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写作教学计划外的内容

浅谈应用写作教学计划外的内容

一、浅议应用写作教学程式之外的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娟[1](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文中指出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化的教学方法影响,当下的初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寻找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是现下初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本论文以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对云南勐角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课堂观察分析得出: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在课堂环节、师生角色、写作内容、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写作教学较之传统写作教学具有环节具体、选题真实、评价多元、强调教师有效指导以及重视跨学科学习的优势。它不仅可以改善传统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还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考察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和初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一是规范写作流程,构建写作训练的完整体系;二是整合跨学科资源,增强写作过程的的有效指导;三是多种形式搜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四是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写作成果的多元化评价。并以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和成果展示的实施体系出发开展初中写作教学实践。最后,文章明确了项目实施过程庞杂、学生评价体系贫瘠和教育资源媒介缺乏的局限,并据此提出改善方法,以期促进初中写作教学更加高效地进行。

曹晓琳[2](2020)在《从《公牍学史》看许同莘的公文写作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公牍学史》是清末民初学者许同莘治牍理论的代表作,也是文书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分为“牍史”和“牍髓”两部分,“牍髓”语言质朴、言简意赅,论证严谨周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代传统文化素养、治牍思想境界,这部分是许同莘治牍理论的精华。从公文写作理论角度来看,亦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借鉴的理论营养。本文主要从《公牍学史》看许同莘的公文写作理论,从写作功用、主体素养、写作原则、写作技法四个方面分析,并分析阐述许同莘的公文写作理论对当下公文写作的启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综合阐述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总结了许同莘的公文写作理论。一是“临民治事之具”的写作功用论,提出了“知治其群”的公牍起源,表达了公牍“就人民身上着想”的价值追求,看到了“临民治事之具”的功能定位,并进一步提出了“一字不可不慎”的写作要求。二是“三长”和牍德的主体素养论,认为治牍者应该具备“学”“识”“才”“立诚”“得中”“养耻”“去忍”等素养,将公文写作者的综合素质涵养提升到了德的高度,不仅是对治牍者主体素养的科学总结,而且是其治牍实践的理论升华。三是“不尚虚华、雅俗结合”的写作原则,主要分为“据实而书,不尚虚华”的明旨原则,主“通俗”且言“酌雅”的用语原则。四是“师法近代、参以活笔”的写作技法,主要分为“阅成案,识涯略”“略用对句,稍调平仄”“参以活笔,善留有余”。最后,提出对当下公文写作的三条启示:一是理性态度与审美态度相结合,增强公文说理性;二是治牍先治心,强化公文写作主体的道德素养;三是反对繁藻空文,力倡求真务实、雅俗兼备的文风。

李娟娟[3](2019)在《政务信息的逻辑界定与采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务信息的性质归属及其采编工作规范化问题不仅是学术界逻辑界定的研究难题,也是日常行政工作辨析操作的现实难点。目前,政务信息文体性质、基本特征及其功能类型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现实应用上,都未形成科学的认识,政务信息采编工作也缺乏操作标准和规范,许多问题悬而未解又亟待解决。本文试以功能文体学为理论支撑,以狭义“政务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广泛搜集的政务信息例文、法定公文例文和新闻例文为研究案例,借助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综合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通过例文佐证、对比分析等方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发文对象、发文机关、发文方式、行文要求、功能效用五个方面对政务信息与法定公文、新闻进行对比辨析:政务信息是兼具法定公文与新闻双重特征,又区别于二者的一种新兴文书。其次,从文体性质来看,政务信息是行政机关对管辖范围内出现的公共事务信息编写成文以便辅助决策管理的一种限知性非法定通用事务文书,具有行政沟通先导性、常用性、参谋辅助性、非法定性、间接性五个文体特征。再次,根据政务信息文体性质和文体特征,并结合其发文事项,政务信息从文体功能上可分为情况反映类、经验交流类、问题研报类和意见建议类。最后,从采编角度,提出了政务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写作技巧,以促进政务信息采编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

孙峻华[4](2019)在《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文是统治阶级展现其意志、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公文的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公文文本的质量,而公文文本的质量则与公文写作活动密切相关。公文写作是一项发文主体们为完成机关工作目标与任务,通过撰写公文来实现政令与意图的通达而进行的行为活动,这个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整个活动实质是大大小小的主体们围绕着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分析、结论,并最终在尊重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能动改造,使整个社会达到良性、有序、和谐、高效的国家与社会的治理目标。公文写作质量的高与低决定着最后的精神产品——公文文本的质量,公文文本质量的优劣则与社会管理者的目标能否实现、社会是否良性运行都密切相关,因此对公文写作活动本身的监控与评价,对其中涉及到的诸要素的分析及通过构建相关模式来体现对要素的要求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确保公文写作活动有一个高质量的文本的产生。公文写作质量控制问题的提出,即结合公文实践中出现的诸种不如人意的问题,针对公文写作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因素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写作角度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与措施,最后再予以整合,使公文文本的出世便具有高质量,以利于官方政令的下达与执行,以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分为九章,内容简要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其中论及本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公文写作研究的状况、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意义及目的。