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许多学生受到了校园暴力的侵害。校园暴力不仅给中小学生造成身心伤害,而且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努力将其解决。在此过程中,中小学校需自觉承担整顿校园暴力问题的责任,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保护学生的安全。同时,社会与家庭也应该努力与学校配合共同解决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探索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解决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方案。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及不足。其次是中小学校园暴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类型及危害,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对预防校园暴力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某地级市部分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和数据梳理中小学校园暴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某地级市部分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从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基本对策,包括要坚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创建良好的社会和谐环境以及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更好的预防和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储海燕[2](2021)在《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时代的进步与小学生发展对家长提出高要求,这也使得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小学作为家长教育的主力军,应当明确自身在开展家长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角色、内容、形式四方面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突破与进展。了解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能够为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的发展与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家长教育成效的落实。本研究以交叠影响域理论、“4421”家庭教育指导理论、质变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预访谈的结果及相关文献搭建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基于样本的代表性和调研的便利性选取L小学为个案,以L小学266小学生家长、61名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5名教师(含1名管理人员)、5名家长为访谈对象,对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基本实现了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共同进步与成长,小学在家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优于其他社会力量,其对于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家长教育的发展与效果。目前,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联动不够深入、小学对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教师对家长学习特点的认知不够全面以及家长教育的某些方式缺乏实效。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第一,增加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联动,主要包括逐步加强小学在家长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家长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第二,完善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明确小学在家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规划家长教育的内容形式;第三,基于家长学习特点开展家长教育,主要包括深化教师对家长学习特点的认知、依据家长学习特点设计家长教育环节;第四,提升家访在家长教育中的实效,主要包括从理论层面明确家访的目的意义、从实践层面推动家访深度发展。
张怡筠[3](2021)在《家庭教育,从情商开始》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情商"一词火热。在各大社交媒体时常能看到这样的话题——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如何培养情商?什么是高情商?如何处理人际交往难题?到底什么是情商?为什么大家都在议论它?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我们一般认为,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是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
凌琳[4](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宋振韶,张志萍[5](2020)在《营造孩子心灵的港湾 发挥家庭心理支持功能》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培养孩子成"人"最重要的地方,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滋养孩子自发成长的动力。要实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心理支持功能,家长需要摆正心态,把握好育人方向,维系好家庭关系,使孩子在富足的关系中得到滋养;避免重物质轻精神、重智商轻情商、忽视学前期的教育等错误观念,纠正批评多表扬少、只看问题不究根源、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抱怨多等失调行为。策略上,家长可以把握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两个原则和沟通渐进、操心递减、夫妻恩爱、父母示范四个原理。
丁文[6](2020)在《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问题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习、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学校规范要求或人们期待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界定以及对待这类学生的态度与方式,通常反映着人们不同的儿童观和价值立场。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教育政策及教育理论提倡给予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以空间,但学校生活的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一些个性强的儿童常常被视为异类或有问题的,并因此受到歧视甚至是欺凌;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或班级会出现集体无意识地误判或不公正地对待此类儿童的现象,这严重地伤害了此类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研究以那些被认为是“捣蛋鬼”型的“问题学生”为对象,研究了此类儿童的现实生活处境,教育关系人对此类儿童的态度,此类儿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教育者必须做出的反思。为此,本研究以H市碧玉小学(化名)四年级某班的一位被称为是“捣蛋鬼”的男学生——轩轩(化名)为个案对象,以叙事探究为主要方法论,采用观察法、“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方法,开展了对轩轩在四年级和六年级时的跟踪研究。