 |
(二)关税政策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
第二节 关税影响对外贸易规模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三、模型估计及结果 |
第三节 关税影响对外贸易结构 |
一、关税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
(一)关税对晚清鸦片进口的影响 |
(二)关税对晚清棉制品进口的影响 |
二、关税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
(一)关税对晚清茶叶出口的影响 |
(二)关税对晚清生丝及丝织品出口的影响 |
第四章 对外贸易规模和政策对关税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推动关税制度的变迁 |
一、清朝统治者治国方略的转变 |
(一)由重农抑商到重农便商的转变 |
(二)由重农便商向重农扶商的转变 |
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导致关税制度改变 |
(一)贸易的不平衡引发战争推动关税税率的下降 |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关税管理制度的变迁 |
第二节 对外贸易规模与关税收入息息相关 |
一、鸦片战争前清朝贸易规模和关税收入水平 |
(一)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贸易规模变化 |
(二)鸦片战争前清朝关税收入变化 |
(三)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贸易规模与关税收入之间的关系 |
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外贸易规模和关税收入水平 |
(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
(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关税收入变化 |
(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外贸易规模和关税收入之间的关系 |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对外贸易规模和关税收入水平 |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对外贸易规模继续增长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关税收入变化 |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对外贸易规模与关税收入之间的关系 |
四、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对外贸易规模和关税收入水平 |
(一)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 |
(二)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关税收入的变化 |
(三)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对外贸易规模与关税收入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对外贸易政策影响关税政策 |
一、清朝早期的贸易管制对关税政策的影响 |
(一)禁止海外贸易 |
(二)限制商品进出口 |
(三)鼓励洋米进口 |
二、晚清关税的持续下降顺应了对外贸易扩大的需要 |
(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要求晚清政府持续下调关税 |
(二)参加国际博览会的商品推行免税政策 |
第五章 主要贸易伙伴关税制度的变迁对晚清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英国及印度的关税制度变迁对三国贸易的影响 |
一、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形成及兴衰 |
(一)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形成 |
(二)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
(三)英、印、中三角贸易的衰落 |
二、英国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
(一)清朝早期英国对华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
(二)清朝后期英国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
三、印度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印贸易的影响 |
(一)中印贸易发展状况 |
(二)印度关税制度变迁对中印贸易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
一、中美贸易发展状况 |
(一)清朝早期中美贸易发展 |
(二)晚清中美贸易发展 |
二、美国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
(一)差别关税带来美国航运业的繁荣 |
(二)关税的持续下降促进中美贸易的增长(1784-1860 年) |
(三)关税的上升阻碍了中美正常贸易的发展(1861-1911 年) |
第三节 日本关税制度的变迁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
一、中日贸易发展状况 |
(一)清朝早期中日贸易发展 |
(二)晚清中日贸易发展 |
二、日本关税制度变迁对中日贸易影响 |
第六章 晚清关税制度的演进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一节 晚清关税制度的演进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教训 |
一、强化本质认识——维护和扞卫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
二、强化主权意识——主权是扞卫国家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
三、强化互惠意识——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才能持久 |
第二节 晚清关税制度的演进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启示 |
一、牢牢把握关税自主权,扞卫国家利益 |
二、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
三、促进民心相亲,达到贸易畅通 |
四、坚持互惠贸易,抛弃零和博弈 |
五、维持贸易平衡,合理化解分歧 |
六、优化税制结构,保持税收中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巴基斯坦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1.2.2 中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1.2.3 其他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资料、数据来源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巴经济走廊 |
2.1.2 瓜达尔港 |
2.1.3 CPEC的组成部分 |
2.1.4 跨境经济合作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2 次优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要素禀赋理论 |
2.2.5 供应链理论 |
2.2.6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7 贸易互补指数 |
2.2.8 新贸易理论 |
3 中巴经济走廊与瓜达尔港基本概况 |
3.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概念提出与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路线的提出 |
3.1.2 增加港口的必要性 |
3.1.3 中巴经济走廊的路线 |
3.1.4 三条线路的概况与机会成本的比较 |
3.1.5 巴基斯坦多党会议(APC)的决定 |
3.2 瓜达尔港和瓜达尔市的情况 |
3.3 瓜达尔的战略位置 |
3.3.1 瓜达尔枢纽港 |
3.3.2 与瓜达尔港竞争的港口的比较 |
4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互补性研究 |
4.1 中国产业现状简述 |
4.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4.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
