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股减持及其方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廷求,刘海明[1](2014)在《股权分置改革的中期检验:透析内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检验股权分置改革的中期效果,特别是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内在关联以及股改实现中期效果的内在机理发现:公司治理特征和绩效能够影响改革的进程,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绩效提升和治理完善。对于那些改革过程非常艰难或者改革推进较晚的公司而言,股改的效果更好。这说明改革具有后发优势,即对于那些改革难度较大的公司而言,改革带来的效果更好。对于渐进式改革只有坚定改革的信心、克服改革的攻坚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
华生[2](2010)在《见证和亲历股权分置改革(下)》文中认为改革途径的探索:集体智慧的碰撞和政治家的抉择 在国有股市场减持被叫停,主导权重回中国证监会之初,周小川那一届证监会领导最初还是想在改变了的思路下尽快重启改革。因此,就在2002年1月下旬,征集方案刚刚告一段落,就于1月26日在中国证监会网站上以中国证监会规?
王园林,涂晓岚[3](2006)在《股权分置改革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股权分置改革经历了理论争鸣、试错阶段和悲观、彷徨阶段,现处于乐观、全面推进阶段。必须充分认识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采取多种配套政策和措施以强化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汪思亮[4](2006)在《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股市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存在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股票的股权分置结构,两类股票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弊端严重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权分置改革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市场约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造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和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本文对股权分置对价问题的研究和思考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借鉴他人研究思路与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创新性地提出用动态博弈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对价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博弈双方的理性行为与博弈结果来解决股权分置的核心问题一一对价。结果表明非流通股股东将依照最低对价的原则分享绝大部分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在分类表决中通过能够保证双方均不受损的对价方案将是博弈双方的理性选择。流通股股东的谈判能力越强、非流通股比例越大、流通股股东得到的对价越多。 本文对股权分置问题的一些比较富有新意的思路和想法不仅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博弈双方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而且有助于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组织建立有利于规范博弈,实现三公原则的相关决策。
刘毅荣[5](2006)在《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现象是我国股票市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框架下形成的,该制度引起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一独特的股权流通性分置现象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许多危害,严重损害了我国资本市场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匹配机制,扭曲了控股股东行为,非流通股股东投资收益大幅度增值与流通股股东资产市值大幅度缩水,使正常有益的股市行为、金融创新行为异化,引发市场信息失真、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及投机过度等问题。因此,为了规范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我们必须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加快全流通的进程,形成一个各类股东利益机制完全一致的股权结构。本文以当前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并运用大量例证和图表进行辅助分析,主要对社会关注的对价补偿问题加以研究,在指出原有模型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探讨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股权分置问题解决方案。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假定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不变的前提下,对现今对价分析定量模型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正,并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对价价值衡量标准,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对价模型。根据本文提出的计算对价方案的模型,广大股民和研究人员可以参照非流通股股东披露的各种信息,判断已经公布改革方案的股改公司的对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更好地维护流通股股东权益,还可以对未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的可能的对价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使得投资者有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的、而且是定量的预期,而可预测性是证券市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文章对不同类别的对价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实施效果计算公式,对于方案实施者来说,有益于他们全面地进行方案的比选。