研究过程经历了文献的搜集与阅读、制定研究计划、观看研究团队已收集的视频,进行观察和资料收集,资料深度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几个阶段。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综述,并界定了“捣蛋鬼”、“问题学生”以及“形象”三个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陈述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者的角色,本研究所采用的叙事探究方法论,观察法、“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和资料分析工具。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呈现了四年级时的轩轩在学校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的总体成长状态和具体的“捣蛋鬼”形象,以及轩轩本人对自我的认知。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六年级时轩轩的成长变化,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变化。第五章讨论和分析了轩轩“捣蛋鬼”这种问题形象的成因。第六章以反思性视角,分析了学校教育在问题形成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改进方面。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第一,现实生活中的轩轩是一个乐于助人、上课积极参与、思维独特、活泼好动、有些调皮、不愿意受规则约束、表达能力有点欠缺,在班里不太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孩子。但从四年级到六年级,轩轩的成长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他的规则意识有所提高。然而老师、同学、家长等人眼中的轩轩形象非但没有变化,反而更加不可理喻了。他们基本一致认为,轩轩除了善良,头脑灵活,仍然是个调皮捣蛋、不守规则、说话啰嗦、做事拖拉不主动、自控力不足、情商不高、屡教不改的孩子。而且,在几年的时间里轩轩的问题一直存在,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对待轩轩的态度更冷漠了,轩轩所生存的环境并不友好!第二,轩轩的“问题形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影响其成长发展的首因。童年早期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对轩轩习惯的养成等社会性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发展;而且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与方式的不一致进一步造成轩轩在成长中的价值混乱。再者,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度强调规则至上,把惩罚当成教育,缺乏友爱的同伴关系,以及管理主义的治校理念等等,日益把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予以刻板化。此外,家校教育冲突也对轩轩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感觉统合失调理论说明,轩轩的一些问题行为或许是一种病理现象。最后,文章认为各类教育主体应具备发展的眼光,关注“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并有意识地为这类儿童营建充满善意、温暖和信任的成长环境。
刘胜辉,陈睿,杨丰全,戴乡[7](2020)在《会计情商内涵及其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高财会人员的会计情商水平对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对会计情商内涵及包括的能力进行系统论述,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会计情商"培养之途径,旨在提高财会类学生的会计情商水平。
黄蓉[8](2019)在《重视家庭教育 促孩子健康成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教育在对儿童教育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平日生活当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与性格养成,对于孩子道德品质以及情商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建议,指出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孩子的精神教育,多陪伴孩子,促进孩子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陈妍妍[9](2018)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只是高考的重头戏,更是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体现。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却是广大学生最为头疼的。很多学生作文越写越空、越写越雷同、越写越怕。随着情感智商理论的提出和探索,我们渐渐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传统的写作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商开发,却忽略了情商的作用,而作为有着浓厚的情感性、社会性和个性的作文写作,情商所起的作用占比更大。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一个人高情商的结晶。本文引入情商概念,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商方面入手,将情商因素融入到写作教学中,力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本文根据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生作文主要存在写作兴趣淡薄、写作过程艰难、写后修改意志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关乎学生本身情商较低,更有教师指导和命题导向的问题。因而,本文拟从教师、学生和社会三个角度探索解决策略:从教师角度要以教促写,重视培养写作中的情商;从学生角度要尊重个体,提升写作中的情商;从社会角度则需要家校结合,构建写作和谐社会。
王金娜[10](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提出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二、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小学校园暴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类型及危害 |
2.1.1 校园暴力的概念 |
2.1.2 校园暴力的类型 |
2.1.3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危害 |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对预防校园暴力的意义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对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意义 |
第3章 某地级市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样本的基本介绍 |
3.2 某地级市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调查 |
3.2.1 暴力行为中有小群体现象 |
3.2.2 暴力行为中存在女生参与情况 |
3.2.3 暴力行为中网络暴力现象增加 |
3.2.4 暴力行为中情感和心理暴力行为比重增大 |
3.2.5 暴力行为中存在“旁观者效应” |
3.3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 |
3.3.1 校园软环境对学生个体成长尤为重要 |
3.3.2 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十分重要 |
3.3.3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行为 |
3.3.4 中小学生缺乏对校园暴力的系统性认知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 |
4.1 坚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
