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财政与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许晖,林源[1](2021)在《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政定位的全新论断,开启了财政理论建设的新阶段。围绕这一重要阐述,学界展开了对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学科属性、财政活动主体等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出应以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经验为路径深化对财政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本文以"基础和支柱说"为基础,重点梳理了国家治理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公共风险财政论发展脉络,阐明了关于财政学科研究范畴及学科属性的重要观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财政社会学和财政政治学的研究情况,并进行简要客观地评价。认为财政基础理论的探索还应继续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提升国际视野与理论深度,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熊进,林陈原野[2](2021)在《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理论转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项目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历史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强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发挥了巨大支持作用,由此也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检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因在总体上把项目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而强调其政策性、资源性、效率性、绩效性等特征,从而构建了一种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进路。然而,财政学式的研究进路聚焦于项目制本身而忽视了其与国家、大学、教师等主体间的关联机制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治理意涵等财政项目制之外的方法论议题,有可能会狭窄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论域空间。因此,有必要实现研究从财政学向财政社会学的转变,让项目制成为一面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中系列命题的透镜。高等教育财政项目制的完整诠释仰赖于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这两种研究进路能否合二为一:以财政学的论述为基础,迈向财政社会学的深度拓展,以达成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王艺明[3](2021)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财政理论界正在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理论体系。这个财政理论创新的工作是对整个财政基础理论的重新构建,需要对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属性、逻辑起点和主线及核心概念等进行新的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基础原理都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对其理论逻辑和理论创新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同时,财政学不是纯粹的理论学科,它既包含理论指导又包含财政治理的实践内容,和一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财政学科建设既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财政理论体系,还要对财政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实践经验和推动理论发展,为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经济学科贡献力量。
曹斯蔚,王小龙[4](2021)在《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内的一个学科门类,源自西方公共经济学的本土化引入,我国的不同特征决定了理论创新需要中国特色。遵循目的性与规律性要求,财政科学有理论输入与理论输出两大任务,也需中国特色的实现路径。
李俊生[5](2020)在《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财政科学的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财政学课程具有体系化特征。就财政学类本科专业教育而言,仅仅通过"财政学"一门课程并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地向学生传授财政科学理论、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必须按照财政学的科学体系与规范要求,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相应的财政学课程体系。本文结合我国高校财政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实践、特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财政学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基于本人三十余年在高校财政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和财政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高校应当基于财政科学的内在本质要求和高等教育规律,构建科学完整的财政学课程体系,同时系统地阐述了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与财政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杨松武[6](2020)在《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的基本命题与可行方向》文中研究表明推动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是近期我国财政学界的一件大事。如何将具备多学科属性的财政学与国家治理有机融合也是一件学术难事。为了凝聚学术共识,提高理论创新效率,几个基本理论命题急需讨论,它们是:"国家治理财政学坚持什么国家观"、"坚持什么国家治理观"、"国家治理财政是财政的本质还是类型"、"国家治理财政学采用什么研究范式"以及"构建什么主题叙事逻辑"等。在对以上基本命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的三个可行方向,即坚持财政学的普世性导向、坚持财政学的融合发展方向以及坚持渐进主义的学科发展道路。
闫坤,张鹏[7](2020)在《新中国70年财政学的演进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财政学是世界财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财政学发展史上,中国财政学又表现出了典型的特殊性和自足性。在遵循财政学基本框架和原理的基础上,以财政运行规律和财政权力制衡为理论延展的"双轮",结合经济体制和改革环境的变化,中国财政学先后经历了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和国家治理论三个阶段,理论体系上有飞跃和创新,但思想体系和基本逻辑框架却始终保持着融合和统一。
Chen Long;[8](2019)在《中国财政学会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文中指出2019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财政学会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月11日上午,研讨会五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新时代财政理论创新与发展""国家治理与税制改革""现代预算制度与全面绩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投融资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财政"五个议题展开研讨。来自相关中央部门、地方财税系统、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论坛。上述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白云真,曹明星[9](2019)在《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议题与未来趋向》文中研究说明新市场财政学者承担起知识批判者和创新者的角色与责任,旨在为财政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性辩护,批判地分析现代性框架之中的西方主流财政理论,试图紧密联系中国财政实践和其他国家财政实践,考虑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对于理论建构的意义,构建财政学的新分析框架,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构建中国财政学派的有益尝试与大胆探索。