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图法》通用复分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轩[1](2019)在《《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英文简称CLC)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它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类分图书、组织图书、分类排架、编制分类检索系统的工具。《中图法》自从1975年第一版发行之后,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修订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因为《中图法》的修订一直坚守着两个原则:稳定性与发展性,即“不变”与“变”。“不变”指的是大类设置基本不变,标记制度基本不变;“变”指的是分类技术、类目内容与人类知识积累保持同步。这两条原则保证了《中图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使《中图法》在中国分类法家族中独占鳌头,成为中国目前使用单位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对于分类法而言,至关重要。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分类效果的好与坏,决定着一部分类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研究分类理论与分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体系分类和分面分类两个维度,用统计数据的形式来反映复分技术、仿分技术、冒号组配技术等在《中图法》中的应用情况,纵向对比《中图法》五个版本的分类理论与技术发展状况,归纳其发展呈现的特点。通过对比发现:分类理论的发展相对稳定,而分类技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复分技术、仿分技术、冒号组配技术等在《中图法》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在逐步加深,分类标准向科学分类、知识分类的方向发展,交叉学科的增多导致交替技术使用的扩大等方面。但是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图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复分表数量偏少、类目细分不够、更新滞后、规则复杂、无法解决类目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冒号组配技术使用范围较小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增加复分表的种类,增加细分粒度,多重列类,增设新的类目,改变复分标记方法,提升操作灵活性,用分面组配重排序列,增加冒号组配使用的范围等。最后,对《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类主题一体化程度加深,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全面深入,网络信息分类技术将会得到借鉴和应用,自动分类技术会不断推进,网络版会不断完善。
纪亚清[2](2018)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出版七年多来,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论文数百篇。对2012-2017年间该领域研究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研究,指出《中图法》(第5版)存在的类名不规范、类目之间缺乏逻辑性、主表和复分表的部分类目的含义完全重合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修订建议。
蒋鸿标,吴为民[3](2015)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述评》文中指出从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调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第5版)的研究现状表明,其存在介绍修订情况居多、探讨问题偏少、对问题理解和分析错误、将不规范编码当作规范编码、对复分加"0"问题一知半解等问题。因此,有关研究者要充分熟悉和掌握《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和编码方法,避免研究失误;《中图法》编委会要加强编制者的专业能力审查,并吸纳部分作者参与,彻底修正存在的问题,以维护《中图法》的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稳定性。
纪亚清[4](2013)在《《中图法》第5版部分类目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编目工作实践和学习,发现《中图法》第5版部分类目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修订建议。
曹玉强[5](2013)在《《中图法》第5版的若干修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图法》第5版增加的复分标记、"一般性问题"禁用标记,以及通用复分表区分符号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段昌华[6](2013)在《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类目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复分与仿分加"0"、主表与通用复分表列类重复、某些专类复分表与通用复分表列类重复、个别专类复分表类目设置过细、少数类名不规范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类目体系。
