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瑞云山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清[1](2020)在《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迅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大幅增长。据统计,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已接近3亿人,占总人口近1/4,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以此催生了新的健康产业链。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据统计,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76亿人,占比12.6%,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对养老保健产业的需求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现状很难满足老年群体的各项需求,适老性设计也往往只体现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完整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将从老年人的切实需出发,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老年人行为学和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需求。再结合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研究,从森林康养环境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出发,提出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通过对森林康养基地基础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尽可能保障老年人出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扩大老年人游憩可达范围,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及色彩设计等康复性景观设计,营造舒适自然环境中的积极感官刺激,实现森林康养环境中的情感赋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以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融合自然,体现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对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空间设计策略,完善我国适老性森林康养环境的理论研究。最后本文还将对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进行适老性概念规划,并选取东部片区中的两个村落进行设计实践,构建适宜老年人游憩疗养的森林康养基地,进一步加深理论研究的实质性指导作用。
邓纯纯[2](2019)在《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游需求日益旺盛,那么,在旅游供给上是否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厘清客源地不同出游距离范围内的A级景区供给情况,不仅能为客源地居民选择目的地景区提供参考,而且对于目的地判别自身是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从旅游景区供给方面进行旅游业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借用经济学中的“可获得性”概念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同时构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A级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八个城市为案例地,对不同案例城市不同出游空间中的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等级可获得性、成本可获得性、空间可获得性和整体可获得性进行了测算和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A级景区建设已经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其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①我国A级景区数量以2~4A景区为主体部分,5A和1A级景区数量较少,且A级景区等级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省份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省份的特征。②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87%的A级景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三大核心密集分布区。(2)将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为客源地居民在一定出游距离范围内可以游览体验的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结构、与客源地的距离和空间集聚情况。同时提出从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旅游景区距离成本、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四个维度进行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量评价的方法。(3)不同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不同。八个案例城市在近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武汉、长春和昆明;在中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成都、西安、昆明,广州;在中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和广州;在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成都、广州、昆明、西安、长春、武汉、北京和上海。整体来看,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武汉、上海和西安A级景区可获得性较好,长春、成都次之,昆明和广州的A级景区可获得性欠佳。(4)客源城市的区位和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不同客源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2)提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孙文贤[3](2018)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就业率高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广泛重视,2012年,福建省政府正式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而旅游业作为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旅游合作是经济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协同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综合集成运用网络爬虫技术、统计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基于网络爬虫技术采集福建省区域旅游流信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方法,分析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两个方面分析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动力机制,从政策协同、信息协同、产品协同、营销协同、品牌协同和要素协同等6个方面提出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李昊,黄安民[4](2017)在《管理学视角下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旅游合作对于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旅游合作成为国内区域旅游发展的热点与趋势,戴云山旅游区横跨4市之6县,其区域旅游合作对福建省旅游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基于戴云山旅游区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面临着戴云品牌未形成;统筹机制待完善;资源同质、竞争激烈;旅游产品未整合,旅游产业水平低等问题,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了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与机制等建议.
