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尔多液在大棚蔬菜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勋辉[1](2020)在《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鉴定及有效药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甜瓜是我省重要的蔬菜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地域广阔,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甜瓜种植面积的增加也使得病害的发生变得更加严重。由于地域的不同,病害的发生情况也大不相同。本研究在2017年安徽淮南甜瓜种植区开展了田间病害调查,其中在白皮甜瓜果实表面发生了具有典型果实腐烂症状的疑似病害。该病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甜瓜的产量,导致瓜农经济受损。为了寻找引起甜瓜果实腐烂病的病原,本文开展了甜瓜果实腐烂病的病原鉴定、常规药剂的室内筛选以及病原菌对不同甜瓜品种致病力测定,从而为甜瓜果腐病的流行预测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从淮南甜瓜种植区采集代表性的田间发病果实,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方法从甜瓜果实病组织分离细菌,获得到了菌落形态特征相似的细菌菌落。选取3株代表性细菌进行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和gyrB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在甜瓜果实上的致病性测定,确定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2)从市场上选取常规的7种细菌性杀菌剂,对甜瓜果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最小抑制浓度测定。结果表明,琥胶肥酸酮、波尔多液和中生菌素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春雷霉素和氢氧化铜抑菌效果较差。农用硫酸链霉素和噻菌铜在含药浓度为240 mg/L时,不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这表明该病菌对这2种杀菌剂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琥胶肥酸酮对短小芽孢杆菌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4.7950 mg/L,最小抑菌浓度在6-10 mg/L范围内。(3)通过对不同甜瓜品种的苗期接种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28个甜瓜品种中,中抗(MR)材料有11个品种,中感(MS)材料有5个品种,感病(S)材料有3个品种,免疫(Ⅰ)材料有9个品种。研究结果可为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防治,以及抗果腐病甜瓜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袁长凯[2](2020)在《铜胁迫对陆地棉抗氧化代谢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当植物体内铜累积量过多时,植物会受到胁迫并产生毒害作用。现如今土壤已不同程度被铜污染,对作物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同时对人类食品安全发动了强有力的冲击。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鄂抗棉10号、CN01、A409为材料,设定0μM(对照)和100μM Cu2+两个处理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处理后0-24 h内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含量,探究棉花幼苗在铜处理后短时间内的抗氧化酶及抗氧化产物的变化;另一部分为以鄂抗棉10号、CN01、A409、鲁301为试验材料,2018-2019年在大棚以盆栽形式进行,设定3个处理水平(0mg/kg(对照)、200 mg/kg、400 mg/kg),研究棉花在铜污染土壤中的生长,通过计量棉花产量和生物量、分析棉花体内铜的积累与转移,探索棉花对铜的耐性及吸收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100μM Cu2+处理下,棉花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SP含量均显着升高,叶片受到损伤,MDA含量明显增加;各基因型对铜胁迫的响应不一致;综合各项指标变化及差异发现,鄂抗棉10号对100μM Cu2+更敏感。2、400 mg/kg的铜胁迫显着降低CN01的纤维长度,鄂抗棉10号的纤维比强度及提高鲁301的长度整齐度指数。3、铜胁迫会抑制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对地上部影响较小,200 mg/kg的铜胁迫可以增加棉花的产量,400 mg/kg的铜胁迫会略微降低棉花产量,铜胁迫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大于地上部。4、铜胁迫下棉花各部位铜含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处理下棉花体内铜分布不同,200 mg/kg处理下棉花体内铜含量表现为根>茎下部、叶片>茎中部、茎上部>纤维,400 mg/kg处理下茎下部>根>叶片、茎中部、茎上部>纤维,纤维中铜含量始终是最少的;4个基因型间的铜转运能力和富集能力一致,棉花在不同处理下转移系数均大于1,且地上部器官有较高的铜积累量,说明棉花对铜有较好的吸收转运机制;鄂抗棉10号铜积累量高于其它3个基因型。
喻锦秀[3](2019)在《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林中最重要的病害,在湖南省油茶种植区普遍发生,是影响茶油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油茶炭疽病病菌能够侵染油茶的花芽、叶芽、果实、枝梢和叶片,引起的落果率平均为20%,可高达40%-50%。目前油茶病害的防治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清洁茶园、加强抚育等栽培措施来控制,但是此病害具有潜育期长、传播迅速的特点,化学防治很难抓住防治时机,多次防治事倍功半,成为油茶病虫害防治中的难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化学源农药的使用逐步得到限制,人们开始寻找更为安全可靠的防治途径。