安晓丽[7](2012)在《基于复分表的双语教材的多维度标引》文中提出双语教材具有专业和语言两个特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的主表揭示其专业特征,而复分法和组配法都可以作为揭示其语言特征的辅助手段。通过比较复分法和组配法得出,双语教材更适合利用复分表揭示其语言特征,具体做法为:在《中图法》(第5版)的"总论复分表"中增加新类目"-9语种",并且依据H大类下的各语种类目扩展下位类。
卞丽芳,袁润,王正兴[8](2012)在《2010—2011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图书情报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按照内容主题对《中图法》(第5版)的相关论文从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总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复分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3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中图法》(第5版)存在类名表述不恰当、类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等问题,需要在其修订时加以改进。
李敏[9](2012)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图书馆和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各类检索语言共同应用于同一检索系统或不同检索系统,而导致检索策略多样化,进而影响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法。检索语言标准化应是最理想的方法,但难度太大。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在异构检索语言词汇之间建立语义映射关系,以此实现它们的兼容转换,最终让各种检索语言集成,这是较为现实和可行的办法。在我国,《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影响最大、用户群最多的综合性图书分类法,如何与中外其他检索语言兼容受到了更多关注,只有融入到检索语言这个大系统中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才能继续保持其在知识组织系统中的优势地位。本文为此分五部分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概述检索语言兼容的相关基础问题。首先是概念的辨析,在追溯检索语言兼容、兼容性、兼容化、兼容转换、互操作、映射及映射转换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整理出狭义和广义的检索语言兼容概念。其次,从检索语言基本原理的一致性和检索语言构成方法上的互补性两个角度论述了检索语言兼容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影响检索语言兼容的因素:检索语言编制原则,类表词汇(类目概念)主题范畴、专指度、先组度,类表结构相似程度等。第二部分,《中图法》兼容化的历程。具体研究了《中图法》编制之初对国内外分类法的借鉴和吸收、基于手工研制的《中图法》的系列化类表和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图法》的互操作研制、《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第三部分,《中图法》兼容的范围与模式。在全面调查和分析《中图法》与其他检索语言兼容的成果、研究项目和计划的基础上,指出《中图法》目前成型的兼容成果主要集中在与其系列化类表、与《汉语主题词表》兼容,同时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基础上也开始了与自然语言的兼容研究,与国外分类语言、主题语言的兼容大多局限于部分领域或主题,并还需进一步论证。针对以上兼容范围总结了《中图法》在实现兼容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兼容模式的特点和技术性能。第四部分,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外的一些着名分类语言兼容范围扩大,检索语言兼容化发展趋势愈加突出:组织对象扩大化和进一步细化,组织工具的用途多元化,概念体系范围扩大化,结合或强化传统的知识分类和词汇控制的手段,知识组织工具多元化存在,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发展特征等。《中图法》要成为汉语界通用性的检索语言并与国外其他检索语言兼容,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已有成果的优化、单语种出版、网络化水平、类目体系问题等。除了依靠技术支撑之外,《中图法》本身还应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优化主类表结构、进一步修订复分表、规范类目描述、发行多种译本、继续推进《中图法》标准化等。第五部分,语义Web环境中KOS语义互操作与《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KOS要以数据关联形式在网络上发布和检索,实现语义互操作,必须采用标准的描述语言重新描述。SKOS语言是W3C设计的一种标准的编码语言,专门针对传统知识组织系统的计算机表示和机器可处理。KOS的现代化改革一直坚持以类表结构少改动的原则,这与SKOS的定位完全吻合,即只描述不改动。但在《中图法》等传统类表的SKOS语言全描述转化研究中,伴随概念框架完美设计的同时,类表的一些细节和一些特性却无法实现语义最低损耗的描述转换。既要保证SKOS的独立性,又要让类表的语义损耗最低、数据交互性最强大,办法之一是只转化类表前三级类目体系,以构建传统类表的顶层表示模型。之二,用SKOS全描述转化各类表,同时归纳各类表概念构建出顶层本体,在顶层本体数据与SKOS数据间建立联系。如此,在未来智能化的网络环境中提供真正的一站式网络检索服务的理想才能实现。
