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63”与重庆信息港共建宽带IP网──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心[1](2019)在《精明收缩视角下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我国城镇化年增率呈现放缓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渐向城镇化成熟发展阶段迈进[1],空间规划从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型[2]。受到全球金融市场和路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发展时期,出现了以县域收缩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收缩现象[3]。不少学者认为以增长主义为基本思想的增量和存量规划终将面临结束[4]。被称为中国版‘锈带’地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收缩范围广、强度大且差异强的严峻局势,尤其是位于东北中心位置的吉林省,县域层面超过50%的地区出现局部收缩,20%的地区人口密度下降,30%的地区户籍人口收缩,且收缩程度还在加剧[5],亟需转变长期以来固化的增长主义思想,认清收缩发展现状,从被动衰退转向精明收缩的道路。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文本展开了以下四部分内容的研究:第一部分:总结了我国和以美国,德国和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不同发展背景下,对应特点不同的收缩现象所采用的主要发展理念,归纳出基于增长主义的反应型收缩和基于精简主义的适应型收缩范式,结合我国发展特点总结启示:首先,基于精简主义的适应型收缩范式更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和经济增长新常态模式下的发展需求。其次,基于适应型收缩范式的精明收缩视角更符合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最后,空间重构能够成为我国“强政府”体制下应对以县域空间收缩为主的发展特点下的主要规划手段。通过明确精明收缩的研究视角,为理论框架的构建奠定研究基础。第二部分:提出了精明收缩视角下县域空间重构的研究思路,明确了旨在通过收缩型的空间重构提高县域主导功能的使用效率,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的核心思想,并且以此为指导构建了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的三段式研究理论框架:首先是主导功能定位研究,根据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明确了县域空间主导功能的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社会保障、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五个类型以及功能的发展和结构特征。其次是空间重构模式研究,根据空间的复杂性发展原则,明确了空间复杂性理论下空间系统的复杂网络和能量活动两部分内容以及特征。最后是重构机制建立研究,根据机制的交互性发展原则,分别明确了县域空间重构机制的交互性发展策略和交互性动力保障。通过构建精明收缩视角下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理论框架,为以吉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位于我国收缩现象最为严重的东北地区,且收缩问题最为典型的吉林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框架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基于可持续性的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定位。首先明确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构成内容,其次建立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定位结果分析。研究发现吉林省县域空间不仅农业资源丰富,而且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发展优势,符合精明收缩注重文化价值挖掘的发展理念;在主导功能空间分布方面,吉林省县域空间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单元受空间结构影响明显,而文化和生态功能单元受地形地貌影响明显。第二阶段:基于复杂性的吉林省县域空间重构模式确定。首先提出了吉林省县域空间复杂性研究方法,其次进行了吉林省县域空间结构类型判定,最后明确了吉林省县域空间的收缩重构模式,并且以亟需重构的县域单元为例进行技术路线示范。研究发现,农业生产主导功能的县域单元呈条带型结构,采用靠拢迁移重构模式;非农生产主导功能的县域单元呈放射型结构,采用逐层聚拢重构模式;社会保障主导功能的县域单元呈组团型结构,采用就地吞并重构模式;文化传承主导功能的县域单元呈散点型结构,采用飞地合并重构模式;生态保护主导功能的县域单元呈星座型结构,采用异地迁移重构模式。其中,社会保障和文化承传功能的县域单元的重构需求最为迫切。第三阶段:基于交互性的吉林省县域空间重构机制建立。首先从政策改革和公众参与两个方面明确了吉林省县域空间交互性重构发展策略,其次从城镇体系和产业优势两个方面明确了吉林省县域空间交互性重构动力保障。研究发现:吉林省有条件自下而上地实施“互联网+”参与方式,其中以社会保障为主导功能的县域单元示范条件较好,尤其是梅河口市有潜力成为该参与方式的示范县。第四部分:以理论和实证研究内容为依据,总结了全文的五个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三点不足,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
章洁[2](2016)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网融合的出现起源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其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进步的范畴,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国家竞争力塑造等方面。在我国,三网融合多次被写入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是推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企业,在其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状态下,作为三网成员之一,被推到了三网融合战略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一样,在技术体系、业务形态、组织管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发生着一系列的变革,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能力得到提高,业务形态更加丰富,同时其行业垄断的优势也在逐步丧失,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线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有线”)是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也是三网融合试点单位之一。她的三网融合转型实践是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其分散的组织结构、业务支撑平台的不统一、缺乏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以及日渐淡化的企业文化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转型,江苏有线如何在数字化红利逐步消失、三网融合竞争加剧、企业转型发展压力倍增的复杂环境下,实现快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变得愈发重要。本文对江苏有线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组织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变革策略设计,为江苏有线实施有效的组织变革措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决策和参考。