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杨吉鹏,李晓瞳,王同聚,孙晓枫,李朝晖,胡红超,李琛[1](2021)在《3DSlicer软件辅助经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利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镰旁脑膜瘤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辅助并采取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完善头颅CT核磁平扫与强化、核磁动脉成像与核磁静脉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并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肿瘤、上矢状窦、大脑上动脉等模型并分析肿瘤与上矢状窦及大脑上静脉的位置关系,采取对侧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另选取2019年1—12月经传统同侧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9例镰旁脑膜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率与头痛、头晕缓解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8例患者重建的肿瘤与其基底上方的大脑上静脉的位置关系与术中实际情况均完全一致,均行SimpsonⅠ级切除术,术中均无大脑上静脉及静脉窦损伤;观察组12例一侧下肢肌无力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9例,对照组13例一侧下肢肌无力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1周头痛、头晕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帮助术前评估镰旁脑膜瘤与大脑上静脉、上矢状窦等结构的位置关系,指导医师经对侧纵裂入路切除肿瘤,显着减少术中对大脑上静脉、功能区脑皮质等重要结构的副损伤,有助于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
张华[2](2021)在《虚拟现实3D模型在窦镰旁脑膜瘤静脉功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虚拟现实三维重建模型在窦镰旁脑膜瘤瘤周皮质引流静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神经外科一区收治的63例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患者,按照影像学方法不同分为虚拟现实组(n=30)和MRV组(n=33),对瘤周皮质引流静脉数量和类型进行评估,以术中所见实际情况作为金标准。临床随访结果以KP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表示,肿瘤有无复发以影像学随访为主。结果:虚拟现实组和MRV组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有无瘤周水肿、SSS闭塞程度、肿瘤切除程度、有无明显临床症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经ICC分析,两种影像方法对瘤周皮质引流静脉的评估均有极显着差异(<0.001)。对于功能区肿瘤,两组术后远期的KP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术后近期和术前,且术后近期高于术前(<0.05);其中虚拟现实组的KPS评分要显着高于MRV组(<0.05),而两组间Barthel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0.05)。对于非功能区肿瘤,虚拟现实组术后远期的KPS评分高于术后近期和术前,且术后近期高于术前(<0.05);MRV组术后远期的KPS评分显着高于术后近期和术前(<0.05),而术后近期的KPS评分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差异(>0.05);两组术后远期的Barthel指数高于术后近期和术前,且术后近期高于术前(<0.05),而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结论:1.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MRI增强数据重建出客观、个性化的三维模型,其与MRV相比优点在于操作简便,立体感、可靠性、可视性及可交互性强。2.通过虚拟现实3D重建模型联合MR进行多模态评价,比单一的MRV更能直观、精准的评估肿瘤与瘤周皮质引流静脉、SSS的三维空间关系,对手术方案的制定、风险评估、医患沟通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具有临床指导价值。3.应用虚拟现实3D重建模型对窦镰旁脑膜瘤进行术前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预案,术中保护重要引流静脉及脑组织结构,减少术后静脉源性并发症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桂超,邓万凯,刘细国[3](2019)在《36例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总结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分级:Ⅰ级23例,Ⅱ级9例,Ⅲ级2例,Ⅳ级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窦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力争全切,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设计好手术入路、术中处理好矢状窦及重要回流静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郑典刚,巩忠,熊先,庞克军,柴迎春,段鸿洲[4](2019)在《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普仁医院进行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的100例矢状窦大脑镰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肿瘤总切除率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结果病理结果:良性肿瘤88例(88%),恶性肿瘤12例(12%)。术前生活质量评分(65.65±5.22)分,显微神经外科术后(78.5±5.00)分,联合伽马刀术后(89.6±5.33)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显微神经外科切除术全切除率(75.0%)显着低于联合伽马刀术后(80.0%),差异有显着性(P<0.05);显微神经外科切除术次全切除率(25.0%)显着高于联合伽马刀术后的次全切除率(20.0%),差异有显着性(P<0.05);联合伽马刀术后并发神经功能损伤、抽搐、水肿的发生率及均随访1~3年复发率低于显微神经外科术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复发率低。
郑建业[5](2019)在《侵及矢状窦的中央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上矢状窦旁尤其是靠近中央区的脑膜瘤,往往由于肿瘤较大,造成上矢状窦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引起大脑皮层引流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探究侵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对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及静脉回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对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至2018年间位于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3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根据侵及矢状窦的程度,分为5组。均通过神经显微手术治疗,比较患术前及术后KPS评分,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Ⅰ型12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2例;Ⅴ型4例。