王文联[10](2012)在《《中图法》第5版通用复分表的修订特色》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第5版《中图法》通用复分表的修订详略情况,通过列表用详细的数据和实例从8个方面阐述了8个附表的修订特色。并选择代表性的类目从它们的类目体系、类目名称、类目注释以及附表使用说明和排列次序等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二、论《中图法》通用复分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图法》通用复分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概念界定 |
2.2 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关系 |
2.3 现行的文献分类理论与技术 |
2.3.1 分类理论 |
2.3.2 分类技术 |
2.4 《中图法》简介 |
2.4.1 编制背景 |
2.4.2 修订情况 |
第三章 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
3.1 体系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
3.1.1 应用发展状况 |
3.1.2 存在问题 |
3.1.3 改进建议 |
3.2 分面分类理论与技术在《中图法》中的发展 |
3.2.1 应用发展状况 |
3.2.2 存在问题 |
3.2.3 改进建议 |
第四章 《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
4.1 分类主题一体化将得到空前的重视 |
4.2 分面组配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
4.3 网络信息分类技术将会得到借鉴和应用 |
4.4 自动分类技术将不断推进 |
4.5 网络版将逐渐完善 |
4.5.1 缩短版本更新周期 |
4.5.2 增强与用户的互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 |
2.1 综合评介 |
2.1.1 从整体角度进行综合评介 |
2.1.2 从特定的角度综合评介 |
2.2 使用指导 |
2.2.1 应用性指导 |
2.2.2 图书改编指导 |
2.2.3 专类使用指导 |
3 主表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
3.1 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类目设置重复 |
3.1.2 部分类目立类标准不一致 |
3.1.3 类目设置缺乏逻辑性 |
3.1.4 部分相同类目类名不一致 |
3.1.5“一般性问题”类目存在问题较多 |
3.1.6 部分文献无类可归及部分类目无文献保障 |
3.1.7 类分西文图书受限 |
3.1.8“教材”“教学参考书”“习题、试题及题解”类名欠妥 |
3.1.9 类分3D打印知识文献不规范 |
3.2 各大类存在的具体问题及修改建议 |
4 通用复分表存在的问题与修改建议 |
4.1 关于总论复分表 |
4.2 关于世界地区表 |
4.3 关于时代表 |
5 提高《中图法》编制质量 |
6 结语 |
(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 《中图法》(第5版)研究现状 |
2.1 期刊分布 |
2.2 作者分布 |
2.3 机构分布 |
2.4 地区分布 |
2.5 主题分布 |
3 《中图法》(第5版)研究存在的问题 |
3.1 介绍修订情况的居多,探讨问题的偏少。 |
3.2 一稿多登或相同内容反复研究 |
3.3 对问题理解错误 |
3.4 对问题分析错误 |
3.5 将不规范编码当作规范编码 |
3.6 对复分加“0”问题一知半解 |
3.7 实例与分析不一致 |
3.8 问题与事实不符 |
4 影响《中图法》编制质量的因素 |
5 结 语 |
(4)《中图法》第5版部分类目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图法》第5版类目设置概况 |
3类目设置问题举要与修订建议 |
3.1 类目体系混乱 |
3.2 部分类目注释欠妥 |
3.3 部分大类的详表与通用复分表互相矛盾 |
3.4 类目简表和详表类号、类目不一致 |
3.5修改目次页的“通用复分表”项 |
(5)《中图法》第5版的若干修改(论文提纲范文)
1 增加复分标记 |
2“一般性问题”禁用标记 |
3 通用复分表区分符号 |
4 结语 |
(6)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中图法》复分仿分加“0”问题 |
1.1 关于《中图法》复分仿分加“0”问题的提出 |
1.2 复分仿分组号加“0”的原因 |
1.3 加“0”泛化后引出的问题及对策 |
2 主表与通用复分表类目重复 |
3 部分类目重复和使用频率过低 |
4 主表中部分类名不规范 |
5《中图法》(第5版)有关类目具体修订方案 |
(7)基于复分表的双语教材的多维度标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语教材的背景与外延 |
2 通过组配法多维度揭示双语教材 |
2.1《中图法》中组配的现状 |
2.2 组配法多维度揭示双语教材的弊端 |
3 通过复分表多维度揭示双语教材 |
3.1《中图法》中复分表的现状 |
3.2 利用复分表多维度揭示双语教材的可行性 |
3.3 基于复分表的双语教材的多维度标引 |
3.3.1 在“总论复分表”下新增类目和类名 |
3.3.2 新增类目的具体设置 |
(8)2010—2011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 |
2.1 综合评介 |
2.1.1 从整体出发综合评介 |
2.1.2 从特定角度综合评介 |
2.2 使用指导 |
2.2.1 普适性指导 |
2.2.2 专类指导 |
3 总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 |
3.1 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类号与类名 |
3.1.2 类目及其之间关系 |
3.1.3 部分文献无类可归 |
3.2 各大类具体问题与改进意见 |
4 复分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 |
4.1 关于世界地区表 |
4.2 关于中国地区表 |
4.3 关于新增“环境、人员表”及其他 |