本文将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模型理论、三网融合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访谈、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三网融合发展现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分析他们三网融合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对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在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对我国三网融合现状介绍中,主要对试点方案、融合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现状主要是从用户发展、业务发展、上市公司三个方面介绍的。其次,分析江苏有线现状、存在的问题、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变革的动力和阻力,以此为基础,提出符合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的路径和举措。最后,运用组织变革模型理论,设定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的目标及路径,从办公环境、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技术、人才管理五个方面提出组织变革的具体策略。为了保障组织变革行动能够顺利实施,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组织变革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以江苏有线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江苏有线进行组织变革的有效途径。江苏有线作为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行业领跑者,实施应对三网融合发展有效的组织变革,也可为全国兄弟省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开展三网融合业务提供有利的借鉴。
刘恋[3](2012)在《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城市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制约时,“智慧城市”的理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其本质是以物联网为重要基础之一,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很多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较早地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比如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瑞典、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相继提出并落实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逐渐取得了成效。近两年来,“智慧城市”在中国也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但我国目前对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的阶段,大部分研究还处于政策性的阶段。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建设内容,从技术层面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点,从产业层面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从应用层面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文献调查法收集整理美国、日本、加拿大、西欧等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要举措、建设内容及相关政策;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上海、广东、深圳、南京、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要举措、建设内容及相关政策;结合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及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及长春市建设的启示及借鉴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长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利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长春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分析长春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要素。利用SWOT方法分析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外部的机遇、挑战,内部的优势、劣势;从金融、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分析长春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从无线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公共安全及应急指挥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建设中明确推进重点;从加强领导、多渠道筹措资金、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国内典型城市如宁波、上海、南京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模式及推进策略;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分析长春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不同的优缺点;从技术创新、产业带动、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长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李强[4](2007)在《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及竞争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中兴通讯2005年进军数据市场,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企业并购、外资进入,数据市场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重新审视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的目标市场和竞争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本文首先引入复杂产品概念对数据产品特性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发展的回顾,分析中兴通讯现行的竞争策略,寻找现行竞争策略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分析,明确中兴通讯所处的竞争环境,最后综合运用4C、基本竞争战略、竞争博弈、创新竞争等关于竞争策略方面的理论,以SWOT为具体分析工具,探索中兴通讯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在竞争中所应采取的竞争策略。本文认为,基于中兴通讯目前所处的竞争环境,中兴通讯的目标市场应首先放在运营商等高端市场,实现自高向低的市场突破,快速做大渠道市场,有选择的进入海外市场。在竞争策略方面应积极采取定制化创新策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依托中兴通讯超长的产品线实现解决方案的差异化;凭借中兴通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数据品牌;通过灵活的,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加大对渠道市场的投入,规范渠道管理,培育出强大的渠道体系;持续与用户保持互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与用户建立起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
