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机,第五代广告媒介新宠儿(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红[1](2019)在《中国网民规模与结构变化及其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网民整体规模与组成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中国网民整体规模的增长是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网民的学历与城乡结构影响着网络文学内容与产业的"城市化"倾向,网民性别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网络文学领域中男性频道与女性频道的分野,网民年龄结构特征使网络文学长期呈现一种"年轻化"样貌,网民多样化的职业构成丰富着网络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多元化形态,而网民平均收入的迅速提高也为网络文学更多元的发展奠定消费基础,最后,网民使用上网设备的变化也导致网络文学载体从PC端到手机端的转移,进而影响到网络文学的内容与风格变化。
张雪[2](2016)在《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表现研究》文中认为在注意力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广告依托此种背景而不断探索生存与发展的多元路径。其中一部分广告正是以娱乐形式表现出来的广告,让人们主动接近、主动参与、主动购买、主动传播,它们使产品和服务增加了欢乐的附加值,激发了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并使其产生购买行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给广告创意人员以启发,通过整理与分析新近出现的广告典型案例,从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的功能和手法、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具体表现以及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几大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将广告最新的形式和发展趋势呈现给广告创意人员,使其能够在创作中找到灵感,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广告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受众,让人们看到体验到更有趣的广告,并能够与之互动产生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本文着重归纳分析了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三大具体表现,即广告创意人员在广告表现中利用综艺、电影、明星八卦等娱乐热点为广告主造势;运用H5页面、互动网页游戏等娱乐体验充分调动受众参与;通过创新表现载体等来丰富娱乐沟通,旨在给广告创意人员带来启发,激发更新颖更有效的娱乐表现形式。最后分析一些有争议的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的案例,提出目前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出现的重要问题,同时总结了在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时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即不要脱离品牌、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要适时适度适情等。期待能够不断促进广告创意人员的创意实践能力提升,为受众提供更好的广告创意娱乐表现形式,推动广告业健康发展。
汪宇瀚[3](2009)在《后传统广告传播方式类别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广告传播一直以来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媒体进入千家万户,现代广告也不再局限于通过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方式向消费者告知商品信息,通过新媒体实现广告传播的营销方式正逐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笔者在本文中,将着重对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各类广告类别及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归结新媒体时代更为完整的广告传播方式。
陈仁新[4](2008)在《试论我国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与发展模式》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人类对手机的使用日臻广泛和频繁,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用手机可以打电话、发信息、读新闻、看电视、听音乐、看小说……手机逐渐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手机在用户数量和使用频率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成为人们最贴切的媒体平台。