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茶艺学》心得(论文文献综述)
邵烨波[1](2021)在《社交媒体语境下青年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与协商 ——以BM风的流行为例》文中指出
薛繁洪[2](2020)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成为引领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现象,文人饮茶成风,究其缘由,与江南经济富庶、文人仕途失意以及休闲思潮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是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诸如读书、社交、文艺、旅游等,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益思的必备良品,还是文艺增趣的辅助饮品,更是社交雅集的重要媒介和旅行助兴的辅助手段。江南文人推动了茶艺的革新,在评鉴名茶、品水之论、茶具变化以及茶艺理论上均有创新性见解,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赏茶具、领茶韵和悟茶道六个方面对品茶艺术进行鉴赏和领悟。他们不仅极力追求品茶过程艺术化、雅致化,还营造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他们通常在茶寮书斋、园林庭院、寺院道观品茗,或泛舟湖上,在林下泉畔、野外亭轩品茗,注重茶人的身份素养和精神风貌,讲究独啜、对饮和聚饮,并营造琴棋书画、焚香插花的饮茶艺境。在继承历代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江南文人注重饮茶养生,表现在与茶相关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环境养生。首先,他们认识到饮茶可以去病保体,不仅自制养生茶,还在茶艺规范中践行养生理念;其次,遵循先秦儒道养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心性和道德情操达到养生的目的;再次,注重饮茶地点、气候、物象等选择,以此裨益身心。由于茶性平和冲淡、苦寒醒脑、纯真自然,与文人淡泊仕途、自省静虑和贵真求真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此外,饮茶生活还蕴含着他们安贫乐道的生命意识、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超尘拔俗的隐逸情怀以及静心自虑的禅悦心态。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梁娟娟,郑斯林[3](2018)在《茶艺创编的要素与技巧——以创新茶艺获奖作品《陋室茗》和《六堡香飘四海,成就丝路传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创新茶艺作品编排中常见的主题思想不明、解说词无病呻吟、毫无内容和内涵、茶艺编排毫无依据或偏离茶道精神,认为特立独行就是创新等问题,以茶艺大赛获奖作品《陋室茗》和《六堡香飘四海,成就丝路传奇》为例,从主题提炼、茶品选择、茶席设计、发型设计、服饰选择、动态背景及意境营造等元素入手,提出创新茶艺创编的要素与技巧。
刘小煌[4](2018)在《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茶艺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茶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茶艺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显着作用,是促进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中华茶艺内部特质使其成为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进步的源流和精神动力。论文首先对中华茶艺和茶文化产业进行简要概述,阐明有关中华茶艺和茶文化产业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发展现状。对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开发、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价值进行阐述,其中,经济开发价值,包括促进茶叶销售,助力茶叶品牌宣传与塑造,构建茶文化产业经济链,提升产业,做大做强茶产业;文化传播价值,再现茶俗民风,弘扬中华茶艺思想,传播科学跑赢知识;社会教育价值,创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样式,追求美好生活,推崇“和”思维和“养气、养心、达礼、求美”的文化基因,优化饮食习俗。在此基础上,以天福集团为例,重点剖析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与茶学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天福集团以中华茶艺为纽带传播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和中华茶文化,品牌内涵不仅局限于茶叶销售,而且也涉及教育、旅游、文化、科研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宣传企业文化内涵,促进港台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加大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华茶艺的开展有利于茶学教育和教学,可激发学生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升涉茶专业人才的从业水平,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激发爱国情怀,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基于论文对中华茶艺价值实现困境的剖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中华茶艺,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编创中华茶艺,深层次开发整理中华茶艺与茶文化资源以及茶行业标准化等实现中华茶艺价值的建议。
