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权裂变:希望集团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康纪田,刘卫常[1](2020)在《现代物权分置的路径与适用》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不充分的压力迫使物权制度变革:现行物权向现代物权提升。分享经济的实质是分享权利,排他性物权却拒绝权利开放。依物权"状态二元结构"模型,将总体物权按归属物权与利用物权进行"二元分置",排他性静态归属物权与开放性动态利用物权分别独立。以不完全契约的物权意思表示,从现行物权中分离动态利用物权并保障其独立运行;明确动态利用物权的独立地位并将其置于社会公众领域,让权利便于辨识、分享并能形成竞争性利用格局。多功能属性的利用物权表现为系列物权行为、物权变动意思,权利行为的相互性与社会化需要物权立法安排运行轨道。分置并认可利用物权的独立与开放等特性,可让农地"三权分置"问题定分止争。
钟岚[2](2018)在《Airbnb公司融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共享经济的规模指数级增长,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都瞄准了“共享”市场,共享经济模式带来了疯狂融资,很多共享公司估值一路飙升,这是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估值的飙升和融资的疯狂是否匹配?共享公司该如何有效控制疯狂融资背后的风险?因此,结合共享经济特点,探寻共享公司融资风险的特点和诱因,对其风险控制问题加以研究,对于共享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Airbnb公司作为共享经济模式鼻祖,共享经济在房屋租赁领域的典型案例,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是后来共享经济企业模仿的对象。从2008年成立之初的融资困难到目前估值达到310亿美元,融资额度高达40亿美元的背后是否存在巨大的融资风险,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以Airbnb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从Airbnb公司的融资模式、融资需求、融资环境等方面对其融资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Airbnb公司经营模式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而基于内部运营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两个方面对其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财务杠杆系数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对Airbnb公司的融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最后,针对上述的融资风险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从而保证Airbnb公司合理有效融资,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共享经济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而且也对其他共享经济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张驰[3](2018)在《社会网络与共享平台的博弈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共享平台是为共享行为提供支撑的各类平台,而共享是个人、组织或国家共同参与、共同分担一种活动、组织、经济模式、制度或者思想。在这一定义下,研究考察了共享平台上社会网络中的博弈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在当前网络处于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的背景之下,合作共享成为了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主流,虽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制度及其他风险问题,但其生命力却不会随之消逝。从微观视角出发,国外如Airbnb短租平台,国内如滴滴顺风车平台,均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从中观层面看,学术期刊加速了网络中人员间信息交流与合作。在宏观层面,“一带一路”加深了地区互信合作,则是一场跨越空间距离限制的共享,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促进,对全球经济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这一现实背景出发,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博弈理论对共享中的相关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共享平台上社会网络为何合作,合作后如何分配,分配后如何进一步建设平台的研究框架思路。在共享平台上社会网络的博弈问题中,使用公共物品博弈理论,分别在无向无权网络与有向加权网络中进行分析。无向无权网络分析发现,博弈参与人的合作行为受其邻居策略影响较大,采取合作行为的邻居数目越多,参与人越有可能采取合作策略。同理,当个人网络中选择非合作的邻居占据大多数时,参与人也会采取非合作策略。此外,当改变个人网络需要成本时,即取消现有连接和建立新连接均存在代价时,参与人会根据两者之间的效用差别采取相应行为。当改变带来的效用增加不足以抵消成本时,参与人更倾向于维持目前的网络,反之,参与人则会根据邻居行为动态调整个人网络,以实现网络中自身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有向有权网络分析发现,静态博弈下参与人均选择非合作,会产生纳什均衡与帕累托均衡偏离的困境。而动态博弈中共享平台介入,通过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改变这一困境。惩罚机制的存在使得参与人具有可信的威胁迫使对方合作,紧密连接的网络中节点的非合作行为会招致众多邻居的威胁和惩罚,因此,参与人会选择合作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很难出现绝对的合作或非合作,多数情况则是不完全合作的子博弈精炼完美均衡。是否合作问题解决后,面临合作中收益分配问题,使用合作博弈理论,在考虑了网络结构的同时,也将节点禀赋纳入考虑范围。借助“差序格局”的思想启发,使用夏普利归责法则对网络中收益根据节点贡献进行分配。除此之外,通过此方法能对网络中关键节点进行定位并排序。相比于传统衡量指标,此方法结合网络联通性、节点禀赋、关系强度,更加准确地衡量了不同节点的重要性。其后,灵敏度分析也表明,相对于网络中的微小变动,基于合作博弈与“差序格局”的收益分配结果仍能保持稳健。由以上可知,共享平台对资源整合以及信息流动具有促进作用,实证分析部分从中观和宏观层面分别选取学术期刊和一带一路作为共享平台代表进行研究。对于学术期刊,由于其能吸引众多学者进行合作发表科研成果而成为共享平台。相互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资源不足等问题,也能够帮助作者在优秀甚至顶级期刊中发表论文,对其的学术生涯也存在正向推动作用。通过对相应领域知识分享中的合着网络研究发现,2012至2016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同多个地区、多个机构、多位学者在所涉相关顶级国际期刊上合着发表论文,其中90%为合着,说明期刊这一平台很好的聚集了相关学者,而所涉学科的研究进步和知识分享也主要基于学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国大陆地区与美国合作最为频繁,美国也为促进中国大陆与其他地区的知识传播和科研成果交流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学者间的合着网络则显示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并不突出,鲜有大型网络的形成。学科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更好的发挥期刊这一平台提供的集聚功能,促进中国大陆地区相关学科的信息传播和成果共享。宏观层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原油贸易网络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网络中的每个国家之间构建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中国不仅与邻国俄罗斯,也与中东主要石油出口国和东欧部分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其中,原油贸易网络已经基本经趋于稳定,贸易网络的主要结构保持不变,核心国家数量在在进一步减少,规模更大贸易量由更少的国家占据。区域韧性分析说明网络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仅可以稳定地区内能源供求,对于其他大宗货物或者商品也能承担起流通渠道的作用。QAP分析中以“五通”构建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在这一地区贸易中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邻国倾向于建立密切的贸易关系,国家间政策沟通与设施连通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互通方面也同样显示出显着特征,相关的后续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深,制度等因素对本地区合作影响尚不明显,日后需要大力提升。通过相互合作,一带一路这一共享平台定会成为促进各区域内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力。共享平台发展能够带来机遇,对平台上社会网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加深互信合作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更为后期如何建设平台提供了方向与指引。
吉富星[4](2014)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 ——兼论我国公共产权改革》文中研究说明产权即“财产权”,兼具经济学及法学涵义。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产权改革、国企产权改革等多个领域成绩斐然,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累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从整体上看,公共产权依然是当前产权改革的难点和重心,其改革仍处于“半拉子”工程状态,引致了效率低下、贫富差距、寻租腐败、阶层固化等诸多问题。公有制应有的权益、经济效率、公平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造成了“跛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悬置”。其中,“公有制悬置”是一个深层基础性问题,即公有制存在于上层建筑,但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而悬在半空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公共产权制度的残缺,未找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我国市场经济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起点与西方国家不同,公有制基础上的产权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本文旨在以公共产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与法律、历史与逻辑、现实和理论等多个层面,探索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产权改革深化路径这一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命题。