然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壮大,如何经营和驾驭好手机媒体企业,如何管理和发展好这个新兴产业,是值得我们传媒人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以传播学、经济学、通信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在分析手机媒体的涵义、特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规律和传播理论架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模式,以期达到为传媒人、为行业、为政府提供参考借鉴之目的。本文首先对手机媒体现状进行了分析,界定了“手机媒体”的定义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亦称移动网络媒体。深入分析了手机媒体的六大特性:高便携性、高普及性、高时效性、高互动性、多媒体性、无限移动性。客观分析了手机媒体目前发展的主要现状:民间个人短信传播(个性传媒)和专业机构企业的短信业务(工具传媒)。总结了手机媒体较为普遍的三种运营模式:电信主导、广电独立、数字广播技术。同时,提出了当前手机媒体发展存在的五个问题:技术瓶颈、内容不丰富、垃圾信息泛滥、侵犯个人隐私、盈利模式单一。经营策略和发展模式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是针对微观(实体运营)和宏观(产业发展)两个不同角度而提出的建设性思考和建议。经营策略是从手机媒体实体的微观层面解决“如何运营好一个手机媒体”的问题,针对传媒发展特点和手机媒体的特性,提出了建设性的五大策略:渠道优先策略,横向互动策略,媒体集团化策略,内容差异化策略,业务多元化策略。发展模式则是从手机媒体产业的宏观层面解决“如何发展好手机媒体产业”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作用面和参与面,提出了发展手机的三种模式:一是以政府为引导,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法律规范和道德宣传上强化力量,支持手机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以行业为主导,主要依靠手机媒体自身力量,打造手机媒体的内容“精品”,加快手机媒体的融合与发展。三是以受众为核心,主动参与,积极宣传,以鼓励、宽容的心态帮助手机媒体改进不足,推动技术创新和舆论导向,推动手机媒体的存活率和产业化。
王克茹[5](2008)在《手机媒体传播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功能的不断增强,原本作为人际间信息交流中介的手机,现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并逐渐演变成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体现着不同以往任何媒体的传播功能,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现有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则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以及负效应这四个方面对原有的大众传播现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手机媒体通过短信、彩信等载体进行信息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它具有分众、定向、即时、互动的特点。手机媒体开创了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它作为人类身体的“新器官”,整合了传统媒体的各种优势,并最终将其变成“内容提供商”;而且它进一步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由“用户创造内容”,随即“内容激发传播”,最终“人人都是自媒体”。但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噪音污染和隐私权问题等。手机媒体的移动增值服务产业链由移动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组成,它们之间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还必须解决硬件不完善、专业人员缺乏、广告业配套服务缺失等问题,同时应加强手机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及通信政策的监督管理等。
冷艳[6](2007)在《“个人即信息”,手机媒体成就新生活方式 ——新媒介时代下的手机传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在通信传播领域中呈现出领跑的发展态势。面对新媒体全球化终端蓬勃的发展潮流,手机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人们已经陷入到手机的无线网络中,愈来愈依赖手机所带来方便的通讯环境与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与此同时,手机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特征、传播特征等方面的介绍,把握其在传播中的规律,分析所产生传播效果的积极作用。从手机强化互动沟通、对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新媒体凝炼新文化、对消费产生推动作用等四个方面,探讨并评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价值与意义。最后对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个人即信息”理念。
