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鼓风炉前床冬季生产保温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梁青艳[1](2021)在《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化和智能化是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两大基本要素,研究生产系统以及能源系统的优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随着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也逐渐着手实施,急需利用智能模型去解决复杂生产流程中的生产优化调度问题以及钢铁企业能源多介质优化调配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炼钢调度以及能源优化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基于流程网络仿真进行优化建模的新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充分考虑钢铁企业炼钢调度的特点及难点,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炼钢智能化动态调度方案,构建了通用性的多智能体流程网络仿真优化基础模型,并分别结合普钢和特钢不同实际生产场景进行了应用验证。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无效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能适应多变的现场环境,有效解决了炼钢生产流程中具有强耦合、多路径、多目标、多约束、多干扰特性的计划调度较为困难的难题。(2)充分考虑钢铁企业能源和生产耦合紧密的特点,从能量流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能量流网络基本描述模型包括主工序能量流模型、分介质能量流网络模型、能量流网络集成模型,对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关系进行了信息表征;提出了从钢铁流程生产工艺出发,基于静态因素、动态因素及能源本身波动规律建立主工序能量流节点模型的建模方案,并分别以煤气和电力介质为例进行了主工序能量流具体分析、模型描述及预测验证。预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时工艺节奏和动态工况信息,使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煤气预测模型,模型误差基本在10%以内;电力96点负荷预测模型,模型误差在5%以内的达到96%,均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3)以能量流网络模型为基础,针对以满足需求,放散最小为目标的能源计划的智能生成问题构建了基于规则的能源仿真调配模型,针对以放散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能源动态调度问题构建了基于优化算法的能源优化调配模型,并分别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两部分的研究分别针对不同的具体应用问题,不同优化目标进行了建模,而且和能量流网络模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模型体系,为能源的多工况场景计划制订、优化协调提供了新方法。
周建新[2](2019)在《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文中提出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低迷令人关注——东北能否重振雄风,经济何时能走出困境,有没有已经脱困的范例?本文讲述的正是东
陈志红[3](2017)在《低品位氧化锌矿资源化利用的工业生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铅、锌矿产资源丰富。铅、锌矿的类型主要包括硫化矿、氧化矿和混合矿等;在已探明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中氧化铅锌矿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两大铅锌基地。目前,铅、锌生产主要采用硫化矿精矿,对于低品位的氧化矿,由于没有成熟的选矿工艺和有效的选矿药剂,极难分选或选矿指标不理想,工业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低品位氧化矿的高效开发利用是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陕西某矿山公司是集铅、锌采选冶一体化的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已探明的氧化矿(Zn+Pb10%)约60万吨,其中可开采的保守储量约32万吨,已开采堆存的氧化锌矿约8万吨。近年来,受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限制,公司原烧结-鼓风炉-烟化炉处理硫化铅精粉已经停止生产,为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利用原有设备开展新产品生产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原有烟化炉的设备特点、文献和相关生产实践基础上,对采用低品位氧化锌矿原料直接烟化炉处理提锌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和对原有烟化炉的局部改造设计,并确定了全冷料烟化炉直接处理氧化矿的热工条件和生产工艺参数,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氧化矿还原的热力学分析,确定烟化炉渣型和生产物料配比,进行了烟化炉处理氧化矿工艺物料和热量平衡计算。(2)为满足全冷料烟化炉工艺不同于原热料入炉工艺的生产要求,对原有烟化炉的冷却水套、风嘴、温度测量、加料系统和收尘系统等方面的改造措施进行了设计和论述。(3)进行了10个月的氧化矿烟化炉提锌工业试生产,期间重点分析研究了烟化温度、时间、鼓风风量、风压、强度和给煤频率等对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冷料生产工艺参数。(4)工业试生产结果表明:烟化炉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时,铅、锌的挥发率较高,锌挥发率:86.51%,铅挥发率:88.95%,燃煤率24.8%。吹炼采用碱性渣型合理,熔渣的熔点、黏度较低,流动性较好,有利于铅锌的还原挥发,烟化炉弃渣CaO/SiO2约0.637,平均含Zn1.15%、Pb0.13%。(5)对工业试生产的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烟化炉工业试生产期间共处理氧化矿24770.3吨,收到烟尘3452.2吨,其中含Zn金属1835.53吨,含Pb金属253.39吨。产生利润285.35万。