通过研究,以期使公有制很好地与市场经济相容、发挥其经济效率,又能有助于共同富裕、完善公共产权制度与财政预算体系。在行文上,全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界定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产权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困境,框架式描述了当前各种现实问题、弊端和深层负面影响,以及产权理论固化与滞后问题。第三章是基于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现有理论分析,系统梳理和评述了两大财产法系、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西方产权理论。对比分析认为,法律与经济互相影响,产权理论各有利弊。其中,西方产权理论存在狭隘的产权观局限,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属于“归属+权能”的所有权模式,同样具有局限性,各个理论都应在新形势下互相借鉴发展。第四章基于历史发展脉络,研究了法学层面财产制度变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权演进、近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产权改革历程,总结了产权演进的趋势,公私所有制产权及其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规律,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据此,提出了产权结构化定义,从风险或收益度的动力机制看,产权结构化具有必然性,公私所有制都面临着进一步的产权改革。第五章系统分析了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提出了金融化趋势下的产权结构化SCP耦合范式(Structuring-Conduct-Performance),以及总体思路、路径和方式。第六章阐释了公有制实现形式面临的特殊性及难点,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共产权改革的框架,形成了体制保障、机制构建、公共产权结构化等方面系统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新建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体系。第七章则结合以上理论,针对我国公共产权改革的重点领域,如农村土地、自然资源、国企改革三个热点领域,简要回顾了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了阐述。本文逻辑分析是循着“所有制——所有权——产权”的线索,从法律、经济、社会、历史等多个视角展开,整体上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基于产权的“权利”本质、“契约”特性和“收益”核心,动态化构建了产权结构化理论,进而依托此理论来研究公共产权改革。突破了以往的公有制产权改革过程中线性、静态、平面思维,提出了动态的、立体的产权结构化。值得注意的是,“产权结构决定组织效率”这一线性决定论是静态的、片面的,本文提出了动态的、交互的产权结构化SCP耦合范式。在经济金融化趋势下,产权不完备性或残缺性、效率不确定性增大,最优产权结构是动态博弈下的暂时均衡,存在状态依存性,必须注重相机治理机制安排。产权结构化应关注无体物产权客体,重视产权或权利的平等性、可交易性、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和约束。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产权制度都在不断调整。应全面认识公有制,动态化把握公共产权,实际上,公共产权涵盖国有企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等各类公有制基础上的所有权或资产,及其衍生的各类经济权利。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公共产权结构化改革,落脚于公共产权制度构建。公共产权改革应以“兼容市场经济、降低公共风险、有助于共同富裕”为方向,加大产权结构化改革力度,配以适宜的相机治理机制安排,有效衔接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公共产权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三大机制构建,即“全面覆盖、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平等竞争、激励兼容的市场机制,公平分享、和谐共富的预算及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建立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体系,形成公开、透明、规范、完整、协调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
赵新洁[5](2013)在《公司治理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西方公众公司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绩效低下和严重亏损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的重要核心问题之一。然而,近十年中国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似乎变成了高利润、高增长和高收入的代名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加强。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包括市场对上市国有企业的监控以及通过《国有企业法》赋予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经营权。也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激励制度的建立功不可没。本文并不赞同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以往的研究并没有清晰解释以产权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如何。本文因此从探讨企业产权结构入手,通过对比西方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特点,研究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为了给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寻找一个参照系,本文没有选取西方国有企业进行对比,而是选取了西方公众公司,因为二者相同的市场地位和财务目标;同时对二者进行公司治理中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的对比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公众公司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留给管理层很大的权力空间,这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状也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在结构上,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与中西方公司治理皆相关的关键因素,并从这些关键因素入手,对私有产权企业和国有产权企业进行了对比。这些关键因素包括了,企业所有权结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内部契约的安排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公司治理中,所有权之间的竞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性以及企业内部契约安排的方式都会对公司治理的效果产生影响。从所有权结构来看,政府全资拥有的国有企业,在理论上无法形成任何的所有权竞争,即便是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政府的绝对控制,也只能形成所有权的小规模竞争。另外我国的国有企业法,约定了政府赋予国有企业的14项经营权,并认为在该权利落实后,即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比西方公众公司,我们发现,这一做法促进了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过程,但是对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同时固化了对于两权分离的理解,将动态的竞争过程理解成为了静态的存在。同时,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以及剩余控制权无论怎样安排,都将是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而且,企业内部契约的安排上也是通过固化的权利分配进行的。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国企经营绩效的。接下来,本文探讨了公司治理的主要实现机制,包括委托.代理机制、股东权利与企业股权交易机制、相关利益人合作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等。如前所述,国企与西方公众公司有着相似的所有权和控制的分离、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不一致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可以借鉴分散持股公司的治理和激励的经验,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和激励问题。但是,本文的对比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无论在形式特征上有多么的接近,由于西方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主要是建立在权利竞争的基础之上,即竞争贯穿于权利安排的各个方面,结果必然是国有企业却无法真正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安排治理结构。而西方分散持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通过竞争形成的契约结构,因此竞争所起到的约束作用,是国有企业无法借鉴的。之后,本文分析在管理层激励机制方面,虽然西方公众公司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虽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其是建立在经理人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的。竞争是各种激励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市场竞争,所有者和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分配无法形成平衡和一致,也缺少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管理者才能的实际价值。相比较而言,由于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缺少竞争性的市场基础,使得很多激励得以实现的信号基础都无法准确地反应管理的价值。对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来说,无论采用怎样的定价模式,这种非市场方式所确定的价格,都会产生巨大的争议。因此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上,由于不存在类似于西方的真正的经理人市场而无法准确地评价管理层的价值。结论表明,国有企业无法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一致,两项权利的分离,使得国有企业决策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等,责任和义务不对等。在这种条件下,有效的治理结构是无法形成的。国有企业当前绩效主要得益于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政府通过给国有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允许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完全垄断方式或政府通过牌照发放控制的寡头垄断方式进行经营,可以让这一部分国有企业得到私人企业无法企及的超额利润。即便是在非垄断领域,政府也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给国有企业额外的补贴或优惠政策,以保证国有企业的高利润、高增长和高收入。在现实中,国有企业也通过改革设置了一定的控制权竞争和更加强有力的行政监督等,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治理绩效的改善,但无法解决两权不一致这一根本问题所造成的激励失效。总之,一系列基于市场竞争的契约安排,才是构建所有者同相关利益人关系和高管激励体制的唯一坚实基础。本文认为管理层激励的主要实现方式,是要通过三个方法来缓解治理结构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一,让代理人成为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使代理人和所有者的利益趋向于一致。第二,利用市场机制约束经理行为,通过控制权斗争、接管以及经理市场定价等机制来实现对经理行为的制衡。第三,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经理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而奋斗。