徐亚力[7](2007)在《消费数码:表达的世界》文中研究说明今天,在我们身处的世界里,商品的极大丰盛,不仅仅让我们享受到功能无限拓展的社会优势,也让每个人进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化。丰盛的商品为我们敞开的语义世界就是这场符号制作与交流的社会运动里的巨大风球。以手机为突出代表的消费数码作为一种时尚产品,已经受到大众非常广泛的欢迎。它们因为技术发展的高速度在大众市场日益普及,同时也依附传播系统绽放着千姿百态的文化表情。这似乎是今天技术和文化“同心同德”现象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潮流、媚惑、风靡、现代、尖端……这些词汇和闪烁着金属质感的消费数码紧紧联系在一起。消费数码不断挑战式地拓展着消费者生活体验的边界,领着我们投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符号化、文化化的消费社会不断浮现前所未有的生动面目。我们的文化设计观,也籍此扩展出更为广阔的观察视野。不难发现,消费数码的符号化行为,与今日消费者在社会中的文化趋向、价值认同、圈层分级等现象暗里交通。这些符号按一定法度排列和分布于社会网格。这既附和了消费社会的进化逻辑,也对现实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塑拟效果。无可否认,消费数码作为商品,在其符号化的宿命里,以社会语境为脉络给我们描绘出的生活图景,倒映着我们彼此在环境中的模样。拥有电子数码产品,变成了个人塑造形象、沟通群体的载体和方法。正是在这里,商品找到了其得以与人进行有效“言语”的语境。时尚化、娱乐化、网络化、媒介化……消费数码在发展中表现出的独特气质,可以得窥整个消费产品世界之一斑。这种趋势在手机等产品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集成化”和“网络化”的潮流已经让更多的生活能够无缝连接、无线延伸。生活的边缘之处也许就是中央,因为每个“节点”都可以连通整个世界。当这样的媒介社会扑面而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环境,也都是自己的环境。媒介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分界正逐渐淡去。商品物的文本化、媒介化成为所谓“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分歧消解之处的新生势力,一举把大众卷入了波澜壮阔的集体创作队伍。同时,我们也发现“商品—符号、符号—商品”的运动在消费这一现世奇迹里原来一直都是互文性的社会实践。每个人在消费社会既是制作者,也是消费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我们接受符号的指引,也将之变成我们赖以起居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每个人的社会化历程是不可能在不介入消费系统的情况下存在和继续的。消费数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或是“传情达意”,或是“展示风格”,演义着一幕社会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公民创作”的情景。当“词”与“物”的系统终于相认、不分彼此,当“实用意义”和“隐喻意义”一起出场,我们眼前敞现出一个一直存在却在消费社会空前醒目的世界:展示“表情”,推动一场“表达工业”的运动;制造符号,消费行为的审美特征得以流露,大众生活的文学化从中彰显。媒介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里,原本作为外围生态的文化已经变成我们正在阅读的庞大生活文本。当我们以文化研究或广义的语言学眼光看去,市场化的商品行为开拓着越来越广的文本运动。消费社会把一切变成了媒介,所有商品、器物、事件、运动也必然且不得不在此显露其“多语言”的文学文本特征。我们面前打开的这一枝繁叶茂的文本情境,立足在消费社会的体制基石。自由、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成为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消费者作为公民得以出场正是这一社会变化的基础之一。文化的工业化和工业的文化化正在让“地球村”多姿多彩的生活主张在的各式各样语言系统里以对话者的面目浮现,并给予其不断高涨的体制热情和大众力量。
李慧娟[8](2005)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文中提出随着网络规模和功能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广告媒体。由于传统媒体在广告经济中的角色长期以来一成不变,在推行整合营销传播的今天,迫切需要新媒体加入以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探讨的是能否把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结合起来互动的问题。
戴丽娜[9](2004)在《手机媒介广告运作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代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正在兴起 ,以手机为媒介做广告的技术有了新突破。手机的广告传播具有高质量的目标受众、方便快捷多样化的传送方式、较高的到达率和收视率、广告效果可测量等特点。移动通信运营商、互联网络运营商、专业广告代理公司将参与到手机广告的运作中。目前可操作的手机广告模式有 :语音广告、短信广告、会员广告、分类广告、屏幕保护广告以及互联网广告等多种
戴丽娜[10](2004)在《手机,第五代广告媒介新宠儿》文中提出 就在互联网络广告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广告媒体又诞生了,它就是第五代大众传播媒介——手机。 如今,手机网络已经形成了可观的规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2亿户。其中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4亿户、WAP用户突破了100万户。中国
二、手机,第五代广告媒介新宠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第五代广告媒介新宠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网民规模与结构变化及其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民整体规模影响网络文学发展进程 |
二、网民的学历与城乡结构影响网络文学的内容趋向 |
三、网民的性别结构变化推动网络文学男频、女频的分裂 |
四、网民的年龄结构使网络文学呈现“年轻化”样貌 |
五、网民的职业与收入结构变化丰富着网络文学的多元化形态 |
