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初中物理中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英[1](2021)在《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我国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编写思路和引用素材均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多个版本的教科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和访谈法研究了基于不同版本教科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围绕着教科书整合依据的确定、整合维度的建构和整合思路的形成等展开。教科书整合必须依据《课标》、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以及学情;整合的维度确定为编写素材(文本内容、插图、实验、例题、习题、拓展内容)和编写思路(知识编写的逻辑结构、课堂引入、概念及规律的建构);整合的思路要先对比栏目设置,为后面内容整合做准备,并调整章节内容设置的顺序,使其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然后对每节内容展开具体整合。最后以“压强与浮力”部分内容为例,整合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科书内容,给出了教科书整合案例,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基于编写内容和编写思路两个维度整合教科书后进行教学设计,能优化教学逻辑、教学细节,改进探究实验的器材及步骤,丰富课堂实例及习题资源,更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科书整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使用教科书的建议:教师应该在能力范围内,综合使用多个版本的教科书资源来进行教学;教科书整合要依据课标、学情以及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来进行,不能仅凭经验之谈;根据教科书整合去做教学设计时,运用到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要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知识之间要有层次性,且合理安排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容量。
王双[2](2021)在《人教社不同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演变研究》文中提出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物理教科书是体现物理教育理念的具体文本,是传递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资料。其中力学是解释常见物理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力学知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较早的抽象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时期出版的八套初中物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力学部分内容、插图、实验以及习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教科书力学部分的设计提供借鉴。本研究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历次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的要求;第二部分从知识点数量、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内容的结构三个方面来梳理力学内容设置的变化,发现力学内容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部分按照插图的功能和内容两种分类方式,对插图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力学部分插图的色彩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逐渐增强,但关于科技类、历史信息类的插图数量较少,这表明教科书重视插图的解释功能,但缺少对隐性功能的利用。第四部分是对力学实验的研究,按照训练目的和实验者对力学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探究性实验和学生实验逐渐增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五部分通过习题类型和难度的统计对力学习题进行研究,发现题型不断丰富,习题的功能逐渐向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转变。第六部分依据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的发展变化,总结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回归基础;第二,彰显时代特色;第三,注重实验的直观性和启发性;第四,注重插图的解释功能。对未来教科书力学部分的设计有如以下启示:第一,力学部分的设计应遵循基础性、时代性、发展性原则以及注重挖掘隐性价值的原则;第二,力学实验设计应遵循探究性原则;第三,力学习题设计除了应体现培养演算和推导能力的作用之外,还应具有发展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功能;第四,注重发挥插图、习题等文本的隐性教育价值功能。
邵梦媛[3](2021)在《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物理学习进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与教育改革实验应运而生,学习进阶就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其目标是改变学生知识零散这一状况。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单元教学研究,学习进阶都由于有扎实的实际观测数据的支持而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但已有研究多以单维测量模型为主,而单维测量模型是以“学生的能力是连续的”为基本假设,认为学习进阶水平是依据能力的线性增长的,这与学生的概念发展多路径、多节点的现实不匹配,其结果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与描述个性化的概念发展。此外,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只能通过个体的能力值主观划分进阶水平,而始终无法为学生提供精细且客观的诊断信息。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提出应用规则空间模型开发学习进阶。规则空间模型是多维测量模型中较为完善的一种认知诊断模型,它把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定义为属性,通过属性间不同的排列组合生成不同属性模式,并用以诊断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作答概率验证学习进阶假设。规则空间模型能够清晰表征学生在发展概念时出现的多路径问题,但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小的单元教学,因此,本研究选择八年级中抽象程度高、学生认知难度大、认知过程复杂的浮力单元作为研究的内容载体,基于规则空间模型开发浮力单元的学习进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文献综述。通过梳理文献,了解学习进阶、规则空间模型以及浮力教学的研究现状。了解基于规则空间模型开发学习进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了解过往研究中的优缺点,掌握当前研究的趋势与热点。了解课程标准对浮力单元的要求,以及已有研究中对学生学习浮力时出现的问题的描述。第二,基于专家学者、课程标准、教材及过往研究成果,界定浮力单元中的关键属性及属性间的层级关系。第三,根据属性及其层级关系,初步构建学习进阶假设,包括学习进阶的水平及学生在各水平中的表现。第四,根据属性及层级关系计算Q矩阵,Q矩阵理论中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表征了属性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典型属性矩阵表征了测验题目与属性间的关系,根据Q矩阵编制浮力测验项目,组合形成浮力单元的认知诊断工具。第五,评估浮力单元测验题目的测量学指标并施测于样本,通过诊断结果验证或修正浮力单元学习进阶假设。第六,分析学生对每个属性的掌握情况,了解可能存在的全部认知路径,根据诊断结果与验证后的学习进阶,提出个性化的互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本研究最终给出了学生学习浮力时学习进阶的四级水平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学生在浮力学习中呈现不同掌握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学生仅仅能够识别浮力的现象,无法从力与运动关系的角度分析浮沉现象;处于最高水平的学生能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根据相对密度解物体的释浮沉;中低水平学生的进阶过程呈现多路径化。根据学生浮力单元的学习进阶结果,设计了浮力单元的个性化互动教学视频。通过互动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高效、便捷且有针对性的完成学习目标。