为了实现该病害的安全有效控制,我们从全省各地收集油茶资源,从内生真菌、根际细菌和真菌病毒3个方面寻求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筛选从我省油茶种植区采集的油茶组织上分离到内生真菌81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均属于子囊菌门,主要有半子囊菌纲和核菌纲真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表明,叶部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树皮,果皮中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进行筛选,未能发现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本节内容发表于Mycobioloy 2018,46(2):2,85-91,SCI收录,IF=1.369)2.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1)细菌菌株筛选。从油茶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3株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潜力的细菌,其中菌株P-14的生防潜力最强,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26.0 mm。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拮抗细菌P-1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离体叶片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之前用发酵原液浸叶片防治效果达100%,5倍稀释液的防效也达96.08%,优于接种后喷施发酵液的处理;温室盆栽试验表明P-14菌株的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倍发酵液喷施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77.8%。(2)拮抗菌株P-14的抑菌物质和抑菌机理研究。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进行分离研究,分析其中成分C15 bacillomycin D对抑制油茶炭疽病菌起重要作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抑菌活性测定,共分离到35种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测定表明P-14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将P-14活性物质处理后的菌丝体和正常菌丝体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下进行形态变化观察,发现这些抑菌物质可以溶解油茶炭疽病菌的细胞壁、抑制孢子的萌发。(本节内容发表于《林业科学研究》2019,32(1):118-124,IF=1.236)(3)拮抗菌株P-14的发酵条件优化及田间防控技术。菌株P-14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为酵母提取粉0.5%、葡萄糖3.0%、硫酸镁0.1%、氯化钠0.3%;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在250 m L三角瓶装液90 m L、种子液接种量体积比例为6%,发酵液初始pH值6.0~6.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48 h、摇床转速130 r·min-1。在常德桃源和鼎城开展了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油茶炭疽病综合防治。在成熟油茶林中采用叶面喷施拮抗细菌P-14并结合林地清理的抚育措施可以显着地提高老油茶林中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单次喷施防治效果达到66.15%,在4月和6月进行两次喷施,防治效果达到70.52%。在油茶中幼林中,采用喷施P-14拮抗细菌和叶面肥,并进行根部施肥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为79.47%,同时促进了油茶植株的生长量,提高油茶果实产量,单株平均采果量为5.13kg,是对照林组分平均产果量的2.5倍,平均株高2.01m,是对照组分平均株高的1.37倍,平均冠幅2.32m,是对照冠幅的1.34倍。3.油茶炭疽病菌真菌病毒的筛选及鉴定对24株油茶炭疽病菌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筛选,只在YZ-2和YD4-2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条带,其中菌株YD4-2中分离到大小分别为1770bp和1615bp的2条病毒条带,它们构成一个病毒的基因组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artitivirus 1(CgPV1),经序列分析CgPV1鉴定为双分病毒科Partitiviridae的新病毒,这是首次从油茶炭疽病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
黄敏燕[4](2019)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预防措施》文中提出现如今,我国农业正逐步向前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但是,我国诸多地域的大棚蔬菜种植始终面临着病虫害威胁的难题,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影响。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蔬菜行业关键的生产方式,在提升蔬菜的产量及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通过详细地阐述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预防措施,以期推进我国大棚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王茹梦,陈若琳,李东林,张彦辉,李东阳,游红[5](2019)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科学合理高效施用农药的注意事项》文中指出随着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设施蔬菜中病虫害防治越来越受重视。设施蔬菜生产处于相对密闭环境,湿度较大,易发生病虫害,而农药是其防治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1]。本文阐述了当前设施蔬菜中农药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药高效安全使用的相关建议和注意事项。
