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实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武胜[1](2021)在《“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逐渐模糊,学校的双向开放成为了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校外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传统学校对社会资源需求逐渐从以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发展为对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双重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佛山市M初级中学与广州G教育科技企业所进行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校企协同教学(S-C协同模式)案例,即校企(School-Company)双方通过达成合作教学协议,共同组织学生完成特定教学计划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对该案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在中小学领域针对语文学科校企协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并探索改进策略。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协同教学”、“校企协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继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校企双方语文教师以及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校企协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校企协同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从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考核评价体提出改进初中语文“S-C协同模式”教学策略。经过研究,”S-C协同模式“在佛山市M中学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对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校企协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课堂外对学习的需求,将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语文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取得高分段的学生数量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校企协同模式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缺少有效校企沟通机制,双方教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校内教师缺少时间参与协同教学;线上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明显。校企协同模式造成师生角色困扰。学生缺乏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协同学习效果难以把控。基于以上问题,提出针对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学科应用策略:(1)成立校企协同研究小组、创新小组以校企协同机制的力量强化校企双方教研水平;(2)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3)校企双方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4)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课堂,激发学生潜能;(5)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提升线下教学服务能力;(6)改进在线课堂作业形式及评价方式;(7)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课后监督,形成家校企三方合力。(8)对大班直播课堂进行有效拆分,实施分层教学;(9)减少功利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
陈佳冰[2](2021)在《“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之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选文系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两版教材的异同,分析部编版教材的变化与创新,以期为一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帮助。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等。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对人教版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选文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中异同。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从而得出教材在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别。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语文课程的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现在:坚持立德树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及更注重时代性。第三部分是通过教材的编排组合和内容方面比较两版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差异,前者主要包括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单元组合方式,后者主要包括选文的课型、时代、国别、体裁等方面,由量化统计分析两版教材选文系统的差异。第四部分是基于前三部分的分析基础上得出思考与启示,主要包括部编版教材对人教版的继承以及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体创新特色。第五部分分别从老师角度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对部编版教材选文系统的使用建议,以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更好地挖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价值。
贺倩[3](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延安市实验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具备语文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培养方面作用显着。本论文将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开扩视野的重要时期,所以本研究以中学生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生和部分语文教师,本论文的问卷依据综合性学习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展开调查。另外,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内容首先阐述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主要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研究现状两方面。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阐述,研究意义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第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进行梳理总结,并阐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各位学者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论述,并从中提炼出本论文所认同的概念,以此为基础展开后续论文的阐述。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研究,主要分为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结构,主题归纳以及活动方式三方面内容的研究。语文教材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基础,因此教材研究是本论文展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三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延安市实验中学调查问卷分析,首先对调查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其中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以及调查结果;其次是通过在问卷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能够根据现存的一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系列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层面的问题。问卷调查主要是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三个维度对目前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第四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现存问题主要有:在综合性学习认识方面教师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方面教师略显片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整个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第五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依据上一章内容所总结的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来提出一些较为实际可行的语文教学策略。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从教师的认知,教学的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评价机制这几个层面来提供一些教学建议或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王佳旗[4](2021)在《“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以TCL三位优化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基架的不断构建,云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云教育”背景在蔓延。同时,对各科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云教育”的扶持引导,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导向,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研究“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与趋势。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由于云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探求“云教育”背景下新的行之有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本文旨在研究“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通过文献归纳发现现有“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对教学模式的探讨不够充分,缺乏教与学的整合系统性,同时存在作文教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作文素材资源不丰富等问题,所以笔者从作文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出发,提出基于“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方式(Teaching way)、作文素材资源(Composition assets)、学习方式(Learning method)(简称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希冀补充完善云教育平台上初中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在云端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首先,论文阐释了“云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具体内涵,即云技术与教学内容、资源、结构、环境、手段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满足系统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为师生提供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研究“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具有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信息化水平、建构学生课外作文学习体系、整合利用初中作文教学资源等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明确了多元智能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本研究认为该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以生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多向交流互动性原则。