吴晓斌[5](2006)在《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研究 ——以A集团公司宽带网市场投资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和信息全球化给网络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外市场化较早和反应迅速的传媒集团已充分吸收网络的革命性效应,借助于投融资市场稳健扩张,取得了规模经营实效。近年来,处于网络传媒产业链上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文化媒体及网络公司在中国政府引导下按照省市区域组建集团公司,并积极引入先进的投资、管理方式和市场竞争机制,整合优质资产促成现代化集团跨越式的转变。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地方性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逐步转变为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发行和传播的全球性网络传媒集团。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投融资活动处于公司经营发展的核心。网络传媒集团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环境与融资渠道的扶持,更需要集团公司加强自身投资项目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和内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效益,实现集团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本论文以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为研究重点,以某城市A集团公司宽带网市场投资项目为实际案例,首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和竞争性外部环境分析,再对宽带网Cable Modem和FTTLAN投资项目进行内部分析,运用净现金流量和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指标进行投资绩效评价及月租费敏感性分析,对比国内外大中型城市同类投资项目运营状况和用户发展规模,最后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和费用管理角度指出现存问题和对策,说明网络传媒集团公司应调整现有组织结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以适应新型网络传媒行业的投资项目整体管理模式。虽然宽带网市场投资项目案例仅能作为网络传媒集团公司多元化投资项目的其中之一,但宽带网市场投资的竞争激烈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本论文追踪了近5-6年来宽带网市场用户需求和接入技术及众多参与其中的企业集团投资项目实际情况,这对我国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未来面对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做好投资项目管理实践准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鹏[6](2005)在《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数据通讯市场发展迅猛,数据产品作为中兴通讯三大战略产品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市场地位,特别是与竞争对手华为相比,在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渠道拓展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兴通讯市场形势严峻。分析市场竞争现状,重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对中兴通讯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兴通讯数据产品所处的营销战略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网络产品行业的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竞争状况、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SWOT等的分析,揭示出中兴通讯数据产品所面临外部营销策略环境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对其内部环境,如:企业概况、企业营销状况等的分析,透视出中兴通讯数据产品所面临内部策略环境的优势与劣势。认为中兴通讯当前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重的威胁。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兴通讯的营销状况,提出了现有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市场目标选择,对中兴通讯数据产品进行了市场定位,确定了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的市场挑战者的市场竞争策略,并据此提出了适合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特色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本文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对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对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在实施营销战略中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袁浩斌[7](2003)在《成都长宽公司营销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宽带网将成为信息网络投资建设和运营的重点。宽带网的运营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电信及互联网运营商的市场竞争焦点。如果说过去的电子商务、网上办公、网络教育、网上购物和网上娱乐还是少数人的时尚的话,现在它已经是许多人现实的需要和选择,宽带网络正逐步成为城市信息化的主渠道,正日益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从通信产业业务发展趋势出发,对国内、外宽带业务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要求,论证了成都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建设、发展宽带网的必然性。运用行业结构分析理论分析了目前成都市场宽带网络运营行业的特点,对成都宽带市场的竞争环境以及宽带网络及其增值服务的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并通过SWOT分析明确了成都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的竞争优势及未来的发展取向。在对成都市宽带网络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4PS理论,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到市场的定位对成都宽带网的经营战略作以简单探讨。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和渠道策略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探索了服务营销理论在宽带网市场上的应用。本文对成都长宽以及其他公司建议、发展宽带网业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具体的市场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成都长宽发展宽带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吴勇[8](2003)在《重庆网通信息港市场竞争策略》文中指出受国际经济形势增长迅速放缓的影响,国际电信市场出现了近20年来第一次行业低谷,一大批着名的IT通信公司面临着各种市场和经营方面的困难,纷纷申请破产。在中国,由于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拉动内需的影响,GDP继续保持8%的增长速度,而中国电信行业则继续保持着两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中国电信业成为全球业界的唯一亮点。 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电信市场最近1年来投资额度大幅下降,投资者对电信市场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竞争趋于完善,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二次腾飞前的艰难决择,特别是在中国电信拆分基本完成之后,如何迅速提高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能力成为摆在重庆网通面前的崭新课题。 