马金昭[6](2018)在《新型铜基叶面肥的制备及对葡萄、芹菜和茄子的生长与防病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芹菜和茄子是我国的主要水果蔬菜,在其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大多采用铜制剂进行保护性防治。虽然目前市场上以波尔多液为代表的铜制剂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施用效果良莠不齐、生产技术不完善和土壤铜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杀菌性能优良、制备工艺成熟且无毒、经济、环保的新型铜制剂。新型铜基叶面肥是山东农业大学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的含多种营养元素的保护剂,具有防治作物病害和提高养分供应双重作用。它是在传统波尔多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加入了作物所需的铁、锌、硼和钙等营养元素,配以多种助剂,浓缩而成的多种铜基干悬浮剂。研究其对作物的营养机理和长期施用效果可为铜基叶面肥在水果和蔬菜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索了卧式砂磨机生产含铁铜基叶面肥(Cu-Fe)的最佳工艺,并选取普通铜基叶面肥(CBFF)和Cu-Fe以葡萄为试材进行连续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其不同喷施浓度对葡萄产量、品质等生长性状的影响;选取CBFF和含硼锌铜基叶面肥(Cu-ZnB)在芹菜上进行了两季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其不同喷施浓度对芹菜产量、品质、防治病害效果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u-ZnB和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Cu-Ca)配施控释氯化钾对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探究模拟降雨条件下喷施CBFF在茄子叶片上的淋失情况及其对茄子防病效果、产量、生物量和土壤全铜、有效铜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卧式砂磨机生产含铁铜基叶面肥的工艺与产品检测在固定研磨介质、进料速度和料浆比例的条件下,筛选出最佳研磨时间为60 min。该条件下所得干悬浮剂产品pH为8.23,粒径D50和D97分别为2.65和11.09μm,比表面积为1481.30 m2·kg-1,悬浮率70%以上,通过对含铁铜基叶面肥的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SEM和EDX能谱分析,证明氢氧化铜和螯合铁能够均匀稳定地结合在一起。(2)铜基叶面肥对葡萄、芹菜和茄子产量、病情指数及品质的影响连续两年的大田和盆栽试验结果发现,与清水、传统波尔多液和1.0 g·L-1的CBFF相比,喷施1.0 g·L-1的Cu-Fe的葡萄产量分别显着提高10.1-10.2%、7.5-9.7%和2.6-3.7%,喷施1.0 g·L-1的Cu-Zn处理的芹菜产量显着提高了18.6-20.4%、13.8-14.8%和4.5-5.5%。在两季的葡萄收获期,1.0 g·L-1的CBFF和1.0 g·L-1的Cu-Fe处理的病情指数较波尔多液分别显着降低32.6-40.9%和28.9-33.3%;在定植120天时,喷施1.0 g·L-1的Cu-Zn的芹菜病情指数与清水和波尔多液处理相比显着降低了77.1-79.0%和45.5-49.3%。茄子盆栽试验中,Cu-Zn和Cu-Ca较清水和波尔多液处理显着增产6.4-12.3%,控释氯化钾较普通氯化钾显着提高了6.8%。含硼锌和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的病情指数较清水显着降低了27.4-30.9%,控释氯化钾较普通氯化钾显着降低了16%。与清水和波尔多液处理相比,1.0 g·L-1的Cu-Fe处理显着提高了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糖酸比。1.0 g·L-1的Cu-Zn的处理显着提高了芹菜和茄子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并降低了硝酸盐含量。(3)铜基叶面肥对植株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喷施1.0和2.0 g·L-1的Cu-Fe的处理中葡萄叶片中Fe含量较其它处理显着提高了20.1-48.6%,并显着提高了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喷施1.0 g·L-1Cu-Zn处理的芹菜叶片的Zn含量较清水、波尔多液显着提高了17.6-49.6%,B含量显着提高了10.6-15.2%,并提高了芹菜叶片中SOD、POD和CAT的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处理的茄子叶片中的钙含量较清水和含硼锌铜基叶面肥处理分别显着提高了22.7%和22.8%,较波尔多液处理显着降低了5.8%。喷施普通铜基叶面肥、含铁铜基叶面肥、含硼锌铜基叶面肥和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处理的葡萄、芹菜和茄子叶片Cu含量较传统波尔多液处理得到了显着降低,并且由于各铜基叶面肥(CBFF、Cu-Fe、Cu-ZnB和Cu-Ca)表面张力和在叶片上的接触角度的降低,在2015年葡萄试验的0-20 cm土壤和芹菜、茄子的盆栽土壤中,有效铜含量较波尔多液得到了显着降低。(4)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及防病效果的影响在茄子幼苗期、始花期和结果期,17.1 mm·h-1降雨强度下喷施铜基叶面肥在茄子叶片上的淋失率较波尔多液处理分别显着降低了33.2%、10.2%和32.0%;33.7 mm·h-1降雨强度下分别显着降低了19.3%、15.2%和19.2%;58.7 mm·h-1降雨强度下分别显着降低了15.5%、11.5%和20.9%。在结果期,33.7和58.7 mm·h-1降雨强度下铜基叶面肥处理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波尔多液分别显着提高了70.8%和181.0%,地上部鲜重显着提高了17.2%和17.3%,叶片SPAD值显着提高了5.1%和4.4%。在结果期无降雨条件下喷施铜基叶面肥处理较传统波尔多液的土壤有效铜含量显着降低了18.8%,在17.1、33.7和58.7mm·h-1降雨强度下喷施铜基叶面肥处理较喷施传统波尔多液处理的土壤有效铜含量分别显着降低了23.9%、41.8%和45.3%,土壤全铜含量显着降低了4.3%、9.1%和18.0%。因此,在3种降雨强度下茄子叶片喷施铜基叶面肥较传统波尔多液均显着降低了叶面肥的淋失率,提高了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加了生物量,减少了土壤中铜的累积量。
柏林,苗全喜[7](2013)在《波尔多液防控茄果类蔬菜徒长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番茄植株徒长的原因及控制徒长的常用措施,总结了波尔多液法原理和优势及其配置比例、配置方法以及防控茄果类蔬菜徒长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期为生产上提供参考。
