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式氯化镁晶须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健松,简艺,许立淼[1](2021)在《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风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文中提出以雷州盐场苦卤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利用太阳能加热、自然风带走水分的方法制备质优的碱式氯化镁晶须,用正交法试验了最优加入碱的浓度和太阳照射时间。实验表明最优碱浓度是0.6 mol/L,最佳太阳照射时间是96 h。样品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仪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碱式氯化镁晶须表面光滑,无杂质沾染,纯度高。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进入小试提供理论依据。
王彦霞[2](2020)在《添加剂辅助制备MgO晶须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青海盐湖镁资源储量丰富,利用盐湖MgCl2(主要成分为MgCl2·6H2O)制备性能优异的MgO晶须是实现盐湖镁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MgCO3·3H2O晶须常作为制备MgO晶须的前驱体,当用沉淀结晶法制备前驱体时,因反应在水介质中进行,产物易发生团聚现象以至晶体无序不可控,导致煅烧所得的MgO晶须品质较差。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某些添加剂可使MgCO3·3H2O晶须的长径比增大,分散性增强。但在目前制备MgCO3·3H2O晶须的研究中,不同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对比不同添加剂的影响,且相应体系中晶须的生长机制尚不清晰。为了进一步明晰不同添加剂对制备MgCO3·3H2O晶须的影响及晶须的生长机制,并制备品质优良的MgO晶须,本文以MgCl2·6H2O为镁源,NH4HCO3作沉淀剂,在沉淀结晶反应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辅助制备MgCO3·3H2O晶须,之后煅烧制备MgO晶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制备MgCO3·3H2O晶须时,考察了不同添加剂对MgCO3·3H2O结晶效果和形貌尺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添加剂时所得MgCO3·3H2O晶体长径比小,尺寸不均匀;磷酸氢二钠(DSP)作添加剂时,MgCO3·3H2O晶体尺寸变大,长度约为2035μm,长径比约为1525,但由于DSP进入MgCO3·3H2O晶体内部改变了晶体结构导致出现束状结构;聚乙二醇(PEG)作添加剂时,产物的结晶变差、长径比也减小,这是由于PEG分子包裹在无定形颗粒和晶体表面,阻碍了晶体生长;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时MgCO3·3H2O晶须结晶良好且分散,长径比略有增长但不明显;而分别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乙酸钠(NaAc)作添加剂时,所得MgCO3·3H2O晶须长度和长径比增大,分散性良好,长径比可达2540,二者均可有效促进晶须的生成。(2)以SDS和NaAc作添加剂辅助制备MgCO3·3H2O晶须时,通过对不同反应时间产物成分及形貌的分析,研究了晶须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NaAc作添加剂时,首先生成无定形4MgCO3·Mg(OH)2·4H2O,之后转变为无定形MgCO3·3H2O,相比无添加剂,NaAc电离产生的Na+由于电荷作用吸附在MgCO3·3H2O晶体轴向的(101)面上阻碍该晶面的生长,而(011)等径向的晶面继续生长,因而得到大长径比的MgCO3·3H2O晶须。当SDS作添加剂时,通过形成的SDS球状胶束模板得到片层球状的4MgCO3·Mg(OH)2·4H2O,之后由于SDS浓度降低导致胶束破裂,片层球状结构转变为无定形MgCO3·3H2O,SDS促进无定形MgCO3·3H2O沿(101)方向生长,最终得到大长径比的MgCO3·3H2O晶须。(3)在MgCO3·3H2O晶须分解制备MgO晶须时,没有明显破坏前驱体晶须的形貌,成功制得直径12μm、长径比为2040的MgO晶须。