保自坤[4](2014)在《CH公司项目试生产准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存靠发展,企业发展依赖投资,项目投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项目投资建设经过试生产过渡到生产运营,才能实现效益,支撑企业做大、做强。为了使铅锌冶炼项目从项目建设期安全、经济地过渡到生产运营期,在项目建设期就要未雨绸缪,研究实践试生产准备。研究实践试生产准备,就是研究适应CH公司项目“当地化”的试生产的策略、原则、方法、路径,指导试生产准备,开展试生产活动。否则,会导致试生产准备失误,造成试生产事故、项目不能投产、项目大幅度亏损、甚至拖垮企业。本文广泛搜集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搜集、整理HZ项目、QJ项目试生产准备数据和资料,总结分析HZ项目、QJ项目试生产准备的经验教训,总结分析HZ项目吸取了QJ项目试生产准备经验教训的实践。应用组织论、项目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的原理,通过个案研究、定性分析研究、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获得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行CH公司项目试生产准备研究,创新项目产品使用增值试生产准备管控模式,创新项目阶段柔性组织建设,保障试生产准备质量,创新试生产运作系统运行设计及管理方法,提升试生产风险控制水平设计,完成CH项目试生产准备方案设计及实施,实践试生产管理活动,保障试生产准备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CH公司试生产准备研究,力求实现项目产品使用增值,满足最终用户需求,为CH公司后续项目、同行业试生产准备提供借鉴和参考。
欧福文[5](2014)在《低品位废杂铜顶吹转炉熔炼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外传统低品位废杂铜鼓风炉、转炉及澳斯麦特炉等熔炼技术的不足,自主研发低品位废杂铜顶吹转炉熔炼的生产技术,顶吹转炉熔炼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创新点:采用“短流程”顶吹富氧熔炼及吹炼技术;创新顶吹转炉装备,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天然气作燃料清洁生产,并进行了余热利用及烟气处理。依据低品位废杂铜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及顶吹转炉装备状况等,研究顶吹转炉熔炼的技术原理,总结铜原料配比为每炉投料总量60t,其中精炼渣25t,精炼渣:生铁:石灰=5:1:0.1;气体的配比关系为在加料熔化期、熔炼造渣期压缩空气流量为零,天然气流量700~800 Nm3/h,氧气流量1260~1440 Nm3/h,吹炼出铜期压缩空气9000 Nm3/h,天然气流量为零,氧气流量为200~300 Nm3/h。提高炉寿的措施:控制顶吹转炉弃渣含硅19%-25%:稳定炉温1180℃-1250℃;粗铜终点吹到大鼓泡;提高耐火材料的砌筑质量;选择合适的升温曲线;减少化学侵蚀和机械侵蚀。粗铜主要化学成分Cu95%,主要杂质为锌、铅、铁、锡、硫、镍;弃渣主要化学成分为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钙、锌和铜;烟灰主要成分为铁、铜、锌、铅。加料时间占总作业时间的60%,所以控制整个顶吹转炉的作业时间关键在于缩短加料时间。粗铜的主要加工成本为生铁、天然气、折旧费,占总成本的79.64%。顶吹转炉技术改造后,每炉处理渣量、总入炉量有所上升,作业时间下降,平均每炉出铜48.02t,天然气单耗36.69Nm3/t,氧气单耗66.79Nm3/t。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顶吹转炉炉寿以及生铁单耗。
赵允良[6](2012)在《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资源损耗与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峻。循环经济的开展引导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战略发展目标。资源价值流将传统成本核算的逐步成本结转调节为资源价值流核算,并跟踪材料流、能量流等在各生产工序的轨迹,将资源价值合理分摊到合格品与废弃物,同时应用LIME方法计算其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构筑循环经济的“经济——环境”二维分析方法体系。本文基于物质流与价值流互动影响规律,针对铅锌冶炼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以资源价值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涵盖核算、分析、评价等。以铅锌冶炼业的传统工艺和领先工艺为研究对象,以物量中心为单位进行资源价值流核算,分别从材料、能源、系统成本分析对比了改造前后的资源价值流,同时对此开展了可行性分析,得出结论:一、资源流成本会计是一种先进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可对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进行二维分析;二、资源价值流分析可以有效跟踪企业整体或部分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经济前后的价值流信息,对实施循环经济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文章以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了资源价值流在企业层面的应用,以期对铅锌冶炼业应用资源价值流提供参考。
陈寒秋[7](2011)在《水口山八厂氧气底吹炼铅系统关键设备运行总结》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氧气底吹炼铅法,对水口山八厂100kt/a粗铅项目关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进行了总结。
邓鹏程[8](2011)在《基于数据的铅锌熔炼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文中认为密闭鼓风炉铅锌熔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大滞后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机理反应复杂,原料成分多变及工作环境恶劣,导致铅锌熔炼过程工况频繁变化、多工作点运行、数学描述困难和故障时常发生,从而影响铅锌的产量和质量。目前,铅锌熔炼过程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主要凭人工经验进行判断,无法及时发现和诊断故障,难以保证生产过程持续稳定运行。因此,研究铅锌熔炼过程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新技术,对于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铅锌熔炼过程工况频繁变化和多工作状态切换的特点,利用生产现场采集的大量工况数据,研究了基于过程工况数据的自适应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新方法。