李广平[8](2014)在《揭秘蔬菜上的蓝色斑点》文中指出小编最近在市场上看到一批小白菜(也称筷菜)上面有好多蓝色斑块,从菜叶到菜根均布满了蓝色斑点。问菜商说,这些蓝色斑点是保鲜剂,没有任何危害。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些蓝色物质是硫酸铜配制的波尔多液,近几年有很多菜商都用它来为蔬菜保鲜。但用这些化学物质来保鲜到底安全不安全呢?
吴暄[9](2009)在《竹醋液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和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蔬菜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而目前我国有机种植系统中的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本研究通过平板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同浓度的竹醋液和植物源物质浸提液施用于有机栽培黄瓜,探讨竹醋液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对有机黄瓜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作用;同时研究了竹醋液对生物农药三保奇花的增效作用。主要结论如下:本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有机农场一一南京普朗克有机农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黄瓜上的主要虫害是蚜虫,主要病害有黄瓜灰霉病和黄瓜白粉病。我们采用了竹醋液和蜂蜜的混合液进行防治有机黄瓜蚜虫的试验,以明确其对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醋蜜混合液处理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因不同的喷施浓度而异,低浓度100倍和300倍处理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50倍处理则会抑制黄瓜的生长。醋蜜混合液处理对有机栽培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也因不同的喷施浓度而异,300倍稀释液对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好。竹醋液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离体平板培养结合田间药效试验来观察。首先通过离体平板培养探讨竹醋液与植物源物质菖蒲、辣椒、槟榔、生姜和蜂蜜浸提后对黄瓜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竹醋液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因不同浸提物和施用浓度而异。总体上醋菖浸提液、醋椒浸提液和醋槟浸提液在稀释50倍时对黄瓜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防治较好。醋菖浸提液、醋椒浸提液和醋槟浸提液经过了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醋菖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表现了较好的速效性,醋椒浸提液表现了较好的持效性,醋槟浸提液则使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田间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对黄瓜的株型、叶色、果实和花均未产生药害症状,安全性较好。竹醋液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白粉病害预防效果的研究主要通过盆栽试验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竹醋液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因不同浸提物和不同浓度而异。综合来看醋椒浸提液和醋菖浸提液的防效最佳,在低浓度时(稀释200倍)防效仍优于对照药剂三保奇花。三保奇花是有机黄瓜栽培中最常使用的生物农药。而竹醋液对三保奇花也表现了很好的增效作用。在三保奇花和竹醋液混配药剂对黄瓜灰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中,以竹醋液稀释50倍和100倍的增效作用最佳。在混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预防作用试验中,以竹醋液稀释10倍和50倍的增效作用最佳。
丁晓蕾[10](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二、波尔多液在大棚蔬菜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尔多液在大棚蔬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鉴定及有效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喊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培养基 |
2.1.2 供试品种 |
2.1.3 供试药剂 |
2.1.4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样采集及病菌的分离 |
2.2.2 烟草过敏性坏死反应 |
2.2.3 致病性测定 |
2.2.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2.4.1 16S rRNA的PCR扩增和测序 |
2.2.4.2 gyrB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
2.2.5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2.2.6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
2.2.7 室内药剂筛选 |
2.2.7.1 药剂的毒力测定 |
2.2.7.2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2.2.8 致病力测定 |
2.2.8.1 调查方法及标准 |
2.2.8.2 计算公式及标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分离与鉴定 |
3.1.1 甜瓜果实危害症状 |
3.1.2 致病性测定结果 |
3.1.3 病原菌分子鉴定 |
3.1.4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果 |
3.2 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室内药剂筛选 |
3.2.1 7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3.2.2 7种药剂的最小抑制浓度 |
3.3 甜瓜苗期的抗性鉴定 |
4 讨论 |
