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任灿灿[1](2021)在《员工持股计划、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效率提升、质量提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微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应以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贡献。员工作为企业发展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现阶段企业多关注企业家、管理层的激励,忽略了普通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导致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冲突严重,物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脱节,限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主张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这一政策受到国内上市公司的积极响应。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利益分配手段,旨在通过向企业内部员工分享股份和剩余索取权,形成资本与劳动、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绑定关系,产生企业内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协同效应。然而,员工持股计划存在有限适用性,其积极效应的发挥需要合理的分配制度设计以及要素市场的协同支持。那么,员工持股计划对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绑定效应能否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制度设计中体现的分配属性差异可能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环境差异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二者关系产生怎样的调节效应?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2010-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1)基于利益绑定功能和共生治理理论,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二者关系的影响机理,并从产权异质性和信任度异质性视角进行分组检验。(2)基于蛋糕分配理论,将员工持股计划的权益分配条款划分为控制权条款、公平性条款和风险性条款,依次检验制度设计差异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传导路径的不同影响。(3)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和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对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调节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从制度设计差异、传导路径、产权和社会信任度的不同情境进一步分析员工持股计划的有限适用性。本文研究发现:(1)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充分激发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协同性,实现企业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的协调和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促进企业创新、抑制金融资产配置是主要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在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高的地区实践效果较好。(2)员工持股计划控制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持股比例超过4%时可能加剧企业的不当资源配置行为,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分配公平性越高、风险性越低时,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效果越好。(3)员工持股计划积极效应的发挥依赖资本市场环境的支持,股价信息含量和融资环境正向调节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市场的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企业中更显着,债务融资市场的调节效应对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高的企业影响较大。(4)在企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环境差异下,员工持股计划存在有限适用性,劳动力议价能力和人力资本禀赋正向调节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的调节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情境中,人力资本禀赋的调节效应体现在非国有企业、社会信任度较高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样本中。本文研究结论具有如下理论贡献与创新:(1)以改善企业发展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国内上市公司样本深入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弥补了国内员工持股计划经济后果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揭示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2)从分配合理性视角划分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条款,并进一步分析制度设计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有利于厘清员工持股计划发挥治理效应的内在逻辑。(3)深入探究资本市场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有利于揭示要素市场环境与员工持股计划有效性的互动机制。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合理设计员工持股计划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政府应补充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有效、有序实施;(3)改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构建有利于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良性市场环境;(4)投资者应研判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含信息,预测企业发展质量并理性投资。本文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并合理进行条款设计,进一步激发普通员工人力资本价值,进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2)对我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减少政府干预、构建良性市场环境,从而提高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有利于投资者、监管部门合理判断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理性作出投资和监管决策。
张晚莹[2](2021)在《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税收征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森源[3](2021)在《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权激励实现两个极具突破性的创新:其一是在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找到了能够使二者达到共同目标的平衡点,进而完善企业的治理体系并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二是较之于传统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的实施使得经营者更加聚焦于企业的长远价值发展,盘活企业的人力资本,使得管理层与企业目标一致。股权激励在我国实施时间并不久,但发展态势却异常迅猛,随着股权激励多元化以及交易模式的复杂化,税务机关或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或基于堵住法律的漏洞的目的;抑或基于补充配套政策,使政策之间更好衔接,进而完善股权激励所得税政策体系的目的,出台了内涵愈发丰富且体系更加完整的各式各样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这些文件搭建了政策框架,是研究乃至完善政策的出发点。论文基于税务机关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横向按照时间维度、纵向按照阶段维度,通过对于现有政策的出台背景、税收特点进行总结归纳,讨论了相关政策对于我国股权激励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规范引导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政策缺失(对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合伙持股平台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政策顶层设计不科学(对资本利得不课税、税率过高弱化长期激励效果、计算方法不公允、政策口径不统一)、税收征管难度大以及政策走向不明朗一系列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以小见大,分析个人所得税政策如何影响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对于现有政策所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分别详细阐明,来探究税收政策背后所蕴含的机理和逻辑,把握政策制定的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来总结异同及其制度的取向,为我国政策优化提供经验启示。