欧天颖[5](2018)在《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接触、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的缘起开始进行论述,通过对古籍资料的整理以及对期刊杂志的探究,从而阐述“禅“、”茶”两种物质形态融合的过程,探索茶在佛教的日常生活、礼仪法度、功夫修为中的作用,从而总结出“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及其现实影响。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及意义,以及该论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已发表的关于“禅茶一味”的文献虽多,但在仍有继续探讨的意义。第一章是对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的缘起进行介绍。从“禅宗”的形成脉络以及茶文化的出现入手,得出这是“茶禅一味”形成的基础;僧人以茶悟道的修行实践得出佛理中能观照茶理,二者之间妙不可言,禅茶同一兴味。第二章是对“禅茶一味”现象的义涵进行论述。分别对“禅”之义与“茶”之义进行论述,对其发展的脉络进行简单的回溯,继而归纳出二者在“净”、“静”、“境”三方面的相通之处。第三章着重论述“禅茶一味”在佛教中的应用及展开。分别从日常生活、礼仪法度、功夫修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从中可以得出,其在佛教中的应用及展开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第四章是“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及其影响。“和、清、雅、寂”四字高度概括了其精神特质,其对日本茶道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而在当今社会“禅茶一味”作为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以茶会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张闻芯[6](2017)在《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室是由茶及饮茶的行为聚集而成的空间。茶室设计,是茶本身的发展和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交叉地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建筑类型。中国是茶的故乡,其文化兴盛于唐宋,然彼时之茶室与饮茶之法已鲜见于世。值得庆幸的是,南宋时期的饮茶文化在传播到日本之后,得以被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保存。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茶室的建设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研究日本茶室有利于对中国茶室设计历史的溯源,也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本。笔者通过学习日语,研究了日本茶室设计的已有成果,提取出其历史脉络、建构本体要素之后展开了对典型案例的实地考察。研究的12个案例当中,包括7个传统茶室和5个现当代茶室,从古至今,从史诗到日常。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初步探索了基于现代建筑学科理论的日本茶室设计方法。并通过古今对比,总结出日本茶室在当代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茶室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服务。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提出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内容、方法、框架。第二章论述了日本茶道与茶室的发展历史,第三章系统性介绍了日本茶室建构的本体要素。第四章以二、三两个章节为基础,解析了12个有代表性的茶室案例。第五章作为总结,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初步归纳出日本茶室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第六章提炼出本研究的结论。
苗雨蓝[7](2016)在《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及现代转换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茶馆,一直在成都市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各地均有茶馆,带给当地社会的影响也各有所异,但像成都茶馆这样,给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深远影响的,却不多见。这也正是笔者尝试对成都茶馆进行了解与研究的动力和意义所在。我们讨论茶馆艺术,离不开讨论茶馆生活。茶馆本身给了茶馆艺术生存的土壤,而社会生活无疑给了茶馆艺术不断成长的养分。茶馆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公共生活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多元与包容,使得成都人祖祖辈辈都流连于茶馆之中;也正是这种多元与包容,旧时的成都茶馆给了各类民间艺术展示与发展的舞台,使其逐渐从公共生活空间发展成为了一个公共艺术空间,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四川民间艺术主要的表演交流场所之一。而现代社会,艺术展示形式更加趋于多样,艺术接受途径大量增加,成都传统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属性随之发生改变,并逐步淡出公众视线,这为传统茶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我们应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去思考问题所在,挖掘和剖析茶馆艺术,并尝试探寻茶馆艺术产生的根源与其持续发展的动力。这里所说的“动力”来自社会需求。而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改变,动力也随之消退,这使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成都传统茶馆的发展陷入了尴尬。如何将尴尬化为新得到动力,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回顾了目前学术界对于“茶馆”的研究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成都茶馆的发展及其特征,比较各地茶馆的异同,由此突出成都茶馆的研究价值,并进一步探讨茶馆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生成;第三部分着重介绍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理论依据以及它的功能;第四部分是选取川剧与评书,讨论了茶馆作为传统艺术空间向现代艺术空间的嬗变;第五部分是对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结语,结合当今社会需要,探讨了成都茶馆作为公共生活空间和公共艺术空间的价值。最后从艺术和文化产业的视角反思了成都茶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成都茶馆为适应时代发展所做的转型,同时展望成都茶馆的未来。