熊永生[4](2021)在《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 ——以初二物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教师角度来看八年级物理存在的知识难点有哪些?从学生角度来看八年级物理的知识难点又有哪些?针对这一系列的难点又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这是每个物理老师都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研究这些问题对我们国家初二物理的一线教育具有积极有益的意义。初二阶段学习物理的思维是整个物理学学习思维的基础,初二阶段学习的力学知识同时也是高中必修1及力学部分的基础。笔者所处的地区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物理教科书都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以下简称“沪科版”,因此,笔者用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沪科版义务教科书为载体将初二阶段物理科目的知识点按章节的顺序编织成问卷的形式,对初二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进行调查,分别分析学生和教师认为的知识难点有哪些。笔者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会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在于:物理知识的内容抽象、深奥,不好理解、没有教授物理学习的良好方法、学习时实验条件有限、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数学基础差,对物理学习的迁移有影响等。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于学科自身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物理难点知识进行学习?笔者基于调查的结果研究分析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学习的首要过程在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双基”的教学;在问题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课后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努力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结合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教学中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陈桠娜[5](2021)在《“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持消极情感,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累积的未掌握的知识点增多,在后续学习中更难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减弱。且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学好物理抱有期望,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上持续的不理想的学业成绩,从而更加坚定自己很难学好物理。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可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掌握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坚定的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会掌握的潜能,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帮助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一旦教师对学生形成某种期望,学生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迎合教师的期望。因此,当教师坚定的信任每位学生都能学好,学生就会朝着教师的期望而努力。本文在上海市某一中学的初二和初三年级实施“掌握学习法”教学,选择学生水平相似的两个班分别作为“掌握学习法”教学下的实验班,以及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对照班,通过对比两班的学业成绩及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研究“掌握学习法”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初二、初三年级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第一方面从“掌握学习”理论的由来、基础、实质、基本原则、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掌握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理论准备;第二方面是制定掌握的标准、矫正形式以及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本文采取集体矫正、分组矫正、结对矫正、个别矫正四种矫正方式,其中集体矫正的效率最高,但不易兼顾到每位学生,个别矫正的效果最好,但耗时最长。;第三方面是“掌握学习法”在初二、初三年级的“光”单元、“压力与压强”单元的具体实施,分析形成性测验中学生的答题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并且在矫正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情感教育,初二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初三年级学生更多的是鼓励教育;第四方面是“掌握学习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学习情感方面的效果反馈。“掌握学习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提升学业成绩效果的研究,本文不仅研究了“掌握学习法”教学下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情况,也分析了在学习情感因素方面产生的效果,同时也发现“掌握学习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最后总结了研究的结果,以期对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天宇[6](2021)在《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初中物理试题研究》文中提出试题分析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评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以往的初中物理试题分析多依赖于教师的经验,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使有定量的分析也多采用经典测试理论,但经典测试理论在衡量试题指标方面严重依赖样本,而项目反应理论因为具有参数不变性等优点,能够很好地弥补经典测试理论的局限。本文以某区的初中物理期中考试为样本,运用项目反应理论对初中物理试题进行定量分析,旨在帮助教师了解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试题分析方面的应用,对项目反应理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面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笔者对项目反应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物理试题分析的相关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说明了以往物理试题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将经典测试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作对比,突出项目反应理论在试题分析方面的优点。最后,借助SPSS、flexMIRT以及jMetrik等软件工具,对某区一次初中物理期中考试的试题运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得出了项目的难度、区分度、猜测参数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参数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项目特征曲线的对比,结合具体的典型试题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果。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且与被试能力范围相匹配;(2)大部分试题的物理情境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3)图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试题中很常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4)实验探究类题型较多,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5)部分试题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考察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6)部分试题的猜测参数较高,可能是由于相关试题的物理情境与教材中的类似或是个别选项不具有干扰性;(7)所研究的试题中有的项目考察内容超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依据分析的结果,给出试题命制建议如下:(1)试题的整体难度设置要合理;(2)试题设置要符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3)尽量不要使用教材中的原题;(4)选择题设置的干扰选项要有吸引力。