铑(Ⅲ)-高碘酸钾-偶氮胭脂红B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

铑(Ⅲ)-高碘酸钾-偶氮胭脂红B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

一、铑(Ⅲ)一高碘酸钾一偶氮胭脂红B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英岚[1](2019)在《从《分析试验室》载文分析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文中提出为分析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分析试验室》1982~2018年刊载的论文,从年度分布、影响因子、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地域分布、支持基金和高被引论文等多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近十年的影响因子可以看出《分析试验室》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核心作者的甄选条件为在该期刊发表4篇及以上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该领域科研论文的支持力度最大。引用频次前100名的论文中,有87篇分布在1999~2009年。从分析方法、检测对象、测试参数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所进行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厉帅[2](2015)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锰离子对双指示剂体系的催化作用,研究了几种双指示剂催化反应体系,建立了以反应时间、温度以及实验各反应物用量在反应最合理的临界点上,然后按照催化速率和浓度的线性关系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来测定痕量锰,最后画出工作曲线,计算结果。实验慨况如下:1、Mn(Ⅱ)在KH2PO4─Na2HPO4(pH=5.6)介质中,碱性品红和灿烂绿被KIO4氧化褪色,通过测定544nm和624nm处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Mn(Ⅱ)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实验测定锰的线性范围为0.15μg/25mL~2.1μg/25mL,检出限为4.6×10-9g/mL。本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线性范围较大,体系稳定,用于红花、艾叶、藿香等样品中痕量锰的测定,结果满意。2、本文对双指示剂催化反应体系进行研究,利用锰离子对双指示剂体系的催化作用,更具催化反应速率与催化反应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双指示剂双波长测量痕量组分的新方法。研究了试剂用量、反应介质、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部分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在醋酸个醋酸钠介质中,利用锰催化高碘酸钾氧化甲苯胺蓝和偶氮申Ⅰ褪色的指示反应,建立了测定痕量锰的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的新方法。通过测量501nm和632nm下,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吸光度的变化,用双波长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在最佳条件下,本方法线性范围0.001000.0050μg/25mL。其检出限为7.64×10-12g/mL。本方法灵敏度高,体系稳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用于大米和面粉样品中锰的测定,结果较为满意。由研究结果可知,双波长双指示剂动力学催化体系较单波长单指示剂体系拥有更好的方法灵敏度、选择性和线性范围。双指示剂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动力学分析方法。

肖葳蕤[3](2015)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利用Cu(Ⅱ)可以在一定的酸碱条件下对双指示剂体系进行催化作用,而在弱酸性下Bi(Ⅲ)可以定量置换出而Cu(Ⅱ)-EDTA中的Cu(Ⅱ),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铋的新方法。通过对不同的温度、指示剂的选择及用量、反应时间、催化剂的使用情况以及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最终找到了最佳的实验条件并绘制了工作曲线。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了在H2SO4介质中,利用Bi(Ⅲ)可定量置换出Cu(Ⅱ)-EDTA中的Cu(Ⅱ)及Cu(Ⅱ)对于过氧化氢同时氧化甲苯氨蓝和中性红的褪色的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测量524nm和63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Bi(Ⅲ)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2000.110μg/25mL,检出限为4.1×10-11g/mL。用于药物中铋的测定,结果满意。2、在弱酸性条件下,Cu(Ⅱ)对于过氧化氢同时氧化中性红和甲基绿的褪色的反应效果具有催化作用,同时Bi(Ⅲ)可定量置换出Cu(Ⅱ)-EDTA中的Cu(Ⅱ)。通过分别测量535nm和627nm波长下的吸光度,利用两个体系下吸光度的差值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药物中铋的新方法。并在实验中寻找的最佳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Bi(Ⅲ)在0.002000.0220μg/25mL范围与ΔΑ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9×10-11g/mL。作用于药物中痕量铋的测定,结果满意。3、通过研究了动力学催化间接测定草药中含有的痕量铋。通过改变了指示剂,EDTA,双氧水,以及稀硫酸的用量对测定铋的影响与铜的用量以及实验条件的改变有关。并在实验后期考虑到共存离子对实验体系的影响,最后得出实验的其线性范围为0.002000.0160μg/25mL及检出限为2.4×10-10g/mL。最后找出适合实验的最佳条件并应用在草药中痕量铋的检测,结果满意。4、在稀硫酸介质中进行研究,Cu(Ⅱ)-EDTA中的Cu(Ⅱ)可以被Bi(Ⅲ)定量置换出,而且Cu(Ⅱ)的浓度和过氧化氢一起作用氧化使乙基紫和中性红褪色的反应效果具有定量关系,经测量波长在535nm和627nm处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药物中铋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000.00900μg/25mL,检出限为1.6×10-10g/mL。用于药物中痕量铋的测定,结果满意。由实验结果可知,双波长双指示剂动力学催化体系较单波长单指示剂体系拥有更好的方法灵敏度、选择性和线性范围。双指示剂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动力学分析方法。

杨红艳[4](2012)在《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钌的富集方法及ICP-AES测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贵金属用途的日趋广泛,二次资源的来源也日趋多样化,再加上直接从矿石资源冶炼提取的贵金属数量已远远小于从废旧材料等二次资源中回收的数量,二次资源回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准确的分析检测结果是保证彻底回收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通过对贵金属在二次资源废料中的赋存方式、状态和其分析化学特性的研究,最终建立准确快速的贵金属分析检测方法,是贵金属分析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论文对含钌二次资源物料的溶解技术及ICP-AES测定钌含量时的干扰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于含钌二次资源物料的溶解,不管是常压酸溶解法或是闷罐酸溶解法,都只能部分溶解钌,无法实现完全溶解钌的目的。玻璃封管法虽可实现含钌样品甚至钌粉的完全溶解,但须高温高压的条件,且分解费时。只有碱熔融法可实现含钌废料样品的快速、完全溶解。