何佳英(TOKTOSUNOUA NURIIAKAN)[8](2016)在《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以比什凯克市5所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内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斯拉夫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玛纳斯大学以及吉尔吉斯阿拉巴耶夫大学这五所大学的汉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立体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指出了当前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作了概述。第二章主要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市5所大学即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斯拉夫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玛纳斯大学、吉尔吉斯阿拉巴耶夫大学的基本情况分别做了介绍。第三章进一步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5所大学的汉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各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其中包括对课程设置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师资队伍构成情况、教学方式及学生兴趣情况、HSK推广与辅导情况、孔子学院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第四章总结了吉尔吉斯斯坦大学在汉语课程设置、汉语教材使用、师资队伍构成、教学方式及学生兴趣、HSK推广与辅导、孔子学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罗世琼,杨占南[9](2014)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的思考——基于贵州师范大学的个案》文中研究说明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早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上世纪末,茶文化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分支,最开始是针对茶学专业学生开设,后来逐步进入各类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大学将其设为一门专业,有的大学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即通识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操。师范院校重在培养中小学教师,育人德先行,因此普及传统的中华茶文化有特殊意义。侧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选择讲授茶的基础知识。目的是
付大霞[10](2013)在《唐代咏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至唐代,饮茶之风伴随着茶叶的逐渐普及和饮茶经验日渐积累而逐渐兴盛起来。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饮茶。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得到了高速发展,更是达到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巅峰。此时的茶作为一种饮品,在唐代逐渐兴盛起来,由于文人品茗的影响,使得茶开始从人们的生活层面逐渐渗透到艺术层面,同时又增添了许多的文化内涵,大量的文人在品饮茶的同时又歌咏茶,这使得茶事活动以及茶美味香被文学化了,甚至艺术化,于是许多歌咏唐茶的茶诗、茶书、茶文、茶艺术品等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本文第一章通过目前国内对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本文选题用意,同时回顾了唐代之前与茶相关的文献,为后文研究唐代咏茶文学奠定基础。第二章以分析唐代咏茶文学发展兴盛缘由为重点,论及唐代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众多因素,突出分析了唐代各时期饮茶之风对之文学的影响。第三章重在探讨唐代咏茶文学之诗歌创作,分别对唐代各时期的茶诗创作数量进行统计,重点分析唐代茶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此外兼论唐代茶诗与酒诗之比较,通过二者在审美风格、抒发情感以及构思三个方面的异同,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茶诗。此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介绍了唐代的众多茶着,分为茶书、茶文两大类,其中以茶书陆羽《茶经》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内容、文风、评价及影响几方面来分析《茶经》,唐代茶着展现了唐人如何载种、制作、品饮茶叶,记载了唐人品茗的宝贵资料。纵观整个唐代咏茶文学,众多美不胜收的茶诗和内容丰富的茶文,如同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它们挥翰运墨吟颂着茶的芬芳,记载着茶的踪迹,以其内容丰硕和体式多样对后代茶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读《茶艺学》心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茶艺学》心得(论文提纲范文)
(2)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明代文人饮茶生活研究 |
2.明代茶文化专题研究 |
一、江南文人饮茶成风的原因 |
(一)经济富庶提供文人饮茶的物质基础 |
(二)仕途失意促使文人投向世俗生活 |
(三)休闲思潮的兴盛与享乐文化的影响 |
二、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茶 |
(一)读书以茶益思 |
(二)社交以茶为媒 |
(三)文艺以茶增趣 |
(四)旅游以茶助兴 |
三、江南文人推动茶艺的革新 |
(一)茶文撰述 |
(二)名茶评鉴 |
(三)水品新论 |
(四)茶具新变 |
(五)泡茶技艺 |
(六)品茶艺术 |
(七)饮茶环境 |
1.饮茶地点 |
2.饮茶人境 |
3.饮茶艺境 |
四、江南文人饮茶生活中的养生思想 |
(一)饮茶养生思想的发展 |
(二)江南文人在饮茶生活中追求养生之道 |
