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

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

一、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细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严嘉慧,周岐海,蒋云伟,陈济宇,李强,李忠义[1](2020)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岩溶水稻土可培养细菌群落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施肥是目前提高作物产量的较优策略,不同的施肥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目的】探究岩溶水稻土理化性质变化与细菌群落变化的对应关系,进而反映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影响。最后选出最优施肥方案,为后续的合理施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岩溶水稻土进行不施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加绿肥3种施肥处理,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可培养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变化的研究,探究在不同施肥措施下对岩溶水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对比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下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下降,结合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无机肥或氮肥的长期过量施加使土壤pH值下降,常规施肥加绿肥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分离纯化共得到164株菌,分别来自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常规施肥配施绿肥较常规施肥组优势菌属Sphingomonas、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增加。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出现Paenibacillus、Streptomyces和Pseudomonas等特有功能菌属。优势菌属Sphingopyxis、Lysobacter、Paenibacillus、Bosea、Streptomyces、Pseudomonas和Bacillus与TN存在显着正相关,在常规施肥加绿肥处理土壤中增加。【结论】常规施肥加绿肥处理下,固氮、溶磷等功能菌丰度增加,增加土壤肥力,保持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对作物的增产起重要作用。岩溶水稻土常规施肥配施绿肥处理的效果优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

马琴[2](2020)在《优化施肥方式下旱地春玉米磷素利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水分缺乏和石灰性土壤碳酸钙含量较高,限制了该地区土壤磷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优化施肥措施可通过调控根际过程,提高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利用,实现磷素的高效利用。本研究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陕西省长武县设置三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玉米根系、地上部生物量及其养分含量,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p H值、速效磷、丛枝菌根侵染率、根系形态(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细根长)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探究在雨养农业区磷肥减施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优化施肥方式和机制,以期为该地区春玉米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获得以下结果:1. 在黄土高原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在当前的农户施磷量(P2O5 120 kg/hm2)的基础上,磷肥施用量减少42%,对春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着影响。农户模式下春玉米三年的平均产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2325、22381 kg/hm2,减磷模式(P2O570 kg/hm2)下春玉米三年平均产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2171、21832 kg/hm2,条施模式(磷肥减量并条施)下春玉米三年平均产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1992、21769 kg/hm2,硫酸铵模式(磷肥减量并用硫酸铵替代尿素)下春玉米三年平均产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2161、22103 kg/hm2。2. 减磷模式较农户模式相比,成熟期玉米籽粒磷含量和吸收量显着降低,降幅分别为9.5%和11.4%;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四叶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以及丰富度降低,在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类群数显着降低。但减磷模式磷肥偏生产力显着提高69.9%,磷肥回收利用率提高4.3个百分点。减磷模式促进了苗期玉米根系生长,且AM真菌的侵染率显着提高20%,厚壁菌门Firmicute、微球菌目Micrococcales、黄杆菌属Arthrobacter和溶杆菌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3. 较农户模式相比,条施模式显着提高磷肥偏生产力66.0%,且提高了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促进了根系的生长,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指数,芽孢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黄色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但条施模式三年平均籽粒磷含量和磷累积量较农户模式分别显着降低13.0%和17.3%。4. 与农户模式相比,硫酸铵模式磷肥偏生产力显着增加68.9%,磷肥回收利用率提升7.2个百分点,差异达显着水平;四叶期和五叶期,硫酸铵模式的根长、根表面积、直径在0-0.5 mm范围内的细根长分别增加了13.9%-15.8%、8.6%-46.1%、10.9%-30.0%;AM真菌的侵染率增加16.3%-21.5%;β-变形菌目Betaproteobacteriales、黄色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显着增加。综上,在雨养农业区春玉米种植过程中,在当前农户施磷量的基础上(P2O5 120kg/hm2)将磷肥用量减少至玉米磷素需求量(P2O5 70-75 kg/hm2)是可行的,即能保证玉米的籽粒产量以及地上部生物量不降低,而且还能显着提高磷肥偏生产力。硫酸铵替代尿素通过促进根系生长、增加AM真菌的侵染程度、改变根际土壤优势物种的相对丰度,在磷肥施用量减少的情况下保证了玉米籽粒的磷含量和磷累积量不降低,显着提高了磷肥回收利用率,实现了磷素的高效利用。因此,可在当地春玉米生产中推广使用。

孙艳梅[3](2019)在《水磷菌耦合对苜蓿生产性能及细根周转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试验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滴灌给予不同的水分和不同的磷素,研究苜蓿生产性能和苜蓿根系受水磷影响的动态变化。以揭示紫花苜蓿受水磷的影响机制,及不同水磷条件下对紫花苜蓿水磷利用效率的影响。用微根管技术监测水磷耦合条件下苜蓿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明确水分和施磷对苜蓿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通过大田水磷耦合,在盆栽条件下以具有溶磷作用的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能与与苜蓿根共生的摩西管柄囊霉和幼套球囊霉为研究对象,通过各单独菌株及菌株两两组合影响紫花苜蓿生长的机制,再挑选出最优组合进行水磷菌一体耦合试验,为紫花苜蓿人工栽培及其高效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水分设3个梯度,分别为:5250 m3·hm-2(W1),6000m3·hm-2(W2),6750 m3·hm-2(W3),在3种灌溉量梯度下分别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2O50 kg·hm-2(P0)、50 kg·hm-2(P1)、100 kg·hm-2(P2)、150 kg·hm-2(P3),水磷处理共计12个处理。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将水和磷施入土壤中。CI-600根系监测系统原位观测不同水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变化,再用根系图像分析软件(WINRHIZO TRON 2009a)处理图像。2)选用4株菌,分别为具有高效解磷能力的巨大芽孢杆菌(Bm)和枯草芽孢杆菌(Bs),以及能与苜蓿根系共生的摩西管柄囊霉(Fm)和幼套球囊霉(Ge),并将这两类菌双接种,分别为BmBs、BmFm、BmGe、BsFm、BsGe、FmGe,以加灭活菌为对照(CK),共计11个处理。测定接菌处理后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苜蓿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土壤pH、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单接种菌和双接种菌对苜蓿的应用效果。3)采用L16(43)试验设计,盆栽持水量、施磷量、接菌各设4个水平,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苜蓿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土壤pH值、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各处理对苜蓿的影响。