采用Na2O2做熔融剂,使用高铝坩埚为溶样器皿,于700℃马弗炉熔融20min,可实现含钌废料的溶解问题。二次资源物料中钌的含量范围可从0.0x%到xx%,跨度较大。论文比较详细地研究了用ICP-AES法直接测定二次资源物料中钌含量时,共存元素及溶解引入元素对其存在的干扰情况,并试图寻找消除相关干扰的方法。试验发现:对于钌含量为10%及以上的物料,可以采用碱熔融酸化后直接测定的方法。但对于10%以下含量的物料,碱熔融后直接测定由于干扰等问题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因而最好能采用分离后测定的方法。本论文针对二次资源物料中10%以下含量钌的测定,详细研究了钌的分离富集方法,分别选择了有机沉淀剂MBT和无机共沉淀剂Te对钌进行沉淀和共沉淀分离试验,并分别对沉淀反应的酸度、时间、沉淀剂加入量等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MBT沉淀法对于富集贵金属Pt、Pd、Rh、Ru和Au的含量范围为0.25%~10%,低于或高于这一含量范围均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方法对Pt、Pd、Rh、Ru和Au的精密度分别为0.36%,1.50%,2.91%,3.00%和0.47%,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5%,86.25%,89.22%,101.50%,96.85%。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与其他方法对照,结果吻合较好,实现了一次分离富集,共同测定废料样品中Pt、Pd、Rh、Ru和Au的目的。Te共沉淀法富集Ru,适用于Ru含量在0.5%~10%的含Ru样品,与其他方法结果对照,结果吻合较好,但方法精密度为2.71%,稍偏大,有待今后改进。

高芝[5](2010)在《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催化光度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分析测试中得到了极大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工作者将FIA技术应用到催化动力学分析领域,使许多传统溶液处理方法的基本操作得以快速、自动地完成,从而弥补了采用传统的动力学分析时,反应条件不易控制、试剂消耗大,分析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推动了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进展。本文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第一部分:流动注射催化光度分析综述介绍了催化光度法近七年来的研究现状;概述了近几年来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包括五个研究报告,具体如下:一、以过氧化氢-橙黄G为指示反应,建立了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Co2+的新方法。在pH = 9.53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沸水浴中加热6min,测定痕量Co2+的线性范围为0.006~2.0μg/25mL,检出限为3.41×10-3μg/25mL,用于维生素B12针剂中微量Co2+的测定,并与火焰原子吸收法比较,方法可靠。二、基于在pH = 11.05的NH3-NH4Cl缓冲溶液介质中,痕量c(Ⅲ)对H2O2氧化橙黄G的褪色反应具有阻抑作用,据此建立了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5.50μg/25mL,检出限为6.36×10-4μg/mL,成功用于水样中微量Sb(Ⅲ)的测定。三、利用在B-R缓冲溶液介质中,Sb(Ⅲ)对H2O2氧化孔雀石绿褪色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元素Sb(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0~2.0μg/mL,检出限为7.8×10-3μg/mL,对0.1μg/mL Sb(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0.97%,进样频率为22.8样/h。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Sb(Ⅲ)的测定,回收率为97.3~97.7%。四、研究了在B-R缓冲溶液介质中,Bi(Ⅲ)对H2O2氧化孔雀石绿褪色反应的显着阻抑作用,结合停留技术,建立了一种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超痕量Bi(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0.54ng/L,检出限为9.9×10-4ng/L,相关系数r = 0.9992。对0.001ng/L Bi(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1.3%,进样频率为20.9样/h。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直接用于人发和水中的超痕量Bi(Ⅲ)的测定,回收率为96.0%102.0%。五、在H3BO3-KCl-NaOH缓冲溶液介质中,Bi(Ⅲ)对H2O2氧化结晶紫褪色反应的阻抑作用,建立了一种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Bi (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0.05μg/mL,检出限为7.28×10-4μg/mL,对0.01μg/mL Bi(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0.45%,进样频率为21.8样/h。用于胃药中的Bi(Ⅲ)的测定,回收率为101.5%。

耿明[6](2010)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和铜》文中提出摘要:本文对几种双指示剂催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铬或铜离子对双指示剂体系的催化作用,根据催化反应速率与催化剂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和铜的新方法。研究了最佳的试剂用量,最佳的反应介质,最佳的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绘制工作曲线。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用过氧化氢氧化中性红和溴甲酚紫体系测定痕量铜。在pH= 9.65的NH3-NH4Cl缓冲介质中,痕量铜能同时催化过氧化氢中性红和溴甲酚紫。通过测定460nm和590nm下吸光度值的变化及其与铜离子浓度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0.0060~0.072μg/mL,检出限为8.0×10-12g/mL。对铜进行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方法用于面粉和大米中痕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研究了用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B和苯酚红体系测定痕量铬。在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铬(Ⅵ)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B和苯酚红的指示反应,分别在430nm和550nm处测量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的变化,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Ⅵ)的新方法。其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0~3.30μg/25ml,检出限为:3.2×10-10g/m。该法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水中痕量铬(Ⅵ)的测定。3、研究了用过氧化氢氧化次甲基蓝和罗丹明B体系测定痕量铬。在pH=4.8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痕量铬(VI)催化H2O2氧化次甲基蓝和罗丹明B褪色的指示反应,通过测量在555nm和665nm下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吸光度的变化,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测定痕量铬(VI)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5~1.40μg/25mL,检出限为5.2×10-10g/mL。