5 结语 |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和图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1.2 前人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 |
2 检索语言兼容概述 |
2.1 检索语言兼容及相关概念的解析 |
2.2 检索语言兼容的基础 |
2.2.1 检索语言基本原理的一致性 |
2.2.2 检索语言构成方法上的互补性 |
2.3 影响检索语言兼容的因素 |
2.3.1 检索语言编制原则 |
2.3.2 词汇(类目概念)因素 |
2.3.3 类(词)表结构因素 |
2.3.4 其他因素 |
3 《中图法》兼容化的历程 |
3.1 《中图法》编制之初对国内外分类法的借鉴和吸收 |
3.1.1 体系结构方面 |
3.1.2 标记符号方面 |
3.1.3 标记制度方面 |
3.2 基于手工研制的《中图法》的系列化版本 |
3.2.1 系列化类表的编制缘起及成果 |
3.2.2 一体化词表的理论研究和编制实践 |
3.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图法》互操作研制 |
3.4 《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 |
3.4.1 集成表构建中的映射技术 |
3.4.2 较有影响的项目 |
4 《中图法》兼容的范围与模式 |
4.1 兼容范围 |
4.1.1 与国内分类语言的兼容 |
4.1.2 与国内主题语言的兼容 |
4.1.3 与国内多种检索语言的兼容 |
4.1.4 与国外分类语言的兼容 |
4.1.5 与国外多种检索语言的兼容 |
4.2 兼容模式 |
4.2.1 微类表模式 |
4.2.2 中介词典 |
4.2.3 集成词表 |
4.2.4 映射 |
5 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的兼容化趋势 |
5.2 《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2.1 《中图法》兼容成果推广不理想 |
5.2.2 《中图法》出版语种单一 |
5.2.3 《中图法》的网络化水平问题 |
5.2.4 《中图法》类目体系设置上的问题 |
5.3 《中图法》的应对措施 |
5.3.1 加强与国内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兼容 |
5.3.2 主类表结构的优化 |
5.3.3 复分表的进一步修订 |
5.3.4 完善类目描述 |
5.3.5 发行多种译本 |
5.3.6 继续推进《中图法》标准化 |
6 语义Web环境中KOS语义互操作与《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 |
6.1 KOS采用SKOS描述转化实现语义互操作的可行性 |
6.1.1 SKOS的定位 |
6.1.2 KOS的发展需求 |
6.2 《中图法》SKOS描述相关研究及评价 |
6.2.1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的相关研究 |
6.2.2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中的问题 |
6.2.3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过程中的部分解决方案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中图法》第5版通用复分表的修订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5版《中图法》通用复分表的修订 |
3 5版《中图法》通用复分表修订特色 |
3.1 第5版《中图法》通用复分表修订统计 |
3.2 修订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
4 5版《中图法》通用复分表之不足 |
4.1 主表中个别类目引用了“总论复分表”中个别类号和类名, 但不一致 |
4.2 类目名称、注释有待规范完善 |
4.3 时代表中类目名称起止时间问题 |
4.4 整个附表使用说明欠规范, 缺乏例证 |
4.5 类目注释错误 |
4.6 附表排列次序欠科学 |
四、论《中图法》通用复分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图法》分类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研究[D]. 李轩. 河北大学, 2019(04)
- [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J]. 纪亚清. 图书馆学刊, 2018(03)
- [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述评[J]. 蒋鸿标,吴为民. 图书馆建设, 2015(04)
- [4]《中图法》第5版部分类目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J]. 纪亚清. 图书馆学刊, 2013(08)
- [5]《中图法》第5版的若干修改[J]. 曹玉强.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03)
- [6]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几个问题的探讨[J]. 段昌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01)
- [7]基于复分表的双语教材的多维度标引[J]. 安晓丽. 图书馆建设, 2012(08)
- [8]2010—2011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J]. 卞丽芳,袁润,王正兴. 图书馆建设, 2012(07)
-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D]. 李敏. 郑州大学, 2012(09)
- [10]《中图法》第5版通用复分表的修订特色[J]. 王文联. 图书馆学刊, 2012(03)
标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论文; 文献研究法论文; 文献分析法论文; 文献调查法论文; 语言描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