股权激励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在于规范科学、完整啮合的税收政策以及组织严密、信息充分的税收征管系统,因此,我国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鉴于此,论文基于针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建议(规范员工持股计划政策、优化税制顶层设计)、针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建议(规范递延纳税政策、规范合伙制持股平台政策)以及针对税收征管的改革建议(完善股权激励备案制度、加强自然人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税收协作)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研究我国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优化的路径,为我国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乃至创新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秦强[4](2020)在《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同时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随着改善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研究和分析主导我国金融体系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我国银行系统大案频出,公司治理不完善成为银行风险暴露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以公司治理视角为切入点,探究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哪些公司治理问题,以及这些治理问题是否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并依此从改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入手,基于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二者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质量与风险程度存在逻辑上的关系进行了推演。由于商业银行息差收益来自于风险承担,因此在以风险为经营内容的商业银行中广义的公司治理的内涵包含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商业银行的行业特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现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地域、监管政策、行政许可等方面不同。目前各类银行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且已经将风险管理职能嵌入银行管理的各个层级和业务流程之中,但在公司治理下的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入手,本文基于37家银行5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产权性质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更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不同,其中大型国有银行主要风险点来自于股权制衡度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高薪酬水平促进了经理人风险追逐行为而中小商业银行在提高股权制衡度、优化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以及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程度方面均大有可为。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从一般意义上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了从公司治理角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其中,一般意义上风险管理视角下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包括构建具有制衡性的多元股权结构、明确治理架构中不同角色的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策略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制定激励相容的经理人薪酬计划。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借助此轮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股权制衡度方面入手改善公司治理;对于股份制银行,主要建议包括适当降低薪酬激励水平以及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从明晰政府权力的边界、完善董事会结构方面提升公司治理质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揭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外延都包涵在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内涵中,公司治理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可能。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制度设计是影响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股权结构影响风险管理策略整体的风险偏好程度、董事会特征影响风险监督的有效性与独立性、薪酬制度设计影响风险策略执行的有效性,以上三方面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第二,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但在公司治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会显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而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影响风险程度的公司治理特征不同;第三,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模式特征进行了归纳。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模式介于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之间,两种模式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与两种模式的共性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模式对我国改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启示。第四,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通过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方式分类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所导致的风险发生影响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奕怡[5](2020)在《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法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的独立因素,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这在微观层面的公司活动中表现为人力资本对公司集约化增长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产权对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提出现实挑战,“股东本位”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权力配置模式日益显现出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缺点。面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需求,亟需调整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权力配置模式、完善相关外部环境建设以反映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本区别于简单劳动,是由人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投资所共同形成,并表现为与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体力、知识、技术、经验和技能等形式的资本。在经济民主理论、公司契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撑下,作为公司财富创造者、公司风险承担者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具有正当性,且能够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带来了企业组织形式和公司治理模式的改变,强调共同参与和相互监督的共同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实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平衡状态的选择。这种重视人力资本作用的公司治理发展趋势在我国体现为以互联网公司为例的成功公司所选择的先进公司治理机制,华为、京东和阿里巴巴分别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双层股权结构和“合伙人制度”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但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真正实现参与公司治理存在现实困境,包括“股东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和相关外部环境建设不完善的问题。针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需求和目前我国存在的现实困境,应当实现从单边治理到共同治理、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调整,并通过发展体现人力资本价值的股票期权制度达到激发人力资本所有者积极性的目的。另外,还需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引入商业判断规则和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条件。