此外,本文还根据分析结论,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王旭[7](2020)在《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实践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它能够激发学生对探索物理知识、寻求物理规律的兴趣。新时期,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很多高校也陆续发布了强基计划,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培养好学生答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作为新时代物理教师,我们有责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多尝试利用自制教具改进物理实验,并尽可能在物理课堂上多做演示实验,多让学生参与到物理规律探究的全过程中。本篇论文是对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首先笔者根据自己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和新时期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然后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是比较重视自制教具,但是仅仅停留在开展相关的自制教具比赛等活动,而国外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尤其是热衷于制作自制教具。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调查我校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并分析相关数据,同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历总结了自制教具初中物理教学的六大促进作用,以此来说明教师开展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为了让读者或刚入职的同行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笔者又结合自身的经历介绍了教具制作的几个基本问题,如自制教具的基本要求、自制教具的设计要求、自制教具的选材来源、自制教具的基本方法以及具体步骤,分析了自制教具的现状一原因。最后笔者通过例举自己曾经自制过的一些教具,如声音振动演示仪、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演示仪、小孔成像演示仪、水火箭等给读者自制教具提供一些思路,一些思想,起到抛转引玉的作用,让读者也能够自己动手开展自制教具。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表明,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根据学情结合教师课堂实际情况,自制教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工作的热爱。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给一些对自制教具感兴趣的同行一些启迪,提供一些理论依据,让自制教具出现在物理课堂成为一种常态。
王惟[8](2020)在《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备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物理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每年的中考物理结果既影响许多人的学习生涯,也影响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动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京市近十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进行以下分析研究。首先,对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试卷的页数、大题数量、小题数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做了整体的统计分析。按照物理试题的模块,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五大知识模块进行分值及占比分析,发现力学和电磁学是北京历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重点,热学和光学占比百分之二十几,声学部分的考查内容最少。其次,对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各章节知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选择题和实验题在整个试卷中占分较高,而选择题中又以“物态变化”、“运动和力”、“压强”、“电流和电路”、“电功率”这五章知识出现的次数较多,实验题中对“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这五章的知识和能力考查较多,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科普阅读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考查,在各章节均有可能出现,不具有太大的规律性。计算题中的两道题,一般一道是力学的综合题,涵盖了“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这三个章节的知识,另一道是电学的综合题,主要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及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再次,基于物理课程标准,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中考物理试题的出题特点与规律。最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影响分析,从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初中物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许灵秀[9](2020)在《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文中指出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种种问题,亟需改变现状。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现,为变革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发展契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可视化教学突破难点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文献法了解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是进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调查。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物理实验可视化的需求。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过梳理相关案例找到实验可视化的方向。以“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进行了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手机投屏、传统教具改进三种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接下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实验可视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实验可视化原则,提出了四个实验可视化策略,并展示了三个可视化案例。然后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八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实验可视化教学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对比实验。