4.1.1 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4.1.2 优化教育方式,发挥教育合力 |
4.1.3 拓宽教育载体,营造教育环境 |
4.1.4 拓展教育对象,增强教育实效 |
4.2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
4.2.1 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
4.2.2 重视对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4.3 创建良好的社会和谐环境 |
4.3.1 创建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
4.3.2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环境 |
4.3.3 思想政治教育同法制相结合 |
4.4 提升学生自身修养 |
4.4.1 中小学生加深对校园暴力危害性的认识 |
4.4.2 中小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进步与小学生发展对家长提出高要求 |
1.1.2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 |
1.1.3 学校是进行家长教育的主力军 |
1.1.4 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优势与不足并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家长教育 |
1.3.2 家校合作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家长教育意义的研究 |
1.4.2 有关家长教育需求的研究 |
1.4.3 有关家长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
1.4.4 有关家长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
1.4.5 有关家长教育与家校合作关系的研究 |
1.4.6 小结与评价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第2 章 理论探寻 |
2.1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1 交叠影响域理论 |
2.1.2 “4421”家庭教育指导理论 |
2.1.3 质变学习理论 |
2.2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定位 |
2.2.1 目标定位 |
2.2.2 角色定位 |
2.2.3 内容定位 |
2.2.4 形式定位 |
2.3 家长学习特点 |
2.3.1 家长学习受先前教育经历的影响 |
2.3.2 家长学习依托于问题情境 |
2.3.3 家长学习更具自主选择性 |
2.3.4 家长学习依赖于学校的指导 |
2.3.5 家长学习更重实践与效果 |
第3 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1.1 选择L小学的原因 |
3.1.2 L小学的基本情况 |
3.1.3 L小学家校合作情况 |
3.2 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1 问卷编制 |
3.2.2 问卷维度 |
3.2.3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4 问卷实施 |
3.3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实施 |
第4 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现状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1 认知层面 |
4.1.2 能力层面 |
4.1.3 行为层面 |
4.1.4 评价层面 |
4.2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教师层面 |
4.2.2 家长层面 |
4.3 调查结论 |
第5 章 研究发现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
5.1 研究发现的问题及成因 |
5.1.1 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与联动不够深入 |
5.1.2 小学对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
5.1.3 教师对家长学习特点的认知不够全面 |
5.1.4 家长教育的某些方式缺乏实效 |
5.2 问题解决的策略 |
5.2.1 增加小学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联动 |
5.2.2 完善小学开展家长教育的整体规划 |
5.2.3 基于家长学习特点开展家长教育 |
5.2.4 提升家访在家长教育中的实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预访谈文本整理与分析 |
附录B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调查问卷(家长正式问卷) |
附录C 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家长教育调查问卷(教师正式问卷) |
附录D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F 家长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家庭教育,从情商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一、快乐成长,赢在未来,孩子需要情商力 |
二、孩子的情商,该如何培养 |
(4)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价值 |
(三)实践价值 |
三、相关概念 |
(一)超智儿童 |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
(五)其他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
三、总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研设计 |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
(一)信效度分析 |
(二)研究伦理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智力理论 |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
四、政策制定理论 |
(一)理性决策理论 |
(二)公民参与理论 |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
(一)选拔机制 |
(二)培养方式 |
(三)师资建设 |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
(一)俄罗斯 |
(二)美国 |
(三)韩国 |
四、总结 |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
四、总结 |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
四、总结 |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
(一)政治可行性 |
(二)经济可行性 |
(三)技术可行性 |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
三、优化培养环节 |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
四、加强教育管理 |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
五、完善保障机制 |
(一)经费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法律保障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特色与创新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
后记 |
(5)营造孩子心灵的港湾 发挥家庭心理支持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育人为先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
二、良好家庭关系是培养孩子自发成长的原动力 |
三、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
(一)观念走偏 |
(二)行为失调 |
四、实现家庭心理支持功能的策略 |
(一)两个基本点 |
(二)四个原理 |
(6)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综述 |
(二)国外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捣蛋鬼” |
(二)“问题学生” |