1.饮食养生 |
2.精神养生 |
3.环境养生 |
五、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文化意蕴 |
(一)茶之特性契合江南文人的精神需求 |
1.茶性平和冲淡符合文人淡泊仕途 |
2.茶性苦寒醒脑促进文人反躬自省 |
3.茶性纯真自然契合文人贵真精神 |
(二)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
1.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生命意识 |
2.安时处顺、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 |
3.超尘拔俗、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
4.静心自虑、致静无求的禅悦心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茶艺创编的要素与技巧——以创新茶艺获奖作品《陋室茗》和《六堡香飘四海,成就丝路传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茶艺与创新茶艺概述 |
2 当前茶艺创编的不足 |
3 茶艺创编的要素分析 |
3.1 选题和灵感 |
3.2 茶品选择 |
3.3 创新茶艺的茶席设计 |
3.3.1《陋室茗》中的茶席设计 |
3.3.2《六堡香飘四海, 成就丝路传奇》中茶席设计 |
3.4 茶艺师发型和服饰的选择 |
3.5 动态背景及意境营造 |
4 结语 |
(4)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之处 |
2 中华茶艺、茶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 |
2.1 中华茶艺概述 |
2.1.1 中华茶艺的界定 |
2.1.2 中华茶艺的分类 |
2.1.3 中华茶艺的基本特征 |
2.1.4 中华茶艺技能 |
2.2 茶文化产业的概述 |
2.2.1 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
2.2.2 茶文化产业的分类 |
2.2.3 茶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
3 中华茶艺的价值研究 |
3.1 中华茶艺的经济开发价值 |
3.1.1 促进茶叶销售 |
3.1.2 有助于茶叶品牌宣传与塑造 |
3.1.3 构建茶文化产业经济链 |
3.1.4 做大做强茶产业 |
3.2 中华茶艺的文化传播价值 |
3.2.1 再现茶俗民风 |
3.2.2 弘扬中华茶艺思想 |
3.3 中华茶艺的社会教育价值 |
3.3.1 创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样式 |
3.3.2 追求美好生活 |
3.3.3 推崇“和”思维和“养气、养心、达礼、求美”的文化价值 |
3.3.4 优化饮食习俗 |
4 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和茶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天福集团为例 |
4.1 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4.1.1 中华茶艺促进港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
4.1.2 中华茶艺推动茶文化的传播 |
4.1.3 中华茶艺加大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 |
4.2 中华茶艺在茶学教育中的作用 |
4.2.1 激发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
4.2.2 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
4.2.3 提升涉茶专业人才从业水平 |
4.2.4 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
4.2.5 锻炼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
4.2.6 提升个人素养 |
4.2.7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5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 |
5.1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的困境 |
5.1.1 注重可视性成分而忽视内在 |
5.1.2 缺乏深层次开发整理 |
5.1.3 重文化敷衍轻内涵积淀 |
5.1.4 商业化气息浓厚 |
5.2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的途径 |
5.2.1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中华茶艺 |
5.2.2 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编创中华茶艺 |
5.2.3 深层次开发整理中华茶艺与茶文化资源 |
5.2.4 茶行业标准化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四、选题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禅茶一味”现象的缘起 |
第一节 “禅茶一味”现象的形成原因 |
一、“禅”、“茶”二者内质相似 |
二、僧人以茶悟道 |
第二节 “禅茶一味”现象的功能依据 |
一、佛教苦谛说 |
二、佛教缘起性空论 |
第二章 “禅茶一味”现象的义涵 |
第一节 “禅”、“茶”之义 |
一、“禅”之义 |
二、“茶”之义 |
第二节 “禅茶一味”不二之义 |
一、“禅”、“茶”以净为性 |
二、“禅”、“茶”以静为宜 |
三、“禅”、“茶”境界相通 |
第三章 “禅茶一味”在佛教中的应用及展开 |
第一节 “禅茶一味”与日常生活 |
一、禅门清修与坐禅饮茶 |
二、僧人种茶与农禅制度 |
第二节 “禅茶一味”与礼仪法度 |
一、禅门以茶敬客、供佛 |
二、禅门清规将寺院茶制度化 |
第三节 “禅茶一味”与功夫修为 |
一、禅与茶之开悟相通 |
二、禅与茶之平常心相和 |
第四章 “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和影响 |
第一节 “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 |
一、和 |
二、清 |
三、雅 |
四、寂 |
第二节 “禅茶一味”的影响 |
一、“禅茶一味”的传播影响 |
二、“禅茶一味”的社会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 |
2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茶室建筑的变迁 |
2.1 茶道空间的起源 |
2.1.1 会所的产生 |
2.1.2 殿中的茶 |
2.1.3 足利义政和村田珠光的茶 |
2.1.4 武野绍鸥的四叠半和“坪之内” |
2.1.5 “市中山居”体和草庵 |
2.2 草庵风的茶室和露地 |
2.2.1 草庵茶室的诞生 |