施安慈[6](2020)在《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及风险预警》文中指出2014年6月,证监会出台《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将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探索重新引入证券市场,希望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分享经济建设成果,从而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然而在过去五年时间中,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却大多处于“浮亏”与“减持”的争议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时间尚短,制度设计不完善,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对于其具体作用机理,即以何种路径影响企业价值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另一方面,针对可能存在的大股东自利动机,将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大股东减持工具这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鉴于此,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2014年6月—2019年6月A股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员工持股与企业价值关系,并从治理结构、营运能力、杠杆水平三条路径具体分析其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实行员工持股确实能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其积极影响可以通过治理结构与营运能力这两条中介路径实现,而杠杆水平这一路径尚不成立。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价值的整体影响取决于公司治理和经营能力的合力。此外,我国员工持股计划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一项激励安排,其一系列制度设计可以满足大股东减持获利的要求,很有可能成为大股东退出路径的选择之一。实证结果显示,存在限售股解禁的公司更有可能在之后的2至3年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这证实了有大股东以此作为减持套现的工具。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员工持股计划浮亏严重甚至面临“爆仓”风险,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因子分析,构建“爆仓”风险预警模型,目的在于预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在未来发生“爆仓”风险的可能性。一旦识别风险,及时发送预警信号,让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将“事后损失”转化为“事前预警”。此外,当前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困扰,仍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员工持股股权不清晰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司治理、企业价值实现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相关经验,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对我国员工持股实施效果进行探讨和检验,既有助于丰富员工持股理论,也有助于规范与完善我国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由于员工持股计划确实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可以适当提高员工持股激励水平,充分发挥降低代理成本、改善经营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立法,建立健全财政激励与监督机制。
俞俐[7](2020)在《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老白干酒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各行业各企业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绩效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员工持股计划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会对企业绩效有何种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如何保障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总结了员工持股在市场、经营和治理三大作用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并发现了现阶段国内外文献尚未对员工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形成统一的结论。其次研究了白酒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老白干酒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内现状和企业背景。接着进行对老白干酒企业的员工持股的绩效分析,在对国内员工持股的绩效分析基础上,考察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合理程度,根据理论归纳从市场效应、治理结构和经营情况三个途径分析和检验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绩效,总结这个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最后,发现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有缺少后续跟进,出资方式标准单一,激励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提出坚持实施计划、加强监管和提供政策支持等建议,以及由该案例得到的总结性建议,包括加强宣传、立法支持、监督管理、税收优惠等。
胡月[8](2020)在《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上市国有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混所有制经济实现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自此以后很多企业开启了员工持股的试点工作。在最近的几年以来,因为我国在连续不断的努力完善与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很多企业提高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积极性,并且实施的计划更符合规范,企业员工也积极配合计划的推行,股东与员工共享公司的利润已经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那么,在中国独特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员工持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怎样的?影响国企上市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员工持股具体通过哪些方面影响上市国有企业公司价值?这些是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当中,一是运用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得出结论。先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初步探索和提出了员工持股对国企上市公司价值的三个作用机制,分别是代理成本、资本结构和经营活动,然后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检验了三个作用机制的作用,得出了四个结论:第一,实施计划对上市国有企业价值产生有提升作用;第二,实施计划能改善上市国业的治理结构,减少代理成本,从而增加公司的价值;第三,计划的实施能促进经营活动,进而增加上市国企的价值;第四,计划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提高上市公司价值。二是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引用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结合分析,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张诗茹[9](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物产中大为例》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经济也正向高水平高质量方向迈进。国有企业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主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效帮助国有企业完善制度、提升经营效果,特提出在混改背景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但因国有企业必须谨防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相对谨慎,加上我国员工持股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影响着这一计划的实施效果。鉴于我国在该方面以往的研究中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法,为达到给实施该计划的企业提供更为具体建议的效果。本文特选取一家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物产中大作为案例分析样本,研究其实施动因,并通过与未实施员工计划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客观结果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议。物产中大实施员工计划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国资委大力推行,而国企有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义务;自身核心业务面临变化,需加快战略转型。内部原因主要为:企业需加强创新研发能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优化股权结构,缓解资金压力等。企业在混改下实施员工持股后,一方面深化了混改效果,推动了战略转型,提高了业务能力,引发了积极的市场反应。另一方面提高了创新研发能力和员工积极性,完善了股权和治理结构,提高了企业内部财务绩效。同时,若要优化物产中大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那么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其所存在问题,加大对本轮员工持股研究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建议物产中大自身适当增加该计划的信息透明度、科学完善计划内容等。