结果:1)在相同灌溉量条件下,苜蓿总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效率为P2显着高于P1和P3(P<0.05),且苜蓿总干草产量施磷处理较未施磷处理增产7.43%29.87%,其中P1、P2和P3较P0处理增产7.43%16.88%、12.55%29.87%和8.02%18.94%。苜蓿细根现存量、生产量和死亡量随灌水量和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2P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其数值为4.528 cm·cm-3、1.740 cm·cm-3和1.543 cm·cm-3。2)与CK处理相比,苜蓿地下生物量、株高和茎粗在单独施PSB分别增加18.57%24.49%,8.59%21.33%和3.86%9.54%,在单独施AM分别增加9.15%22.09%;2.51%18.60%和4.59%11.31%,AMF和PSB菌组合分别增7.66%7.03%,7.4432.85%和5.58%26.61%。3)其苜蓿干草产量、株高和茎粗均为11(W3P2J0)处理最高,为25.13 g·pot-1、45.39 cm和3.47mm。在W1和W3条件下,主根长和根系生物量在添加J1(2和15)、J2(3和14)J3(4和13)数值均大于J0处理(1和16),且土壤pH值在添加J1(2和15)、J2(3和14)J3(4和13)数值均小于J0处理(1和16)。结论:1)综合考虑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水磷利用效率等指标,最优水磷组合为W2P2处理,即灌水量为6000 m3·hm-1,施P2O5为100 kg·hm-1,是中国新疆北疆地区滴灌条件下苜蓿优质高产的较为适宜的水磷组合模式。且施磷增加了苜蓿细根现存量和细根生长量,降低了死亡量。2)PSB和AMF同时接种,对苜蓿植株生长发育和磷营养促生效果优于单一接种PSB或AMF,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PSB和AMF的种类有关。3)重度水分胁迫(土壤持水量为35%)严重抑制苜蓿的生长发育,同时接种巨大芽孢杆菌(PSB)及摩西球囊霉(AMF)可有效缓解轻度水分胁迫(土壤持水量为50%)对苜蓿造成的伤害,提高植物对干旱的耐受能力,且接菌效果为PSB+AMF>AMF>PSB。

朱玉伟[4](2018)在《保护性耕作对黑土磷转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农田黑土长期掠夺式耕种,部分地块或地区由于机械化水平落后,但由于长期采用原垄种,耕翻深度不够,已经出现了耕层结构变差和养分含量降低的问题。为恢复与提高农田黑土的生产力,增加活土层厚度和土壤生产力,拟采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进行处理,探究不同耕作对土壤耕层磷含量及形态,玉米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黑土区耕层构建及有利作物生长的耕作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免耕(N),旋耕(R)、深松(S)、深翻(D);每个耕作处理下分别设有秸秆不还田(N)、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M)。经过两年对020 cm耕层土壤磷变化及分异的研究,结论如下:两年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着不同。与深翻秸秆不还田相比,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免耕秸秆不还田增加,深松秸秆不还田则降低,2016年免耕秸秆不还田土壤紧实度最大增幅为314.6 kPa,深松秸秆不还田降幅为220.8 kPa;2017年免耕秸秆不还田最大增幅为489.3 kPa,S降幅为197.3 kPa。在2016年,土壤水分含量范围为22.11%32.78%,其中,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01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增加3.19%,深松秸秆不还田同层含水量下降最明显,降幅为6.22%;在2017年,土壤水分含量范围为6.85%33.26%,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耕层(020 cm)储水量比深翻秸秆不还田增加8.62%。与深翻秸秆不还田相比,免耕秸秆不还田降低表层土温,2016年6月中旬降幅为0.7℃,2017年同期降幅为1.5℃,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有机肥促进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增加,旋耕处理速效磷含量最高。在耕作处理中,两年土壤速效磷均值含量范围为38.93 mg.kg-152.29 m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旋耕处理耕作组平均值最高,免耕、深松处理居中,深翻最低。施入有机肥在各耕作处理中土壤速效磷增加显着,秸秆还田(S)对土壤速效磷均产生了影响,但未呈现规律性变化;在旋耕处理中旋耕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速效磷增加效果明显,与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提高了31.52 mg.kg-1;深翻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也比深翻秸秆不还田提高17.84 mg.kg-1。耕作处理对土壤全磷影响较小,而加入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全磷含量,深翻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深松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和旋耕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土壤全磷含量与原土壤相比提高了0.145 g.kg-1、0.110 g.kg-1、0.133 g.kg-1。耕作影响无机磷要大于有机磷,有机肥加入促进磷组分磷含量增加。土壤有机磷总量范围312.75 mg.kg-1348.17 mg.kg-1,免耕处理有机磷总量低于旋耕、深松、深翻;活性有机磷组内含量均值免耕、旋耕、深松高于深翻,与深翻相比分别增加3.06 mg.kg-1、1.84 mg.kg-1、2.64 mg.kg-1。免耕、旋耕、深松处理Al-P含量比深翻有所增加;免耕处理Fe-P含量要高于其它处理;免耕耕作组内Ca-P含量均值低于其它处理;所有处理对O-P均未产生影响。加入有机肥增加了无机磷各组分的含量,RM与RN相比Al-P、Fe-P、Ca-P含量分别提高58.58%、32.79%、4.27%。在N、D处理中秸秆还田则降低了Al-P、Ca-P含量。Al-P、Fe-P、Ca-P、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与速效磷斜率为正数,磷酸铁斜率系数最大。有机肥加入促进有机磷转化强度增强,酸性磷酸酶在不同耕作措施中,表现各不相同。有机磷转化强度耕作组内免耕、深松处理比深翻分别高0.041、0.027;无机磷转化强度免耕最高,旋耕度最低。加入有机肥增强了磷转化强度,与深翻秸秆不还田相比,深翻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有机磷转化强度提高22.00%,深翻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无机磷转化强度提高11.56%。旋耕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要高于其它耕作处理;深松处理中,与深松秸秆不还田相比,2016年深松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酸性磷酸酶提高16.74 mg.g-1.d-1,2017年深松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酸性磷酸活性增加25.50 mg.g-1.d-1,其他处理耕作内差异不显着。深翻处理促进玉米产量形成,促进玉米苗期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增加。深翻处理提高玉米苗期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效果最明显,与免耕相比2016年深翻处理分别增加3.92 g、0.24g,2017年分别增加9.85 g、0.82 g。秸秆还田第一年降低了苗期玉米干重,有机肥添加后可以缓解这种情况,旋耕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旋耕秸秆不还田与旋耕秸秆还田相比苗期干重增加1.35 g和1.06 g,深松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深松秸秆不还田与深松秸秆还田相比苗期干重增加1.89 g和3.03 g。玉米苗期地上部磷含量表现为深翻处理最大,地下部差异不显着。玉米穗长范围19.61 cm20.78 cm,穗粗范围6.40 cm7.05 cm,百粒重范围30.17 g34.42 g,产量范围10.84 t·hm-214.30 t·hm-2,深翻处理在耕作组内穗长、穗粗、百粒重、籽粒产量等均值均大于其它耕作处理。综上,试验区由浅翻原垄种转变为四种耕作处理,深翻处理对物理性质影响适中,有效的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苗期干重增长。在深翻耕作3种方式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可以促进速效磷增加,提高磷库容量,促进Al-P、Fe-P、Ca-P含量增加。试验条件下,采用深翻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对该地区的耕层构建较为适宜。

马雪松[5](2017)在《连作与轮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特征及磷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土壤养分循环障碍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重要成因,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磷是植物重要的矿质营养成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演变动态,有助于阐明连作和轮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磷循环影响的微生态机制,为科学经营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杨树人工林Ⅰ代林地和连作Ⅱ代林地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Ⅱ代林地主伐后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类群及磷代谢随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在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中共检测出5种酚酸物质,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醛和肉桂酸,酚酸类物质总量表现为Ⅱ代林>Ⅰ代林>轮作花生地>轮荒地。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壤样品中变化规律表现不同,pH、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显着差异,全磷、有效磷、有效氮含量无显着性差异。