4.1 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分离与鉴定 |
4.2 室内有效药剂的筛选 |
4.3 不同甜瓜品种对细菌性果腐病菌的抗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铜胁迫对陆地棉抗氧化代谢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土壤铜污染 |
1.1 土壤铜污染现状 |
1.2 铜污染的来源 |
2 铜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
3 铜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1 铜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 铜胁迫对植物幼苗的影响 |
3.3 铜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 铜胁迫对植物体内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3.5 铜对植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 铜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积累 |
5 植物对铜的抗性机制 |
5.1 体外机制 |
5.2 体内机制 |
5.2.1 细胞壁的吸附作用 |
5.2.2 质膜的限制运输 |
5.2.3 胞内区室化分布 |
5.2.4 小分子螯合作用 |
6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铜胁迫对棉花幼苗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 试验取样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2.2 可溶性蛋白(SP)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2.2.3 丙二醛(MD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铜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1 铜胁迫对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1.2 铜胁迫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3 铜胁迫对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 铜胁迫对棉花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 铜胁迫对棉花叶片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铜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 铜胁迫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5.3 铜胁迫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三章 铜胁迫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在棉花体内的分布 |
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 试验取样及样品前处理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棉株各部位铜含量及土壤铜含量测定 |
2.2.2 纤维品质各项指标 |
2.2.3 各部位生物量及产量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铜胁迫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3.2 铜胁迫对棉花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3.2.1 铜胁迫对棉花根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2.2 铜胁迫对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2.3 铜胁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3.3 铜胁迫对植株体内铜分布的影响 |
3.3.1 铜胁迫下棉花不同部位铜积累量的变化 |
3.3.2 转移系数 |
3.3.3 棉花在不同铜处理下对铜的富集作用 |
4 讨论 |
4.1 铜胁迫对棉花生物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4.2 铜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4.3 铜在棉花不同部位的分布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茶的经济价值与种植现状 |
1.2 油茶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
1.2.1 油茶炭疽病 |
1.2.2 油茶软腐病 |
1.3 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1.3.1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
1.3.2 拮抗微生物种类及应用 |
1.4 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4.1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理 |
1.4.2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
1.5 真菌病毒及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5.1 真菌病毒的弱毒现象 |
1.5.2 导致弱毒现象的真菌病毒种类 |
1.5.3 真菌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油茶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样品采集 |
2.1.5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2.1.6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
2.1.7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1.8 油茶自然抗病性调查 |
2.1.9 油茶品种对油茶炭疽病的抗性测定 |
2.1.10 油茶果实感病等级划分及经济指标的测定 |
2.1.11 种子含油率的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病原菌的分离及回接试验 |
2.2.2 病原菌的鉴定及形态特征 |