本文以重庆网通作为案例分析的主体,利用三年来所学的MBA综合知识,通过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框架的确定,结合国内外电信宽带市场以及重庆网通内部环境分析,通过项目价值链分析,确定宽带项目的竞争策略,包括市场现状分析,市场前景预测、重庆网通战略和重庆网通市场策略等内容,从而为重庆网通在未来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对国内外宽带市场的宏观分析,结合重庆的宽带竞争格局,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和分析手段对重庆网通竞争战略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定其发展战略思路,从微观角度提出重庆网通未来应对宽带市场竞争的战略框架。 作者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努力收集更多行业及企业过去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多次与重庆网通公司高层、中层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重庆网通以及市场最新动态,并结合本论文课题展开深入讨论。由于作者在重庆网通一直从事市场管理工作,并参与了公司2002、2003年财年公司经营计划撰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能丰富本论文的例证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作者积极大胆探索所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本文中充分运用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战略管理等管理和分析工具,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向读者全面、多角度诠释重庆网通现在,并通过大量数据和理论结合探索重庆网通未来发展思路。
王卫红[9](2002)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了总体论述并确立了研究的总体框架;然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企业管理和国家运营政策等角度对利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富裕光纤资源架构和运营IP宽带网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次,针对我国高速增长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公司所垄断的严峻现实,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自主生产高端路由器的策略与建议;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建议;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企业发展B2B电子商务的现状,探讨了我国企业B2B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意义、背景、框架和过程; 第二章系统地阐述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类型、优点、应用环境要求等内容; 第三章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集中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发展中国家泰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以及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通过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对中国网民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定性分析了增长趋势; 第五章对电子商务重要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各种能访问互联网的通信网络平台进行了归纳、特征分析与比较,然后通过杭州有线电视宽带网的具体案例,从技术、企业管理等角度重点研究了利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富裕光纤资源架构和运营IP宽带网问题; 第六章进行了有关中国有线电视宽带网运营政策的实证研究,旨在希望通过有关研究工作,能为政府决策层制定有利于盘活大量闲置的有线电视网络资产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七章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短暂的发展历史、基础设施、主要应用功能和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等内容,在互联网基础设施部分针对我国高速增长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公司所垄断的严峻现实,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自主生产高端路由器的策略与建议; 第八章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把握了一些我国个人消费行为及B2C电子商务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网上B2C销售和消费方式与传统销售和消费方式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在目前环境条件下B2C的优劣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建议;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企业BZB电子商务的一些现状,如企业主页、电子邮件信箱、企业内部阻碍BZB电于商务发展障碍因素和关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变革的信息。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企业发展BZB电子商务的策略; 第十章是结论与展望,主要回顾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可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企业管理和国家运营政策等角度对利用我 国有线电视网络富裕光纤资源架构和运营IP宽带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且参与“杭州有线宽带网“的整个建设与运营过程。“杭州有线宽带网” 引起了世界宽带网络领域的高度评价,杭州“在有线电视公司的线路上铺 设光缆”、架构宽带网被日本《读卖新闻》称为是“世界上极其少见”(见 附件一);u)针对我国高速增长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公司所垄断的严峻现实,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自主生产高端路由器的策略与建议;(3)对中国网民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定性分析了增长趋势:(4)通过网上BZC销售和消费方式与传统销售和消费方式的对比研究,得出 了在目前环境条件下BZC的优劣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BZC 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建议;(5)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企业BZB 电子商务的一些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发展BZB电子商务的策略。 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发展电于商务政策与策略研究”(70073029)的研究内容。