同时,从作文教学的本质、环境以及理论角度,提出“云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TCL三位优化的保障机制。最后,本研究认为,“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有三大流程,分别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跟踪评价与督导阶段,其中跟踪评价与督导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对所构建的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教学实践,以此作为提出的新模式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反思。同时,从四个方面提出该模式应用的评价要点,即重视参与度与发表有意义言论的双重性、关注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重视作文过程与作文结果的等同性、强调思维引导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其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研究有强大的生命力,抓住评价要点对模式采取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具有的价值。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王思维[6](2021)在《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说阅读教学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然而,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呈现出较多问题,如小说学习套路化等。因此,小说应该如何教成为中小学关注的热门问题。本研究立足当下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试图将由国外引入的项目式学习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去。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与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得益彰。目前来看,虽然项目式学习与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融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二者的融合应用必是可行之举。本论文历经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教学实践等过程,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目前,师生双方皆对项目式学习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对项目式学习认识不彻底、理解不到位等问题。第三部分,探索出项目式学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流程,并开展了小说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获得较为显着的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意识。第四部分,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四大改进策略。一是要树立正确的项目式学习观,二是强化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管理,三是制定系统有效的评价标准,四是寻求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在笔者实践的项目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从项目启动、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合作与形成成果、评价总结等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普遍对小说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虽然教学中遇到不少难题,仍存在些许不足,但学生自信的课堂表现、丰硕的项目成果给予笔者莫大的鼓励。本文作为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期改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普遍问题,为更有效的推进项目式学习与小说阅读教学的融合提供参考。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韩淑华[8](2020)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文中提出近年来,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兴未艾,就语文校本课程而言,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逐步进入其开发视野。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岁月的积淀,历久弥新。莱芜,古称嬴牟之地,位于鲁中腹地,犹如齐鲁大地上一颗跳动的心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无数次金戈铁马、炮火纷飞的战争故事,古有长勺之战,近有莱芜战役。莱芜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既有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共性,又不乏地方文化的个性,时至今日,红色文化已经成为莱芜区不可多得的文化和教育名片。学校教育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红色文化纳入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能够引起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足够重视,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促进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紧跟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立足莱芜地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力图在借鉴前人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促进当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和特色化。笔者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意义、开发设想、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红色文化的备受重视以及语文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三个角度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其次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和莱芜区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撰写论文所使用的文献研究、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四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述。首先对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山东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莱芜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不足以及红色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缺位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本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再次,结合当地政策、资源、学生兴趣等内容阐述了该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最后,从课程价值、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文化传承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价值意义。第三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想。主要包括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建议四部分。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校本课程理念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其次,从课程名称、类型、开课对象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置;再次,本着地域性、典型性、语文性、综合性、适切性和趣味性六大原则,对莱芜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并将其划分为五大单元;最后是对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议,主要从结构设置和组织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首先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方法两个角度介绍了课程的实施策略,继而出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其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建议,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实施、成果三阶段介绍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案。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整个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概述,表达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反思了课程开发中的不足,进而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完善以及莱芜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愿景。