邵兴全[6](2011)在《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 ——一种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信息、技术交流等各类服务,部分解决了农户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使得长期以来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地位和组织属性、利益分配与内部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澄清。但由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过程中尚存有经济体制上的“制度遗产”,且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成长路径的“外生型”,以及政治因素的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伴生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合作社的服务与农民的合作领域有待提高,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受制于资金等要素约束,合作社内部的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的创新等。因此,面对着蓬勃发展、生动活泼的农民专业合作的制度实践,需要从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等深层次上、全面的、系统的进行理论阐释、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社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法学与经济学、规范分析与实证论证、比较制度分析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以企业理论为出发点,公司治理为依托,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为主线,完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治理制度为落脚点,提供一个关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制度分析框架。论文研究的核心在于借鉴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和企业合作博弈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经济上的所有权共享、法律上的民主控制与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三要素的分析,从合作社的运行效率的角度论证了理想的合作社治理结构为共同治理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共同治理模式却遭遇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激励不够与投资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从实践出发需要理论研究放松假设条件、修正研究内容,引入一定的资本控制,在确立共同治理模式为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实践,尝试提出现阶段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模式——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按其社员民主控制的基本价值理念及其意思自治的原则、强化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原则、适当引入资本控制与剩余分配等四大原则,论文进一步从社员结构、表决权制度、法人机关构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制度安排、治理关系。论文还选取了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并在全文分析基础上给出论文结论、政策意涵和未来研究方向。本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明确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框架与方法,并初步得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第二章为文献检视与简要述评部分,主要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来梳理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论。首先,回顾了相关企业理论的发展演变,重点检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企业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劳动管理型(LMF)理论,企业(公司)治理理论;其次,用专节回顾了国内学者对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初步评价。从积极意义方面来说,第一,从方法论分析,现有文献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对合作社外部环境的研究,更有对内部制度构造的解析,这些方法与视角利于对合作社展开全方位的研究。第二,从理论上,现有文献注重对合作社的性质、作用及演化形态的研究,这对认清合作社内部所蕴含的制度特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三,从实践上,积极借鉴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合作社的治理形态,.并且不断修改立法,这些对我国下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订具有借鉴意义。但本文也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尚未独立化,研究内容还缺乏一些系统性,研究方法在理论实证上尚有不足,研究视角仍欠具体等诸多不足。第三章为规范分析,主要是做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的分析,论证了理想的合作社治理结构是共同治理模式。首先,本文分析了合作社治理结构应采用共同治理的三大原因,即经济上的所有权共享,法律上的民主控制与管理,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三个条件约束着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理论上应该采用共同治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个社员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社的运作效率;其次,采用企业的合作博弈论模型,论证了理想的合作社治理结构应是共同治理模式,只有这种模式才是合作社治理的均衡解,具有帕累托效率,这部分的论证借鉴了青木昌彦关于企业合作博弈论的研究成果。第四章在第三章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践进一步做了经验实证,提出了一个适应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首先,回到国内外的治理实践,解释了为什么共同治理模式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却会导致对合作社社员的激励不够与投资不足等现实问题,从而在我国现阶段此种模式依然比较弱小,因此需要放松假设条件,引入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模式。其次,借鉴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在确立共同治理模式为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合作社的治理实践,提出现阶段我国合作社治理模式是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而此种治理模式的理念与原则包括强调社员民主控制的基本价值理念,强化合作社治理的意思自治原则,强化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原则,适当引入资本控制与剩余分配的原则。最后,为贯彻这些理念与原则的实现,借鉴公司治理的研究成果,从社员结构、表决权制度、法人机关构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等方面指出了新型农民合作社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第五章为比较案例分析部分。主要从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出发,选取国外的蒙德拉冈合作社的治理(比较接近于理想的共同治理模式),国内发达地区浙江临海S镇L村西兰花专业合作社的治理(资本控制型治理),国内西部地区成都市双流县牧马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等三个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蒙德拉冈合作社处于经济发达的西班牙,由于发展时间久远,治理机制较为成熟,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接近于三个约束条件,因此,采用的治理结构更接近于理想的共同治理模式,即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治理。由于这种治理对制度环境要求较高,而今已不代表普遍。其次,浙江临海S镇L村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地处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资本控制得到加强,决策权控制在专业大户手中,更倾向于股份公司的性质,这种所有权安排出现的分层性和分群性及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合作社本质,并伴随出现了合作社功能弱化现象,因此,这种不加限制的资本控制不值得提倡,否则合作社会沦为某些农村“能人”牟利的工具。最后,成都市双流县牧马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西部,在治理结构上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资本控制受到严格约束。