该法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废水中痕量铬(VI)的测定,结果满意。4、研究了用过氧化氢氧化亮绿SF和苯酚红体系测定痕量铬。在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铬(VI)催化H2O2氧化亮绿SF和苯酚红褪色的指示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的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铬(VI)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432nm和640nm下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吸光度的变化与铬(VI)呈线性关系。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得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8~0.360g/ml,相关系数R为0.99359,检出限为2.6×10-10 g/mL。本方法简单,体系稳定,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样品中痕量铬(VI)的测定,结果满意。5、研究了用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红和亚甲基蓝体系测定痕量铬。在pH =4.9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铬(Ⅵ)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红和亚甲基蓝褪色的指示反应,建立了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铬(Ⅵ)的新方法。通过对催化体系与非催化体系吸光度的测定,确定该体系的最大吸收峰位于434nm和670nm处。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8~0.112mg/L,R=0.99231,检出限为2.02×10-11 g/mL,相对标准偏差3.67%。该方法简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用于样品中铬(Ⅵ)的测定,结果很理想。实验表明,利用双指示剂催化体系不仅提高了动力学分析方法灵敏度,还提高测定方法的选择性,扩宽了分析方法的范围。

王玉金[7](2010)在《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稀土元素是一组性质特殊的金属元素。传统工业的冶金、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和家用电器都要用到稀土,现在六大高新科技行业—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和海洋也离不开稀土,稀土元素是高新技术以及国际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功能材料。因此,加强稀土测定研究对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进行测量痕量稀土元素的方法主要采用仪器分析,一般需要比较复杂的仪器并且分析成本较高。本论文建立了利用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直接测定痕量稀土元素的新方法,并且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建立新的体系对镧、钐、钪等稀土元素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考虑试验温度,显色剂的用量,反应时间,终止方式的选择等实验条件,对所建立的新体系进行了优化。(1)结晶紫—KIO4—镧(Ⅲ)—H2SO4本法的检出限为1.75×10-6g/L,线性范围是0.01-0.05μg/mL,大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对试验不产生影响。回收率在96%~102%之间。分析结果比较满意。(2)甲基紫—溴酸钾—钐(Ⅲ)—硫酸体系,方法的检出限6.5×10-8g/L,线性范围0.05-0.2mg/L,本实验测定的灵敏度较高反应迅速,在实际的测定中大量常见离子的存在不干扰测定。(3)KIO4-偶氮氯膦mA-钪-盐酸体系。方法的线性范围0.008-0.320mg/mL,检出限为3.04×10-6g/L。同时考察了其他离子的干扰,试验发现大量常见离子的存在对实验影响较小,可以不加任何掩蔽剂直接进行测定。

曹恒霞[8](2010)在《水体中痕量镍(Ⅱ)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镍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了解水体中镍(Ⅱ)的含量和分布对环境科学、海洋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测定水体中痕量镍(Ⅱ)的分析方法大多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操作步骤繁琐,条件苛刻,分析成本较高,而能够直接用来测定海水中镍(Ⅱ)的文献相对较少。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操作简单、仪器价廉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根据催化动力学原理研究测定镍(Ⅱ)的新的反应体系及反应机理,建立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用于淡水及海水中镍(Ⅱ)的测定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论文首先对催化动力学原理测定痕量镍(Ⅱ)单组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所建分析方法应用到淡水和海水中镍(Ⅱ)的测定,同时测定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能同时测定铁(Ⅲ)和镍(Ⅱ)双组分的CPA矩阵-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淡水体系的测定。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镍(Ⅱ)单组分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反应体系以RAWL为指示剂,KIO4为氧化剂。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分析条件为:cRAWL=5×10-5 mol·L-1,pH=2.00,cKIO4=2×10-5mol·L-1,t=10.0min,T=25.0℃。所建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2%~2.49%,检出限为1.70ng·mL-1,线性范围为0-60.0ng·mL-1。干扰离子实验表明:大多数阴阳离子在此条件下对测定结果无明显的干扰。对自来水和黄河水中镍(Ⅱ)的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3%~1.28%,回收率为98.0%~101.3%。该方法具有高精密度、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宽的特点,与现有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相比较,可在室温下进行且操作简单。2得到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dcR)/(dt)=KcRcK1/4cNi;表观反应活化能Ea=39.97 kJ·mol-1;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131 min-1。3发现该方法应用于海水介质时,有与淡水体系明显不同的现象。对此现象提出了根据标准加入法的校正方法,并对青岛11个站点表层海水中镍(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到了青岛近海表层海水的镍(Ⅱ)的水平分布趋势。4研究了CPA矩阵-催化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淡水体系中痕量镍(Ⅱ)和铁(Ⅲ)双组分的同时测定。在确定的分析测定条件下,铁(Ⅲ)和镍(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70 ng·mL-1、0~60 ng·m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7%~2.32%,对铁(Ⅲ)和镍(Ⅱ)质量浓度分别在5~60ng·mL-1范围内的12组铁镍混合试液进行测定,准确度为95.4%~107.7%。对自来水、黄河水中的铁(Ⅲ)和镍(Ⅱ)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7%~2.65%,回收率为95.5%~99.0%。