针对铅锌熔炼过程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一阶扰动的递归动态主元分析方法、基于潜空间变换的自适应建模方法、基于多模型切换的自适应在线监控方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故障二次分离方法和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故障辨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铅锌熔炼过程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铅锌熔炼过程机理反应复杂、工况频繁变化和多工作状态频繁切换的问题,将铅锌熔炼过程每个加料周期划分为三个子过程,包括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然后根据三个子过程工况变化的不同特点,采用静态主元分析方法建立正常工况下铅锌熔炼过程初始阶段静态监控模型,采用动态主元分析方法建立过渡阶段动态监控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潜空间变换的自适应建模方法提取稳定阶段正常工况变化的模型特征,建立稳定阶段自适应监控模型。(2)针对传统监控统计变量(如SPE)阈值计算不精确和在线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两个改进的监控统计量。首先深入分析传统监控统计量存在的问题,构造两个改进的监控统计量。然后比较各个监控统计量的故障敏感度,从理论上证明了改进的统计量具有更强的故障检测能力,同时在线计算方法简单、阈值确定更精确。(3)针对铅锌熔炼过程多工作状态运行和工况频繁变化引起的系统故障误报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递归主元分析和多模型切换方法的铅锌熔炼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策略。采用基于标准主元分析的在线监控方法对铅锌熔炼过程初始阶段工况实行在线监控。然后提出一种基于一阶扰动的动态递归主元分析方法实时跟踪过渡阶段工况的缓慢变化,实现过渡阶段工况自适应在线监控。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正常工况变化模型(工况漂移,工况扩大和工况突变模型)的多模型切换方法,实现稳定阶段工况自适应在线监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白适应在线监控策略能有效跟踪铅锌熔炼过程工况的正常变化,消除系统故障误报警并有效检测故障。(4)针对铅锌熔炼过程不同类型故障引起相同状态变量异常而导致系统故障误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铅锌熔炼过程故障二次分离方法。首先根据异常状态变量和故障类型的对应关系,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故障分离方法初步确定故障类型。然后根据异常状态变量与故障类型的特殊对应关系实现故障的二次分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分离故障,减少系统故障误诊断的发生。(5)针对铅锌熔炼过程故障辨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大似然估计和奇异值分解的故障辨识策略,实现故障发生程度的评价。首先从理论上将故障分为均值故障和方差故障两大类,然后采用多元正态分布均值和协方差假设检验方法判断故障类别(均值故障或方差故障)。最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辨识均值故障的大小,采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辨识方差故障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故障辨识策略能有效辨识均值故障和方差故障的大小。
蒋爱华[9](2011)在《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研究社会生产系统的资源综合利用状况、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并提出评判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评估是当前广义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首次提出并定义了泛的概念和泛分析方法,使生产系统的各类生产要素资源能够在统一尺度下进行加总和比较,获得系统的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结果,这在评价方法上是一个新的尝试,评价结果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利用各类资源、优化能耗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呈现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方法的模型和应用发展状况,指出了目前分析方法在系统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但同时强调分析方法在指导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2)揭示了包括地球环境在内的任何系统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与利用过程即是消耗过程的本质;发现了开放地球环境系统不断从宇宙获得(主要是太阳能)来维持着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的事实;基于地球环境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三角形关系图,并且阐述了三者两两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3)基于的稀缺性、可用性等经济学特性,论述了与使用价值的关系;首次提出了泛的概念,论述了商品的泛和价值、商品的和泛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计算资源泛量的原则,并建立了生产系统的各类要素资源即原材料和能源、资金、劳动力以及环境成本等的泛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4)基于泛概念、分析与经济学分析,首次提出了泛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的泛分析和评价模型,并定义了泛利用系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评价指标,为分析和评价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和环境资源等不同类别的要素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利用情况提供了一种新的综合性量化分析方法与评价体系。(5)对复杂的有色金属生产系统——SKS炼铅系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整个粗铅生产过程的损失分布规律,发现了同样物质流状态下冶金生产系统的收入远大于能量收入的规律,而且冶金炉的分析过程比能量分析更简便、更直观,提出在冶金生产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中应推广分析方法。(6)通过对SKS炼铅系统的泛分析,发现了冶金生产等资源消耗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很差,这类系统的节能措施应该主要以减少自然资源泛消耗为主,即将节能重点放在降低生产系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作为对比,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泛分析,发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很好,这类系统的节能改造措施应重点放在节约制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能源消耗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成本上,而不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运行过程中。