(2)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细菌域微生物类群8个门,分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丰度最高,其次是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轮作降低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Ⅱ代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低于Ⅰ代林但差异并未达到显着水平。与Ⅰ代林相比,土壤微生物在属分类水平变化明显,Ⅱ代林、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减少,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基因总丰度表现为Ⅰ代林>轮荒地>Ⅱ代林>轮作花生地。人工林连作后,参与复制、重组与修复,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合成功能的基因丰度降低。Ⅱ代林主伐轮作后,总体上功能基因丰度无显着变化。(3)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中共检测出9属解磷微生物。其中:细菌7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泛生菌属(Pantoea)、沙雷氏菌属(Serratia);放线菌2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群。泛生菌属、类芽孢杆菌和沙雷氏菌属分别为Ⅰ代林地、Ⅱ代林地和轮荒地独有菌群,但所占比例均低于0.1%。(4)杨树人工林连作、轮作和轮荒后,Ⅰ代林地和Ⅱ代林地解磷微生物占各样地解磷微生物总丰度的22.4%和23.1%,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解磷微生物占各样地解磷微生物总丰度的26.8%和27.7%,与连作相比,轮作可以增加解磷微生物的数量。与Ⅰ代林地相比,Ⅱ代林地土壤中各属共有解磷微生物丰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Ⅱ代林地相比,主伐更新后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土壤中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丰度分别增加19.9%和30.3%、20.4%和71.4%,而节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链霉菌属丰度则降低,且降幅均在50%以上。(5)杨树人工林根际解磷微生物总丰度显着低于非根际,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细菌在杨树根际土壤中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R/S值分别为0.60.7:1和0.40.7:1,而节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链霉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细菌R/S值为47:1,放线菌R/S值为26:1。(6)在不同土壤中磷酸酶基因总丰度表现为Ⅰ代林地>轮荒地>Ⅱ代林地>轮作花生地。Ⅱ代林地主伐更新后,轮荒地磷酸酶基因总丰度升高,轮作花生地为各样本中最低。根际与非根际之间,Ⅰ、Ⅱ代林土壤磷酸酶R/S值分别为1.39和1.09,在Ⅱ代林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酸酶丰度差异缩小,部分磷酸酶丰度甚至低于非根际土壤。Ⅱ代林根际土壤各磷酸酶丰度低于Ⅰ代林根际土壤。(7)与Ⅰ代林相比,Ⅱ代林土壤中有机磷转化作用强度降低16.63%,人工林连作降低土壤可利用磷的含量。Ⅱ代林主伐后,轮作花生地土壤中有机磷转化作用强度比Ⅱ代林升高32.36%,轮荒地土壤中有机磷转化作用强度比Ⅱ代林升高25.44%。轮作和撂荒可以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磷的供应,改善林地生产力。

倪土[6](2017)在《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形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种植对潮土不同磷形态的影响,本研究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连续两年种植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磷高效突变体水稻PHO2及非转基因亲本日本晴(Nipponbare),分析了水稻在两个生长季的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土壤全磷、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等形态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施肥条件下,OsPT4土壤全磷含量在两个生长季的4个生长时期与日本晴均无显着差异;2015年,PHO2土壤全磷含量在4个生长时期均显着低于同一生长期的OsPT4和日本晴(P<0.05)。2014年,不施磷时,OsPT4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孕穗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2015年,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PHO2土壤有效磷含量在两个生长季的4个生长时期均显着低于同一生长期的日本晴(P<0.05)。2015年,成熟期OsPT4植株秸秆含磷量在施磷条件下显着高于日本晴;成熟期PHO2植株秸秆含磷量在两种施肥条件下均显着高于OsPT4和日本晴(P<0.05)。2、2014年,不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无机磷总量在灌浆期显着低于日本晴,施磷条件下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2015年的4个生长时期,OsPT4土壤无机磷总量在施磷条件下低于日本晴,但差异不显着;PHO2土壤无机磷总量在2个生长季的4个生长时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不施磷条件下,2014年OsPT4土壤Ca2-P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2015年,在两种施磷条件下,OsPT4土壤Ca2-P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2014年OsPT4土壤Ca8-P、Al-P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Fe-P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同一生长期的OsPT4土壤Ca10-P含量与日本晴无显着差异;2015年OsPT4土壤Ca8-P、Al-P含量在成熟期均显着低于日本晴,同一生长期的OsPT4土壤O-P、Ca10-P含量与日本晴无显着差异(P<0.05)。3、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2014年,水稻4个生长期内,PHO2、OsPT4、日本晴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均表现为O-P>Ca10-P>Ca8-P>Al-P>Fe-P>Ca2-P;2015年,3种水稻材料在分蘖期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表现为Ca10-P>O-P>Al-P>Ca8-P>Fe-P>Ca2-P,而到成熟期时,3种水稻材料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均表现为Ca10-P>O-P>Fe-P>Ca8-P>Al-P>Ca2-P。4、两种施磷条件下,2014年OsPT4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在4个生长时期均无显着差异;2015年OsPT4土壤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在灌浆期、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不施磷条件下,2015年OsPT4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P<0.05)。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PHO2、OsPT4两个生长季的土壤均表现为高活性有机磷含量在成熟期显着低于日本晴;3种水稻土壤在4个生育时期高稳性有机磷均无显着差异(P<0.05)。5、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两个生长季3种水稻的土壤在4个生育时期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表现为中活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

郭艺鹏[7](2016)在《枣根际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其解磷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源于我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果树树种,具有抗旱、耐贫瘠、抗风、抗盐碱、种植后丰产稳产、适宜大面积发展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新疆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然而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探寻新的肥源,尤其是生物肥替代或部分替代化肥的研究倍受关注。本研究以新疆枣主产区枣根际土壤为材料,进行了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和16S rDNA鉴定,并研究其解磷机理。取得了以下结果:(1)就微生物总量来说,4年生骏枣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高于8年生骏枣;从根际促生菌上看,8年生骏枣根际促生菌的总量要高于4年生根际促生菌,在不同种类的促生菌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枣根际土壤促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有关,根际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影响固氮菌和解无机磷细菌的分布,解钾细菌的数量与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88。(2)采用溶磷圈初筛和摇瓶复筛法筛选出土样中的解磷细菌,并对解磷细菌的16S rDNA进行测序,通过Blast检索同源序列,鉴定解磷细菌的种属,主要为Bacillus sp.、Acinetobacter sp.、Pseudomonas sp.、Enterobacter sp.等4个属的细菌。(3)在磷酸三钙无机磷培养基中,所筛选出的20个菌株在摇瓶培养下均有溶磷效果,其中P7、P13的能力最强,解磷量达到300μg/m L以上,菌株解磷量与培养液pH值的呈极显着负相关。(4)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中,有3菌株对卵磷脂有较强的解磷能力,P3、P7、P9与对照间差异显着,菌株解磷量与培养液的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5)筛出来的20个菌株对磷酸钙和磷酸铝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能力,对磷酸钙降解能力很强的菌株P7、P13解磷酸铝效果也相对较好。20个菌株对磷酸铁和植酸钙降解能力较差。(6)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无机磷的溶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其中乙酸、丙酮酸和丁酸效果最好。不同的菌株对pH环境适应性有差异,P7适应碱性环境,而P13则喜好偏酸性环境。在解无机磷时,发酵液中的酸性磷酸酶占主导优势,而在降解有机磷时碱性磷酸酶起主导作用。(7)使用菌剂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但是,单一菌剂大多只在一个或两个方面起作用,并且菌剂的效果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解磷菌剂能够改善果实的品质,尤其是糖、酸和Vc含量等。