袁梦雄[10](2020)在《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及实施效果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员工持股计划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但部分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后效果并不佳,如何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独特优势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以苏宁易购为分析对象,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法对苏宁易购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因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苏宁易购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战略转型形成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实施效果良好,同时针对其存在的激励对象的选取和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下跌使员工遭受较大亏损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员工持股计划制度在我国的推广提供经验参考。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介绍了苏宁易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背景和具体实施情况,并分析了实施动因和实施效果。外部环境变化、经营与财务等业绩指标下滑等因素促使苏宁易购实施两次战略转型。为支持公司两次战略转型,苏宁易购实施了三期员工持股计划,同时还希望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改善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业绩指标和通过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升市场表现。本文随后针对实施动因分析了苏宁易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本文得出苏宁易购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结论:员工持股计划统一了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目标,提高了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成功帮助公司实现战略转型,吸引和激励了优秀人才,并提升了公司的经营、财务和市场表现。同时,公司战略转型的成功也使员工获得更多资本性收益,二者形成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但案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苏宁易购选取的激励对象人数较少,部分选取标准不明确,同时其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对象由于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下跌而面临较大亏损。为不断完善员工持股计划制度并促进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推广,本文对本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总体上要积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并紧密联系公司的转型战略,细节上要拓宽并优化激励对象的选取范围和考虑激励对象的收益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员工持股计划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员工持股计划、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员工持股计划 |
1.2.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1.2.3 要素市场 |
1.3 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演变 |
1.3.1 国外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及实践发展 |
1.3.2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及实践发展 |
1.3.3 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方式对比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人力资本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2.1.1 人力资本数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2.1.2 人力资本类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2.2 员工持股计划的经济后果研究 |
2.2.1 员工持股计划与股价表现 |
2.2.2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发展 |
2.2.3 员工持股计划与治理效率 |
2.3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 |
2.3.1 企业自身特征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 |
2.3.2 制度设计差异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 |
2.3.3 环境因素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 |
2.4 研究文献述评 |
第3章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3.1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关系 |
3.1.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3.1.2 研究设计 |
3.1.3 实证检验 |
3.1.4 稳健性检验 |
3.2 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分析 |
3.2.1 企业创新的路径检验 |
3.2.2 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路径检验 |
3.3 异质性环境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
3.3.1 产权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
3.3.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4.1 员工持股计划条款归类 |
4.1.1 控制权条款 |
4.1.2 公平性条款 |
4.1.3 风险性条款 |
4.2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2 研究设计 |
4.2.3 实证检验 |
4.2.4 稳健性检验 |
4.3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差异对路径变量的影响 |
4.3.1 员工持股计划控制权的影响 |
4.3.2 员工持股计划公平性的影响 |
4.3.3 员工持股计划风险性的影响 |
4.4 异质性环境对员工持股计划条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
4.4.1 产权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条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
4.4.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条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员工持股计划、资本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5.1 资本要素市场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 |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2 研究设计 |
5.1.3 实证检验 |
5.1.4 稳健性检验 |
5.2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差异下资本要素市场的调节效应 |
5.2.1 资本要素市场对控制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5.2.2 资本要素市场对公平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5.2.3 资本要素市场对风险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5.3 异质性环境对资本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
5.3.1 产权异质性对资本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