张虹[6](2006)在《浅谈国有股减持的配套机制》文中提出文章主要从国有股减持的配套机制,即立法机制、管理运营机制等方面对国有控股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了讨论,探究了保障国有股减持进行的相关配套机制。
殷晓东[7](2006)在《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国有股减持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而国有股减持模式的选择更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的重大方向之一,选择切合实际的减持模式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已进行过半,试点公司主要尝试利用送股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并非同一个概念,其完成的方式只能是渐渐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国有股减持是贯彻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通过减持,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实现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国有股减持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降低上市公司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增大公司股份的市场化份额,构造一个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新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平衡体;此外,国有股减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证券市场规范发展,而通过国有股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可以有效降低证券市场市盈率并扩大市场容量,以抑制过度投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本文立足于从理论角度探讨国有股减持,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介绍,随后对我国实行国有股减持的具体行业作出实证分析,最后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减持方式,在找出最佳的减持办法之后,再来研究减持价格的确定。总体来说,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有股减持的历史脉胳进行梳理,从早先的国有股减持开始谈起,一直到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回顾相关理论文献,进而对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种种国有股减持方案作一个评价介绍,最后得出后文所阐述的两个基本结论:国有股配售是大规模减持国有股的主要方式以及在国有股配售中引入认股权证的必要性和几点设想。第二部分研究国有股减持行业分布及减持比例问题。文中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工作必须遵循国有资本分布规律、依照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减持比例的观点,并在搜集大量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基本数据的基础上作出一个初步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依据。第三部分着重对国有股配售定价政策进行研究。笔者分析比较了几种股票价值评估方法,最后得出在国有股配售减持中,将每股净资产视为国有股内在价值,并结合市场定价方式是一种相对较为可行的定价方式的结论。
严荣华[8](2005)在《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的主要看点》文中提出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5月9日,首批四家试点公司公告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并先后推出了存量改革试点方案,大盘指数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四家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在进行,对其方案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对首批试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总结后,改革将仍然沿着决策者的意志向前推进。5月30日,证监会会同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接着第二天证监会就宣布启动第二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并于6月20日推出上港集箱、宝钢股份、中信证券、长江电力等42家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 针对市场提出的首批试点公司规模过小、代表性不强、试点方案较为雷同、推广适用性不够、改革
吴利明[9](2005)在《国有股减持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防止由于国有股减持导致流通股扩容,股市下跌,引起流通股股东集体抛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在国有股减持时必须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足额补偿。为维持股市的稳定,减持定价时采用“竞价配售”方案更加合理。为了使方案能顺利推进,应从国有股流通的组织制度建立、行业结构安排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三方面创造国有股流通减持的基础条件。
张小英[10](2005)在《国有股减持及其股权定价问题浅议》文中认为国家在明确国有股减持目标和原则的前提下,减持方案应力求公平、公正,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同时要综合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一、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现状及其减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经股份制改造后的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股份制改造初期,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国家或者法人投资兴建的企业,经过资产评估后按一定比例折股,在符合上市条件后向社会公众溢价发行,企业股票上市后则分为可流通部分——社会公众股,和不可流通部分——国家或法人股,由