2.2.3 不同油茶品种对油茶炭疽病的抗性比较 |
2.2.4 油茶果实感病对其经济指标的影响 |
2.2.5 病害等级与油茶果实出油率的影响 |
2.3 小结和讨论 |
2.3.1 小结 |
2.3.2 讨论 |
第三章 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性能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的研究 |
3.2.2 抽样策略的研究 |
3.2.3 油茶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 |
3.2.4 油茶内生真菌抗性筛选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土样 |
4.1.2 病原真菌 |
4.1.3 植物材料 |
4.1.4 培养基成分与配制 |
4.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
4.1.6 主要仪器 |
4.1.7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
4.1.8 拮抗细菌功能性物质定性检测 |
4.1.9 拮抗细菌形态学观察 |
4.1.10 拮抗细菌生理生化测定 |
4.1.11 拮抗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
4.1.12 拮抗细菌的离体叶片防效试验 |
4.1.13 拮抗细菌的盆栽防效试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
4.2.2 P-14菌株抑菌谱的测定 |
4.2.3 P-14菌株功能性物质定性检测 |
4.2.4 菌株P-14的形态学特征 |
4.2.5 菌株P-14的生理生化鉴定 |
4.2.6 菌株P-14的16S r RNA序列分析 |
4.2.7 离体叶片防效 |
4.2.8 盆栽试验防效 |
4.3 小结和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第五章 拮抗细菌P-14的拮抗物质分析和拮抗机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株 |
5.1.2 菌液制备 |
5.1.3 脂肽类抗生素的测定 |
5.1.4 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的测定 |
5.1.5 P-14抑菌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拮抗菌P-14脂肽类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5.2.2 拮抗菌P-14与脂肽类拮抗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检测 |
5.2.3 解淀粉芽孢杆菌挥发性抑菌物质的鉴定 |
5.2.4 P-14抑菌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小结 |
5.3.2 讨论 |
第六章 拮抗细菌P-14的发酵条件和对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试验菌株 |
6.1.4 培养基 |
6.1.5 试验林地概况 |
6.1.6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
6.1.7 发酵条件优化 |
6.1.8 菌体生物量和抑菌活性测定 |
6.1.9 田间应用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P-14发酵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
6.2.2 菌株P-14培养条件的优化 |
6.2.3 P-14菌株发酵液田间试验效果 |
6.3 小结与讨论 |
6.3.1 小结 |
6.3.2 讨论 |
第七章 油茶炭疽病菌真菌病毒筛选及序列分析鉴定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菌株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仪器 |
7.1.4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7.1.5 菌株的培养与菌丝收集 |
7.1.6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小量提取和纯化 |
7.1.7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全序列测定 |
7.1.8 病毒序列拼接与分析 |
7.2 结论和分析 |
7.2.1 炭疽菌内dsRNA筛选 |
7.2.2 YD4-2 菌株中ds RNA的 c DN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7.3 .小结和讨论 |
7.3.1 小结 |
7.3.2 讨论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8.1 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
1.1 大棚有机蔬菜种植技术 |
1.2 大棚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 |
2 大棚蔬菜病虫害预防措施 |
2.1 生物预防手段 |
2.2 农业预防手段 |
2.3 生态预防手段 |
2.4 物理预防手段 |
2.5 药物预防手段 |
3 结束语 |
(5)设施蔬菜生产中科学合理高效施用农药的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设施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现状 |
2 设施蔬菜生产中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 |
2.1 明确病虫害种类, 适时对症下药 |
2.2 根据防治对象科学合理选药 |
2.3 选购农药时弄懂标签很关键 |
2.4 科学高效施用农药 |
2.5 施药方式有讲究 |
2.6 合理混用及交替轮换使用农药, 延缓抗药性产生 |
2.7 安全间隔期采收 |
(6)新型铜基叶面肥的制备及对葡萄、芹菜和茄子的生长与防病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铜制剂的研究现状 |
1.1.1 铜制剂的发展与应用 |
1.1.2 铜制剂的问题与不足 |
1.2 植物叶面的养分吸收 |
1.2.1 植物对铜的养分吸收 |
1.2.2 植物对铁的养分吸收 |
1.2.3 植物对锌的养分吸收 |
1.2.4 植物对硼的养分吸收 |
1.2.5 植物对钙的养分吸收 |
1.2.6 叶面肥的发展前景与不足 |
1.3 药肥一体化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卧式砂磨机生产含铁铜基叶面肥的工艺与产品检测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产品性能指标的检测 |