5.3.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资本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员工持股计划、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6.1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 |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实证分析 |
6.1.4 稳健性检验 |
6.2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差异下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调节效应 |
6.2.1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控制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6.2.2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公平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6.2.3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风险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6.3 异质性环境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
6.3.1 产权异质性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
6.3.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及结论 |
7.1.1 研究工作 |
7.1.2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企业应合理设计员工持股计划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7.2.2 政府应完善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有效、有序实施 |
7.2.3 改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构建良性市场环境 |
7.2.4 投资者应研判员工持股计划信息含量,理性开展投资活动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3)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股权激励基础理论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
三、小结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相关的税法基础理论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税收效应理论 |
三、小结 |
第三章 现行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及其问题 |
第一节 现行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归纳 |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
三、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差异 |
第二节 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问题剖析 |
一、政策缺失 |
二、政策顶层设计不科学 |
三、税收征管难度大 |
四、政策走向不明朗 |
第四章 M集团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案例 |
第一节 M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背景 |
一、M集团基本情况 |
二、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
第二节 股权激励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 |
一、股权激励的主要内容 |
二、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 |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政策对股权激励效应影响分析 |
一、员工持股计划缺乏政策指引 |
二、计算方法不公允导致政策口径不统一 |
三、合伙持股平台政策迁移及税收征管问题 |
四、税率过高弱化长期激励效果 |
第五章 股权激励税收政策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欧美国家的股权激励税收制度 |
一、美国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 |
二、英国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 |
三、法国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 |
第二节 经验启示 |
一、期权分类适用不同政策 |
二、所得性质认定明确合理 |
三、税收优惠引导长期持股 |
第六章 对我国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一节 针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建议 |
一、规范员工持股计划政策 |
二、优化税制顶层设计 |
第二节 针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建议 |
一、规范递延纳税政策 |
二、规范合伙制持股平台政策 |
第三节 针对税收征管的改革建议 |
一、完善股权激励备案制度 |
二、加强自然人纳税信用等级管理 |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四、加强税收协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 |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国内外研究 |
1.2.3 公司治理视角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及行业特殊性 |
2.1.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 |
2.1.2 商业银行行业特殊性 |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
2.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
2.2.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3.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
2.3.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
2.3.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2.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银行风险的路径分析 |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逻辑关系 |
第3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分析 |
3.1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1.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1.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1.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3.2 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2.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
3.3 公司治理失败导致银行风险爆发的案例分析——以恒丰银行为例 |
3.3.1 恒丰银行基本介绍 |
3.3.2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3.3.3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 |
3.3.4 恒丰银行案例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数据、变量和模型 |
4.2.1 数据说明 |
4.2.2 变量构造 |
4.2.3 模型构造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的实证分析 |
4.4.2 产权性质与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
4.4.3 不同分组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实践与启示 |
5.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
5.1.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5.1.2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
5.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
5.2.1 日德模式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5.2.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
5.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5.3.1 规范股东治理,提升风险管理重要性认知 |
5.3.2 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的双向考核机制 |
5.3.3 加强资本市场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性 |
第6章 改善公司治理以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
6.1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一般性对策 |
6.1.1 增强股权结构制衡性,减小预算软约束、强化股东监督 |
6.1.2 明确角色间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监督效率 |
6.1.3 优化经理人薪酬计划,实现与风险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 |
6.2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
6.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借由“混改”打破“官商不分”格局 |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弱化高额薪酬激励、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 |