二、国有股减持及其方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股减持及其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股权分置改革的中期检验:透析内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进程与相关研究 |
(一) 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 |
(二) 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 |
(三) 围绕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研究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 样本数据 |
(二) 如何衡量改革的难易程度 |
(三)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
四、统计分析 |
(一) 扫尾型公司vs前期公司 |
(二) 困难型公司vs一般型公司 |
五、回归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
(一) 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 |
(二) 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检验 |
六、股改治理效果的内在机理 |
(一) 股改进程与改革效果 |
(二) 扫尾型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 |
七、主要结论和启示 |
(3)股权分置改革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回顾 |
(一) 理论争鸣、试错阶段 |
(二) 悲观、彷徨阶段 |
(三) 乐观、全面推进阶段 |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被否决公司分析 |
(一) 清华同方股权分置改革失败凸显流通股股东力量 |
(二) 科达机电股权分置改革失败显现操纵阴影 |
(三) 三爱富股权分置改革失败显示机构博弈的复杂化 |
三、股权分置改革的启示与展望 |
(一) 以股票期权为核心完善高管激励机制 |
(二) 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为核心全面推进金融创新 |
(三) 鼓励市场化收购兼并,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应 |
(4)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现有股权分置问题解决方案 |
2.1 国资委七大类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 |
2.1.1 配售类方案 |
2.1.2 “股权调整类”方案 |
2.1.3 “开辟第二市场”方案 |
2.1.4 “预设未来流通权”方案 |
2.1.5 “权证组合”方案 |
2.1.6 “基金类”方案 |
2.1.7 其他类方案(包括存量发售、股债转换及分批划拨等) |
2.2 已有对价方案分析 |
2.2.1 非流通股价值评估模式分析 |
2.2.2 股权分置对价模型简述 |
3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方案的博弈分析 |
3.1 博弈论理论概述 |
3.2 相关假设与参数界定 |
3.2.1 相关假设界定 |
3.2.2 相关参数的设定 |
3.3 股权分置改革各利益主体的目标函数 |
3.4 对价博弈模型建立 |
3.4.1 全流通前市值已回归价值公司的模型分析 |
3.4.2 全流通前市值被高估公司的模型分析 |
3.4.3 全流通前市值被低估公司的模型分析 |
3.5 模型小结 |
3.6 应用举例 |
4 股权分置博弈的相关分析 |
4.1 从试点公司方案看市场对价水平 |
4.2 流通股股东的非理性行为 |
4.3 非流通股股东的非理性行为 |
4.4 信息不对称 |
4.5 谈判能力、决策层压力、融资需求 |
4.6 从试点公司方案看非流通股股东的谈判能力与投资机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5)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1 国内研究状况 |
1.1.2 国外研究状况 |
1.2 股权分置的弊端和危害 |
1.3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背景 |
1.4 股权分置改革与前期国有股减持的不同之处 |
1.5 股改进行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 |
1.6 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
1.7 股权分置改革流程 |
1.8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9 本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价定量分析模型 |
2.1 对价问题综述 |
2.1.1 流通权对价定价问题来源 |
2.1.2 对价方案确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2.1.3 对价方案的分类 |
2.1.4 对价方案的确立原则 |
2.2 计算流通权(对价)价值的定量分析模型 |
2.2.1 测算对价模型参数的设定 |
2.2.2 现有对价分析模型及其不足之处 |
第三章 创新对价定量分析模型 |
3.1 创新对价分析模型简介 |
3.1.1 创新分析模型的作用和意义 |
3.1.2 对价假设 |
3.2 创新对价模型在送股方案中的应用 |
3.2.1 送股方案及其特点 |
3.2.2 送股方案定量分析模型 |
3.3 创新对价模型在缩股方案中的应用 |
3.3.1 缩股方案的优点 |
3.3.2 缩股方案的缺点 |
3.3.3 “按净资产贡献率法”缩股及其特点 |
3.3.4 缩股方案定量分析模型 |
3.3.5 缩股方案定量分析模型实证分析 |
3.3.6 缩股方案与等价送股方案转换模型 |
3.4 创新分析模型在派现方案中的应用 |
3.4.1 派现方案的定量分析 |
3.4.2 实证分析 |
3.5 创新对价模型在转赠方案中的应用 |
3.6 创新对价模型在权证方案中的应用 |
3.6.1 权证方案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运用的优势 |
3.6.2 权证方案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运用的劣势 |
3.6.3 权证方案的思路 |
3.6.4 权证价值的计算 |
3.6.5 实证分析 |
3.7 创新对价分析模型在组合方案中的应用 |
3.7.1 “送股+非流通股股东派现”方案及其实证分析 |
3.7.2 “缩股+上市公司派现”方案及其实证分析 |
3.8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总结 |
4.1 不同对价方案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 |
4.2 股改方案实施效果的定量分析 |
4.3 文章内容的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浅谈国有股减持的配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国有股减持的法律机制 |
(一)国有股减持的立法必要性 |
(二)国有股减持的立法思路 |
二、健全国有股权的管理运营和监督机制 |