许健[9](2008)在《痕量铁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铁是人体及动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元素。目前国内外测定痕量铁的分析方法大多需要进行预富集才能进行测定,操作较为复杂繁琐,有些分析方法需要使用昂贵的分析仪器及试剂,分析成本较高。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利用催化动力学原理直接测定水体中痕量铁的新方法,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同时利用新建立的分析方法对淡水样品及海水体系的铁进行测定,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得到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1.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痕量铁的新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本论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原理对铁(Ⅲ)催化高碘酸钾氧化弱酸性艳蓝褪色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RAWL浓度为40mg/L,pH值为3.15,KIO4浓度为1.2×10-4mol/L,时间为7min,邻菲罗啉浓度为8.0×10-4mol/L,温度为25.0℃。在最佳分析条件下,所建分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3.1%,加标回收率为98.0%-100.5%,检出限为4.10×10-10g/mL Fe3+,线性范围为0-20.0 ng/mL。干扰离子实验表明:大多数阳离子及阴离子均不干扰测定。本论文所建立分析方法的特点为:高准确度,高精密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而且仪器价廉、操作简单、在室温下进行,便于船上操作。2.对该方法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本论文对催化反应体系的反应级数、表观活化能及表观速率常数进行测定。实验得到:高碘酸钾的反应级数α=0.5015≈1/2,弱酸性艳蓝的反应级数β=0.6407≈1/2,Fe3+的反应级数γ=0.5516≈1/2,邻菲罗啉的反应级数θ=0.092≈0;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Ea=19.72 kJ/mol,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0560 min-1。通过实验得到本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dCk/dt=kCK1/2CR1/2C(Fe3+1/2Cp03.将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淡水体系中痕量铁的测定。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分别对自来水、矿泉水水样进行测定,得到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33%-1.68%之间,回收率在96.1%-103.0%之间。将本法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测定结果基本一致。4.将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海水体系中痕量铁的测定。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分别对胶州湾六个站点海水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33%-1.86%之间,回收率在96.9%-103.3%之间。将本法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本分析方法能成功应用于海水体系中痕量铁的测定。

王文元[10](2008)在《愈创木酚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铁、铅及反应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当人体缺铁或铅过量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尤其是铅在工、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在环境中对人类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而,对Fe3+、Pb2+测定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目前,测定铁或铅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示波极谱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等等。其中,原子吸收法等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不便于推广;光度法所用仪器虽简单价廉,但灵敏度却不够高,而且一般操作繁杂;在普通光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催化光度法,灵敏度比普通光度法高得多,仪器简单。因此,催化光度法就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常用的测定痕量金属的方法,对催化光度法的研究也就成为近年来分析科学的热点。在查阅文献以及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发现了Fe3+对KIO4氧化愈创木酚(GA)的显色反应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GA催化光度法测定铁的新方法。进一步的实验还表明,Pb2+对此体系也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因而,又建立了GA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铅的方法。本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如酸度范围,各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建立工作曲线,测试常见离子的干扰性;将实验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对反应的机理作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GA催化光度法测定Fe3+的反应应在1.5 mL pH=2.6邻苯二甲酸氢钾-HCl溶液中进行;氧化剂KIO4,活化剂phen,显色剂GA的最佳用量分别为3mL,2mL,0.6 mL;在60℃恒温水浴中反应6 min后,于480 nm处测定催化和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非活化体系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A=-0.01408+0.2472CFe(Ⅲ),相关系数r=0.9990;其线性范围为0μg·(25mL)-1~1.8μg·(25mL)-1。活化体系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A=0.1334+9.4073CFe(Ⅲ),相关系数r=0.9997;线性范围为0.005μg·(25mL)-1~0.05μg·(25mL)-1,检测限为2.21×10-11g·mL-1;Cu2+有干扰,以半胱氨酸掩蔽。活化体系催化光度法已用于滇池水、翠湖水、地下污水、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啤酒的测定,回收率为97.3%~102.3%活化体系对Fe3+为一级反应,表观速率常数为K=3.15×10-4S-1,表观活化能为32.07 kJ·mol-1。GA催化光度法测定Pb2+的反应应在1.5 mL pH=5.0六次甲基四胺-HCl缓冲介质中进行,KIO4,GA的最佳用量分别为4.5 mL,1 mL;以Tween-20为活化剂时其最佳用量为3 mL;在70℃恒温水浴中反应18 min后,于480 nm处测定催化和非催化体系的吸光度值。其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是:△A=2.8563×10-3+0.01272CPb(Ⅱ),r=0.9996;其线性范围为0μg·(25mL)-1~22.5μg·(25mL)-1,检测限为9.94×10-9g·mL-1;除Cu2+、Fe3+有干扰外,大多数共存离子无干扰,以NH4F和硫脲掩蔽之;该体系已用于花生、大米、膨化食品马铃薯片、普洱碧螺春、普洱毛峰、特级普洱、茉莉花茶、一级滇红、滇绿中痕量铅的测定。回收率为97.6%~103.7%;该体系对Pb2+是零级反应,表观速率常数为K=1.91×10-4S-1,表观活化能为10.61 kJ·mol-1。