刘博[10](2010)在《基夫赛特炼铅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提出技术经济评价是对拟建项目技术上、经济上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其目的是为了给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银行贷款、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对于一个好项目而言,除具备技术上的先进性外,其经济合理性及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项目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对该调研公司外部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分析预测了金属铅在未来的需求量及价格,得出了未来几年铅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的结论。其次从产品内部环境分析来看,该调研公司生产的金属铅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原料供应的优势、产品质量的优势、产品成本的优势及销售优势。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对铅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是较为适合的,因此提出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即利用该调研公司的技术优势,引进哈萨克斯坦基夫赛特直接炼铅技术进行改造。通过对改造的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分析,运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方案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项目的各项指标都在可行范围内。最后得出结论:即在该调研公司现有条件下,有必要对现有铅生产装置进行扩能改造,以建立铅锌联合冶炼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鼓风炉前床冬季生产保温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鼓风炉前床冬季生产保温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炼钢生产优化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1 炼钢生产调度的特点及难点 |
1.2.2 炼钢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方向 |
1.2.3 生产调度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
1.2.4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
1.3 能源优化调配问题研究现状 |
1.3.1 能源产耗模型的研究 |
1.3.2 单一能源介质的优化模型的研究 |
1.3.3 多能源介质的优化模型的研究 |
1.3.4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2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炼钢流程仿真优化模型 |
2.1 建模方案 |
2.2 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优化模型 |
2.2.1 多智能体基本概念 |
2.2.2 智能体体系结构 |
2.2.3 智能体基本结构 |
2.2.4 智能体状态划分 |
2.2.5 物料智能体 |
2.2.6 设备管理智能体 |
2.2.7 设备智能体 |
2.2.8 天车管理智能体 |
2.2.9 天车智能体 |
2.2.10 智能体任务协调流程 |
2.3 本章总结 |
3 炼钢-连铸流程仿真优化模型实现及仿真分析 |
3.1 炼钢-连铸生产工艺流程及阶段 |
3.2 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
3.3 技术方案 |
3.3.1 仿真优化流程 |
3.3.2 多智能体模型实例化 |
3.3.3 作业时间波动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4.1 仿真优化分析 |
3.4.2 多场景下的生产调度 |
3.5 本章总结 |
4 高速工具钢炼钢流程仿真优化模型实现及仿真分析 |
4.1 高速工具钢生产工艺流程及阶段 |
4.2 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
4.3 技术方案 |
4.3.1 仿真优化流程 |
4.3.2 多智能体模型实例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案例描述 |
4.4.2 冶炼浇铸流程优化调整 |
4.4.3 电渣工序优化调整 |
4.4.4 设备故障调整 |
4.4.5 炉次优化调整 |
4.5 本章总结 |
5 能量流网络模型 |
5.1 能源系统分析 |
5.1.1 能源消耗分析 |
5.1.2 能源平衡分析 |
5.1.3 能源转换分析 |
5.1.4 能源系统特点总结 |
5.2 能量流网络模型 |
5.2.1 能量流网络结构描述 |
5.2.2 主工序能量流模型 |
5.2.3 分介质能量流网络模型 |
5.2.4 能量流网络集成模型 |
5.3 煤气能量流网络中主工序节点模型 |
5.3.1 煤气产耗波动特点 |
5.3.2 煤气主工序节点模型 |
5.3.3 模型验证 |
5.4 电力能量流网络中主工序节点模型 |
5.4.1 负荷波动特点 |
5.4.2 电力负荷主工序节点模型 |
5.4.3 模型验证 |
5.5 本章总结 |
6 基于能量流网络动态仿真的能源优化调配 |
6.1 基于调度规则的仿真优化模型 |
6.1.1 基于规则的整体调配流程 |
6.1.2 燃气调配计算逻辑 |
6.1.3 蒸汽调配计算逻辑 |
6.1.4 电力调配计算逻辑 |
6.2 基于优化算法的仿真优化模型 |
6.2.1 仿真优化调配流程 |
6.2.2 目标函数 |
6.2.3 约束条件 |
6.2.4 模型求解 |
6.3 能源仿真优化模型软件化 |
6.4 案例分析 |
6.4.1 案例说明 |
6.4.2 基于调度规则的能源仿真计算 |
6.4.3 基于优化算法的能源仿真分析 |
6.5 本章总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2)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生死煎熬 |
1 |
2 |
3 |
4 |
5 |