第二章对文本中所涉及相关概念,公文、公文写作、公文文本质量、公文写作涉及的相关要素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与论述。第三章为当前公文实践领域内的问题及与公文写作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文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政府公文网络式跟踪调查,从网上来了解公文的基本状况;二是走访式加问卷式调查,前后两次以机关单位中从事公文写作的文秘人员为对象进行公文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同时与之进行关于公文活动的交流,取得第一手数据;三是参考政府机关自己对公文的调查,如2013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文秘从业人员、高校专家等对国土资源部下属单位的公文进行的评估。从正反两方面观察与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效果,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重点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不足,归纳、总结诸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红头文件”问题、“朝令夕改”问题、公文过度解读问题、公文文风不良问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等写作实践及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公文写作角度分析公文实践中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公文写作的语境角度、公文写作的系统论角度、公文写作中矛盾论的角度、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角度、公文写作相关规律角度等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五章为原因分析与写作要素分析与控制的过渡章节,论及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及相关框架,为下文论证打好基础。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析影响公文写作活动的诸要素,具体分析诸要素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及要求,并将诸要素与整个公文写作活动的质量高低联系起来,与公文在现实中诸种问题产生联系起来,目的即把好公文写作的关,使其活动产生的成果——文本是满足要求的成品,以避免其在实践中的问题的产生。这些要素包括了写作主体(三个主体)、收文主体、公文所揭示客体、以及文本客体(包括文种、格式、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文风),当然还包括了诸如语境这样对公文写作有重要影响的要素。重点放在分析构成公文写作诸要素的特点要求,如何协调与控制使整个公文写作高效,从而保证所产生公文文本的高质量。第九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公文写作问题的研究展望。

党晓萌[5](2019)在《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探究》文中指出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量急剧增长,人与人交往密集的当下,实用类文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只有掌握实用类文本阅读、表达能力才能在当下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准确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国际大型基础教育评估研究项目对实用类文本越来越重视,国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样将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列为必修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可见实用类文本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学类文本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教研能力不足等,造成了我国实用类文本教学应试化倾向严重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没有依据,教学内容的确定忽视文体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随意单一等。鉴于此,本文以实用类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为研究重点,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叙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一是出于当下社会对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的需求,二是出于笔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的思考:如何让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有章可循,并且教出实用类文本的味道,三是由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然后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之后从实用类文本的国内术语研究、国内分类研究、国内教学研究和国外研究四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概述。首先通过应用文、实用文、论述文、文学类文本几个相关概念的对比,界定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其次明确实用类文本的突出特点;接着在理论探究和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实用类文本的具体体裁;之后梳理历史上实用类文本的分类情况、各版课标中的分类变化情况和国外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科学分类;最后依据新课标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究。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界定教学模式的概念,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必要组成部分,其次联系教学实践分析实用类文本分类建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下文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思考方向,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是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探究。主要内容是结合教学建模理论,对实用类文本进行分类建模。每个教学模式都从教学模式的五个组成部分展开说明。首先,设计依据,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教学现状、国外研究等实践经验和2017年版课标三个层面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功能目标,结合文本特点和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教学目标,确定该类文本的具体教学目标;再次,操作程序,对“程式性文本”形成“确定情景——剥离格式——进入文本——检索信息”的模式;对“交互性文本”形成“初识文体——整体认知——关注表达——模仿写作——模拟表达”的模式;对“科普类文本”形成“获取信息——分析语言与表达——归纳总结”的模式;对“论说类文本”形成“理解文本——关注论述方式——反思评价”的模式;对“新闻传媒类文本”形成“学习体例——分析语言——辨析客观性——实践探究”的模式;然后,实现条件,从教师、学生、环境三个方面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此外,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程序和教学目标选择评价方法;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该类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案例设计。