2.2 铜基叶面肥在葡萄、芹菜和茄子上的应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 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和防病效果的影响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卧式砂磨机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干悬浮剂的影响 |
3.1.1 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pH的影响 |
3.1.2 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3.1.3 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悬浮率的影响 |
3.1.4 含铁铜基叶面肥的红外光谱、XRD、SEM和EDX分析 |
3.2 铜基叶面肥对葡萄、芹菜和茄子产量和病情指数等生长效应的影响 |
3.2.1 铜基叶面肥的表面张力及在葡萄、芹菜叶片上的附着情况 |
3.2.2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产量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
3.2.3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3.2.4 铜基叶面肥对植株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5 铜基叶面肥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6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7 控释氯化钾的释放特征和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3 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防病效果的影响 |
3.3.1 不同喷施液与茄子叶片的接触角 |
3.3.2 不同处理对植株叶片铜含量及其淋失率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茄子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茄子果实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茄子株高、茎粗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铜和全铜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含铁铜基叶面肥的生产工艺探讨 |
4.2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
4.2.1 铜基叶面肥对产量的影响 |
4.2.2 铜基叶面肥对病情指数的影响 |
4.2.3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4.2.4 铜基叶面肥对植株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5 铜基叶面肥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 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防病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 |
6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目录 |
(7)波尔多液防控茄果类蔬菜徒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番茄植株徒长的原因 |
2 控制徒长的常用措施 |
3 波尔多液法原理及优势 |
3.1 防控徒长原理 |
3.2 防控徒长优势 |
4 波尔多液配制方法及比例 |
4.1 配制方法 |
4.2 配制比例 |
5 波尔多液使用 |
5.1 使用方法 |
5.2 使用注意事项 |
(8)揭秘蔬菜上的蓝色斑点(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波尔多液对身体有危害吗? |
如何应对蔬菜上的蓝色波尔多液? |
如何鉴别含有过多波尔多液的蔬菜? |
Tips |
(9)竹醋液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和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选题背景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章 醋蜜混合液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和对蚜虫防治效果初探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醋液和不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竹醋液和不同植物源浸提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预防效果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竹醋液对生物农药三保奇花的增效作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四、波尔多液在大棚蔬菜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鉴定及有效药剂筛选[D]. 程勋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铜胁迫对陆地棉抗氧化代谢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D]. 袁长凯.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D]. 喻锦秀.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预防措施[J]. 黄敏燕. 种子科技, 2019(05)
- [5]设施蔬菜生产中科学合理高效施用农药的注意事项[J]. 王茹梦,陈若琳,李东林,张彦辉,李东阳,游红. 长江蔬菜, 2019(08)
- [6]新型铜基叶面肥的制备及对葡萄、芹菜和茄子的生长与防病效应研究[D]. 马金昭.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7]波尔多液防控茄果类蔬菜徒长方法[J]. 柏林,苗全喜.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3)
- [8]揭秘蔬菜上的蓝色斑点[J]. 李广平. 健康与营养, 2014(03)
- [9]竹醋液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和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初探[D]. 吴暄.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