一个资本控制受到严格约束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通常由(比较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农村精英”,比如此案例中的廖德富)、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等出资作为股东,再吸收普通社员股金组建而成;二是投票方式多样化,以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但资本所拥有的投票权受到严格约束,一般控制在20%以内,具体到牧马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表决权方式,“以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的表决权制度,但个人股东拥有的投票权一般控制在10%以内”;三是分配方式以按股分配与按交易量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牧马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分配方式“提取利润的20%作为公积金、40%按交易量分红、40%按社员交纳股金分红”。因此,从产权结构、决策机制及分配制度等分析,这个合作社治理结构处于理想的共同治理模式与资本控制型治理之间,是一个运作良好的合作社,其治理结构形式更具有适应性与合理性。总之,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当事人在外部利益引导下适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而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同时,在我国合作社的创建、发展过程中,基于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比较优势,合作社的产权受到资本控制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合作社本质,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以后的合作社治理中,应借鉴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第六章主要为两部分内容,第一是研究结论及对政策制定带来的一些启示,第二是指出了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周红[7](2008)在《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委托代理理论的有用成分,参考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问题的分析成果,着重论述了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生成机制、实际内容和完善办法。首先,论述了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是在国有经济改革中生成的。其生成机制是:政企分开是政资分开的结果,两权分离是政企分开的结果,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是两权分离的结果。在这个生成机制的作用下,先形成行政性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再变成市场化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其次,论述了国有资产运作体系及其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国有资产运作体系包括三个国有资产运作主体,即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和国有资产生产经营主体。国有资产三个运作主体形成三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主体与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主体与营运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营运主体与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最后,论述了在改革中完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具体做法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管理者变成出资人,确保出资人到位;在市场竞争中选择国有股权代理人,变行政性委托代理关系为市场化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使国有制与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起来。
雷卫[8](2008)在《治理结构演进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我国现代家族企业是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大量产生并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面临着“治理结构变革与企业成长”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成长与持续性方面。我国的家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很难再发展壮大,并且企业寿命普遍较短。其二,创业期家族式的单边治理结构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发展模式,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却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从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家族企业经历了创业期、成长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很多家族企业也会经历家族传承的阶段。从治理结构变迁情况来看,又会经历如下的几个阶段:企业主个人拥有企业的全部控制权与所有权;企业主及其家族完全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与所有权;企业主及其家族掌握绝大部分的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和家族拥有部分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在分析了成长中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后,我们发现产权是家族企业成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等。通过对治理结构演进与家族企业成长关系的四个相关纬度:产权维度、组织维度、家族维度和管理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变化分析,以及相应案例实证分析后,我们得出治理结构是促进家族企业各个阶段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家族企业长远的发展过程中,产权多元化是必走之路。
李小健[9](2007)在《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国有公司经营者动力不足、预算软约束、决策失误、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财务造假泛滥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从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出发,以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垫铺性的分析说明,这是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其次,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再次,对国有公司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最后,根据目标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了各子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内容。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评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财务管理机制总论本章从分析财务关系入手,阐述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说明了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它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财权配置为重点,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同时研究了在委托代理制下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在国有公司的配置问题。第三章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是财务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利益兼顾原则,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确定观点,即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分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公司在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社会目标可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章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构建本章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构建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具体内容为,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行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以后各章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第五章财务管理动力机制根据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动力机制目标,本章重点探讨了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动力方式。年薪制是以年为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在我国试行已有十多年,出现了一元结构、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等多种结构模式,本文认为二元结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即年新=基薪+风险收入,对于激励作用最显着的风险收入应以超额利润为依据确定较为合理,即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由于股票期权是一种事后给付方式,其动力激励效果最好,对此本文应用实证资料、典型案例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原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本章对运行机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原理,结合国有公司具体情况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对策。在预算机制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模式,预算执行与考核要增强力度,克服预算软约束弊端。