六、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变化影响网络文学的载体与体裁样式 |
七、小结 |
(2)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0.1.1 研究目的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1 相关概念界定 |
1.1 创意与广告创意 |
1.1.1 创意 |
1.1.2 广告创意 |
1.2 广告创意表现与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表现 |
1.2.1 广告创意表现 |
1.2.2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表现 |
2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的功能和手法 |
2.1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的功能 |
2.1.1 吸引眼球 |
2.1.2 吸引参与 |
2.1.3 吸引分享 |
2.2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的常用手法 |
2.2.1 用幽默缓解心绪 |
2.2.2 用悬念引起好奇 |
2.2.3 用戏仿挑战权威 |
2.2.4 用夸张震撼人心 |
3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具体表现 |
3.1 利用娱乐热点为广告主造势 |
3.1.1 综艺 |
3.1.2 电影 |
3.1.3 明星八卦 |
3.1.4 电视剧 |
3.2 运用娱乐体验调动受众参与 |
3.2.1 朋友圈H5页面 |
3.2.2 O2O娱乐体验 |
3.2.3 互动网页游戏 |
3.2.4 户外游戏 |
3.3 创新表现载体丰富娱乐沟通 |
3.3.1 用商品作为广告媒介 |
3.3.2 将广告置于受众身上 |
3.3.3 以纸为媒的新玩法 |
3.3.4 可食用的媒介 |
4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4.1 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存在的问题 |
4.1.1 跟风创作不考虑产品自身特性 |
4.1.2 过度刺激眼球易走向低俗 |
4.1.3 “魔性”娱乐大众损伤品牌美誉度 |
4.1.4 过度用名人炒作打破道德底线 |
4.2 对广告创意娱乐形式表现的建议 |
4.2.1 不要脱离品牌 |
4.2.2 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
4.2.3 适度适情适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后传统广告传播方式类别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后传统广告的发展背景及定义 |
网络广告 |
(一) 广告宣传与实际产品之间脱节较小 |
(二) 表现手法多样化且易满足个性在多方面的要求 |
(三) 互动性 |
(四) 受众群体的针对性 |
(五) 网络传播更新速度灵活 |
移动电视广告 |
(一) 移动电视广告受众群体的针对性很难确定 |
(二) 移动电视广告宣传推广的产品信息浏览速度快且记忆深刻 |
(三) 移动电视广告反复播出加深记忆 |
(四) 互动性 |
(五) 信息保留度在不同的移动电视广告载体中的效果不同 |
手机广告 |
结论 |
(4)试论我国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与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三 研究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 |
一 手机媒体的涵义及特性 |
二 手机媒体的发展背景 |
三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
四 手机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分析 |
一 渠道优先策略 |
二 横向互动策略 |
三 媒体集团化策略 |
四 内容差异化策略 |
五 业务多元化策略 |
第四章 手机媒体的发展模式分析 |
一 政府:扶持+强化 |
二 行业:精品+融合 |
三 受众:参与+鼓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手机媒体传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 |
(一) 选题意义 |
1. 选题缘起 |
2. 选题价值 |
3. 创新之处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二、手机媒体概述 |
(一)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
1. 手机媒体在中国 |
2. 手机媒体在国外(以日本为例) |
(二) 手机媒体的传播载体 |
1. 短信:“请稍后,短消息已发送” |
2. 彩信:多媒体手机信息 |
3. 彩铃:“我的手机,听我的!” |
4. 声讯:“你好:这里是 |
5. 流媒体:影像传播新平台 |
6. WAP 手机上网:世界在掌上 |
7. WAP PUSH:给你想要的信息 |
(三) 手机媒体的媒介特性 |
1. 分众:大众细分 |
2. 定向:精准传播 |
3. 即时:方便快捷 |
4. 互动:沟通无限 |
三、手机媒体传播分析 |
(一) 传播媒介分析 |
1. 开创媒体新时代 |
2. 人类身体“新器官” |
3. 媒介大于信息 |
4. 整合传统媒体 |
(二) 传播内容分析 |
1. 内容激发传播 |
2. 新生活方式宣言 |
(三) 传播受众分析 |
1. 融合与改变 |
2. 人人都是自媒体 |
(四) 传播负效应分析 |
1. 信息污染 |
2. 噪音污染 |
3. 隐私权问题 |
四、手机媒体移动增值服务产业链分析 |
(一) 移动通信运营商(MOBILE NETWORKS OPERATOR) |
(二) 内容/应用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 |