手术前后统计KP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位于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合理的手术方法的选择对回流静脉系统及脑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昝春树[6](2018)在《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大脑镰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于大脑镰,它们完全被皮层覆盖的一组肿瘤,一般位于纵裂内,可能通过大脑镰生长,往往是双侧的,生长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出现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定位症状时才被发现,积极手术治疗是减少肿瘤复发最主要方式。肿瘤位置深在,术中显露相对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常引起对侧下肢瘫痪、术后癫痫等严重并发症,在安全的前提下全切镰旁脑膜瘤是具有挑战性的。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由同一术者手术治疗的22例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矢状位影像,以人字缝和冠状缝为界将大脑镰脑膜瘤分为3部分,同时根据肿瘤在增强MRI冠状切面的肿瘤情况分为Ⅲ类,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腰大池引流,气管插管全麻,经纵裂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2例患者术前均行腰大池引流,术后无马尾神经损伤,无血肿形成,无脑脊液漏,无椎管内感染,无脑疝形成。本组病例中无一例通过切除大脑内侧面皮质来增加手术显露。8例患者术中短时间使用脑压板轻轻牵开大脑内侧面皮质,14例患者术中结合重力、配合吸引器和双极电凝暴露肿瘤。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标准判定:Ⅰ级切除13例,Ⅱ切除6例,Ⅲ切除3例。手术过程中无大量出血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患者。术中发现术前MRI提示18例蛛网膜间隙完整的患者,术中见蛛网膜间隙均清晰、完整,术前评估与术中一致,另外4例在MRI上表现蛛网膜间隙不完整的患者,2例在术中发现蛛网膜间隙完整,2例蛛网膜间隙不清楚。脑膜瘤根据细胞类型、细胞有丝分裂、细胞特性、坏死和浸润性分为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三级。术后病检提示WHOⅠ级脑膜瘤20例,WHOⅡ级脑膜瘤2例,无WHOⅢ级脑膜瘤患者。22例患者术后复查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均未见脑挫裂伤及术野血肿形成,1例术后CT可见水肿,术后新发下肢肌力减退,1月后肌力恢复正常。术后48小时内复查增强MRI均提示全切肿瘤。1例患者头疼症状术后无明显缓解,1例偏瘫卧床患者术后肌力改善,但仍不能生活自理,术后新发癫痫,口服丙戊酸钠癫痫症状控制良好。其余患者头疼、头晕等症状均消失,偏瘫症状消失。术后无感染。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术前需要明确诊断,充分术前检查,进行肿瘤分类,详细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功能区的关系。术前常规行腰大池引流,引流脑脊液后脑组织自然回缩,结合脑组织重力作用的利用,可减少脑组织的牵拉而很好的暴露肿瘤。术中直视下、精细操作,注意引流桥静脉和胼周动脉、胼缘动脉的保护,尽量减少手术引起的血管和皮层的损伤,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最大程度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复发率,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是可以实现的。术后患者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注意患者的随访、复查,对于未能做到肿瘤彻底切除的患者,建议术后尽早行伽马刀治疗。
李凌,黄红星,邹叔骋,罗宗晚,李创华,刘博,张卫民,刘坤,刘华,钟小康[7](2017)在《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中央区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该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2015年40例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按照Simpson分级40例患者其中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壁者22例行Simpson Ⅰ级切除16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腔者6例行Simpson Ⅰ级切除4例(肿瘤致窦腔完全闭塞),Simpson Ⅳ级切除2例(肿瘤未使窦腔完全闭塞);位于中央区皮层深部只侵犯大脑镰者5例均为Simpson Ⅰ级切除;位于中央区皮层凸面只侵犯矢状窦者7例,其中只侵及窦壁者5例Simpson Ⅰ级切除3例,Simpson Ⅱ级切除2例,侵入窦腔者2例均行Simpson Ⅳ级切除。以上40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5年,Simpson Ⅰ级切除的28例患者均无复发;Simpson Ⅱ级切除8例者其中7例无复发,1例随访半年后肿瘤复发,予以伽马刀治疗后肿瘤消失;Simpson Ⅳ级切除4例随访1年后肿瘤均有所增长,均予以伽马刀治疗,之后失访。术后出现偏瘫者10例,随访1年后完全恢复者6例,4例部分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窦等的血管影像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地保护功能区皮层结构及回流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提高全切率,降低致残及复发率,避免死亡。
吉康荣,李康成,陈琴[8](2017)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经颅脑CT、MRI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确诊病例。按照简单随机化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肿瘤切除情况,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区出血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减少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比较,观察组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少,治疗后疗效显着,临床治疗时可推广使用。