作为中国财政学派建设路径之一的新市场财政学路径需要立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定位、西方与亚洲及中国的财政事实,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构建中国财政学派的着力点,提升财政学研究的历史境界、科学境界、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着力构建具有理解力、解释力的以及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财政学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付敏杰[10](2019)在《新时代财政职能的国家化和财政学的政治学转向》文中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强调,注重财政的现代国家职能而非传统市场职能。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范畴,经济学只研究市场和市场视角下的政府,不研究国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财政研究从以市场为中心转向以国家为中心,意味着财政学要逐步从经济学主导转变为政治学主导,从市场中的补充性职能转向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职能,从而改变以往经济学视域的财政学"只研究政府、不研究国家"的状况。与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国内的研究相比,本文强调了财政职能的国家化,并对财政学的政治学转向提出了设想,即必须摆脱经济学传统下对于市场效率的过度关注,逐步转向新时代对于国家治理政治的决定性影响。
二、公共财政与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财政与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基础和支柱说”谈起 |
二、当前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及进展 |
(一)国家治理财政学 |
(二)新市场财政学 |
(三)公共风险财政论 |
(四)总结与启示 |
三、西方财税思想中的跨学科融合 |
(一)财政社会学 |
(二)财政政治学 |
四、关于财政学科的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2)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理论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财政研究的范式转向 |
二、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财政学特征 |
(一)高等教育项目制的管理特征 |
(二)高等教育项目制的政策工具属性 |
(三)高等教育项目制的制度成效 |
(四)高等教育项目制的本质问题及其后果 |
(五)高等教育项目制的“终结”与“延续” |
三、财政社会学转向: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应有之义 |
(一)其他学科项目制研究的财政社会学启发 |
(二)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财政学范式:局限及其财政社会学转向 |
四、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的结合:高等教育项目制的完整诠释及启示 |
(3)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在财政理论研究中的运用:国家学说 |
(四)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 |
(一)财税改革支撑价格体制改革 |
1.改革计划价格体系时期(1979—1991)。 |
2.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时期(1992—2000)。 |
3.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时期(2001—2012)。 |
4.全面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时期(2012年至今)。 |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1.两职分离阶段(1988—1998)。 |
2.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阶段(2003—2012)。 |
3.管资本阶段(2012年至今)。 |
(三)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
1.经济改革探索时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1979—1991)。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1992—2002)。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2003—2012)。 |
4.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2013年至今)。 |
(四)财税改革支撑金融体制改革 |
(五)财税改革支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架构与内容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的主要内容 |
(4)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分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脉络分析 |
1.“国家分配论” |
2.“社会共同需要论” |
3.“剩余产品分配论” |
4.“资金运动论” |
5.“再生产前提论” |
(二)现阶段状况分析 |
1.“公共风险论” |
2.“基础与支柱论” |
3.“发展财政论” |
4.“公共秩序论” |
5.“新市场财政论” |
二、我国财政理论创新中可供研究的中国特色 |
(一)悠久历史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与可对照素材 |
(二)灿烂文化的深远社会影响 |
(三)改革开放40年财政实践的经验借鉴 |
(四)独特政治经济体制的诸多内在机理、制度细节与作用规律 |
(五)超广大地域、巨型社会及多变的地理环境 |
三、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
(一)目的性 |
1.理论输入 |
2.理论输出 |
(二)规律性 |
1.科学性 |
2.哲学性 |
四、中国特色财政理论创新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
(一)所面对的问题 |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辩 |
2.一般化与中国特色的内在矛盾 |
3.计量实证研究的碎片化冲动与碎片化倾向 |
4.数据可得性、可信度、可识别与模型构建适用性的多重难题 |
5.微观随机实验(RCT)的外部有效性与作用范围桎梏 |
6.单一学科背景的跨专业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
7.中文世界的高难度进入门槛与英语世界语言的叙事差异 |
(二)实现路径 |
1.构建差异化、多层次的财政科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 |
2.与国际接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创造中国范式 |
3.秉承创新输入重应用、创新输出重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
4.鼓励跨学科研究、复合化研究、合作研究与精耕细作 |
5.与科技创新对接,克服各类技术难题 |
6.跨越提升为一级学科,多维度整合学科资源 |
7.坚持文化输出,提高我国文化、语言的软实力 |
(5)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言 |
二、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
1.“1+n+x,y,......”的财政学课程体系 |
2.财政学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
(1)以深化学生对财政科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要目标的辅助性课程 |
(2)以拓展学生业务知识领域为主要目标的辅助性课程 |
(3)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财政理论与财政业务方面的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辅助性课程 |
3.财政学课程体系的外延建设 |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环境条件和原则 |
1.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环境条件 |
2.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
四、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展望 |
1.财政科学理论建设成果的甄别与应用问题 |
2.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再设计问题 |
3.财政学课程的定位与前置科学设计问题 |
(6)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的基本命题与可行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治理财政学坚持什么国家观? |
二、国家治理财政学坚持什么国家治理观? |
三、国家治理财政是财政的本质还是类型? |
四、国家治理财政学采用什么研究范式? |
五、国家治理财政学构建什么主题叙事逻辑? |
六、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的可行方向 |
(一)坚持国家治理财政学的普世性导向 |
(二)坚持国家治理财政学的融合发展方向 |
(三)坚持渐进主义的学科发展道路 |
(7)新中国70年财政学的演进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学基本分析框架 |