6.2.3 中小商业银行:强化经营独立性、优化董事会结构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法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学理分析 |
第一节 人力资本的基本界定 |
一、人力资本的一般含义 |
二、企业中的人力资本 |
三、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分类 |
第二节 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一、经济民主理论 |
二、公司契约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节 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价值基础 |
一、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公司财富的创造者 |
二、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 |
三、人力资本所有者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路径 |
一、从单边治理到共同治理 |
二、我国尚不具备实现企业家治理的条件 |
三、重视人力资本作用成为公司治理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 |
一、华为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创造利益共同体 |
二、京东通过“合同+股权”方式加强人力资本作用 |
三、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强调精英团队 |
第三节 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困境 |
一、股东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
二、外部环境建设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模式转型分析 |
第一节 从单边治理走向共同治理 |
一、我国目前立法尚不满足共同治理要求 |
二、共同治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二节 由股东会中心主义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 |
一、效率化与专业化的选择—董事会中心主义 |
二、董事会应享有广泛决策权 |
三、确保股东会最低限度权力及监事会独立监督地位 |
第三节 发展体现人力资本价值的股票期权制度 |
一、股票期权制度的起源与作用 |
二、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现存问题与完善路径 |
第四节 完善相关制度配合建设 |
一、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
二、引入商业判断规则 |
三、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及风险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员工持股计划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员工持股理论基础 |
一、价值理论 |
二、双因素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分享经济理论 |
五、委托-代理理论 |
六、职工主体理论 |
第二节 员工持股计划文献综述 |
一、员工持股与企业价值研究 |
二、员工持股与公司治理研究 |
三、员工持股与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
四、员工持股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 |
五、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研究评析 |
第二章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描述 |
一、中国员工持股计划变迁 |
二、中国员工持股计划总量规模及行业分布 |
三、中国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模式 |
四、中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模式 |
五、中国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来源 |
第二节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问题 |
一、员工持股股权不清晰 |
二、持股企业治理机制不健全 |
三、短期化趋势明显 |
四、企业价值难以充分实现 |
五、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
六、成为大股东减持的隐蔽手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评估与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员工持股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二、员工持股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三、员工持股公司杠杆效应分析 |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
一、样本数据选择及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三、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员工持股效果评估回归分析 |
四、员工持股计划动机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员工持股计划“爆仓”风险预警 |
第一节 员工持股计划“爆仓”简介及现状 |
第二节 “爆仓”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一、风险预警指标选取 |
二、模型选择与建立 |
第三节 “爆仓”风险预警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一、风险指标统计检验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因子分析 |
四、回归模型建立 |
五、模型预测效果检验 |
六、模型解释说明 |
第四节 模型应用 |
第五章 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反思及对策 |
第一节 若干困境反思 |
一、员工持股制度自身定位不准确 |
二、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
三、法律与监管措施不到位 |
四、易受资本市场环境影响 |
第二节 基于实证结果的政策建议 |
一、企业层面 |
二、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老白干酒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2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主要理论介绍 |
2.1.2 理论的归纳 |
2.2 相关概念 |
2.2.1 员工持股 |
2.2.2 企业绩效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 |
2.3.2 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研究综述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简要评述 |
3 老白干酒企业案例的基本情况 |
3.1 国内员工持股计划现状 |
3.2 老白干酒企业的现状分析 |
3.2.1 老白干酒企业背景介绍 |
3.2.2 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内容 |
4 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绩效分析 |
4.1 国内员工持股绩效分析 |
4.1.1 假设的提出 |
4.1.2 变量与模型设计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4.2 基于实证结果分析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重点内容 |
4.3 基于理论分析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成效 |
4.3.1 市场效应 |
4.3.2 治理结构 |
4.3.3 经营情况 |
4.4 老白干酒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中存在的不足 |
4.5 老白干酒企业案例的启示 |
4.5.1 提升普通员工在员工持股计划中参与程度 |
4.5.2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
4.5.3 加强监管措施 |
4.5.4 健全完善考核体系 |
5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8)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上市国有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 |
1.2.2 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经营活动关系的研究 |
1.2.3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 |
1.2.4 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公司价值的概念、理论及评估方法 |
2.1.1 公司价值的概念 |
2.1.2 公司价值理论 |
2.1.3 公司价值的评估方法 |
2.2 双因素经济论 |
2.3 人力资本理论 |
2.4 委托代理理论 |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审视 |
3.1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现状和必要性 |
3.2.1 实施现状 |
3.2.2 实施必要性 |
3.3 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机理研究 |
4.1 员工持股计划影响公司代理成本 |
4.2 员工持股计划影响经营活动 |
4.3 员工持股计划影响资本结构 |
4.4 员工持股计划影响上市国企公司价值 |
第5章 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与变量界定 |
5.1.1 研究假设 |
5.1.2 变量界定 |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