林君[5](2013)在《福建省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它的现状,总结它的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蒋长春,黄展昭[6](2012)在《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速铁路在推动区域旅游大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区域旅游资源要素的加速整合,为了给学术界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与案例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基于"点-轴系统"理论,通过文献搜集与实证调研,对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基础和特色进行梳理,提出了实现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优化开发的构想:加强旅游重点节点与重点旅游发展轴线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完善沿线的旅游交通网络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市场导向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建立良性发展的机制;加强福厦铁路沿线四地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塑造海峡西岸区域旅游形象。
邓小荣[7](2011)在《福建自驾车旅游空间开发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自驾车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自驾车旅游更成为一种时尚,也提供了巨大的旅游市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更是把福建定位为我国重要的的文化和自然旅游中心,福建的旅游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随着福建的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增多,使得福建自驾车旅游的开发条件更为成熟。针对福建的自驾车旅游市场和福建的资源、交通现状,本文从福建的旅游资源入手,从地级市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入手,同时考虑到各地的交通情况,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可达性等方法来分析福建各地的自驾车旅游营地开发应该如何布局。如何发挥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并开发相应的自驾车旅游产品和线路。区域的发展大多是由城市带动,城市也往往作为某个区域的增长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区域中的各个城市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将以上理论运用于区域旅游业空间发展模式,则区域旅游的空间发展模式往往以城市为中心,依托于周围的资源,旅游城市往往作为区域旅游的核心。本文通过研究福建9个地市的资源和交通情况,得出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莆田适合运用网络开发的模式,龙岩、漳州、三明适合点轴空间开发模式,南平和宁德应当采取据点式空间开发模式。福建省自驾车旅游营地的总体布局模式为“四个圈层、两条轴线、多个极点”。
刘思瑶[8](2011)在《莆田市大洋乡瑞云山风景区建设实证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概括阐述了莆田市瑞云山森林公园的开发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①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旅游金融;②景区开发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③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森林生态知识展厅;④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余建辉,李国平[9](2011)在《莆田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简述了莆田市森林旅游风景资源,根据莆田市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分析森林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莆田市森林公园的发展对策。
林明水,谢红彬[10](2010)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福建省主要旅游资源空间契合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晚第三纪到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对福建省主要旅游资源自然基底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都有深远影响。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福建省内国家AAAA级及以上等级旅游景区分布极不均匀,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闽东沿海断块差异活动区和闽西断陷上升区,且有4个主要特征,即主要旅游资源多集中在断陷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好、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丰富,以中、低山为主、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东西两侧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温泉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闽江以南,温泉出露点海拔高度较低,以淡水、中高温泉为主。
二、莆田瑞云山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莆田瑞云山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1.1.2 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1.1.3 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趋势 |
1.1.4 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适老性环境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2 森林康养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适老性环境与老年人行为特征研究 |
2.1 适老性环境设计理论 |
2.1.1 适老性设计概念 |
2.1.2 适老性环境概念 |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1 需求理论的的基本内容 |
2.2.2 需求理论在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中的应用 |
2.3 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
2.3.1 老年人的分类 |
2.3.2 老年人生理机能分析 |
2.3.3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2.3.4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2.3.5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
2.3.6 老年人的活动领域 |
2.3.7 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
2.4 适老性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
2.5 森林环境中的适老性设计层次 |
2.5.1 森林疗养资源的利用与无障碍设施保障 |
2.5.2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与产品体验深化 |
3 森林康养基地资源利用与无障碍设施保障 |
3.1 森林康养基地中的疗法因子 |
3.1.1 森林疗法因子的概念 |
3.1.2 森林疗法因子与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
3.1.3 森林疗法因子的作用 |
3.2 森林康养基地中疗法因子的利用 |
3.2.1 森林疗法因子与康复性植物景观研究 |
3.2.2 森林疗法因子与设施研究 |
3.3 无障碍设施保障 |
3.3.1 道路设施设计 |
3.3.2 扶手设计 |
3.3.3 座椅设计 |
3.3.4 停车场设计 |
3.3.5 导视系统设计 |
3.3.6 照明设施设计 |
4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与产品体验深化 |
4.1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 |
4.1.1 休闲运动空间 |
4.1.2 园艺体验空间 |
4.1.3 步行游憩空间设计 |
4.1.4 老幼复合空间 |
4.1.5 庭院休闲空间 |
4.1.6 失智老人的庭院空间 |
4.2 色彩设计 |
4.2.1 色彩对老年人的影响 |
4.2.2 色彩与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 |
4.2.3 人工色彩在森林康养基地中的应用 |
4.3 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产品设计 |
4.4 老年人运动处方的制定 |
4.4.1 老年人健康评价 |
4.4.2 SF-36量表 |
4.4.3 老年人健身运动研究 |
4.4.4 老年人运动处方 |
5 案例分析 |
5.1 东京奥多摩康养步道 |
5.1.1 奥多摩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理念 |
5.1.2 奥多摩森林康养步道特点 |