王国胜,韩思宇,唐凤翔,徐榕徽[3](2020)在《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工业活性轻烧氧化镁粉和盐酸为原料,采用水溶液法制备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继而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碱式氯化镁晶须进行改性,然后将其与丁苯橡胶混炼得到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对丁苯橡胶力学性能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溶液法制备得到的碱式氯化镁晶须结构为Mg2(OH)3Cl·4H2O,呈微细纤维状,分布较均匀,长径比大于20;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加入,可以改善丁苯橡胶的机械强度和阻燃性能。
苟生莲[4](2019)在《抗菌性纳米氧化镁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氧化镁(MgO)作为镁资源的一种利用形式,具有良好的导热、电绝缘、耐高温等性能,主要应用于催化材料、吸附材料及抗菌材料。然而,在制备纳米氧化镁时存在产物粒径分布宽、形貌不均一、分散性差等问题。此外,纳米氧化镁应用于抗菌材料,物化性质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前驱体法制备纳米MgO,通过控制热解条件得到具有微纳结构的纳米MgO,并对其进行抗菌性能检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水热法/沉淀法制备碱式氯化镁(BMC)晶须、碱式硫酸镁纳米线(MOS)和片状氢氧化镁前驱体。利用TG、XRD、SEM及FT-IR对三种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得到热分解方程。(2)采用微分法对三种前驱体的热分解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计算前驱体热解各阶段的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采用Satava法对BMC晶须、MOS纳米线和片状Mg(OH)2的热分解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函数拟合推测前驱体热解各阶段的最概然机理函数。(3)通过热解条件实验,研究灼烧温度、升温速率及恒温时间对三种前驱体热解产物结晶度、粒径及纯度的影响,结合前驱体的热分解机理得出分别以BMC晶须MOS纳米线/晶须、和片状Mg(OH)2为前驱体制备纳米氧化镁的最佳热解条件。(4)对所得到纳米氧化镁样品进行粒径、活度、Zeta电位、比表面积及暴露晶面等性能表征,并进行抗菌性能检测。明确了影响纳米氧化镁抗菌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制备较高比表面积、微纳结构的MgO可以提供参考,同时对纳米MgO在抗菌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李娜[5](2019)在《镁基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盐湖镁资源以品位高、储量大着称于世,如何合理利用盐湖资源研究具有高附加值及工业应用前景的镁基功能材料,已成为制约盐湖资源产业化深度开发的“瓶颈”。随着科学技术和聚合物材料的飞速发展,聚合物材料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环氧树脂(EP)因其耐腐蚀性强、结构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EP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又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对EP进行火安全处理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本论文从无机填料的形貌及结构出发制备了一维氢氧化镁(MH)、碱式硼酸镁(MBH)和氢氧化镁-碱式硼酸镁(MH-MBH)纳米功能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环氧树脂中,研究了镁基纳米功能材料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火安全、光学性能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阻燃机理。取得的研究进展如下:(1)采用前驱体转化法合成一维MH,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前驱体形貌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生长机理,制备了分散性良好,形貌规则,长径比为3550的一维氢氧化镁。将一维MH添加于EP中制备EP/MH复合材料,与纯EP相比,当一维氢氧化镁添加量为7 wt.%时,杨氏模量较纯环氧树脂增加了22.3%,拉伸强度与纯环氧树脂比较,基本保持不变。当MH添加量为5 wt.%时,EP/MH复合材料的LOI达到33.7%,较纯环氧树脂增加率为28.1%;当MH添加量为3 wt.%时,EP/MH复合材料的pHRR、pSPR、pCOP、pCO2P分别为423 kW/m2、0.17 m2/s、0.009g/s、0.27 g/s,较纯环氧树脂分别降低了62%,47%、71%、63%。一维MH阻燃效果显着,有效的提高了EP的阻燃和火安全性能。