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是以公司财务经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遏制经理机会主义的制衡手段,其关键是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和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科学管理。财务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可具体选用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等。风险管理机制中,应用预警系统,以定性方法和方量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针对不同财务风险提出了防警与排警措施。第七章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是建立在内外财务监督关系基础之上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为审计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强调国家审计监督的“龙头”地位和依靠CPA社会审计监督主要力量,并对CPA中介监督出现的信誉危机问题,从国内外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查找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内部监督机制中,应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等各层次监督主体有效行使监督权,同时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总监制度。第八章财务管理评价机制本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优缺点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净利润或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市盈率、托宾q等财务指标与产品等级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费投入比重、技改投入率等非财务指标,使其更适合国有公司的特点。同时,大胆借鉴,应用平衡记分卡、业绩多棱体等方法,从战略上对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进行创新。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建的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新模式:市场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型模式,即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创新性。在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中提出的分层确定论观点,以及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财务治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基础的观点具有新意。
袁炳华[10](2006)在《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当前,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着重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并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无疑宣布,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具体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本论文的主题和中心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和构想,以期望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出一份薄力。 本文总结性地提出了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即国有产权不到位,“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等问题。并且运用产权理论、现代企业所有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设性地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的一些思路和构想:(1)要确保国有产权的到位,就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构建起能真正负责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2)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机制,发挥产权安排对激励和约束两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规范和完善企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机制,构建起有效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
二、产权裂变:希望集团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权裂变:希望集团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物权分置的路径与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发展不充分倒逼权利分享机制 |
三、总体物权“状态二元结构”分置 |
(一)明确物之归属的物权:静态归属物权 |
(二)发挥物之效用的物权:动态利用物权 |
(三)归属物权与利用物权总体:构建现代物权 |
四、物权分置的主旨是让利用物权独立 |
(一)必须从现行物权制度中分置利用物权 |
(二)肯定物权行为才能分置出利用物权 |
(三)以不完全契约形式分置利用物权 |
五、动态利用物权独立的实践价值 |
(一)分享经济主要分享利用物权 |
(二)农地经营权独立才具分享价值 |
1.物权总体分置下的经营权独立 |
2.经营权独立的根本特性 |
3.经营权独立的开放性意义 |
(三)让利用物权独立可开发新型物权 |
结 语 |
(2)Airbnb公司融资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贡献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贡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和类型 |
二、共享经济的生态系统 |
三、共享经济的典型模式 |
第二节 共享经济融资模式相关理论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协同消费理论 |
三、多边平台理论 |
第三节 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 |
一、融资风险类型 |
二、融资风险识别方法 |
第四节 共享经济融资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共享经济融资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
二、国内共享经济融资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Airbnb共享经济模式概况和融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irbnb公司的基本介绍 |
一、公司基本概况 |
二、公司发展历程 |
第二节 Airbnb公司的商业模式 |
一、Airbnb公司的价值模式 |
二、Airbnb公司的盈利模式 |
第三节 Airbnb公司融资的方式和融资环境的分析 |
一、Airbnb公司融资方式的发展阶段 |
二、Airbnb公司融资环境分析 |
第四章 Airbnb公司融资风险分析 |
第一节 Airbnb公司融资风险识别 |
一、Airbnb共享经济模式的风险分析 |
二、内部运营风险分析 |
三、外部环境的风险分析 |
四、运用财务杠杆系数分析法进行融资风险识别 |
第二节 Airbnb公司融资风险评价 |
一、Airbnb公司融资结构评估 |
二、股权融资的风险评估 |
三、债务融资的风险评估 |
四、运用功效系数法对融资风险进行评估 |
第五章 Airbnb融资风险控制 |
第一节 Airbnb公司融资风险的诱因分析 |
一、宏观层面的融资风险诱因分析 |
二、微观层面的融资风险诱因分析 |
第二节 Airbnb融资的风险控制分析与措施 |
一、合理预判政策风险 |
二、合理控制融资规模 |
三、建立完善的平台信用体系 |
四、增强Airbnb竞争力 |
五、优化Airbnb资本结构 |
六、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启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Airbnb公司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社会网络与共享平台的博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安排 |
1.4 研究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共享平台 |
2.1.1 平台概念起源发展 |
2.1.2 共享平台概念界定 |
2.2 社会网络 |
2.2.1 社会网络分析 |
2.2.2 知识与贸易网络 |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共享平台上公共物品博弈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无权无向社会网络中公共物品博弈 |
3.2.1 静态博弈 |
3.2.2 动态博弈 |
3.3 加权有向社会网络中公共物品博弈 |
3.3.1 静态博弈 |
3.3.2 动态博弈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网络中合作博弈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博弈分析 |
4.3 模型建立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分享中合着网络研究 |
5.1 问题提出 |
5.2 博弈分析 |
5.3 数据描述 |
5.4 结果分析 |
5.4.1 地区合着分析 |
5.4.2 机构合着分析 |
5.4.3 作者合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带一路能源贸易网研究 |
6.1 问题提出 |
6.2 能源贸易博弈 |
6.2.1 博弈描述 |
6.2.2 模型建立 |
6.2.3 结果分析 |
6.3 网络拓扑分析 |
6.3.1 贸易网络构建 |
6.3.2 凝聚性质分析 |
6.3.3 核心边缘分析 |
6.3.4 区域韧性分析 |
6.4 影响因素分析 |
6.4.1 影响因素选择 |
6.4.2 QAP回归分析 |
6.4.3 地区政策建议 |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
(4)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 ——兼论我国公共产权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研究范畴及选题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3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2 我国公共产权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理论缺失 |
2.1 在实践上,公共产权改革处于“半拉子”工程 |
2.1.1 公共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 |
2.1.2 问题与弊端分析 |
2.2 在理论上,公共产权领域存在缺失 |