结合前后测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得出结论: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能促进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王雅欣[10](2020)在《力学史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旧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都蕴含着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方法”教育始终是物理课程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以初中力学教学内容为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旨在力学史视野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引领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并进行深层建构,促进学生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兴趣。全文共分五章,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层面,首先,利用文献调查法梳理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其次,对“力学史”、“物理科学方法”进行了概述,简述了力学史的教育特征并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所涉及的物理科学方法进行分类,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从物理课程标准、力学史本身的性质以及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层面上对教学实践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在课标的基础上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力学史进行汇总,对其中的科学方法做了界定,进而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相同维度的调查与分析。基于统计数据量化学生对科学方法的重视和掌握情况、教师在科学方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物理学史内容的兴趣程度,为教学实践提供事实依据;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了结合力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案例,主要通过课堂形式展开,包括:常规教学和专题讲座。选取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结合力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研究。实践结果表明:结合力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科学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物理中科学方法的深层建构,研究过程形成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最后,讨论研究不足,给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二、浅析初中物理中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初中物理中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
2.钻研教科书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
3.基于教科书整合做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访谈法 |
二、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整合 |
(三)教学设计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1.初中物理教科书相关研究 |
2.基于教科书整合的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3.“压强与浮力”教学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1.初中物理教科书相关研究 |
2.物理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3.“压强与浮力”教学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五、教科书的整合 |
(一)整合依据 |
1.《课标》分析 |
2.教科书修订情况 |
3.学情分析 |
(二)整合维度 |
1.知识的逻辑结构 |
2.课题引入 |
3.概念和规律的建构 |
4.拓展内容 |
5.学生实验 |
6.例题和习题选取 |
(三)整合思路 |
1.栏目比较 |
2.章节设置比较 |
3.分节整合教学内容 |
(四)整合案例 |
1.“压强”整合案例 |
2.“液体内部压强”整合案例 |
3.“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整合案例 |
六、基于教科书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设计案例 |
1.“压强”教学案例 |
2.“液体压强”教学案例 |
3.“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案例 |
(二)实施效果分析 |
1.教学反思 |
2.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
3.教师访谈评价 |
4.学生访谈评价 |
七、结论及建议 |
(一)结论 |
1.教科书整合的依据 |
2.教科书整合的有效维度 |
3.形成基于教科书整合做教学设计的思路 |
4.基于教科书整合对教学设计的优化 |
(二)建议 |
1.教科书整合相关建议 |
2.基于教科书整合进行教学设计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人教社不同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缘于梳理教科书历史的重要意义 |
(二)缘于力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三)缘于力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四)缘于自身专业的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物理 |
(三)力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关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的研究 |
2.国内其他版本物理教科书力学体系的研究 |
3.与其他国家物理教科书力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
4.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文本分析法 |
3.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力学部分的演变 |
一、学习苏联时期(1952-1957 年) |
二、探索改革时期(1958-1965 年) |
三、追赶现代化时期(1977-1985 年) |
四、普及义务教育时期(1986-2000 年) |
五、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至今)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比较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知识点数量的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呈现方式与教学要求的比较 |
(三)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结构的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设置的变化特点 |
(一)力学内容逐渐基础化 |
(二)力学呈现方式逐渐多样化 |
(三)力学结构逐渐科学化 |
第四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插图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插图的比较 |
(一)按插图功能的分类与比较 |
(二)按插图内容的分类与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插图变化特点 |
(一)力学插图色彩性增强 |
(二)力学插图科学性增强 |
(三)力学插图趣味性增强 |
第五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实验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实验类型的比较 |
(一)按照训练目的的分类与比较 |
(二)按照实验者的分类与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实验的变化特点 |
(一)注重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案例分析:以“浮力”为例 |
第六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课后习题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课后习题的比较 |
(一)按照训练目的的分类与比较 |
(二)按照习题文字表达结构的分类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课后习题的变化特点 |
(一)习题类型逐渐多样化 |
(二)习题难度逐渐综合化 |
第七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
一、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设计的历史经验 |