阻燃机理研究表明,一维MH阻燃EP属于固相阻燃机理。(2)采用水热法制备MBH,研究了镁源种类、反应物浓度和水热温度等对MBH生长的影响,得到了分子式为2MgO·B2O3·1.5H2O的一维MBH。将一维MBH添加至EP中,制备EP/MBH复合材料。由于MBH与EP基体有近似的折光率,添加量达到10 wt.%时,复合材料透光率仍可保持在70%以上;EP/MBH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MBH的添加量逐渐增加,并且在一定载荷范围内,EP/MBH不会发生永久形变,MBH可明显提高EP的硬度及耐刮擦能力;当MBH的添加量为5 wt.%时,EP/MBH复合材料从可燃材料变成难燃材料,pHRR、pSPR、pCOP、pCO2P较纯EP分别下降了38%、30%、50%和35%,FIGRA下降41%,EP中添加MBH可提高EP/MBH的火安全性,降低EP的火灾危害性。阻燃机理研究表明,MBH在燃烧过程中分解成硼酸镁隔离层,可有效阻止热量和可燃气体的蔓延和传递。(3)采用水热法,探索了合成一维MH-MBH纳米材料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水热过程中MBH沿MH的轴向生长,MBH可均匀的包裹在MH的表面从而生成MH-MBH纳米材料。EP/MH-MBH复合材料的LOI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LOI最高为33.7%,较纯EP增加率为22%,阻燃性能优越;EP/MH-MBH复合材料的pHRR、pSPR、pCOP、pCO2P最高分别降低了39.0%、42.4%、50.0%和47.3%,MH-MBH可明显提高环氧树脂的火安全性。阻燃机理研究揭示MH-MBH的阻燃过程为MH-MBH在燃烧过程中释放水分子,形成较坚固的炭层,起到固相阻燃的作用,所释放的水分子在气相中稀释可燃气体,降低了可燃物表面的温度,起到了阻燃和抑烟的作用。
柴澍靖,于筱禺,段梦姗,骆碧君,张琦[6](2018)在《母液循环法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母液循环法,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一步制备出具有纤维形貌、结晶较好的碱式氯化镁。应用热重分析、XRD、双通道离子色谱等手段对产物组成和结构进行测试与表征,确定所制备的产品为F5形碱式氯化镁5Mg(OH)2·MgCl2·8H2O。应用扫描电镜对产物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品直径约为100 nm~150 nm,长径比50左右,形貌规则均一。在对母液进行循环反应的过程中,考察了循环次数对产物组成、结构、形貌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母液循环法可以使碱式氯化镁总产率不断提高,但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晶形逐渐劣化,母液循环两次为宜,总产率可从11. 5%提高到20. 2%。
王聪卓[7](2014)在《醇溶液中纤维状活性氢氧化镁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以MgCl2·6H2O与氨水为原料,甲醇-水为反应溶剂,制备得到纤维状碱式氯化镁(Mg2(OH)3Cl·4H2O),产率较以水为溶剂时高出一倍多。通过对滤液进行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镁的利用率。以纤维状碱式氯化镁(Mg2(OH)3Cl·4H2O)为原料,在乙醇-水体系中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出纤维状的氢氧化镁,并使用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最终得到具有较高表面活性且长径比较大的纤维状活性氢氧化镁。在甲醇-水体系中,以MgCl2·6H2O与氨水为原料制备纤维状碱式氯化镁。研究了甲醇浓度、MgCl2与NH3·H2O摩尔比、MgCl2浓度、反应温度、陈化温度等对碱式氯化镁产率及形貌的影响规律,并以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甲醇浓度为25.0%,MgCl2与NH3·H2O摩尔比3.0:1,MgCl2浓度为4mol·L-1,反应温度为25℃,陈化温度为50℃。得到产率为13.13%,长度30-50μm,直径约0.3μm,长径比大于100,分子式为Mg2(OH)3Cl·4H2O的纤维状碱式氯化镁。在乙醇-水体系中,以纤维状碱式氯化镁(Mg2(OH)3Cl·4H2O)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纤维状氢氧化镁。研究了物料摩尔比,乙醇浓度,反应温度,碱式氯化镁浆料浓度等因素对反应时间及氢氧化镁形貌的影响规律。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钠与碱式氯化镁摩尔比为2.0:1,溶剂为80%乙醇,反应温度为50℃,碱式氯化镁浓度为0.30mol·L-1时,只需1.5h,即可得到表面光滑,长度30-50μm,直径约0.3μm,长径比大于100的纤维状氢氧化镁。转化率为100%。在对纤维状氢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过程中,研究了改性剂种类、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氢氧化镁浆料浓度、改性时间等因素对其改性效果的影响,选出较合适的改性剂硬脂酸钠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硬脂酸钠用量为5%,改性温度为50℃,氢氧化镁浆料浓度为2%,改性时间为1.5h时,制得的纤维状氢氧化镁活化度达到99.12%,长度30-50μm,直径约0.3μm,长径比大于100。