徐建芳[9](2020)在《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课是在新时代下产生的,它以时间短、内容少、针对性强等特点,赢得了不少学习者的青睐;同时,它的传播性强、重复性高等特点,也吸引了一大批教育者的眼球。古代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专门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而展开的微课,就为初中古代诗词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改善空间。本文从分析古代诗词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分析初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当前古代诗词微课选题内容现状,得出相应的思考和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尝试研究,以期探索出优化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的策略。本文绪论部分首先分析当前微课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接着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微课研究现状,包括微课与古代诗词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最后总结微课和古代诗词教学的概念和特点。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分析研究初中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内容特点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分析部分主要从课标要求分析和教材内容分析两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选择部分主要从选择依据和教学重难点两个角度进行;初中古代诗词教学内容主要有范围广泛、重点突出、指向明确等特点。第二章是对当前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现状调研。分为线上和线下分析,其中线上分析以中国微课网为对象,线下主要面向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访谈。通过调查找出当前初中古代诗词微课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是主要研究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流程与架构。在明确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四个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分析、设计、组织、评价等主要流程的具体要求,从而提出基于单篇古代诗词和基于古代诗词知识的两种内容架构方式。第四章的内容是分析初中古代诗词教学中微课内容开发的策略。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显着问题以及对流程和架构的考虑,分别从内容定位、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开发过程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古月[10](2020)在《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市校本资源的开发也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淇河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多种资源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基于文献研究,立足于师生兴趣,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开发的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其丰富的课程内容、多样的课程形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由此可见,将淇河文化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具有巨大现实意义。通过对鹤壁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些校本课程能够兼顾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但部分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并未形成体系,教师参与程度不高,并且大多课程只单单具备校本课程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未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赢,从而导致学生收获甚微。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教师的科研能力、校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校本课程,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进行论述。首先,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传承地方文化三个维度分析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接着,从政策支持、课标导向和师生兴趣等方面来论述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其次,基于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对淇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细化为淇河名人、淇河民俗、淇河景观和淇河文学四大类,并对已利用的淇河资源进行分析,总结现有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不足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再次,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将淇河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并根据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反思对课程进行进一步调整。最后,笔者对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实践与完善。
二、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实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K12 在线教辅的蓬勃发展 |
1.1.2 校外K12 在线教育的局限 |
1.1.3 S-C协同模式的萌芽 |
1.1.4 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校企协同研究综述 |
2.1 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校企协同研究 |
2.1.2 国内校企协同研究 |
2.2 研究述评 |
3.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协同教学 |
3.1.2 S-C协同模式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2.1 协同理论 |
3.2.2 教育传播理论 |
3.2.3 建构主义理论 |
4.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 |
4.1 校企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S-C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4.1.4 对校内语文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
4.1.5 对在线语文教师访谈过程及分析 |
4.1.6 对校企协同授课班级的线下助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
4.2 学生角度下S-C语文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
4.2.1 调查说明 |
4.2.2 问卷分析 |
4.3 学生调查结果 |
4.3.1 学生缺乏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 |
4.3.2 学习习惯有失偏颇,对待课后学习态度不认真 |
4.3.3 线下合作学习质量难以把控 |
4.3.4 教学模式改变,造成师生角色困扰 |
4.4 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总结 |
4.4.1 制度层面存在问题 |
4.4.2 文化层面存在问题 |
4.4.3 教师层面存在问题 |
4.4.4 学生层面存在问题 |
5.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
5.1 建立协同教学机制,达成有效教学沟通 |
5.2 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
5.3 明确教学目标,合力发挥协同模式教学效果 |
5.4 校内语文教师转换角色身份,深度融入协同教学 |
5.5 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
5.6 在线教师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 |
5.7 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 |
6.研究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校内语文教师) |
附录2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在线语文教师) |
附录3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助教) |
附录4 初中语文校企协同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综述 |
(一)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二)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五、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论 |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七、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二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三节 两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异同 |
第二章 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排组合的差异 |
第二节 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内容方面的差异 |
第三章 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思考与启示 |
第一节 部编版对人教版的继承 |
第二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体创新特色 |
第四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学习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延安市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阐述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教、学、做合一理论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研究 |
(一)编排结构 |
(二)主题归纳 |
(三)活动方式 |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结果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2.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
(一)教师认识存在不足 |
(二)教师指导略显片面 |
(三)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充沛 |
(四)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五、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探析 |
(一)教师认识层面 |
1.强化学科素养,成立专项小组 |
2.树立正确观念,重视活动实践 |
3.重视专业培训,激发学生兴趣 |
(二)活动指导方面 |
1.活动适时指导,提高教学实效 |
2.丰富指导形式,结合教学指导 |
(三)课程资源层面 |
1.拓展生活资源 |
2.开发教学资源 |
(四)评价机制层面 |
1.评价主体多元化 |
2.评价方式多样化 |
3.评价时机全程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以TCL三位优化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语文学科作文教学特点与发展需要 |
2.2011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导向 |
3.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云教育”的扶持引导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云教育”的研究 |
2.基于“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 |
3.已有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积极影响 |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 |
1.“云教育”的基本认识 |
2.“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内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系统科学理论 |
3.“经验之塔”理论 |
(三)“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的积极影响 |
1.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
2.有利于建构学生课外作文学习的服务体系 |
3.为初中作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
4.云端平台提供 TCL 优化教学实践的资源 |
二、基于“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原则及保障机制 |
(一)“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1.“以生为本”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多向交流互动性原则 |
(二)“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TCL三位优化的保障机制 |
1.正确理解“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本质 |
2.注重夯实技术基础、提升文化环境 |
3.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云端深度研究 |