2.2.2 《山上宗二记》中的茶室 |
2.2.3 千利休的茶室 |
2.2.4 下克上的终焉 |
2.3 书院茶室 |
2.3.1 大名茶的确立 |
2.3.2 小堀远州与千宗旦的茶室 |
2.3.3 片桐石州的茶与千家的道统 |
2.3.4 近世大名茶人和激荡的茶道 |
2.4 近世之后的煎茶与煎茶席 |
2.4.1 煎茶道的历史 |
2.4.2 煎茶席的演变 |
2.5 现代化以来的茶室 |
2.5.1 战后茶室理论的重构 |
2.5.2 现代建筑家的建造实践 |
2.6 本章小结 |
3 日本茶室的空间内容、组织秩序与建构要素 |
3.1 日本传统茶室的空间内容与组织秩序的基础 |
3.1.1 空间内容的创作基础——茶人、茶会 |
3.1.2 茶事(茶会)活动的场景展开与动线的组织 |
3.2 露地建构的本体要素 |
3.2.1 道路与置石 |
3.2.2 构筑物 |
3.2.4 植物配置 |
3.3 茶室建筑建构的本体要素 |
3.3.1 平面 |
3.3.2 立面 |
3.3.3 天井面 |
3.4 内部装饰建构的本体要素 |
3.4.1 茶道具与千家十职 |
3.4.2 室礼与床之间的装饰 |
3.4.3 茶挂 |
3.4.4 插花 |
3.5 本章小结 |
4 代表案例研究 |
4.1 草庵茶室与露地的范本——千利休待庵(国宝) |
4.1.1 项目简介 |
4.1.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1.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
4.1.4 茶的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1.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
4.2 利休后的四人对茶室发展的推动 |
4.2.1 千宗旦今日庵 |
4.2.2 织田有乐如痷(国宝) |
4.2.3 古田织部燕痷 |
4.2.4 小堀远州大德寺龙光院密庵(国宝) |
4.3 茶道宗家中传统茶室与露地的巅峰——薮内家 |
4.3.1 项目简介 |
4.3.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3.3 茶室群落的聚集 |
4.3.4 露地的发展和完善 |
4.3.5 露地节点放大示意 |
4.4 御茶屋及其露地的代表——桂离宫松琴亭 |
4.4.1 项目简介 |
4.4.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4.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
4.4.4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4.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
4.5 现代建筑家的传承与创新——矶崎新有时庵 |
4.5.1 项目简介 |
4.5.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5.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
4.5.4 茶是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5.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
4.6 现代建筑历史学对茶室论的重构与实践探索——藤森照信高过痷 |
4.6.1 项目简介 |
4.6.2 设计意图——藤森照信的茶室论 |
4.6.3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6.4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
4.7 日本茶室在现代商业店铺中的踪迹 1——成为第三生活空间的“和之心”吃茶店 |
4.7.1 项目简介 |
4.7.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7.3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7.4 室内材料选择与细部构造 |
4.8 日本茶室在现代商业店铺中的踪迹 2——Latte chano-mama亲子的席 |
4.8.1 项目简介 |
4.8.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8.3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8.4 室内材料选择与细部构造 |
4.9 当代日本空间艺术的名片——2014 年威尼斯双年展闻鸟庵玻璃茶室 |
4.9.1 项目简介 |
4.9.2 场地文脉与设计意图 |
4.9.3 景观要素与景象序列 |
4.9.4 茶室平面布置与空间氛围 |
4.9.5 结构、材料与细部构造 |
5 日本茶室设计思想与方法初探 |
5.1 日本茶室设计的精神追求 |
5.1.1 日本茶道精神——利休的“四规七则” |
5.1.2 日本茶室设计中的哲学意识——茶道中的禅 |
5.1.3 特有的审美意识——侘寂(wabi sabi)与绮丽 |
5.2 日本茶室设计方法 |
5.2.1 现当代日本茶室的重新分类 |
5.2.2 日本茶室设计的给定条件 |
5.2.3 空间单元的动线组织与视觉秩序 |
5.2.4 空间要素各部分的设计要求 |
5.2.5 日本茶室的结构、材料与构造 |
5.3 日本茶室设计的四个层次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7)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及现代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茶馆:成都市民公共生活空间的生成 |
1.1 成都茶馆的发展与特质 |
1.1.1 成都茶馆的发展史及成因 |
1.1.2 成都茶馆的艺术特征 |
1.1.3 成都茶馆的文化特色 |
1.2 成都茶馆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生成 |
1.2.1 吃闲茶与喊茶钱 |
1.2.2 摆闲话与谈政治 |
1.2.3 吃讲茶与袍哥会 |
2 发展:公共生活所衍生的公共艺术空间 |
2.1 将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依据 |
2.1.1 从丹托“艺术界”谈艺术空间形成的合理性 |
2.1.2 成都茶馆最终形成公共艺术空间的历史背景 |
2.2 从茶馆功能看待公共艺术空间的衍生 |
2.2.1 交易与交流场所 |
2.2.2 求生与表演场所 |
2.2.3 宣传与教化场所 |
2.2.4 艺术接受的场所 |
3 转换:传统艺术空间到现代艺术空间的嬗变 |
3.1 茶馆作为传统艺术空间的坚守与转型,以川剧为例 |
3.1.1 悦来茶园与川剧“三庆会” |
3.1.2 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3.1.3 悦来茶园的坚守与转型 |
3.2 茶馆转型现代艺术空间的探索与再造,以评书为例 |
3.2.1 四川传统评书艺术的源流及衰退 |
3.2.2 现代“散打”评书的兴起与发展 |
3.2.3“散打”评书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
4 启示:茶馆转型公共艺术空间的挑战与机遇 |