第五部分是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实施及评估建议。笔者从建模理念、阅读素养两个方面对教学模式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建议说明,并且基于阅读任务对整体教学模式评估提供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洪皓[6](2018)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地区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提出应用文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公务以及日常事务而经常使用的交际工具,有些应用文还能够用来作为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凭证和依据。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实际需要,应用文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各类应用文体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具备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可以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认真地学习,熟练的掌握,准确的运用。目前,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虽然己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够重视,课程设置比较呆板,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缺乏必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分析其原因,是由三大因素造成的,即教材脱离实际、教学忽视学生本位、教学方法传统单调。因此,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尤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且推进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阐述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将上述资料详细阅读,加以梳理、分析和述评;通过对A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看法和意见进行问卷调查,来具体了解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了解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研究现状,总结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现存问题成因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探索过程写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对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

覃朝花[7](2018)在《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对比辨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常规的下行文,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具有向下级机关布置任务、提出工作原则和方法,要求下级机关执行等方面的共性,因而在理论认知和行文实践中容易产生混淆的偏误。纵观二者的使用和研究现状,发现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混用问题已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应用写作界的现实难题,也是学术界中较难攻克的研究课题,对于二者的规范化使用和研究尚处于比较浅显、模糊的探索阶段,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见解和应用指南。本文试以秘书学、文体学、写作学、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作为支撑,广泛搜集国家各级机关门户网站文件库、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法规检索库及其他文献所载的公文资源作为研究案例,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进行对比辨析。首先,从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文体渊源及基本使用现状谈起,认为二者在行文关系、行文权限、行文目的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适用范围、行文目的等体制特征方面;基本写作格式、行文语气等写作规范方面;执行要求、使用频率及范围等实际应用方面。其次,对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混淆实例进行归类并作具体分析,认为其混淆现状可分为将指示性通知误用为下行意见、将下行意见误用为指示性通知及二者文种连用三大类。再次,对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混淆偏误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公文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非规范性公文知识的引导者众说纷纭、发文参与者综合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文种自身局限性四个方面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的原因入手,针对性地提出较为详尽的规避策略,以期促进二者的规范化进程。

陈玲[8](2016)在《公告、通告的逻辑界定与辨析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告与通告的混用问题不仅是公文写作界逻辑界定的学术难题,也是秘书学界辨析操作的现实难点。目前公告和通告的界定及其差异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存在着很多悬而未解的争议。本文试图以法律解释学为理论支撑,并借助北大法律信息网中的法律法规检索库,不仅从理论逻辑层面系统地界定公告和通告的本质,清晰地揭示公告和通告的基本特征,提取公告与通告在功能选择性和写作操作性上的不同规则,而且基于公告与通告的混用现实,还在操作应用层面对公告和通告进行分类对比,分别对比法定性公告和通告、宣告性公告和通告,从而揭示造成混用的深层原因,并根据公告和通告的差别构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公告、通告辨析流程来解决实操难题,最终通过文本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辨析流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葸婷婷[9](2015)在《报请性党政公文的语言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请示与报告是报请性公文中的上行文,是党政工作中下情上传的重要载体,两者的功能承担与适用情形经历了从部分重合到泾渭分明的发展历程,这有其历史惯性,也有现实动因。文种间的界限明晰是公文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语言应用角度来探讨论请示与报告的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从文本深层结构和语用特征的角度来廓清二者的区别,这不仅具有完善当代公文学的理论阐释价值,而且,对提高公文运行效率和规避文种误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一章,简述选题缘由,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归纳研究现状,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概述请示与报告的含义与适用范围,厘清了它们由混用到分开的历史脉络,界定了它们和“意见”的文种界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请示与报告的文体演进对其语言应用的影响,明确了它们的语言要求。第三章,在拆析请示与报告的标题结构和正文结构基础上,尝试构建请示与报告文本的深层结构类型,即要素组合模式,并通过这种模式对请示和报告的正文结构进行区分。第四章,从词汇、短语、句式、修辞四个方面剖析了请示与报告的语言应用特点。举例说明了这四方面内容对公文语言的形象表达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呈现的公文语体风格。该部分还利用柱状图对请示与报告在语言应用上的区别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更好地区分请示与报告的文种界线。最后,简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不足之处。