二、改革开放以前财政学发展主题:国家分配、利税统筹、总体上收、保障建设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财政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国家分配论的形成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财政学发展与建设型财政政策实践 |
(三)“大跃进”时期财政学发展与紧缩型财政政策实践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学发展与平衡型财政政策实践 |
三、转型过渡时期财政学基本特征:共同需要、规范产权、放权让利、分灶吃饭 |
四、市场经济从确立到成熟时期财政学总体特征:共治国家、公共服务、财经协调、有效需求 |
(一)公共财政论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 |
(二)公共财政论下的财政政策改革: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财政学核心要点:人民治理、市场决定、完善立法、制度建构 |
(一)国家治理论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
(二)国家治理论下财政制度的三元协调: |
六、结语:承70载理论积累,开30年治理创新 |
(8)中国财政学会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坛——加快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财政制度建设 |
一、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 |
二、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
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四、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方向与财政政策 |
五、我国经济转型的成效 |
六、结 语 |
分论坛一——新时代财政理论:挑战与创新 |
一、新时代财政理论面临的挑战 |
二、新时代财政理论创新的新逻辑 |
三、新时代财政学的学科定位 |
四、新时代财政理论创新的思路 |
分论坛二——新时代国家治理与税制改革 |
一、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与财政可持续 |
1.减税降费的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
2. 减税降费的效果和经济影响 |
3.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问题 |
二、税制改革:约束、目标与路径选择 |
1. 税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 |
2.未来税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
3.税收确立方式与国家治理 |
4.税制改革与竞争中立 |
5. 数字经济与税制转型 |
6. 深化增值税改革问题 |
分论坛三——现代预算制度与全面绩效管理 |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 |
1.预算绩效管理是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重要内容 |
2.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3.预算绩效管理是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保证 |
二、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 |
1.以科学划分一级预算单位为基础,实施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 |
2.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和AI技术,提升预算绩效数字化管理水平 |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顶层设计,全面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绩效 |
4.预算制度与全面绩效的关系 |
三、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思考 |
分论坛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投融资创新的新探索 |
一、加快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管理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1. 从中美债券比较视角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管理创新 |
2.以乡村振兴债券助力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3.多维度研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二、以体制改革、底线思维和市场化原则推进融资平台转型 |
1.融资平台转型根本在于地方政府转型,依托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式的改革 |
2.融资平台转型的底线是不为地方政府融资,方向是市场化 |
3.运用股权市场、资产整合调整等多种方式手段推进融资平台转型 |
三、鼓励地方政府投融资创新,建立适应新阶段特点政府投融资模式 |
1.我国政府投资进入新阶段,地方政府投资体制亟需创新 |
2.守初心,凝共识,推进PPP改革 |
分论坛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财政 |
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风险 |
1. 在风险社会,公共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突破了单一国家所能控制的界限和范围 |
2. 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了全球风险 |
二、应对全球风险,应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1. 面对全球性公共风险,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2.“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
三、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呼唤大国财政 |
1.全球风险治理要树立大国财政思维 |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样需要大国财政思维 |
四、美国税改体现的是美国大国财政的战略调整 |
1.从美国税改的效果来看,证明“拉弗曲线”在美国税改的实践上是失败的 |
2.美国税改体现的是从全球征税制过渡到属地征税制 |
五、参与全球治理要练好内功,把握好财政政策,推动财政改革 |
1.拉动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当仁不让,但要把握好度 |
2.关键在于推动财政改革 |
(9)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议题与未来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市场财政学的议题及其价值 |
(一)重新定位财政学科 |
(二)批判地分析主流财政理论 |
(三)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概念体系的基础 |
(四)确立市场平台观、政府参与观 |
(五)以中国思维方式推进理论创新 |
三、新市场财政学的未来研究趋向 |
(一)深化财政学的社会科学哲学整体性反思 |
(二)回归到“共同需要”的概念 |
(三)财政现象的系统分析 |
(四)构建和而不同的理论性框架 |
(五)推动新市场财政学的中国文化建构 |
四、总结 |
(10)新时代财政职能的国家化和财政学的政治学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的市场职能和财政学的经济学视角 |
二、财政的国家治理新定位和国家职能 |
三、财政从以市场为中心转向以国家为中心 |
四、财政的多职能性与财政学的天然多学科特征 |
五、从经济学主导转向政治学主导的财政学科:一个思路 |
四、公共财政与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J]. 许晖,林源. 经济学家, 2021(12)
- [2]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理论转向[J]. 熊进,林陈原野. 地方财政研究, 2021(11)
- [3]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J]. 王艺明. 学习与探索, 2021(08)
- [4]我国财政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探析[J]. 曹斯蔚,王小龙. 管理现代化, 2021(04)
- [5]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J]. 李俊生. 中国大学教学, 2020(09)
- [6]构建“国家治理财政学”的基本命题与可行方向[J]. 杨松武. 地方财政研究, 2020(02)
- [7]新中国70年财政学的演进与发展[J]. 闫坤,张鹏. 财经问题研究, 2020(01)
- [8]中国财政学会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J]. Chen Long;. 财政研究, 2019(12)
- [9]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议题与未来趋向[J]. 白云真,曹明星.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9(05)
- [10]新时代财政职能的国家化和财政学的政治学转向[J]. 付敏杰. 财经问题研究,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