谢高岗[10](2002)在《IP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Intemet为代表的IP网络正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异构化程度不断增加,带宽成倍增长,网络日益复杂。在IP网络中实时、精确检测网络性能,对于网络性能管理和监控有重要意义。开展”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将为因特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高效协议、设备、应用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在完成大量网络测试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带宽和流量测量技术,在实际测量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流量模型以及性能测量技术在网络监控系统中应用。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描述如下: 1.提出一个高效精确的带宽测量方法,消除背景流量和误差累积的影响。 下载和调试带宽测量工具pathchar、clink、pchar、nettimer以及bing,在ICT网络中进行测量实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背景流量和误差累积是影响测量性能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提出一个高效精确的带宽测量方法,消除背景流量和误差累积影响,降低测量负载,提高测量速度。该算法通过测量探测数据包返回情况可以得到丢包率、双向延迟、延迟抖动等性能指标。 2.设计与实现流量测量系统SNMPER和LANMon。 SNMPER基于SNMP,实现SNMPv3框架,并可以兼容SNMPv1和SNMPv2。LANMon通过数据包捕获方式测量链路流量。在模式1时,测量流量速率可以达到毫秒级。工作在模式0时,可以实现不同协议层次的流量分析。LANMon采取文件存储和数据库存储相结合的存储方式,数据库按照协议层次存储数据包在文件中的位置索引,文件存储捕获的数据包。LANMon和一般的协议分析仪不同点在于适合大规模网络长期性能测量。SNMPER和LANMon被用于实际网络测量,为长期流量特征分析提供实验数据。 3.提出一个适合实时应用的周期性对数流量模型。 在大量流量测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周期性对数流量模型。该模型主要描述流量的突发特性,不对流量做任何限制性的假设。流量用R(t)=αIn(βt+1)描述,α主要标识突发量的大小,β标识突发量出现的时间。利用该模型,估计路由器输入、输出接口的传输能力、缓存大小以及交换单元处理能力等必须满足的性能指标,预测网络端到端的最大延迟和最小延迟。 4.提出了一个流量预测模型。 在展开LAN和WAN流量测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流量预测模型。流量可以分为时间相关分量和时间无关分量。其中时间相关的分量是时间的周期性函数,时间无关的分量服从正态分布。利用该模型设计动态在线流量预测算法。 IP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5.提出一个高效的SNMP轮询策略,设计基于网络性能测量的网络监控框架。 应用网络性能测量技术,提出一个层次式的NMS框架,并正在网络管理平台项目中实现该框架。该框架的主要特点是提供端到端的性能指标和网段的协议统计分析,并有极强的可伸缩性。利用SNMPV3管理工作站之间的通信机制,采用系统级故障诊断技术保证管理工作站的可靠性。提出每条被测链路流量可测的充分条件,该条件包含弱顶点覆盖。利用该充分条件设计SNMP轮询策略,极大减少被测设备数目和测量产生的流量。6.承担网络测试与性能优化工程项目,出色地完成任务。 负责实施重庆网通信息港宽带城域网系统测试与性能优化、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ATM网络综合测试、广州宽带城域网传输与***8系统测试以及华北石油网络系统测试与改进等项目,将测试理论应用于各种网络环境,积累了大量的测试实验数据。重庆网通测试项目分为网络主干p.SG POS卿试、小区端用户行为与性能测量、安全测试、设备测试以及仿真优化等部分。发现网络在汇聚层三层交换性能问题,设备测试过程中验证该结论。并由测量结果建立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提出优化性能方案。后期测试表明,改进后的网络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
二、“863”与重庆信息港共建宽带IP网──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63”与重庆信息港共建宽带IP网──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精明收缩视角下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伪存量规划与人口局部收缩矛盾 |
1.1.2 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背景下的县域大面积收缩趋势 |
1.1.3 吉林省市区人口增加而县域人口收缩两极化发展特征 |
1.2 研究意义 |
1.2.1 视角借鉴意义 |
1.2.2 理论指导意义 |
1.2.3 实践参考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概念辨析与研究界定 |
1.5.1 收缩城市与精明收缩 |
1.5.2 复杂性与空间复杂性 |
1.5.3 县域收缩的研究界定 |
1.5.4 路网与镇村精度界定 |
第2章 收缩视角下空间重构研究的综述与启示 |
2.1 国内外主要研究内容综述 |
2.1.1 收缩视角下空间重构研究背景 |
2.1.2 主要发展理念和相关实践案例 |
2.2 规划范式比较和启示总结 |
2.2.1 收缩视角下的规划范式比较 |
2.2.2 对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明收缩视角下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理论框架 |
3.1 精明收缩视角下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研究思路 |
3.1.1 应对县域空间重构的核心思想 |
3.1.2 以核心思想为指导的研究阶段 |
3.1.3 各研究阶段相对应的发展原则 |
3.2 基于可持续性的主导功能定位研究 |
3.2.1 县域主导功能分类 |
3.2.2 功能横向发展特征 |
3.2.3 功能纵向结构特征 |
3.3 基于复杂性的空间重构模式确定研究 |
3.3.1 空间系统的复杂性 |
3.3.2 空间复杂网络特征 |
3.3.3 空间能量活动特征 |
3.4 基于交互性的重构机制建立研究 |
3.4.1 交互性重构发展策略 |
3.4.2 交互性重构动力保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持续性的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定位 |
4.1 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构成内容 |
4.1.1 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
4.1.2 功能相互作用关系 |
4.1.3 主导功能具体内容 |
4.2 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评价体系 |
4.2.1 打分法评价指标选取 |
4.2.2 熵值法指标权重确定 |
4.2.3 因子分析法检验修正 |
4.3 吉林省县域空间主导功能定位结果 |
4.3.1 主导功能分类结果 |
4.3.2 主导功能特点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复杂性的吉林省县域空间重构模式确定 |
5.1 吉林省县域空间复杂性研究方法 |
5.1.1 空间句法研究方法 |
5.1.2 空间复杂网络模型 |
5.1.3 空间能量活动指标 |
5.2 吉林省县域空间结构类型判定 |
5.2.1 农业生产功能呈条带型结构 |
5.2.2 非农生产功能呈放射型结构 |
5.2.3 社会保障功能呈组团型结构 |
5.2.4 文化承传功能呈散点型结构 |
5.2.5 生态保护功能呈星座型结构 |
5.3 吉林省县域空间重构模式确定 |
5.3.1 农业生产功能的靠拢迁移重构模式 |
5.3.2 非农生产功能的逐层聚拢重构模式 |
5.3.3 社会保障功能的就地吞并重构模式 |
5.3.4 文化传承功能的飞地合并重构模式 |
5.3.5 生态保护功能的异地迁移重构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交互性的吉林省县域空间重构机制建立 |
6.1 吉林省县域空间交互性重构发展策略 |
6.1.1 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策略落位 |
6.1.2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策略探索 |
6.2 吉林省县域空间交互性重构动力保障 |
6.2.1 自上而下的吉林省城镇体系动力保障 |
6.2.2 自下而上的吉林省产业优势动力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存在不足 |
7.3 发展方向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三网融合背景下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三网融合 |
2.2 关于组织变革 |
2.3 关于广电行业的组织变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网融合发展现状 |
3.1 国外三网融合 |
3.1.1 美国 |
3.1.2 英国 |
3.1.3 日本 |
3.2 我国三网融合现状 |
3.2.1 试点方案介绍 |
3.2.2 融合现状分析 |
3.2.3 融合现状总结 |
3.3 广电网络的三网融合现状 |
3.3.1 用户发展 |
3.3.2 业务发展 |