第二章山重水复 |
1 |
2 |
第三章柳暗花明 |
1 |
2 |
3 |
4 |
第四章撸起袖子加油干 |
1 |
2 |
3 |
4 |
后记不可或缺的补充 |
(3)低品位氧化锌矿资源化利用的工业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锌的性质 |
1.2 锌矿物资源 |
1.3 氧化锌矿的处理工艺及研究现状 |
1.3.1 选矿处理 |
1.3.2 湿法冶金处理 |
1.3.3 火法冶金处理 |
1.4 烟化炉技术 |
1.4.1 处理铅鼓风炉熔渣 |
1.4.2 处理锌浸出渣 |
1.4.3 处理锡富渣 |
1.4.4 处理低品位锡矿 |
1.4.5 处理低品位锑矿 |
1.5 对次级氧化锌的处理工艺 |
1.5.1 生产电锌 |
1.5.2 生产添加剂 |
1.5.3 制备活性氧化锌 |
1.5.4 制备高级氧化锌 |
1.5.5 制备饲料级氧化锌 |
1.6 氧化锌的用途 |
1.7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7.1 课题背景 |
1.7.2 研究内容 |
2.低品位氧化锌矿分析 |
2.1 氧化锌矿的来源 |
2.2 氧化锌矿的理化分析 |
2.2.1 试验样品 |
2.2.2 物相分析 |
2.2.3 矿石比热容的测定 |
2.3 小结 |
3.烟化处理氧化锌矿的工业计算 |
3.1 烟化原理 |
3.2 氧化锌矿烟化提锌的工艺流程 |
3.3 烟化炉渣型的选择 |
3.3.1 渣型的基本要求 |
3.3.2 渣型的确定 |
3.4 物料配比计算 |
3.5 烟化炉吹炼氧化矿的物料衡算 |
3.5.1 计算基础资料和设定条件 |
3.5.2 炉料与燃料计算 |
3.5.3 吹炼产物计算 |
3.5.4 弃渣的数量及成分计算 |
3.5.5 鼓入空气量与产出烟气量的计算 |
3.6 烟化炉吹炼氧化矿的热量衡算 |
3.7 小结 |
4.烟化炉的优化设计改造 |
4.1 改造前烟化炉现状 |
4.1.1 炉床 |
4.1.2 冷却水套 |
4.1.3 粉煤风嘴 |
4.1.4 炉膛温度测量 |
4.1.5 加料系统 |
4.1.6 水冷水套循环冷却系统 |
4.1.7 收尘系统 |
4.2 烟化炉改造设计 |
4.2.1 炉体结构设计 |
4.2.2 冷却水套设计 |
4.2.3 粉煤风嘴设计 |
4.2.4 炉膛温度测量改进 |
4.2.5 加料系统设计 |
4.2.6 水冷水套循环冷却系统设计 |
4.2.7 收尘系统的设计 |
4.3 小结 |
5.烟化炉的技术操作条件与技术经济指标 |
5.1 烟化炉操作及技术条件 |
5.1.1 烟化炉操作 |
5.1.2 烟化炉技术操作条件 |
5.2 工业生产结果与分析 |
5.2.1 烟化炉吹炼及弃渣情况 |
5.2.2 全冷料生产工况研究 |
5.3 烟化炉改进后的效果 |
5.4 烟化炉技术经济分析 |
5.4.1 锌的挥发率 |
5.4.2 铅的挥发率 |
5.4.3 炉床能力 |
5.4.4 煤耗 |
5.4.5 氧化矿石 |
5.4.6 熔剂率 |
5.4.7 电耗 |
5.4.8 人工、设备折旧成本及备品消耗 |
5.4.9 总成本 |
5.4.10 经济效益分析 |
5.5 小结 |
6.烟化炉生产的环境保护 |
6.1 废水 |
6.2 废气 |
6.3 废渣 |
6.4 小结 |
7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CH公司项目试生产准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试生产准备相关理论慨述 |
2.1 相关慨念界定 |
2.1.1 试生产准备的定义 |
2.1.2 试生产准备的任务及重要性 |
2.1.3 试生产准备的要素 |
2.1.4 项目产品使用(运行)增值 |
2.1.5 试生产非预期风险 |
2.2 相关理论慨述 |
2.2.1 企业组织理论 |
2.2.2 项目管理理论 |
2.2.3 生产运作管理理论 |
2.3 试生产准备与项目管理及生产运作管理的关系 |
3 CH公司项目传统试生产准备问题分析研究 |
3.1 企业慨况 |
3.2 传统试生产准备职能设计制约项目使用增值 |
3.2.1 可研及设计前期阶段制约因素分析 |
3.2.2 设计及施工建设阶段制约因素分析 |
3.2.3 试生产准备至正常生产阶段制约因素分析 |
3.2.4 传统试生产准备职能设计制约项目使用增值的弊端 |
3.3 传统试生产准备模式不利于项目使用增值 |
3.3.1 可研阶段及前期设计阶段试生产准备模式不利因素分析 |
3.3.2 设计及施工建设阶段试生产准备模式不利因素分析 |
3.3.3 试生产阶段试生产准备不利因素分析 |
3.3.4 传统试生产准备模式不利于项目使用增值的弊端 |
3.4 轻视试生产准备积累了试生产风险 |
3.5 传统试生产准备缺失系统性策略放大了试生产风险 |
3.6 试生产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4 CH公司项目试生产准备创新研究 |
4.1 研究策略 |
4.2 试生产准备问题解决研究 |
4.2.1 系统性原则实践有利于把握试生产准备的规律 |
4.2.2 柔性组织建设是项目产品使用增值的组织保证 |
4.2.3 研究实践试生产运作设计有利于促进项目使用增值 |
4.2.4 谨慎性原则实践有利于控制试生产风险 |
4.3 项目使用增值试生产准备模式 |
4.4 项目试生产准备柔性组织模式 |
4.5 项目试生产运作及管理设计 |
4.6 提升项目试生产风险控制水平 |
5 CH公司项目试生产准备方案设计及实施 |
5.1 总体设计思路 |
5.2 可研阶段试生产准备 |
5.2.1 建立试生产准备的柔性组织 |
5.2.2 可研阶段的试生产准备 |
5.2.3 可研阶段应对的非预期风险 |
5.3 设计及施工阶段试生产准备 |
5.3.1 建立试生产准备的柔性组织 |
5.3.2 设计及施工阶段的试生产准备 |
5.3.3 设计及施工阶段应对的非预期风险 |
5.4 试生产阶段试生产准备 |
5.4.1 建立适应试生产的组织 |
5.4.2 管理准备提升设计 |
5.4.3 基于试生产的运作准备提升设计 |
5.4.4 物资需求运作准备设计 |
5.4.5 生产产品营销运作准备设计 |
5.5 试生产专项准备 |
5.5.1 外部条件准备 |
5.5.2 总体试生产方案编制 |
5.5.3 技术准备 |
5.5.4 试生产总体程序设计 |
5.5.5 其他准备 |
5.6 试生产阶段应对的非预期风险 |
5.6.1 试生产非预期风险控制机制 |
5.6.2 试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及实施 |
5.6.3 试生产环保风险控制及实施 |
5.6.4 试生产问题处置降低风险的实施 |
6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低品位废杂铜顶吹转炉熔炼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项目简介 |
1.1.1 本项目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
1.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1.3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及项目的创新点 |
1.2.1 主要成果和专利 |
1.2.2 采用“短流程”顶吹富氧熔炼及吹炼技术 |
1.2.3 创新顶吹转炉装备,自动化程度较高 |
1.2.4 以天然气作燃料清洁生产,并进行了余热利用及烟气处理 |
1.2.5 技术成熟度及推广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产工艺及技术原理 |
2.1 低品位废杂铜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 |
2.1.1 低品位废杂铜原材料 |
2.1.2 精炼渣 |