5.3 实证检验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
5.3.3 模型构建 |
5.3.4 F检验、LR检验和霍斯曼检验 |
5.3.5 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价值的模型估计 |
5.4 实例论证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政策建议 |
6.2.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一、单位根检验计量输出结果 |
1. 每股收益的单位根检验结构(Y_1) |
2. 员工持股比例(Y_2): |
3. 资产负债率(X_1): |
4. 管理费用(X_2): |
5. 总资产周转率(X_3): |
二、F检验、LR检验输出结果 |
三、霍斯曼检验输出结果 |
四、模型检验输出结果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工作 |
后记 |
(9)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物产中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文献 |
1.2.2 员工持股计划相关文献 |
1.2.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员工持股计划相关文献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及局限 |
1.5.1 研究特色 |
1.5.2 研究局限 |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概念 |
2.1.2 员工持股相关概念 |
2.1.3 混改背景下员工持股的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双因素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利润分享理论 |
第三章 物产中大混改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案例分析 |
3.1 案例概况 |
3.1.1 公司及业务介绍 |
3.1.2 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历程 |
3.2 物产中大混改背景下实施员工持股的主要内容 |
3.2.1 基本原则 |
3.2.2 参与对象 |
3.2.3 资金及股票来源 |
3.2.4 管理模式 |
3.2.5 标的股票锁定期 |
3.2.6 退出机制及收益分配 |
3.2.7 实施程序 |
第四章 物产中大混改背景下实施员工持股动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 |
4.1.1 国资委大力推行员工持股,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
4.1.2 核心业务面临变化,需要加快战略转型 |
4.2 内部原因 |
4.2.1 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
4.2.2 留住高素质人才,加强创新研发能力 |
4.2.3 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效率 |
4.2.4 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水平 |
4.2.5 提升自身经营能力,改善企业经营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产中大混改背景下实施员工持股效果分析 |
5.1 外部效果分析 |
5.1.1 响应国家号召,深化混改 |
5.1.2 积极应对战略转型,改善自身业务能力 |
5.2 内部效果分析 |
5.2.1 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 |
5.2.2 留住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研发 |
5.2.3 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能动性 |
5.2.4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 |
5.2.5 改善企业财务绩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问题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内外部因素共同促推物产中大实施混改下的员工持股 |
6.1.2 物产中大混改下员工持股计划产生了内外部积极效应 |
6.2 存在的问题 |
6.2.1 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6.2.2 混改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及其实施仍有优化空间 |
6.2.3 员工对持股计划的意义认识不足 |
6.3 建议 |
6.3.1 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
6.3.2 进一步优化员工持股计划及其实施方式 |
6.3.3 深化员工对持股计划意义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及实施效果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因 |
1.2.2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 |
1.2.3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4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和要素 |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 |
2.1.2 员工持股计划的要素 |
2.2 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双因素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员工持股计划发展过程简介 |
第3章 苏宁易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介绍 |
3.1 行业背景分析 |
3.2 苏宁易购简介 |
3.3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背景 |
3.3.1 苏宁易购面临经营压力 |
3.3.2 苏宁易购对人才高度重视 |
3.3.3 国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 |
3.4 员工持股计划具体实施情况 |
3.4.1 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 |
3.4.2 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 |
3.4.3 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 |
3.4.4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小结 |
第4章 苏宁易购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因分析 |
4.1 支持公司战略转型的实现 |
4.2 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 |
4.3 改善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业绩指标 |
4.4 通过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升市场表现 |
第5章 苏宁易购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
5.1 支持战略转型情况 |
5.1.1 员工持股计划对苏宁易购战略转型的支持作用 |
5.1.2 苏宁易购第一次战略转型实施效果分析 |
5.1.3 苏宁易购第二次战略转型实施效果分析 |
5.2 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情况 |
5.2.1 吸引优秀人才情况分析 |
5.2.2 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与存续期情况分析 |
5.2.3 激励对象选取情况分析 |
5.2.4 激励对象离职情况分析 |
5.2.5 激励对象所获收益分析 |
5.3 改善经营业绩指标情况 |
5.3.1 销售收入情况分析 |
5.3.2 门店数量情况分析 |
5.3.3 会员人数情况分析 |
5.4 改善财务业绩指标情况 |
5.4.1 偿债能力分析 |
5.4.2 盈利能力分析 |
5.4.3 营运能力分析 |
5.4.4 发展能力分析 |
5.5 提升市场表现情况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积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 |
6.2.2 与公司战略转型紧密联系 |
6.2.3 拓宽并优化激励对象的选取 |
6.2.4 考虑激励对象的收益影响因素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员工持股计划、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D]. 任灿灿.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税收征管体系问题研究[D]. 张晚莹.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D]. 史森源.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秦强.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8)
- [5]我国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法律路径研究[D]. 关奕怡.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及风险预警[D]. 施安慈.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老白干酒企业为例[D]. 俞俐. 浙江大学, 2020(02)
- [8]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上市国有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胡月.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9]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物产中大为例[D]. 张诗茹. 广西大学, 2020(07)
- [10]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及实施效果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袁梦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