刘赛男[8](2016)在《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磷素和钾素是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作物对磷素和钾素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土壤中磷素和钾素的含量都十分丰富,但绝大部分都以铝硅酸盐等难溶形态存在,而能够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有效态磷素和钾素十分不足。因此,绝大多数农作物都要追施磷肥和钾肥,然而肥料利用率低、过度施肥都严重阻碍了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土壤中磷素和钾素的有效性,以及高效利用磷肥与钾肥成为当今农业的重要课题。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助于磷素与钾素向有效态转化的微生物,即解磷微生物和解钾微生物。并有研究证明,生物炭可以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甚至影响微生物的功能与活性。本论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否影响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有助于解磷菌和解钾菌生长,从而促进无效态的磷素和钾素向有效态转化,以提高土壤磷素和钾素的有效性。为证明以上假设,本论文开展了三部分试验内容,包括田间试验、土壤室内培养试验和细菌培养试验。其中,田间试验地点选在沈阳农业大学的北山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田,选择不同配置的三种施肥处理(不施肥、施氮钾肥和施氮磷钾肥),并且分别添加或不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以考察生物炭与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棕壤土理化性质以及棕壤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室内培养实验选择红壤、棕壤和盐碱土三种不同土壤,分别添加浓度为0 t/hm2、10t/hm2、20 t/hm2和40t/hm2的稻壳生物炭,在28℃和15℃下昼夜交替培养9周,以考察不同施炭梯度对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细菌培养实验选择解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AS1153为实验菌株,在其生长过程中分别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玉米穗轴生物炭、稻壳炭和竹子生物炭,以考察不同原料的生物炭对解钾菌株B. mucilaginosus AS1153的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且在其生长过程中分别添加清洗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以及其清洗溶液,以考察玉米秸秆炭本身及其表面物质对解钾菌株B. mucilaginosus AS1153的细胞生长的影响。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地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首先,土壤pH与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适宜的土壤pH有助于推动土壤养分元素的化学行为,并且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中相关微生物的生长与活性。同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可以使作物根际范围内的水分更充足,更有利于矿质元素的释放与迁移,从而能够更好的被作物以及微生物所吸收。本论文中土壤添加生物炭后,可以有效调节土壤的pH和含水量,并且可以使土壤pH持续升高。进一步,本论文验证了生物炭可以显着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并且经过计算,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增加量高于生物炭本身所带入的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次,添加生物炭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含量以及土壤磷酸酶的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生物炭促进了士壤微生物和解磷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增强了解磷微生物的活性。另外,在田间试验中土壤有效磷、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含量以及土壤磷酸酶的活力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含水量具有相关性,这进一步说明添加生物炭可以调节棕壤的理化性质,如pH和含水量,为微生物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磷素与钾素的有效性。已证明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磷素与钾素的有效性后,本论文进一步考察了玉米对磷素和钾素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生物炭后,可以显着提高玉米茎叶和籽粒中磷的含量;并且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籽粒中钾的含量。以上实验结果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检测结果相结合,说明生物炭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有效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且促进或加速红壤与盐碱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向棕壤转变,形成更加肥沃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并且生物炭对红壤的影响更为明显。生物炭在培养前期提高了三种土壤中的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的比例:红壤和盐碱土中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红壤中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比例。这三种菌属包含了许多典型的解磷细菌。虽然这种影响在培养前期更明显,而且不能一直持续,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物炭对一部分解磷细菌是有促进作用的,进而促进土壤的磷素有效性。细菌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制成的生物炭对解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AS 1153细胞生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并且试验中所有生物炭,都对Bacillus mucilaginosus AS 1153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玉米秸秆生物炭通过促进解钾细菌细胞生长的效果最明显,并且其表面营养物质,和玉米秸秆生物炭本身都具有促进解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AS 1153细胞生长的作用。综上,土壤添加生物炭可以有效调节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理化性质,如pH和含水量等,进而在短期内促进或加速红壤与盐碱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向棕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转变,形成更加肥沃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并且为部分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以及增强其活性。从而提高土壤磷素与钾素的有效性,并且促进玉米对磷素和钾素的吸收。