武海虹,路绍琰,王俐聪,高春娟,骆碧君,张琦[8](2014)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碱式氯化镁晶须是一种廉价易得的晶须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并对利用我国丰富的浓海水卤水资源制备碱式氯化镁进行了展望。
王金霞[9](2012)在《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内都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水热法合成钛酸钠纳米带,然后用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对其进行剥离,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和Zeta电位测定对剥离的样品进行表征。将剥离得到的纳米带样品作为阴离子微粒,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组成双助留体系对高岭土进行絮聚,利用高岭土在絮聚前后的相对浊度表征絮聚效果,用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高岭土絮聚体的形貌。我们还利用水热法合成钛酸钾,用离子交换法合成钛酸锂和钛酸钾,并比较了他们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组成助留体系时对高岭土的絮聚效果。通过水热陈化法合成碱式氯化镁,研究水热时间和水热温度对样品合成的影响,优化纳米带合成条件,以使其与阳离子聚合物获得最大和最高效协同絮聚作用。在最后一部分中,我们将二氧化钛纳米带与纤维素纸浆一起抄制成清洁纸,同时观察了其载银效果,比较了不同纳米带含量的清洁纸对甲基橙的光降解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分析其抑菌机理。经过剥离后,钛酸钠纳米带的平均长度由1400nm减小到500nm,其平均宽度由180nm减小到100nm,但其晶相组成和Zeta电位基本没有变化。剥离后的钛酸钠纳米带在0.04%的加入量下,即可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一起对高岭土产生最大絮聚作用,其中剥离6到10天的样品协同絮聚效果最好。且剥离时间越长,高岭土絮聚形成的絮聚体就越小越密实。离子交换得到的纳米带厚度比水热法合成的厚,水热法合成的钛酸盐样品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联合对高岭土的絮聚效果更好。水热温度达到150℃以上时,碱式氯化镁将由[Mg2(OH)3Cl·3H2O]相转化为[Mg10(OH)18Cl2·5H2O]相,在180℃下合成的样品能在最少的用量下,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发挥最大协同絮聚作用。水热时间大于6h时,碱式氯化镁也经历了由[Mg2(OH)3Cl·3H2O]相转化为[Mg10(OH)18Cl2·5H2O]相的过程,水热时间为10h的样品在其加入量很低时,就能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达到最大协同絮聚作用,所引发的高岭土絮聚体大而密实。水热合成的二氧化钛纳米带长度多在5μm以上,腐蚀后的带子表面粗糙,分布有大小在10-15nm左右颗粒。随着二氧化钛纳米带加填量的增加,清洁纸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增强,光降解4h后,降解率几乎能达到100%。对带子进行腐蚀和样品载银后,清洁纸的光降解效果有所提高,特别是重复光降解效果。载银的纸样对大肠杆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添加二氧化钛纳米带后纸样载银及抑菌效果进一步提高,形成的抑菌环更大更明显。
吴健松,肖应凯,苏静韵,邓婷婷,冯洁容,莫玉映,曾妹[10](2011)在《碱式氯化镁晶须生长机理》文中研究表明运用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模型讨论了碱式氯化镁晶须形成的机制.发现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生长习性与负离子配位多面体在不同环境中密切相关.碱式氯化镁晶须生长基元是[Mg-(OH)4]2-及[Mg-Cl4]2-.生长过程是基元的叠合过程,体系的性质不同或受热方式不同,都会使基元有不同的叠合途径和方向.本文用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模型对碱式氯化镁晶须形成机制做了一定的解释.