李悦[10](2014)在《中职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探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处理、存储、传播、交流信息主要手段和媒介的应用文,在当今社会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将来工作的需要,还是实现个人素质的展现,学会并写好应用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就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才能在参加工作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中为自己增添一个重要的砝码。但是,当前中职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着语句不通、格式不明、内容不符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成效,也制约了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所以,在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必须要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从应用文写作的规律入手,注重校、师、生三位一体作用的发挥。首先,学校对这门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有利条件;其次,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从研究写作基本规律出发,引导学生规范语言、科学谋篇布局、规范应用文格式;再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习上身体力行、实践上不断探索,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使他们真正满足社会、工作、生活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实践证明,只要方法正确、措施得力,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定会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二、浅议应用写作教学程式之外的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应用写作教学程式之外的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模式相关理论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一、项目式学习模式
        二、项目式学习模式下的初中写作教学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做中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特点
        一、基于真实生活的选题
        二、具体的操作环节
        三、多元化的成果评价
        四、科学的师生定位
        五、综合的知识技能
第二章 初中写作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第一节 初中写作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一、学生问卷分析
        二、教师问卷分析
        三、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节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环节层面:写作流程随意,课堂环节各异
        二、师生角色层面:角色定位模糊,写作教学低效
        三、写作成效层面:素材缺乏,内容贫瘠
        四、写作成果层面:呈现方法简陋,评价方式单一
    第三节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写作活动缺乏完整的参照体系
        二、写作过程缺乏有效的专业化指导
        三、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应用
    第一节 项目式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规范写作流程,构建写作训练的完整体系
        二、整合跨学科资源,增强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
        三、多种形式搜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四、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写作成果的多元评价
    第二节 项目式初中写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主题,做好项目写作教学设计
        二、设置真实情境,师生合作探究
        三、对项目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四、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优秀作品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实施优势
        一、基于真实情境写作,提高教师教学自信和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具体的写作教学环节,给写作课堂指引明确方向
        三、多元化的成果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
        四、跨学科学习引导,有效落实语文新课标要求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初中写作教学的不足
        一、项目实施过程庞杂
        二、学生评价体系贫瘠
        三、教育资源媒介缺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项目式初中语文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项目式初中语文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三 勐角中学116 班写作报刊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从《公牍学史》看许同莘的公文写作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临民治事之具”的写作功用论
    2.1 “知治其群”的公牍起源
    2.2 “就人民身上着想”的价值追求
    2.3 “临民治事之具”的功能定位
    2.4 “一字不可不慎”的写作要求
第3章 “三长”和牍德的主体素养论
    3.1 兼具“三长”:学、识、才
        3.1.1 “学以树本”
        3.1.2 “识以烛理”
        3.1.3 “才以应物”
    3.2 具备牍德:立诚、得中、养耻、去忍
        3.2.1 立诚:“政治不可以为伪,去伪莫如诚”
        3.2.2 得中:“兼三义:正、权、变”
        3.2.3 养耻:“知廉耻之重,职之于人大矣”
        3.2.4 去忍:“存养不忍之心”
第4章 “不尚虚华、雅俗结合”的写作原则
    4.1 “据实而书,不尚虚华”的明旨原则
        4.1.1 遵事理,显文理
        4.1.2 辞胜于理,不若理胜于辞
    4.2 主“通俗”且言“酌雅”的用语原则
        4.2.1 忌雕饰而重晓畅