钱建民[9](2015)在《微生物制剂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以化肥为主的施肥现状引起马铃薯产量提高达到瓶颈和土壤肥力下降问题,本试验以马铃薯和微生物肥为研究对象,双微肥设为0 kg/hm2,7.5 kg/hm2,15 kg/hm2,30 kg/hm2 4个水平,分别记为A0、A1、A2、A3;生物钾肥设为0 kg/hm2,15 kg/hm2,30 kg/hm2,60 kg/hm2 4个水平,分别记为B0、B1、B2、B3,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微生物肥及不同用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和土壤生化强度、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双微肥、生物钾肥及二者配施对土壤生化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养分含量也得到一定提升,其培肥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施肥方式。整个生育期内,双微肥对土壤氨化强度促进作用明显,以处理B2A2氨化强度最大,与B0A0相比,增幅达36.52%。生物钾肥土壤氨化作用在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提高作用显着,双微肥与生物钾肥配施对氨化强度只有在块茎膨大期表现显着促进作用。生物钾肥对土壤有机磷转化强度提高作用显着,整个生育时期,土壤有机磷转化强度以A2B2处理最高,溶磷增量平均为23.43mg/L,与A0B0相比,增幅为17.15%;双微肥、生物钾肥及二者配施对土壤无机磷转化强度无明显促进作用。双微肥和生物钾肥对土壤解钾强度在马铃薯生长各时期均表现出显着促进作用,生物钾肥处理(F=22.38)显着性大于双微肥处理(F=10.95)。一定施肥范围内,双微肥、生物钾肥及二者配施对土壤速效氮、有效钾含量有一定提高作用,不同处理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为114.6129.0mg/kg,其中以B1A3最高,B2A2次之,增幅分别为12.6%和11.6%;土壤有效钾的含量随生物钾肥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着。一定施肥量范围内,双微肥、生物钾肥及二者配施对马铃薯株高表现出促进趋势,马铃薯株高以生物钾肥B2处理最高,差异显着,株高达70.37cm,与B0A0相比,增幅为12.43%。生物钾肥对茎粗影响不显着,适量水平(A1、A2)对茎粗有促进作用,过量(A3)对茎粗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抑制作用,马铃薯茎粗最终以B2A2处理最大,比A0B0增加1.92mm。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幅为8.2523.10%,以B3A2为最高,B2A2次之,分别达35375.3kg/hm2、35040.4kg/hm2;大中薯率以A2B2处理最大,达91.47%,双微肥A3水平大中薯率明显降低,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一定施肥范围内,双微肥、生物钾肥及二者配施对马铃薯品质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块茎干物质含量、Vc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有一定增加作用,对块茎还原糖含量有一定降低作用,处理间差异显着;对块茎淀粉含量略有增加,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综合考虑马铃薯产量、品质、土壤肥力结合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得出双微肥15kg/hm2,生物钾肥30kg/hm2与化肥配施为最优施肥处理。

唐晓乐[10](2012)在《外源物质对低温条件下黑土磷素活化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就外源物质对低温条件下黑土磷素的活化效果及活化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活化剂筛选: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对几种外源物质进行筛选,以磷素活化系数为指标,筛选出黄腐酸、有机肥、苹果酸三种活化效果较好的外源添加物,以这三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合制成三种活化剂,进一步选筛出活化效果较好的一种组合-活化剂Ⅰ,最终确定黄腐酸、有机肥、活化剂Ⅰ作为磷素活化材料,并进行水分实验,确定最大持水量的50%为最佳水分用量。(2)条件研究:优化条件下外源物质对黑土磷素活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添加物处理下土壤速效磷,有机磷,全磷,酸性磷酸酶酶活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且活化剂Ⅰ的磷素活化效果优于黄腐酸和有机肥。(3)机理研究:提取30d各处理土壤DNA并对土壤中真菌和细菌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施磷肥条件下,黄腐酸处理与有机肥处理相比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施磷肥条件下,黄腐酸处理和有机肥处理之间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施磷肥和不施磷肥两种条件下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磷肥影响了某些细菌的活性。不同处理间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添加物质对细菌本身的活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活化剂Ⅰ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于其它处理,这表明活化剂Ⅰ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改变微生物多样性。通过平板法初筛及摇瓶复筛的结果,初步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外源物质的处理透明圈直径和D/d的值较大,解磷菌数量多和溶磷率高,菌液全磷含量是对照的7-10倍。其中活化剂Ⅰ处理菌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施磷肥条件下可溶性磷含量高达507.50μg·ml-1,是对照的16.5倍,不施磷肥时可溶性磷含量为525.00μg·ml-1是对照的15.6倍。通过分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下土壤解磷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条件下活化剂Ⅰ与其它处理土壤细菌群落是有明显差异的。不施磷肥条件下对照,黄腐酸,有机肥和活化剂Ⅰ处理之间土壤细菌群落也有明显差异。(4)盆栽试验效果结果表明,验证这三种磷素活化剂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无论是施磷肥还是不施磷肥条件下,添加外源物质后,植株叶绿素含量、株高、鲜重和干重均有所增加,不施磷肥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增幅均高于施磷肥处理,活化剂Ⅰ处理,玉米幼苗株高增幅最大为41%。添加外源物质的处理均能提高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其中不施磷肥有利于地上部氮素和磷素的提高,施磷肥利于地下部氮素和磷素的提高;全钾含量增幅地下部均高于地上部。

二、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细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细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岩溶水稻土可培养细菌群落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1.4 可培养细菌的培养纯化
    1.5 细菌DNA提取及PCR扩增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 可培养细菌丰度
    2.3 可培养细菌系统发育
    2.4 可培养细菌α多样性分析
    2.5 土壤理化性质和占优势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2)优化施肥方式下旱地春玉米磷素利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磷肥过量施用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磷肥过量施用现状
        1.2.2 磷肥过量施用的影响
    1.3 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途径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和菌根调控
        1.3.2 根际互作调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3.3 根际养分调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优化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春玉米苗期根系、地上部生物量
        2.2.2 春玉米苗期氮磷钾含量及累积量
        2.2.3 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地上部生物量
        2.2.4 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2.2.5 春玉米成熟期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及累积量
        2.2.6 磷肥利用效率
    2.3 讨论
        2.3.1 不同优化施肥措施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2.3.2 不同优化施肥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优化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时期春玉米0-20cm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3.2.2 不同时期春玉米0-20cm耕层土壤pH值
        3.2.3 不同时期春玉米0-20cm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
        3.2.4 不同时期春玉米0-20cm耕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优化施肥方式对春玉米根际过程的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微生物测序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春玉米苗期根系形态
        4.2.2 春玉米苗期丛枝菌根侵染率
        4.2.3 苗期根际土壤pH以及碱性磷酸酶
        4.2.4 苗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
        4.2.5 苗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4.2.6 苗期根际不同分类水平细菌群落组成
        4.2.7 苗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4.2.8 苗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4.2.9 苗期根际土壤细菌功能分析
    4.3 讨论
        4.3.1 不同优化施肥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优化施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水磷菌耦合对苜蓿生产性能及细根周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对苜蓿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根系的影响
        2.2 磷对苜蓿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根系的影响
        2.3 土壤溶磷微生物对作物的影响