王兴铧,杜嘉庚[9](2017)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操作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5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矢状窦和大脑镰前1/3段肿瘤13例、中1/3段肿瘤29例、后1/3段肿瘤4例;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16例,大脑镰22例,矢状窦和大脑镰同时受累8例。46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按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Ⅰ级32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1例。病理分型:内皮细胞型20例,纤维型12例,砂粒型6例,血管型4例,混合型2例,不典型性2例。无手术死亡患者;16例术前肌力减退者中,14例术后肌力改善,1例术后偏瘫加重,1例无变化。41例随访18年,9例癫痫患者中癫痫未再发作6例,肿瘤复发3例,行放疗2例,再次手术1例。结论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设计手术入路及术中策略,控制出血,保护和处理矢状窦和引流静脉及功能区脑皮质,是提高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黄玲[10](2017)在《中央回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央回区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介绍中央回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治疗策略,以求进一步提高中央回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延长复发间隔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间显微手术治疗的中央区大脑镰旁脑膜瘤37例,对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术中肿瘤切除的技巧、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mpson I级切除21例(56.8%),II级切除12例(32.4%),III级切除4例(10.8%),IV切除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病例术中出现脑肿胀,术中行去骨瓣减压术;经手术治疗后,四肢肌力较术前改善21例,较术前加重3例,后者经脱水、康复治疗后改善2例,肢体不全瘫痪1例。5例术后1个月内行放射治疗。术后均予以随访6个月至3年。2例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央回区大脑镰旁脑膜瘤毗邻引流静脉数量多,且个体差异大,加之位于功能区,完整切除肿瘤难度大。合适的手术策略、手术技巧至关重要。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影像学检查资料[2],其次是正确的肿瘤暴露策略、中央沟静脉及桥静脉的保护方法、中央回区的保护和肿瘤侵犯矢状窦的处理。术中超声安全、便捷、无创,能有效的弥补术前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缺陷和不足,术中可实时对肿瘤精准定位,并有效的辨别肿瘤供血动脉、瘤周重要引流静脉,对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当肿瘤与中央沟静脉、重要引流静脉、上矢状窦及功能区皮质粘连紧密难以分离时,应适当残留肿瘤组织,待术后行放射治疗,不能过度追求肿瘤完整切除,以免造成严重并发症及后果。
二、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2)虚拟现实3D模型在窦镰旁脑膜瘤静脉功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排除标准 |
1.1.3 病例资料收集 |
1.2 方法 |
1.2.1 影像方法 |
1.2.2 瘤周皮质引流静脉评估方法 |
1.2.3 上矢状窦闭塞程度评估方法 |
1.2.4 手术方法 |
1.2.5 随访方法 |
1.2.6 预后评估方法 |
1.2.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结果 |
2.2 虚拟现实3D重建模型与MRV的对比的结果 |
2.3 瘤周皮质引流静脉的一致性结果 |
2.3.1 ICC一致性分析 |
2.3.2 Bland-Altman分析 |
2.4 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
2.5 生活质量的结果 |
3 讨论 |
3.1 虚拟现实3D重建模型对颅内静脉评估的价值 |
3.2 手术要点 |
3.2.1 上矢状窦的处理 |
3.2.2 瘤周皮质静脉的处理方式 |
3.2.3 功能区的处理 |
3.3 预后评价 |
3.3.1 神经功能预后评价 |
3.3.2 生活质量评价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窦镰旁脑膜瘤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36例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侵及矢状窦的中央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窦旁镰旁脑膜瘤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显微手术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切口的设计 |
3.2 重要血管 (包括皮层回流静脉, 中央沟静脉及胼周动脉等) 的处理 |
3.3 肿瘤的切除方法 |
(8)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肿瘤切除程度 |
2.2 病理分型 |
2.3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
3 讨论 |
3.1 术前影像学检查和评估 |
3.2 手术入路及术中策略 |
3.3 矢状窦和引流静脉的处理 |
3.4 出血控制 |
(10)中央回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主要临床表现 |
2.1.3 影像学资料 |
2.2 研究内容与手术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中中央沟静脉和矢状窦的处理策略 |
2.2.4 术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2.3 疗效评价标准及随访 |
2.3.1 评价标准 |
2.3.2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肿瘤切除等级 |
3.2 病理检查结果 |
3.3 术后并发症 |
3.4 肿瘤复发 |
第4章 讨论 |
4.1 脑膜瘤的概论 |
4.2 影像学资料 |
4.3 麻醉 |
4.4 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 |
4.5 术中超声的应用 |
4.6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治疗 |
4.6.1 脑水肿 |
4.6.2 癫痫 |
4.6.3 偏瘫 |
4.6.4 颅内出血 |
第5章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3DSlicer软件辅助经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J]. 杨吉鹏,李晓瞳,王同聚,孙晓枫,李朝晖,胡红超,李琛. 中国综合临床, 2021(05)
- [2]虚拟现实3D模型在窦镰旁脑膜瘤静脉功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 张华. 海南医学院, 2021
- [3]36例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桂超,邓万凯,刘细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11)
- [4]显微神经外科联合术后伽马刀治疗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分析[J]. 郑典刚,巩忠,熊先,庞克军,柴迎春,段鸿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10)
- [5]侵及矢状窦的中央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的探究[D]. 郑建业.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的探讨[D]. 昝春树.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7]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 李凌,黄红星,邹叔骋,罗宗晚,李创华,刘博,张卫民,刘坤,刘华,钟小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7(06)
- [8]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可行性分析[J]. 吉康荣,李康成,陈琴. 中国医药科学, 2017(18)
- [9]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研究[J]. 王兴铧,杜嘉庚. 中国全科医学, 2017(17)
- [10]中央回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D]. 黄玲. 南昌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