        4.2.2 远俚俗而征古法
第5章 “师法近代、参以活笔”的写作技法
    5.1 “阅成案,识涯略”
    5.2 “略有对句,稍调平仄”
    5.3 “参以活笔,善留有余”
第6章 对当下公文写作的启示
    6.1 理性态度与审美态度相结合,增强公文说理性
    6.2 治牍先治心,强化公文写作主体的道德素养
    6.3 反对繁藻空文,力倡求真务实、雅俗兼备的文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政务信息的逻辑界定与采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方法、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政务信息与法定公文、新闻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政务信息与法定公文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政务信息与新闻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政务信息的文体性质及特征
    第一节 政务信息的文体性质
    第二节 政务信息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政务信息的功能类型
    第一节 情况反映类政务信息
    第二节 经验交流类政务信息
    第三节 问题研报类政务信息
    第四节 意见建议类政务信息
第四章 政务信息采编工作研究
    第一节 政务信息采编选题研究
    第二节 政务信息素材采集研究
    第三节 政务信息写作技巧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4)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国内研究述评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文
        2.1.2 公文写作
        2.1.3 公文写作要素
        2.1.4 公文文本质量
    2.2 理论基础
    2.3 小结
第3章 公文实践中的问题与公文文本质量的关系
    3.1 公文实践状况调查
        3.1.1 调查方案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论
    3.2 从公文质量角度看公文实践中的问题
        3.2.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2.2 “朝令夕改”
        3.2.3 “有法不依、有令不行”
        3.2.4 文件过度解读
        3.2.5 “红头文件
        3.2.6 公文文风不良
    3.3 小结
第4章 从公文写作角度看公文实践中诸多问题产生原因
    4.1 从公文写作系统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1.1 从文本系统角度看公文写作实践问题
        4.1.2 从发文系统角度看公文实践中问题存在之原因
    4.2 从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2.1 在公文写作语用活动中主客体的对立表现
        4.2.2 主客体对立的解决之道即主客体的统一
    4.3 从公文写作矛盾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3.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4.3.2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4.4 从公文写作语境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4.1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
        4.4.2 忽视情景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3 忽视篇内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4 忽视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
    4.5 从公文写作规律论看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5.1 从定向性规律看
        4.5.2 从转化性规律看
        4.5.3 从实践性规律看
        4.5.4 从创新性规律看
        4.5.5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规律看
        4.5.6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
    4.6 小结
第5章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与框架
    5.1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
    5.2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框架
    5.3 小结
第6章 公文写作的主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6.1 写作主体
        6.1.1 “大主体”(发文机关)
        6.1.2 “中主体”(领导或领导群体)
        6.1.3 “小主体”(文秘写作人员)
    6.2 收文主体
        6.2.1 收文主体的特点
        6.2.2 收文主体的公文写作理念
        6.2.3 收文主体在公文写作中的控制措施
    6.3 小结
第7章 公文写作的客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7.1 揭示客体
        7.1.1 公文所揭示的客体的作用
        7.1.2 作为文本所揭示的客体的条件
        7.1.3 作为文本已揭示对象的控制
    7.2 公文文本客体
        7.2.1 公文文种
        7.2.2 公文格式
        7.2.3 公文主旨
        7.2.4 公文材料
        7.2.5 公文结构
        7.2.6 公文语言
        7.2.7公文文风
    7.3 小结
第8章 公文写作的语境要素分析及控制
    8.1 语境概述
    8.2 公文写作语境的类别
    8.3 语境对公文写作的制约
    8.4 公文语境失误的控制措施
        8.4.1 篇内语境语用失误之对策
        8.4.2 情景语境语用失误对策
        8.4.3 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之对策
        8.4.4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之对策
    8.5 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9.1.1 主要观点
        9.1.2 创新之处
        9.1.3 本文的不足之处
    9.2 研究展望
附录: 公文写作调查问卷
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术语使用研究
        1.3.2 国内分类研究
        1.3.3 国内教学研究
        1.3.4 国外研究
        1.3.5 总结研究综述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概述
    2.1 实用类文本的相关概念
        2.1.1 实用类文本概念界定
        2.1.2 实用文概念界定
        2.1.3 实用类文本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实用类文本的特点
        2.2.1 理论上的探究
        2.2.2 教学实践上的探究
        2.2.3 实用类文本特点总结
    2.3 基于新课标实用类文本具体体裁研究
        2.3.1 有关体裁的不同看法
        2.3.2 新课标中的具体体裁分析
        2.3.3 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具体体裁确定
    2.4 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研究
        2.4.1 国内分类研究
        2.4.2 国外分类研究
        2.4.3 新课标中的分类标准分析