二、碱式氯化镁晶须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式氯化镁晶须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风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雷州苦卤主要离子组成和简单除杂 |
2.2 正交实验 |
2.2.1 太阳照射时间对晶须的影响 |
2.2.2 碱(NaOH)的浓度对晶须的影响 |
3 结论 |
(2)添加剂辅助制备MgO晶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海盐湖镁资源的利用现状 |
1.1.1 盐湖镁资源储量 |
1.1.2 高附加值镁系产品的开发 |
1.2 MgO晶须 |
1.2.1 MgO晶须的性质 |
1.2.2 MgO晶须的应用 |
1.2.3 MgO晶须的制备 |
1.3 沉淀结晶法 |
1.3.1 沉淀结晶法简介 |
1.3.2 沉淀结晶法制备MgCO_3·3H_2O晶体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添加剂辅助制备MgCO_3·3H_2O |
2.2.2 MgCO_3·3H_2O晶须生长过程的研究方法 |
2.2.3 MgO晶须的制备 |
2.3 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热重测试(TG) |
第三章 添加剂辅助制备MgCO_3·3H_2O晶须 |
3.1 前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SDS对 MgCO_3·3H_2O晶须物相和形貌的影响 |
3.2.2 CTAB对 MgCO_3·3H_2O晶须物相和形貌的影响 |
3.2.3 DSP对 MgCO_3·3H_2O晶须物相和形貌的影响 |
3.2.4 NaAc对 MgCO_3·3H_2O晶须物相和形貌的影响 |
3.2.5 PEG对 MgCO_3·3H_2O晶须物相和形貌的影响 |
3.2.6 不同添加剂对MgCO_3·3H_2O晶须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gCO_3·3H_2O晶须生长机制的研究及MgO晶须的制备 |
4.1 前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无添加剂时体系中MgCO_3·3H_2O晶须的生长过程 |
4.2.2 添加Na Ac时体系中MgCO_3·3H_2O晶须的生长过程 |
4.2.3 添加SDS时体系中MgCO_3·3H_2O晶须的生长过程 |
4.2.4 MgO晶须的制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仪器和设备 |
1.2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 |
1.3 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 |
1.4 丁苯橡胶的炼制 |
1.5 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碱式氯化镁晶须SEM、XRD、TG分析 |
2.2 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IR分析 |
2.3 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对丁苯橡胶机械性能的影响 |
2.4 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对丁苯橡胶氧指数的影响 |
3 结论 |
(4)抗菌性纳米氧化镁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氧化镁 |
1.1.1 纳米氧化镁制备方法 |
1.1.2 纳米氧化镁的应用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热解碱式氯化镁晶须制备纳米氧化镁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 |
2.1.4 分析检测方法 |
2.1.5 实验原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碱式氯化镁晶须热分解过程分析 |
2.2.1.1 热重分析 |
2.2.1.2 红外分析 |
2.2.2 热解动力学分析 |
2.2.3 热解碱式氯化镁晶须制备纳米氧化镁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解碱式硫酸镁纳米线制备纳米氧化镁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分析检测方法 |
3.1.4 实验原理 |
3.1.5 制备碱式硫酸镁纳米线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碱式硫酸镁纳米线热分解过程分析 |
3.2.2 热解动力学分析 |
3.2.2.1 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 |
3.2.2.2 热分解机理分析 |
3.2.3 热解碱式硫酸镁纳米线制备纳米氧化镁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解片状氢氧化镁制备纳米氧化镁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分析检测方法 |
4.1.4 实验原理 |
4.1.5 制备片状氢氧化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氢氧化镁热分解过程分析 |
4.2.2 热解动力学分析 |
4.2.3 热解氢氧化镁制备纳米氧化镁实验 |
4.2.4 氧化镁微纳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菌性纳米氧化镁性能表征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抗菌实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样品表征 |
5.2.2 纳米氧化镁抗菌实验 |
5.2.3 氧化镁物化性质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镁基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盐湖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2 一维纳米材料概述 |
1.2.1 一维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
1.2.2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3 纳米材料面临的挑战 |
1.3 无机阻燃剂概述 |
1.3.1 无机阻燃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1.3.2 无机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1.4 环氧树脂 |
1.4.1 环氧树脂概述 |
1.4.2 环氧树脂的分类 |
1.4.3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选题意义与背景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维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与表征 |