2.1.3 辅助材料生铁 |
2.1.4 辅助材料二氧化硅 |
2.1.5 辅助材料石灰石 |
2.1.6 压缩空气 |
2.1.7 氧气 |
2.1.8 天然气 |
2.2 顶吹转炉工艺流程图 |
2.3 顶吹转炉冶炼技术原理 |
2.4 顶吹转炉装备 |
2.5 检测分析方法及原辅材料来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铜原料配比以及气体关系 |
3.1 低品位废杂铜原料配比 |
3.2 试生产时期的顶吹转炉作业生产情况 |
3.3 不同低品位废杂铜原料配比下的效果对比 |
3.3.1 入炉原料不加入精炼渣或加入5-10吨精炼渣 |
3.3.2 加入15吨精炼渣 |
3.3.3 加入20吨精炼渣 |
3.3.4 加入25吨精炼渣 |
3.3.5 加入30吨精炼渣 |
3.3.6 加入的物料全为精炼渣 |
3.4 气体流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余热回收及烟气高效净化 |
4.1 余热及烟气处理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顶吹转炉的炉寿 |
5.1 耐火材料质量 |
5.1.1 江苏诺明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耐火材料在本项目使用情况 |
5.1.2 中钢耐火材料在本项目顶吹转炉使用情况 |
5.1.3 辽宁青花及大连奥镁的使用情况 |
5.1.4 耐火材料质量总结 |
5.2 顶吹转炉炉寿 |
5.2.1 原因分析 |
5.2.2 精炼渣硅铁比的控制 |
5.2.3 提高炉寿攻关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顶吹转炉技术改造 |
6.1 顶吹转炉熔融精炼渣投料改造方案 |
6.2 熔融精炼渣投料对设备与人身安全隐患的预测 |
6.3 熔融精炼渣投料对生产操作造成影响的预测 |
6.4 熔融精炼渣投料的其他影响因素预测 |
6.5 熔融精炼渣投料的实施 |
6.6 生产现场作业 |
6.7 顶吹转炉熔融精炼渣投料初步效果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顶吹转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7.1 粗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杂质 |
7.2 弃渣各元素的走向分布 |
7.3 烟灰各元素的走向分布 |
7.4 顶吹转炉作业周期 |
7.5 粗铜的加工成本剖析 |
7.5.1 顶吹转炉的月生产报表 |
7.5.2 顶吹转炉的粗铜成本计算 |
7.5.3 顶吹转炉的粗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与国内外其他废杂铜冶炼工艺对比 |
8.1 鼓风炉熔炼 |
8.2 反射炉熔炼 |
8.3 阳极炉熔炼 |
8.4 澳斯麦特炉熔炼 |
8.5 卡尔多炉熔炼 |
8.6 顶吹转炉熔炼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的专利 |
附录B 顶吹转炉设备外形图 |
(6)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资源价值流方法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资源价值流的理论框架 |
2.1 资源价值流的理论基础 |
2.1.1 工业生态学 |
2.1.2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
2.1.3 冶金流程工程学 |
2.1.4 环境会计学 |
2.2 资源价值流分析的概念界定及方法体系 |
2.2.1 概念界定 |
2.2.2 方法体系 |
2.3 资源价值流的循环管理模式 |
第3章 铅锌冶炼业的价值流核算 |
3.1 铅锌冶炼业的物质流与价值流分析 |
3.1.1 铅锌冶炼业的工艺流程 |
3.1.2 铅锌冶炼业的物质流模型 |
3.1.3 铅锌冶炼业的价值流模型 |
3.2 铅锌冶炼业的资源流成本核算 |
3.2.1 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 |
3.2.2 外部环境损害货币化评估方法 |
3.2.3 经济与环境的二维核算 |
第4章 传统工艺的资源价值流分析 |
4.1 SKS企业传统工艺基本情况介绍 |
4.2 传统工艺的物质流与价值流模型分析 |
4.2.1 传统工艺的工艺流程 |
4.2.2 传统工艺的物质流模型 |
4.2.3 传统工艺的价值流模型 |
4.3 传统工艺的资源价值流核算 |
4.3.1 传统工艺的内部资源流成本核算 |
4.3.2 传统工艺的外部损害成本核算 |
4.3.3 传统工艺的经济与环境的二维核算 |
第5章 改造中的资源价值流分析 |
5.1 铅锌冶炼业实践循环经济的要求与路线流程 |
5.1.1 铅锌冶炼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目标要求 |
5.1.2 铅锌冶炼业实践循环经济的路线流程 |
5.2 项目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5.2.1 技术可行性评价 |
5.2.2 经济可行性评价 |
5.3 资源价值流路线优化前后对比 |
5.3.1 改造前后的物质流对比 |
5.3.2 改造前后的价值流对比 |
第6章 铅锌冶炼业领先工艺中的资源价值流分析 |
6.1 SKS企业领先工艺基本情况介绍 |
6.2 领先工艺的物质流与价值流模型分析 |
6.2.1 领先工艺的工艺流程 |
6.2.2 领先工艺的物质流模型 |
6.2.3 领先工艺的价值流模型 |
6.3 领先工艺的资源价值流核算 |
6.3.1 领先工艺的内部资源流成本核算 |
6.3.2 领先工艺的外部损害成本核算 |
6.3.3 领先工艺的经济与环境的二维核算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工作 |
(7)水口山八厂氧气底吹炼铅系统关键设备运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氧气底吹炼铅法及其关键设备 |
1.1 氧气底吹炼铅法 |
1.2 氧气底吹炼铅法的关键设备 |
2 设备运行及改进 |
2.1 氧气底吹熔炼系统 |
2.1.1 氧气底吹炉 |
2.1.2 铸渣机 |
2.1.3 圆盘制粒机 |
2.1.4 余热锅炉 |
2.2 鼓风炉还原系统 |
2.3 烟化炉吹炼系统 |
2.3.1 烟化炉-余热锅炉一体化装置 |
2.3.2 离心鼓风机 |
2.4 制酸系统 |
2.4.1 二氧化硫风机 |
2.4.2 干吸塔 |
2.5 制氧系统 |
2.5.1 分馏塔 |
2.5.2 空气冷却塔 |
3 待解决的问题 |
(8)基于数据的铅锌熔炼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杂工业过程故障诊断的主要方法及现状 |
1.2.1 基于模型的方法 |
1.2.2 基于信号处理方法 |
1.2.3 基于知识的方法 |
1.2.4 基于数据的方法 |
1.3 铅锌熔炼过程在线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铅锌熔炼过程工况及故障分析 |
2.1 铅锌熔炼工艺及特点 |
2.2 铅锌熔炼过程故障分析 |
2.3 铅锌熔炼过程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主元分析的铅锌熔炼过程离线建模 |
3.1 基于主元分析的铅锌熔炼过程离线建模框架 |
3.1.1 铅锌熔炼子过程划分 |
3.1.2 铅锌熔炼过程离线建模框架 |
3.2 基于静态主元分析方法的铅锌熔炼过程初始阶段建模 |
3.2.1 主元分析建模方法 |
3.2.2 铅锌熔炼过程初始阶段建模 |