        2.4.4 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
    2.5 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总体教学目标
        2.5.1 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
        2.5.2 理论与实践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
        2.5.3 国际项目中有关表达能力的观点
        2.5.4 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整体教学目标分析
第3章 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究
    3.1 教学模式理论探究
        3.1.1 模式概念的界定
        3.1.2 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3.1.3 教学模式特点
        3.1.4 教学模式组成部分
    3.2 分类建模的必要性
        3.2.1 基于实用类文本亚文类的具体情况
        3.2.2 基于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
        3.2.3 基于实用类文本建模的现实情况
    3.3 分类建模的可行性
        3.3.1 基于建模的实践探究
        3.3.2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
        3.3.3 基于教学内容确定方法
第4章 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4.1 程式性文本的教学模式
        4.1.1 设计依据
        4.1.2 功能目标
        4.1.3 操作程序
        4.1.4 实现条件
        4.1.5 教学评价
        4.1.6 案例设计
    4.2 交互性文本的教学模式
        4.2.1 设计依据
        4.2.2 功能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现条件
        4.2.5 教学评价
        4.2.6 案例设计
    4.3 科普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4.3.1 设计依据
        4.3.2 功能目标
        4.3.3 操作程序
        4.3.4 实现条件
        4.3.5 教学评价
        4.3.6 案例设计
    4.4 论说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4.4.1 设计依据
        4.4.2 功能目标
        4.4.3 操作程序
        4.4.4 实现条件
        4.4.5 教学评价
        4.4.6 案例设计
    4.5 新闻传媒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4.5.1 设计依据
        4.5.2 功能目标
        4.5.3 操作程序
        4.5.4 实现条件
        4.5.5 教学评价
        4.5.6 案例设计
        4.5.7 非连续性新闻文本教学
第5章 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实施及评估建议
    5.1 基于建模理念的实施建议
        5.1.1 基于教学模式原理的实施建议
        5.1.2 基于正确认识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5.2 基于阅读素养的实施建议
        5.2.1 基于阅读认知能力的实施建议
        5.2.2 基于阅读参与的实施建议
        5.2.3 基于阅读元认知的实施建议
    5.3 基于阅读任务的评估建议
        5.3.1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层面的评估建议
        5.3.2 文本理解层面的评估建议
        5.3.3 任务解决层面的评估建议
        5.3.4 阅读兴趣与阅读量层面的评估建议
        5.3.5 元认知的评估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概述
    2.1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内涵
    2.2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要素与功能
    2.3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常用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2.4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重要性分析
第3章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边缘化
    3.2 重视与认识不足
    3.3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3.4 现行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5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势在必行
第4章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个案分析
    4.1 调查对象
    4.2 问卷设计
    4.3 调查方法
    4.4 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影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因素分析
    5.1 教学目标的制定
    5.2 教学方法的采用
    5.3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4 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5.5 学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
    5.6 教学方法结构体系
    5.7 教学评价体系
第6章 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6.1 改变教学方式
        6.1.1 过程写作教学法
        6.1.2 案例教学法
        6.1.3 情境教学法
        6.1.4 任务驱动教学法
        6.1.5 自主探究教学法
    6.2 引导学生欣赏应用文之美
    6.3 摆脱僵化,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6.4 构建实用的教材体系
    6.5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6.6 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对比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指示性通知的文体渊源及使用现状
    第一节 通知的文体渊源
    第二节 指示性通知的由来
    第三节 指示性通知的性质及使用现状
第二章 下行意见的文体渊源及使用现状
    第一节 意见的文体渊源
    第二节 下行意见的由来
    第三节 下行意见的性质特征及使用现状
第三章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异同辨析
    第一节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相互区别
第四章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混用及辨析
    第一节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混用现状
    第二节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混用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混用的规避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公告、通告的逻辑界定与辨析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章 公告的逻辑界定