3.3.3 运营商及上市公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有线现状分析 |
4.1 江苏有线组织现状 |
4.1.1 江苏有线简介 |
4.1.2 组织运行现状 |
4.1.3 存在的问题 |
4.2 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
4.2.1 国家政策的驱动 |
4.2.2 运营特征变化的驱动 |
4.2.3 企业能力需求的驱动 |
4.3 江苏有线组织变革动力、阻力分析 |
4.3.1 组织变革的动力 |
4.3.2 组织变革的阻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策略研究 |
5.1 组织变革的目标及路径 |
5.1.1 组织变革的目标 |
5.1.2 组织变革路径 |
5.2 具体策略及措施 |
5.2.1 办公环境 |
5.2.2 企业文化 |
5.2.3 组织架构 |
5.2.4 产品技术 |
5.2.5 人才管理 |
5.3 组织变革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内部保障措施 |
5.3.2 外部保障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智慧城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相关理论 |
2.1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
2.1.2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特征 |
2.1.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应用 |
2.2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与云计算 |
2.2.1 云计算的定义 |
2.2.2 云计算服务模型及其特点 |
2.2.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与云计算的关系 |
2.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与物联网 |
2.3.1 物联网的定义 |
2.3.2 物联网核心技术 |
2.3.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与物联网的关系 |
2.4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机理 |
3.1 智慧城市建设的形成过程 |
3.1.1 城市信息化演进路径 |
3.1.2 智慧城市演进特征 |
3.2 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因素分析 |
3.3 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要素 |
3.3.1 基础设施 |
3.3.2 智慧政府 |
3.3.3 智慧经济 |
3.3.4 智慧社会 |
3.4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因素 |
3.4.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
3.4.2 智慧城市管理体制 |
3.4.3 全民信息素养的环境培育 |
3.4.4 智慧城市人才培养 |
3.4.5 信息资源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 |
4.1 智慧城市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模型 |
4.1.1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需求分析 |
4.1.2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整体框架 |
4.1.3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
4.2 基于物联网的构建模式 |
4.3 基于云计算的构建模式 |
4.4 基础设施智能化构建模式 |
4.5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实践案例解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春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 |
5.1 长春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SWOT 分析) |
5.1.1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优势分析 |
5.1.2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劣势分析 |
5.1.3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分析 |
5.1.4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潜在的威胁分析 |
5.2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需求分析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样本结构 |
5.3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
5.4 长春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分析 |
6.1 政府层面的建设 |
6.2 产学研结合层面的建设 |
6.3 企业层面的建设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分析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及竞争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市场细分相关理论 |
1.2.2 目标市场选择相关理论 |
1.2.3 定位相关理论 |
1.2.4 企业的策略性竞争行为的模型 |
1.2.5 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建立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2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现行策略分析 |
2.1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特征分析 |
2.2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发展历程 |
2.3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策略 |
2.4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价格策略 |
2.5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渠道策略 |
2.6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促销策略 |
2.7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现行策略存在问题 |
2.7.1 产品差异化不足 |
2.7.2 缺乏竞争导向 |
2.7.3 被动适应用户需求 |
2.7.4 关系营销缺乏力度 |
3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中国数据通讯市场总体情况 |
3.2 运营商市场现状分析 |
3.3 渠道市场现状分析 |
3.4 竞争对手分析 |
3.4.1 华为公司 |
3.4.2 思科公司 |
3.4.3 TUNIPER公司 |
3.5 数据产品总体竞争格局 |
4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SWOT分析及目标市场选择 |
4.1 SWOT分析 |
4.2 总体竞争策略 |
4.3 市场细分 |
4.3.1 按照最终用户细分市场 |
4.3.2 按照技术需求细分市场 |
4.3.3 按照技术敏感度和价格敏感度细分市场 |
4.4 目标市场选择 |
4.5 产品定位 |
4.5.1 路由器产品策略 |
4.5.2 交换机产品策略 |
5 基于目标市场的竞争策略 |
5.1 应用"智猪博弈"切入数据市场 |
5.2 应用"信任嫁接模式"快速提升数据品牌形象 |
5.3 应用"口碑营销传播"实现运营商市场到渠道市场的拓展 |
5.4 兼并竞争者市场进入战略 |
5.5 其他竞争策略组合 |
5.5.1 价格竞争策略 |
5.5.2 渠道竞争策略 |
5.5.3 与客户建立关联策略 |
5.5.4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策略 |
5.5.5 关系营销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研究 ——以A集团公司宽带网市场投资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与实践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概述 |