    3 本试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水磷耦合对苜蓿生产性能及细根周转的影响
        前言
        1.1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1.1.1 试验地概况
        1.1.2 研究方法
        1.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1.4 数据处理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苜蓿生产性能
        1.2.2 苜蓿干草产量
        1.2.3 苜蓿营养品质
        1.2.4 苜蓿磷含量和吸磷总量
        1.2.5 苜蓿水磷利用效率
        1.2.6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1.2.7 相关性分析
        1.2.8 各指标之间的线性方程
        1.2.9 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及土壤各指标综合评价
        1.2.10 苜蓿总细根现存量
        1.2.11 苜蓿不同土层细根现存量
        1.2.12 苜蓿细根生产量和死亡量
        1.2.13 细根周转
        1.3 讨论
        1.3.1 水磷耦合对对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1.3.2 水磷耦合对苜蓿水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 水磷耦合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影响
        1.3.4 隶属函数分析评价不同组合的最优灌水施磷模式
        1.3.5 苜蓿细根总现存量和不同土层分布的变化
        1.3.6 细根生产量、死亡量和周转率
        1.4 小结
    试验二、解磷细菌和AM真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与植物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区域概况
        2.1.4 盆栽试验设计
        2.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花苜蓿地下生物量及土壤磷含量
        2.2.2 紫花苜蓿生长
        2.2.3 紫花苜蓿营养品质
        2.2.4 紫花苜蓿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2.2.5 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单接PSB、AMF对苜蓿生物量、营养品质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2.3.2 双接PSB和 AMF对苜蓿生物量、营养品质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2.3.3 隶属函数分析评价不同组合的最优接菌模式
        2.4 小结
    试验三、水磷耦合条件下接种PSB和 AMF对苜蓿生产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与植物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区域概况
        3.1.4 盆栽试验设计
        3.1.5 材料与方法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紫花苜蓿生物量、株高和茎粗
        3.2.2 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
        3.2.3 细根生物量、土壤磷
        3.2.4 紫花苜蓿各指标方差分析
        3.2.5 紫花苜蓿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2.6 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水磷耦合条件下接种AMF和 PSB对苜蓿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3.3.2 水磷耦合条件下接种AMF和 PSB对苜蓿根系及土壤磷的影响
        3.3.3 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组合的最优水磷菌模式
        3.4 小结
第三章 主要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4.1 创新点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保护性耕作对黑土磷转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试验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耕作概念与作用
        1.2.2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耕作方式对微生物活性影响
        1.2.4 耕作方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1.2.5 耕作方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2.6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区概况
        2.1.1 试验地区概况
        2.1.2 试验地土壤基础指标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物理指标
        2.3.2 玉米指标测定
        2.3.3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2.3.4 植株全磷量
        2.3.5 土壤磷转化强度的测定
        2.3.6 土壤养分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磷转化的影响
        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全磷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有机磷转化的影响
        3.2.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无机磷转化的影响
        3.2.5 磷组分和速效磷之间线性关系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磷转化和酶活性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磷转化的影响
        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3 磷转化强度、酸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之间相关分析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期磷吸收的影响
        3.4.1 不同耕作方式对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期磷吸收的影响
        3.4.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4.4 耕层磷含量和苗期各项指标对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磷转化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连作与轮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特征及磷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1.2.1.1 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
        1.2.1.2 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
        1.2.2 连作人工林化感效应
        1.2.3 人工林地力衰退与土壤功能微生物
        1.2.4 人工林地力衰退与土壤磷素的联系
        1.2.5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1.2.6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方法
        2.2.2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基因预测与物种注释和筛选
        2.2.3 土壤磷素转化作用强度测定
        2.2.4 土壤因子测定
        2.2.5 土壤酚酸含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主要试验仪器及辅助软件
        2.4.1 主要实验仪器
        2.4.2 主要辅助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与轮作方式土壤酚酸含量及土壤因子差异
        3.1.1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与轮作方式土壤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差异
        3.1.2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与轮作方式主要土壤因子含量差异
    3.2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分析
        3.2.1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3.2.2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分析
        3.2.3 微生物群落与酚酸累积及土壤因子的关系
    3.3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特征
        3.3.1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结构与丰度
        3.3.2 杨树人工林主伐后轮作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结构与丰度
        3.3.3 解磷微生物丰度与酚酸累积及土壤因子的关系
    3.4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磷代谢作用
        3.4.1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磷代谢变化
        3.4.2 杨树人工林主伐后轮作土壤微生物磷代谢变化
        3.4.3 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磷代谢变化
        3.4.4 土壤微生物磷代谢变化与酚酸累积及土壤因子的关系