(一)完善国有股减持的管理运营机制 |
(二)完善国有股减持的监督机制 |
三、国有股减持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
(一)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 |
(二)在完善和充分发挥公司内部的监事会职能 |
(三)保护股东利益 |
四、其它相关配套机制 |
五、结语 |
(7)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动因及背景 |
(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 |
(二) 由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现实的选择 |
(三) 正确认识国有股减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股权结构研究的历史沿革 |
(二) 国外国有股减持经验评介 |
(三) 国内国有股减持方案介绍 |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四、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现状及减持中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历史回顾 |
二、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现状及股权结构 |
三、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思想观念问题 |
(二) 国有股的定价问题 |
(三) 国有股减持过程中的产权归属问题 |
(四) 市场的承受力问题 |
(五) 所有投资主体的财富再分配问题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不同产业国有股减持比例的实证研究 |
一、国有股减持必须遵循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规律 |
(一) 国有股在具有外溢性特征的经济行业可适当减持 |
(二) 国有股在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经济行业可适当减持 |
(三) 国有股在具有一般竞争性特征的经济行业可大规模减持 |
二、海外国家的国有股减持经验 |
(一) 部分国家的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统计 |
(二) 英国国有股减持─—先易后难,分段推进 |
(三) 法国国有股减持─—公开市场与私下市场的结合 |
(四) 德国国有股减持─—东部与西部有别 |
(五) 日本国有股减持─—对“大公社”的改革 |
三、中国国有股减持比例的实证分析 |
(一) 按照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规律,对我国上市公司减持行业的细分 |
(二)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分布行业的数据统计 |
(三)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比例的实证分析 |
第三章 国有股减持模式选择─—公开市场与私下市场 |
一、对两种国有股减持模式的比较 |
二、影响国有股减持模式选择的因素 |
(一) 政治法律因素 |
(二) 宏观经济因素 |
(三) 行业公司因素 |
(四) 小结 |
三、国有股减持模式探索——对公开市场模式的深入分析 |
(一) 存量发行方式 |
(二) “中介体”方式 |
(三) 国有股回购方式 |
(四) 国有股配售方式 |
第四章 我国国有股减持过程中的定价方案——配售定价研究 |
一、国有股配售定价的基本原则 |
(一) 国有股配售定价应遵循公平原则 |
(二) 国有股配售定价应遵循公开原则 |
(三) 国有股配售定价应遵循效率原则 |
(四) 避免高价配售国有股的历史在我国重演 |
二、我国国有股配售价格的合理确定 |
(一) 各种股票价值评估法在国有股配售中的运用 |
(二) 在国有股配售定价中引入认股权证 |
(三) 立足于净资产基础上的市场定价法——一种较为可行的国有股配售定价方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的主要看点(论文提纲范文)
股权分置改革前世今生 |
试点上市公司操作规程 |
首批试点公司方案看点 |
市场参与各方演绎博弈 |
(10)国有股减持及其股权定价问题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现状及其减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
1、我国深沪两市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 |
2、我国国有股在证券市场上的减持之路 |
3、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国有股的定价问题 |
二、国际上某些国家国有股减持情况简介 |
1、英国的国有股减持采取的是先易后难、分段推进的措施 |
2、法国的国有股减持 |
3、俄罗斯和乌克兰转制中的国有股减持 |
4、印度的国有股减持 |
三、我国国有股减持的独特性和国际经验的启示 |
1、我国国有股减持的独特性 |
2、国外国有股减持的借鉴与启示 |
(1)明确国有股减持的目标 |
(2)制定法律、法规,使国有股减持有法可依,并要严格依法减持国有股 |
(3)国有股减持一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
四、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股减持策略及定价方案的探讨 |
1、国有股减持的法律准备 |
2、具体减持方式 |
(1)已经上市的公司非流通股的历史回归计算 |
(2)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缩股减持 |
3、具体的减持步骤 |
五、总结语 |
四、国有股减持及其方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权分置改革的中期检验:透析内在机理[J]. 曹廷求,刘海明. 改革, 2014(07)
- [2]见证和亲历股权分置改革(下)[N]. 华生. 中国证券报, 2010
- [3]股权分置改革回顾与展望[J]. 王园林,涂晓岚. 国际经贸探索, 2006(05)
- [4]股权分置改革对价问题的博弈研究[D]. 汪思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9)
- [5]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方案研究[D]. 刘毅荣. 天津大学, 2006(05)
- [6]浅谈国有股减持的配套机制[J]. 张虹.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04)
- [7]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D]. 殷晓东. 厦门大学, 2006(01)
- [8]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的主要看点[J]. 严荣华. 产权导刊, 2005(07)
- [9]国有股减持方案设计研究[J]. 吴利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06)
- [10]国有股减持及其股权定价问题浅议[J]. 张小英. 中国总会计师,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