5.1.3 奥多摩步道的森林疗养课程 |
5.1.4 借鉴意义——特色森林康养步道的构建 |
5.2 日本横滨太阳城 |
5.2.1 横滨太阳城项目概况 |
5.2.2 借鉴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 |
5.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5.3.1 FuFu山梨保健农园概况 |
5.3.2 FuFu山梨保健农园特色课程 |
5.3.3 借鉴意义——多样化的产品组合 |
5.4 韩国山阴疗养林 |
5.4.1 山阴疗养林简介 |
5.4.2 疗养林项目 |
5.4.3 借鉴意义——空间特色的打造与强化 |
5.5 北京太阳城 |
5.5.1 北京太阳城概况 |
5.5.2 北京太阳城特色 |
5.5.3 借鉴意义——人性化设施保障 |
6 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说明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及交通分析 |
6.1.2 上位解读 |
6.1.3 规划设计范围 |
6.1.4 市场分析 |
6.1.5 发展需求分析 |
6.2 现状分析 |
6.2.1 高程与汇水分析 |
6.2.2 自然资源分析 |
6.2.3 人文资源分析 |
6.2.4 现状设施分析 |
6.2.5 现状总结 |
6.3 概念规划与分区 |
6.3.1 规划依据 |
6.3.2 规划定位 |
6.3.3 规划目标 |
6.3.4 总体布局——规划结构 |
6.3.5 康养项目规划 |
6.3.6 康养步道规划 |
6.3.7 景点规划 |
6.3.8 康养产品规划 |
6.4 余家坪综合服务基地设计 |
6.4.1 场地概况 |
6.4.2 现状分析 |
6.4.3 设计定位及策略 |
6.4.4 空间结构 |
6.4.5 步行街改造 |
6.4.6 四园设计 |
6.4.7 其他节点设计 |
6.5 石排场特色居养基地设计 |
6.5.1 场地概况 |
6.5.2 设计定位 |
6.5.3 设计策略 |
6.5.4 空间结构 |
6.5.5 特色文化栖居 |
6.5.6 专业理疗栖居 |
6.5.7 山林自然栖居 |
6.6 专项分析 |
6.6.1 道路设计 |
6.6.2 服务设施设计 |
6.6.3 导视系统设计 |
6.6.4 植物设计 |
6.6.5 竖向设计 |
6.6.6 照明设计 |
6.6.7 铺装设计 |
6.6.8 色彩设计 |
6.6.9 用地平衡表 |
参考文献 |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
毕业设计图纸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2)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景区研究进展 |
1.2.2 可获得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设计 |
1.3.1 案例城市 |
1.3.2 数据来源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中国A级景区建设现状 |
2.1 中国A级景区数量特征 |
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
2.2.1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类型 |
2.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
2.3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
2.3.1 A级景区整体分布特征 |
2.3.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
第3章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界定 |
3.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 |
3.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 |
3.2.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 |
3.3.1 旅游景区数量评价方法 |
3.3.2 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
3.3.3 旅游景区距离成本评价方法 |
3.3.4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评价方法 |
3.3.5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方法 |
第4章 案例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测算及对比 |
4.1 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测算 |
4.2 A级景区等级可获得性测算 |
4.3 A级景区成本可获得性测算 |
4.4 A级景区空间可获得性测算 |
4.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
4.5.1 近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2 中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3 中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4 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
4.5.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5.1.1 研究结论 |
5.1.2 创新之处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3)社会网络视角下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区域 |
二、区域旅游 |
三、区域旅游协同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地域分工理论 |
三、协同理论 |
四、社会网络理论 |
第二章 福建省区域旅游流信息采集及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旅游流信息采集 |
第三节 旅游流统计分析 |
一、不同级别地区的景区游客访问量差异 |
二、不同旅游类型的景区游客访问量差异 |
第三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福建省景区网络结构分析 |
第一节 构建景区网络关系结构 |
第二节 网络结构特性分析 |
一、网络密度分析 |
二、节点影响力分析 |
三、核心半边缘-边缘分析 |
第四章 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
二、区域间协同程度较低 |
第二节 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机制问题原因分析 |
一、地方保护主义突出 |
二、旅游营销整体性较弱 |
三、区域旅游交通网络不完善 |
第五章 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机制构建 |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动力机制 |
一、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外在动力 |
二、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内在动力 |
第二节 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路径 |
一、政策协同 |
二、信息协同 |
三、产品协同 |
四、营销协同 |
五、品牌协同 |
六、要素协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管理学视角下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学视角下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构建 |
1.1 管理学视角的界定 |
1.2 选择管理学视角的意义 |
2 戴云山旅游区概要 |
2.1 戴云山旅游区概述 |
2.2 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发展环境 |
2.2.1 丰富的旅游资源 |
2.2.2 便捷的区位交通 |
2.2.3 良好的政策环境 |
3 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面临的问题 |
3.1 各县市品牌口号多,戴云品牌未形成 |
3.2 区域旅游联盟初成,统筹机制待完善 |
3.3 区域内资源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 |
3.4 旅游产品未整合,旅游业水平不高 |
4 管理学视角下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
4.1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构建的原则 |
4.2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构建的内容 |
4.3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构建的途径 |
5 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机制 |
5.1 区域信息共享 |
5.2 政府决策规划 |
5.3 协会组织协调 |
5.4 企业领导控制 |
5.5 产品整合创新 |
(5)福建省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 |
1.1 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的优势 |
1.1.1 资源优势 |
1.1.1. 1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
1.1.1. 2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