二、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设计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知识点统计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物理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况 |
1.2.1 学习进阶理论研究现状 |
1.2.2 规则空间模型的研究概况 |
1.2.3 中学浮力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可行性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和方法概述 |
2.1 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 |
2.1.1 经典测量理论 |
2.1.2 项目反应理论 |
2.1.3.认知诊断理论 |
2.2 学习进阶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 |
2.2.2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2.3 认知诊断理论与规则空间模型的概念界定 |
2.3.1 认知诊断理论的核心概念界定 |
2.3.2 规则空间模型的核心概念界定 |
2.4 规则空间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 |
2.5 基于规则空间模型构建学习进阶的一般过程 |
第三章 实证研究——浮力学习进阶假设与Q矩阵的构建 |
3.1 浮力单元的属性与属性层级的确定依据 |
3.1.1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3.1.2 浮力与重力、密度等概念的关系分析 |
3.1.3 学生常见的浮力认识与前概念分析 |
3.1.4 肯尼迪和威尔森的《浮力》学习框架分析 |
3.2 属性、属性层级的确定和学习进阶假设 |
3.2.1 属性和属性层级的确定 |
3.2.2 学习进阶假设 |
3.3 构建Q矩阵 |
3.3.1 邻接矩阵的构建 |
3.3.2 可达矩阵的构建 |
3.3.3 构建完全事件矩阵 |
3.3.4 构建减缩事件矩阵 |
3.3.5 构建典型属性矩阵 |
3.3.6 构建理想反应模式 |
第四章 认知诊断工具的形成与评估 |
4.1 认知诊断工具的形成 |
4.2 认知诊断工具的评估 |
第五章 构造规则空间 验证学习进阶 |
5.1 构造规则空间 |
5.2 验证并构造学习进阶 |
第六章 个性化互动视频的制作 |
6.1 互动视频平台介绍 |
6.1.1 视频平台介绍 |
6.1.2 互动视频的意义和作用 |
6.2 利用哔哩哔哩平台发表互动视频 |
6.2.1 视频脚本的制作说明 |
6.2.2 手绘动画的制作 |
6.2.3 字幕及配音制作 |
6.2.4 视频的上传 |
6.2.5 视频的地址与链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浮力单元测试题 |
附录2 |
已发表的文章与参加的会议 |
致谢 |
(4)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 ——以初二物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初中物理知识难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1.2 关于“难”的说法 |
1.3 教学难点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初二物理知识点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3 初二物理知识点问卷调查的统计及分析 |
第三章 初二物理学习难点形成的应对策略探析 |
3.1 理论基础 |
3.2 教师对物理知识难点的教学应对策略探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二物理知识调查表 |
致谢 |
(5)“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掌握学习”的由来 |
2.2 “掌握学习”的基础 |
2.2.1 Carroll的学习模式 |
2.2.2 Washburne和 Morrison的教学实践 |
2.2.3 Skinner的程序教学 |
2.3 “掌握学习”的实质 |
2.4 “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
2.5 “掌握学习法”教学过程 |
第3章 教学策略 |
3.1 “光”单元的教学策略 |
3.1.1 分析单元特点 |
3.1.2 制定掌握标准 |
3.1.3 设计教学流程 |
3.2 “压力与压强”单元教学策略 |
3.2.1 分析单元特点 |
3.2.2 制定掌握标准 |
3.2.3 设计教学流程 |
3.3 矫正形式 |
3.3.1 集体矫正 |
3.3.2 分组矫正 |
3.3.3 结对矫正 |
3.3.4 个别矫正 |
3.4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
第4章 教学实践 |
4.1 “掌握学习”理论在“光”单元的具体应用 |
4.1.1 形成性测验 |
4.1.2 获得反馈信息 |
4.1.3 矫正教学 |
4.1.4 平行性测验 |
4.1.5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
4.2 “掌握学习”理论在“压力与压强”单元的具体运用 |
4.2.1 形成性测验 |
4.2.2 获得反馈信息 |
4.2.3 矫正教学 |
4.2.4 平行性测验 |
4.2.5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
第5章 教学反馈 |
5.1 学业成绩的效果反馈 |
5.2 学习情感效果反馈 |
5.2.1 对物理课情感态度对比 |
5.2.2 课堂注意力情况对比 |
5.2.3 对待错题的态度对比 |
5.2.4 对物理学习自信心的对比 |
5.2.5 物理学习兴趣对比 |
5.2.6 对待未理解知识点的态度对比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兴趣的调查问卷(A) |
附录 B 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兴趣的调查问卷(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初中物理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物理试题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2 项目反应理论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论概述 |
2.1 研究试题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
2.1.1 课标分析 |
2.1.2 教材分析 |
2.2 经典测试理论 |
2.2.1 基本原理 |
2.2.2 局限性 |
2.3 项目反应理论 |
2.3.1 潜在特质理论 |
2.3.2 三个基本假设 |
2.3.3 基本模型 |
2.3.4 参数估计 |
2.3.5 项目与测试信息函数 |
2.4 项目反应理论的优点 |
第三章 实施过程及结果反馈 |
3.1 试题分析过程简介 |
3.1.1 考试说明 |
3.1.2 样本数据 |
3.1.3 数据处理工具 |
3.2 单维性假设的检验 |
3.3 模型的选择 |
3.4 模型-数据拟合检验 |
3.5 输出信息反馈 |
3.5.1 项目参数估计 |
3.5.2 项目特征曲线 |
3.5.3 项目信息曲线 |
3.5.4 测试信息曲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初中物理试题分析 |
4.1 统计分析 |
4.2 典型试题分析 |
4.2.1 选择题 |
4.2.2 填空题 |
4.2.3 解答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初中物理试题分析结论与建议 |
5.1 基于IRT的试题分析的主要结论 |
5.2 针对初中物理试题命制方面的建议 |
5.3 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建议 |
5.3.1 给教师的建议 |
5.3.2 给学生的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7)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实践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3 研究问题 |
2.4 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 |
2.5 研究问题的方法 |
3.自制教具对中学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
3.1 自制教具能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3.2 自制教具能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物理的兴趣 |
3.3 自制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3.4 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
3.5 自制教具能够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
3.6 自制教具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演示实验仪器的不足 |
4.教具制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
4.1 自制教具的现状 |
4.2 原因分析 |
4.3 自制教具的基本要求 |
4.4 自制教具的设计 |
4.5 自制教具的选材来源 |
4.6 制作自制教具的方法 |
4.7 自制教具的具体步骤 |
5.自制教具设计制作的案例 |
5.1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演示仪器 |
5.2 小孔成像演示仪 |
5.3 水火箭的设计制作 |
5.4 布朗运动自制教具 |
5.5 静摩擦力演示仪 |
5.6 演示电源在电路中的功能自制教具 |