2.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2.3 样品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因素对碱式氯化镁前驱体的影响 |
2.3.2 前驱体重复性验证及机理分析 |
2.3.3 一维氢氧化镁的样品表征及形成机理 |
2.4 EP和 EP/MH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分析 |
2.4.1 EP和 EP/MH热稳定性分析 |
2.4.2 极限氧指数 |
2.4.3 EP和 EP/MH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分析 |
2.5 MH的阻燃机理分析 |
2.6 EP和 EP/M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维碱式硼酸镁的制备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与结构表征 |
3.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3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影响因素对碱式硼酸镁的影响 |
3.3.2 重复性验证及样品表征 |
3.4 EP和 EP/MBH复合材料的透光率分析 |
3.5 EP和 EP/MBH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阻燃性能分析 |
3.5.1 热稳定性 |
3.5.2 极限氧指数 |
3.5.3 EP和 EP/MBH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分析 |
3.6 MBH的阻燃机理分析 |
3.7 EP和 EP/MB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3.7.1 动态热机械分析 |
3.7.2 纳米划痕测试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维氢氧化镁-碱式硼酸镁的制备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初探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步骤 |
4.2.3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影响因素对MH-MBH纳米材料的影响 |
4.3.2 重复性验证及样品表征 |
4.4 EP和 EP/MH-MB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
4.4.1 极限氧指数 |
4.4.2 EP和 EP/MH-MBH复合材料燃烧行为分析 |
4.4.3 残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母液循环法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样品制备 |
1.2.1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 |
1.2.2 母液循环 |
1.3 分析表征手段 |
1.4 产品产率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的结构分析 |
2.2 母液循环效果分析 |
3 结论 |
(7)醇溶液中纤维状活性氢氧化镁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盐湖镁资源现状 |
1.2 氢氧化镁的制备研究进展 |
1.2.1 固相法 |
1.2.2 液相法 |
1.3 氢氧化镁的应用 |
1.3.1 阻燃剂 |
1.3.2 烟气脱硫 |
1.3.3 废水处理 |
1.3.4 其他领域 |
1.3.5 纤维状氢氧化镁应用 |
1.4 纤维状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
1.4.1 水热法 |
1.4.2 直接沉淀法 |
1.4.3 新型合成法 |
1.4.4 纤维状氢氧化镁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
1.5 碱式盐-碱法制备纤维状氢氧化镁 |
1.6 纤维状碱式氯化镁研究现状 |
1.6.1 碱式氯化镁简介 |
1.6.2 碱式氯化镁制备及应用现状 |
1.6.3 碱式氯化镁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7 氢氧化镁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
1.8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8.1 研究目的、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工艺技术路线 |
第2章 甲醇-水体系中纤维状碱式氯化镁的制备研究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剂种类及浓度对碱式氯化镁产率及形貌的影响 |
2.3.2 MgCl_2与 NH_3·H_2O 摩尔比对碱式氯化镁产率及形貌的影响 |
2.3.3 MgCl_2浓度对碱式氯化镁产率及形貌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对碱式氯化镁产率及形貌的影响 |
2.3.5 陈化温度对碱式氯化镁产率的影响 |
2.3.6 正交实验 |
2.4 MgCl_2滤液的循环利用对产物形貌及产率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3章 乙醇-水体系中碱式氯化镁制纤维状氢氧化镁的工艺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溶剂种类及浓度对转化时间及产物形貌的影响 |
3.3.2 物料摩尔比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3.3.3 碱式氯化镁浆料浓度对转化时间及产物形貌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对转化时间及产物形貌的影响 |
3.3.5 正交实验 |
3.3.6 产品表征 |
3.4 结论 |
第4章 纤维状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纤维状氢氧化镁的改性 |
4.2.2 氢氧化镁活化指数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改性剂种类对纤维状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 |
4.3.2 硬脂酸钠用量对纤维状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 |
4.3.3 改性时间对纤维状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 |
4.3.4 改性温度对纤维状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 |
4.3.5 氢氧化镁浓度对纤维状氢氧化镁改性效果的影响 |