    第一节 公告的本质界定
    第二节 公告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公告的功能类型
    第四节 公告文种的偏误及规范
第三章 通告的逻辑界定
    第一节 通告的本质界定
    第二节 通告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通告的功能类型
    第四节 通告的文种偏误及规范
第四章 公告、通告的辨析验证
    第一节 公告、通告的混用情况
    第二节 公告、通告的混用原因
    第三节 公告、通告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公告、通告辨析流程及应用验证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9)报请性党政公文的语言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党政公文各文种的规范使用
        (二)对公文写作具有指导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请示”与“报告”研究综述
        (二)公文语言研究综述
第二章 请示与报告概述
    第一节 请示概述
        一、请示的概念
        二、请示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报告概述
        一、报告的含义
        二、报告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请示与报告的起源与发展
        一、请示与报告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意见”对“报告”与“请示”适用内容的影响
    第四节 请示与报告的语言要求
        一、概述公文语言
        二、请示与报告的文体演进对其语言应用的影响
        三、请示与报告的语言要求
第三章 请示与报告的结构解析
    第一节 请示与报告的标题结构
    第二节 请示与报告的正文结构
    第三节 请示与报告在正文结构上的区别
第四章 请示与报告的语言分析
    第一节 请示与报告的词汇分析
        一、关联词语
        (一)因果关系
        (二)转折关系
        (三)递进关系
        (四)条件关系
        (五)目的关系
        (六)并列关系
        二、模糊词语
        (一)表时间的模糊词语
        (二)表范围的模糊词语
        (三)表性状的模糊词语
        (四)表程度的模糊词语
        三、顺序词语
    第二节 请示与报告的句法分析
        一、请示与报告的短语分析
        (一)并列短语
        (二)动宾短语
        (三)介宾短语
        二、请示与报告的句式分析
        (一)“是”字句
        (二)“在”字句
        (三)能愿句
        (四)省略句
    第三节 请示与报告的修辞分析
        一、比喻
        二、排比
        三、借代
        四、拈字
        五、数括
        六、同异
    第四节 请示与报告在语言应用上的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中职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探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应用文及写作能力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应用文的概念界定、分类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
        1.1.1 应用文的概念界定
        1.1.2 应用文的分类
        1.1.3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内容
    1.2 应用文写作能力相关概念的内涵
        1.2.1 能力
        1.2.2 写作能力
        1.2.3 应用文写作能力
    1.3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研究的现状、意义和方法
        1.3.1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研究的现状
        1.3.2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2章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2.1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1.1 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2.1.2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2.2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原因探究
        2.2.1 应用文教学内容的混乱
        2.2.2 应用文格式的局限
        2.2.3 教材编排方面的弊端
        2.2.4 教师存在的问题
        2.2.5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2.2.6 教学模式的僵化
        2.2.7 教学手段单调
第3章 提高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3.1 积极借鉴国外在写作教学上的成功经验
        3.1.1 中外作文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异
        3.1.2 中外写作教学在指导策略上存在的差异
    3.2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3.2.1 充分发挥学校这个教学主阵地作用
        3.2.2 始终关注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这个关键环节
        3.2.3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4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施改革
        3.2.5 更新应用文写作评价体系
第4章 总结与反思:在博弈中加强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
    4.1 放开眼光,真正追求教学的高远目标
    4.2 整体部署,严格遵循计划的阶段要求
    4.3 引导得法,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议应用写作教学程式之外的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写作教学探究[D]. 杨晓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2]从《公牍学史》看许同莘的公文写作理论[D]. 曹晓琳.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3]政务信息的逻辑界定与采编研究[D]. 李娟娟. 暨南大学, 2019(02)
  • [4]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D]. 孙峻华. 南京大学, 2019(08)
  • [5]基于新课标的实用类文本分类教学模式探究[D]. 党晓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地区高职院校为例[D]. 洪皓.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5)
  • [7]指示性通知和下行意见的对比辨析[D]. 覃朝花. 暨南大学, 2018(12)
  • [8]公告、通告的逻辑界定与辨析验证[D]. 陈玲. 暨南大学, 2016(08)
  • [9]报请性党政公文的语言应用研究[D]. 葸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10]中职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探究与实践[D]. 李悦.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浅谈应用写作教学计划外的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