    3.5 杨树人工林不同连作和轮作方式土壤有机磷转化作用强度
4 讨论
    4.1 人工林连作与轮作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4.2 人工林连作对解磷微生物及其活性的酚酸影响机制
    4.3 人工林连作与轮作影响解磷微生物类群特征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
    1.2 转基因作物研发概况
        1.2.1 转基因杨树
        1.2.2 转基因玉米
        1.2.3 转基因大豆
        1.2.4 转基因番木瓜
        1.2.5 转基因棉花
    1.3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
        1.3.1 抗病抗虫转基因水稻
        1.3.2 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
        1.3.3 耐盐碱转基因水稻
        1.3.4 养分高效转基因水稻
        1.3.5 高光效及高产转基因水稻
        1.3.6 品质改良及功能性转基因水稻
    1.4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
        1.4.1 转基因水稻对环境的影响
        1.4.2 转基因棉花对环境的影响
        1.4.3 转基因大豆对环境的影响
        1.4.4 转基因杨树对环境的影响
        1.4.5 转基因玉米对环境的影响
        1.4.6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保护
    1.5 植物磷素营养和磷高效基因
        1.5.1 土壤中的磷素营养状况
        1.5.2 植物磷素营养利用提高机制
        1.5.3 磷高效基因OsPT4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方案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问题
    2.4 创新点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全磷含量的影响
        3.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磷素活化系数的影响
        3.2.4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5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磷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无机磷总量的影响
        4.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Ca_2-P、Ca_8-P、Ca_10-P含量的影响
        4.2.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 Os PT4 对潮土 Al-P、Fe-P、O-P 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有机磷总量的影响
        5.2.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不同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全磷、有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6.1.2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的影响
        6.1.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对潮土不同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影响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枣根际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其解磷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微生物解磷能力及分布
        1.1.2 解磷微生物的解磷机制
        1.1.3 国内外微生物解磷能力的研究现状
        1.1.4 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枣主产区根际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自然概况
        2.1.2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2.1.3 根际微生物的分离
        2.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区枣根际微生物数量变化
        2.2.2 不同枣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比较
        2.2.3 不同生长年限枣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比较
        2.2.4 土壤养分对枣根际促生菌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枣根际解磷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培养基的配制
        3.1.3 解磷细菌的分离及筛选
        3.1.4 16S 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筛
        3.2.2 复筛
        3.2.3 16S rDNA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解磷细菌对不同磷源的解磷能力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解磷菌株对有磷酸钙的解磷能力分析
        4.2.2 解磷菌株对磷酸铝的解磷能力测定
        4.2.3 解磷菌株对磷酸铁的解磷能力测定
        4.2.4 解磷菌株对植酸钙的解磷能力测定
        4.2.5 解磷菌株对卵磷脂的解磷能力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解磷细菌解磷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与培养基
        5.1.2 种子液制备
        5.1.3 解磷细菌的培养
        5.1.4 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
        5.1.5 发酵液中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5.1.6 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
        5.1.7 培养基不同pH对菌株解磷能力的影响
        5.1.8 有机酸种类对培养基的影响
        5.1.9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4 株解磷菌株培养 6d内可溶性磷含量和pH值变化
        5.2.2 4 株解磷菌株发酵液中磷酸酶活性比较
        5.2.3 4 株解磷菌菌体对可溶性磷的固化
        5.2.4 pH值对4株解磷菌株解磷能力的影响
        5.2.5 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
        5.2.6 外源有机酸对解磷培养基的影响
        5.2.7 解磷细菌发酵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解磷细菌在枣根际的定殖动态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耐利福平标记菌株解磷能力测试
        6.2.2 标记菌株在枣根际的的定殖动态
        6.2.3 定殖回收菌株解磷能力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解磷细菌对枣的促生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菌种制备及接种方法
        7.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7.1.5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解磷菌剂对枣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7.2.2 解磷菌剂对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解磷细菌初筛部分实验照片
    附录二 解磷细菌 16S rDNA序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 生物炭的基本特性
        1.1.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3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 土壤磷素与钾素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1.2.1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1.2.2 土壤钾素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对解磷微生物和解钾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对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对解钾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试验仪器
        2.1.5 试验方法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生物炭与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种丰度的影响
        3.2.2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3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分布的影响
        3.2.4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2.5 生物炭与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作用
    3.3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pH的影响
        4.2.2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含水量的影响
        4.2.3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5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量C含量的影响