4.3.6 产品表征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制备方法 |
1. 1 液相法 |
1. 2 水热法 |
1. 3 微乳液法 |
1. 4 超声法 |
2 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应用 |
2. 1 填充剂 |
2. 2 阻燃剂 |
2. 3 制备氧化镁晶须和纤维状氢氧化镁的前驱体 |
3 发展趋势 |
4 结束语 |
(9)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造纸微粒助留体系及其发展 |
1.1.1 阴离子/类阴离子型微粒助留体系 |
1.1.2 阳离子微粒助留体系 |
1.2 钛酸盐一维纳米材料 |
1.2.1 钛酸盐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质 |
1.2.2 钛酸盐一维纳米材料研究的发展 |
1.2.3 钛酸盐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 |
1.3 二氧化钛一维纳米材料 |
1.3.1 二氧化钛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质 |
1.3.2 二氧化钛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 |
1.3.3 二氧化钛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 |
1.4 碱式氯化镁一维纳米材料 |
1.4.1 碱式氯化镁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质 |
1.4.2 碱式氯化镁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 |
1.4.3 碱式氯化镁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钛酸钠一维纳米带的剥离、表征及其微粒助留作用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钛酸钠一维纳米带的形貌、组成和相分析 |
2.2.2 剥离钛酸钠一维纳米带的形貌和相分析 |
2.2.3 剥离钛酸钠一维纳米带的 Zeta 电位随 pH 值的变化 |
2.2.4 剥离钛酸钠一维纳米带的长度和宽度随剥离时间的统计分布 |
2.2.5 剥离的钛酸钠一维纳米带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 |
2.2.6 剥离钛酸钠一维纳米带对改性高岭土的絮聚作用 |
2.3 结论 |
第3章 钛酸盐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微粒助留作用比较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钛酸盐一维纳米带的形貌和相分析 |
3.2.2 钛酸盐一维纳米带的 Zeta 电位随 pH 值的变化情况 |
3.2.3 钛酸盐一维纳米带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 |
3.3 结论 |
第4章 碱式氯化镁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微粒助留作用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碱式氯化镁纳米带的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衍射(EDS) |
4.2.2 水热温度对碱式氯化镁纳米带合成的影响 |
4.2.2.1 X-射线衍射(XRD) |
4.2.2.2 透射电镜(TEM) |
4.2.3 水热时间对碱式氯化镁纳米带合成的影响 |
4.2.3.1 X-射线衍射(XRD) |
4.2.3.2 透射电镜(TEM) |
4.2.4 碱式氯化镁纳米带的 Zeta 电位随 pH 值的变化情况 |
4.2.5 碱式氯化镁一维纳米带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 |
4.2.5.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的碱式氯化镁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 |
4.2.5.2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的碱式氯化镁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 |
4.3 结论 |
第5章 TiO_2纳米带及其载银加填清洁纸的制备与应用 |
5.1 实验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二氧化钛一维纳米带的形貌、元素组成和相分析 |
5.2.2 清洁纸的表征 |
5.2.3 清洁纸的紫外光催化性能研究 |
5.2.4 清洁纸的抑菌性能研究 |
5.2.5 清洁纸的银离子释放测试 |
5.3 结论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之处及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6.2.1 创新之处 |
6.2.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碱式氯化镁晶须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风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J]. 吴健松,简艺,许立淼. 盐科学与化工, 2021(10)
- [2]添加剂辅助制备MgO晶须的基础研究[D]. 王彦霞. 山西大学, 2020(01)
- [3]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J]. 王国胜,韩思宇,唐凤翔,徐榕徽. 无机盐工业, 2020(03)
- [4]抗菌性纳米氧化镁的制备与表征[D]. 苟生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2)
- [5]镁基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D]. 李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2)
- [6]母液循环法制备碱式氯化镁晶须[J]. 柴澍靖,于筱禺,段梦姗,骆碧君,张琦. 盐科学与化工, 2018(10)
- [7]醇溶液中纤维状活性氢氧化镁的制备工艺研究[D]. 王聪卓.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8]碱式氯化镁晶须的研究进展[J]. 武海虹,路绍琰,王俐聪,高春娟,骆碧君,张琦.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4(01)
- [9]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D]. 王金霞.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
- [10]碱式氯化镁晶须生长机理[J]. 吴健松,肖应凯,苏静韵,邓婷婷,冯洁容,莫玉映,曾妹.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