二、铑(Ⅲ)一高碘酸钾一偶氮胭脂红B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铑(Ⅲ)一高碘酸钾一偶氮胭脂红B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从《分析试验室》载文分析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2.2 影响因子年度变化
    2.3 核心作者甄选
    2.4 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2.5 机构所在地域分布
    2.6 基金分析
    2.7 100篇高被引论文分析
3 结论

(2)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力学分析法简述及分类
    1.2 催化动力学法
    1.3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主要发展、研究趋势
    1.4 双指示剂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概述
    1.5 痕量锰的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几种中药中的痕量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动力学关系的确定
    2.5 结论
第三章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共存离子的影响
    3.5 实验分析结果
第四章 小结
    4.1 方法小结
    4.2 存在的问题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概况和分类
    1.2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特点
    1.3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发展的概述
    1.4 痕量铋的测量方法的发展和概况
    1.5 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2.6 样品分析
第三章 中性红-甲基绿体系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药物中的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工作曲线
    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3.6 样品分析
第四章 天青-甲基橙体系间接测定中草药中的痕量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工作曲线
    4.5 共存离子的影响
    4.6 样品分析
第五章 乙基紫-中性红体系双波长催化动力学法间接测痕量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工作曲线
    5.5 共存离子的影响
    5.6 样品分析
第六章 小结
    6.1 方法小结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钌的富集方法及ICP-AES测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钌二次资源物料的来源及分析特点
        1.1.1 钌的性质与用途
        1.1.2 含钌二次资源物料的来源及特点
        1.1.3 钌化学分析的特殊性
    1.2 钌复杂二次资源物料样品溶解方法
        1.2.1 酸溶解法
        1.2.2 碱熔融法
    1.3 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钌的富集方法
        1.3.1 蒸馏法
        1.3.2 沉淀和共沉淀法
        1.3.3 溶剂萃取法
        1.3.4 离子交换分离法
        1.3.5 吸附法
    1.4 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钌的测定
        1.4.1 分光光度法
        1.4.2 原子吸收法
        1.4.3 重量法
        1.4.4 ICP-AES 法
        1.4.5 ICP-MS 法
        1.4.6 其他方法
    1.5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目的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钌复杂二次资源物料的溶样技术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实际样品应用对比
    2.4 结论
第三章 ICP-AES 直接测定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钌含量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干扰实验
        3.2.2 直接测定
        3.2.3 标准加入法
    3.3 结语
第四章 MBT 沉淀富集分离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的钌及其它贵金属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酸度的影响
        4.2.2 试剂用量的选择
        4.2.3 煮沸时间的影响
        4.2.4 MBT 沉淀体系沉淀贵金属的量
        4.2.5 MBT 沉淀体系对常见贱金属的分离效果
        4.2.6 加标回收试验
        4.2.7 方法的精密度
    4.3 实际样品分析
    4.4 MBT 沉淀分离贵金属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5 结论
第五章 碲共沉淀法分离富集 ICP-AES 测定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的钌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前处理试剂的选择
        5.2.2 煮沸时间的选择
        5.2.3 试剂用量的选择
        5.2.4 方法的精密度
    5.3 实际样品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3 论文亮点
附录
    附录 A: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附录 B: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5)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二、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法
    三、结论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过氧化氢-橙黄G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第二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Sb(Ⅲ)
        2.1 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
        2.2 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
    第三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 Bi(Ⅲ )
        3.1 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超痕量Bi(Ⅲ)
        3.2 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药物中的Bi(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和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动力学分析法概述
    1.2 动力学分析法分类
    1.3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