3.3 基于动态主元分析方法的铅锌熔炼过程过渡阶段建模 |
3.4 基于潜空间变换方法的铅锌熔炼过程稳定阶段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递归主元分析与多模型切换的铅锌熔炼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 |
4.1 铅锌熔炼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框架 |
4.2 基于静态主元分析的初始阶段在线监控 |
4.2.1 传统统计变量 |
4.2.2 改进的统计变量 |
4.2.3 故障灵敏度分析 |
4.2.4 铅锌熔炼过程初始阶段在线监控策略 |
4.3 基于递归主元分析的过渡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 |
4.4 基于多模型切换的稳定阶段自适应在线监控 |
4.5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奇异值分解与极大似然估计的铅锌熔炼过程故障诊断 |
5.1 铅锌熔炼过程故障诊断框架 |
5.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铅锌熔炼过程故障二次分离 |
5.2.1 基于故障重构的故障分离方法 |
5.2.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故障分离方法 |
5.2.3 铅锌熔炼过程故障二次分离策略 |
5.3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铅锌熔炼过程故障辨识 |
5.3.1 多元正态分布参数的假设检验 |
5.3.1.1 多元正态分布均值假设检验 |
5.3.1.2 多元正态分布协方差假设检验 |
5.3.2 故障分类和判断 |
5.3.3 故障辨识 |
5.3.4 铅锌熔炼过程故障辨识策略 |
5.4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1.1 课题研究的社会经济背景 |
1.1.1 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
1.1.2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
1.1.3 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形势的矛盾 |
1.1.4 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 |
1.1.5 两型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式下的节能内涵 |
1.2 (?)分析及其应用的发展概况 |
1.2.1 (?)分析法及其特点 |
1.2.2 (?)分析法应用概况 |
1.3 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现状与建立综合量化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及其发展和应用 |
2.1 (?)及其特性 |
2.1.1 (?)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
2.1.2 (?)参数的特性 |
2.1.3 熵与能值 |
2.2 (?)量计算的基础研究和发展 |
2.2.1 (?)的基准环境和基准物质的研究 |
2.2.2 (?)量计算的基本模型 |
2.2.3 (?)的普遍表达式 |
2.3 (?)分析法的研究与发展 |
2.3.1 (?)分析法的特点 |
2.3.2 (?)分析方法的分支和发展 |
2.4 (?)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 |
2.4.1 (?)分析方法用于发电系统及设备的分析 |
2.4.2 (?)分析方法在冶金生产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
2.4.3 (?)分析方法在制冷空调系统分析和优化中的应用 |
2.4.4 (?)分析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球环境经济系统的(?)流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
3.1 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 |
3.1.1 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功能作用 |
3.1.2 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资源流动关系 |
3.1.3 地球环境经济系统的(?)流分析 |
3.2 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
3.2.1 封闭系统的传统经济学发展模式 |
3.2.2 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经济学模式 |
3.3 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决策分析 |
3.3.1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与研究内容 |
3.3.2 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念的经济学分析与商品泛(?)的定义和计算模型 |
4.1 社会经济系统资源要素流动 |
4.2 工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利用和消耗机理 |
4.2.1 工业生产系统的物质流与平衡方程 |
4.2.2 工业生产系统的能量流及平衡方程 |
4.2.3 工业生产系统的(?)流及平衡方程 |
4.2.4 (?)流反映的自然资源被消耗的本质与节能机理 |
4.3 (?)概念的经济学分析与商品泛(?)的定义 |
4.3.1 商品使用价值与(?)的内在联系 |
4.3.2 商品的价值与泛(?)概念的定义 |
4.4 商品泛(?)量确定的原则和计算模型 |
4.4.1 商品泛(?)确定的原则和前提条件 |
4.4.2 商品泛(?)的计算模型 |
4.5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的泛(?)计算 |
4.5.1 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分析 |
4.5.2 环境成本的泛(?)及其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泛(?)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5.1 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模型 |
5.1.1 系统(?)分析的三箱模型 |
5.1.2 复杂系统的(?)分析模型 |
5.1.3 (?)分析的节能评价指标 |
5.2 (?)经济学分析方法及模型 |
5.2.1 (?)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产生 |
5.2.2 (?)经济学分析中的资源流动量化模型 |
5.2.3 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模型 |
5.2.4 (?)经济学节能评价模型 |
5.3 泛(?)分析方法的提出 |
5.3.1 (?)经济学分析存在的问题 |
5.3.2 泛(?)分析方法的提出 |