2.1 网络传媒行业及其市场化 |
2.2 网络传媒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
2.3 网络传媒集团公司与投融资市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 |
3.1 投资与投资项目的概念和分类 |
3.2 投资项目管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3.3 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传媒集团公司宽带网市场投资案例研究 |
4.1 宽带网市场外部需求和竞争分析 |
4.1.1 宽带网市场需求分析 |
4.1.2 宽带网市场竞争性分析 |
4.2 宽带网市场投资-A集团公司案例研究 |
4.2.1 宽带投资项目事前运营计划评估 |
4.2.2 宽带投资项目事中运营分析评价 |
4.2.3 宽带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4.3 网络传媒集团公司市场投资项目管理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 |
2.2 市场营销管理 |
3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4 中兴通讯全球数据产品目标市场选择与竞争 |
4.1 中兴通讯全球数据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4.2 中兴通讯全球数据产品竞争策略 |
5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调整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成都长宽公司营销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的问题 |
1.2.1 宽带网及相关的概念 |
1.2.2 成都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简介 |
1.2.3 影响宽带运营商市场赢利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
2 成都长宽发展宽带的市场机会研究 |
2.1 电信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 |
2.1.1 业务应用IP化 |
2.1.2 窄带接入无线化 |
2.1.3 交换技术分组化 |
2.1.4 基础设施宽带化 |
2.2 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给宽带带来的机会 |
2.2.1 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 |
2.2.2 因特网的困惑和宽带接入机会 |
2.3 国外宽带网络业务及市场的发展情况 |
2.4 成都长宽遇到的问题 |
2.4.1 国家政策限制 |
2.4.2 成都长宽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 |
3 成都宽带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
3.1 行业结构分析 |
3.1.1 潜在的竞争者分析 |
3.1.2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1.3 替代品生产者威胁 |
3.1.4 供方讨价还价能力 |
3.1.5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3.2 其它环境因素 |
3.2.1 国家产业政策对发展宽带网业务的影响 |
3.2.2 成都市宽带网建设及应用现状 |
3.2.3 成都长宽业务概况 |
3.3 竞争环境的分析 |
3.3.1 竞争的概念 |
3.3.2 成都宽带网络市场的竞争分析 |
3.3.3 价值链的比较 |
3.4 成都长城宽带网络公司的SWOT分析 |
3.4.1 成都长城宽带网络公司的内外环境分析 |
3.4.2 成都长宽内外环境对比分析 |
3.4.3 对策模型及分析 |
4 宽带网市场调研及目标市场的确定 |
4.1 市场调研 |
4.1.1 市场调研的目的 |
4.1.2 调查方式及对象 |
4.1.3 成都市宽带网市场调查分析 |
4.1.4 市场调查的阶段性结论 |
4.2 市场细分 |
4.2.1 市场细分的概念 |
4.2.2 市场细分的方法 |
4.2.3 成都长城宽带网络公司的市场细分 |
4.2.4 进一步细分 |
4.3 确定目标市场 |
4.3.1 目标市场的概念 |
4.3.2 成都长宽目标市场的选择 |
4.4 市场定位 |
4.4.1 市场定位的概念 |
4.4.2 市场定位的策略选择 |
5 成都长宽主要营销组合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宽带网的产品概念 |
5.1.2 宽带网的产品的种类 |
5.1.3 宽带网络的产品开发策略 |
5.1.4 宽带网络的产品定位策略 |
5.1.5 宽带网产品供应策略 |
5.2 定价策略 |
5.2.1 价格策略 |
5.2.2 差别定价策略 |
5.2.3 差别定价策略在成都长宽业务中可行的运用形式 |
5.2.4 定价技巧的应用 |
5.3 促销策略 |
5.3.1 人员推销 |
5.3.2 业务演示 |
5.3.3 广告推广 |
5.3.4 公共关系 |
5.3.5 联合促销 |
5.3.6 偶然事件的促销 |
5.4 销售渠道分析 |
5.4.1 行业直销 |
5.4.2 渠道分销 |
5.4.3 在线销售 |
5.4.4 应用的增值分销 |
5.5 服务营销 |
5.5.1 服务与服务营销 |
5.5.2 服务营销对成都长宽业务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
5.5.3 宽带网的服务营销策略 |
5.5.4 服务补救 |
5.5.5 成都长宽服务补救策略 |
6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6.1 研究结论 |
6.2 成都长宽继续发展的营销策略的思考 |
6.2.1 竞争对手的变化 |
6.2.2 政策 |
6.2.3 产品转变 |
6.2.4 品牌 |
6.2.5 消费者购买行为 |
6.3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重庆网通信息港市场竞争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 |
2 电信及宽带市场 |
2.1 电信市场概念 |
2.1.1 宽带网及其应用领域 |
2.1.2 宽带应用 |
2.2 电信市场的特点 |
2.2.1 广泛性和区域性 |
2.2.2 相关性 |
2.2.3 连锁性 |
2.2.4 二次性 |
2.2.5 竞争性与垄断性并存 |
2.3 宽带市场的特点 |
2.4 电信市场发展趋势 |
2.5 宽带市场前景分析 |
3 重庆宽带网络背景及市场发展趋势 |
3.1 重庆宽带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1 网络现状 |
3.1.2 重庆宽带市场发展状况 |
3.2 竞争状况 |
3.2.1 重庆主要经营宽带业务运营商 |
3.2.2 重庆宽带业务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
3.2.3 重庆宽带业务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
3.3 重庆宽带网接入市场容量分析 |
3.4 进入宽带市场的必然趋势 |
4 重庆网通宽带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4.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1.1 重庆电信 |
4.1.2 重庆联通 |
4.1.3 重庆移动公司 |
4.2 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宏观战略环境研究 |
4.2.2 网通宽带项目行业环境 |
4.3 重庆网通内部分析 |
4.3.1 发展宽带项目重庆网通内部优势分析 |
4.3.2 发展宽带项目企业内部劣势分析 |
4.3.3 SWOT分析 |
5 重庆网通宽带市场价值链研究 |
5.1 宽带项目价值链 |
5.2 重庆网通宽带网价值链结构分析 |
5.2.1 价值链的构成 |
5.2.2 机构工作职能 |
5.2.3 项目战略选择和市场创新 |
5.2.4 项目竞争优势的持续发挥 |
6 重庆网通宽带市场运作和营销策略 |
6.1 宽带发展战略分析 |
6.1.1 整体发展环境有利,业务发展仍面临挑战 |
6.1.2 市场趋于理性,竞争格局变化 |
6.1.3 市场总量仍小,发展保持高速 |
6.1.4 业务收入仍低,ARPU下降过快 |
6.1.5 市场策略单一,业务整合不够 |
6.1.6 市场仍需培育,前景依然光明 |
6.2 重庆网通宽带发展用户分析和预测 |
6.3 重庆网通宽带未来发展策略 |
6.3.1 顾客满意策略 |
6.3.2 产品策略 |
6.3.3 价格策略 |
6.3.4 促销策略 |
6.4 重庆网通宽带发展市场战略 |
6.4.1 市场进攻战略 |
6.4.2 针对宽带的经营发展战略 |
6.4.3 功能战略 |
6.4.4 企业综合发展战略 |
6.4.5 服务战略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过程 |