    1.4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研究方向
    1.5 铬的研究进展
    1.6 铜的研究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痕量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双波长双指示剂测定痕量铬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测定痕量铬-Cr(Ⅵ)-H_2O_2-次甲基蓝-罗丹明B体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亮绿 SF-苯酚红催化光度法测痕量铬(Ⅵ)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苯酚红-亚甲基蓝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小结
    7.1 方法小结
    7.2 存在的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1.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简介
        1.1.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特点
        1.1.3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1.2 稀土元素的分析方法
        1.2.1 电感偶合等离子质谱法
        1.2.2 X射线荧光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原子吸收光谱
        1.2.5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2.5.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镧
        1.2.5.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钐
        1.2.5.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铈
    1.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其他金属元素
        1.3.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研究进展
        1.3.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铁的研究进
        1.3.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结晶紫—KIO_4—镧(Ⅲ)—H_2SO_4体系
        2.2.2 甲基紫—溴酸钾—钐(Ⅲ)—硫酸体系
        2.2.3 偶氮氯膦mA-KIO_4-钪-盐酸体系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晶紫—KIO_4—镧(Ⅲ)—H_2SO_4体系
        3.1.1 吸收曲线
        3.1.2 介质及用量的选择
        3.1.3 结晶紫用量的选择
        3.1.4 高碘酸钾用量的选择
        3.1.5 反应温度的选择
        3.1.6 反应时间的选择
        3.1.7 反应的终止与体系的稳定性
        3.1.8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1.9 共存离子的影响
        3.1.10 工作曲线和方法的灵敏度
        3.1.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3.2 甲基紫—溴酸钾—钐(Ⅲ)—硫酸体系
        3.2.1 吸收曲线
        3.2.2 介质及用量的影响
        3.2.3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3.2.4 酸度的选择
        3.2.5 反应温度的选择
        3.2.6 反应时间的选择
        3.2.7 共存离子的影响
        3.2.8 实际样品测定
    3.3 KIO_4-偶氮氯膦mA-钪-盐酸体系
        3.3.1 吸收曲线
        3.3.2 活化剂的确定
        3.3.3 高碘酸钾用量的选择
        3.3.4 反应酸度的选择
        3.3.5 反应温度的选择
        3.3.6 反应时间的选择
        3.3.7 反应终止的确定
        3.3.8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3.9 共存离子的影响
        3.3.10 工作曲线和方法的灵敏度
        3.3.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体中痕量镍(Ⅱ)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单组分镍(Ⅱ)分析方法概述
        1.1.1 光度法
        1.1.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1.4 电分析法
        1.1.5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2 多组分分析方法概述
        1.2.1 因子分析法
        1.2.2 多元校正法
        1.2.3 人工神经网络
        1.2.4 比值导数光谱法
    1.3 小结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和CPA矩阵法简介
    2.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简介
        2.1.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特点
        2.1.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1.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2.1.4 影响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2.2 CPA矩阵法简介
3 单组分痕量镍(Ⅱ)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分析方法研究
    3.1 实验设计路线图
    3.2 反应物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仪器
        3.2.2 反应试剂
        3.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条件的确定
        3.3.1 实验方法
        3.3.2 吸收光谱
        3.3.3 正交实验
        3.3.4 单因素实验
        3.3.5 最佳分析条件
        3.3.6 小结
    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3.4.1 工作曲线的测定
        3.4.2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3.4.3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3.4.4 干扰离子的影响
        3.4.5 本法与其它同类方法的比较
        3.4.6 小结
    3.5 测定镍(Ⅱ)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应用(Ⅰ)-淡水体系
        3.5.1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3.5.2 样品的测定
        3.5.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3.6 痕量镍(Ⅱ)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应用(Ⅱ)-海水体系
        3.6.1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3.6.2 海水样品的分析
        3.6.3 青岛近海表层海水中镍(Ⅱ)的分布
        3.6.4 关于测定镍(Ⅱ)时海水介质与淡水体系不同的原因探讨
    3.7 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7.1 单变量固定时间法测定反应级数的原理