4.1.3 对外贸易发展 |
4.2 巴基斯坦经济的现状与特征 |
4.2.1 经济增长波动大 |
4.2.2 农业仍是支柱产业,服务业发展较快 |
4.2.3 对外贸易集中度高 |
4.3 巴基斯坦经济困局 |
4.3.1 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受政治局势影响,较为动荡 |
4.3.2 工业化程度低,缺乏经济发展的引擎 |
4.3.3 对外援的依赖性强 |
4.3.4 国内其他经济问题 |
4.4 巴基斯坦产业发展现状 |
4.4.1 纺织业 |
4.4.2 皮革业 |
4.4.3 零售业 |
4.4.4 矿产业 |
4.5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状况 |
4.5.1 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往来情况 |
4.5.2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情况 |
4.5.3 “一带一路”战略中巴基斯坦的地位和作用 |
4.6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意义 |
4.6.1 发展转口贸易,形成货物集散地 |
4.6.2 承接产业转移,改善国内产业结构 |
4.6.3 借助新疆文化科教中心建设,提升巴基斯坦人力资源素质 |
4.7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领域 |
4.7.1 巴基斯坦优势产业分析 |
4.7.2 巴基斯产业合作实例分析 |
4.7.3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领域 |
5 “中巴经济走廊”格局下巴基斯坦与中国贸易发展 |
5.1 巴基斯坦与中国双边商品贸易规模分析 |
5.1.1 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前(2012年-2013年) |
5.1.2 “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后(2013年-2015年) |
5.2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对外商品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5.2.1 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5.2.2 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5.3 巴基斯坦与中国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
5.3.1 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5.3.2 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5.4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实证研究 |
5.4.1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5.4.2 巴基斯坦和中国双边商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
5.4.3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
5.4.4 巴基斯坦和中国双边商品贸易竞争性实证分析 |
5.4.5 结论 |
5.5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5.1 变量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
5.5.2 巴基斯坦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
5.5.3 结论 |
5.6 中巴贸易路线选择的比较 |
5.6.1 方法选择 |
5.6.2 当前路线 |
5.6.3 路线二(CPEC) |
5.6.4 对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方面的贸易影响 |
5.6.5 距离比较 |
5.7 瓜达尔对增强国际贸易的影响 |
5.7.1 海洋部门的作用 |
5.7.2 瓜达尔港的贸易预期 |
5.7.3 预期贸易-中亚 |
5.7.4 预期贸易-中国 |
5.7.5 预期贸易-阿富汗 |
5.7.6 预期贸易-巴基斯坦 |
5.7.7 港口的预期竞争 |
5.7.8 瓜达尔港的经济预期 |
5.7.9 结论 |
6 中巴双边投资情况——互利经济启动 |
6.1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发展 |
6.2 巴基斯坦投资来源及分布 |
6.3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分布 |
6.4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项目 |
6.4.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能源项目 |
6.4.2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基础设施项目 |
6.4.3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瓜达尔项目 |
6.4.4 中巴经济走廊其它项目 |
7 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
7.1 地缘政治态势 |
7.2 利益、区域和超额区域力量的干扰和冲突 |
7.2.0 巴基斯坦 |
7.2.1 中国 |
7.2.2 美国 |
7.2.3 伊朗 |
7.2.4 印度 |
7.2.5 阿富汗 |
7.2.6 欧洲联盟 |
7.3 “中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安全问题因素 |
7.3.1 安全问题 |
7.3.2 俾路支民族主义者 |
7.4 能源地缘政治 |
7.4.1 俾路支省能源资源 |
7.4.2 地缘政治天然气管道 |
7.4.3 瓜达尔、CPEC、中亚运输走廊地理政治 |
7.5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外部挑战 |
7.5.1 国际竞争对手 |
7.5.2 冷战后计划 |
7.5.3 软实力设计和权利政治 |
7.5.4 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 |
7.5.5 美国政策利益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出版 |
致谢 |
四、日本贵金属进口量大幅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货币价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D]. 谢俊明. 深圳大学, 2020(10)
- [2]波兰向中国出口金属及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研究[D]. Knop Patrycja Agnieszka. 浙江大学, 2020(02)
- [3]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4]期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分析 ——以金属铜为例[D]. 陈凡.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5]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展望[D]. 牛群. 云南大学, 2019(03)
- [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研究[D]. 刘婕霄.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国际油价时变跳跃对中国战略性商品冲击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D]. 刘峰. 厦门大学, 2019(07)
- [8]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 胡公启.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9]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D]. Arshad Muhammad Umer.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10]中国主要贵金属资源利用及关键性评估[J]. 毛佳,李鹏远,周平. 工业技术经济,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