        4.2.6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量P含量的影响
        4.2.7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解磷细菌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物种丰度的影响
        5.2.2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3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物种分布的影响
        5.2.4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2.5 生物炭对红壤、棕壤和盐碱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作用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原料的生物炭对解钾细菌细胞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物炭对B.mucilaginosus AS1153菌株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其对细胞的吸附能力
        6.2.2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B.mucilaginosus AS1153菌株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
        6.2.3 清洗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对B.mucilaginosus AS1153菌株细胞生长的影响
        6.2.4 清洗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溶液对B.mucilaginosus AS1153菌株细胞生长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1.1 生物炭调节土壤pH值和含水量
        7.1.2 生物炭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7.1.3 生物炭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磷酸酶的活性
    7.2 生物炭促进玉米对磷素和钾素的吸收
    7.3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7.4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的影响
    7.5 生物炭促进解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AS1153的生长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微生物制剂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生化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1.2.2 营养元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2.3 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施肥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取样时间及方法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1 马铃薯农艺性状测定
        2.5.2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2.5.3 土壤生化强度的测定
        2.5.4 马铃薯品质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
        3.1.1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氨化强度的影响
        3.1.2 微生物制剂对有机磷转化强度的影响
        3.1.3 微生物制剂对无机磷转化强度的影响
        3.1.4 微生物制剂对解钾强度的影响
    3.2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2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2.3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有效钾的影响
    3.3 微生物制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3.1 微生物制剂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3.3.2 微生物制剂对马铃薯茎粗的影响
        3.3.3 微生物制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4 微生物制剂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3.4.1 微生物制剂对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4.2 微生物制剂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3.4.3 微生物制剂对Vc含量的影响
        3.4.4 微生物制剂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4.5 微生物制剂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
    4.2 微生物制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微生物制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4 微生物制剂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外源物质对低温条件下黑土磷素活化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土壤磷素的转化及影响因素
        1.1 土壤中磷素的转化
        1.2 影响土壤中碳素转化的因素
    2 土壤磷素有效性研究方法
        2.1 土壤磷素化学有效性研究方法
        2.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3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外源物质对低温条件下黑土磷素活化效果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物质不同添加量对黑土磷素活化的影响
        2.2 外源物质的不同配比对黑土磷素活化的影响
        2.3 不同水分含量对外源物质活化黑土磷素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优化条件下外源物质对黑土磷素有效性、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化条件下不同外源添加物对黑土有效磷的影响
        2.2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黑土全磷的影响
        2.3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黑土有机磷的影响
        2.4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黑土酸性磷酸酶酶活的影响
        2.5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物质对黑土可培养解磷功能菌多样性及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解磷菌的平板初筛结果
        2.2 解磷细菌的摇瓶复筛结果
        2.3 解磷菌分子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外源物质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玉米幼苗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作者简介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四、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细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岩溶水稻土可培养细菌群落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 严嘉慧,周岐海,蒋云伟,陈济宇,李强,李忠义.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9)
  • [2]优化施肥方式下旱地春玉米磷素利用及其机制[D]. 马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水磷菌耦合对苜蓿生产性能及细根周转的影响[D]. 孙艳梅. 石河子大学, 2019(12)
  • [4]保护性耕作对黑土磷转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D]. 朱玉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5]连作与轮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类群特征及磷代谢的影响[D]. 马雪松.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6]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潮土磷形态的影响[D]. 倪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7]枣根际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其解磷机理研究[D]. 郭艺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8]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D]. 刘赛男.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9]微生物制剂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D]. 钱建民.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10]外源物质对低温条件下黑土磷素活化效应及机理研究[D]. 唐晓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菌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