        3.7.2 反应级数的测定
        3.7.3 动力学反应方程的确定
        3.7.4 表观活化能的测定
        3.7.5 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3.7.6 小结
4 镍(Ⅱ)和铁(Ⅲ)双组分的CPA矩阵-催化动力学的分析方法研究
    4.1 仪器及试剂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条件的确定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条件的确定
    4.3 分析方法的建立
        4.3.1 铁(Ⅲ)和镍(Ⅱ)测定的线性范围
        4.3.2 校正溶液的组成
        4.3.3 分析方法精密度
        4.3.4 铁(Ⅲ)和镍(Ⅱ)混合样品的测定
    4.4 黄河水和自来水样品的测定
        4.4.1 样品的测定
        4.4.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痕量铁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 溶出伏安法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中子活化分析法
    1.5 电感偶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及质谱法
    1.6 X荧光法
    1.7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7.1 催化氧化动力学光度法
        1.7.1.1 铁对H_2O_2氧化还原性试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1.7.1.2 铁对KIO_4氧化还原性试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1.7.1.3 铁对卤酸盐氧化有机试剂催化光度法
        1.7.1.4 铁对过硫酸类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试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1.7.1.5 铁对其它氧化剂氧化某些还原性试剂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1.7.2 催化还原动力学光度法
        1.7.3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
        1.7.4 催化荧光光度法
    1.8 小结
    1.9 研究内容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简介
    2.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2.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特点
    2.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4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方定量分析方法
        2.4.1 固定时间法
        2.4.2 斜率法
        2.4.3 固定吸光度法
        2.4.4 标准加入法
    2.5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2.6 影响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选择性的因素
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铁的分析方法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3.1 反应体系及主要反应物简介
        3.1.1 指示物弱酸性艳蓝介绍
        3.1.2 反应体系简介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药品和试剂
        3.2.1.1 主要仪器
        3.2.1.2 主要试剂
        3.2.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设计路线图
        3.2.4. 实验内容
        3.2.4.1 正交实验内容
        3.2.4.2 单因素实验内容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吸收光谱
        3.3.2 正交实验
        3.3.3 单因素实验
        3.3.3.1 KIO_4浓度变化的影响
        3.3.3.2 弱酸艳蓝浓度变化的影响
        3.3.3.3 DH值变化的影响
        3.3.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3.5 邻菲罗啉浓度变化的影响
        3.3.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7 最佳分析条件
    3.4 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4.1 单变量固定时间法测定反应级数的原理
        3.4.2 反应级数的测定
        3.4.2.1 高碘酸钾反应级数的测定
        3.4.2.2 弱酸性艳蓝反应级数的测定
        3.4.2.3 铁的反应级数
        3.4.2.4 邻菲罗啉的反应级数测定
        3.4.3 动力学反应方程的确定
        3.4.4 表观活化能的测定
        3.4.5 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3.5 分析方法的建立
        3.5.1 考察指标的选择
        3.5.2 工作曲线的测定
        3.5.3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3.5.4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3.5.5 干扰离子的影响
        3.5.6 本法与其它同类方法的比较
    3.6 小结
4 催化动力学测定痕量铁的分析方法的应用(Ⅰ)-淡水体系
    4.1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4.2 淡水样品的分析
        4.2.1 样品的测定
        4.2.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4.2.3 本法与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4.3 小结
5 催化动力学测定痕量铁的分析方法的应用(Ⅱ)-海水体系
    5.1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5.2 海水样品的分析
        5.2.1 样品的测定
        5.2.2 方法的回收率
        5.2.3 本法与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愈创木酚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铁、铅及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和铅在环境中的形态、迁移和生物效应
        1.1.1 铁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迁移及其生物效应
        1.1.1.1 铁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迁移
        1.1.1.2 铁在环境中的生物效应
        1.1.2 铅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迁移及其生物效应
        1.1.2.1 铅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迁移
        1.1.2.2 铅在环境中的生物效应
    1.2 环境样品中痕量铁、铅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环境样品中痕量铁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1 普通光度法
        1.2.1.2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1.2.1.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1.2.1.4 导数分光光度法