5.7 利用手机软件自制教具 |
6.自制教具融入课堂教学的案例 |
6.1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
7.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2.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
2.1 中考物理试题整体情况分析 |
2.2 中考物理试题的考查模块分析 |
2.3 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分析 |
2.4 中考物理试题的各章节知识分析 |
3.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
3.1 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
3.2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
3.3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
3.4 关注能源与科技知识 |
3.5 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 |
4.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分析 |
4.1 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 |
4.2 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 |
4.3 教学侧重点的转变 |
5.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起 |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 |
(三)智慧校园、网络教育的兴起 |
(四)可视化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技术支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研究现状 |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与基本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可视化教学 |
(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 |
二、基本理论 |
(一)脑科学理论 |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的调查 |
一、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可视化 |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中的实验可视化案例归纳 |
三、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 |
(一)利用DIS数字化信息实验系统实现可视化 |
(二)利用手机投屏展示实验细节 |
(三)传统的器材改进 |
第4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 |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常见问题 |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
(二)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
(一)发掘教材,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可视化改进 |
(二)发掘学生,针对学生疑难问题或薄弱环节开发可视化实验 |
(三)发掘数据,将实验数据可视化 |
(四)发掘思维,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实验方法思路结论等可视化 |
三、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 |
(一)案例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相关因素》 |
(二)案例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三)案例三:《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第5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变量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假设 |
(六)研究工具 |
(七)教学内容 |
二、实践研究分析及结论 |
(一)实验题得分提高,物理学科的整体成绩上升 |
(二)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高 |
(三)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展望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力学史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以物理学史促进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力学史视野下开展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性思考 |
2.1 力学史概述 |
2.1.1 力学史 |
2.1.2 力学史的教育特征 |
2.2 物理科学方法概述 |
2.2.1 物理科学方法 |
2.2.2 物理科学方法分类 |
2.3 理论依据 |
2.3.1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和皮亚杰认知理论 |
2.3.3 教育重演论 |
2.3.4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
2.4 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
2.4.1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2.4.2 符合力学史本身的性质 |
2.4.3 促进科学方法的掌握 |
3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材分析 |
3.1 教材样本选择 |
3.2 教材中力学部分物理学史内容的梳理 |
3.3 教材中力学部分科学方法的梳理 |
3.4 教材中力学部分科学方法与物理学史的对照分析 |
4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
4.1 调查说明 |
4.2 调查目的 |
4.3 调查数据处理 |
4.3.1 课堂上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数据统计 |
4.3.2 物理学史内容的兴趣数据统计 |
4.4 教师访谈记录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5.1 课堂上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现状分析 |
4.5.2 物理学史内容的兴趣现状分析 |
4.6 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教学建议 |
5 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研究 |
5.1 教学实施情况 |
5.2 教学模式 |
5.3 教学案例展示 |
5.4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 |
5.4.1 实践设计 |
5.4.2 实践前测 |
5.4.3 实践后测 |
6 结束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 |
附录3 :实验前测试卷 |
附录4 :实验后测试卷 |
致谢 |
四、浅析初中物理中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科书整合的“压强与浮力”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D]. 徐文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人教社不同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演变研究[D]. 王双.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物理学习进阶研究[D]. 邵梦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初探 ——以初二物理为例[D]. 熊永生.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5]“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桠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初中物理试题研究[D]. 张天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实践案例研究[D]. 王旭. 西南大学, 2020(05)
- [8]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D]. 王惟. 西南大学, 2020(05)
- [9]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D]. 许灵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10]力学史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D]. 王雅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