2.2.1 国内产权改革研究现状 |
2.2.2 理论困境:邓小平猜想与公有制“悬置” |
2.2.3 静态“物”化、固化、线性思维的局限性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现有理论分析 |
3.1 财产法律制度:法律视角 |
3.1.1 两大法系的所有权、物权、产权(财产权) |
3.1.2 与产权经济学的关联 |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社会、政治视角 |
3.2.1 所有制理论 |
3.2.2 与产权相关的逻辑 |
3.3 西方产权理论:经济学视角 |
3.3.1 科斯产权理论 |
3.3.2 其他西方产权理论的拓展 |
3.3.3 相关逻辑 |
3.4 理论分析与评述 |
3.4.1 两大产权理论的逻辑起点、范式与视角 |
3.4.2 两大产权理论局限性 |
3.4.3 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综合 |
4 历史变迁视角的所有权到复杂产权的演进分析 |
4.1 基于法学视角看财产制度的变迁 |
4.1.1 两大法系的财产法体系变迁 |
4.1.2 趋势:交融互鉴 |
4.2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权及产权制度的演进 |
4.2.1 人类社会的所有权、产权制度变迁脉络 |
4.2.2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产权扩围与衍生 |
4.2.3 回顾与展望 |
4.3 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产权制度变迁与调整 |
4.3.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及公有财产制度变迁 |
4.3.2 社会主义国家公共产权变迁:以我国国有企业和农地为例 |
4.3.3 小结 |
4.4 从所有权到产权的动态演进趋势与结构化的必然性 |
4.4.1 所有权到产权的演进趋势 |
4.4.2 产权结构化成为必然,公私所有制都面临产权改革 |
5 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逻辑分析 |
5.1 所有制的核心与产权研究的视角 |
5.1.1 范畴与联系 |
5.1.2 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
5.1.3 权利、契约视角的产权更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5.2 经济金融化趋势下,产权不完备性与效率不确定性日显 |
5.2.1 先验性的私有产权效率最高的传统思维有局限性 |
5.2.2 产权不完备性日趋增强,产权只能相对清晰 |
5.2.3 产权结构化加深导致主体属性淡化 |
5.2.4 产权的效率受多因素影响,最优的产权结构存在状态依赖 |
5.3 金融化发展趋势下的产权结构化:建构、动态均衡、效应与量度 |
5.3.1 产权结构化的立体建构 |
5.3.2 产权结构化过程中的博弈与均衡 |
5.3.3 产权结构化程度的效应 |
5.3.4 产权结构化程度的量度 |
5.4 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
5.4.1 逻辑分析的起点与线索 |
5.4.2 所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产权结构化基础上的产权改革 |
5.4.3 产权SCP耦合范式:所有制实现形式及产权改革路径和方式 |
5.4.4 公私所有制都面临着具体实现形式的创新和适度产权结构化 |
6 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产权结构化的理论思考 |
6.1 公共产权改革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联系的桥梁 |
6.1.1 本质及目的分析与联系 |
6.1.2 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分析 |
6.1.3 公共产权制度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制度基础 |
6.2 公共产权改革的历史条件与逻辑思路分析 |
6.2.1 公共产权改革的历史条件分析 |
6.2.2 公共产权改革在宏观层面上要破解几大关系 |
6.2.3 公共产权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
6.3 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共产权改革的框架、体制与机制安排 |
6.3.1 一个分析框架: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公有制的产权结构化改革 |
6.3.2 体制保障:纳入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轨道 |
6.3.3 机制构建:建立健全公共产权制度 |
6.3.4 公共产权在运行层面的产权结构化改革 |
6.4 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 |
6.4.1 完善“分税、分产”,建立并完善政府资产负债表 |
6.4.2 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形成全口径预算体系 |
6.4.3 更为直接体现公共产权收益的公共性、公平性 |
7 关于我国公共产权重点领域的改革设想 |
7.1 完善农地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 |
7.1.1 思路 |
7.1.2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 |
7.2 完善自然资源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 |
7.2.1 思路 |
7.2.2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 |
7.3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 |
7.3.1 思路 |
7.3.2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 |
8 结论和讨论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公司治理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西方公众公司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1.2.1 基础性文献 |
1.2.2 应用性文献 |
1.2.3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与激励相关的文献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公司治理与产权结构:国有企业与西方公众公司的对比 |
2.1 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 |
2.2 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国有企业与西方公众公司的不同 |
2.3 公司治理 |
2.3.1 所有权与产权 |
2.3.2 交易成本 |
2.3.3 科斯定理 |
2.3.4 私有产权和公共产权 |
2.3.5 资产的属性和产权安排 |
2.4 企业的产权结构 |
2.4.1 企业的含义 |
2.4.2 代理问题与计量问题 |
2.4.3 剩余索取权 |
2.4.4 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剩余控制权 |
2.4.5 公司产权的交易特征 |
2.5 作为治理机制的资本市场:西方公众公司的优势 |
2.5.1 资本市场的作用 |
2.5.2 经理人市场 |
2.5.3 收购、兼并与接管 |
2.5.4 用脚投票 |
2.5.5 资本结构与破产机制 |
2.5.6 破产压力对企业的预算约束 |
2.6 对我国企业产权的分析 |
2.6.1 集权企业的特点 |
2.6.2 集权企业的改革 |
2.6.3 合作体制 |
2.6.4 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实践 |
第3章 委托代理理论与中西方管理者激励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3.1.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含义 |
3.1.2 不完全契约与最优契约 |
3.1.3 非对称信息与委托——代理理论 |
3.1.4 委托——代理关系的契约本质 |
3.2 中西方企业中的代理人行为选择 |
3.2.1 经营者报酬的确定 |
3.2.2 对信息控制权的争夺 |
3.2.3 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 |
3.2.4 对企业风险的不同态度 |
3.2.5 资源浪费与工作逃避 |
3.2.6 企业扩张之迷 |
3.2.7 多元化财务目标 |
3.3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3.3.1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 |
3.3.2 承包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3.3.3 国有控股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4章 相关利益人合作治理 |
4.1 西方公众公司的股东至上主义 |
4.1.1 资本雇佣劳动 |
4.1.2 股东财富最大化 |
4.1.3 对股东至上主义的评价 |
4.2 公司的公众化 |
4.2.1 作为自然演进结果的公众化 |
4.2.2 公司对公众化的适应 |
4.2.3 中国公司的公众化 |
4.3 公众化的成本 |
4.3.1 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 |
4.3.2 资本市场作用成本 |
4.3.3 产业组织方面的成本 |
4.4 内部人控制 |
4.4.1 内部人控制的形成 |
4.4.2 我国公司化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
4.4.3 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的评价 |
4.5 国有企业与西方公众公司的相似性比较 |
4.5.1 国有企业与公众公司的可比性 |
4.5.2 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位 |
4.5.3 市场约束缺位 |
4.6 相关利益人合作治理的经济涵义 |
4.6.1 公司相关利益人分析 |
4.6.2 共同治理的传统模式 |
4.6.2.1 工人管理模式 |
4.6.2.2 金融控股模式 |
4.6.3 共同治理的局限 |
4.6.4 对传统共同治理模式的修正 |
4.6.5 网络化与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
第5章 管理层激励的路径与模式:来自西方公众公司的启示 |
5.1 解决代理问题的基本方式 |
5.2 谈判机制:建立互信的基础 |
5.3 内部监督机制 |
5.3.1 所有者监督 |
5.3.2 相关利益者监督 |
5.4 内部激励机制 |
5.4.1 固定薪金制 |
5.4.2 浮动薪金制 |
5.4.3 股权薪酬 |
5.5 外部约束机制 |
5.5.1 资本市场 |
5.5.2 剩余权力市场 |
5.5.3 经理人市场 |
5.5.4 会计委派制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6)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 ——一种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几个基本概念 |
1.2.1 合作社(co-operative) |
1.2.2 新一代合作社 |
1.2.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
1.2.4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ce) |
1.3 本文理论进路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理论进路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相关研究述评 |
2.1 国外合作社思想的渊源及其相关研究流变 |
2.1.1 马克思主义者的合作社思想 |
