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_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解晨昊[1](2005)在《食管鳞癌的田野癌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诊断病例每年约有25万。食管癌有如下临床特点:①患者食管上常发现多阶段病变如轻度、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等,有的甚至发展为明显的双/多源癌;②食管鳞癌手术后残留食管常发生癌,有时被诊断为转移或复发;③先后或并存上呼吸消化道(upper aerodigestinal tract, UADT)多器官癌(如口腔、舌、喉及气管、支气管癌等)。 Slaughter等在1953年发表的研究口腔癌的一篇经典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田野癌化”(field cancerization, FC)概念。其定义为一片粘膜区域内在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长期作用下,出现了大片的有缺陷的细胞,其对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的致癌因素敏感,渐次形成癌前病变乃至癌。已发现存在田野癌化的器官系统有:头颈部口腔、口咽、喉部的鳞状细胞癌;肺;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阴道;子宫颈;结肠;乳腺;膀胱及皮肤。在食管鳞癌中尚未见到报道。 根据田野癌化的理论,癌即便被切除,在同一个解剖区域内仍然存在再发肿瘤的高危险性。对一些病例而言,新肿瘤常被解释为未完全切除癌的继续生长。然而对一些经过根治切除的病例来说,假定有遗传改变的“田野”是新癌的起因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有遗传改变的细胞“田野”的出现是癌的一个持续的危险因子。现已有资料显示,在首发癌已被切除的病人,癌可能在“田野”中被留下来的有遗传改变的细胞中发
王滨[2](2003)在《胃腺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以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为线索,了解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第一部分,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研究胃腺癌基因组DNA的杂合性丢失情况。应用微卫星标记D3S1300、D3S1234、D9S1748、D16S496、D16S512、TP53、DCC、D18S46、和D21S1436分别检测3p14.2、9p21、16q22.1、17p13.1、18q21和21q21等染色体位点的LOH,并探讨上述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第二部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定位于3p14.2的FHIT基因及定位于16q22.1的E-cadher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HIT及E-cadherin基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应用微卫星分析技术,采用9个多态微卫星标记,检测了38例胃腺癌组织相应染色体位点的杂合性丢失情况。结果显示:(1)位于3p14.2的D3S1300和D3S1234的LOH频率分别为30%(9/30)和33.3%(9/27),至少有一个MS信息个体发生LOH的频率为45.5%(13/38);分析发现D3S1234的LOH与弥漫型胃癌、有远处转移、以及分期较晚的胃癌密切相关。(2)位于9p21
刘韬韬,史耀舟,沈锡中,孔祥银,王吉耀[3](2003)在《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对中国人胃癌染色体 11p15 .5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了解中国人群中胃癌病人在此区域杂合性缺失的情况。方法 从 66例胃癌病人的石蜡包埋的手术病理标本中 ,提取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 ,用荧光标记的方法选取 11p15 .5处的微卫星DNA标记进行PCR扩增 ,再将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电泳后行杂合性缺失分析。结果 11/ 3 6( 3 0 .6% )的病人在D11S13 18处存在杂合性缺失 ;而D11S40 46位点处 ,13 / 60 ( 2 1.7% )的病例存在杂合性缺失 ;2 4/ 61( 3 9.3 % )的病例在 11p15 .5处至少有 1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杂合性缺失的频率与肿瘤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结论 高频杂合性缺失的区域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这将有助于阐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进而为对胃癌进行风险预测、基因诊断以及基因治疗提供可能
二、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_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_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鳞癌的田野癌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列词表 |
全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食管及上呼吸消化道多源鳞癌28例临床回顾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食管鳞癌病灶外区域食管粘膜碘染色小片不染区的病理学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食管鳞癌病灶外区域食管粘膜碘染色小片不染区p5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食管鳞癌主癌病灶与外周碘染色阳性黏膜p53基因的突变和鳞癌克隆相关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头颈部鳞癌田野癌化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胃腺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目录 |
二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 综述 |
四 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六 附录 |
七 致谢 |
(3)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和 方 法 |
方 法 |
结 果 |
讨 论 |
四、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_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鳞癌的田野癌化现象研究[D]. 解晨昊. 四川大学, 2005(03)
- [2]胃腺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D]. 王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12)
- [3]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1p15.5处杂合性缺失分析[J]. 刘韬韬,史耀舟,沈锡中,孔祥银,王吉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