5.3.3 系统的泛(?)流模型 |
5.3.4 泛拥分析方法的时空扩展解析 |
5.4 复杂系统的泛(?)分析模型与评价指标 |
5.4.1 系统的泛(?)分析模型 |
5.4.2 基于泛(?)分析的节能评价指标 |
5.4.3 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指数 |
5.5 泛(?)分析与(?)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的关系 |
5.5.1 泛(?)利用系数与普通(?)效率的关系 |
5.5.2 泛(?)利用系数与(?)成本增长系数的关系 |
5.5.3 (?)经济系数的泛(?)解释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泛(?)析方法的应用 |
6.1 泛(?)分析和评价的应用范围 |
6.2 泛(?)分析在典型冶金生产系统—SKS炼铅系统中的应用 |
6.2.1 SKS炼铅技术和工艺概况 |
6.2.2 SKS炼铅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
6.2.3 SKS炼铅系统的(?)分析 |
6.2.4 SKS炼铅系统的泛(?)分析与评价 |
6.3 泛(?)分析在典型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
6.3.1 太阳能及其利用概况 |
6.3.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与发展概况 |
6.3.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流与泛(?)流 |
6.3.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业绩 |
(10)基夫赛特炼铅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铅金属产品的产业政策 |
1.1.2 铅金属产品的发展现状 |
1.1.3 铅金属的相关生产环境要素 |
1.1.4 调研公司概况 |
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 本论文的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和原则 |
2.1.1 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
2.1.2 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 |
2.2 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
2.2.1 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
2.2.2 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 |
2.3 技术经济指标及其分类 |
2.4 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
2.4.1 项目的投资估算 |
2.4.2 项目财务基础数据估算 |
2.4.3 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
2.5 文献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铅的生产与消费现状及市场预测 |
3.1 金属铅的生产和用途 |
3.2 世界金属铅的生产与消费现状 |
3.2.1 世界金属铅生产情况 |
3.2.2 世界金属铅消费情况 |
3.2.3 世界金属铅贸易情况 |
3.3 国内生产与消费现状 |
3.3.1 国内金属铅生产情况 |
3.3.2 国内金属铅消费情况 |
3.3.3 国内金属铅贸易情况 |
3.4 未来全球金属铅市场展望 |
3.4.1 中国国内金属铅市场分析 |
3.4.2 中国金属铅进出口情况 |
3.4.3 西方消费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夫赛特炼铅项目技术分析 |
4.1 现代铅冶炼方法概述 |
4.1.1 直接炼铅技术比较 |
4.1.2 基夫赛特炼铅技术特点 |
4.1.3 基夫赛特炼铅基本流程 |
4.2 项目的原料组成及其特性 |
4.3 项目的产品结构及其特性 |
4.4 项目技术方案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4.1 项目技术方案 |
4.4.2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4.3 项目的主要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夫赛特炼铅项目经济分析 |
5.1 实施细则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投资范围及内容 |
5.1.3 编制依据 |
5.2 投资概算 |
5.2.1 投资构成 |
5.2.2 流动资金估算 |
5.2.3 项目总投资 |
5.2.4 资金筹措 |
5.3 财务评价 |
5.3.1 计算原则与依据 |
5.3.2 成本费用计算 |
5.3.3 财务分析 |
5.3.4 不确定分析 |
5.3.5 综合技术经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总投资估算表 |
附录2 综合投资估算表 |
附录3 总成本费用计算表 |
附录4 损益计算表 |
附录5 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 |
附录6 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
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鼓风炉前床冬季生产保温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D]. 梁青艳.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2]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J]. 周建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11)
- [3]低品位氧化锌矿资源化利用的工业生产研究[D]. 陈志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4]CH公司项目试生产准备研究[D]. 保自坤. 云南大学, 2014(09)
- [5]低品位废杂铜顶吹转炉熔炼的生产实践[D]. 欧福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6)
- [6]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D]. 赵允良. 中南大学, 2012(06)
- [7]水口山八厂氧气底吹炼铅系统关键设备运行总结[J]. 陈寒秋. 中国有色冶金, 2011(04)
- [8]基于数据的铅锌熔炼过程自适应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D]. 邓鹏程. 中南大学, 2011(12)
- [9]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蒋爱华. 中南大学, 2011(12)
- [10]基夫赛特炼铅项目技术经济分析[D]. 刘博. 中南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