(三)形象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论——叙事探究方法论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
(三)资料分析工具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四、研究伦理 |
第三章 四年级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一日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教师眼中的轩轩形象 |
(三)同学眼中的轩轩形象 |
(四)轩轩所在的班级形象 |
二、家庭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家庭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家人眼中的轩轩形象 |
(三)家人的学校归因 |
三、社区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社区人眼中的轩轩形象 |
(二)社区人的归因 |
四、轩轩的自我认知 |
(一)轩轩的自我评价 |
(二)轩轩眼中的班级 |
五、小结 |
第四章 六年级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之变化 |
(一)学校一日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教师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三)同学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四)老师对轩轩所采取的措施和当前的态度 |
(五)校长眼中轩轩所在的班级形象和归因 |
二、家庭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之变化 |
(一)家人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二)轩轩的家庭成长环境 |
(三)家人的归因 |
三、轩轩的自我认知 |
(一)轩轩的自我评价 |
(二)轩轩眼中的家人形象 |
四、对于未来和期望 |
(一)老师的期待 |
(二)家人的期待 |
(三)同学的期待 |
五、小结 |
第五章 轩轩“捣蛋鬼”形象的问题成因之探讨 |
一、轩轩成长中的各类因素分析 |
(一)轩轩成长中的家庭因素 |
(二)学校教育对轩轩“捣蛋鬼”形象的刻板化 |
(三)家校教育冲突对轩轩的影响 |
二、病理学视角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理论的另一些启示 |
第六章 进一步的思考 |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教育的转型及专业帮助问题” |
(一)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
(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
二、学校教育中的儿童立场之再思考 |
(一)师生关系急需从“管理约束型”转向“民主对话型” |
(二)需要从共同体视角重构班级生活中的同伴关系 |
(三)开展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专业素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会计情商内涵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会计情商的内涵 |
2 会计情商的培养途径 |
2.1 构建社会教育协同体系 |
2.2 构建学校教育协同体系 |
2.3 构建家庭教育协同体系 |
2.4 构建个人教育协同体系 |
(8)重视家庭教育 促孩子健康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影响 |
二、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过度关注物质供给,忽视精神关爱 |
(二)缺少对子女的日常陪伴 |
(三)教育过程中过于专制 |
三、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若干建议 |
(一)重视对子女的精神教育 |
(二)增加高质量的日常陪伴 |
(三)提升子女的自我价值感 |
四、结语 |
(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缘起 |
1. 在高中展开情商教育的需要 |
2. 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 高中生情商培养的意义 |
2. 情商对高中生作文写作的意义 |
3. 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看情商教育 |
三、文献综述 |
1. 国内 |
2. 国外 |
四、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 |
3. 逻辑分析法 |
第一章 情商与高中生作文写作现状 |
第一节 情商内涵与高中生情商培养现状分析 |
一、情商的内涵 |
二、高中生情商培养的现状 |
第二节 高中生作文写作问题分析 |
一、写作兴趣淡薄 |
二、写作过程艰难 |
三、修改意志薄弱 |
第三节 高中生作文中写作情商问题原因分析 |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原因 |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原因 |
三、从命题角度分析原因 |
第二章 从教师角度拟定策略:以教促写,教师重视培养写作情商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加强教师“下水”能力 |
一、学习写作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
二、加强实践训练,提升写作情商 |
第二节 写作指导引灵性、重启发 |
一、在思维启动阶段造境“引”情 |
二、在作文指导中以启发“燃”情 |
第三节 作文批改稳固激情,形成需要 |
一、赏识为主,批评为辅 |
二、互评自改,多法结合 |
三、评后反思,再固激情 |
第三章 从学生角度拟定策略:尊重个体,提升学生写作情商 |
第一节 培养兴趣,激发写作动机 |
一、在娱乐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二、在论辩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第二节 回归生活,鼓励写作创新 |
一、养成用心观察的好习惯 |
二、利用优质的作文教学环境资源 |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 |
第三节 锻造意志,培养写作习惯 |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 |
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
第四章 从社会角度拟定策略:家校结合,构建写作和谐社会 |
第一节 命题贴合学生实际,诱发写作激情 |
一、赋予命题灵动性 |
二、给予命题生活味 |
第二节 家校结合,用和谐的阅读环境巩固写作情商 |
一、加强家教意识 |
二、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 |
第五章 启示 |
第一节 立足教学所需,关注学情 |
第二节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 个人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三)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
(一) 基本概念 |
(二) 分析框架 |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 杨阳. 长春工业大学, 2021
- [2]小学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D]. 储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家庭教育,从情商开始[J]. 张怡筠. 平安校园, 2021(03)
- [4]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5]营造孩子心灵的港湾 发挥家庭心理支持功能[J]. 宋振韶,张志萍. 创新人才教育, 2020(03)
- [6]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D]. 丁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7]会计情商内涵及其培养研究[J]. 刘胜辉,陈睿,杨丰全,戴乡.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03)
- [8]重视家庭教育 促孩子健康成长[J]. 黄蓉. 家长, 2019(23)
- [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商培养研究[D]. 陈妍妍.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