1.2 实践和调查工作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2章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2.1 电子商务发展历史 |
2.2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2.3 电子商务类型 |
2.4 电子商务的优点 |
2.5 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要求 |
第3章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 美国 |
3.2 加拿大 |
3.3 澳大利亚 |
3.4 泰国 |
第4章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文献综述 |
4.1 中国互联网动态发展概况 |
4.2 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 |
4.3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4.4 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现状 |
第5章 电子商务重要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研究 |
5.1 通信网络概述 |
5.2 利用电信网接入互联网 |
5.3 广播电视有线宽带网案例研究 |
第6章 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运营政策研究 |
6.1 研究意义 |
6.2 缩小“数字鸿沟”的根本举措 |
6.3 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运营政策建议 |
第7章 互联网基础设施 |
7.1 互联网发展历史 |
7.2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回顾 |
7.3 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国产化问题研究 |
7.4 互联网主要应用功能 |
7.5 互联网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 |
第8章 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 |
8.1 关于我国B2C销售对象的调查 |
8.2 B2C电子商务的具体分析 |
8.3 我国发展B2C电子商务的策略 |
第9章 我国企业B2B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 |
9.1 B2B电子商务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
9.2 企业B2B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 |
9.3 B2B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 |
9.4 中国一些企业电子商务的有关信息调查与研究 |
9.5 中国企业B2B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总结 |
10.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主要成果 |
(10)IP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IP网络现状和及其挑战 |
1.2 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意义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概述 |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网络测量技术概述 |
2.1 网络测量技术概述 |
2.2 网络测量指标体系 |
2.3 测量方法 |
2.3.1 延迟和丢包率测量 |
2.3.2 路由行为测量 |
2.3.3 应用级性能指标 |
2.3.4 其他 |
2.4 测量结果分析技术 |
2.4.1 采样技术 |
2.4.2 测量数据处理技术 |
2.5 测量评价指标 |
2.6 网络测量项目介绍 |
2.7 小结 |
第三章 带宽测量技术 |
3.1 引言 |
3.2 带宽指标 |
3.3 带宽测量技术分析 |
3.3.1 带宽测量技术分类 |
3.3.2 主动带宽测量技术 |
3.4 带宽测量系统性能实验比较研究 |
3.4.1 实验评价指标 |
3.4.2 实验过程 |
3.4.3 实验数据 |
3.4.4 实验结论 |
3.5 网络性能主动测量工具设计与实现 |
3.5.1 特定链路带宽测量 |
3.5.2 背景流量影响消除 |
3.5.3 背景流量和有效带宽估计 |
3.5.4 其他性能指标测量 |
3.6 小结 |
第四章 流量测量技术 |
4.1 引言 |
4.2 流量测量技术 |
4.2.1 被动流量测量技术 |
4.2.2 基于SNMP的流量测量技术 |
4.2.3 数据流测量技术 |
4.3 SNMPER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结构设计 |
4.3.2 MIB采集模块实现 |
4.4 数据包捕获分析器LANMoN设计与实现 |
4.4.1 Windows数据包捕获原理 |
4.4.2 数据包捕获分析器LANMon设计与实现 |
4.5 小结 |
第五章 流量测量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网络流量模型介绍 |
5.2.1 Poisson流量模型 |
5.2.2 自相似流量模型 |
5.3 流量测量实验 |
5.4 流量模型 |
5.4.1 模型建立 |
5.4.2 模型分析 |
5.4.3 流量预测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测量结果分析的路由器设计 |
6.1 引言 |
6.2 流量数据采集 |
6.3 流量模型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6.5 路由器性能分析 |
6.6 结论 |
第七章 网络测量技术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7.1 引言 |
7.2 基于测量的网络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
7.2.1 项目背景 |
7.2.2 框架设计 |
7.2.3 框架特点 |
7.3 主动测量技术应用 |
7.4 被动测量技术应用 |
7.5 层次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可靠性保障 |
7.5.1 诊断模型 |
7.5.2 故障管理子系统诊断算法 |
7.5.3 算法性能分析 |
7.5.4 故障检测实验 |
7.5.5 小结 |
7.6 MIB/RMON采集策略 |
7.6.1 采集策略研究背景 |
7.6.2 模型与基本概念 |
7.6.3 算法设计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总结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8.2.1 IP网络测试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
8.2.2 基于实际测试的IP网络行为模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参加的主要项目和发表的主要论文 |
四、“863”与重庆信息港共建宽带IP网──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精明收缩视角下我国县域空间重构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李冰心. 天津大学, 2019
- [2]三网融合背景下江苏有线组织变革策略研究[D]. 章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 刘恋. 吉林大学, 2012(10)
- [4]中兴通讯数据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及竞争策略[D]. 李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 [5]网络传媒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研究 ——以A集团公司宽带网市场投资为案例[D]. 吴晓斌. 东南大学, 2006(04)
- [6]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7]成都长宽公司营销分析及策略研究[D]. 袁浩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03(02)
- [8]重庆网通信息港市场竞争策略[D]. 吴勇. 重庆大学, 2003(03)
- [9]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D]. 王卫红. 浙江大学, 2002(01)
- [10]IP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D]. 谢高岗. 湖南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