(三) 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 |
(四) 设备制造商(EQUIPMENT PROVIDER) |
(五) 终端设备制造商(TERMINAL PROVIDER) |
五、手机媒体的发展问题 |
(一) 手机媒体发展瓶颈 |
1. 手机硬件平台还有发展空间 |
2. 缺乏专业媒体从业人员 |
3. 手机广告业配套服务亟需解决 |
4. 软广告与黄赌毒 |
(二) 手机媒体传播管理 |
1. 加强手机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 |
2. 加强通信政策的监督管理 |
3. 规范手机传播的伦理道德 |
4. 完善技术层面的防范管理 |
5. 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管理 |
(三) 手机媒体前景设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个人即信息”,手机媒体成就新生活方式 ——新媒介时代下的手机传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新媒体运动与手机爆炸促使人们更加依赖手机 |
2. 作为新生活方式的宣言,手机媒体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
(二) 课题研究方案 |
1. 国内外研究展望 |
2. 创新点——手机媒体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乐观价值评估 |
一、手机媒介技术形态解析 |
(一) 星际旅行——媒介的变迁历程 |
(二) 手机媒体特征 |
1. 百变口袋精灵 |
2. 移动的个人媒介 |
(三) 畅通无障碍——手机传播特征 |
1. 处处是中心——传播的网络化扩张 |
2. 接还是不接,我选择——手机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偏向性 |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学价值研究 |
(一) 移动终端满足个人需求 |
(二) 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化媒介趋势 |
(三) 媒介“地球村”:超越时空的限制 |
(四) 成为媒介信息富载的多媒体 |
三、手机缔造新媒介时代的生活方式 |
(一) 手机强化互动沟通,促使信息交流更加自由且富有个性 |
(二) 手机对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 |
1. 手机也上瘾——生活离不开手机媒介平台 |
2. 手机成为大众广阔的交流渠道促使草根的媒介空间不断扩张 |
(三) 新媒体凝炼新文化 |
1. 媒介创造文化 |
2. 手机网络以不同的方式拓展文化的外延 |
3. 通过编码在手机传播中塑造了新文化形态 |
4. 实现手机媒体的流行文化传播 |
(四) 新媒介对消费产生推动作用 |
1. 手机消费开创消费新领域 |
2. 促使新的广告形式产生——手机广告应运而生 |
四、手机媒体的发展设想——“个人即信息”理念的提出 |
(一) 何谓“个人即信息”理念 |
(二) 理念的产生过程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7)消费数码:表达的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数码生活里的“符号 |
2.1 数码时代 |
2.2 消费数码:符号的体验 |
3 消费数码表达的世界 |
3.1 表达的走向:大众文化 |
3.1.1 消费数码的文化设计 |
3.1.2 消费数码与大众文化设置 |
3.2 消费数码的互文表达 |
4 消费数码的社会网格 |
4.1 被区分的编码 |
4.2 区分化、社会化、自然化 |
5 数码:时尚的话语 |
6 融合的目的:表达 |
6.1 融合的媒介 |
6.2 手机媒介 |
6.2.1 媒体化的手机 |
6.2.2 “个媒”化的手机 |
6.3 在媒介化时代 |
7 数码生活的文学文本 |
7.1 物与词 |
7.2 “消费数码”的文学文本 |
7.3 消费社会的“表达工业”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手机媒介广告运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机媒介成为新广告媒介的可能性 |
二、手机成为广告媒介的潜质 |
三、手机媒体广告是运营环节当中的参与者 |
四、手机媒介广告发布模式 |
1.语音广告: |
2.短信息广告: |
3.报时短信广告: |
4.冠名短信广告: |
5.会员广告: |
6.分类短信广告服务: |
7.折价优惠券广告: |
8.屏幕保护广告: |
9.互联网广告延伸: |
四、手机,第五代广告媒介新宠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网民规模与结构变化及其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J]. 王江红. 广西社会科学, 2019(07)
- [2]广告创意娱乐形式的表现研究[D]. 张雪. 辽宁大学, 2016(02)
- [3]后传统广告传播方式类别探析[J]. 汪宇瀚. 商业时代, 2009(26)
- [4]试论我国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与发展模式[D]. 陈仁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5]手机媒体传播现象研究[D]. 王克茹. 河南大学, 2008(09)
- [6]“个人即信息”,手机媒体成就新生活方式 ——新媒介时代下的手机传播分析[D]. 冷艳. 吉林大学, 2007(04)
- [7]消费数码:表达的世界[D]. 徐亚力. 四川大学, 2007(05)
- [8]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J]. 李慧娟.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11)
- [9]手机媒介广告运作初探[J]. 戴丽娜. 商业经济, 2004(07)
- [10]手机,第五代广告媒介新宠儿[J]. 戴丽娜. 传媒观察,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