2.1.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基础理论 |
2.1.3 劳动管理型企业(LMF)理论 |
2.2 国内学者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
2.2.1 从产权视角看合作社治理问题 |
2.2.2 从法人治理结构看合作社的治理问题 |
2.2.3 对合作社治理模式的研究 |
2.3 文献评价 |
2.3.1 现有文献的积极意义及借鉴 |
2.3.2 现有文献的不足 |
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理想模式: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模型分析 |
3.1 关于共同治理模式的约束条件分析 |
3.1.1 经济原因:所有权的共享 |
3.1.2 法律原因:民主控制与管理 |
3.1.3 社会原因:社会责任的承担 |
3.2 理想的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模型分析 |
3.2.1 作为仲裁人的合作社经理人 |
3.2.2 谈判可能性边界 |
3.2.3 谈判过程及其均衡 |
3.2.4 权重原则 |
3.3 合作社理想治理模式的均衡行为及理论意义 |
4.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设计:基于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 |
4.1 实践中共同治理模式的“弱小”及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的嵌入 |
4.1.1 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
4.1.2 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
4.1.3 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表现 |
4.2 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理念与一般原则 |
4.2.1 强调社员民主控制的基本价值理念 |
4.2.2 强化合作社治理的意思自治原则 |
4.2.3 强化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原则 |
4.2.4 适当引入资本控制与剩余分配的原则 |
4.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及其治理 |
4.3.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结构 |
4.3.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表决权制度 |
4.3.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机关 |
4.3.4 竞业禁止和从业限制 |
5. 比较案例分析:基于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 |
5.1 一个接近于共同治理模式的案例:来自蒙德拉冈企业合作治理的启示 |
5.2 一个资本控制型治理案例:浙江临海S镇L村西兰花专业合作社 |
5.3 一个资本控制受到严格约束的案例:成都市双流县牧马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
5.4 案例的比较制度分析 |
6. 启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
1.1 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
1.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1.1.2 西方经济学的看法和主张 |
1.1.3 制度内涵和作用的一种解读 |
1.2 制度变迁的条件和类型 |
1.2.1 制度变迁的条件 |
1.2.2 制度变迁的类型 |
1.3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 |
1.3.1 制度变迁的成本 |
1.3.2 制度变迁的收益 |
1.3.3 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第2章 制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2.1 委托代理关系的一般分析 |
2.1.1 制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
2.1.2 委托代理关系的经济涵义 |
2.2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 |
2.2.1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
2.2.2 国有资产剩余所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
2.3 国有资产委托人和代理人问题 |
2.3.1 国有资产委托人问题 |
2.3.2 国有资产代理人问题 |
第3章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在改革中生成 |
3.1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沿革及其目标 |
3.1.1 国有企业的三种委托代理模式及其转换 |
3.1.2 行政性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是占有关系 |
3.1.3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目标模式及其转换的条件 |
3.2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物 |
3.2.1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条件 |
3.2.2 市场经济对国有产权权利主体的要求 |
3.3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3.3.1 国有资产双重管理体制及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 |
3.3.2 市场管理体制要求改变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
3.3.3 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
第4章 国有资产的运作体系及委托代理关系 |
4.1 国有资产运作的主体结构 |
4.1.1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管理)主体 |
4.1.2 国有资产的营运代理主体 |
4.1.3 国有资产的生产经营主体 |
4.2 国有资产运作主体的责任界定 |
4.2.1 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的责任 |
4.2.2 国有资产营运代理主体的责任 |
4.2.3 国有资产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 |
4.3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人监控 |
4.3.1 国有资产的三级委托代理关系 |
4.3.2 对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监控 |
4.3.3 对国有资产营运代理公司的监控 |
4.3.4 对直接生产经营企业的监控 |
第5章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在探索中完善 |
5.1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管理者变成出资人 |
5.1.1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定位及重要意义 |
5.1.2 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要有一个建设过程 |
5.1.3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5.2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正在构建 |
5.2.1 构建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的前提条件 |
5.2.2 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框架中各类机构的性质与地位 |
5.2.3 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框架中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 |
5.3 行政性委托代理关系变为市场化委托代理关系 |
5.3.1 市场契约及其目标形式 |
5.3.2 按市场契约形成的国有产权结构与市场机制 |
5.3.3 市场契约使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市场化 |
5.3.4 市场契约下的激励均衡机制 |
5.4 为完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创造制度环境 |
5.4.1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
5.4.2 引入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5.4.3 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治理结构演进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家族企业成长与其治理结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对家族企业成长与其治理结构的研究 |
2.1.2 国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 |
2.2 国外家族企业发展的历程启示 |
2.2.1 美国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结构变迁的历程 |
2.2.2 日本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结构的变迁 |
2.2.3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历程 |
2.2.4 启发 |
2.3 相关理论回顾 |
2.3.1 从制度变迁理论来看家族企业 |
2.3.2 从企业产权契约演进理论来看家族企业 |
2.3.3 从委托━代理理论来看家族企业 |
2.3.4 从鲁宾斯坦的轮流叫价谈判模型看家族企业 |
2.4 本章小结 |
3 治理结构与家族企业的成长 |
3.1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实质及发展阶段 |
3.1.1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质 |
3.1.2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发展阶段 |
3.2 家族企业的范畴 |
3.3 企业成长的内涵 |
3.3.1 企业成长的定义 |
3.3.2 企业成长的分类 |
3.3.3 家族企业成长的模式 |
3.4 家族企业的本质及成长约束 |
3.4.1 家族企业的本质 |
3.4.2 家族企业的成长约束 |
4 治理结构演进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分析 |
4.1 成长中家族企业的四维度分析 |
4.1.1 产权维度 |
4.1.2 企业组织维度 |
4.1.3 家族维度 |
4.1.4 管理岗位维度 |
4.2 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企业制度下治理结构之比较 |
4.3 治理结构演进与家族企业成长的案例分析 |
4.3.1 陕西宝鸡东岭集团的产权多元化跨越式发展道路 |
4.3.2 陕西社会水泥有限公司产权过度集中面临的成长困境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财务管理机制总论 |
2.1 财务及财务关系 |
2.1.1 财务关系实质 |
2.1.2 财务关系内容 |
2.2 机制与财务管理机制 |
2.2.1 机制的内含 |
2.2.2 财务管理机制 |