三、“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 |
(一)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分析 |
1.传统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
2.“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
(二)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流程 |
1.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
2.课堂教学阶段 |
3.跟踪评价与督导阶段 |
(三)“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1.确定试点对象 |
2.模式的应用 |
3.教学案例总结与反思 |
(四)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应用评价 |
1.重视参与度与发表有意义言论的双重性 |
2.关注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
3.重视作文过程与作文结果的等同性 |
4.强调思维引导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项目式学习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弥补传统小说阅读教学的短板 |
二、推动小说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
第五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
二、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
三、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第一章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发现学习理论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
一、概念界定 |
二、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
一、问题 |
二、学生 |
三、教师 |
第四节 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流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开展阶段 |
三、评价阶段 |
第二章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三、调查样本的选取 |
四、调查过程的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节 问题归纳及分析 |
一、对项目式学习期望高、实践少 |
二、对项目式学习理解不彻底 |
三、项目式学习开展效果欠佳 |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具体操作流程建构 |
一、准备阶段 |
二、开展阶段 |
三、总结阶段 |
第二节 实践案例及分析 |
一、项目简介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成果 |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
第四章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
第一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不足 |
一、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不到位 |
二、项目式学习课程耗时较长 |
三、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多 |
四、学生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不强 |
第二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应用中的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项目式学习观 |
二、强化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管理 |
三、制定系统有效的评价标准 |
四、寻求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二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三 项目式学习成果作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
(一)相关概念厘定 |
1.红色文化 |
2.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1.山东省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 |
2.莱芜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不足 |
3.红色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缺位 |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1.政策支持 |
2.资源优势 |
3.学生兴趣 |
(四)“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意义 |
1.丰富课程内容,彰显学校特色 |
2.强化“生本”理念,提高语文素养 |
3.关注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
4.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设想 |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理念与目标 |
1.课程理念 |
2.课程目标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设置 |
1.课程名称与类型 |
2.开课对象 |
3.课时安排 |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内容 |
1.课程内容的筛选原则 |
2.课程内容的选择 |
(四)“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建议 |
1.结构设置 |
2.组织系统 |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 |
1.实施要求 |
2.实施方法 |
3.教学案例举隅 |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
1.评价建议 |
2.评价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微课 |
(二)古代诗词教学内容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古代诗词教学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有关内容分析 |
一、语文课标有关内容解读 |
二、语文教材编选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古代诗词教学内容选择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 |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
第三节 初中古代诗词教学内容特点 |
一、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
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
三、教学内容指向明确 |
第二章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现状调研 |
第一节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调查 |
一、线上分析—基于中国微课网的内容分析 |
二、线下分析—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 |
第二节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内容定位泛化 |
二、内容选择异化 |
三、内容组织碎片化 |
第三节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存在的问题归因 |
一、脱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未正确处理语文教材内容 |
三、模糊理解微课特点和类型 |
四、忽略学生和教学实际需求 |
第三章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流程与架构 |
第一节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要求 |
一、内容要有目的性 |
二、内容要有实用性 |
三、内容要有典型性 |
四、内容要有明确性 |
第二节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流程 |
一、内容开发的分析阶段 |
二、内容开发的设计阶段 |
三、内容开发的组织阶段 |
四、内容开发的评价阶段 |
第三节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架构 |
一、基于单篇古代诗词的内容架构 |
二、基于古代诗词知识的内容架构 |
第四章 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的策略 |
第一节 抓住内容特点,明确内容定位的依据 |
一、着眼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把握部编教材的课型 |
三、立足中华文化的传承 |
第二节 重视知识体系,确保合理的内容选择 |
一、选择教学重难点知识 |
二、选择课外延伸知识 |
三、选择古代诗词专题知识 |
第三节 理清微课类型,促进有序的内容组织 |
一、组织情境化的传道型微课内容 |
二、合理取舍授业型微课的内容 |
三、具体化解惑型微课的内容 |
第四节 完善开发过程,实现高效的内容开发 |
一、加强系统的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分析 |
二、重视古代诗词微课内容开发团队的组建 |
三、完善古代诗词微课内容开发的评价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 |
一、淇河文化 |
二、校本课程开发 |
第二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一、丰富教学内容,充实语文课堂 |
二、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
三、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第三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 |
一、课标导向 |
二、政策支持 |
三、师生兴趣 |
第二章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内容 |
第一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一、特色性原则 |
二、互补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适应性原则 |
五、实践性原则 |
第二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
一、淇河名人 |
二、淇河民俗 |
三、淇河景观 |
四、淇河文学 |
第三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利用现状分析 |
一、开发利用现状 |
二、利用效果分析 |
第三章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
第一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法 |
一、实地考察法 |
二、合作探究法 |
三、讲授教学法 |
第二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设计 |
一、课程的设置构想 |
二、课程的案例举隅 |
三、课程的实施评价 |
第三节 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反思 |
一、课程实施的不足 |
二、课程实施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问卷调查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录C 优秀校本课程 |
致谢 |
四、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实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D]. 黄武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人教版”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D]. 陈佳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延安市实验中学为例[D]. 贺倩. 延安大学, 2021(12)
- [4]“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以TCL三位优化分析为例[D]. 王佳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思维.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 韩淑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初中古代诗词微课教学内容开发研究[D]. 徐建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淇河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古月.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