        1.2.1.5 固相萃取分光光度法
        1.2.1.6 催化光度法
        1.2.1.7 流动注射光度法
        1.2.1.8 荧光光度法
        1.2.1.9 其它方法
        1.2.2 环境样品中痕量铅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2.1 非催化光度法
        1.2.2.2 催化光度法
        1.2.2.3 荧光光度法
        1.2.2.4 化学发光法
        1.2.2.5 其它方法
    1.3 愈创木酚体系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催化光度法的理论基础
    2.1 催化反应
    2.2 活化作用
    2.3 基本原理
    2.4 求值方法
    2.5 影响催化显色反应的因素
        2.5.1 显色剂的用量
        2.5.2 溶液的pH值
        2.5.3 氧化剂
        2.5.4 活化剂
        2.5.5 温度
        2.5.6 显色时间
        2.5.7 共存离子
        2.5.8 背景效应
第三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铁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3.1 反应体系的选择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吸收光谱
        3.4.2 缓冲溶液的影响
        3.4.2.1 缓冲溶液的种类
        3.4.2.2 缓冲溶液的酸度
        3.4.2.3 缓冲溶液的用量
        3.4.3 氧化剂的影响
        3.4.3.1 氧化剂的选择
        3.4.3.2 氧化剂的用量
        3.4.4 显色剂的影响
        3.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6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7 未加活化剂时的工作曲线
    3.5 活化剂存在下的反应条件
        3.5.1 活化剂的影响
        3.5.1.1 活化剂的选择
        3.5.1.2 活化剂的用量
        3.5.2 活化剂存在下反应温度的影响
        3.5.3 活化剂存在下反应时间的影响
        3.5.4 活化剂存在下的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3.5.5 共存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3.5.5.1 干扰实验
        3.5.5.2 掩蔽实验
    3.6 样品分析
    3.7 反应机理的研究与探讨
        3.7.1 反应级数和速度常数
        3.7.2 表观活化能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铅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4.1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收光谱
        4.3.2 缓冲溶液的影响
        4.3.2.1 缓冲溶液的种类
        4.3.2.2 缓冲溶液的酸度
        4.3.2.3 缓冲溶液的用量
        4.3.3 氧化剂的影响
        4.3.3.1 氧化剂的选择
        4.3.3.2 氧化剂的用量
        4.3.4 显色剂的影响
        4.3.5 活化剂的影响
        4.3.5.1 活化剂的选择
        4.3.5.2 活化剂的用量
        4.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8 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4.3.9 共存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4.3.9.1 干扰实验
        4.3.9.2 掩蔽实验
    4.4 样品分析
    4.5 反应机理的研究与探讨
        4.5.1 反应级数和速度常数
        4.5.2 表观活化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愈创木酚催化光度法测定实际样品中痕量铁、铅的应用
    5.1 愈创木酚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铁的应用
        5.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3.1 吸收光谱
        5.1.3.2 pH值、缓冲溶液种类及用量
        5.1.3.3 试剂用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5.1.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5.1.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5.1.3.6 工作曲线
        5.1.3.7 共存离子的影响
        5.1.4 样品分析
        5.1.4.1 样品处理
        5.1.4.2 样品测定
    5.2 愈创木酚催化光度法测定食品样中痕量铅的应用
        5.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3.1 吸收曲线
        5.2.3.2 反应介质的选择
        5.2.3.3 试剂用量
        5.2.3.4 反应温度和反应的影响
        5.2.3.5 工作曲线
        5.2.3.6 共存离子的干扰
        5.2.4 样品分析
        5.2.4.1 样品处理
        5.2.4.2 样品测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附录C

四、铑(Ⅲ)一高碘酸钾一偶氮胭脂红B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分析试验室》载文分析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J]. 徐英岚. 分析试验室, 2019(12)
  • [2]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锰的研究[D]. 厉帅.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3]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D]. 肖葳蕤.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4]复杂二次资源物料中钌的富集方法及ICP-AES测定技术研究[D]. 杨红艳.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2012(09)
  • [5]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 高芝. 延安大学, 2010(05)
  • [6]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和铜[D]. 耿明. 淮北师范大学, 2010(03)
  • [7]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的研究[D]. 王玉金. 山东理工大学, 2010(12)
  • [8]水体中痕量镍(Ⅱ)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曹恒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9]痕量铁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许健.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10]愈创木酚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铁、铅及反应机理研究[D]. 王文元.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铑(Ⅲ)-高碘酸钾-偶氮胭脂红B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铑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