2.3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和财务体制的关系 |
2.3.1 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的关系 |
2.3.2 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体制的关系 |
2.4 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 |
2.4.1 公司财务治理及其在财务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
2.4.2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财权制度 |
2.4.3 委托代理制下的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配置 |
第三章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 |
3.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及特性 |
3.1.1 财务管理机制目标的意义 |
3.1.2 财务管理目标的特性 |
3.2 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
3.2.1 产值最大化 |
3.2.2 利润最大化 |
3.2.3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
3.2.4 每股收益最大化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
3.3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 |
3.3.1 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利益集团 |
3.3.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
3.4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
3.4.1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
3.4.2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 |
第四章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的构建 |
4.1 构建财务管理机制的原则 |
4.1.1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
4.1.3 政企职责分开,政资职能分明的原则 |
4.1.4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权责关系,坚持两权分离原则 |
4.1.5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的原则 |
4.2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构成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4.2.1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2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3 财务监督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2.4 财务评价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
4.3 借鉴西方经验,洋为中用 |
4.3.1 美国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2 德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
4.3.3 日本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
4.4 学习西方经验,构建我国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 |
4.4.1 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
4.4.2 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 |
第五章 财务管理动力机制 |
5.1 设计财务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
5.1.1 经理激励的基本理论 |
5.1.2 财务动力机制的模式 |
5.2 物质激励手段 |
5.2.1 经营者年薪制 |
5.2.2 经营者股权激励 |
5.3 经营者精神激励 |
5.3.1 经营者精神激励概述 |
5.3.2 精神激励的形式 |
5.4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与组织 |
5.4.1 各种激励方法的比较 |
5.4.2 综合激励方案的设计 |
5.4.3 经营者综合激励方案的组织工作 |
第六章 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
6.1 财务预算机制 |
6.1.1 财务预算机构设置 |
6.1.2 预算的编制 |
6.1.3 预算执行 |
6.1.4 预算监控和考评 |
6.1.5 预算模式的选择 |
6.1.6 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机制中的特殊使命 |
6.2 共同治理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
6.2.1 共同治理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内涵 |
6.2.2 共同治理财务决策机制决策权的配置 |
6.2.3 国有公司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 |
6.3 财务控制机制 |
6.3.1 相机干预财务控制机制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6.3.2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 |
6.3.3 国有公司集团的财务控制 |
6.3.4 改革国有公司经营者选择机制,消除行政任命制 |
6.4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
6.4.1 财务预警的概念及机制构成 |
6.4.2 财务预警分析方法 |
6.4.3 财务风险的防警与排警对策 |
第七章 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
7.1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路 |
7.1.1 国有公司财务监督关系 |
7.1.2 构建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 |
7.2 国有公司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
7.2.1 国家对国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机制 |
7.2.2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
7.3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
7.3.1 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基础 |
7.3.2 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监督机制 |
第八章 财务管理评价机制 |
8.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的概述 |
8.1.1 不同评价主体对公司财务业绩评价一般说明 |
8.1.2 财务评价机制模式的确定 |
8.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8.2.1 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 |
8.2.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8.3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的探索 |
8.3.1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
8.3.2 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与公司治理理论 |
一、产权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
二、企业产权制度安排 |
三、公司治理的一般制度安排及理论依据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安排、治理结构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现状 |
二、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国有产权配置与资产监管 |
一、我国国有产权配置 |
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 |
第五章 人力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制度安排 |
一、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依据 |
二、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模式设计 |
第六章 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对策 |
一、两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 |
二、改善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构想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产权裂变:希望集团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物权分置的路径与适用[J]. 康纪田,刘卫常. 西部法学评论, 2020(04)
- [2]Airbnb公司融资风险控制研究[D]. 钟岚.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3]社会网络与共享平台的博弈分析研究[D]. 张驰. 东南大学, 2018(05)
- [4]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 ——兼论我国公共产权改革[D]. 吉富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5]公司治理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西方公众公司的对比研究[D]. 赵新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02)
- [6]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 ——一种资本控制受约束的治理嵌入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讨[D]. 邵兴全.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7]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研究[D]. 周红. 吉林大学, 2008(12)
- [8]治理结构演进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D]. 雷卫. 西安科技大学, 2008(01)
- [9]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 李小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D]. 袁炳华. 山东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