1.1.2 区位优势 |
1.1.2. 1 地理位置优越 |
1.1.2. 2 交通优势 |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森林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盲目利用 |
1.2.2 过多注重投资者利益, 森林旅游资源保护资金不足 |
1.2.3发展森林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 |
1.2.4 森林旅游机构不健全, 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
1.2.5 森林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素质有待提高 |
2 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 |
2.1 合理规划, 有序开发 |
2.2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 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
2.2.1 利用森林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森林旅游 |
2.2.2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塑造良好森林公园的整体形象 |
2.3 培养森林旅游高素质人才, 提高服务水平 |
2.4 增强环保意识, 强化法制观念 |
(6)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现“点-轴”开发模式的基础 |
1.1 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基础 |
1.1.1 一级中心城市及旅游资源 |
1.1.2 二级城市及旅游资源 |
1.2 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 |
1.2.1 滨海旅游资源具有规模优势 |
1.2.2 山岳景观种类齐全 |
1.2.3 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
1.2.4 多元的宗教文化 |
1.3 轴线基础 |
2 实施“点-轴”开发模式的战略目标 |
3 支撑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的战略构架 |
4 实现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的措施 |
4.1 政策保障 |
4.2 资源保障 |
4.3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
4.4 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和形象宣传 |
4.5 市场导向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
(7)福建自驾车旅游空间开发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对自驾车旅游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自驾车旅游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意义 |
3.1 学术意义 |
3.2 现实意义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7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 |
7.1 研究方法 |
7.2 研究手段 |
8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自驾车旅游概述 |
1.1 自驾车旅游的概念 |
2 自驾车旅游的发展历程 |
2.1 自驾车在国外的发展 |
2.2 自驾车旅游在我国的发展 |
3 空间开发模式理论 |
3.1 据点式空间开发模式理论 |
3.2 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理论 |
3.3 网络式空间开发模式理论 |
3.4 三种开发模式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适用条件及其发生机理 |
4 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布局 |
4.1 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布局模型 |
4.2 自驾车旅游营地宏观布局 |
4.3 自驾车旅游营地分级布局 |
5 空间分析相关理论 |
5.1 空间相关理论 |
5.2 空间可达性 |
第二章 福建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概况 |
1 福建省公路概况 |
2 福建省旅游总体情况 |
第三章 福建省自驾车旅游空间开发模式 |
1 旅游资源的分析研究 |
1.1 旅游资源的搜集整理 |
1.2 空间相关分析过程及结果 |
1.3 空间可达性分析 |
2 福建省自驾车旅游空间开发模式确定 |
第四章 福建省自驾车旅游开发格局 |
1 福建自驾车旅游营地的总体布局 |
2 福建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分级布局 |
2.1 "四个圈层"自驾车营地布局 |
2.2 "两条轴线"自驾车营地布局 |
2.3 "多个极点"自驾车营地布局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不足 |
3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莆田市大洋乡瑞云山风景区建设实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瑞云山风景区开发前景 |
1.1 涵江区旅游业潜力巨大 |
1.2 大洋乡经济社会状况 |
2 瑞云山风景区开发SWOT分析 |
2.1 优势 |
2.1.1 政策优势 |
2.1.2 资源优势 |
1) 动植物资源丰富。 |
2) 自然景观奇特。 |
3) 人文景观颇具特色。 |
2.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优势 |
2.2 劣势 |
2.2.1 投入财力不足, 基础设施不配套 |
2.2.2 人才资源匮乏, 缺少专业讲解员 |
2.2.3 旅游纪念品少, 种类花色较单一 |
2.3 机遇 |
2.3.1 政策扶持 |
2.3.2 交通有所改善 |
2.4 威胁 |
2.4.1 旅游业经营门槛提高 |
2.4.2 周边旅游项目的竞争 |
3 对策探究 |
3.1 多渠道筹措资金, 发展旅游金融 |
3.1.1 政府设立旅游投资基金 |
3.1.2 采用BOT模式 |
3.2 景区开发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
3.3 发展旅游商品市场, 建设森林生态知识展厅 |
3.4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知名度 |
4 结语 |
(9)莆田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莆田市森林旅游风景资源概况 |
2 森林公园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森林公园建设的现状 |
2.1.1 数量与规模的变化 |
2.1.2 森林公园旅游现状 |
2.2 森林公园建设中存在问题 |
2.2.1 森林公园建设发展不平衡 |
2.2.2 森林公园特色不明显, 规划编制不完善 |
2.2.3 森林旅游管理体制不顺 |
2.2.4 森林旅游的投入严重不足 |
3 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
3.1 推进森林公园管理体制的改革 |
3.2 扩大招商引资, 加大对森林公园建设的投入 |
3.3 完善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 |
3.4 加大宣传力度, 抓好森林旅游项目市场营销 |
3.5 着力推进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 |
4 小结 |
四、莆田瑞云山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D]. 陈思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邓纯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社会网络视角下福建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研究[D]. 孙文贤.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管理学视角下戴云山旅游区旅游合作研究[J]. 李昊,黄安民.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02)
- [5]福建省莆田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J]. 林君. 北京农业, 2013(27)
- [6]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福厦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蒋长春,黄展昭.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5)
- [7]福建自驾车旅游空间开发格局研究[D]. 邓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6)
- [8]莆田市大洋乡瑞云山风景区建设实证探究[J]. 刘思瑶. 科技和产业, 2011(04)
- [9]莆田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余建辉,李国平. 福建林业科技, 2011(01)
- [10]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福建省主要旅游资源空间契合及特征分析[J]. 林明水,谢红彬.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