4.1 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挑战 |
4.1.1 机械复制时代的挑战 |
4.1.2 新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 |
4.1.3 传统与当代落差的产生 |
4.2 从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看茶馆转型机遇 |
4.2.1 非正式表演场所的日益受欢迎 |
4.2.2 现代茶艺馆兴起所带来的希望 |
4.3 给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
4.3.1 成都茶馆推动民间艺术发展 |
4.3.2 艺术发展推动茶馆转型 |
4.3.3 成都文化产业建设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以比什凯克市5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吉尔吉斯斯坦汉语教学情况的研究 |
(二)关于吉尔吉斯斯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研究 |
(三)关于吉尔吉斯斯坦孔子学院汉语传播情况的研究 |
第二章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5所大学汉语教学情况概述 |
一、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 |
二、比什凯克人文大学 |
三、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斯拉夫大学 |
四、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玛纳斯大学 |
五、吉尔吉斯阿拉巴耶夫大学 |
第三章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5所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课程设置情况调查结果 |
(二)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
(三)师资队伍构成情况调查结果 |
(四)教学方式及学生兴趣情况调查结果 |
(五)HSK推广与辅导情况调查结果 |
(六)孔子学院建设情况调查结果 |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二、汉语教材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三、师资队伍构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四、教学方式及学生兴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五、HSK推广与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六、孔子学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办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10)唐代咏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目前茶文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唐之前的茶文献 |
一、“茶”字小考 |
二、唐之前的茶文献 |
三、唐代咏茶文学概况 |
第二章 唐代咏茶文学发展兴盛之探究 |
第一节 “大唐盛世”——经济文化高峰成就咏茶文学发展兴盛 |
一、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 |
二、恢宏壮丽的文学艺术 |
第二节 “比屋皆饮”——饮茶风尚促进咏茶文学发展繁荣 |
一、初盛唐时期 |
二、中晚唐时期 |
第三章 唐代咏茶诗 |
第一节 唐代茶诗概述 |
一、初盛唐之茶诗 |
二、中晚唐之茶诗 |
第二节 唐代茶诗内容与风格特色 |
一、唐代茶诗内容 |
二、唐代咏茶诗的风格特色 |
第三节 唐代茶诗与酒诗之比较 |
一、唐代酒诗概况 |
二、唐代茶诗与酒诗审美风格之比较 |
三、唐代茶诗与酒诗抒发情感之比较 |
四、唐代茶诗与酒诗构思之比较 |
第四章 唐代茶学专着 |
第一节 陆羽之《茶经》 |
一、《茶经》之主要内容 |
二、《茶经》之文风 |
三、《茶经》之历史评价和后世影响 |
第二节 其他茶书 |
一、《顾渚山记》 |
二、《品水》 |
三、《茶诀》 |
四、《采茶录》 |
五、《煎茶水记》 |
六、《茶述》 |
七、《品第书》 |
八、《十六汤品》 |
九、《茶谱》 |
第三节 茶文 |
一、与茶事有关的茶文 |
二、与茶政有关的茶文 |
三、随笔杂记中的茶文 |
结语 |
附录:唐代茶诗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读《茶艺学》心得(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交媒体语境下青年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与协商 ——以BM风的流行为例[D]. 邵烨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D]. 薛繁洪. 青岛大学, 2020(02)
- [3]茶艺创编的要素与技巧——以创新茶艺获奖作品《陋室茗》和《六堡香飘四海,成就丝路传奇》为例[J]. 梁娟娟,郑斯林.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5)
- [4]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D]. 刘小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5]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D]. 欧天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日本茶室设计及案例研究[D]. 张闻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成都茶馆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及现代转换研究[D]. 苗雨蓝.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8]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以比什凯克市5所大学为例[D]. 何佳英(TOKTOSUNOUA NURIIAKAN).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9]师范院校开设《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的思考——基于贵州师范大学的个案[J]. 罗世琼,杨占南. 贵州教育, 2014(18)
- [10]唐代咏茶文学研究[D]. 付大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